期刊文献+
共找到48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田汉战时戏剧思想及成就 被引量:1
1
作者 高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76-80,共5页
中华民族在危难的时刻选择了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戏剧作为激励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抗战八年,中国的戏剧力量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得以最壮烈的释放。“戏剧与抗战”早已以一种共生的姿态贯穿田汉每一次可圈可点的戏剧活动与艺术实践当中。... 中华民族在危难的时刻选择了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戏剧作为激励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抗战八年,中国的戏剧力量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得以最壮烈的释放。“戏剧与抗战”早已以一种共生的姿态贯穿田汉每一次可圈可点的戏剧活动与艺术实践当中。他不只是在民族危难时发出最后吼声的戏剧诗人,更是那个狂飙突进时代的剧坛先锋,当之无愧的梨园领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汉 戏剧 抗战 先锋 旧剧改革 新歌剧
下载PDF
再考中缅“1941年线”的划定 被引量:4
2
作者 朱昭华 《历史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5-19,共5页
1941年6月18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重庆换文,最终划定了两国争论多年的滇缅'南段未定界',即为中缅边界的'1941年线'.本文认为国民政府之所以做出让步,主要原因在于面对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急需英政府的帮助开辟滇缅铁路这... 1941年6月18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重庆换文,最终划定了两国争论多年的滇缅'南段未定界',即为中缅边界的'1941年线'.本文认为国民政府之所以做出让步,主要原因在于面对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急需英政府的帮助开辟滇缅铁路这条国际交通线,由于在路线选择上,滇缅铁路要经过滇缅'南段未定界',英政府即以'划定一条缅甸政府感到满意的边界线'为条件,迫使国民政府付出了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缅甸 “1941年线” 国民政府 英国 抗日战争
下载PDF
新四军木刻钞票“抗币”的图形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夏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8-160,共3页
用木刻来刻制钞票,是新四军在抗战后期,为稳定根据地的经济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他们既把它当作钞票来刻绘,也作为艺术作品来刻划。通过对“抗币”产生过程的介绍,以及对“抗币”钞票图形的分析,展示了新四军美术工作者吸收民族传统艺术... 用木刻来刻制钞票,是新四军在抗战后期,为稳定根据地的经济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他们既把它当作钞票来刻绘,也作为艺术作品来刻划。通过对“抗币”产生过程的介绍,以及对“抗币”钞票图形的分析,展示了新四军美术工作者吸收民族传统艺术与西洋艺术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审美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新四军 木刻画 钞票
下载PDF
毛泽东农民利益思想及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陶敏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1-12,29,共3页
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根本问题,他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生,也可以说是维护农民利益的一生。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始终没有放松对农民问题的关注,并同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相结合。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解决中国的农民问... 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根本问题,他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生,也可以说是维护农民利益的一生。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始终没有放松对农民问题的关注,并同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相结合。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让农民拥有土地、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民教育、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等,切实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毛泽东的成功经验对探索和解决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毛泽东 农民利益思想 农民问题
下载PDF
抗战时期延安翻译活动考察及资本理论的拓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祥兵 穆雷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7,127,共12页
目前对于抗战时期延安翻译活动的认知还有很多空白,如延安翻译活动与延安抗战之间的关系、为延安政权构建形象以及取得法理性发挥的作用、如何体现延安在生死存亡时刻的领导力和创新力、为延安政权生成战斗力的机制等等,都值得深度探索... 目前对于抗战时期延安翻译活动的认知还有很多空白,如延安翻译活动与延安抗战之间的关系、为延安政权构建形象以及取得法理性发挥的作用、如何体现延安在生死存亡时刻的领导力和创新力、为延安政权生成战斗力的机制等等,都值得深度探索。本文运用布迪厄资本理论中四个主要子资本概念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构建分析框架,通过考察抗战时期延安翻译活动去探究四个子资本之间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抗战时期延安翻译活动的深层认知。该研究有望为翻译与战争研究带来全新话语体系和阐释空间,同时拓展布迪厄资本理论内涵和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迪厄资本理论 抗日战争 延安翻译活动 翻译与战争研究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的街头剧与大众政治行为 被引量:9
6
作者 傅学敏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37,共10页
抗战时期的街头剧是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和官方意识形态向民间社会发出的共同呼唤,民族主义情绪最终使知识分子、政府当局以及民间社会达成最大共识。而民间社会也以其执着于日常生活的韧性向戏剧提出了趣味与热闹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淡化... 抗战时期的街头剧是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和官方意识形态向民间社会发出的共同呼唤,民族主义情绪最终使知识分子、政府当局以及民间社会达成最大共识。而民间社会也以其执着于日常生活的韧性向戏剧提出了趣味与热闹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淡化了街头剧浓厚的教诲气息。街头剧场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唤醒大众民族意识和大众表达政治行为的重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街头剧 民族意识 日常生活
原文传递
冯玉祥集团与察哈尔地区 被引量:7
7
作者 贾熟村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84-88,共5页
冯玉祥曾任西北边防督办,辖区包括察哈尔,张之江曾任察哈尔都统,宋哲元曾任察哈尔省长。后来,冯玉祥又在察哈尔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秦德纯、张自忠、刘汝明也先后担任过察哈尔省省长。冯玉祥对于建设大西北具有雄心壮志,准备大... 冯玉祥曾任西北边防督办,辖区包括察哈尔,张之江曾任察哈尔都统,宋哲元曾任察哈尔省长。后来,冯玉祥又在察哈尔组织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秦德纯、张自忠、刘汝明也先后担任过察哈尔省省长。冯玉祥对于建设大西北具有雄心壮志,准备大修铁路、公路、开采矿产、发展工、农、牧业、发展文化教育、禁绝鸦片烟毒。由于日本侵略,未能如愿。但是,仍然在各方面都做出了相当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玉祥集团 察哈尔地区 公路建设 兴办教育 发展农牧 抗日战争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者
8
作者 周勇 耿密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共11页
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战争政治指导者的历史定位,是由抗日战争的时代环境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殊合作方式决定的。在整体上,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全局走向以及大后方和沦陷区的抗日运动开展政治指导——提出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擘画... 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战争政治指导者的历史定位,是由抗日战争的时代环境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殊合作方式决定的。在整体上,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全局走向以及大后方和沦陷区的抗日运动开展政治指导——提出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擘画抗日战争的整体战略,坚持抗日与民主并行等主张,发扬英勇不屈的抗战精神,对抗战的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同时,在局部中,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指导者定位,有助于彰显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和深化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 政治指导者 抗战精神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生成、实践与启示
9
作者 刘真豪 张嘉友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
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生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逐步形成并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在同苏联及共产国际、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被压迫民族和地区具体的统战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 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生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逐步形成并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在同苏联及共产国际、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被压迫民族和地区具体的统战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探索中积累了独立自主,适时调整政策:以战止战,以斗争谋团结;爱国为基,践行国际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经验。新发展阶段,中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环境下,汲取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经验,对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开展中国式外交工作,全球化国际合作发展,巩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益借鉴,为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注入中国式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国际统一战线 启示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政治工作弊端
10
作者 郭洋 吕凤悦 《天中学刊》 2024年第4期130-137,共8页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政治工作暴露出军政矛盾愈演愈烈、政工人员始终匮乏、政工人员地位低下、政工人员自身能力与素养存在问题四大弊端。国民党高层虽知晓这些弊端,却始终无力解决。战后,军队政工弊端继续发酵,最终成为“毁灭的种子”...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政治工作暴露出军政矛盾愈演愈烈、政工人员始终匮乏、政工人员地位低下、政工人员自身能力与素养存在问题四大弊端。国民党高层虽知晓这些弊端,却始终无力解决。战后,军队政工弊端继续发酵,最终成为“毁灭的种子”。军队政工不能发挥预期效用反而制造诸多问题,是国民党败给中国共产党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党 军队政治工作
下载PDF
抗战时期党以《共产党人》加强政治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历史经验
11
作者 王峰 杨昊杰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145,共8页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通过对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目标以及政治纪律等进行宣传动员教育,增强广大党员的政治意识,自觉维护党的团结与统一,凝聚起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党加强政...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通过对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目标以及政治纪律等进行宣传动员教育,增强广大党员的政治意识,自觉维护党的团结与统一,凝聚起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党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手段。抗战时期,党创办《共产党人》杂志,通过刊发党内重要文件决议、中央领导人署名文章、根据地建设实践经验、党员干部违规违纪处理决定等学习教育材料,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政策依据、理论指导、实践经验和警示案例,提高了政治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党以《共产党人》杂志加强政治建设的实践探索,为新时代党以媒体加强政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人》 政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
下载PDF
上海沦陷区青年民众的日常生活评析——以颜滨日记《1942—1945:我的上海沦陷生活》为中心
12
作者 刘源 《西部学刊》 2024年第7期63-66,共4页
历时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沉重打击,处于沦陷区的民众更能体会生活上的艰难与精神上的屈辱。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区青年颜滨的日记《1942—1945:我的上海沦陷生活》从青年民众的视角较全面地记叙了沦陷区的日常生活。其文字揭示... 历时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沉重打击,处于沦陷区的民众更能体会生活上的艰难与精神上的屈辱。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区青年颜滨的日记《1942—1945:我的上海沦陷生活》从青年民众的视角较全面地记叙了沦陷区的日常生活。其文字揭示出在物质生活条件匮乏的情况下民众生活举步维艰,青年日常休闲及文化活动丰富多样的背后亦凸显出其对未来的迷茫,普通民众虽心存民族大义与反抗,但在高压统治下也只能无奈妥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上海沦陷区 颜滨 日常生活
下载PDF
从“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看全面抗战前漫画界的联合与分歧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碧赫 《美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5-89,共15页
本文以1936年至1938年在上海等地流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为研究对象,将“全漫展”放在中国漫画发展历史语境之中,梳理作为漫画界联合行动的“全漫展”的缘起和经过;在1936年这个全面抗战爆发前的历史节点上,考察“全漫展”... 本文以1936年至1938年在上海等地流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为研究对象,将“全漫展”放在中国漫画发展历史语境之中,梳理作为漫画界联合行动的“全漫展”的缘起和经过;在1936年这个全面抗战爆发前的历史节点上,考察“全漫展”内部和外部关于建立漫画界救亡统一战线的讨论;在当时《时代漫画》和《漫画生活》两份沪上最重要漫画刊物的对峙背景下,透过部分漫画家对1935年至1936年沪上漫画界的评述,解读由意识分歧、门户之争引发黄士英等人拒绝参展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 时代漫画 漫画生活 抗战美术
原文传递
何以塑造:美国左翼记者史沫特莱的中共观生成探究
14
作者 王悦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8-76,共9页
抗战时期海外中共观的塑造反映了以海外记者为代表的海外认知群体的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同情立场。这些精神因素与他们在中国的一线体验,共同形成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总体认识,这些认识对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史沫特莱的中... 抗战时期海外中共观的塑造反映了以海外记者为代表的海外认知群体的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同情立场。这些精神因素与他们在中国的一线体验,共同形成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总体认识,这些认识对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史沫特莱的中共观塑造便是海外记者群体中的重要典范。史沫特莱中共观的生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实践和其个人主体认知强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共观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意志的代言人、人道主义的解放力量和根据地民主的建设者。史沫特莱中共观主要通过抗战叙事凸显军民合作下的集体认同,以人物叙事建构起中国共产党的“群像”与“具像”,以解放叙事烘托出中国共产党的人类价值关怀,将一个客观立体的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呈现给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 中共观 中国共产党 革命与抗战 主体认知 叙事 对外传播
下载PDF
对话失势后的剧场——闻一多与1939年《原野》在昆明的戏剧演出
15
作者 张园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9,共16页
1939年8月至9月,昆明新滇大戏院演出了曹禺编剧、导演,与国防剧社等共同完成的剧目《原野》,闻一多担任演出的舞美设计。闻一多作为早期“国剧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十余年后再次运用“综合的艺术”观进行舞台实践,呈现出《原野》在抗战... 1939年8月至9月,昆明新滇大戏院演出了曹禺编剧、导演,与国防剧社等共同完成的剧目《原野》,闻一多担任演出的舞美设计。闻一多作为早期“国剧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十余年后再次运用“综合的艺术”观进行舞台实践,呈现出《原野》在抗战时期深层的民族觉醒与戏剧变革命题—如何以强悍的原始生命力重铸中华民族的精神,并开创出现代戏剧形态的剧场空间。由于《原野》第三幕对人物心灵幻象的多重揭示,闻一多敏锐地把握到剧本从复仇的外部动作统一性,转向了内在精神自省的深邃空间。代表人物之间意志冲突的“对话”,在退居主体内心的幻境中失势,内在心理空间的阐释成为最重要的替代话语。闻一多用“黑林子的剧场”美学,透视人物“反抗的魂灵”,构成了抗战戏剧中新的民族诗学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原野》 抗战戏剧 对话失势 “黑林子”的剧场
原文传递
全面抗战时期工农干部的“知识分子化”述论
16
作者 王娟 何益忠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140,共9页
全面抗战时期,为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应对复杂的战争局势,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教育,使工农干部实现“知识分子化”。在这过程中,党既要克服工农干部的学习态度问题,又要解决师资缺乏这一现实难题,还面临着文化教育和政治理论教... 全面抗战时期,为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应对复杂的战争局势,中共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教育,使工农干部实现“知识分子化”。在这过程中,党既要克服工农干部的学习态度问题,又要解决师资缺乏这一现实难题,还面临着文化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孰先孰后的艰难选择。全面抗战时期工农干部的文化教育提高了工农干部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纠正了大革命失败后党内逐渐形成的对知识、知识分子的错误认知,并为党开展干部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工农干部 “知识分子化” 文化教育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批评与自我批评优良作风研究
17
作者 张文珍 申栋今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9-16,共8页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十分复杂的斗争环境中,科学把握国内外主要矛盾,始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站在一起,聚焦党的建设突出问题,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推行理论宣传教育、开展思想斗争、不断进行党...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十分复杂的斗争环境中,科学把握国内外主要矛盾,始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站在一起,聚焦党的建设突出问题,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推行理论宣传教育、开展思想斗争、不断进行党员队伍净化,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确保党组织的先进性,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探究抗战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的历史实践,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借鉴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把握历史主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 批评与自我批评 新征程
下载PDF
抗战时期黄新波木刻创作的抒情转向 被引量:1
18
作者 谭泽海 《美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97,共14页
黄新波是富有诗人气质的画家。他在抗战时期除了创作宣传性、战斗性极强的现实主义木刻,还有《爱》《心曲》等一批具有抒情风格的木刻组画。后者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从为集体“大我”发出抗争声音到观照个体“小我”抒情表达的转... 黄新波是富有诗人气质的画家。他在抗战时期除了创作宣传性、战斗性极强的现实主义木刻,还有《爱》《心曲》等一批具有抒情风格的木刻组画。后者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经历了从为集体“大我”发出抗争声音到观照个体“小我”抒情表达的转向,其中既有坚持写实的基调又有强化表现主义的因素。以《路碑》序中鹿地亘的批评为契机,以《爱》体现的“贵在真诚的抒情”为转折,以《心曲》内蕴的象征性、艺术性、抒情性的交融为标志,黄新波战时木刻的抒情转向对他在中国香港时期(1945-1949)的木刻、油画创作以及在新兴木刻运动的艺术成就上都有着独特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新波 抗战美术 现代木刻 抒情转向
原文传递
文坛究竟座落在何处——论文协同人对“与抗战无关论”的批判 被引量:4
19
作者 段从学 《晋阳学刊》 CSSCI 2010年第1期103-109,共7页
对梁实秋"与抗战无关论"的批判,是文协同人为了确立文协在文坛上的领导地位,坚持抗战文艺的基本方向而发动的,因此论争虽然围绕着抗战文艺的题材和艺术质量问题展开,但双方在这两个问题上的观点其实并无差别。因论争的目的不... 对梁实秋"与抗战无关论"的批判,是文协同人为了确立文协在文坛上的领导地位,坚持抗战文艺的基本方向而发动的,因此论争虽然围绕着抗战文艺的题材和艺术质量问题展开,但双方在这两个问题上的观点其实并无差别。因论争的目的不在于探讨理论问题,因此从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和左翼文艺思潮之间的冲突这个角度来探讨这场论争并不合适,除了争夺文坛领导地位这个先在的目的之外,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维模式,以及论争双方各自理解的"真实"之差异,才是导致这场论争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与抗战无关论” 文协 抗战文艺 孔罗荪
下载PDF
抗战胜利前后国共日三方互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汪朝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71,共11页
抗战结束前夕,中日双方的军事较量与日本在大局不利时“和平”解决中国问题之企图以及中国内部国共双方着眼于战后之角力相交织,展现出国共日三方互动关系之错综复杂的图景。日军已无法改变其所处之总体被动状况;国民党在局部战场的作... 抗战结束前夕,中日双方的军事较量与日本在大局不利时“和平”解决中国问题之企图以及中国内部国共双方着眼于战后之角力相交织,展现出国共日三方互动关系之错综复杂的图景。日军已无法改变其所处之总体被动状况;国民党在局部战场的作战表现有了改观,同时力图遏制中共的扩张;中共向南方敌后发展的军事战略和推动民主联合政府运动的政治战略取得了相当成效。就国共日三方互动关系而言,国共合作对日,国方重正规军事,但因实力所限未有重大进展,中共重敌后蚕食,因广大空间而如鱼得水;日本对国民党的军事压力与政治诱惑并举,同时亦不放弃利用国共矛盾以渔利。日本投降后,国民党虽在战后接收中得到了投降日军的合作与支持,但并未能实现其遏制中共扩张之企图;中共有了较之以往更为有利的态势与国民党争夺中国的主导权,并以其正确的战略战术而成为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最先发动这场战争的日本则成了最大的输家,以其无条件投降而结束了多年侵华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党 共产党 日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