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7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念研究的分歧:概念与测量 被引量:120
1
作者 段文杰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16-1627,共12页
正念是当代临床健康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尽管其应用在临床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对于正念的理论研究却亟待加强。在对正念的三阶段概念演进过程及四种取向的测量工具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价后,发现目前对正念的理论研究存在两... 正念是当代临床健康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尽管其应用在临床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对于正念的理论研究却亟待加强。在对正念的三阶段概念演进过程及四种取向的测量工具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价后,发现目前对正念的理论研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概念不够清晰,它可以指代一种行为(冥想)、心理状态、心理过程,甚至是一种人格或类人格特质;二是测量过于多元,有状态取向、能力取向、认知取向和特质取向。两大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正念。基于对问题的分析及以往实证研究,建议可以借鉴价值实践分类体系(Values In Action Classification),以类特质为取向,采用兼顾文化共同性和特殊性的方法,深入挖掘其独特的核心内涵,在命名、测量上突显个体对当下经验留心的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念 特质 长处 概念化 测量
下载PDF
论德性的意义和价值 被引量:36
2
作者 陈根法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4-107,共4页
在当今这个高扬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 ,我们绝不能忽视德性的价值。德性作为精神性的内在品质 ,具有思想的功能 ,是一个人的灵性生命成长的“活泉” ,也是生命力的“启动器”和自我规范的“自动器”。德性作为一种价值原则 ,具有终极性 ,... 在当今这个高扬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 ,我们绝不能忽视德性的价值。德性作为精神性的内在品质 ,具有思想的功能 ,是一个人的灵性生命成长的“活泉” ,也是生命力的“启动器”和自我规范的“自动器”。德性作为一种价值原则 ,具有终极性 ,是提升生活原则和生活价值目标的内动力。德性作为一切人类价值的基础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导向性 ,对于引导知识的合理应用、法律的公正实施和社会文明的健康发展 ,都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从德性特征的分析中 ,可引出德性的内在价值和外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品质 思想 价值 目标
下载PDF
立德树人:师德的养成之道 被引量:45
3
作者 于泽元 王开升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9-159,共11页
师德是我国文化语境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话语,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才能够展开其应有的范畴,构建师德养成之道。在我国传统文化视野中,师德养成的本质是教师的自我立德树人,是一种"为己之学",教师自身的成长是... 师德是我国文化语境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话语,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才能够展开其应有的范畴,构建师德养成之道。在我国传统文化视野中,师德养成的本质是教师的自我立德树人,是一种"为己之学",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最大的师德所在。通过对"德"的文化发掘,可以发现师德之"德"应该由教师的道德转向教师的"德性",师德的养成要高扬本真自我的德性价值,让教师在日常实践和伦常关系中以身体道,通过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自我统整、诗意栖居而涵养自身的知识之道、人生之道和价值之道。指向德性的师德养成之路让教师能够无违本心进入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传统文化 师德 德性
原文传递
儒家的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 被引量:25
4
作者 蒙培元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9-54,共6页
儒家伦理是一种德性伦理,但具有“共时性”特征及普遍理性精神。德性不是客观化的知识系统,也不是纯粹经验的集合,而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其自觉(即反思理性)。德性的实现不仅体现了历史的目的性,而且体现了自然的目的性。德性伦理的... 儒家伦理是一种德性伦理,但具有“共时性”特征及普遍理性精神。德性不是客观化的知识系统,也不是纯粹经验的集合,而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其自觉(即反思理性)。德性的实现不仅体现了历史的目的性,而且体现了自然的目的性。德性伦理的核心是仁德,其表现形态则是境界。儒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融入竞争时代并在新的竞争中形成新的和谐,从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人的社会角色是历史的、变化的,但人作为德性主体生活在世界上,并以此为基础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完成德性,提高境界,这就是真正的人生。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就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德性伦理 仁德 社会伦理 生态伦理
下载PDF
智能时代的教师实践智慧:走向智慧的实践 被引量:29
5
作者 叶波 吴定初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9-140,共12页
实践智慧是通达教育本质的必要前提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特质。智能时代将技术纳入教师实践智慧的框架,实现教师实践智慧的重构是教育和教师捍卫自身的内在要求。智能时代的技术介入,使教育实践在嫁接态的实践目的、意向交互性的实践主... 实践智慧是通达教育本质的必要前提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特质。智能时代将技术纳入教师实践智慧的框架,实现教师实践智慧的重构是教育和教师捍卫自身的内在要求。智能时代的技术介入,使教育实践在嫁接态的实践目的、意向交互性的实践主体和技术介入性的实践关系中走向了"人—机"交互。面向"人—机—人"的关系结构及其引发的教育实践形态之变,实践智慧需要走出教师个体德性的界域,成为智慧的实践,内在包含将技术纳入教师人性结构"成己",在教育嵌入技术"成物"和教育超越技术"成人"的三重意蕴。实践智慧要求教师以教育实践逻辑彰显技术生命力,以公共理性推进教育价值的技术体认和以交往实践实现技术语境下"类生命"的教育建构,从而在"个体—社会—类"的不同层面推进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师实践智慧 德性 类生命
原文传递
意向与行动——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哲学阐释 被引量:29
6
作者 方旭东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1-137,共7页
"知行合一"被看作王阳明标志性的哲学观点之一。王阳明有关知行合一的思想比较复杂,它由很多命题构成。文章着重讨论知行合一这个命题所包含的一个一般性的哲学问题:在道德行动中,意向与行动究竟是什么关系?通过逐一分析王阳... "知行合一"被看作王阳明标志性的哲学观点之一。王阳明有关知行合一的思想比较复杂,它由很多命题构成。文章着重讨论知行合一这个命题所包含的一个一般性的哲学问题:在道德行动中,意向与行动究竟是什么关系?通过逐一分析王阳明的相关论述:好恶属行,念动是知亦是行,意是行之始,知是行之始,我们发现,在意向与行动的关系问题上,王阳明的理解已经涉及作为行动的意向、作为善良意志的意向这些层面。前者有将有意识的行动与用以行动的意向融合的倾向,后者则注意到意向与意欲或意愿的联系。由于王阳明在使用"意"这个名词时并未自觉地意识到其不同面向,在其论述中产生了一定的混乱或自相矛盾。王阳明的思路是:假设人都有行善的善良意愿,从而使得行善就变成听从或顺应自己内心召唤的简单之事,对于当代道德哲学、行动哲学的相关讨论不无启发,也许行动的最终源泉既不是理性计算,也不是感性冲动,而在于行动者固有的美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知行合一 意向 行动 美德
下载PDF
论德性 被引量:28
7
作者 江畅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0,共5页
德性是人优秀品质中的一种,是由理智或智慧在正确道德观念的前提下根据有利于具有者和他活动于其中的共同体及其成员更好生存的根本要求培育的,通常以心理定势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并使人的活动及其主体成为善(好)的道德意义上的善(好)品... 德性是人优秀品质中的一种,是由理智或智慧在正确道德观念的前提下根据有利于具有者和他活动于其中的共同体及其成员更好生存的根本要求培育的,通常以心理定势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并使人的活动及其主体成为善(好)的道德意义上的善(好)品质,即道德的品质。它具有指向性、意向性、多维性、统一性、稳定性和普适性等主要特征。德性从直觉的层次看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内化,但从批判的层次上看则根源于人更好生存的需要。德性一般都体现为德目或德性要求,因而具有规范性,但德性规范是构成性规则,与作为规范性规则的道德规范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智慧 品质 道德规范
下载PDF
规则抑或美德:教师专业道德建构的理论路径与现实选择 被引量:28
8
作者 王夫艳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4-71,97,共9页
教师专业道德基于对何谓道德上适切行动的理解,描述了教师在与学生、同事等群体互动时的专业行为方式和行为边界。规则取向的教师专业道德建构围绕"我应该如何行动",探寻教师正确行动的道德规则。美德取向的教师专业道德建构... 教师专业道德基于对何谓道德上适切行动的理解,描述了教师在与学生、同事等群体互动时的专业行为方式和行为边界。规则取向的教师专业道德建构围绕"我应该如何行动",探寻教师正确行动的道德规则。美德取向的教师专业道德建构追问"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关注教师的道德品格和道德自我。美好的专业生活是规则和美德整合的基点,也是一元论的话语体系与多样化的专业实践之间的张力中教师专业道德建构的可能出路:把握教师生活的同一性,建构整合的道德身份;打破自我利益与自我牺牲的二元对立,关注教师专业道德建构的人文性与可持续性;发展教师对专业实践的道德承诺,彰显教师在专业道德建构中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道德 规则 美德 美好生活
原文传递
优势行动价值问卷(VIA-IS)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段文杰 白羽 +3 位作者 张永红 唐小晴 王志章 李婷婷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2011年第4期473-475,478,共4页
目的:研究简体中文版优势行动价值问卷(VIA-IS)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适用性。方法:以VIA-IS为工具,收集837名大学生的有效数据,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系统评估。结果:VIA-IS具有较高的信度;进行打包操作后24个性格优势的结构效度可以接受,但六... 目的:研究简体中文版优势行动价值问卷(VIA-IS)在中国大学生中的适用性。方法:以VIA-IS为工具,收集837名大学生的有效数据,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系统评估。结果:VIA-IS具有较高的信度;进行打包操作后24个性格优势的结构效度可以接受,但六大美德结构效度较差;问卷会聚效度、区分效度不好,再一次说明美德结构不合理。结论:VIA-IS可以作为测量中国大学生性格优势的工具,但美德结构划分不合理,需要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行动价值问卷 性格优势 美德 信度 效度
原文传递
“德”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7
10
作者 金春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12,共8页
在中国原创文化的源头中,最重要的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一命题;它以"两个世界"的形式出现,勾画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德"字及其观念起于何时?只能以甲骨文、金文和《周书》为据,是... 在中国原创文化的源头中,最重要的是"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一命题;它以"两个世界"的形式出现,勾画了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德"字及其观念起于何时?只能以甲骨文、金文和《周书》为据,是周人之新观念。其原始义非"道德"、"德行",而系全生、保全生命,引申为恩惠德泽;初为政治范畴,以后扩展为哲学性命范畴,与"性"为同类概念。"德"的文化政治与历史内涵对儒家人性论有极大影响,亦决定了老子之"道"不同于西方哲学逻各斯与总原理,而具有独特的中国哲学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正义究竟是什么:公平、权利还是美德? 被引量:11
11
作者 戴桂斌 《襄樊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5-10,共6页
正义究竟是什么 ?罗尔斯认为正义就是公平 ,他用两个正义原则即平等原则和差异原则来保障 ;诺齐克认为正义应该是个人权利的自由保障问题 ,他提出了包含有持有正义三原则的权利理论来反对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及其分配正义原则 ;麦金太尔反... 正义究竟是什么 ?罗尔斯认为正义就是公平 ,他用两个正义原则即平等原则和差异原则来保障 ;诺齐克认为正义应该是个人权利的自由保障问题 ,他提出了包含有持有正义三原则的权利理论来反对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及其分配正义原则 ;麦金太尔反对把社会公平与个人权利作为伦理学的主题 ,主张回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 ,向传统美德伦理寻找答案。三人的见解各有千秋 ,理想的正义论应该是三人的合题 ,即公平与权利、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的内在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公平 权利 美德 美德伦理 罗尔斯 诺齐克
下载PDF
美德是否可教--论苏格拉底的德性教化 被引量:22
12
作者 张济洲 黄书光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6-81,共6页
"美德是否可教"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苏格拉底对美德可教性命题的探讨充满悖论,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并不统一,其实质是对"美德"和"教"理解的分歧。苏格拉底抛弃传统教授美德方式,采取另外一种... "美德是否可教"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苏格拉底对美德可教性命题的探讨充满悖论,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并不统一,其实质是对"美德"和"教"理解的分歧。苏格拉底抛弃传统教授美德方式,采取另外一种"教",即对自己的灵魂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进行省察。但是其囿于对德性概念的普遍本质的偏执追求,没有适当地区分德性的不同类别,以致无法适当地处理实践与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苏格拉底美德命题遭遇批判。无论直接道德教育还是间接道德教学都有其限度,只有对两种教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的综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 德性教化 道德教学
原文传递
孔子“仁”的泛血缘文化特征及其在先秦儒家仁学史上的地位 被引量:11
13
作者 巴新生 《历史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13,共7页
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化深层之泛血缘特征的生成并予以界定,揭示了孔子的仁之泛血缘特征,考察了孔子的仁在先秦儒家仁学史上的地位.
关键词 孔子 “仁”学 泛血缘文化特征 儒家 历史地位
下载PDF
古典公民教育透析——一个目的论的视角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长伟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9-135,共7页
目的论是古典政治哲人解释人事的基本原理,也是古典公民教育得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在古典目的论看来,人有其内在的目的;人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属于城邦的公民;公民内在目的的实现依赖于公民教育。在古典目的论的谱系中,苏格拉底是奠基者... 目的论是古典政治哲人解释人事的基本原理,也是古典公民教育得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在古典目的论看来,人有其内在的目的;人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属于城邦的公民;公民内在目的的实现依赖于公民教育。在古典目的论的谱系中,苏格拉底是奠基者,他最早提出了目的论,将公民视为向善的存在,并由此规定了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公民德性,使公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柏拉图是古典目的论的发展者,他明确提出了"善的理念",并认为它是理想公民的真正之爱,理想的公民教育在于引导公民转离幽暗洞穴,朝向善的理念。亚里士多德是古典目的论的最好阐释者,公民所爱欲的善不再是形而上的,而是实践的,公民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培育良好的习惯,促进公民善的实践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德性 好人 公民教育
原文传递
美德:医学伦理学的重要基础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杜治政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共5页
美德是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养成的良好的、稳定的道德品质,为历代哲学家所关注。医生的美德是医学伦理的起点,具有原德的性质,它是大众就医和各种疾病诊治的伦理屏障,是维护所有医学技术干预的伦理保护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医生的... 美德是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养成的良好的、稳定的道德品质,为历代哲学家所关注。医生的美德是医学伦理的起点,具有原德的性质,它是大众就医和各种疾病诊治的伦理屏障,是维护所有医学技术干预的伦理保护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医生的美德(德性)伦理和医疗技术伦理,是医学伦理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二者不能互相取代,亦缺一不可;包括美德在内的医生专业主义精神、医学技术、医疗保障制度,是当代保健服务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德 原德 美德冲动 医疗干预
下载PDF
从帛书《易传》看孔子易学解释及其转向 被引量:16
16
作者 林忠军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6-91,共6页
本文通过解读帛书《易传》,阐述了孔子易学解释学。孔子早年将《周易》文本定为卜筮之书,晚年好易又发现了《周易》内涵德性,故在承认《周易》卜筮性外,又将其定为德性之书。为改变《周易》文本性质,孔子确立见仁见知的解释学原则,提出... 本文通过解读帛书《易传》,阐述了孔子易学解释学。孔子早年将《周易》文本定为卜筮之书,晚年好易又发现了《周易》内涵德性,故在承认《周易》卜筮性外,又将其定为德性之书。为改变《周易》文本性质,孔子确立见仁见知的解释学原则,提出了“后亓卜筮、观亓德义”易学解释方法,以此出发,由对于卜筮的解释转向德性的解释,最终实现了以德行求福和以仁义求吉的易学解释目标。最后作者指出:孔子关于易学解释已具有了西方哲学解释学的意味,与西方人不同的是孔子仍然未放弃中国传统的文字训释、象数和史学等方法,并以之为哲学解释的进路。孔子及其后学的易学解释学,是一种循环的解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卜筮 德性 解释
原文传递
试论西方古典共和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9-24,共6页
西方古典共和主义政治哲学 ,主张国家自由先于个人自由的政治自由观、混合均衡政体观以及公民美德观。其理论特色包括 :整体主义、政治平等主义、内部和平主义、公共性原则、相互性原则、积极行动原则。探讨古典共和主义 。
关键词 古典共和主义 政治哲学 自由 政体 美德
下载PDF
论朱熹《大学章句》的解释特点 被引量:18
18
作者 陈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3-111,共9页
朱熹《大学章句》的特点是:以明德—气禀—复其明德为基本结构,以明德为心的本然之体,从而赋予《大学》一种心性论的诠释。这种高度心性化的经典诠释为道学的发展提供了经典理解的依据。而在朱子的《大学》解释的功夫论中,一方面,格物... 朱熹《大学章句》的特点是:以明德—气禀—复其明德为基本结构,以明德为心的本然之体,从而赋予《大学》一种心性论的诠释。这种高度心性化的经典诠释为道学的发展提供了经典理解的依据。而在朱子的《大学》解释的功夫论中,一方面,格物和诚意居于核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为学次序的关注成为朱子基本的问题意识。简言之,人的为学,必须遵照《大学》以格物为起点的顺序,一切功夫以存天理、去私欲的道德修养为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大学章句》 明德
下载PDF
知识学习与生命成长:知识如何走向美德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铁芳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18,共9页
古往今来,知识走向德性主要体现为两种基本路径:一是从柏拉图到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再到纽曼,重在寻求以知识的完整性来促成个体存在的完整性的路径;二是以苏格拉底、杜威为代表的教育路径,也即将知识还原于过程之中,以对知识的追求与... 古往今来,知识走向德性主要体现为两种基本路径:一是从柏拉图到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再到纽曼,重在寻求以知识的完整性来促成个体存在的完整性的路径;二是以苏格拉底、杜威为代表的教育路径,也即将知识还原于过程之中,以对知识的追求与自我探究来达成个体德性。知识走向美德,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知识本身,这主要涉及知识的性质与知识的秩序;二是个体置身学习中的生命状态,即个体以何种方式置身知识学习情境之中。不管何种方式,知识转向的根本立足点乃是个体自身,转识成智,化识为德,都需要立足个体生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德性 教育整合
原文传递
道德人格研究:范式与分歧 被引量:17
20
作者 喻丰 彭凯平 +2 位作者 董蕊 柴方圆 韩婷婷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35-2244,共10页
道德人格研究领域与美德伦理学近来交汇于社会心理学。而这些研究基本可以区分为两个维度,即结构—过程与观察者—行动者。这两个维度区分出四种研究范式,即道德原型范式、道德榜样范式、道德信息加工范式和美德民众概念范式。这四种范... 道德人格研究领域与美德伦理学近来交汇于社会心理学。而这些研究基本可以区分为两个维度,即结构—过程与观察者—行动者。这两个维度区分出四种研究范式,即道德原型范式、道德榜样范式、道德信息加工范式和美德民众概念范式。这四种范式发现,无论是结构或者动力,道德人格都有其独特性。且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行动者视角,道德人格者都和普通人不同。道德人格甚至整个人格观趋待整合,并需要解决特质与情境、结构与动力、理性与直觉、描述与规范等理论问题,方能更好地指导道德人格或美德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人格 美德 道德榜样 原型 道德特质 信息加工 民众心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