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明清时期文学名著的“集评”现象 被引量:7
1
作者 曾绍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70,共12页
明清时期,有关文学名著的"集评"之作大量涌现,这是文学评点全面繁盛的重要标志。"集评"诞生之始,与"汇评"、"合评"、"辑评"、"评林"等概念呈现混用、交叉的状况。"集... 明清时期,有关文学名著的"集评"之作大量涌现,这是文学评点全面繁盛的重要标志。"集评"诞生之始,与"汇评"、"合评"、"辑评"、"评林"等概念呈现混用、交叉的状况。"集评"的发生在版式形态上借鉴了文学经典注疏的"集注"体例、"大全"类书籍的编刊手段等成熟的操作方式,明代出版文化政策的调整、书坊主出于谋利的营销策略和迎合读者心理的市场定位,则成为"集评"之作不断涌现的重要文化背景和外在条件。集评本具有明显的文本优势:便于比较诸家评点,提高文本的受众影响力,辅助读者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具有批评之批评的批评史学意义等。当然,"集评"之作也因自身体例的局限,往往导致文本繁冗、辑录的评点与原始批点讹异等客观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评” 文学名著 杜诗评点 钱陆燦
原文传递
地下水环境模拟中空间分布参数的结构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征 赵俊琳 陈家军 《勘察科学技术》 1999年第1期30-36,共7页
空间结构分析与空间最优估计是解决地下水环境模拟中空间分布参数不确定性和离散性问题的有效途径。空间分布参数结构分析是进行参数空间最优估计的基础,该文论述了地下水环境模拟中空间分布参数结构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关键词 空间分布参数 结构分析 地下水 环境模拟 水质
原文传递
巴人南洋题材创作略评 被引量:1
3
作者 曹惠民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年第3期17-20,共4页
巴人40年代流亡南洋时期的创作,表明巴人堪称海外华文文学、特别是印尼华文文学的先驱.剧作《五祖庙》是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它集中塑造的五位华工,是反帝的爱国华侨的英雄群雕.“海外见闻”8篇小说构成了集束型小说.
关键词 巴人 华文文学 南洋题材 群雕式剧作 集束型小说 文学创作 戏剧 《五祖庙》
下载PDF
From religious manual to herbal pharmacopoeia:a textual study of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
4
作者 Bi-Sheng Peng Min Lu 《Traditional Medicine Research》 2020年第5期368-376,共9页
The earliest Ben Cao Jing(Classics of Materia Medica;25 C.E.–220 C.E.)appeared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Han Dynasty(202 B.C.E.–220 C.E.);their origins are traceable to the religious group called Fang Xian Dao.In addi... The earliest Ben Cao Jing(Classics of Materia Medica;25 C.E.–220 C.E.)appeared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Han Dynasty(202 B.C.E.–220 C.E.);their origins are traceable to the religious group called Fang Xian Dao.In addition to their use as a medical reference,the Ben Cao Jing works were also used for religious purposes.Tao Hongjing(456 C.E.–536 C.E.),a famous doctor and Daoist(one member of the Chinese local religion,Daoism)of the Liang Dynasty(502 C.E.–557 C.E.),compiled the Ben Cao Jing Ji Zhu(Variorum of Classics of Materia Medica;456 C.E.–536 C.E.)based on the Shen Nong Ben Cao Jing(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25 C.E.–220 C.E.).During the compilation of this book,Tao made a radical medical revision to the Shen Nong Ben Cao Jing,by reducing its religious contents while complementing its medical contents.After such revisions,the ancient Ben Cao Jing was transformed from a religious manual into an herbal pharmacopoe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n Nong Ben Cao Jing 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 Ben Cao Jing Ji Zhu variorum of Classics of Materia Medica Tao Hongjing
下载PDF
经典诠释与道统建构——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序说的道统论 被引量:7
5
作者 朱汉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40,共8页
孔子在整理《六经》的同时为之作《传》《记》《序》,而建构了从尧舜到周公的道统脉络。同样,朱熹也是通过结集《四书》并分别为之作序,重新建构从孔孟到程朱的道统谱系,最终完成了宋学的道统论。在《四书集注》诸序中,朱熹集中表达了... 孔子在整理《六经》的同时为之作《传》《记》《序》,而建构了从尧舜到周公的道统脉络。同样,朱熹也是通过结集《四书》并分别为之作序,重新建构从孔孟到程朱的道统谱系,最终完成了宋学的道统论。在《四书集注》诸序中,朱熹集中表达了他结集、诠释《四书》而重建道统的思想追求,推动了宋代道统论思想的成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的诸序中,从经典文本、人物谱系、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全面而系统地完成了新儒家道统论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道统论 道学
原文传递
论“五脏之精”及其在中医防治老年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郁志华 林水淼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第6期8-10,共3页
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和《黄帝内经集注》注释中关于"五脏之精"的条文和注释研究,认为五脏之精是构成脏器形质和维持其功能的物质基础,结合上海市名中医林水淼教授防治老年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强调补益五脏之精是"还精&q... 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和《黄帝内经集注》注释中关于"五脏之精"的条文和注释研究,认为五脏之精是构成脏器形质和维持其功能的物质基础,结合上海市名中医林水淼教授防治老年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强调补益五脏之精是"还精"固柢、延缓衰老、防治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之精 老年病 内经 黄帝内经集注
下载PDF
汪昂与《医方集解》 被引量:4
7
作者 曹美莹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179-181,共3页
江昂医著等身,但就其实用性、流传范围、对医学普及提高的贡献来说,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方剂学上。他的方书有着由博返约、便于临床;理法方药通贯全书;以法统方、提纲挚领的特点。因此他的《医方集解》可作为学习方剂学的入门阶梯及... 江昂医著等身,但就其实用性、流传范围、对医学普及提高的贡献来说,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方剂学上。他的方书有着由博返约、便于临床;理法方药通贯全书;以法统方、提纲挚领的特点。因此他的《医方集解》可作为学习方剂学的入门阶梯及研究方剂学的良好读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昂 医方集解
原文传递
《新修本草》药物合并与分条对药物总数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尚志钧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73-176,共4页
《新修本草》由唐·苏敬等在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 730种的基础上 ,增加 114种编纂而成 ,其总数应为 84 4种。但《医心方》收载《新修本草》药物目录记其总数为 85 0种 ,比 84 4种多出6种。所多的原因 ,即由于《新修本... 《新修本草》由唐·苏敬等在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 730种的基础上 ,增加 114种编纂而成 ,其总数应为 84 4种。但《医心方》收载《新修本草》药物目录记其总数为 85 0种 ,比 84 4种多出6种。所多的原因 ,即由于《新修本草》对 84 4种药物中进行合并和分条所致。将具体合并、分条的资料一一予以查出 ,并加以说明 ,可以证实《新修本章》药物总数 ,并非用《本草经集注》730种 ,和《新修本草》新增 114种相加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修本草》 药物 合并 分条 药物总数 影响 本草经集注
原文传递
中国文学名著汇评本的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黄霖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24,共13页
评点是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样式。至明代,刊刻评点文学作品之风大盛。正是在文学评点繁盛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有别于一个个评家单独批点的"集评"、"评林"、"合评"类作品。这类将两人以上多位评家... 评点是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样式。至明代,刊刻评点文学作品之风大盛。正是在文学评点繁盛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有别于一个个评家单独批点的"集评"、"评林"、"合评"类作品。这类将两人以上多位评家的批点汇集在一个原著正文上面的新的整体,今统称为汇评本。这些汇评本并非都是粗制滥造之作。从总体上看,它们在文献、文论、传播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价值;"正因为零星琐屑的东西易被忽视和遗忘,就愈需要收拾和爱惜",认真去"搜采和表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点 汇评 文献 文论 传播
原文传递
论简朝亮《孝经集注述疏》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付东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79-83,共5页
《孝经集注述疏》是近代岭南著名经学家、教育家简朝亮晚年的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其经义该恰、折衷汉宋古今文精华,疏解由浅入深,且在学术思想、疏解经文等方面都有其显著的特色。全书贯穿着简氏从辨伪存真、正本清源到品评旧说、推陈... 《孝经集注述疏》是近代岭南著名经学家、教育家简朝亮晚年的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其经义该恰、折衷汉宋古今文精华,疏解由浅入深,且在学术思想、疏解经文等方面都有其显著的特色。全书贯穿着简氏从辨伪存真、正本清源到品评旧说、推陈出新再到褒扬元典、务明经术的思想脉络,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朝亮 孝经集注述疏 思想脉络 特色 影响
下载PDF
晚清汉宋兼采思潮中的《论语》诠释——以《论语后案》对《论语集注》的吸收与批评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肖永明 陈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42,共11页
黄式三是晚清汉宋兼采思潮中的代表人物。其《论语后案》"不分汉宋",于朱熹《论语集注》甚为措意,既肯定了朱熹论"学"的思想倾向、贬斥异端的学派主张,又对朱熹的天理观、人性论、道德论等方面加以批评与修正。《... 黄式三是晚清汉宋兼采思潮中的代表人物。其《论语后案》"不分汉宋",于朱熹《论语集注》甚为措意,既肯定了朱熹论"学"的思想倾向、贬斥异端的学派主张,又对朱熹的天理观、人性论、道德论等方面加以批评与修正。《论语后案》对《论语集注》的吸收与批评,既体现了黄式三对宋学的"依违"之态,折射了黄式三通过诠释义理概念以"重构"新学术体系的思想主张,亦可展现汉宋兼采学术理念在《论语》诠释中的具体落实,成为研究汉宋兼采学术思潮演进的鲜活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宋兼采 黄式三 朱熹 《论语后案》 《论语集注》
原文传递
《荀子集解》校勘补正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小苹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75-78,92,共5页
王先谦《荀子集解》错误颇多,今取中华书局点校本《荀子集解》为底本,以六种古刻本相校,共得《荀子集解》错误56例。
关键词 《荀子集解》 古刻本 校勘 补正
下载PDF
浅论王嗣奭《杜臆》底本问题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海健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08年第3期48-50,57,共4页
在杜诗学史上,明末王嗣奭的《杜臆》占有重要地位。《杜臆》选择高崇兰编,刘辰翁评点《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为底本,内中原因体现了杜诗接受学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 《杜臆》 底本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下载PDF
从《唐钞<文选集注>汇存》论陆善经《文选》注的特色与得失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书才 《殷都学刊》 2005年第2期61-64,共4页
《文选》陆善经注是唐代《文选》学中的重要一家,只是其注文入宋以后在中途散佚。本文根据近年出版的《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一书,探讨了其中所载的陆善经注文的特色和得失;结论是陆注的性质是对于李善注的补注;其注简洁而失于浅... 《文选》陆善经注是唐代《文选》学中的重要一家,只是其注文入宋以后在中途散佚。本文根据近年出版的《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一书,探讨了其中所载的陆善经注文的特色和得失;结论是陆注的性质是对于李善注的补注;其注简洁而失于浅陋,精短而嫌于零碎,虽有切当之处而阙误也颇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陆善经注 特色 得失 《文选集注》
下载PDF
日本幕末、明治时代两部《论语》新疏的校勘学成就——《论语集说》与《论语会笺》 被引量:2
15
作者 石立善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48,共5页
日本幕末与明治时代接连诞生了两部《论语》新疏,一部是安井息轩的《论语集说》,另一部则是竹添光鸿的《论语会笺》。这两部新疏是日本儒学史乃至整个《论语》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两位作者也是著名的儒学家,但是在我国学术界,长时间以来... 日本幕末与明治时代接连诞生了两部《论语》新疏,一部是安井息轩的《论语集说》,另一部则是竹添光鸿的《论语会笺》。这两部新疏是日本儒学史乃至整个《论语》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两位作者也是著名的儒学家,但是在我国学术界,长时间以来几乎不知二书的存在,即使是日本学界,关注者及相关研究亦甚少。实际上,安井息轩于《论语集说》最为用力,在其晚年才得以杀青,而《论语会笺》也是竹添光鸿经过长期地修改校订而完成的会心之作。然而迄今关于《论语集说》与《论语会笺》的研究,大多都没有注意到安井息轩与竹添光鸿的校勘学成就,对于《论语集说》全无论及,而关于《论语会笺》则仅举其所用互校的本子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儒学 四书学 安井息轩 《论语集说》 竹添光鸿 《论语会笺》
下载PDF
当代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文化集注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青云 《职教通讯》 2013年第1期24-29,共6页
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与教育发展轨迹彰明,当代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不仅是一种高层次专业培养活动,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传承、现代文化推进、未来文化创新发展的实践过程。而在传统、现代、未来三维之间的合与传动之间,既昭示了当代成人... 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与教育发展轨迹彰明,当代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不仅是一种高层次专业培养活动,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传承、现代文化推进、未来文化创新发展的实践过程。而在传统、现代、未来三维之间的合与传动之间,既昭示了当代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文化渊源,集注了它现代发展的文化坐标,还指明了其未来发展的文化远景。以此引长,试图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改革的大势下,远溯当代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文化脉络、文化蕴义、文化诉求,博索当代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文化地位、文化使命、文化担当,为当代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事业肇基新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成人教育学专业 研究生培养 文化集注
下载PDF
父亲·父道·父教——从家庭与教化的角度看《孝经集传》 被引量:1
17
作者 蔡杰 翟奎凤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45-51,共7页
传统父子关系常常定位为"父慈子孝",但其中"父"不单指父亲;父亲地位尊贵,"父严母慈"才是对父亲形象的准确定位。属于天的父亲表现为严威,属于地的母亲表现为亲和,所以父亲和上天一样具备教化职能。从上... 传统父子关系常常定位为"父慈子孝",但其中"父"不单指父亲;父亲地位尊贵,"父严母慈"才是对父亲形象的准确定位。属于天的父亲表现为严威,属于地的母亲表现为亲和,所以父亲和上天一样具备教化职能。从上天到父亲的尊贵地位是"严父配天"的关系。配天之"父"不仅仅指父亲,也包括了父亲以上的先祖,因而祖道即父道。同时,如何作好父亲,其道理可从如何作好儿子当中推导出来,因而子道即父道。从家族史上看,先祖、父亲、儿子是绵延不绝的生命的延续。对后代的教化应采取本性立教的方式,具体内容是爱敬之道。父亲本身具备教爱教敬的职能。虽然具备这两种职能,但在角色区别上,严父倾向于教敬,慈母倾向于教爱。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兼顾父母双方教育内容的侧重,达到爱敬兼具的教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经集传》 父亲 父道 父教
下载PDF
朱熹楚辞研究的特点及其成因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君 《职大学报》 2017年第1期24-31,共8页
朱熹的楚辞学著作是宋学时代楚辞研究的典范之作,成功地开辟了楚辞研究的宋学方法与模式。朱熹的楚辞学是在对以往楚辞学的批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揭示大义、强调研究的现实意义是朱熹做学问的基本方针。在楚辞研究中,朱熹注重作品大义... 朱熹的楚辞学著作是宋学时代楚辞研究的典范之作,成功地开辟了楚辞研究的宋学方法与模式。朱熹的楚辞学是在对以往楚辞学的批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揭示大义、强调研究的现实意义是朱熹做学问的基本方针。在楚辞研究中,朱熹注重作品大义的梳理而不凝滞于细枝末节的训释,能宏观把握、通透理解而较少牵强穿凿。拥有一套系统的理学思想,有着科学的读书方法,是朱熹楚辞研究能突破陈规,取得突出成绩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楚辞研究 《楚辞集注》
下载PDF
《金刚经十七家释义》之编纂者杨圭考——从朱棣《金刚经集注》之仙游翁说起 被引量:1
19
作者 卢翠琬 《闽江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7-24,共8页
朱棣《金刚经集注》开篇经题下首个注为"仙游翁集英曰"。这一"仙游翁"就是《金刚经十七家释义》的编纂者南宋浦城人杨圭;"集英"二字,并非人名,而是"集群英之言"。通过爬梳相关史料,杨圭的名号... 朱棣《金刚经集注》开篇经题下首个注为"仙游翁集英曰"。这一"仙游翁"就是《金刚经十七家释义》的编纂者南宋浦城人杨圭;"集英"二字,并非人名,而是"集群英之言"。通过爬梳相关史料,杨圭的名号、生卒年、科考、宦迹等生平事迹基本得以理清。杨圭以儒家为根基,同时又崇奉释、道两家,这种思想格局体现了宋代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时代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编纂的《金刚经十七家释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圭 《金刚经十七家释义》 《金刚经集注》 仙游翁 真德秀 周史卿
下载PDF
性还是心:理学视域中的好恶定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蔡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1-8,共8页
好恶问题是《礼记·缁衣》篇的主旨问题,《缁衣集传》对好恶问题有相对完善的阐释,黄道周认为人之"好恶"属于先天的人性能力。如将论域扩展到整个宋明理学,主要有将人之"好恶"归于性与归于心两派,分别以朱熹与... 好恶问题是《礼记·缁衣》篇的主旨问题,《缁衣集传》对好恶问题有相对完善的阐释,黄道周认为人之"好恶"属于先天的人性能力。如将论域扩展到整个宋明理学,主要有将人之"好恶"归于性与归于心两派,分别以朱熹与王阳明的学说为代表。朱熹在他的心性论框架中出现矛盾,王阳明在其理论概念中也有模糊混乱的地方,晚明刘宗周在心学范畴内提出"好恶"归于意,对阳明学说作了修正。通过探讨传统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与康德对好恶问题的多维解释,即西方哲学在理性与感性、内在与外在、先天与后天等方面的哲学思辨,可加深对传统儒家对待好恶问题的认识与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缁衣集传 好恶 理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