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舒芬太尼联合地佐辛在上腹部手术后自控镇痛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霞 阳兴 向江霞 《医学综述》 2016年第9期1824-1826,共3页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地佐辛在上腹部手术后自控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治疗的上腹部手术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选择用舒芬太尼1μg/kg联合地佐辛0....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地佐辛在上腹部手术后自控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治疗的上腹部手术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选择用舒芬太尼1μg/kg联合地佐辛0.3 mg/kg镇痛,对照组选用舒芬太尼2μg/kg镇痛,所有患者均为持续注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在不同时间段48 h内镇痛情况与镇静情况、24 h自控镇痛次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1、6、12 h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评分呈现上升趋势,术后24、48 h均呈下降低趋势,观察组患者1、6、12、24、48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32±0.32比1.76±0.54,2.32±0.65比2.74±0.89,2.82±0.92比3.56±1.12,2.21±0.63比2.90±0.95,1.87±0.60比2.32±0.76)。两组患者在术后1、6、12、24 h镇静评分呈上升趋势,术后48 h均呈下降低趋势,观察组患者术后1、6、12、24、48 h镇静评分情况均低于对照组(1 h:2.32±0.25比2.96±0.62,6 h:2.44±0.32比2.98±0.38,12 h:2.48±0.52比2.88±0.56,24 h:2.56±0.35比3.12±0.54,48 h:2.33±0.16比2.76±0.32)。两组患者在术后1、6、12、24、48 h自控镇痛次数呈下降趋势,观察组患者术后1、6、12、24、48 h镇痛次数均少于对照组(1 h:4.23±1.02比4.51±1.02;6 h:3.75±1.23比3.97±1.21;12 h:2.59±0.65比3.64±0.68;24 h:2.08±0.57比2.44±0.78;48 h:1.79±0.46比2.31±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0%(6/60)比40.0%(2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地佐辛用于上腹部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地佐辛 上腹部 自控镇痛
下载PDF
上腹部低辐射高浓度碘对比剂CT动态容积灌注成像取代常规应用的可行性 被引量:17
2
作者 明兵 兰茜琳 +6 位作者 张仕勇 邹庆 李洁 谢冬梅 王晓玲 宋思思 郭开灿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3-429,共7页
目的探讨一站式上腹部低辐射动态容积灌注CT(dVPCT)取代常规上腹部三期扫描、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行上腹部dVPCT检查的患者94例,并顺序选取2019年5月至6月采用常规64层... 目的探讨一站式上腹部低辐射动态容积灌注CT(dVPCT)取代常规上腹部三期扫描、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行上腹部dVPCT检查的患者94例,并顺序选取2019年5月至6月采用常规64层CT(28例)及双源CT(26例)行上腹部常规增强的患者54例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对比剂浓度、用量及常规增强扫描机型将上述148例患者分为6组,分别为64层CT常规增强组(28例)、双源CT常规增强组(26例)、60 ml碘海醇(含碘350 mg/ml)dVPCT组(24例)、60 ml碘普罗胺(含碘370 mg/ml)dVPCT组(20例)、60 ml碘美普尔(含碘400 mg/ml)dVPCT组(26例)和80 ml碘美普尔(含碘400 mg/ml)dVPCT组(24例)。评价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肝脏、胰腺及腹主动脉图像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进行主观评分,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比较。记录辐射剂量。结果各灌注扫描组有效剂量均低于64层CT常规增强组,但高于双源CT常规增强组(P<0.05)。80 ml碘美普尔dVPCT组的CNR、SNR均优于64层CT常规增强组、双源CT常规增强组(P<0.05),并且优于60 ml碘海醇dVPCT组、60 ml碘普罗胺dVPCT组及60 ml碘美普尔dVPCT组(P<0.05),但主观指标较双源CT常规增强组评分低(P<0.05)。各dVPCT组在病灶发现、正常组织及血管的显示、鉴别诊断方面均优于常规增强CT。结论上腹部一站式动态容积灌注成像辐射剂量较低,图像质量好,能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采用高浓度常规增强CT用量(80 ml碘美普尔)能获得更佳的血管、肝脏及胰腺实质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造影剂 上腹部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消炎痛栓联合小剂量度冷丁用于上腹部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被引量:16
3
作者 姚靖 虞水芬 傅新苗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1年第1期6-7,共2页
目的 研究消炎痛栓联合小剂量度冷丁在上腹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 12 6例患者随机分入三组 ,实验组 (4 3例 )用消炎痛栓 10 0 mg加度冷丁 2 5 m g;对照组为两组 ,分别采用消炎痛栓 10 0 mg(4 1例 )、度冷丁 5 0 mg(4 2例 )术后... 目的 研究消炎痛栓联合小剂量度冷丁在上腹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 12 6例患者随机分入三组 ,实验组 (4 3例 )用消炎痛栓 10 0 mg加度冷丁 2 5 m g;对照组为两组 ,分别采用消炎痛栓 10 0 mg(4 1例 )、度冷丁 5 0 mg(4 2例 )术后痛。观察术后疼痛分级及相关症状。结果 镇痛效果上 ,实验组与单用度冷丁组无显著差异 ,单用消炎痛组明显差于上述两组 ;副作用上 ,实验组和单用消炎痛组类似 ,与单用度冷丁组比较 ,呕吐、排尿困难明显减少 ,肛门排气时间提前。结论 消炎痛栓联合小剂量度冷丁用于上腹部手术后镇痛效果确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炎痛栓 度冷丁 术后镇痛 上腹部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双源CT低剂量扫描在上腹部增强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袁元 李真林 +5 位作者 杨行 梁峻强 李沉鲛 廖凯 宋彬 黄子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556-561,共6页
目的探讨双源CT上腹部增强扫描中低剂量技术的应用。方法搜集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期间来我院行双源CT上腹部增强检查的连续600例患者,按就诊时间先后分别依次采用常规管电流量(210 mAs)和低管电流量(200、190、180、170及165 mAs)扫描... 目的探讨双源CT上腹部增强扫描中低剂量技术的应用。方法搜集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期间来我院行双源CT上腹部增强检查的连续600例患者,按就诊时间先后分别依次采用常规管电流量(210 mAs)和低管电流量(200、190、180、170及165 mAs)扫描,分别为常规管电流量组和低管电流量组。测量、计算并评估各组患者动脉期和门脉期图像的皮下脂肪标准差(SD)值、肝脏和胰腺信噪比(SNR)、肝脏-竖脊肌和胰腺-竖脊肌对比噪声比(CNR)、图像主观质量评分以及射线剂量指标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结果各组患者动脉期和门脉期图像的皮下脂肪SD值、肝脏和胰腺SNR、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和射线剂量指标CTDI、DLP、ED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肝脏-竖脊肌和胰腺-竖脊肌CNR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65 mAs管电流量组图像SNR、射线剂量和主观质量评分均为最低,不能满足诊断需求。结论上腹部增强CT检查,通过阶段性降低管电流量使诊断医生逐渐适应低剂量图像质量,从而普及现有设备的低剂量扫描的方法是可行的。双源CT采用170 mAs的参考管电流量,既能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合格图像,又能大大降低患者群体接受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 双源CT 上腹部
原文传递
基于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对上腹部CT图像质量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相清玉 王雅妹 +3 位作者 王国华 张振 王铭君 许艺馨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3-207,共5页
目的:对比常规新一代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V),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重建算法(DLIR)对上腹部增强CT图像质量和诊断信心的提高。方法:纳入30例行上腹部CT增强的患者,对其门静脉期原始数据使用滤波反投影(FBP),30%ASiR-V,70%ASiR-V和... 目的:对比常规新一代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V),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重建算法(DLIR)对上腹部增强CT图像质量和诊断信心的提高。方法:纳入30例行上腹部CT增强的患者,对其门静脉期原始数据使用滤波反投影(FBP),30%ASiR-V,70%ASiR-V和DLIR-低(L)、中(M)、高(H)3个重建等级分别进行重建。测量肝脏、脾脏和右侧竖脊肌的CT值,计算相应背景噪声(SD)值、信噪比(SNR)值和对比噪声比(CNR)值。2名放射科医师分别评价6组重建图像的图像噪声、细小结构显示及整体感观。结果:(1)客观评价:6组重建图像在肝脏、脾脏及右侧竖脊肌的SD值、CNR值和SNR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DLIR-H最优,DLIR-M与70%ASiR-V无显著性差异。随DLIR重建强度增加,SD值降低,SNR值和CNR值升高。(2)主观评价:2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一致性尚可(kappa值分别为0.54、0.59、0.62)。DLIR-M和DLIR-H表现出最佳主观图像质量分数。结论:DLIR与FBP、ASiR-V算法相比,降噪效果更好,图像质量更高。DLIR-M和DLIR-H的重建图像提供了最优的主客观图像质量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 迭代重建 滤波反投影 图像质量 上腹部
下载PDF
基于能谱CT智能匹配技术的半剂量能谱CT联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在肥胖患者上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6
作者 赵慧萍 吕培杰 +3 位作者 张丽英 李伟然 侯平 高剑波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7期3681-3686,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能谱CT智能匹配技术(GSI Assist)的半剂量能谱CT联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在肥胖患者上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0至12月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需要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肥胖患者(体质指数≥29kg... 目的探讨基于能谱CT智能匹配技术(GSI Assist)的半剂量能谱CT联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SIR)在肥胖患者上腹部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0至12月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需要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肥胖患者(体质指数≥29kg/m^2)82例,依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试验组采用基于GSI Assist的半剂量能谱CT扫描模式,联合50%ASIR重建出40-70keV(间隔10keV)单能量水平的A组图像。对照组采用常规120kVp扫描模式,联合30%ASIR重建得到B组图像。组间辐射剂量、CT值、对比噪声比(CNR)和噪声数据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的主观评分。结果试验组有效辐射剂量[(5.2±0.8)mSv]较对照组[(10.4±1.7)mSv]减少约50%(t=-17.822,P〈0.001)。40、50keV水平下,A组双期各部位CT值均高于B组,CNR高于或等于B组,噪声明显高于B组,主观评分低于B组;60keV水平下,A组双期各部位CT值均高于B组,CNR高于或等于B组,动脉期噪声与B组无显著差异,门静脉期噪声高于B组,双期主观评分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keV水平下,A组双期各部位CT值、CNR及噪声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期主观评分高于B组。结论相对于常规上腹部CT扫描,肥胖患者应用基于GSI Assist的半剂量能谱CT联合ASIR可在辐射剂量减低约50%的条件下保持或优化总体图像质量。其中,70keV单能量图像优于常规cT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上腹部 肥胖
原文传递
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在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祁富军 张晓平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23期3079-3082,共4页
目的研究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20例接受上腹部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应用地佐辛复合氟比... 目的研究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20例接受上腹部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应用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镇痛方案,对照组应用地佐辛镇痛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疼痛数字等级量表(NR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自控按压次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24 h有效按压次数[(4.24±2.11)次vs(18.24±5.14)次]和48 h有效按压次数[(5.37±2.63)次vs(22.43±8.61)次]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24 h总按压次数[(5.04±2.15)次vs(19.30±6.37)次]和48 h总按压次数[(5.82±2.65)次vs(24.62±9.62)次]比较,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8 h、24 h和48 h静息NRS评分分别为(1.4±0.4)分、(1.6±0.5)分、(1.5±0.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0.6)分、(2.4±0.9)分、(1.9±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4 h、8 h、24 h和48 h活动NRS评分分别为(2.6±0.8)分、(2.7±1.0)分、(2.7±1.1)分、(2.6±1.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1.0)分、(3.3±1.3)分、(4.0±1.5)分、(3.2±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 Ramsay评分为(2.2±0.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与对照组的1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上腹部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佐辛 氟比洛芬酯 上腹部 手术 镇痛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团注追踪技术在CT上腹部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孙涛 《中国医学装备》 2014年第1期80-81,共2页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技术(BTT)在上腹部增强扫描的应用。方法:对200例患者运用BTT 进行上腹部螺旋扫描。造影剂按照1.5ml/kg经手背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其压力为300Pa,流速为2.5ml/s,注药前扫描1次,注药后不同时相扫描2-3次。结果...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技术(BTT)在上腹部增强扫描的应用。方法:对200例患者运用BTT 进行上腹部螺旋扫描。造影剂按照1.5ml/kg经手背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其压力为300Pa,流速为2.5ml/s,注药前扫描1次,注药后不同时相扫描2-3次。结果:188例患者很好地显示出腹主动脉、肝动脉、脾动脉、肝门区血管分支、门静脉及下腔静脉,10例患者因门脉高压导致影 像不理想,2例患者失败。结论:基于BTT的CT上腹部增强扫描可获得满意的图像,并可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注追踪 多排CT 上腹部 增强 扫描技术
下载PDF
上腹部CT检查前准备对于图像质量及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徐龙春 李江 +1 位作者 杨贵华 朱建忠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5期818-820,共3页
目的:探讨上腹 CT 检查是否口服及如何选择对比剂,对图像质量及诊断价值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5月间,90例上腹部 CT 检查者。采用以下4种方法:临床禁食、禁饮、急、重症患者,无需胃肠道准备,直接 CT 检查;普通... 目的:探讨上腹 CT 检查是否口服及如何选择对比剂,对图像质量及诊断价值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5月间,90例上腹部 CT 检查者。采用以下4种方法:临床禁食、禁饮、急、重症患者,无需胃肠道准备,直接 CT 检查;普通患者服用阴性水对比剂;普通患者服用阳性碘对比剂;普通患者服用产气粉;CT 扫描后观察肝脏、胆囊、胃及十二指肠、胰腺、脾图像显示。结果未服组织结构对比差;服水、碘对比剂胃、十二指肠、胰头显示较好;服产气粉胃壁显示好、扩张充分。结论胃部疾患服用产气粉好;服用水、阳性碘对比剂胃、胰腺、腹膜后及十二指肠图像清晰对比度好;合理应用对比剂降低医患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腹部 准备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下载PDF
低剂量下3种不同重建算法对上腹部 CT图像质量的影响
10
作者 杨金玥 吴晓东 雍鑫 《生命科学仪器》 2023年第3期84-87,共4页
目的:比较低剂量下滤波反投影(FBP)、4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以及50%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3种不同重建算法对上腹部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上腹部CT检查的30例患者,采用GE Discovery... 目的:比较低剂量下滤波反投影(FBP)、4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以及50%多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SiR-V)3种不同重建算法对上腹部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上腹部CT检查的30例患者,采用GE Discovery CT 750 HD CT机进行上腹部的低剂量扫描。将获得的图像经过FBP、ASiR和ASiR-V计算后测量肝脏、脾脏等各器官的CT值和背景噪声(SD)值,比较SNR和CNR水平,且由2名医师对图像进行专业主观评价。结果:在肝脏、脾脏、胰脏的FBP图像SD值均最高,50%ASiR-VSD值最低,且各脏器的50%ASiR-V图像SD值均低于FBP与40%ASiR的(P<0.05);在肝脏、脾脏、胰脏的FBP图像SNR和CNR值均最低,50%ASiR-VSD值最高,且各脏器50%ASiR-V图像的SNR和CNR值均低于FBP与40%ASiR(P<0.05);医师主观评分中50%ASiR-V图像评分均优于FBP和40%ASiR图像(P<0.05)。2名影像科医师的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极好(K值>0.70)。结论:在3种不同上腹部低辐射剂量CT检查中,50%ASiR-V比40%ASiR和FBP算法更优,能有效减少图像噪声,增加图像的CNR和SNR,提高了CT检查图像的整体质量。为较优的上腹部CT检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迭代算法 上腹部 图像质量 计算机体层成像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在上腹部不同扫描时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凤 李邦国 +3 位作者 刘盼 罗显丽 王梦 金开元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392-396,402,共6页
目的评价双源CT上腹部动脉期、门静脉期双能量虚拟平扫(VNC)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对200例患者行上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常规平扫(CNC)采用单能模式,动脉期与门静脉期采用双能模式,选择Liver VNC应用程序,获得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两... 目的评价双源CT上腹部动脉期、门静脉期双能量虚拟平扫(VNC)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对200例患者行上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常规平扫(CNC)采用单能模式,动脉期与门静脉期采用双能模式,选择Liver VNC应用程序,获得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两期虚拟平扫图像,对比分析CNC、VNC图像质量评分、平均CT值、信噪比(SNR)、病灶检出率及辐射剂量。结果 VNC图像质量评分低于CNC,两期VNC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VNC图像中除了脾脏及腹膜后脂肪的CT值、SNR及胆囊的SNR与CNC无统计学差异,其他感兴趣区(ROI)的CT值、SNR均与CNC有统计学差异(P<0.05);动脉期VNC肾脏CT值低于门静脉期VNC,动脉期VNC腹主动脉CT值高于门静脉期VNC,其余两组感兴趣区的CT值、SNR无统计学差异。CNC、两期VNC图像的病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期VNC对病灶检出率高于动脉期VNC。双能量增强扫描的辐射剂量低于常规平扫(P<0.05),动脉期、门静脉期之间无差异;如减少常规平扫,受检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可减少38.73%。结论上腹部VNC不仅能够满足影像诊断的需要,同时减少了辐射剂量,门静脉期VNC的图像质量评分及病灶检出率更接近于CN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腹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能量 虚拟平扫 辐射剂量
下载PDF
超声造影与上腹部增强CT检查对肝血管瘤患者的诊断效能对比 被引量:2
12
作者 颜政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8期96-98,共3页
目的对比超声造影(CEUS)与上腹部增强CT检查对肝血管瘤(HH)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200例HH患者,均给予CEUS检查和上腹部增强CT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HH的诊断符合率、不同直径(≥4 cm、<4 cm)HH的检出... 目的对比超声造影(CEUS)与上腹部增强CT检查对肝血管瘤(HH)患者的诊断效能。方法200例HH患者,均给予CEUS检查和上腹部增强CT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HH的诊断符合率、不同直径(≥4 cm、<4 cm)HH的检出率。结果CEUS对HH的诊断符合率为95.0%,增强CT对HH的诊断符合率为8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直径≥4 cm HH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US对直径<4 cm HH的检出率为94.8%,高于增强CT的8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和CEUS检查均能有效检出HH,但对于直径小的病灶,CEUS更有优势。因此将增强CT和CEUS检查结合起来,能有效提高HH的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上腹部 增强CT检查 肝血管瘤 诊断效能
下载PDF
上海某社区老年人上腹部B超检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顾伶俐 《上海医药》 CAS 2019年第16期53-54,62,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65岁以上老年人上腹部B超结果,了解社区老年人检出疾病的特点,为家庭医生开展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2017年在岳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4 960名65岁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 201人(44.38%),年龄65~89岁... 目的:通过分析65岁以上老年人上腹部B超结果,了解社区老年人检出疾病的特点,为家庭医生开展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2017年在岳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4 960名65岁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 201人(44.38%),年龄65~89岁;女性2 759人(55.62%),年龄65~104岁。分析研究对象上腹部B超检出疾病的资料。结果:4 960名研究对象中,上腹部B超异常检出3 785人,异常率检出率76.31%。年龄越大,B超异常检出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肝囊肿、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血吸虫肝、肝内实质性占位、胆总管扩张的检出率分别为70.63%、24.19%、14.35%、5.34%、4.05%、0.99%、2.06%。结论:在健康体检中,应重视B超检查对肝胆疾病的筛查价值,家庭医生应加强对该类疾病的健康教育,注意强化对老年人整体健康生活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腹部 B超 老年人 异常检出率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上腹部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谢超贤 龙腾河 李涛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15期2466-2467,2468,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上腹部神经内分泌癌的价值。方法收集9例病理确诊的上腹部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结合其临床表现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9例患者中,单发6例,分别发生于胃、胰腺和腹腔;多发3例,发生于腹腔、胰...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上腹部神经内分泌癌的价值。方法收集9例病理确诊的上腹部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结合其临床表现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9例患者中,单发6例,分别发生于胃、胰腺和腹腔;多发3例,发生于腹腔、胰腺、胃和十二指肠等器官。CT平扫均呈低或稍低密度灶,密度不均匀,增强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强化程度低于肝脏、胰腺等富血供器官。结论 CT检查对发生于上腹部的神经内分泌癌,尤其是对多发和有转移患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腹部 神经内分泌癌 计算机体层摄影 诊断
下载PDF
原发性上腹部癌肿淋巴结转移的CT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忠铭 吴元佐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4期298-300,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上腹部癌肿的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上腹部癌肿的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结果: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均可发生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CT征象,癌肿不同,淋巴结转移发生的部位... 目的:探讨原发性上腹部癌肿的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上腹部癌肿的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结果: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均可发生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CT征象,癌肿不同,淋巴结转移发生的部位可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腹部 癌肿 淋巴结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CT
下载PDF
上腹部CT扫描调节骨窗肺窗的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宗辉 王淑清 +1 位作者 王冬梅 李郁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45-346,376,共3页
目的 :探讨上腹部CT扫描调节骨窗肺窗的意义。材料和方法 :在影像工作站 ,有无癌症病史者各 10 0例的CT图像进行骨窗肺窗的调节。结果 :调窗后 ,癌症病史组 ,病变特性或特征增加及实质性影响最后诊断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 ;无癌症病史组 ... 目的 :探讨上腹部CT扫描调节骨窗肺窗的意义。材料和方法 :在影像工作站 ,有无癌症病史者各 10 0例的CT图像进行骨窗肺窗的调节。结果 :调窗后 ,癌症病史组 ,病变特性或特征增加及实质性影响最后诊断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 ;无癌症病史组 ,病变特性或特征增加及实质性影响最后诊断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癌症病史组的差异大 ,无癌症病史组的差异小。结论 :CT多窗宽窗位调节可增加病变特性的显示和诊断的准确性 ;上腹部CT扫描 ,癌症病史阳性者或临床有高度可疑指数者进行多窗宽窗位调节可提高诊断效益 ,无癌症病史者或临床无可疑指数者不需要进行多窗宽窗位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腹部 CT 骨窗 肺窗 癌症 退行性病变 转移性病变
下载PDF
小儿术后持续静脉镇痛对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
17
作者 任同悦 唐明霞 +3 位作者 于宝金 陈菲 陈健 强万党 《河北医学》 CAS 2002年第7期592-593,共2页
目的 :观察术后持续静脉镇痛对小儿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30例患儿在静吸复合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 ,随机分为术后镇痛组 (S组 )和对照组 (D组 )。于麻醉前、术中 90min、术毕 6 0min和术后 1、2、3d测定血糖、胰岛素及皮质醇... 目的 :观察术后持续静脉镇痛对小儿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30例患儿在静吸复合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 ,随机分为术后镇痛组 (S组 )和对照组 (D组 )。于麻醉前、术中 90min、术毕 6 0min和术后 1、2、3d测定血糖、胰岛素及皮质醇浓度。结果 :两组患儿血糖均自术中 90min时明显升高 ,术毕 6 0min达峰值 ,术后 1、2d仍居高不下 (P <0 .0 5或P <0 .0 1)。S组术中及术后胰岛素水平无明显改变 ;D组术后 1、2d胰岛素水平升高明显 (P <0 .0 5或P <0 .0 1)。S组和D组患儿皮质醇都于术毕 6 0min时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S组在术后 1d即恢复麻醉前水平 ,D组持续到术后 1、2d(P <0 .0 5 )。结论 :小儿术后持续静脉镇痛可缓解上腹部手术应激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腹部手术 术后持续静脉镇痛 应激反应 儿童
下载PDF
ADMIRE低管电压CT扫描对上腹部平扫患者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耀东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观察高级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DMIRE)低管电压CT扫描对上腹部平扫患者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该院收治的70例行上腹部CT扫描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管电压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对... 目的:观察高级模型迭代重建算法(ADMIRE)低管电压CT扫描对上腹部平扫患者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该院收治的70例行上腹部CT扫描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管电压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ADMIRE常规管电压CT扫描,观察组采用ADMIRE低管电压CT扫描,比较两组肝脏、竖脊肌CT值,辐射剂量相关指标[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水平,主观图像质量、客观图像质量[背景噪声标准差(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结果:两组肝脏、竖脊肌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DIvol、DLP、E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观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背景噪声SD低于对照组,肝脏SNR、肝脏CN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MIRE低管电压CT扫描在上腹部平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减少辐射剂量,提高客观图像质量,优于ADMIRE常规管电压CT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腹部 高级模型迭代重建算法 CT 低管电压 辐射剂量 图像质量
下载PDF
ACS和BLADE序列在上腹部T_(2)WI中的应用价值对比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航 杜凡 +3 位作者 温喜喜 陈财忠 饶圣祥 孙伟 《中国临床医学》 2022年第1期92-96,共5页
目的比较ACS和BLADE序列在上腹部T_(2)W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1例患者分别行上腹部BLADE-T_(2)-FSE序列和ACS-T_(2)-FSE序列扫描。由两位医师分别对两组图像中呼吸运动伪影、卷褶伪影、胃肠道蠕动伪影、图像错层情况、胆管和病灶显示... 目的比较ACS和BLADE序列在上腹部T_(2)W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1例患者分别行上腹部BLADE-T_(2)-FSE序列和ACS-T_(2)-FSE序列扫描。由两位医师分别对两组图像中呼吸运动伪影、卷褶伪影、胃肠道蠕动伪影、图像错层情况、胆管和病灶显示清晰度、整体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并计算两组序列中病灶与肝实质信号强度对比率(contrast ratio,C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S序列检查时间为10 s,BLADE序列检查时间约62 s。61例患者共检出75个病灶,其中肝细胞肝癌36个、胆管细胞癌6个、肝血管瘤16个、肝囊肿17个。ACS-T_(2)-FSE序列图像中各类病灶与肝实质信号的CR均高于BLADE-T_(2)-FSE序列(P<0.001)。两位医师对图像评分一致性良好,ACS-T_(2)-FSE序列图像中呼吸运动伪影、卷褶伪影、图像错层情况、胆管和病灶显示清晰度与整体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BLADE-T_(2)-FSE序列(P<0.05);ACS-T_(2)-FSE序列图像中胃肠道蠕动伪影评分略低于BLADE-T_(2)-FSE序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8)。结论与BLADE-T_(2)-FSE序列相比,ACS技术能大幅缩短扫描时间,减少呼吸运动伪影和图像错层,提高图像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肝脏 上腹部 ACS BLADE T_(2)WI
下载PDF
上腹部手术中线入路食指钝性分离快速进腹的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养辉 韩广森 +3 位作者 赵玉洲 顾焱晖 任莹坤 马鹏飞 《中国实用医刊》 2014年第8期39-40,共2页
目的介绍一种上腹部手术快速进腹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新三病区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1560例首次行上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中线入路食指钝性分离的进腹方法完成整个进腹过程。结果整个进腹过程约25—... 目的介绍一种上腹部手术快速进腹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新三病区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1560例首次行上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中线入路食指钝性分离的进腹方法完成整个进腹过程。结果整个进腹过程约25—50s,平均35S,进腹过程中平均出血量约2.5ml,无一例患者出现肠管或腹腔脏器损伤。结论中线入路行食指钝性分离快速进腹方法在操作上更为简洁,进腹所需时间较短,且无肠管损伤的发生,且在临床上便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腹部 中线入路 钝性分离 进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