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M(1,1)灰色模型在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刘志涛 李琼芬 +3 位作者 王荣华 刘晓强 郝林会 余建兴 《疾病监测》 CAS 2012年第6期468-470,共3页
目的预测云南省未来几年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云南省2001-2010年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求得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 目的预测云南省未来几年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云南省2001-2010年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求得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率(1/10万)的灰色预测模型为:X(k+1)=-245.5667e-0.1067k+270.2939。拟合检验显示本模型拟合精度好(C=0.342<0.35,P=1),能够较好地预测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的趋势。结论预测表明2011-2014年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年发病率将继续呈下降趋势,应继续加强健康教育、治疗管理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伤寒、副伤寒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副伤寒 预测 灰色模型
原文传递
伤寒与副伤寒暴发或流行危险因素、早期探测和有效监测 被引量:4
2
作者 孟银平 王树坤 《中国公共卫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1-375,共5页
伤寒与副伤寒继续是具有全球性传播潜力、发病率较高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仍然是低中经济收入国家的一个紧迫疾病负担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地方性流行区域显著特征是发病率较高、防控效果局限、水源食物污染和密切接触引起的病例较多;发达... 伤寒与副伤寒继续是具有全球性传播潜力、发病率较高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仍然是低中经济收入国家的一个紧迫疾病负担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地方性流行区域显著特征是发病率较高、防控效果局限、水源食物污染和密切接触引起的病例较多;发达国家地区的显著特点是发病率很低和旅游相关病例构成比较大,发病率可持续减少还有困难;及时准确地对该病进行危险因素探测、驱动因素调查、传播链确定是防止暴发流行与减少危害的重要科技问题。本文综述伤寒与副伤寒危险因素、早期探测、有效监测的理论技术,重视该病暴发流行危险因素、驱动因素、传播链的多时空节点触发与多学科渠道监测及其病因学分化融合的结果结论,为构建敏感特异、分期度量伤寒与副伤寒有效监测的创新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与副伤寒 暴发 危险因素 驱动因素 有效监测
原文传递
2002-2008年浙江省临安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童卫胜 单宇敏 《疾病监测》 CAS 2009年第5期349-351,共3页
目的探讨浙江省临安市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临安市2002-2008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2-2008年临安市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1085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29.41/10万,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 目的探讨浙江省临安市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临安市2002-2008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2-2008年临安市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1085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29.41/10万,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38∶1,发病年龄集中在15~44岁年龄组,职业以农民、民工为主;7年中发生暴发疫情3起,发病例数占58.53%。结论临安市2002-2008年报告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地区分布具有集中趋势,季节主要集中于4-8月;流行菌株为甲型副伤寒杆菌,水源污染是副伤寒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副伤寒 流行特征 防治措施
原文传递
武汉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GM(1,1)灰色模型预测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小兵 孔德广 余滨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2年第5期4-6,共3页
目的预测武汉市2012-2014年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为制订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武汉市2000-2009年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GM(1,1)模型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武汉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1/10万)的GM(1,1)... 目的预测武汉市2012-2014年伤寒、副伤寒发病趋势,为制订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武汉市2000-2009年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GM(1,1)模型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武汉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1/10万)的GM(1,1)灰色模型为:y^(t+1)=-11.784 809e-0.118 065+13.994 809,拟合检验显示本模型精度好(C=0.358,P=1.000),能较好地进行趋势预测分析。结论预测提示2012-2014年武汉市伤寒、副伤寒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应继续采取改善饮用水卫生,加强卫生监管,实施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控制伤寒、副伤寒的发病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副伤寒 预测 灰色模型 GM(1 1)
原文传递
2008~2010年开阳县伤寒、副伤寒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蒋国书 唐云义 +3 位作者 刘明强 陈晓琴 刘俊伦 张春芳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12期912-913,919,共3页
目的掌握开阳县伤寒、副伤寒疾病的流行情况,探寻危险因素,为提出有针对性的综合性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开阳县选择既往发病较多的6个乡镇建立以全人群的伤寒、副伤寒病原菌监测系统,对就诊发热病例进行登记、采血作病原学检测,监... 目的掌握开阳县伤寒、副伤寒疾病的流行情况,探寻危险因素,为提出有针对性的综合性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开阳县选择既往发病较多的6个乡镇建立以全人群的伤寒、副伤寒病原菌监测系统,对就诊发热病例进行登记、采血作病原学检测,监测时间2008年5月~2010年8月。结果登记发热病例112 503例,采集血液标本8 529份,检出阳性病例92例,其中伤寒1例,副伤寒91例。病例以10~40岁人群为主,农民占确诊病例数的69.57%;体温在37.5~38.0℃的占52.17%,症状多以上感症状为主。结论开阳县流行的菌株主要为甲型副伤寒;加强对发热人群伤寒、副伤寒监测,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病人是伤寒、副伤寒防控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副伤寒 监测 分析
原文传递
云南省伤寒副伤寒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气候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鲁茜 闫梅英 +6 位作者 方立群 伏晓庆 王多春 孙军玲 曹务春 张静 阚飙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5-489,共5页
目的分析云南省2001--2007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气象因素与伤寒副伤寒流行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01--2007年云南省以县为单位的伤寒副伤寒发病数据,应用空间聚类、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分析伤寒副伤寒的分布特征,以及伤寒... 目的分析云南省2001--2007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气象因素与伤寒副伤寒流行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01--2007年云南省以县为单位的伤寒副伤寒发病数据,应用空间聚类、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分析伤寒副伤寒的分布特征,以及伤寒副伤寒流行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2001--2007年云南省伤寒副伤寒的年均发病率为23.11/10万,病例主要分布于夏秋季。空间聚类分析发现两个伤寒副伤寒的高发聚集区:玉溪地区(7年平均发病率207.45/10万)及该省与缅甸、老挝交界地区。多因素面板数据分析显示,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增加与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多和湿度增加等气候因素相关:月平均气温升高10℃,IRR=1.30(95%Ch1.24~1.36);湿度增加10%,IRR=1.07(95%CI:1.05~1.09);月降水量增多100mm,IRR=1.02(95%CI:1.00—1.03);前1个月的气温升高10℃,IRR=1.73(95%CI:1.64~1.82);P〈0.05。结论云南省伤寒副伤寒发病存在聚集区,相对湿度等气候因素在流行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副伤寒 空间聚类分析 面板数据分析 气象因素
原文传递
全球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情况、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 被引量:18
7
作者 艾敏 王树坤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0-256,共7页
伤寒与副伤寒继续成为全球性主要发病与死亡原因之一,是发展中国家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该病流行趋势、疾病型、病原型、危险因素的阶段性与区域性变化规律尚不清楚;地方病区显著特点是发病率高、防控效果局限、水源性与食源性和密切... 伤寒与副伤寒继续成为全球性主要发病与死亡原因之一,是发展中国家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该病流行趋势、疾病型、病原型、危险因素的阶段性与区域性变化规律尚不清楚;地方病区显著特点是发病率高、防控效果局限、水源性与食源性和密切接触传播病例均多;发达国家等低发病率区域旅游相关病例构成比较大,可持续减少发病也有困难。本文检索分析1950—2015年全球主要伤寒与副伤寒文献,认识伤寒与副伤寒流行与发病、疾病型与病原型、卫生设施与危险因素的变化特征、趋势与规律,依据风险度评价决定因素与相关指标提出差异化防控策略,为进行疫情数据化预警、确定疫情变化时空节点和可持续控制与消除伤寒与副伤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与副伤寒 流行 危险因素 预防
原文传递
宁波市1988-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许国章 徐景野 +5 位作者 周爱明 金春光 毛国华 石优章 董红军 杨元斌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2-256,共5页
目的探讨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与分析流行病学对1988--2007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和暴发资料进行分析。采集市场贝壳类海产品进行污染情况检测,并对患者中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实验室系统研究。... 目的探讨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与分析流行病学对1988--2007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和暴发资料进行分析。采集市场贝壳类海产品进行污染情况检测,并对患者中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实验室系统研究。结果1988--2007年全市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9404例,死亡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68/10万,病死率为0.36‰。发病呈现周期性波动,冬春季高发,且存在明显地区聚集性,发病以20—50岁年龄的青壮年为主。流行菌株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传播因素调查分析显示,居民生吃毛蚶和牡蛎是造成伤寒副伤寒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从市场所采集的毛蚶和牡蛎中,各检出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并带有TEM-1型耐药基因。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在海产品牡蛎中存活观察试验证实菌株在带壳牡蛎活体水体中至少能存活10d以上。PFGE基因分型表明,X2型是宁波地区甲型副伤寒优势流行株。结论宁波地区居民生吃毛蚶和牡蛎是造成伤寒副伤寒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对贝壳类海产品的卫生监督管理和对居民的健康教育是预防控制伤寒副伤寒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副伤寒 流行特征 危险因素 贝壳类海产品
原文传递
基于GIS技术的江苏省伤寒、副伤寒疫情空间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成月佳 丁克琴 +6 位作者 鲍昌俊 梁祈 胡建利 彭志行 喻荣彬 沈洪兵 陈峰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32-637,共6页
目的深入探讨江苏省各县(市)2003~2009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空间流行规律,根据地理信息及发病人数建立预测模型,为伤寒、副伤寒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江苏省各县(市)2003~2009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数据库,绘制历年疫情分布图,对... 目的深入探讨江苏省各县(市)2003~2009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空间流行规律,根据地理信息及发病人数建立预测模型,为伤寒、副伤寒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江苏省各县(市)2003~2009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数据库,绘制历年疫情分布图,对发病人数进行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应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空间回归分析。结果江苏省伤寒、副伤寒的发病人数总体上呈随机分布,但局部地区存在疫情的聚集和高发,其中苏州市城区、吴江市、无锡市城区每年疫情都有显著聚集性,为疫情高发区域;建立了江苏省伤寒、副伤寒疫情分布图和趋势面分析图,得出了伤寒、副伤寒疫情总体发病趋势下降,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递增的结论;以Lon(经度)、Lat(纬度)为自变量、各县(市)发病人数为因变量,建立了空间线性回归方程。结论应根据江苏省伤寒、副伤寒发病空间分布相关特点及未来分布趋势,科学制定预防和控制疫情传播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副伤寒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自相关分析 趋势面分析 空间回归分析
下载PDF
中国西南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的时空聚集性特征及变迁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鲁茜 阳波 +6 位作者 闫梅英 唐雅清 刘重程 王瑞琴 李飒 马琳 阚飙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04-1508,共5页
目的 分析云南、贵州、广西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变迁规律.方法 收集3省(自治区)2001-2012年以县为单位的伤寒/副伤寒发病数据,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绘制病例分布地图.采用SaTScan时空聚类统计学方法分析3省... 目的 分析云南、贵州、广西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变迁规律.方法 收集3省(自治区)2001-2012年以县为单位的伤寒/副伤寒发病数据,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并绘制病例分布地图.采用SaTScan时空聚类统计学方法分析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的时空聚集性.结果 2001-2012年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发病呈现总体下降趋势,2001-2006年发病率由30.15/10万降至10.83/10万(年均发病率21.12/10万);2007-2012年发病率趋于稳定,波动于4.75/10万~6.83/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5.73/10万).夏秋季为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的高发季节.发病地图显示,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的聚集性明显:云南、贵州两省的高发县集中于玉溪至贵阳的带状区域,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发县集中于桂林地区.时空扫描统计分析显示,2001-2003年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的一级聚集区位于贵州省中西部的遵义、安顺等县(市);2004-2012年一级聚集区迁移并固定于云南省中部的玉溪等县(市).结论 我国西南3省(自治区)伤寒/副伤寒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高发聚集区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中部的带状区域.2004年以后主要发病聚集区由贵州省转移至云南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僵0伤寒 时空分布 聚集性
原文传递
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罗朝晨 陈爱平 +2 位作者 谢芳钦 陈建辉 杨劲松 《预防医学论坛》 2012年第5期341-343,共3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伤寒、副伤寒(伤寒)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伤寒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福建省累计报告伤寒3 341例,年均发病率为1.33/10万。伤寒发病率(... [目的]了解福建省伤寒、副伤寒(伤寒)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伤寒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福建省累计报告伤寒3 341例,年均发病率为1.33/10万。伤寒发病率(/10万),2004~2010年分别为1.80、1.42、1.51、1.08、1.23、1.18、1.13(P<0.01)。2004~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最高的是宁德市(2.88)、龙岩市(2.80)、厦门市(2.77);男性为1.44,女性为1.22(P<0.01);0~4岁为2.86,5~14岁为1.25,15~34岁为1.31,35~54岁为1.17,55~74岁为1.13,≥75岁为1.19。2004~2010年的3 341例伤寒病人中,5~10月发病的占61.33%;农民占22.96%,学生占15.41%,散居儿童占10.98%。2006年厦门市城区内发生伤寒流行,1月1日至7月31日报告病例190例,分离菌株中主要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原因为养殖地贝类被污染。其他病例均为散发。2006~2010年累计从伤寒病人分离出伤寒病原菌102株,其中伤寒沙门菌占30.39%,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占53.9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3.73%,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96%。[结论]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5岁以下儿童和青壮年为发病的重点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副伤寒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incidence of 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 and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in Guizhou, China 被引量:4
12
作者 Wang Lu-xi Li Xiu-jun +3 位作者 Fang Li-qun Wang Duo-chun Cao Wu-chun Kan Biao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455-460,共6页
Background Typhoid/paratyphoid fever (TPF) is endemic in Guizhou.We conducted wavelet analysis and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meteorological variations on TPF infection in Guizhou... Background Typhoid/paratyphoid fever (TPF) is endemic in Guizhou.We conducted wavelet analysis and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meteorological variations on TPF infection in Guizhou,in an attempt to assess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PF epidemics.Methods We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PF incidence in Guizhou and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and relative humidity using 24 years of data from 1984 to 2007.Periodicities of TPF incidence and the impact of climate factors on the TPF were detected by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and wavelet analysis,Results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with a 1-month lag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onthly incidence of TPF.The multiyear incidence pattern of TPF in Guizhou was explicitly periodic.Moreover,the association and driving effect of precipitation on TPF were observed,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TPF in Guizhou had a closer correlation with precipitation than with temperature.Conclusions Safe water supply is the key issue for TPF control in Guizhou.Moreover,climate variation might impact the enteric infections,which may inform policy assessment for TPF control in Guizho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hoid/paratyphoid fever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原文传递
基于Joinpoint和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1990-2019年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趋势分析
13
作者 魏文宇 孙静 +1 位作者 陈昱名 张渝疆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02-107,共6页
目的 分析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随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变化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 2019数据库中获取我国1990-2019年全年龄段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 目的 分析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随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变化趋势,为制定伤寒副伤寒防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 2019数据库中获取我国1990-2019年全年龄段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应用连接点回归(join point regression,JPR)模型进行分段时间趋势分析;应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分别探讨年龄、时期及队列对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JPR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死亡率整体均呈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率为4.20%和4.50%。APC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年龄增长先增高后降低,并在10~<15岁年龄段达到最大值,25岁趋于平稳;时期效应表明,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风险随着年份推移持续降低,30年间发病风险值由1.65降至0.65,死亡风险值由1.66降至0.61;队列效应表明,发病、死亡风险随年代推移而增加,发病、死亡风险值在1990-1994年队列至2015-2019年队列分别由0.60和0.53增长至1.90和1.99。结论 中国伤寒副伤寒发病和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年龄增长先升高后降低,随时期推移而降低,随出生队列推移而升高。应对易感人群做好健康教育,降低我国伤寒副伤寒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副伤寒 连接点回归模型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全球疾病负担 趋势分析
原文传递
1999—2015年红塔区伤寒与副伤寒流行特征和气象变量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倪世友 王榆淞 +2 位作者 王树坤 张红强 艾敏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5期598-603,共6页
目的分析1999-2015年红塔区伤寒与副伤寒(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TPF)地方病区域流行特征和气象变量的关系,为TPF监测控制和危险因素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自主研发计算机软件建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 目的分析1999-2015年红塔区伤寒与副伤寒(typhoid and paratyphoid fever,TPF)地方病区域流行特征和气象变量的关系,为TPF监测控制和危险因素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自主研发计算机软件建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红塔区TPF病例分布与流行特征数据库,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研究TPF发病和气象变量关系。结果 1999-2015年报告TPF病例数为8 398例,1999、2015年分别报告23、44例。1999-2015年期间每年3~5月、6~10月、11月~次年2月分别为发病上升期(月均增长率63.8%)、高峰期(月均降低率2.0%)和下降期(月均降低率25.7%),每年度病例数都呈现3月~10月季节性升高和11月~次年2月季节性降低;2000年8月至2010年12月每月病例数都大于8例,2000-2002、2004-2005、2005-2007、2007-2008、2008-2010年出现五个高强度流行峰,峰期范围是12~24个月,周期范围是11~40个月;2001、2004、2006、2007、2009年五个高峰年度6~10月病例数范围分别为86~217、67~215、125~216、97~131、63~95例;1999、2000、2002、2003、2005、2008、2010、2015年八个低峰年度6~10月病例数范围分别为1~3、1~17、32~60、30~43、46~55、43~78、22~61、2~11例。单因素分析TPF月平均发病率与月平均降雨量(r=0.825,P<0.01)、月平均气温(r=0.797,P<0.01)和月平均相对湿度(r=0.706,P<0.05)呈正相关;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TPF月平均发病率(Y)与月平均降雨量(X)的拟合模型方程Y=4.563+0.051X。结论红塔区TPF发病呈现季节性升高与降低、周期性流行、长期趋势特点;发病率与降雨量、气温、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传染源积累、重污染源形成、暴露人群增加驱动着流行特征与气象变量关系;相应规律、机制、政策、评估有助TPF的监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与副伤寒 地方病区域 流行特征 气象变量 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2012—2021年四川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郝彩霞 刘雅琼 +1 位作者 廖雪春 袁珩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65-470,共6页
目的分析2012—2021年四川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中导出2012—2021年四川省伤寒副伤寒相关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 目的分析2012—2021年四川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中导出2012—2021年四川省伤寒副伤寒相关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和趋势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2—2021年四川省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3288例,死亡2例,发病率为0.40/10万,总病死率为0.061%,总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_(趋势)^(2)=174.98,P<0.001)。每月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为每年5—10月;5岁以下儿童发病数较多,占病例总数的22.35%,0-岁组发病率最高,为3.27/10万;职业分布中农民占病例总数的46.75%,其次是儿童(24.45%)和学生(11.59%);地区发病水平差异明显,发病率居前3的依次是凉山州,攀枝花和成都,凉山州的高发病率是四川省伤寒副伤寒发病上升的主要原因。结论2012—2021年四川省伤寒副伤寒整体处于低发病率水平,以散发为主,5岁以下儿童是防控重点人群,应在高发季节前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进一步降低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副伤寒 描述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四川省 防制措施
原文传递
2005-2007年浙江省玉环县伤寒疫情及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苏美芳 应旭华 +2 位作者 刘灿磊 施海云 王向欢 《疾病监测》 CAS 2008年第6期355-357,共3页
目的通过对2005-2007年浙江省玉环县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及监测结果的分析,了解伤寒流行情况及监测效果。方法将2005-2007年全县伤寒副伤寒监测资料和疫情资料录入Excel数据库,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县病原分离的菌型以甲型... 目的通过对2005-2007年浙江省玉环县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及监测结果的分析,了解伤寒流行情况及监测效果。方法将2005-2007年全县伤寒副伤寒监测资料和疫情资料录入Excel数据库,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县病原分离的菌型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占91.70%,3年来疫情呈下降趋势。疑似病例监测阳性率平均为16.86%,发现率逐年提高,平均为66.59%;重点人群、密切接触者、恢复期带菌率、历史病例带菌率均较低;外环境和食品中未检出阳性。结论加强监测,早期发现病例,规范治疗是目前控制伤寒副伤寒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副伤寒 监测 疫情
下载PDF
云南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发病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颖颖 徐闻 +3 位作者 陈玉娟 伏晓庆 吕韬 普毅 《职业与健康》 CAS 2016年第9期1230-1232,共3页
目的调查和分析个旧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在近年来云南省伤寒副伤寒报告发病率较高的个旧市,选取血培养确诊病例50例,对照100例,采用问卷收集资料。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用S... 目的调查和分析个旧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在近年来云南省伤寒副伤寒报告发病率较高的个旧市,选取血培养确诊病例50例,对照100例,采用问卷收集资料。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病前2周是否经常吃米线(OR=5.784,95%CI:1.288~25.969)和病前2周吃过冷饮(OR=4.593,95%CI:1.790~11.781)是伤寒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个旧市伤寒副伤寒高发主要与不安全的食物有关,今后应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和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力度,降低伤寒副伤寒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副伤寒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非条件LOGISTIC回归
原文传递
TUBEX技术在伤寒、副伤寒诊断中的应用概况
18
作者 王鸣柳 《当代医学》 2013年第27期11-13,共3页
伤寒和副伤寒是古老的疾病,传染性强、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疾病负担较重,在一些地区常以暴发形式发生,往往表现出不明原因发热,在发热症状监测中需要排除该病。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中,需要快速、灵敏的方法进行确诊和... 伤寒和副伤寒是古老的疾病,传染性强、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疾病负担较重,在一些地区常以暴发形式发生,往往表现出不明原因发热,在发热症状监测中需要排除该病。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中,需要快速、灵敏的方法进行确诊和鉴别患者是否罹患该病。TUBEX是一种快速的半定量血清检测方法,所需材料简单,对环境要求不高,易于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副伤寒 检测 快速诊断
下载PDF
干旱地区伤寒副伤寒与气象因素关系的BP神经网络模型 被引量:24
19
作者 曲波 黄德生 +3 位作者 郭海强 周宝森 董存华 卢景华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5-167,共3页
目的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和方法 ,探讨在干旱灾害条件下影响伤寒副伤寒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 ,建立旱灾地区传染病疫情的BP神经网络模型 ,并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方法 利用Matlab 6 5软件对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进行构建、训练及模拟... 目的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和方法 ,探讨在干旱灾害条件下影响伤寒副伤寒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 ,建立旱灾地区传染病疫情的BP神经网络模型 ,并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方法 利用Matlab 6 5软件对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进行构建、训练及模拟。结果 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回代平均误差率和R2 分别为 0 84%和 0 9999。自变量对输出的贡献量分析结果显示 ,平均蒸发量和平均气压对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影响最大。结论 伤寒副伤寒与气象因素关系的BP神经网络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地区 副伤寒 气象因素 BP神经网络模型 神经网络 神经冲动
下载PDF
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和空间聚类分析 被引量:23
20
作者 刘凤凤 赵善露 +6 位作者 陈琦 常昭瑞 张静 郑亚明 罗莉 冉陆 廖巧红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54-758,共5页
目的 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掌握其流行特征,探索高发省份疫情聚集区域。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被动监测个案数据,计算分年龄组发病率,描述其发病季节性、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应用... 目的 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数据,掌握其流行特征,探索高发省份疫情聚集区域。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5年全国伤寒、副伤寒被动监测个案数据,计算分年龄组发病率,描述其发病季节性、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应用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对高发地区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共报告伤寒8 850例(发病率为0.65/10万),副伤寒2 794例(发病率为0.21/10万)。伤寒、副伤寒全年均有发病,高发季节为5-10月;职业分布以农民(39.68%)、儿童(15.89%)和学生(12.01%)为主;〈5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57/10万和0.69/10万。对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和广东5个高发省份回顾性时空扫描分析发现,一类和二类聚集区域主要分布在各省边界邻近县(区),邻省边界县(区)病例聚集。结论 2015年我国伤寒、副伤寒总体呈低发流行态势,以局部地区流行为主,高发省份之间可能存在跨地区传播,是发病聚集区域明显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副伤寒 流行特征 回顾时空扫描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