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ilbert's syndrome: High frequency of the (TA)_7 TAA allele in India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a novel CAT insertion in promoter of the gene for bilirubin 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 gene 被引量:29
1
作者 Shabana Farheen Sanghamitra Sengupta +5 位作者 Amal Santra Suparna Pal Gopal Krishna Dhali Meenakshi Chakravorty Partha P Majumder Abhijit Chowdhury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4期2269-2275,共7页
AIM: To identify the variants in U rase 1 (UGT1A1) gene in Gilbert's syndrome (GS) and to estim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omozygosity for TA insertion and GS in India, as well as the frequency of TA insertion ... AIM: To identify the variants in U rase 1 (UGT1A1) gene in Gilbert's syndrome (GS) and to estim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omozygosity for TA insertion and GS in India, as well as the frequency of TA insertion and its impact among normal controls in India. METHODS: Ninety-five GS cases and 95 normal controls were selected. Liver function and other tests were done. The promoter and all 5 exons of UGT1A1 gene were resequenced.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a novel trinucleotide insertion was done by in silico analysis and by estimating UGT1A1 promoter activity carried out by ludferase reporter assay of appropriate constructs in Hep G2 cell line. RESULTS: Among the GS patients, 80% were homozygous for the TA insertion, which was several-fold higher than reports from other ethnic groups. The mean UCB level was elevated among individuals with only one copy of this insertion, which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with two copies. Many new DNA variants in UGT1A1 gene were discovered, including a trinucleotide (CAT) insertion in the promoter found in a subset (10%) of GS patients, but not among normal controls. In-silico analysis showed marked changes in the DNA-folding of the promoter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showed a 20-fold reduction in transcription efficiency of UGT1A1 gene resulting from this insertion, thereby significantly elevating the UCB level. CONCLUSION: The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GS is variable across ethnic interactions among UGT1A1 groups and the epistatic promoter variants modulate bilirubin glucuroni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conjugated hyperbilirubinemia ugt1A1 gene DNA resequencing 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
下载PDF
北方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UGT1A1和OATP2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姜敏 王亚娟 +4 位作者 罗洁 杨彩云 杨学芳 马杨 林影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369-372,共4页
目的了解我国北方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形成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和有机阴离子转运载体2(OATP2)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测定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及非... 目的了解我国北方地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形成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和有机阴离子转运载体2(OATP2)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测定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及非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UGT1A1基因211位点(Gly71Arg)突变及OATP2基因388位点(Asn130Asp)突变,并检验各组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种基因突变对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结果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组68例,高胆红素血症组95例,对照组63例。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组和高胆红素血症组UGT1A1基因211位点突变率和OATP2基因388位点突变率均高于对照组(36.8%、26.8%比14.3%,25.7%、25.8%比9.5%,P均<0.05);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组和高胆红素血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GT1A1基因211位点突变和OATP2基因388位点突变是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5.052(2.383~10.713)和2.692(1.236~5.862)(P=0.001和0.013)。结论携带UGT1A1基因211位点突变及OATP2基因388位点突变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形成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 有机阴离子转运载体2基因 基因突变 高胆红素血症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一个中国Gilbert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余利红 高静 +6 位作者 王春丽 王静 高艳 袁巧玲 孙志贤 王航雁 张成岗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6,共6页
对一个中国汉族G ilbert综合征遗传家系致病基因突变位点进行鉴定,以期了解该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首先提取先证者基因组DNA,PCR扩增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的5个外显子,以琼脂糖电泳鉴定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鉴定。基... 对一个中国汉族G ilbert综合征遗传家系致病基因突变位点进行鉴定,以期了解该病的分子遗传学基础。首先提取先证者基因组DNA,PCR扩增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的5个外显子,以琼脂糖电泳鉴定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鉴定。基因扫描显示,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密切相关的UGT1A1基因在第1和第5外显子存在纯合突变,而UGT1A1基因启动子区域和内含子/外显子剪接边界位点序列未检测到突变。进一步对其他家系成员该基因的相应位点进行突变检测,结果显示他们在第1和第5外显子也存在杂合突变,其中还有两个成员在启动子区域检测到(TA)插入突变。对家系成员未抗凝新鲜血液进行生化检测证实了基因突变分析的结果。综合以上结果发现该家系3种突变并存,致病因素为第1和/或第5外显子突变,为显性遗传,两种突变位点纯合导致先证者出现严重胆红素代谢功能障碍。该家系因此成为G ilbert综合征突变位点及其致病机理研究的一个典型临床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LBERT综合征 基因突变 ugt1A1
下载PDF
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中药预防伊立替康腹泻效果的关系 被引量:14
4
作者 潘战宇 姜战胜 +3 位作者 巴一 柳建中 冯玉梅 谢广茹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1441-1444,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对伊立替康化疗后腹泻的预防作用,同时结合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28(UGT1A1*28)基因多态性进行中药疗效分析。方法: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共2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化疗)和中药组(化疗联合中药)。全部... 目的:探讨中药对伊立替康化疗后腹泻的预防作用,同时结合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28(UGT1A1*28)基因多态性进行中药疗效分析。方法: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共2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化疗)和中药组(化疗联合中药)。全部患者在化疗开始前均接受UGT1A1*28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化疗采用标准FOLFIRI方案,中药于化疗前2 d开始服用,至伊立替康化疗后第5天结束。期间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00例患者中TA6/6野生基因型144例,非野生基因型56例(TA7/7纯合型12例和TA6/7杂合型44例)。2级以上腹泻者共58例,中药组腹泻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14%(22%vs.36%,P=0.029)。除腹泻以外,2级以上呕吐发生率中药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5%vs.27%,P=0.037)。患者总体有效率为37.5%,中药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vs.35%,P=0.465)。UGT1A1*28野生基因型患者2级以上腹泻发生率(22.9%vs.44.6%,P=0.002)和呕吐发生率(16.7%vs.23.2%,P=0.016)均低于与非野生基因型患者。在中药治疗组中,非野生基因型与野生型相比,2级以上腹泻发生率(22.2%vs.21.9%,P=0.974)和呕吐发生率(18.5%vs.13.7%,P=0.7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可有效预防伊立替康引起的迟发性腹泻,对于UGT1A1*28非野生基因型患者的迟发性腹泻同样具有预防作用。UGT1A1*28基因非野生基因型腹泻发生率明显高于野生基因型,在使用伊立替康治疗前应检测患者的该基因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伊立替康 腹泻 ugt1A1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不明原因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伟 林美丽 +2 位作者 王玉 梅金枝 单小云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2019年第2期81-86,共6页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DP-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UGT1A1)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不明原因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金华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产科或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不明原因非结...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DP-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UGT1A1)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不明原因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金华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产科或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不明原因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为高胆组,同期收治的生理性黄疸或健康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提取患儿全血DNA,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对UGT1A1全外显子进行Sanger测序和HGMD数据库查询,分析UGT1A1基因型分布、基因型频率,以及不同基因型与新生儿不明原因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结果高胆组共纳入240例,对照组共纳入216例。在UGT1A1基因上发现4个与新生儿不明原因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相关的突变位点,分别是c.211G>A(Gly71Arg)、c.686C>A(Pro229Gln)、c.1091C>T(Pro364Leu)、c.1456T>G(Tyr486Asp),高胆组各突变位点占比依次为83.9%(141/168)、1.8%(3/168)、8.9%(15/168)和5.4%(9/168);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显示,高胆组c.211G>A、c.1456T>G两个位点的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686C>A和c.1091C>T两个位点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211G>A和c.1456T>G两个位点的基因突变与不明原因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有关,OR值(95%CI)分别为5.412(3.567~8.212)、8.377(1.052~66.670);其中在c. 211G>A位点不同基因型中,携带纯合突变型(AA)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均高于携带杂合突变型(GA)的患儿和野生型(GG)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GT1A1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c.211G>A;c.211G>A和c.1456T>G两位点突变是新生儿不明原因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c.211G>A位点纯合突变型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杂合突变型和野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 ugt1A1基因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勇 苏丹 +2 位作者 郭晓川 房慧 白莉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489-492,495,共5页
目的探讨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中的分布,并评价其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5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检测其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其中132例使用伊... 目的探讨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中的分布,并评价其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5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检测其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其中132例使用伊立替康方案化疗,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不良反应差异。结果158例中,UGT1A1*28野生型TA6/6者126例(79.7%),杂合突变型TA6/7者30例(19.O%),纯合突变型TA7/7者2例(1.3%);64例进行UGT1A1*6基因检测,G/G野生型40例(62.5%),G/A杂合突变型23例(35.9%),A/A纯合突变型1例(1.6%)。UGT1A1*28基因突变可增加2~4级迟发性腹泻发生率(TA6/6者15.0%、TA6/7者34.8%、TA7/7者50.0%,P=0.000);联合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野生型(TA6/6且G/G)患者发生2~4级迟发性腹泻和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概率明显低于单点变异型和双点变异型(13.0%、22.2%、100.0%,P=0.004;8.7%、25.9%、66.7%,P=0.045)。结论UGT1A1*28和UGT1A1*6基因突变患者使用含伊立替康化疗方案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与单一检测一个位点相比,联合检测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能更准确地预测伊立替康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t1A1 基因多态性 伊立替康 不良反应
下载PDF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结直肠癌不良反应的关系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琰 庄荣源 +5 位作者 陈朴 谈绮文 张春燕 郭玮 刘天舒 潘柏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93-500,共8页
背景与目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o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UGTlA1)是伊立替康代谢关键酶,其活性受基因多态性影响显著。本研究探讨结直肠癌患者中,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相关... 背景与目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o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UGTlA1)是伊立替康代谢关键酶,其活性受基因多态性影响显著。本研究探讨结直肠癌患者中,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入组2013年4月—2013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接受治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160例。抽提外周血中基因组DNA,分别采用STR方法和Sanger测序法,检测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对其中82例化疗方案中含伊立替康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16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中,UTG1A1*28(启动子TATA盒区域TA重复次数)野生型TA6/6124例(77.5%);杂合子TA6/7 33例(20.5%);纯合子TA7/7 3例(2.0%)。UGT1A1*6位点(211G>A)野生型GG 105例(65.6%),杂合子GA 48例(30.0%);纯合子AA 7例(4.4%)。82例化疗方案中含伊立替康的结直肠癌患者中,*28基因型(TA6/7和TA7/7)显著增加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58.3%vs 0.0%,P<0.001),并增加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76.0%vs 45.6%,P<0.001);*6基因型(GA和AA)、年龄、性别、化疗方案和伊立替康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接受伊立替康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UGT1A1*28位点多态性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的风险,可预测伊立替康引起的骨髓抑制性不良反应,辅助临床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立替康 ugt1A1 基因多态性 不良反应 结直肠癌
下载PDF
UGT1A1 G71R基因多态性对母乳性黄疸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傅雯萍 吴彬彬 王恒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5-257,共3页
目的探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 G71R基因突变对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黄疸程度的影响。方法收集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56例,用套式PCR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确定UGT1A1 G71R基因型,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胆红素水平。结果... 目的探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 G71R基因突变对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黄疸程度的影响。方法收集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56例,用套式PCR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确定UGT1A1 G71R基因型,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胆红素水平。结果UGT1A1 G71R突变纯合子5例,杂合子24例,野生型27例。UGT1A1 G71R等位基因频率为30.36%。UGT1A1 G71R纯合子或杂合子组(n=29)与UGT1A1G71R野生组(n=27)的胆红素水平分别为(237.85±31.92)μmol/L、(214.49±32.48)μmol/L,前者明显高于后者(t=2.7141,P=0.0089)。结论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如存在UGT1A1 G71R基因突变,临床上黄疸程度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 ugt1A1基因 胆红素
下载PDF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9
作者 郭丽萍 张国淳 +2 位作者 陈博 王钰雷 廖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5′-diphospho-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1,UGT1A1)中的UGT1A1*28、UGT1A1*6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251例乳...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 5′-diphospho-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1,UGT1A1)中的UGT1A1*28、UGT1A1*6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乳腺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251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UGT1A1基因型,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51例乳腺癌患者中,UGT1A1*28野生型(*1/*1)、杂合突变型(*1/*28)、纯合突变型(*28/*28)的分布频率分别为80.9%(203/251)、19.1%(48/251)、0%(0/251);UGT1A1*6野生型(G/G)、杂合突变型(G/A)、纯合突变型(A/A)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2.1%(181/252)、25.5%(64/251)、2.4%(6/251)。UGT1A1*28等位基因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激素受体阴性患者(P<0.01)。结论UGT1A1*28多态性与乳腺癌激素受体状态密切相关,其可能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 基因多态性 乳腺癌 二代测序技术
下载PDF
UGT1A1基因在Gilbert综合征及Crigler-Najjar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车芳 骆子义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年第3期219-222,共4页
Gilbert综合征(Gilbert syndrome,GS)及Crigler-Najjar综合征(Crigler-Najjar syndrome,CNS)均属于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由于人体内尿甘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或其活性功能低下导致胆红素代谢功能障碍性疾病。尿甘二磷酸葡萄糖醛... Gilbert综合征(Gilbert syndrome,GS)及Crigler-Najjar综合征(Crigler-Najjar syndrome,CNS)均属于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由于人体内尿甘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或其活性功能低下导致胆红素代谢功能障碍性疾病。尿甘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序列的多态性表现出个体间尿甘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差异,这是GS及CNS发病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就尿甘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多态性在GS及CNS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LBERT综合征 Crigler-Najjar综合征 ugt1A1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吕雅蕾 刘巍 +3 位作者 杜玉娟 冯莉 王玉栋 王龙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542-1546,共5页
目的:观察57例应用伊立替康治疗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全血基因组DNA提取、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直接测序法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治疗的5... 目的:观察57例应用伊立替康治疗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全血基因组DNA提取、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直接测序法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治疗的57例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应用伊立替康的情况,观察并记录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疗效。结果:57例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中,UGT1A1基因启动子区28位点,TA序列6次重复的纯合野生型TA6/6有43例(75.4%);基因型为TA序列6次和7次重复的杂合型TA6/7有13例(22.8%);基因型为TA序列7次重复的纯合突变型TA7/7有1例(1.8%)。UGT1A1基因启动子区6位点野生型G/G有48例(84.2%),杂合突变型吲A有7例(12.3%),纯合突变型A/A有2例(3.5%)。在57例采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进展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中,UGT1A1基因启动子区28位点,TA6/6、TA6/7和TA7/7野生型和突变型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7.0%、14-3%,发生3级以上腹泻者分31j为9.3%、14.3%,其中纯合突变型仅1例患者,100%的发生率。UGT1A1基因启动子区6位点,G/G、G/A和A/A野生型和突变型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4.2%、55.6%,发生3级以上腹泻者分别为12.5%、44.4%,具有统计学差异。各组之间疗效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患者UGT1A1+28和UGT1A1+6多态性分布基本一致,UGT1A1+6突变型患者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3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增加,而UGT1A1+28突变型与以上不良反应并无绝对相关性,UGT1A1各基因型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能否通过对UGT1A1的筛查,选择合适患者安全有效的应用伊立替康,值得临床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立替康 消化道肿瘤 基因ugt1A1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云南省婴儿期不同民族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UGT1A1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奎莉越 王明英 +4 位作者 周百灵 李莉 贺晓莉 世淑兰 沈茹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3期386-390,共5页
目的研究云南省婴儿期不同民族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UGT1A1基因多态性研究。方法收集怒江、保山、临沧、迪庆云南边界地区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本院新生儿科及消化内科门诊确诊的GS和CNS患儿67例(观察组,基因检测均阳性),并选取... 目的研究云南省婴儿期不同民族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UGT1A1基因多态性研究。方法收集怒江、保山、临沧、迪庆云南边界地区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本院新生儿科及消化内科门诊确诊的GS和CNS患儿67例(观察组,基因检测均阳性),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婴儿6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UGT1A1基因突变位点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采用Spearman分析UGT1A1基因突变与非溶血性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比较不同性别、民族患儿UGT1A1基因变异谱。结果观察组c.211G>A、c.1456T>G、c.1061C>T位点突变率分别为62.69%、62.69%、47.77%,高于对照组的14.93%、2.99%、7.46%(P<0.05),组间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211G>A、c.1456T>G、c.1061C>T杂合与纯合突变均与非溶血性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呈正相关(P<0.05);汉族患儿c.211G>A、c.1456T>G、c.1061C>T杂合突变型均高于少数民族患儿,汉族患儿c.1456T>G纯合突变型频率低于少数民族患儿(P<0.05)。结论云南地区婴儿期高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发病与UGT1A1基因c.211G>A、c.1456T>G、c.1061C>T位点突变有关,c.1456T>G纯合突变集中体现在少数民族中,c.211G>A、c.1456T>G、c.1061C>T复合杂合突变致病主要集中在汉族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t1A1基因 云南儿童 GILBERT综合征 Crigler-Najijiar综合征
下载PDF
某三甲医院汉族肿瘤患者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春玲 李梦凯 +2 位作者 王静珏 汪硕闻 范国荣 《中国药师》 CAS 2019年第6期1076-1080,共5页
目的:研究上海某三甲医院汉族肿瘤患者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分布,探讨接受伊立替康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全年送检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汉族... 目的:研究上海某三甲医院汉族肿瘤患者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分布,探讨接受伊立替康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多态性与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全年送检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汉族肿瘤患者167份血液标本,采用原位杂交荧光染色分析技术分析患者UGT1A1*28和UGT1A1*6基因型分布情况,对其中38例使用FOLFIRI化疗方案的转移性结直肠患者的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167例肿瘤患者中,UGT1A1*28野生型(TA6/6)141例(84.43%),杂合突变型(TA6/7)25例(14.97%),纯合突变型(TA7/7)1例(0.6%)。UGT1A1*6野生型(G/G)105例(62.87%),杂合突变型(G/A)56例(33.53%),纯合突变型(A/A)6例(3.59%);且UGT1A1*6在结直肠患者中该基因突变率为41.28%,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肿瘤(P<0.05)。UGT1A1*6突变型(G/A和A/A)可增加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P<0.05)。UGT1A1*28突变型(TA6/7和TA7/7)不增加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P>0.05)。结论:上海某三甲医院汉族肿瘤患者中UGT1A1*28和UGT1A1*6基因突变频率均较高。在采用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UGT1A1*6位点突变型增加了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t1A1*6 ugt1A1*28 基因多态性 伊立替康 转移性结直肠癌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下载PDF
Gilbert综合征及Crigler-Najjar综合征诊断方法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雪梅 骆子义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6年第3期201-205,共5页
先天性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包括Gilbert综合征(Gilbert syndrome,GS)和Crigler-Najjar综合征(Crigler-Najjar syndrome,CNS),目前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是尿甘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UDP-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UGT1A1)基因多态性... 先天性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包括Gilbert综合征(Gilbert syndrome,GS)和Crigler-Najjar综合征(Crigler-Najjar syndrome,CNS),目前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是尿甘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UDP-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UGT1A1)基因多态性导致酶的缺乏或活性降低,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GS和CNS的诊断依赖UGT1A1的基因突变位点检出。分子诊断是基因诊断的重要方式。本文就UGT1A1基因检出方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LBERT综合征 Crigler-Najjar综合征 ugt1A1 基因诊断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UGT1A1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和临床作用影响的进展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喆 蔡卫民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488-492,共5页
UGT1A1基因是参与人体代谢循环的重要基因,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发现其基因多态性与某些药物代谢水平相关,进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等诸多方面。随着研究进展,UGT1A1的底物在不断扩展,包括胆红素、雌激素、伊立替康及其他一... UGT1A1基因是参与人体代谢循环的重要基因,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发现其基因多态性与某些药物代谢水平相关,进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等诸多方面。随着研究进展,UGT1A1的底物在不断扩展,包括胆红素、雌激素、伊立替康及其他一些药物已有研究。研究UGT1A1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情况的影响,在临床疾病的诊治、预后判断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基因多态性 药物代谢 药物基因组学
下载PDF
Correlation between UGT1A1 Polymorphism and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onates in Wuhan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伟 常立文 +4 位作者 谢敏 李文斌 容志惠 吴莉 陈玲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7年第5期740-743,共4页
This study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GT1A1*28 as 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gene promoter and coding region Gly71 Arg gene polymorphism with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onate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GT1A1*28 as 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gene promoter and coding region Gly71 Arg gene polymorphism with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onates in Wuhan. A total of 168 neonates were divided into the hyperbilirubinemia group(case group, n=108) and healthy neonates group(control group, n=60). Their DNA was obtained through blood extraction. The gene exon mutation of UGT1A1 was detected by Sanger sequencing, which reveal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GT1A1*28 and Gly71 Arg polymorphism with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onat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frequency of UGT1A1*28 allele mutation in the cas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9.3% and 10% respectively, with the difference being not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2) The frequency of Gly71 Arg allele mutation in the cas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35.1% and 21.7% respectively, with the difference being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1).(3) The serum bilirubin level of Gly71 Arg mutant homozygous and heterozygous subgroups(n=66) in the case group was 302.7±31.4 μmol/L,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267.3±28.5 μmol/L of the wild subgroup(n=42)(P〈0.01).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occurrence of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 of neonates in Wuhan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UGT1A1*28 gene polymorphism, but closely with the Gly71 Arg gene polymorphism. Meanwhile, the Arg allele mutation was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jaund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NATES gene polymorphism 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JAUNDICE ugt1A1*28 Gly71Arg
下载PDF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云南省傣族新生儿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研究
17
作者 段改原 刘玲 +1 位作者 李宇晨 蒋雪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04-208,共5页
目的探讨云南省傣族新生儿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UGT1A1)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云南省三家医院新生儿病房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 目的探讨云南省傣族新生儿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UGT1A1)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云南省三家医院新生儿病房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傣族不明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观察组(高胆组),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非高胆红素血症傣族患儿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对所有入选患儿进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测定及UGT1A1基因测序,分析UGT1A1基因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患儿中的分布差异及UGT1A1基因各个变异位点对傣族新生儿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结果高胆组纳入92例,对照组纳入86例,两组性别、入院日龄、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白细胞、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组检出3个变异位点,分别是c.211G>A、c.1091C>T、c.1456T>G,变异频率依次为45.7%(42/92)、3.3%(3/92)、2.2%(2/92),对照组检出2个变异位点,分别是c.211G>A、c.1091C>T,变异频率依次为17.4%(15/86)、1.2%(1/86);高胆组c.211G>A位点变异型频率(45.7%比17.4%)及A等位基因频率(23.9%比9.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1091C>T和c.1456T>G两个位点在两组患儿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211G>A变异与傣族新生儿发生不明原因的高胆红素血症有关(OR=3.976,95%CI 1.991~7.941)。结论云南省傣族不明原因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UGT1A1基因最常见的变异位点是c.211G>A,并且c.211G>A变异增加傣族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t1A1基因 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 傣族
原文传递
云南省迁延性新生儿黄疸与UGT1A1基因多态性的遗传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蒋榆辉 胡敏 +3 位作者 刘玲 李杨方 崔珊 张路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15-17,27,共4页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编码序列(Gly71Arg)的突变及启动序列(非编码序列即TATA)核苷酸的多态性与云南省迁延性新生儿黄疸遗传关联性.方法 289例迁延性新生儿黄疸作为病例组,96例无黄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编码序列(Gly71Arg)的突变及启动序列(非编码序列即TATA)核苷酸的多态性与云南省迁延性新生儿黄疸遗传关联性.方法 289例迁延性新生儿黄疸作为病例组,96例无黄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UGT1A1第1外显子,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产物,PCR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Gly71Arg等位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3%及17%,病例组Gly71Arg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与对照组TATA等位基因突变率均为8%,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及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云南省迁延性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与Gly71Arg突变密切相关,而与TATA的多态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基因突变 黄疸
下载PDF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毒性和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勇 苏丹 +2 位作者 张婷婷 毛志远 白莉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14年第5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UGT1A1*28/*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毒性和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计102例,对其进行UGT1A1*28/*6基因检测,随访记录患者行伊立替康化疗后的不良反... 目的:探讨UGT1A1*28/*6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毒性和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计102例,对其进行UGT1A1*28/*6基因检测,随访记录患者行伊立替康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和近期疗效,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有无差异。结果:不同UGT1A1*28/*6基因型患者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迟发性腹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联合UGT1A1*28和*6两位点分析,野生型、单点变异型和双点变异型患者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逐渐升高,三者有显著差异且升高趋势有统计学意义(4.3%、17.4%、57.1%,P=0.005,趋势检验P=0.002)。UGT1A1*28基因型对治疗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无显著影响,但UGT1A1*6基因突变者较野生型者RR、DCR均明显降低(P=0.023,P=0.032)。联合两位点分析,野生型、单点变异型和双点变异型患者RR、DCR均有显著差异(P=0.002,P=0.008),且DCR降低趋势有统计学意义(95.7%、73.9%、42.9%,趋势检验P=0.001)。结论:在预测伊立替康毒性及疗效时,联合检测UGT1A1*28/*6两位点基因较单独检测一个位点更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t1A1 基因多态性 伊立替康 结直肠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 迟发性腹泻
下载PDF
伊立替康不良反应与UGT1A1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游云红 王颂平 +1 位作者 朱超 柴洁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8-641,共4页
目的:研究应用伊立替康化疗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UGT1A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我院晚期胃肠道肿瘤和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含伊立替康的方案化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外周血中抽提基因组... 目的:研究应用伊立替康化疗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UGT1A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择56例我院晚期胃肠道肿瘤和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含伊立替康的方案化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外周血中抽提基因组DNA,测定UGT1A1基因多态性,分析基因型与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42例患者(75.0%)UGT1A1*28为野生型TA6/6;13例患者(23.2%)为杂合突变型TA6/7;1例患者(1.8%)为纯合突变型TA7/7;UGT1A1*6野生型有44例(78.6%),杂合突变型有10例(17.9%),纯合突变型有2例(3.6%)。UGT1A1*28野生型、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6、3例(14.3%vs.21.4%,P>0.01),其中纯和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者为1例(100%);发生Ⅲ度以上腹泻者分别为6、2例(14.3%vs.14.3%,P>0.01),其中纯和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腹泻为1例(100%)。UGT1A1*6野生型、突变型患者发生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分别为3、8例(6.8%vs.66.6%,P<0.01),发生Ⅲ度以上腹泻者分别为2、7例(4.5%vs.58.3%,P<0.01)。结论:晚期胃肠道肿瘤和小细胞肺癌患者中,UGT1A1基因野生型最为常见,杂合突变型次之,而纯合突变型很少见。TA7/7纯合突变型患者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Ⅲ度以上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增加,而TA6/7杂合突变型与TA6/6野生型相似,并不增加患者发生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UGT1A1*6突变型应用伊立替康化疗发生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腹泻的风险较野生型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立替康 药品不良反应 ugt1A1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