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42
1
作者 田云虎 刘亚 管春和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年第5期335-337,共3页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 1 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人的2 0个椎体 ,经皮椎弓根向椎体内穿针并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结果  1 8例病人平均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 6 5ml,X线...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 1 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人的2 0个椎体 ,经皮椎弓根向椎体内穿针并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结果  1 8例病人平均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 6 5ml,X线检查骨水泥充盈良好 ,骨折复位满意。术后 1 2h至 3d ,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测试疼痛缓解 81 % ,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出现。对 1 6例病人随访 3~ 6个月 ,疼痛未复发 ,椎体形态未见改变。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能够迅速缓解疼痛 ,增加椎体的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骨水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疼痛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9
2
作者 黄昊 何仕诚 +6 位作者 方文 朱海东 郭金和 邓钢 朱光宇 秦永林 滕皋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7期2119-2122,共4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PVP)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应用PVP治疗OVCFs随访1年以上并有完整CT影像资料142例患者195节椎体.PVP前后...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PVP)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应用PVP治疗OVCFs随访1年以上并有完整CT影像资料142例患者195节椎体.PVP前后定期评价VAS,术后3 dCT复查观察骨水泥分布和渗漏情况,在CT二维重建正中矢状面上分别测量术前、术后3d及术后1年椎体高度和Cobb角.比较各随访点VAS、椎体高度和Cobb角变化差异,椎旁骨水泥渗漏是否影响疗效.结果 所有PVP操作均成功,平均注入骨水泥量胸椎(4.5±1.1)ml,腰椎(6.0±1.2)ml,平均随访(17±6)个月.术后3 dCT显示椎旁骨水泥渗漏共38例43节椎体(22.1%),均无症状.142例术后24 h VAS平均下降了5.25,术后1个月进一步下降了1.12,均有显著变化,余各随访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P后3d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及Cobb角分别恢复了1.55、1.38 mm及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3d和随访1年以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骨水泥椎旁渗漏组与无渗漏组的VAS评分、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在各随访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VP可迅速缓解OVCFs患者的疼痛及提高多数椎体的高度并保持长期稳定;椎旁少量骨水泥渗漏对临床疗效和椎体稳定性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压缩骨折 骨水泥
原文传递
椎体强化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 被引量:32
3
作者 崔冠宇 田伟 +4 位作者 刘波 袁强 张贵林 何达 孙宇庆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2-508,共7页
目的 通过与直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评价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 MA)骨水泥强化伤椎的上、下椎体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 方法 比较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8月应用PMMA骨水泥强化伤椎的上、下椎... 目的 通过与直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评价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 MA)骨水泥强化伤椎的上、下椎体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 方法 比较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8月应用PMMA骨水泥强化伤椎的上、下椎体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5例(强化组)与直接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32例(直接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疗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参数、疼痛缓解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改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以及固定节段后凸cobb角、伤椎体前缘高度丢失、椎管内占位等参数.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57.5个月的随访.和直接组相比,强化组的手术时间稍长,但是术后住院时间、腰背痛缓解时间、自主翻身及下床活动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7d、3、6、12、24、36个月的VAS评分、后凸cobb角、ODI、伤椎前缘椎体高度丢失均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直接组相比,强化组患者术后7d、3、6、12、24、36个月的VAS评分、ODI、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椎体高度丢失的改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术中神经损伤、肺栓塞、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直接组有5例患者因内固定松动、患者出现腰背痛症状而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 结论 和直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相比,PMMA骨水泥强化椎体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疼痛轻、功能恢复好、骨折复位、后凸矫形好,并能防止矫形丢失,是更为理想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原文传递
椎体成形术中心肺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滕海军 周跃 初同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65-567,F003,共4页
目的:观察椎体成形术中的血液动力学和血气变化及是否发生肺脂肪栓塞。方法: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入到犬的L2椎体,记录术前、术后颈动脉血压和血气分析值,并将肺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平均2.6ml的骨水泥注入到椎体后(5±2)s导致颈... 目的:观察椎体成形术中的血液动力学和血气变化及是否发生肺脂肪栓塞。方法: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入到犬的L2椎体,记录术前、术后颈动脉血压和血气分析值,并将肺组织作病理检查。结果:平均2.6ml的骨水泥注入到椎体后(5±2)s导致颈动脉压下降,持续(150±35)s,并可导致血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和pH值减小,氧分压减低,肺脏病理检查可见到小血管内有脂肪滴。结论:椎体成形术中注射骨水泥可能引起血压下降和肺脂肪栓塞,是椎体成形术的潜在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心肺功能 实验 血液动力学 肺脂肪栓塞
下载PDF
经单、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潘丞中 赵辉 +4 位作者 李立人 陆建民 夏振铎 黄健 赵苏鸣 《交通医学》 2008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通过对离体椎体经单侧和双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成形,对两种椎体成形方法的生物力学行比较研究。方法:采集尸体的腰椎标本(L1-L5),共20个椎体,分别进行非破坏性生物力学测试。然后在前屈压缩载荷下造成椎体骨折,同时测定极限载荷和... 目的:通过对离体椎体经单侧和双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成形,对两种椎体成形方法的生物力学行比较研究。方法:采集尸体的腰椎标本(L1-L5),共20个椎体,分别进行非破坏性生物力学测试。然后在前屈压缩载荷下造成椎体骨折,同时测定极限载荷和刚度值。然后标本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经单侧椎弓根注入椎体4mlPMMA,经双侧椎弓根灌注4mlPMMA(每侧2ml)。椎体成形术后再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记录相关生物力学参数值。结果:两组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在非破坏性载荷下标本轴向刚度较初始有明显增加(P<0.05),不同灌注入路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抗压极限载荷较初始都有显著性提高(P<0.05),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骨水泥灌注入路都能较好的恢复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两者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生物力学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下载PDF
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和PMMA在椎体成形术中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滕海军 周跃 +1 位作者 初同伟 曹国永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70-73,共4页
目的 :模仿椎体成形术观察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 (calcium phosphatecementCPC)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植入椎体后的生物力学改变。方法 :将PMMA和CPC通过手术植入到犬椎体 ,经过 8周和 16周后分别取材 ,行X线... 目的 :模仿椎体成形术观察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 (calcium phosphatecementCPC)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植入椎体后的生物力学改变。方法 :将PMMA和CPC通过手术植入到犬椎体 ,经过 8周和 16周后分别取材 ,行X线、CT检查 ,并测定不同时间椎体的轴向抗压强度和抗扭转强度。结果 :( 1)植入早期 ,PMMA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正常椎体和CPC (P <0 0 1) ,CPC的抗压强度明显低于正常椎体和PMMA (P<0 0 1)。术后 8周显示 ,PMMA的抗压强度有所下降 (P <0 0 1=0 0 0 9) ,CPC的抗压强度有所上升 (P <0 0 5 =0 0 3 4) ,但与正常椎体相比仍差别显著。术后 16周显示PMMA抗压强度继续下降 (P >0 0 5 =0 710 ) ,CPC的抗压强度继续上升 (P >0 0 5 =0 64 8) ,与正常椎体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 2 )植入早期 ,PMMA的抗扭转强度明显高于正常椎体和CPC (P <0 0 5 =0 0 3 ) ,CPC的抗扭强度明显低于正常椎体和PMMA (P <0 0 5 =0 0 2 )。术后 8周显示 ,PMMA的抗扭强度有所下降 ,但与正常椎体相比仍差别显著 (P <0 0 5 =0 0 45 ) ,CPC的抗压强度有所上升与正常椎体相比差异不显著 (P >0 0 5 =0 0 78)。术后 16周显示PMMA抗压强度继续下降 (P >0 0 5 =0 13 7) ,CPC的抗压强度继续上升 ,与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性骨折 爆裂骨折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 PMMA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应用国产药械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被引量:18
7
作者 孙钢 丛永健 +4 位作者 张康莉 谢宗贵 金鹏 易玉海 张绪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年第8期540-543,共4页
目的 :应用国产器械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观察其疗效 ,探讨椎体成形术操作技术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1 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 2 5个椎体应用国产器械经双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成形术 ,国产PMMA的粉、液及... 目的 :应用国产器械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观察其疗效 ,探讨椎体成形术操作技术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1 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 2 5个椎体应用国产器械经双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成形术 ,国产PMMA的粉、液及对比剂比例为 3 :2 :1。操作在X线监测下进行 ,PMMA在浆糊期向椎体内注射。手术前后CT检查对照。随访患者 5~ 2 4个月 ,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穿刺成功率 1 0 0 % ,术后CT检查显示PMMA填充病灶均在 50 %以上。术后 3d内患者的治疗效果为 :CR1 5例 ,PR 2例 ,临床治疗有效率达 1 0 0 %。 1 7例患者随访 5~ 2 4个月 ,未发现注射PMMA的椎体有新压缩出现 ,未发生由于PMMA外溢出现临床症状的并发症。结论 :应用国产器械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丙烯酸树脂 椎体压缩骨折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宏伟 何仕诚 +4 位作者 滕皋军 方文 郭金和 邓钢 朱光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84-787,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住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163例266节椎体采用PVP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原发癌肿主要为肺癌(42例),肝癌(19例),食管及胃肠癌(34例),肾癌(1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住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163例266节椎体采用PVP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原发癌肿主要为肺癌(42例),肝癌(19例),食管及胃肠癌(34例),肾癌(10例),乳腺癌(46例)等。PVP术后3dCT复查观察骨水泥分布状况及有无渗漏。按PVP术后24h,1周,1、3、6和1年以上定期随访评价临床疗效、疼痛复发的原因及观察生存时间。结果 266节椎体PVP操作均成功,138节胸椎骨水泥平均注入量为(3.6±1.5)ml,128节腰椎为(4.5±1.7)ml。平均随访时间(12.0±10.6)个月,术后24h,1周,1、3、6和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7.7%(143/163)、92.6%(151/163)、91.4%(149/163)、84.5%(136/161)、78.3%(108/138)和77.2%(71/92)。术后12个月症状复发39例,复发率23.9%(39/163),包括骨水泥周围癌肿进展6例,其他椎体转移33例。平均生存时间(10.5±10.5)个月,其中乳腺癌与前列腺癌椎体转移54例生存时间为(15.4±11.7)个月,明显长于肺癌、肝癌、胃肠癌及肾癌等105例的生存时间[(8.5±8.1)个月](P<0.05)。随访期间死亡136例,主要死亡原因为脊椎外原发肿瘤进展及全身多发转移衰竭。CT证实椎旁骨水泥渗漏58例,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可迅速缓解疼痛且可保持较长时间稳定;疼痛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其他椎体新发转移;生存时间与椎体外原发癌肿类型和合并内脏转移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转移瘤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下载PDF
新型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11
9
作者 邹华章 廖威明 +2 位作者 段昕 陈建伟 叶建东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CPC)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体外生物力学性能,以探讨该材料能否有效替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应用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方法 取老年尸体共20个胸腰椎新鲜标本(T11~L3),经双能X线吸...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CPC)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体外生物力学性能,以探讨该材料能否有效替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应用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方法 取老年尸体共20个胸腰椎新鲜标本(T11~L3),经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试骨密度后完全随机分为CPC组和PMMA组.在材料试验机上制成椎体压缩骨折模型并测量两组椎体初始的强度和刚度,然后分别用CPC和PMMA两种材料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再次测量术后两组椎体的强度和刚度.结果 两种骨水泥都具有良好的可注射性,CPC固化后不放热,PMMA固化有明显放热反应,体外工作时间CPC长于PMMA,X线显影效果CPC优于PMMA.椎体后凸成形术后PMMA组椎体最大载荷(4.80±1.957)kN、抗压强度(4.794±1.683)kPa,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刚度高于骨折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C组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最大载荷(3.412±1.078)kN、抗压强度(3.477±0.689)kPa,稍高于骨折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刚度(918±201)N/mm,低于骨折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CPC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能有效恢复椎体的生物力学性能,可望在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作为PMMA的理想替代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磷酸钙类 生物力学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骨质疏松症
原文传递
椎体强化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毛克亚 王岩 +4 位作者 刘保卫 刘郑生 肖嵩华 张永刚 王继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40-842,共3页
目的分别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和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CHC)作为椎体强化充填材料,采用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5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以下4种方法治疗:椎体成形术+P... 目的分别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和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CHC)作为椎体强化充填材料,采用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5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以下4种方法治疗:椎体成形术+PMMA(11例13个椎体),椎体成形术+CHC(23例26个椎体),后凸成形术+PMMA(8例8个椎体),后凸成形术+CHC(16例19个椎体)。根据术前和术后侧位X线片计算椎体高度压缩率和恢复率、后凸角度和恢复率,并采用VAS(visualanalogscale)进行术前和术后疼痛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率和后凸角度恢复率优于椎体成形术。椎体增强材料充填剂量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椎体成形术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后凸成形术。VAS评分术前各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充填PMMA者优于充填CHC者,术后4周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椎体强化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和椎体充填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椎体成形术 后凸成形术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下载PDF
Long-term results and radiographic findings of percutanous vertebroplasties with polymethylmethacrylate for vertebral osteoporotic fractures 被引量:7
11
作者 XU Bao-shan HU Yong-cheng +3 位作者 YANG Qiang XIA Qun MA Xin-long JI N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6期2832-2836,共5页
Background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has become a popular procedure for painful vertebral osteoporotic fracture (VOF), with immediate pain relief and improved mobility; however, polymethylmethacrylate (P... Background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has become a popular procedure for painful vertebral osteoporotic fracture (VOF), with immediate pain relief and improved mobility; however, 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 injected into the vertebral body is not absorbable and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concerning the long-term results.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e evaluated the long-term clinical results and radiological changes after PVPs for VOFs. Methods Fifty-one patients with VOFs were treated by PVPs with PMMA between 2000 and 2004. After 〉7 years of follow-up, eight patients had died from causes unrelated to the intervention and 12 patients were lost to follow-up, thus leaving 31 patients available for evaluation with an average length of follow-up of 9.2 years (follow-up rate, 72.1%). Among these 31 patients, the PMMA was injected at 43 levels with a mean volume of 4.3 ml per level (range, 2-6 ml). The pain was assessed with a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and the mobility was graded as walking without difficulty (grade 1), walking with assistance (grade 2), and bedridden (grade 3). Plain radiographs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were obtained and assessed pre-operatively, immediately post-operatively, and after 7 years of follow-up. The PMMA, vertebral height, and Cobb angle were assess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ll of the patients experienced pain relief and improved mobility after intervention and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Cement leakage was detected in post-operative CT scans in 9 of 51 patients, but without neurological compromise. For the 31 patients followed up over 7 years, the VAS decreased from 8.3±2.6 pre-operatively, to 2.1±1.6 immediately post-operatively, and 1.0±0.9 at the final follow-up evaluation, wit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mobility. Addition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ccurred at adjacent levels in three patients, and there were no new fractures at the augmented vertebrae. Based on a review of the radiographs, neither loose nor displaced c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teoporotic fractures vertebroplasty polymethylmethacrylate treatment outcome
原文传递
椎体成形术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引起犬急性肺栓塞 被引量:9
12
作者 缪冬镠 倪才方 +2 位作者 沈玉英 陈珑 赵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观察椎体成形术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静脉渗漏造成肺栓塞的严重程度与漏入量的关系。方法15只成年家犬随机分为A、B、C三组,静脉麻醉后分别经股静脉注入PMMA骨水泥0.5、1.0、2.0ml;于注入前、后行胸部CT平扫、肺动脉造影,测肺... 目的观察椎体成形术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静脉渗漏造成肺栓塞的严重程度与漏入量的关系。方法15只成年家犬随机分为A、B、C三组,静脉麻醉后分别经股静脉注入PMMA骨水泥0.5、1.0、2.0ml;于注入前、后行胸部CT平扫、肺动脉造影,测肺动脉压,行血气分析,于术后2h处死实验犬行病理检查。结果C组氧分压在注入PMMA骨水泥10min后显著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在注入1min后显著上升;B、C组平均肺动脉压在注入1min、10min时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MA进入下腔静脉导致肺栓塞的严重程度可能与漏入量有关,椎体成形术中大剂量的渗漏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肺栓塞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经单、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渗漏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潘丞中 赵辉 +3 位作者 李立人 陆建民 夏振铎 赵苏鸣 《交通医学》 2008年第5期467-468,471,共3页
目的:对离体椎体经单侧和双侧椎弓根入路的两种椎体成形方法引发的椎体外骨水泥渗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集尸体的腰椎(L1-L5)共40个,在前屈压缩载荷下造成椎体骨折。然后随机分成两组,A组经单侧椎弓根注入椎体4ml PMMA;B组经双侧椎弓... 目的:对离体椎体经单侧和双侧椎弓根入路的两种椎体成形方法引发的椎体外骨水泥渗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集尸体的腰椎(L1-L5)共40个,在前屈压缩载荷下造成椎体骨折。然后随机分成两组,A组经单侧椎弓根注入椎体4ml PMMA;B组经双侧椎弓根灌注4ml PMMA(每侧2ml)。注射过程中观察有无骨水泥渗漏发生,按部位计数渗漏的椎体并计算渗漏率。结果:A组有11个椎体发生渗漏,经终板渗漏11个、椎体前侧缘4个、椎体后缘3个、穿刺道渗漏6个、混合渗漏6个(2例椎体前侧缘+穿刺通道,4例终板+椎体前侧缘),渗漏率为41.25%。B组有12个椎体发生渗漏,经终板3个、椎体前侧缘4个、椎体后缘3个、经穿刺道渗漏12个、混合渗漏4个(2例终板+穿刺道,2例椎体前侧缘+穿刺通道),渗漏率为27.5%。两组渗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骨水泥渗漏少于单侧,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单侧椎弓根 双侧椎弓根
下载PDF
磷酸钙骨水泥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滕海军 周跃 +2 位作者 初同伟 郝勇 曹国永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839-841,共3页
目的 :模仿椎体成形术观察磷酸钙骨水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植入椎体后与椎体界面间的组织学差异。方法 :将PMMA和CPC植入到犬椎体 ,通过X线、CT、光镜、扫描电镜观察 2种材料与椎体界面间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 :PMMA与椎体之间的结合是... 目的 :模仿椎体成形术观察磷酸钙骨水泥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植入椎体后与椎体界面间的组织学差异。方法 :将PMMA和CPC植入到犬椎体 ,通过X线、CT、光镜、扫描电镜观察 2种材料与椎体界面间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 :PMMA与椎体之间的结合是单纯的机械连接未能达到生物机械固定 ,CPC与骨界面间无排异反应的表现 ,是直接的骨小梁与生物材料之间的生物连接。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磷酸钙骨水泥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即时及中远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8
15
作者 谢坪 李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72-775,共4页
目的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骨肿瘤所致顽固性疼痛,评价手术安全性以及即时和中长期疗效。方法对47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行PVP,病变椎体节段共64节。其中5例患者术中行组织学活检。PVP术前1d、术后1d及随访期(3—12... 目的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骨肿瘤所致顽固性疼痛,评价手术安全性以及即时和中长期疗效。方法对47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行PVP,病变椎体节段共64节。其中5例患者术中行组织学活检。PVP术前1d、术后1d及随访期(3—12个月)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疼痛程度。术中、术后观察记录可能斤发症。结果64节椎体均成功施行PVP术.手术成功率100%。术前VAS平均评分8.4±1.4,术后1d降至3.1±2.3(P〈0.01),术后随访期为3.3±1.7(P〈0.01)。术后影像学(CT、DSA、3DCT)证实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渗漏35例,其中椎旁软组织渗漏15例.椎间盘渗漏11例,椎管内硬膜囊外漏4例,椎体引流静脉瘘5例。无严重危急生命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椎体转移性骨肿瘤患者施行PVP安全、能获得良好的即刻及中长期镇痛效果,骨水泥渗漏是最常见并发症,症状性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转移瘤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下载PDF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 被引量:8
16
作者 徐霖 杨守俊 +3 位作者 王达义 李小力 周选民 戴山霞 《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38-140,F003,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常规手术方法和对不同胸腰椎椎体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64例共76个椎体的胸、腰椎椎体病变患者进行71次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和5次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X线下椎弓根入路穿刺进入椎体行...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的常规手术方法和对不同胸腰椎椎体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64例共76个椎体的胸、腰椎椎体病变患者进行71次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和5次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X线下椎弓根入路穿刺进入椎体行骨髓腔造影并向椎体内加压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结果:椎弓根穿刺成功率100%,骨水泥均匀充填椎体者45例次,部分充填椎体者31例,成形术后椎体前部高度部分恢复者37例,74例患者手术后局部疼痛不同程度缓解,缓解起效时间在注射骨水泥后15min至3d.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和经皮穿刺脊柱后凸成形术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和椎体肿瘤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龄大、机体状况差和不能接受大型手术的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性骨折 肿瘤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脊柱后凸成形术 介入放射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中注射聚甲基丙烯酸酯和锶羟磷灰石的比较 被引量:7
17
作者 苏汝堃 郑召民 +6 位作者 李佛保 邝冠明 刘兴漠 麦海民 任平 谭成波 刘杰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9-552,共4页
【目的】比较采用两种填充物聚甲基丙烯酸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和锶羟磷灰石(strontium-contained hydroxyapatitecement,SrHAC)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选择单椎体骨折... 【目的】比较采用两种填充物聚甲基丙烯酸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和锶羟磷灰石(strontium-contained hydroxyapatitecement,SrHAC)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选择单椎体骨折患者49例,其中男19例,女30例,随机分成2组,PMMA组26例,SrHAC组23例,对填充物注入量、术中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术后填充物渗漏、疼痛改善、临床效果、影像学征象等指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PMMA组平均注入量为(2.82±0.39)mL,SrHAC组平均注入量为(3.75±0.5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rHAC组注入填充物时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稳定。PMMA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pain scale,VAS)评分由术前平均的(7.0±0.8)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7±0.4)分;SrHAC组术前平均为(7.2±1.0)分,末次随访降为(1.8±0.5)分。两组组内比较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临床效果SC法评价,优良率:PMMA组为84.6%、SrHAC组为8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椎体均无继续塌陷征象。随访达1年以上的SrHAC组见填充物开始降解。【结论】应用两种填充剂行PVP均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锶羟磷灰石 聚甲基丙烯酸酯
下载PDF
PVP 联合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复杂性脊柱转移肿瘤 被引量:6
18
作者 何仕诚 滕皋军 +4 位作者 方文 邓钢 郭金和 朱光宇 李国昭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5-179,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复杂性脊柱转移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3年3月至2009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科放化疗后疼痛无缓解的复杂性脊椎转移肿瘤患者49例共72节,背部疼痛评价多为重度,其...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复杂性脊柱转移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3年3月至2009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科放化疗后疼痛无缓解的复杂性脊椎转移肿瘤患者49例共72节,背部疼痛评价多为重度,其中合并下肢放射痛17例、双下肢不同程度瘫痪6例.选择性椎体动脉栓塞化疗术后6 d内行PVP,PVP后3 d内CT复查观察PMMA分布及渗漏情况,采用VAS评分及WHO疼痛标准评价疗效,定期随访.结果 双侧椎体动脉选择性插管有44例65节,仅选择人单侧有5例7节.用碘化油1~2 ml+明胶海绵颗粒栓塞29节,单纯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41节,单纯灌注化疗2节.平均注入PMMA胸椎4.23 ml,腰椎5.39 ml.联合治疗后3个月CR 21例(42.9%)、PR 22例(44.9%)、MR及NR6例(12.2%),总有效率87.8%.CT证实12例椎体周围PMMA渗漏16节,均无临床症状,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椎体动脉栓塞化疗和PVP都是脊椎转移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二者联合可显著提高椎体合并附件及椎旁转移肿瘤患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转移性肿瘤 动脉栓塞化疗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原文传递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左才红 张庆 《临床骨科杂志》 2010年第3期279-280,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5例(20个椎体)。结果 15例穿刺均成功。有4例发生骨水泥渗漏,但均无临床症状,无严重并发症。VAS评分:术前为6~9(8.3±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5例(20个椎体)。结果 15例穿刺均成功。有4例发生骨水泥渗漏,但均无临床症状,无严重并发症。VAS评分:术前为6~9(8.3±1.4)分,术后2周为1~4(2.2±1.2)分,术后1年为1~5(2.0±1.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VP手术操作简单、安全,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引起的疼痛,疗效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症 经皮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丙烯酸甲脂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应用不同填充材料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栋 尹芸生 +2 位作者 刘巍 苏钟毅 郝东升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6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通过用不同填充材料对骨质疏松兔的椎体成形,进而对行椎体成形术后椎体的生物力学行动态观察,从而得出相关结论,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用5个月龄新西兰纯种雌性兔60只,随机选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剩余的48只使用去势... 目的通过用不同填充材料对骨质疏松兔的椎体成形,进而对行椎体成形术后椎体的生物力学行动态观察,从而得出相关结论,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用5个月龄新西兰纯种雌性兔60只,随机选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剩余的48只使用去势法造成骨质疏松模型后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2只。模型对照组(B组);聚甲基丙酸甲酯骨水泥(PMMA)组(C组);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瑞邦骨泰,CPC)组(D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CPC组(E组)。解剖出椎体后直视下穿刺,按组别分别注入上述填充剂,每只进行3个椎体(L4、L5、L6)。分别于术后当时、8周和16周取椎体标本,行X线检查,并测定不同时间点椎体的轴向抗压强度实验。结果①术后当时拍X线片,除PMMA组有1例可见骨水泥渗漏入椎管内,其余均未见渗漏。术后8周和16周分别拍X线片,可见手术椎体密度较其他椎体和模型对照组椎体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仿。②术后当时C组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A组抗压强度次之,高于B组(P<0.01)、D组(P<0.01)和E组(P<0.01),而B、D和E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C组抗压强度有所下降与术后当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和E组抗压强度有所上升(P<0.01),B组抗压强度明显低于其他组(P<0.01)。术后16周,C组抗压强度持续下降与A、D和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和E组抗压强度继续上升(P<0.01),B组抗压强度继续下降(P<0.01),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PC和CPC/BMP虽然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性能,并且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尤其在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时,尚不能完全取代P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生物力学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磷酸钙骨水泥 骨形态发生蛋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