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0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芪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16
1
作者 吴勇 欧阳静萍 +1 位作者 涂淑珍 汪长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22-23,共2页
探讨黄芪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 3 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四氧嘧啶糖尿病组与糖尿病黄芪多糖 (APS)治疗组 (黄芪多糖 4 0 0mg/kg/d-1腹腔注射 ) ,5周后 ,处死动物取血测血糖浓度 ,血清胰岛素 ,... 探讨黄芪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 3 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四氧嘧啶糖尿病组与糖尿病黄芪多糖 (APS)治疗组 (黄芪多糖 4 0 0mg/kg/d-1腹腔注射 ) ,5周后 ,处死动物取血测血糖浓度 ,血清胰岛素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丙二醛 (MDA) ,内皮素 (ET) ,一氧化氮 (NO) ,并应用形态定量的方法比较各组的心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腹腔注射四氧嘧啶 ( 2 0 0mg/kg)后的SD大鼠血糖浓度显著升高 ,血清NO ,MDA ,SOD ,ET及胰岛素水平明显改变。APS治疗 5周后 ,血糖浓度 ,MDA和ET较未治疗组显著下降 ;而NO ,胰岛素和SOD的含量显著升高。切片光镜下观察 ,糖尿病大鼠心肌毛细血管数量减少 ,基底膜增厚 ,微血管与心肌纤维的比率显著降低 ,这些改变都可被APS改善。黄芪多糖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 ,对早期糖尿病大鼠内皮细胞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这可能与其减轻氧自由基的损伤 ,影响NO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血管内皮细胞 氧自由基 一氧化氮 糖尿病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9
2
作者 方利君 付小兵 +4 位作者 孙同柱 李建福 程飚 杨银辉 王玉新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分化为肉芽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 ,及其参与创面修复的可能机制。 方法 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 ,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MSCs,体外培养扩增后 ,应用溴脱氧尿嘧啶 (BrdU)标记技术标记细胞。于...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分化为肉芽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 ,及其参与创面修复的可能机制。 方法 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 ,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MSCs,体外培养扩增后 ,应用溴脱氧尿嘧啶 (BrdU)标记技术标记细胞。于已抽取骨髓的小型香猪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 ,即刻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 ,将已标记的MSC回植到供体动物创面上。术后 2、4、6、8、12周切取创面组织 ,行BrdU和因子Ⅷ (FⅧ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 BrdU阳性的MSCs多聚集在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小血管周围 ,且有个别血管内皮细胞也呈现BrdU阳性。部分BrdU阳性的MSCs胞浆中亦有FⅧ表达。 结论 创面愈合过程中 ,MSCs与肉芽组织中小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在创面微环境下 ,MSCs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并参与创面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 血管内皮细胞 实验研究 分离 培养 创面 修复
原文传递
山楂叶总黄酮对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0
3
作者 叶希韵 王耀发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65-268,共4页
目的 :研究溶血磷脂酰胆碱 (LPC)和氧自由基 (OFR)对血管内皮细胞 (VEC)的损伤 ,及山楂叶总黄酮对损伤后VEC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小牛主动脉内皮细胞为材料 ,测定LPC或黄嘌呤和黄嘌呤氧化酶 (X +XO)与VEC的作用 ,以及加入不... 目的 :研究溶血磷脂酰胆碱 (LPC)和氧自由基 (OFR)对血管内皮细胞 (VEC)的损伤 ,及山楂叶总黄酮对损伤后VEC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小牛主动脉内皮细胞为材料 ,测定LPC或黄嘌呤和黄嘌呤氧化酶 (X +XO)与VEC的作用 ,以及加入不同浓度的山楂叶总黄酮后 ,对细胞乳酸脱氢酶 (LDH)的泄漏量 ,细胞丙二醛 (MDA)和一氧化氮 (NO)的含量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当VEC与LPC(5ug/ml)或黄嘌呤和黄嘌呤氧化酶 (X +XO) (10umol/L +2 0 0umol/L)共孵育 2 4h时 ,表现为细胞LDH泄漏量增多 ,细胞内MDA含量升高 ,NO含量减少 ,细胞生长减缓 ,存活率下降 ;当加入不同浓度的山楂叶总黄酮后则可明显抑制细胞LDH的泄漏量 ,降低MDA含量 ,提高NO的含量 ,细胞生长正常 ,存活率提高。结论 :山楂叶总黄酮能通过抗氧化途径对LPC与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叶总黄酮 血管内皮细胞 溶血磷脂酰胆碱 氧自由基 中药 药理
下载PDF
黄芪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4
作者 张小鸿 徐先祥 汪宁卿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526-1530,共5页
目的综述黄芪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益气中药黄芪及其有效成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机制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血管生成,促进... 目的综述黄芪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益气中药黄芪及其有效成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机制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血管生成,促进一氧化氮合成,干预细胞黏附,改善血管舒张功能,调节内皮活性物质分泌,抗氧化应激等作用,发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对于心血管疾病等涉及内皮功能障碍的多种疾病显示重要治疗价值。结论黄芪及其多种成分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多靶点的保护作用,总结黄芪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的机制和特点对于探讨黄芪"益气"功效在血瘀证防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血管内皮细胞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熊果酸体外抑制血管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王杰军 王兵 +2 位作者 郭静 高勇 陈万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71-1073,共3页
目的 :探讨熊果酸在体外对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 :用 MTT法、细胞迁移及小管形成实验观察熊果酸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 (VEC)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能力的影响。 结果 :熊果酸质量浓度为 6 2 .5~ 5 0 0 μg/ ml时 ,对 VEC增殖... 目的 :探讨熊果酸在体外对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 :用 MTT法、细胞迁移及小管形成实验观察熊果酸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 (VEC)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能力的影响。 结果 :熊果酸质量浓度为 6 2 .5~ 5 0 0 μg/ ml时 ,对 VEC增殖呈剂量依赖性抑制 ;质量浓度为 12 5 μg/ ml时 ,对 VEC迁移及小管形成均有抑制作用 (P<0 .0 5 ) ;质量浓度为 5 0 0 μg/ m l时 ,对 VEC迁移及小管形成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P<0 .0 1)。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形成 体外抑制 MTT法
下载PDF
人参皂甙Rg1诱导骨髓干细胞游走分化促进家兔心肌梗死后心肌血管内皮细胞再生的研究 被引量:37
6
作者 王宁元 吕传江 +2 位作者 陈学海 凑口信也 藤原久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16-919,共4页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Rg1能否促进骨髓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进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方法将家兔从髂骨处抽取骨髓液用赤色荧光色素DiI进行标记后输回家兔体内,然后将其制成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对照组和人参皂甙Rg1治疗组,测定两...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Rg1能否促进骨髓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进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方法将家兔从髂骨处抽取骨髓液用赤色荧光色素DiI进行标记后输回家兔体内,然后将其制成心肌梗死模型。分为对照组和人参皂甙Rg1治疗组,测定两组家兔缺血1周和2周末的左室功能及2周末的心肌梗死面积。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心肌缺血部位来自骨髓细胞的DiI阳性细胞率和血管内皮细胞的CD31阳性细胞率。另外还测定了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期间心肌间质的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水平。结果治疗组CD31染色阳性细胞中同时呈现DiI阳性的细胞比率明显增加,心肌间质G-CSF的浓度明显提高,心功能明显好转,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结论人参皂甙Rg1通过刺激心肌局部组织分泌G-CSF而诱导骨髓细胞游走至心肌组织进而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内皮细胞的再生直接对缺血心肌组织的毛细血管再生及血流供应的维护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再生 骨髓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G—CSF 人参皂甙RG1 内皮细胞再生 心肌梗死模型 心肌血管 细胞分化
下载PDF
关节滑膜炎性微环境对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7
作者 王言 吴虹 +2 位作者 邓然 戴学静 占翔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54-759,共6页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伴有炎症反应、滑膜增生、血管新生、血管翳形成、关节软骨和骨损坏等病理特征。近期研究发现,关节滑膜炎性微环境与R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综述主要从巨噬细...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伴有炎症反应、滑膜增生、血管新生、血管翳形成、关节软骨和骨损坏等病理特征。近期研究发现,关节滑膜炎性微环境与R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综述主要从巨噬细胞的极化、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异常增殖、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新生、以及炎症细胞因子四个方面对RA相关信号通路进行概述,通过阐明关节滑膜炎性微环境与RA发生发展的具体联系,为RA的防治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 炎性微环境 巨噬细胞 成纤维样滑膜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炎症因子
下载PDF
蜈蚣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9
8
作者 司秋菊 王鑫国 +3 位作者 王亚利 李国明 白霞 曹刚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2002年第6期28-30,共3页
目的 :探讨蜈蚣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高脂饲喂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硬化模型 ,预防性给予蜈蚣治疗 ,连续 12周。观察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丙二醛 (MDA) ,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 ,采用流式细... 目的 :探讨蜈蚣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高脂饲喂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硬化模型 ,预防性给予蜈蚣治疗 ,连续 12周。观察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丙二醛 (MDA) ,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 ,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量 ,并观察其主动脉血管病理变化。结果 :蜈蚣治疗后SOD、NO明显升高 ,MDA、ET降低 ,VEGF的表达量显著下降 ,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蜈蚣可通过调节NO/ET的平衡 ,抑制VEGF的表达 ,防止内皮细胞的增殖 ,提示蜈蚣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蜈蚣 动脉粥样硬化 家兔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下载PDF
黄酮类化合物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9
作者 白鹭 李鸿 +4 位作者 覃琴 冯柏林 张良 韦飞燕 杨秀芬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3-211,共9页
探讨黄酮类化合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血管内皮细胞位于血浆与血管组织之间,完成血浆和组织液的代谢交换,合成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从而保证血管正常的收缩和舒张,维持血管张力,其可以调节血压以及凝血与抗凝平衡,保持血液的正常... 探讨黄酮类化合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血管内皮细胞位于血浆与血管组织之间,完成血浆和组织液的代谢交换,合成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从而保证血管正常的收缩和舒张,维持血管张力,其可以调节血压以及凝血与抗凝平衡,保持血液的正常流动和血管的长期通畅。内皮细胞损伤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由于这类化合物大多呈黄色或淡黄色,且分子中多含有酮基而被称为黄酮。黄酮类化合物分布广泛,多存在于高等植物和羊齿类植物中。各种黄酮类化合物如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异黄酮类、黄烷酮类等对血管内皮细胞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并总结得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降低血管的脆性,改善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扩张血管,抗血凝等作用,且具有与植物雌激素相同的作用,可以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稳定线粒体功能,调节一氧化氮(NO)的方式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临床上可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脑出血所致后遗症、高黏脂血症、脑血栓、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血管内皮细胞 机制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心脉通胶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丘瑞香 贺敬波 蓝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4-76,共3页
探讨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 38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心脉通组(20例,加用心脉通胶囊治疗),对照组(18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 探讨心脉通胶囊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 38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心脉通组(20例,加用心脉通胶囊治疗),对照组(18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心电图ST段和临床症状等的变化,并与14名健康人作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ET明显高于健康人(P< 0. 01), CGRP变化不明显(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ET及症状计分均明显降低( P< 0. 01), ST段均明显升高( P< 0. 01),但心脉通组 ET、症状计分降低及 ST段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P<0.01);对照组CGRP变化不明显(P>0.05),心脉通组CGRP明显提高(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严重血管内皮损伤,心脉通胶囊能抑制血浆ET的过量释放,同时有促进血浆CGRP的生成和分泌作用并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其作用与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调整 ET和CGRP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脉通胶囊 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素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的基础研究——血啉甲醚与血卟啉衍生物吸收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29
11
作者 刘凡光 顾瑛 +2 位作者 富秋涛 潘玉明 李峻亨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 观察新型光敏剂———血啉甲醚 (HMME)在鸡冠皮肤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 (EC)的吸收特点。方法 莱亨鸡 12只 ,分为HMME组和血卟啉衍生物 (HpD)组 ,每组 6只。分别静脉注射HMME或HpD10mg kg ,每隔 10min取血 2 5ml和鸡冠皮肤组织 2 ... 目的 观察新型光敏剂———血啉甲醚 (HMME)在鸡冠皮肤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 (EC)的吸收特点。方法 莱亨鸡 12只 ,分为HMME组和血卟啉衍生物 (HpD)组 ,每组 6只。分别静脉注射HMME或HpD10mg kg ,每隔 10min取血 2 5ml和鸡冠皮肤组织 2 5g。培养新生儿脐带EC ,培养液中加入HMME或HpD ,孵育浓度分别为 2 0、40、6 0、80和 10 0μg ml,孵育时间为即刻、15、30、6 0、12 0、180和 2 40min。采用荧光分析法测定光敏剂含量 ,并绘制EC吸收光敏剂的浓度—含量和时间—含量关系曲线。结果 静脉注射HMME或HpD后 ,其血清浓度的峰值出现在注射后 10min ,以后随时间迅速下降 ,二者的曲线形态基本一致。HMME在鸡冠组织中的含量于注射后 10min显著高于HpD(P <0 0 1) ,以后虽然下降速率较快 ,但在注射后 80min仍显著高于HpD(P <0 0 5 )。培养EC可迅速吸收HMME和HpD ,30min达峰值的 89%以上 ;其吸收量与孵育浓度呈线性关系 ,对HMME的吸收量显著高于HpD(P <0 0 1)。结论 HMME较HpD更容易被皮肤微血管EC摄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红斑痣 血管内皮细胞 血啉甲醚 血卟啉衍生物 光动力疗法 治疗
下载PDF
通心络通过PI-3K/Akt/HIF信号通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 被引量:37
12
作者 梁俊清 徐海波 +6 位作者 陈小娟 邢志军 尹蓓珮 吴琨 张梓倩 周丽涛 吴以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46-851,共6页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缺氧血管内皮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HIF)及其上游信号转导通路PI-3K/Akt的影响,探讨PI-3K/Akt/HIF信号通路在通心络改善血管内皮细胞抗缺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分为常氧对照组...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缺氧血管内皮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HIF)及其上游信号转导通路PI-3K/Akt的影响,探讨PI-3K/Akt/HIF信号通路在通心络改善血管内皮细胞抗缺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分为常氧对照组、通心络组、缺氧组和缺氧+通心络组。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HIF-1α、Bcl-2、Mcl-1、Bax表达变化及Akt的磷酸化情况。利用HIF-1α的显性负性突变体(DN-HIF)瞬时转染HUVECs,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凋亡情况。利用PI-3K和Akt的显性负性突变体瞬时转染HUVECs,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在通心络改善血管内皮细胞抗缺氧损伤中的作用。结果:与常氧条件下比较,通心络对缺氧内皮细胞虽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但程度明显减弱。通心络可显著上调HIF-1α、Bcl-2、Mcl-1蛋白表达水平及Akt磷酸化水平,且下调Bax的表达。利用DN-HIF抑制HIF-1α的活化后,通心络提高缺氧HUVECs活性的程度明显下降,但仍可一定程度上降低细胞凋亡百分率。进一步利用PI-3K显性负性突变体(Δp85)和Akt显性负性突变体(DN-Akt)阻断HIF-1α上游信号通路PI-3K/Akt后,通心络上调缺氧HUVECs HIF-1α蛋白表达的作用明显减弱,促进Akt磷酸化的作用基本消失。结论:在缺氧条件下,通心络上调HUVECs HIF-1α蛋白表达水平,促进抗凋亡因子同时抑制促凋亡因子的表达,降低细胞凋亡率,从而提高缺氧细胞的增殖率,这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PI-3K/Akt/HIF通路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络 缺氧诱导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 信号转导 缺氧损伤
下载PDF
黑果枸杞花色苷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5
13
作者 林丽 李进 +1 位作者 李永洁 冯燕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06-611,共6页
目的探讨黑果枸杞花色苷对体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所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建立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6组:正常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 目的探讨黑果枸杞花色苷对体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所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建立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6组:正常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辛伐他汀组、花色苷低剂量+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花色苷中剂量+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和花色苷高剂量+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组。各剂量组经实验处理后进行细胞计数及形态观察,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运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内皮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率,并对细胞代谢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中高浓度的花色苷可以有效的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减缓被损伤细胞的G0/G1比率及凋亡率,增高S期细胞比率、G2/M比率;同时提高细胞代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的含量。结论黑果枸杞花色苷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所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果枸杞 花色苷 血管内皮细胞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氧化损伤
原文传递
急性缺氧时内皮细胞中vWF的变化 被引量:25
14
作者 宋丽娜 董小黎 周以健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475-477,共3页
目的 观察急性缺氧时内皮细胞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的变化及其与血液高凝状态之间的关系 ,确定其在反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显微分光光度计及ELISA方法分别对急性缺氧所致大... 目的 观察急性缺氧时内皮细胞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的变化及其与血液高凝状态之间的关系 ,确定其在反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显微分光光度计及ELISA方法分别对急性缺氧所致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血中vWF的含量进行检测 ,并用磷钨酸苏木素染色法显示肺血管中纤维蛋白的含量。结果 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 ,内皮细胞的vWF含量呈递减趋势 ,血中vWF的含量呈递增趋势 ,血管中的纤维蛋白逐渐增多。结论 急性缺氧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vWF释放入血增加 ;血中vWF的含量与血液高凝状态之间存在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氧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原文传递
四妙勇安汤的有效成分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4
15
作者 袁卓 张军平 张仁岗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69-71,共3页
目的:研究四妙勇安汤的有效成分对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的影响,以探讨其促血管新生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ECV304,单体进行干预,利用MTT及BrdU-ELISA法检测其对ECV304增殖的影响。结果:绿原酸101ng/ml^102ng/ml,阿魏酸102ng/ml... 目的:研究四妙勇安汤的有效成分对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的影响,以探讨其促血管新生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ECV304,单体进行干预,利用MTT及BrdU-ELISA法检测其对ECV304增殖的影响。结果:绿原酸101ng/ml^102ng/ml,阿魏酸102ng/ml^104ng/ml浓度组为促细胞增殖的优选浓度。结论:绿原酸、阿魏酸促内皮细胞增殖能力与血清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妙勇安汤 内皮细胞 增殖 绿原酸 阿魏酸
下载PDF
铁皮石斛多糖提取工艺及其对高糖诱导血管内皮细胞NF-κB表达干预的研究 被引量:32
16
作者 陈泳荪 刘文洪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28-31,共4页
目的:对铁皮石斛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并探讨铁皮石斛多糖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早期干预机制。方法:选用水煎煮工艺,选择提取时的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破碎方法、不同固液比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利用RT-PCR技术从分子水平初步研... 目的:对铁皮石斛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并探讨铁皮石斛多糖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早期干预机制。方法:选用水煎煮工艺,选择提取时的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破碎方法、不同固液比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利用RT-PCR技术从分子水平初步研究铁皮石斛多糖对高糖环境下ECV304细胞中NF-κB表达的干预情况。结果: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以水为提取剂,煎煮0.5 h,提取3次,高速匀浆破碎,固液比1∶30。与对照组比较,含不同浓度铁皮石斛多糖的培养基中ECV304细胞NF-κB因子表达均显著下降。结论:铁皮石斛多糖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NF-κB因子的过量表达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多糖分离 血管内皮细胞 NF-ΚB
下载PDF
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对低切应力环境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8
17
作者 范柳 王素春 +2 位作者 张旭静 黄久仪 王桂清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39-241,共3页
目的:探讨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3H-胸腺嘧啶掺入率分析和DNA片段凝胶电泳测定,研究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抑制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在低切应力环境下的增殖并阻止其... 目的:探讨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3H-胸腺嘧啶掺入率分析和DNA片段凝胶电泳测定,研究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抑制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在低切应力环境下的增殖并阻止其凋亡的作用。结果:(1)处理6h后,~3H-胸腺嘧啶掺入率随剂量增加而逐渐下降,0.5%浓度时~3H-胸腺嘧啶掺入率下降已非常明显,达40%,12h后趋于稳定。(2)在低切应力条件下,内皮细胞出现明显的DNA梯形带,在高切应力环境时,内皮细胞凋亡被抑制;给予0.5%的萃取液处理2h后DNA梯形带消失。结论: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可阻止低切应力环境下内皮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当归 红花 人参 萃取液 低切应力环境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血管内皮和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0
18
作者 叶明 艾辉 曾玉杰 《安徽医药》 CAS 2014年第11期2178-2181,共4页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血浆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和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在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损伤和抑制血小板激活的作用。方法选取该...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血浆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和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在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损伤和抑制血小板激活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2月—2012年8月因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入院患者320例,所有患者均行急诊PCI治疗。将3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55例)和丹参多酚治疗组(165例)。常规治疗组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等药物口服。而丹参多酚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予以注射用丹参多酚400 mg静点,此后一天一次,持续7 d。入院时及治疗7d末取静脉血6 m L分离血浆和血小板,通过生物化学、ELASA、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血浆MDA、NO、ET-1和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的变化。结果治疗7 d末,两组患者血浆MDA、ET-1水平均较入院前明显降低(P<0.01);血浆NO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水平较入院前显著降低(P<0.01);而与常规治疗组比,治疗7 d末丹参多酚治疗组,血浆MDA、ET-1水平和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血浆NO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能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活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多酚酸盐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 血管内皮细胞 血小板糖蛋白
下载PDF
熊果酸对体外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兵 王杰军 +3 位作者 徐钧 高勇 许青 陈万生 《肿瘤防治杂志》 2001年第4期351-352,共2页
目的 :探讨熊果酸对体外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MTT法、细胞迁移及小管实验观察熊果酸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 (VEC)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的影响。结果 :熊果酸质量浓度为 62 5~ 50 0μg/mL时 ,对VEC增殖呈剂量依赖性抑制 ;质量浓量... 目的 :探讨熊果酸对体外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MTT法、细胞迁移及小管实验观察熊果酸对培养血管内皮细胞 (VEC)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的影响。结果 :熊果酸质量浓度为 62 5~ 50 0μg/mL时 ,对VEC增殖呈剂量依赖性抑制 ;质量浓量为 12 5μg/mL时 ,对VEC迁移及小管形成均有抑制作用 (P <0 0 5) ;质量浓度为 50 0 μg/mL时 ,对VEC迁移及小管形成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P <0 0 1)。结论 :熊果酸对体外血管形成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形成 中药 药理
下载PDF
丁苯酞对缺氧缺糖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VEGF和HIF-1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8
20
作者 殷建瑞 张波 +3 位作者 谭丽华 傅贤 魏欢 李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3-647,共5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NBP)保护缺氧缺糖(OGD)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予以OGD损伤,MTT法检测细胞活性;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细胞核形态;免疫荧光法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IP... 目的:探讨丁苯酞(NBP)保护缺氧缺糖(OGD)细胞损伤的机制。方法: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予以OGD损伤,MTT法检测细胞活性;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细胞核形态;免疫荧光法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IPP软件分析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Western blotting检测加以验证。结果:NBP在0.01-10μmol/L浓度之间剂量依赖性减少了OGD导致的细胞活性下降和细胞核形态改变。NBP促进了OGD后HUVECs内VEGF和HIF-1α的表达,均高于OGD组,荧光定量分析差异显著。两者表达的高峰分别为OGD后6h和8h。结论:NBP可以促进内皮细胞在缺氧缺糖条件下HIF-1α的表达,从而引起下游VEGF的表达增多,最终保护内皮细胞免受缺氧缺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血管内皮细胞 缺氧缺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缺氧诱导因子-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