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德“自由意志”与王阳明“良知”之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胡万年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9-22,共4页
康德和王阳明分别以"自由意志"和"良知"为核心建立先验道德哲学。两人关于道德律的先验根据、善恶的根源、为善去恶的可能性有共同处,其内在成分、经验知识关系、实在性论证有差异性。中西哲学具有融通互补的可能... 康德和王阳明分别以"自由意志"和"良知"为核心建立先验道德哲学。两人关于道德律的先验根据、善恶的根源、为善去恶的可能性有共同处,其内在成分、经验知识关系、实在性论证有差异性。中西哲学具有融通互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摆脱当前道德危机以及建构普世伦理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王阳明 自由意志 良知
下载PDF
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2
作者 苏敏 周茶仙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15-19,47,共6页
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是宋明理学生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探析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理论基础、人与天地万物的一体关系、人在自然中的伦理行为等方面的思想,深挖阳明生态哲学体系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以期为当... 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是宋明理学生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探析王阳明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理论基础、人与天地万物的一体关系、人在自然中的伦理行为等方面的思想,深挖阳明生态哲学体系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以期为当前和谐社会构建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伦理依据和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生态伦理 现实意义
下载PDF
王阳明哲学的实践本质——以“知行合一”为中心 被引量:42
3
作者 董平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20,共7页
"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其文本来源。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表现为不同内涵层面,具有极其明显的实践性特征,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而与所谓"主观唯心主义"... "知行合一"说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其文本来源。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表现为不同内涵层面,具有极其明显的实践性特征,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而与所谓"主观唯心主义"无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知行合一 实践哲学
下载PDF
阳明与阳明后学的“良知”概念——从耿宁《论王阳明“良知”概念的演变及其双义性》谈起 被引量:13
4
作者 林月惠 《哲学分析》 2014年第4期3-22,197,共20页
著名的瑞士现象学家耿宁(Iso Kern,1937—),以现象学的进路,理解并诠释阳明与阳明后学的"良知"概念,有其洞见。耿宁指出,阳明"良知"概念有前后期的演变,有其双义性,甚至有三个"良知"概念。职是之故,阳明... 著名的瑞士现象学家耿宁(Iso Kern,1937—),以现象学的进路,理解并诠释阳明与阳明后学的"良知"概念,有其洞见。耿宁指出,阳明"良知"概念有前后期的演变,有其双义性,甚至有三个"良知"概念。职是之故,阳明后学对"良知"、"致良知"概念有不同诠释。本文对耿宁之说,提出不同看法:首先,阳明"良知"概念虽从孟子而来,但其含义的深化,与阳明对《大学》的诠释有关,并无前后期良知概念的双义性。其次,阳明与阳明后学对于"良知"与"见闻之知"并无歧见,二者在理论逻辑或实践逻辑上,都是不离不杂的。最后,阳明后学的问题意识在于如何"致良知",由此而有不同的异见。其中,致"良知之端"与致"良知之体"的争辩,实触及良知作为根源性实践动力之问题,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耿宁 王阳明 良知 见闻之知 现象学进路
下载PDF
耿宁对王阳明良知说的诠释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明辉 《哲学分析》 2014年第4期40-50,197-198,共11页
耿宁对王阳明的"良知"概念曾提出不同的诠释。在其论文集《心的现象》中,最初他将王阳明的"良知"概括为一种"自知"。接着,耿宁区分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涵义:前期的"良知&q... 耿宁对王阳明的"良知"概念曾提出不同的诠释。在其论文集《心的现象》中,最初他将王阳明的"良知"概括为一种"自知"。接着,耿宁区分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涵义:前期的"良知"概念承自孟子关于"良知、良能"与"四端"的文本,而四端"还不是德性本身,但却是德性的萌芽、德性的开端"。后期的"良知"概念则是借孟子所谓的"是非之心"来诠释"良知",是在每个意念中的内在意识,包括对善与恶的意念之意识。在《人生第一等事》中,耿宁还提出了王阳明后期的另一个"良知"概念,即"良知本体"的概念,亦即"本原知识的本己(真正)本质"。然而,孟子的"四端"之心并非只是"德性的开端",而是我们对良知的不同侧面之直接意识,它已是德性,已是完善状态。耿宁将"良知"理解为"自知"的看法无法贯彻于他的三个"良知"概念,只能适用于第二及第三个"良知"概念,而完全无法适用于第一个"良知"概念。此外,耿宁过分窄化了孟子的"是非之心",因为它也包含于其他三"端"之中,同时包含理性与情感两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耿宁 王阳明 良知 四端
下载PDF
何种“合一”?如何“合一”?——王阳明知行合一说新论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立胜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2-9,共8页
传统朱子学坚持知行之间存在一由内及外的"异质的时间差",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多有辩难,以劳思光为代表的当代学者则否认这一异质的时间差,但又认定知行乃是同一行动之不同的阶段,知行之间实际上仍然存在一"同质的时间差&... 传统朱子学坚持知行之间存在一由内及外的"异质的时间差",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多有辩难,以劳思光为代表的当代学者则否认这一异质的时间差,但又认定知行乃是同一行动之不同的阶段,知行之间实际上仍然存在一"同质的时间差",知行合一只能取"根源意义",而不能取"完成意义"。这种将知行合一的意义严格限定在"根源意义"上的做法,从阳明知行合一的义理系统、知行合一的整体论述以及知行合一作为一种工夫论说三个方面看,均难成立。在根本上,知行不是同一行动之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而是同一行动中交互渗透的两个向度。知行合一既是根源意义上的合一,也是完成意义上的合一,更是即知即行这一跟行动一体而在的"照察意义"上的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知行合一 异质的时间差 同质的时间差
下载PDF
“自得”与人生境界的审美超越——王阳明的人生境界论 被引量:4
7
作者 潘立勇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84,共6页
在阳明心学 ,境界即本心良知在现实人生中的呈现。良知在不同的境域、不同的层次中呈现为不同的境界 ,即诚境、仁境、乐境 ,诚为意义世界的实诚存在 ,体现为真的境界 ;仁为道德世界的是非明觉 ,体现为善的境界 ;乐为审美世界的超越自得 ... 在阳明心学 ,境界即本心良知在现实人生中的呈现。良知在不同的境域、不同的层次中呈现为不同的境界 ,即诚境、仁境、乐境 ,诚为意义世界的实诚存在 ,体现为真的境界 ;仁为道德世界的是非明觉 ,体现为善的境界 ;乐为审美世界的超越自得 ,体现为美的境界。三者亦即“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超越之境”。诚境为基础 ,仁境为核心 ,乐境是理想 ,意义境界、道德境界的最高体验是无人而不自得的乐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美学 人格境界 诚境 仁境 乐境
下载PDF
儒家环境美德伦理 被引量:10
8
作者 黄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9-165,184,共7页
探究环境问题的美德伦理进路,较之更流行的道义论和功用论进路,具有明显的长处。但现有的环境美德伦理学基本上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主义路线,从人的福祉出发关注环境问题,因而有人类中心论之弊。儒家的环境美德伦理,特别是以王阳明... 探究环境问题的美德伦理进路,较之更流行的道义论和功用论进路,具有明显的长处。但现有的环境美德伦理学基本上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主义路线,从人的福祉出发关注环境问题,因而有人类中心论之弊。儒家的环境美德伦理,特别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版本,则与此不同。一方面,儒家环境美德伦理学的核心在于有德之人与万物一体,因此,有德之人的福祉也就意味着宇宙万物的福祉,从而可以避免人类中心论。另一方面,王阳明将传统儒家的"爱有差等"观念扩展到处理人与人之外的存在者之间的关系。依此,有德之人与万物一体并不意味着无差别地对待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伦理 美德伦理 环境美德伦理 儒家 王阳明
下载PDF
宋明理学中的道心人心问题——心学与朱熹的思想比较 被引量:9
9
作者 谢晓东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6-112,共7页
朱熹的道心人心统一论是心学道心人心思想的一个主要观照对象。王阳明和湛若水提出了道心人心对立论,要点在于把人心人欲化,从而与朱熹的观点形成明显对立。刘宗周则提出了道心人心一体论,要点在于认定道心是人心的本心,从而与朱学有更... 朱熹的道心人心统一论是心学道心人心思想的一个主要观照对象。王阳明和湛若水提出了道心人心对立论,要点在于把人心人欲化,从而与朱熹的观点形成明显对立。刘宗周则提出了道心人心一体论,要点在于认定道心是人心的本心,从而与朱学有更多相近之处。心学家的道心人心论述在其思想体系中总的来说没有独立意义,而这与朱熹对道心人心的高度关注颇为不同。这些分析和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对余英时的相关观点构成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心 人心 朱熹 王阳明 刘宗周
下载PDF
论儒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之关系:兼论其21世纪之启示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俊杰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9-67,共9页
本文探讨儒家思想传统中"人"与"自然"之关系。本文先从比较文化史视野,析论中国思维方式之特质在于"联系性思维方式"。本文指出,儒家思想传统以"联系性思维方式"为基础,强调"人"与&q... 本文探讨儒家思想传统中"人"与"自然"之关系。本文先从比较文化史视野,析论中国思维方式之特质在于"联系性思维方式"。本文指出,儒家思想传统以"联系性思维方式"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即相融并互相渗透的关系。"自然"是"人"的创生者,"人"也是"自然"的参与者。儒家思想家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具有连续性与一体性之关系。这两种关系之所以可能,其基础正在于人与宇宙万物都以生生不已的仁德为其本性。"仁"既内在于每个人的心性之中,又超越于每个个体之上,成为宇宙万物之共同质素。而儒家思想中"人"与"自然"之连续性与一体观的建立与发展,正是以人"心"之自觉为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朱子 王阳明 自然
下载PDF
王阳明的哲学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锐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22-26,共5页
中国社会自宋代以后 ,宗教的观念逐渐淡化 ,一种理性和现实的人生态度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人开始致力于对外在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控制。这是一种智识主义的潮流 ,它们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繁荣和普及 ,学术的研究日益精密 ,但同时也走向僵... 中国社会自宋代以后 ,宗教的观念逐渐淡化 ,一种理性和现实的人生态度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人开始致力于对外在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控制。这是一种智识主义的潮流 ,它们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繁荣和普及 ,学术的研究日益精密 ,但同时也走向僵死的形式主义 ,以及学术和道德的堕落。与此相反 ,则存在着一种反智识主义的倾向 ,致力于对上述的状况进行批判和教育改革。王阳明的哲学正是这种潮流的集中体现 ,它与西方哲学和教育中的一些思潮具有类似之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哲学 教育 智识主义 反智识主义 心学 教育思想 知行合一说
下载PDF
船山批评阳明学的三个层次及检讨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昭炜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10,共10页
王船山批评阳明学可分三个层次:一是直接攻击阳明及其后学:阳明不堪小誉,阳明学附会圣说,阳儒阴释,是明亡祸根;二是批评阳明对经典的诠释:阳明假借经书,对于格物等妄加诠释,歪曲了儒学正统;三是批判阳明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以及无善无恶... 王船山批评阳明学可分三个层次:一是直接攻击阳明及其后学:阳明不堪小誉,阳明学附会圣说,阳儒阴释,是明亡祸根;二是批评阳明对经典的诠释:阳明假借经书,对于格物等妄加诠释,歪曲了儒学正统;三是批判阳明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以及无善无恶整个体系。船山以阳明学为对立面,以易知简能、至善无恶、以行兼知构建船山学体系。三个层次是相互交裹的,尽管批评中表现出明亡之恨向阳明学的宣泄,但亦是阳明学发展的重要参照系,是船山学与阳明学健康协同发展时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王阳明 良知良能 知行合一 无善无恶 乾坤并建
下载PDF
探寻真实的存在与存在的真实——王阳明心学视域下的静定、立诚与格心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新民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10,共10页
王阳明为了探寻真实的存在与存在的真实,曾经尝试过各种各样的体证工夫和施教方法。静坐即是他继“知行合一”学说之后,针对学者实存状况提出的一种证道入手工夫。静定工夫既需要“事上磨练”即社会人生的具体实践作补充,但其本身也可... 王阳明为了探寻真实的存在与存在的真实,曾经尝试过各种各样的体证工夫和施教方法。静坐即是他继“知行合一”学说之后,针对学者实存状况提出的一种证道入手工夫。静定工夫既需要“事上磨练”即社会人生的具体实践作补充,但其本身也可在默一澄心与省察克治等诸多方面同时双管齐下,以达到扫除私欲,直契形上本体的目的。为了使自己的立论更有经典的权威依据,王阳明还重新诠释了《大学》的有关章句或辞语,认为诚意乃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拜将颇有认识论特点的向外格物逆转为更具道德形上学意义的向内“正心”。无论是深入心性本源寻找生命成长的主观动因,或是依据经典重新诠释以求客观印证,他最终的理想都是亲证亲历形上道德理境,使每一个体及人类整体的生命获得真实可靠的永久安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体系 静定 诚意 格物 真实的存在 存在的真实
下载PDF
论儒家“万物一体”的生态观——重读《大学问》 被引量:6
14
作者 彭国翔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38,共4页
从生态的视角来看,儒学对于当今世界所能贡献的思想与精神资源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生态学而论,儒家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应当被界定为一种基于"天人合一"的"一体观"。这种儒家的"一体"生态观实际上是... 从生态的视角来看,儒学对于当今世界所能贡献的思想与精神资源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生态学而论,儒家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应当被界定为一种基于"天人合一"的"一体观"。这种儒家的"一体"生态观实际上是王阳明《大学问》所蕴涵并贯穿始终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遗憾的是,迄今在儒学生态思想的讨论中,对这部儒学经典的意涵和重要性却措意不够。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问》的重新解读和分析,揭示儒家的万物一体的生态观。依笔者之见,生生不息的一体关系不仅建立在自我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更在于作为共同创造者的人类与整个宇宙以及无限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大学问》 万物一体 生态观
下载PDF
三教归心:王阳明对三教合一思想的传承与超越
15
作者 尤梦霞 李元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1,184,共9页
“心”这个概念在儒、释、道理论中一直都居于重要的位置,是三教共有的公约数。在王阳明三教合一思想中,他把“心”作为三教“统成一间”“共为一厅”的逻辑前提。在这个逻辑前提下,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三教都是其中一隅。较之以往的三... “心”这个概念在儒、释、道理论中一直都居于重要的位置,是三教共有的公约数。在王阳明三教合一思想中,他把“心”作为三教“统成一间”“共为一厅”的逻辑前提。在这个逻辑前提下,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三教都是其中一隅。较之以往的三教合一论,王阳明以一个更圆融、整全的立场,从本体上认定三教同根同源,将三教原有的理论涵盖于其中,从而消解三教矛盾、对立之藩篱,使三教合而为一,即三教归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三教合一 心本体 万物一体
下载PDF
从“未发无不中”到“未发或有不中”——论理学对“未发之中”的讨论 被引量:6
16
作者 田智忠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中和问题"是我们审视理学发展脉络的绝佳视角。程颐、吕大临、朱子、王阳明论"未发之中",或基于直觉的立场,或基于理性主义的立场,但都注意把区分儒释之别放在优先地位,强调通过修养功夫实现学以成圣。通过对诸贤... "中和问题"是我们审视理学发展脉络的绝佳视角。程颐、吕大临、朱子、王阳明论"未发之中",或基于直觉的立场,或基于理性主义的立场,但都注意把区分儒释之别放在优先地位,强调通过修养功夫实现学以成圣。通过对诸贤论"未发之中"问题的梳理,可以揭示出理学在论"未发之中"上问题意识上的变化及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发之中 理学 程颐 吕大临 朱熹 王阳明
原文传递
多元化精神教育应成为第一义教育——就传统心学的现代意义答客问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新民 《阅江学刊》 2010年第6期15-23,共9页
从心性的最本源处认识和把握自己,即意味着发展和创造自己。挺拔人格气象需要内部精神的自觉,需要从生命深处涌出无限的力量。精神哲学理应成为第一义的哲学,精神教育亦有必要成为第一义的教育。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 传统资源 精神哲学 精神教育 第一义原则
下载PDF
心理教育是阳明一生践履“成圣”的主线——王阳明心理教育思想初探 被引量:4
18
作者 何德宽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1-15,共5页
心理教育思想是阳明心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阳明毕其一生完成了他的心育思想的理论构建,同时,以其践履“成圣”的人生经历,对他自己创立的心育理论作出了生动的诠释。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 心理教育思想 践履
下载PDF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现代中医教育改革的启示 被引量:5
19
作者 吕有强 刘亚果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2期207-209,共3页
通过阐述"知行合一"学说内涵和分析中医高等教育目前现状,了解当前中医教育困境,并对比中西方医学教育的差异,认为当前的中医高等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而"知行合一"学说对中医教育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之处。
关键词 王阳明 知行合一 现代中医 教育模式
下载PDF
明隆庆初王阳明复爵问题述论
20
作者 莫德惠 《宜春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56-62,106,共8页
王阳明爵位得以恢复,是明代隆庆初年的一件政治大事。王阳明因得罪明世宗而被禁黜,终嘉靖一朝,虽其门人或后学有所抗争,以讲学不断扩大王阳明及其心学的影响,消除其作为罪臣的印象,但始终无法获得朝廷赦免。隆庆改元,对先朝拨乱反正,王... 王阳明爵位得以恢复,是明代隆庆初年的一件政治大事。王阳明因得罪明世宗而被禁黜,终嘉靖一朝,虽其门人或后学有所抗争,以讲学不断扩大王阳明及其心学的影响,消除其作为罪臣的印象,但始终无法获得朝廷赦免。隆庆改元,对先朝拨乱反正,王阳明的爵位以及学说均得以恢复。讨论该事件从发生到恢复的历史过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明代中晚年时期王阳明的政治及学说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明世宗 讲学 复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