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经》英译版本的归类及思考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小钢 包通法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15-120,共6页
《道德经》是可译的,因为它的基本人文价值观是举世可接受的。《道德经》是不可译的,因为任何翻译都不可能复原原来的《道德经》的全部真谛,更不可能完全阐明道的绝对真理,不要奢望搞出一个绝对标准的英译版本。我们需要相对标准的版本... 《道德经》是可译的,因为它的基本人文价值观是举世可接受的。《道德经》是不可译的,因为任何翻译都不可能复原原来的《道德经》的全部真谛,更不可能完全阐明道的绝对真理,不要奢望搞出一个绝对标准的英译版本。我们需要相对标准的版本来维护我华夏文化的基本标识,我们更需要不同文化语境的解读来构建文化交流的道场。在坚持辨证唯物的科学世界观的核心意识形态的同时,要以宽厚的胸怀,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收集、整理、改编并出版精选的译稿,让兼容各种宗教、主义的译本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让全人类听到听懂中国人的声音,让东方先哲的和谐妙音传遍全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可译 不可译 兼容
下载PDF
中国古诗英译中“不可译”的处理 被引量:6
2
作者 陈爱钗 《福建外语》 2002年第2期45-49,共5页
本文从中外关于古诗英译的不可译的观点谈起 ,从理论上说明“不可译”是可以处理的 。
关键词 中国 古代诗歌 英语 文学翻译 文化内涵
原文传递
译意与译味的区别与联系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大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8期41-45,14,共6页
文章在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作者以为,译意与译味的区别归根结底是概念和意象的区别,这为概念思维与意象思维、可译与不可译等问题大致划出了界限。但是这种划界并... 文章在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作者以为,译意与译味的区别归根结底是概念和意象的区别,这为概念思维与意象思维、可译与不可译等问题大致划出了界限。但是这种划界并不意味着译意与译味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又存在着内在的关联,译味不可能离开译意而单独存在,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意 译味 概念 意象 可译 不可译
下载PDF
简论历史和文化因素在翻译英汉概念时的重要性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来喜 曹立群 《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60-64,共5页
旨在讨论历史和文化因素在翻译英汉概念时的重要性 ,翻译得好要有九分文化、一分语言。从一个文化体的自身而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但从语言学习的角度 ,文化是语言的内核。翻译英汉概念时必须了解语义对等后面的文化含义和历史背景 ... 旨在讨论历史和文化因素在翻译英汉概念时的重要性 ,翻译得好要有九分文化、一分语言。从一个文化体的自身而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但从语言学习的角度 ,文化是语言的内核。翻译英汉概念时必须了解语义对等后面的文化含义和历史背景 ,要考虑到“约定俗成”、创造新词义的语言规律。在对哲学文化领域存在的“不可转译性”一说做出分析之后 ,对一些现行的概念汉译提出质疑 ,从其文化内涵入手进行分析并提供建议的译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文化因素 重要性 英译汉
下载PDF
语言文字的不可译性与从心所欲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坤尊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S2期78-86,共9页
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语言 ,语言与语言之间的沟通要通过翻译。研究语言的不可译性有助于回顾我们的翻译工作 ,修订我们的翻译标准 ,完善我们的翻译理论。本文以汉语语文为例 ,从拆字、连珠联、藏头句、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段出发 ,探讨汉... 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语言 ,语言与语言之间的沟通要通过翻译。研究语言的不可译性有助于回顾我们的翻译工作 ,修订我们的翻译标准 ,完善我们的翻译理论。本文以汉语语文为例 ,从拆字、连珠联、藏头句、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段出发 ,探讨汉语文的不可译性以及应对的方法 ,并举例评说 ,同时指出 ,就译者而言 ,原文文本是客体 ,译者是主体 ,所谓“信”,是指“译者 (必需做到的 )对原文文本的全面而正确的理解”,所谓“达”,则是指“译者 (必须根据自己对原文的全面正确理解 )用译入语如实地把原文译出”,由此可见 ,“信、达”是因人而异 ,是一个变数 ,任何译者都必需认真负责对待自己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文字 不可译性 应对方法 认真负责
下载PDF
“不翻”论的三个维度之辨——从“不可译”到“无需译”
6
作者 刘孔喜 胡琴 《上海翻译(中英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F0003,共7页
讨论译名问题时常见“音译”“零翻译”“不译”等术语混用,其概念源头可追溯至玄奘佛经翻译“五不翻”,至当代又见贺麟“不翻”思想。本文回顾“不翻”论产生的历史语境,梳理相关衍生概念异同,然后从译者采取“不翻”的缘由、“不翻”... 讨论译名问题时常见“音译”“零翻译”“不译”等术语混用,其概念源头可追溯至玄奘佛经翻译“五不翻”,至当代又见贺麟“不翻”思想。本文回顾“不翻”论产生的历史语境,梳理相关衍生概念异同,然后从译者采取“不翻”的缘由、“不翻”现象发生的语言单位层面、“不翻”论属性定位三个维度解读其概念内涵。其中,从语义空白的“不可译”进而到翻译价值取向的“无需译”视角来揭示“不翻”的根源,更彰显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独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翻”论 语义空白 价值取向 不可译 无需译
原文传递
抒情的政治功效——以不可译重审归化与异化
7
作者 夏开伟 何宁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136,共12页
中国近现代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译介通常就翻译策略分为归化与异化两派,如从不可译角度切入,英诗汉译会就情感结构差异在抒情维度展现不一样的政治功效。翻译文学借由不可译从中国语境下的英语诗歌转化为基于本土主义的共生文本,由此... 中国近现代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译介通常就翻译策略分为归化与异化两派,如从不可译角度切入,英诗汉译会就情感结构差异在抒情维度展现不一样的政治功效。翻译文学借由不可译从中国语境下的英语诗歌转化为基于本土主义的共生文本,由此展露出比较文学的维度。通过对民族文本和文学的生产,以情感结构为不可译的翻译文学表达了具有自主性、集体性和民族性特点的中国近现代创作。这意味着翻译策略不仅是对源语和目标语的主体性选择,更有对本土主义之美学、情感和政治的阐释性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译 情感结构 比较文学 华兹华斯 郁达夫
下载PDF
英汉翻译中的语义对等 被引量:4
8
作者 糜志芳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27-130,共4页
不同的语境及历史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汉语义的差异。翻译的目的就是提供原语与译语之间的语义对等。要做到语义对等,不同文体的翻译的要求各不相同。语义对等这一翻译理论可以突破翻译领域中的一些看似不可译的"禁区"。
关键词 翻译 语义对等 语境 文体 不可译
下载PDF
“回忆/哀悼”的辩证法——论利科与翻译研究的两条诠释学路径 被引量:3
9
作者 郝琳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5-70,共6页
保罗·利科为翻译研究指示出两条辩证统一的诠释学路径:一是"语言自身的运作"的路径,关涉"不可译性"、"可比性"与"逐字直译"的语言问题;一是"外来者的考验"的路径,关涉"语... 保罗·利科为翻译研究指示出两条辩证统一的诠释学路径:一是"语言自身的运作"的路径,关涉"不可译性"、"可比性"与"逐字直译"的语言问题;一是"外来者的考验"的路径,关涉"语言好客"、"自我理解"、"占有"与"普遍有效性"的伦理问题。利科的诠释学翻译理论化解了"可译性/不可译性"的思辨僵局和"忠实/背叛"的实践困境,综合了"逐字直译"的语言策略和"语言好客"的伦理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利科 诠释学翻译理论 语言学范式 伦理学范式 不可译性 外来者的考验
原文传递
Translating the Untranslatable
10
作者 王杰 王萍 《海外英语》 2015年第9期133-134,137,共3页
Translations contribute to 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in various fields of daily life, as they open us to a greater awareness of the world in which we live. The deeper we are delved into the meaning of the transl... Translations contribute to 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in various fields of daily life, as they open us to a greater awareness of the world in which we live. The deeper we are delved into the meaning of the translation, the more questions are raised, among which, translatable/untranslatable argument strikes the most. In this article, factors including cultural vocabulary vacancy and different image associations leading to temporary untranslatability are presented. Besides, the strategies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to relatively translatable are given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latable untranslatable CULTURE
下载PDF
A Discussion on 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11
作者 LIU Shang-fe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海外英语》 2011年第8X期192-193,共2页
The issue of the 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is still under hot discussion. Translation of poetry was, and still is by some, believed as impossibility, for the myth of untranslatability looks upon poetry as beauty itsel... The issue of the translatability of poetry is still under hot discussion. Translation of poetry was, and still is by some, believed as impossibility, for the myth of untranslatability looks upon poetry as beauty itself which is untouchable for once it is touched it is destroyed[1].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uch as the perspective of word formation, pun, reduplicated words etc, the author argues that poetic translation is translatable, and that poetry and aesthetics can be reproduced in another language and culture if accommodation is ma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translatable translatable POETRY POETIC TRANSLATION TRANSLATABILITY
下载PDF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in viral RNA genomes: The case of hepatitis C virus
12
作者 Cristina Romero-López Alfredo Berzal-Herranz 《World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2014年第2期6-18,共13页
The acquisition of a storage information system beyond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has been a crucial issue for the propagation and dispersion of RNA viruses. This system is composed by highly conserved, complex structura... The acquisition of a storage information system beyond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has been a crucial issue for the propagation and dispersion of RNA viruses. This system is composed by highly conserved, complex structural units in the genomic RNA, termed functional RNA domains. These elements interact with other regions of the viral genome and/or proteins to direct viral translation, replication and encapsidation. The genomic RNA of the hepatitis C virus(HCV) is a good model for investigating about conserved structural units. It contains functional domains, defined by highly conserved structural RNA motifs, mostly located in the 5'-untranslatable regions(5'UTRs) and 3'UTR, but also occupying long stretches of the coding sequence. Viral translation initiation is mediated by an 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 located at the 5' terminus of the viral genome and regulated by distal functional RNA domains placed at the 3' end. Subsequent RNA replication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3'UTR folding and i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5' end of the HCV RNA. Further increase in the genome copy number unleashes the formation of homodimers by direct interaction of two genomic RNA molecules, which are finally packed and released to the extracellular medium. All these processes, as well as transitions between them, are controlled by structural RNA elements that establish a complex, direct and long-distance RNARNA interaction network. This review summarizes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functional RNA domains within the HCV RNA genome and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ontrol exerted by direct, long-range RNA-RNA contacts for the execution of the viral cy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ctional RNA domain Cis-acting replicating element Hepatitis C virus 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 RNA-RNA interaction untranslatable region
下载PDF
中国经典名篇《兰亭集序》的英译 被引量:2
13
作者 苏峥 《宜春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123-124,共2页
文言文经典《兰亭集序》是中国文化的璀璨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不朽名篇。本文通过分析其英译过程,对文学翻译及文言文翻译相关问题做粗浅研究,如现代文转换、文化对等与不可译、增减词等问题,为中西方语言文化交流与融合做出微薄贡献。
关键词 《兰亭集序》 文言文翻译 文化对等 不可译
下载PDF
词汇语义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征 严轶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56-58,共3页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 ,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差异是翻译的一大障碍。词汇是最能反映文化关系的语言要素 ,存在着内涵纵向演变导致的文化差异现象和理性意义的横向文化差异现象。词义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可通过再创造来解决 。
关键词 词汇语义 文化差异 词义空缺 不可译 再创造
下载PDF
翻译之可能与不可能--对翻译问题的哲学思考
15
作者 严春友 《社会科学论坛》 2022年第1期40-46,共7页
该文以翻译问题为例分析语义的可传达性和转换问题。德里达认为翻译是不可能的,这只强调了事情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还存在着翻译的可能性。只有在绝对的意义上,德里达的说法才是成立的,因为翻译成另一种文字已经发生变异,每个文字都有... 该文以翻译问题为例分析语义的可传达性和转换问题。德里达认为翻译是不可能的,这只强调了事情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还存在着翻译的可能性。只有在绝对的意义上,德里达的说法才是成立的,因为翻译成另一种文字已经发生变异,每个文字都有一个语义场,这个场是无法翻译过来的;翻译,也是将一种文化嵌入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不可翻译性还表现在文本自身也有一个文化语义场,这个场更是不可能翻译过来,它镶嵌于其所产生的整个文化机体中,存在于文本之外广阔的精神世界里。但是在相对的意义上,翻译是可能的:被翻译的文本必定包含着值得翻译和可翻译的东西,因为作者一定在表达着什么,而且是系统而深入的表达,这意味着原文包含着基本的和自成一体的稳定的含义,这种稳定性是由文本中的逻辑和语法来保证的,因而其基本的内涵是可翻译的;同时,文字本身虽然与整个文化有关联,有其语义场,但每个文字又是有独立性的,各自有着核心的语义,这个核心语义也是可翻译的。一个翻译作品,是原语义场与译者的语义场、原作者的个人世界与译者的个人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会发生变异,另一方面核心的语义是保持稳定的。因此不能一般性地说是否可翻译,而应当具体分析哪些是可译的,哪些是不可译的。由此提出“翻译度”的概念,并非所有文本都具有同样的翻译度,越是规范的、常识性的文本越具有可翻译性,反之,越是具有创造性和个人风格的文本,其可翻译度就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语言 不可翻译 可翻译 翻译度。
下载PDF
中英文化不同系统中的不可译情况表现研究
16
作者 韩飞亚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84-185,共2页
英汉语言不同的起源和文化背景造成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不同的文化认同导致了文化的不可译,但这种不可译都可以通过一定的翻译方法得以解决。中文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无论是语言的结构层面还是所体现的文化... 英汉语言不同的起源和文化背景造成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不同的文化认同导致了文化的不可译,但这种不可译都可以通过一定的翻译方法得以解决。中文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无论是语言的结构层面还是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均存在着判若鸿沟的区别,这就导致语际的翻译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性。本论文从语言文化和社会文化两个不同的层面展开不可译情况在中英文化不同系统中的表现研究,同时借助于相关的例子,展开细致具体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英文化 不同系统 不可译情况
下载PDF
中英习语文化差异及其不可译性的缘由
17
作者 雷芸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50-52,共3页
习语是长期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固定的语言表达形式,包含短语、成语、典故、歇后语等表达模式,这种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习语给学习者的理解和交流带来了困扰。文章浅析了习语不可译性的缘由。
关键词 习语 文化差异 不可译性
下载PDF
“语言好客性”与“译‘不可译’”——保尔·利科翻译思想述评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晓明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1-125,共5页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阐释学家保尔.利科在阐释学研究中特别关注翻译这一独特的阐释活动。他在学术生涯晚期出版《论翻译》,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反映其翻译思想。本文力图在解读与剖析该书内容的基础上,评述与总结利科的翻译思想。文章认为...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阐释学家保尔.利科在阐释学研究中特别关注翻译这一独特的阐释活动。他在学术生涯晚期出版《论翻译》,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反映其翻译思想。本文力图在解读与剖析该书内容的基础上,评述与总结利科的翻译思想。文章认为,"语言好客性"与"译‘不可译’"两个概念是利科翻译思想的核心,两者的结合是保证译者成功接受"异的考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科 《论翻译》 语言好客性 译“不可译”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因素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庆军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5年第1期83-87,共5页
中国古典诗歌是否可译,历来都有争论。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形式会发生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弗罗斯特认为"诗歌就是翻译过程中丢失的东西。"尽管有诸多中国古典诗歌被译成了英语,但都不是完美的再现,造成这种缺憾根本原因是... 中国古典诗歌是否可译,历来都有争论。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形式会发生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弗罗斯特认为"诗歌就是翻译过程中丢失的东西。"尽管有诸多中国古典诗歌被译成了英语,但都不是完美的再现,造成这种缺憾根本原因是中西文化差异。文章从意境、意象隐喻、修辞手法、文学典故、音韵等从五个因素出发论证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不可译因素 文化差异 意境 意象 修辞 典故 音韵
下载PDF
论不可译现象的可译潜势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科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2年第11期77-79,112,共4页
从翻译与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和"共晓性"概念之间的关系出发,着重探讨了"语言与生活形式所组成的共晓性的联合"与翻译之所以可能的关系。虽然"生活形式"和"共晓性"为翻译提供了可... 从翻译与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和"共晓性"概念之间的关系出发,着重探讨了"语言与生活形式所组成的共晓性的联合"与翻译之所以可能的关系。虽然"生活形式"和"共晓性"为翻译提供了可能,然而由于其自身及其话语表述的多样性和先验性,反过来又造成了翻译的不确定性,因而在实践中难以被灵活运用,有可能转变为"教条"。但这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启示:人类的价值文化存在多元差异,看待翻译活动也有不同视角,翻译研究在立足于语言和翻译的本体的同时,应该积极向其他学科寻求"共晓",不断为自身注入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译现象 生活形式 共晓性 可译潜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