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6例老年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被引量:7
1
作者 蒋琳 牛国忠 殷聪国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7期1095-1097,共3页
目的比较老年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BPPV)和老年客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O-BPPV)的临床表现,并探讨手法复位对老年S-BPPV和老年O-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0月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S-BPPV患者和4... 目的比较老年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BPPV)和老年客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O-BPPV)的临床表现,并探讨手法复位对老年S-BPPV和老年O-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0月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S-BPPV患者和49例O-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组的临床表现(眩晕的潜伏期和持续时间),以及手法复位治疗的有效率和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 S-BPPV组患者眩晕的潜伏期为(4.36±1.89)s,大于O-BPPV组患者的(3.17±1.2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PV组患者眩晕的持续时间为(6.94±3.25)s,小于O-BPPV组的(13.37±3.6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PV组患者手法复位治疗的循环次数为(1.68±1.12)次,明显少于O-BPPV组患者的(3.42±1.2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PV组患者1周和3个月时的有效率分别为92.31%和96.15%,与对照组患者的85.71%和91.8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S-BPPV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9.23%,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0.6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老年O-BPPV患者,老年S-BPPV患者临床具有眩晕潜伏期较长、但眩晕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S-BPPV和O-BPPV均可采用手法复位治疗,且治疗效果满意,但S-BPPV患者手法治疗的循环次数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老年患者 耳石膜 手法复位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眩晕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维生素B12、叶酸表达变化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武晓玲 郝智军 +3 位作者 杨金水 孙丽燕 王秋芬 李英杰 《中国医药导刊》 2018年第12期731-735,共5页
目的:探讨眩晕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维生素B12、叶酸及血尿酸(serum uric acid,UA)表达变化,分析Hcy、维生素B12、叶酸及UA水平与不同类型眩晕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眩晕患者12... 目的:探讨眩晕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维生素B12、叶酸及血尿酸(serum uric acid,UA)表达变化,分析Hcy、维生素B12、叶酸及UA水平与不同类型眩晕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眩晕患者126例为观察组,按病因不同选择,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38例,后循环缺血(PCI) 41例,前庭性偏头痛(VM) 21例,持续性姿势-知觉性眩晕/头晕(PPPD) 26例,同期选取正常体检者65例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及不同类型眩晕患者Hcy、维生素B12、叶酸及UA表达变化,并分析导致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Hcy、UA水平高于对照组,维生素B12、叶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PCI、PPPD患者的Hcy、UA水平高于VM、BPPV患者,维生素B12、叶酸水平低于VM、BPPV患者(P <0. 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Hcy、UA是影响眩晕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Hcy、UA水平升高与眩晕密切相关,是导致眩晕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类型眩晕患者Hcy、UA水平有所不同,PCI及PPPD与之更为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患者 同型半胱氨酸 维生素B12 叶酸 眩晕病因分类
下载PDF
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敷贴在眩晕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
3
作者 张英丹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18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敷贴在眩晕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80例眩晕患者,用抽签法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敷贴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敷贴在眩晕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80例眩晕患者,用抽签法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敷贴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眩晕治疗总有效率、眩晕症状缓解时间、睡眠改善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眩晕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眩晕症状缓解时间、睡眠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眩晕患者实施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敷贴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缓解眩晕,改善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贴压 穴位敷贴 眩晕患者 护理 临床价值
下载PDF
综合护理对老年眩晕患者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凤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第1期175-177,共3页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对老年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接收的老年眩晕患者96例,将其按照随机法分为参照组与探究组,每组48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探究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措施,评估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对老年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接收的老年眩晕患者96例,将其按照随机法分为参照组与探究组,每组48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探究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措施,评估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结果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77.1%,探究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95.8%,探究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综合护理应用到老年眩晕患者中能够获得好的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 老年 眩晕患者 效果
下载PDF
老年眩晕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梁春花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24期129-129,131,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眩晕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方法。方法:收治老年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护理。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眩晕... 目的:探讨老年眩晕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方法。方法:收治老年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护理。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眩晕患者要进行全面、系统、综合性的护理,才能对患者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治疗有较好效果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患者 临床观察 综合性护理措施
下载PDF
芪参还五胶囊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青年颈性眩晕临床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邓海峰 张红霞 +4 位作者 侯献兵 张永波 范焕焕 王艳 胡思斌 《中国药业》 CAS 2020年第24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芪参还五胶囊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青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左、右椎动脉血流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青年颈性眩晕患者30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100例。A组患者予芪参... 目的探讨芪参还五胶囊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青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左、右椎动脉血流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青年颈性眩晕患者30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100例。A组患者予芪参还五胶囊口服,B组患者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静脉滴注,C组患者联用上述两药,均连续治疗2周。结果C组总有效率为92.00%,显著高于A组的72.00%和B组的70.00%(P<0.05);治疗后,C组患者各症状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患者的左、右椎动脉血流速率均显著快于A组和B组(P<0.05);A组、B组、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7.00%比9.00%比13.00%,P>0.05)。结论芪参还五胶囊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治疗青年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能改的眩晕症状和左、右椎动脉血流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青年患者 芪参还五胶囊 银杏叶提取物 临床疗效 椎动脉血流
下载PDF
耳鼻喉科眩晕住院病例199例诊疗体会 被引量:2
7
作者 和桂琴 罗庭庭 +1 位作者 聂燕玲 谭祖林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20年第5期322-325,共4页
目的总结耳鼻喉科住院眩晕病例的疾病构成,并对诊疗措施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京东中美医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的眩晕病例,分析其疾病构成,并对不同疾病的诊疗措施进行研究。结果199例眩晕患者中前庭外周性眩晕比... 目的总结耳鼻喉科住院眩晕病例的疾病构成,并对诊疗措施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京东中美医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的眩晕病例,分析其疾病构成,并对不同疾病的诊疗措施进行研究。结果199例眩晕患者中前庭外周性眩晕比例最多,其中最多见的5大类眩晕病种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伴眩晕及良性复发性眩晕,前庭中枢性眩晕中发病率最高的是前庭性偏头痛。不同病种治疗策略不同。结论眩晕通常采取综合治疗,多数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也是某些眩晕疾病的有效手段。另外,外科手术也是治疗眩晕疾病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鼻喉科 眩晕 住院患者 病因 诊疗措施
原文传递
循证护理在预防眩晕患者跌倒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高洪梅 《健康之路》 2015年第10期15-16,共2页
目的:应用循证护理方法,分析眩晕患者跌倒的原因,探讨预防眩晕患者跌倒的方法,加强护理防护。方法:对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普内科入院眩晕患者120例,运用循证护理方法,提出问题,收集并列出证据,结合临床实际,评估跌倒危险性,加强护理防... 目的:应用循证护理方法,分析眩晕患者跌倒的原因,探讨预防眩晕患者跌倒的方法,加强护理防护。方法:对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普内科入院眩晕患者120例,运用循证护理方法,提出问题,收集并列出证据,结合临床实际,评估跌倒危险性,加强护理防护,制定预防跌倒的护理措施。结果: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一例意外跌倒。结论:应用循证护理,加强护理防护,能有效防止眩晕患者跌倒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患者 跌倒 循证护理
原文传递
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的临床病因分析和治疗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志强 《大医生》 2020年第21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临床疾病发病原因和治疗效果的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宁津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临床疾病发病原因和治疗效果的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宁津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中医方式治疗并进行康复训练。对比两组眩晕诱发因素、眩晕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及治疗有效率。结果60例老年眩晕患者主要诱发因素有:精神因素12例(20.00%)、后循环缺血性眩晕20例(33.33%)、前庭周围性眩晕14例(23.33%)、良性眩晕14例(23.33%),其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为主要诱因。治疗后,试验组眩晕发生频率(1.20±0.24)次,低于对照组的(3.56±0.36)次;持续眩晕时间(4.05±1.06)min,显著低于对照组(7.35±1.04)min(P<0.05);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P<0.05)。结论神经内科老年眩晕患者发病原因多样,对老年眩晕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效果相对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眩晕患者 发病原因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与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10
作者 谢欣 孙强 李志贤 《安徽医学》 2017年第2期185-188,共4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与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择110例于2011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辽宁省金秋医院住院的老年(65岁以上)BPPV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76例无眩晕病史的老年患者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与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择110例于2011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辽宁省金秋医院住院的老年(65岁以上)BPPV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76例无眩晕病史的老年患者为对照组。同时将观察组患者按血管检测结果分为椎动脉异常组、椎基底动脉正常组以及基底动脉异常组。采用MRA检查等方法对所有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以及椎动脉优势等血管异常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判断患者的眩晕级别。采用Spearman分析椎动脉异常情况与眩晕级别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迂曲、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2级以及其他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椎基底动脉正常者占3.30%比对照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椎动脉异常组、基底动脉异常组、椎基底动脉正常组患者的眩晕级别、治疗缓解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患者椎动脉异常情况(椎动脉优势,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迂曲,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均与眩晕级别呈正相关关系(r=0.537,r=0.608,r=0.618,P均<0.001)。结论老年BPPV患者发生椎基底动脉异常的概率较高,椎动脉优势、迂曲,且可能合并后循环血液供应障碍使患者眩晕级别发生变化,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基底动脉 椎动脉 血管异常 老年患者
下载PDF
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诊疗中的人文关怀 被引量:3
11
作者 邢娟丽 王馨笛 +4 位作者 张乐宜 路莉 张桂芳 员艳宁 李娟利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3年第6期698-702,共5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发病率最高的外周前庭性疾病,老年人是高发人群,虽然复位是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简单易行且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老年患者患病率较高且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身体各方面机能已进入衰退阶段,对治疗的反应较差,且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发病率最高的外周前庭性疾病,老年人是高发人群,虽然复位是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简单易行且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老年患者患病率较高且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身体各方面机能已进入衰退阶段,对治疗的反应较差,且有复发的趋势。基于此,医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同时在诊疗过程中重视并实施言语鼓励、行为支持、心灵交融等从生理到心理的一系列的综合性多角度的人文关怀服务措施,提高老年BPPV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纠纷,节约医疗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老年患者 复位治疗 人文关怀
下载PDF
高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防跌倒的护理干预 被引量:3
12
作者 任晓静 陈玉敏 李小洁 《中国医药导刊》 2010年第1期150-151,共2页
目地:探讨高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防跌倒的护理方法。方法:收集128例高龄VBI住院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其临床特征,结合高龄患者的生理特点,从病区环境的管理、陪护人员的管理、患者本人的管理、护理人员的管理四个方... 目地:探讨高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防跌倒的护理方法。方法:收集128例高龄VBI住院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其临床特征,结合高龄患者的生理特点,从病区环境的管理、陪护人员的管理、患者本人的管理、护理人员的管理四个方面,对预防高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跌倒的发生采取护理干预。结果:与入院前比较,跌倒发生率有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四个方面对高龄VBI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跌倒的发生率,保证了住院患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高龄患者 预防跌倒 护理干预
下载PDF
多管受累的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梓建 徐豪杰 刘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6年第6期412-416,共5页
目的探讨累及多个半规管的老年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和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诊治的48例多管受累的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累及多个半规管的老年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和手法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我院诊治的48例多管受累的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手法复位的疗效。结果多管受累的老年性BPPV患者占同期全部老年BPPV患者的21.7%(48/221)。Dix-Hallpike和(或)Roll试验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头位可诱发出相同或不同的眼震。对称性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的BPPV患者17例(35.42%),其中16例患者双侧后半规管同时受累,1例患者双侧前半规管同时受累,3例(6.25%)患者诊断为后半规管并同侧前半规管BPPV,25例(52.08%)患者诊断为后半规管并同侧或对侧水平半规管BPPV,1例(2.08%)患者诊断为一侧前半规管合并同侧水平半规管BPPV,2例(4.17%)患者诊断为多个半规管同时受累。根据患者眼震持续时间其中43例(89.58%)诊断为管结石症,5例(10.42%)诊断为嵴顶结石症。全部患者根据受累半规管及耳石类型采用相应手法复位治疗,首次手法复位后有效率为68.75%,多次复位后总有效率为87.50%。结论多管受累的老年BPPV患者临床中比较常见,尤其以后半规管合并水平半规管的管结石症较为多见,手法复位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准确判断受累半规管及耳石类型是复位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老年患者 耳石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眩晕患者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评价
14
作者 商涯钧 孙淑霞 吴廷伟 《医疗装备》 2016年第14期26-27,共2页
目的观察分析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眩晕患者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进行MSCTA检查的200例眩晕患者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包括横断面、容积重建(VRT)、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图像。结果 200例眩晕患者中... 目的观察分析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眩晕患者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进行MSCTA检查的200例眩晕患者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包括横断面、容积重建(VRT)、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图像。结果 200例眩晕患者中共78例椎动脉变异(3种类型),占39%。椎动脉口径变异:一侧椎动脉血管变细的有38例,占19%;椎动脉起源变异24例,占12%;椎动脉行径变异16例,占8%。结论 MSCTA对眩晕患者椎动脉变异有着较强的诊断效果,利用MSCTA能够清晰地显示椎动脉先天变异情况,有利于尽早诊断并治疗患者,因而有极大的临床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患者椎动脉变异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