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颖 符策广 +1 位作者 卢锦芬 张清彬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4-297,共4页
目的:应用稳定性咬合板和Twin-block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比较使用不同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40例,随机分2组,分别采用稳定性咬合板和Twin-block咬合板进行治疗,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 目的:应用稳定性咬合板和Twin-block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比较使用不同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40例,随机分2组,分别采用稳定性咬合板和Twin-block咬合板进行治疗,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半年、治疗结束后1年复查,记录患者疼痛指数、关节弹响及张口度的变化,对比两种咬合板治疗的疗效。结果:稳定性咬合板对治疗关节疼痛、张口受限的效果优于Twin-block咬合板(P<0.05);Twin-block咬合板对治疗关节弹响的效果高于稳定性咬合板(P<0.05)。结论:稳定性咬合板治疗关节疼痛及张口受限效果较好,twin-block咬合板对治疗关节弹响效果好,两种咬合板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各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稳定性咬合板 twin-block
下载PDF
口颌系统形态结构与功能平衡在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Twin-block矫治中重建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邵长江 邢晓华 桑临惠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发育高峰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Twin-block矫治,对口颌系统结构与功能重建的研究。方法:拍摄矫治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颌骨、舌骨和牙齿位置以及上气道形态等变化。结果:下颌骨升支高度和下颌基骨长度增加;舌骨、下切... 目的:探讨发育高峰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Twin-block矫治,对口颌系统结构与功能重建的研究。方法:拍摄矫治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颌骨、舌骨和牙齿位置以及上气道形态等变化。结果:下颌骨升支高度和下颌基骨长度增加;舌骨、下切牙和下颌磨牙同步近中向移动;上气道鼻咽段、口咽段与喉咽段矢状向间隙均增大。结论:发育高峰期Twin-block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可改善口颌系统功能与形态平衡,改善呼吸功能,为预防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 twin-block 下颌骨 舌骨 上气道 口颌系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原文传递
数字化Twin-block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0
3
作者 闫娅霏 陈龙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第12期1267-1270,共4页
目的评价数字化Twin-block矫治器在治疗青少年骨性二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年龄为9~13岁的20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佩戴数字化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并对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例... 目的评价数字化Twin-block矫治器在治疗青少年骨性二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年龄为9~13岁的20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佩戴数字化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并对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例患者术后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SNB)、有效下颌长度(Co-Gn)、下颌升支长度(Co-Go)、下颌长度(Go-Gn)和面角(NP-FH)均增大,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ANB)和覆盖(OJ)减小(P均<0.05)。结论数字化Twin-block矫治器可有效改善青少年骨性二类错[牙合]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 青少年 twin-block 数字化
下载PDF
不同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下颌支抗丧失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陈文君 于海涛 古力巴哈.买买提力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0期1366-1368,共3页
目的探讨Activator、FR-Ⅱ、Step-by-step 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引起下颌支抗丧失的差异。方法选择36例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前的投影测量数据配对治疗组,分成Activator... 目的探讨Activator、FR-Ⅱ、Step-by-step 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引起下颌支抗丧失的差异。方法选择36例骨性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前的投影测量数据配对治疗组,分成Activator功能矫正器组(Activator组)、FR-Ⅱ型功能矫正器组(FR-Ⅱ组)、Step-by-step Twin-block功能矫正器组(Step-by-step Twin-block组)。每组12例,同时招募符合条件的志愿者12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拍头颅侧位片并进行比较。结果 Activator组患者上切牙唇倾度无改变,FR-Ⅱ组患者维持了上颌骨和上切牙原来的位置,上颌的生长发育无明显的改变,而Step-by-step Twin-block组患者上前牙伸长,上前牙突度改变主要是上前牙内倾。3组均对上磨牙具有远中移动作用,均引起下前牙唇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一步法导下颌向前的功能矫治器Activator、FR-Ⅱ型矫治器还是Step-by-step Twin-block矫治器均引起下颌牙列支抗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错(牙合)Activator FR-Ⅱ STEP by-step twin-block
下载PDF
从面部协调的美学角度评价Twin—Block矫治器矫治Ⅱ^1错(牙合)的侧貌改变 被引量:8
5
作者 陈延梅 范存晖 高慧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7年第4期194-199,共6页
目的 本研究基于Andrews口颌面协调六要素的美学理论,尝试对Twin-Block矫治Ⅱ^1错(牙合)引起的颌骨、牙齿及软组织侧貌改变进行评价分析.方法 本研究共收集16名戴用Twin-Block矫治结束的10~12.5岁Ⅱ^1错(牙合)患者(男女各8例),利... 目的 本研究基于Andrews口颌面协调六要素的美学理论,尝试对Twin-Block矫治Ⅱ^1错(牙合)引起的颌骨、牙齿及软组织侧貌改变进行评价分析.方法 本研究共收集16名戴用Twin-Block矫治结束的10~12.5岁Ⅱ^1错(牙合)患者(男女各8例),利用GALl线作为参考平面对矫治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并以传统的评价指标为对照,评价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测量所得的数据资料由SPSS16.0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 16例患者矫治后,以GALL线为参考平面的测量指标得出了与传统评价指标基本一致的结果,下颌骨长度明显增加,下颌位置前移,面下1/3高度增加,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关系更加协调,上下牙列的覆(牙合)覆盖明显改善,因而软组织侧貌更加协调.结论 这种基于面部协调美学理论的评价方法可以有效直观的反映出Ⅱ^1错(牙合)患者戴用Twin-Block矫治后的牙、颌、面关系的改善,较传统的评价测量方法更加直观及个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 Ⅱ^1错(牙合) 软组织侧貌 Andrews口颌面协调六要素
原文传递
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联合Twin-block治疗颞下颌关节弹响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6
作者 张颖 邓力 +1 位作者 曹威 张清彬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凝胶联合佩戴Twin-block垫治疗颞下颌关节(TMJ)弹响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颞下颌关节弹响的患者60名,分为3组,每组20名。第一组采用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凝胶(1次/2周,共3次)联合佩戴Twin-block垫治疗... 目的:探讨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凝胶联合佩戴Twin-block垫治疗颞下颌关节(TMJ)弹响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颞下颌关节弹响的患者60名,分为3组,每组20名。第一组采用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凝胶(1次/2周,共3次)联合佩戴Twin-block垫治疗(12 h/d,共3个月);第二组采用单纯佩戴Twin-block垫治疗。第三组采用单纯透明质酸钠凝胶关节上腔注射法治疗;采用医师与患者共同参与法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区弹响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第一组总有效率95%,治疗后弹响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第二组总有效率85%,治疗后弹响症状改善。第三组总有效率65%,治疗后弹响症状有所改善。3组临床疗效比较P<0.05。结论:采用关节上腔注射透明质酸钠凝胶联合佩戴Twin-block垫治疗TMJ弹响的疗效优于单纯佩戴Twin-block垫治疗或单纯注射透明质酸钠凝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TMJ) 弹响 twinblock 透明质酸(HA)
下载PDF
Twin-block与MRC矫治生长高峰期伴口呼吸的骨性Ⅱ类疗效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陈菁菁 齐景 +1 位作者 袁洁莹 赵虎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利用Twin-block与MRC对处于生长高峰期且伴口呼吸的骨性Ⅱ类进行治疗,分析对口呼吸的纠正效果和颌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从2014~2019年采用Twin-block和MRC矫治且记录完整的错[牙合]患者中,按纳入标准随机选择各20例。统计口... 目的:利用Twin-block与MRC对处于生长高峰期且伴口呼吸的骨性Ⅱ类进行治疗,分析对口呼吸的纠正效果和颌面部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从2014~2019年采用Twin-block和MRC矫治且记录完整的错[牙合]患者中,按纳入标准随机选择各20例。统计口呼吸被纠正的情况,测量分析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结果:两组均表现为对口呼吸的纠正效果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MRC组有效率高于Twin-block组。下颌骨均有一定的前移,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上下前牙唇倾度变化明显,Twin-block组上前牙唇倾度变化大于MR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软组织侧貌更加美观,MRC组Sn-Stms增加,较Twin-bloc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峰期利用Twin-block和MRC纠正口呼吸习惯及改善面型,效果都是值得肯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 MRC 口呼吸 生长高峰期 Ⅱ类错[牙合]
原文传递
Twin-block与Headgear-activator矫治骨性Ⅱ类错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立国 袁东辉 +1 位作者 左艳萍 刘学聪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2年第9期556-558,共3页
目的:对比Twin-block与Headgear-activator两种功能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然生长和使用Twin-block、Headgear-activator功能矫治器矫治成功的60例骨性Ⅱ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Twin-block组和Headgear-activator... 目的:对比Twin-block与Headgear-activator两种功能矫治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然生长和使用Twin-block、Headgear-activator功能矫治器矫治成功的60例骨性Ⅱ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Twin-block组和Headgear-activator组,每组均为20例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软组织指标:上唇审美平面距、下唇审美平面距、上唇突角、上唇倾角、下唇倾角、上下唇突角、颏沟倾角、上唇颏突角、软组织面角、鼻唇角、颏唇沟角、Z角、面突角、软组织面高、软组织下面高、上唇长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组织指标:SNB、ANB、U1-SN、U1-NA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间,上唇倾角、上唇长、软组织面高、软组织下面高、IMPA、FMIA、FMA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win-block与Headgear-activator可明显改善上下颌骨矢状不调,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鼻、唇、颏之间的协调性,两者在下前牙唇倾度、下面高、唇部形态等方面的效果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 HEADGEAR-ACTIVATOR 安氏Ⅱ类错
原文传递
Twin-block矫治Ⅱ类错牙合12例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骆英 方刚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定量评价双牙合垫矫治器(Twin-block)对生长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颌骨及牙槽骨的影响。方法::12例10~12岁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block进行矫治,治疗结果与11例未经治疗的10~12岁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比较,观察时间为1... 目的:定量评价双牙合垫矫治器(Twin-block)对生长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颌骨及牙槽骨的影响。方法::12例10~12岁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block进行矫治,治疗结果与11例未经治疗的10~12岁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比较,观察时间为12个月。采用团体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win-block治疗组,覆盖和磨牙关系均得到改善,覆盖的减小主要是由于上切牙的远中移动,及下颌骨的向前生长;磨牙关系的矫正,下颌骨的生长与牙槽骨的变化各占50%作用。下颌骨长度(Ar-Gn)比对照组增加2.29mm,后面高(Ar-Go)与前下面高(ANS-Me)均有增加,分别为2.28mm与2.58mm,未观察到不利的垂直向生长。结论:Twin-block能有效减小前牙覆盖,矫正磨牙关系,改善软组织侧貌,并增强Ⅱ类错牙合患者下颌骨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HE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He twin-block 矫正 PANCHERZ分析法
下载PDF
隐适美MA与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潇 周洁 +2 位作者 龙文 李秋华 毛俊木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4期209-211,215,共4页
目的观察隐适美MA与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到江门市口腔医院使用隐适美MA和Twin-block两种方法进行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矫正的青少年患者各30例作为隐适美MA组和T... 目的观察隐适美MA与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到江门市口腔医院使用隐适美MA和Twin-block两种方法进行安氏Ⅱ类下颌后缩矫正的青少年患者各30例作为隐适美MA组和Twin-block组进行临床研究。对患者矫治前和矫治后进行X线检查,测量矫治前后各参数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隐适美MA组的下牙槽座角(SNB)高于Twin-block组,上下牙槽座角(ANB)、下颌平面角(GoGn-SN)、上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交角(UI-NA)低于Twin-block组,隐适美MA组面角、AB平面角和腭平面角总和(APDI值)、前鼻棘到颏下点的垂直距离(ANS-Me下面高)高于Twin-block组,上切牙切缘到下切牙唇面的水平距离(Overjet覆盖)、上前牙盖过下前牙唇面的垂直距离(Overbite覆合)低于Twin-bloc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适美MA与Twin-block功能矫治器对青少年骨性Ⅱ类下颌后缩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隐适美MA矫治效果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适美MA twin-block 骨性Ⅱ类下颌后缩 功能矫治器治疗
下载PDF
Twin-block矫治安氏Ⅱ类错合畸形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招惠珍 王新革 殷慧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2期51-51,54,共2页
目的分析采用Twin-block矫治安氏Ⅱ类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0年6月在我院确诊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38例,对治疗前后的上下切牙位置、前牙覆盖情况、磨牙关系以及上下颌骨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win-bl... 目的分析采用Twin-block矫治安氏Ⅱ类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0年6月在我院确诊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38例,对治疗前后的上下切牙位置、前牙覆盖情况、磨牙关系以及上下颌骨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win-block矫治可以明显促进下颌骨发育,改善外观,治疗后上切牙平均后移2.8 mm,下切牙平均前移2.6 mm,前牙覆盖平均减少4.9 mm。结论Twin-block矫治安氏Ⅱ类错合畸形效果确切,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下颌骨向前生长的潜力,而且可以使下颌前移,以致下颌磨牙前移,改善Ⅱ类磨牙关系,同时可以使唇向上切牙舌向移动,进一步改善深覆盖状况,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 安氏Ⅱ类错合畸形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半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对颞下颌关节改建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龚方方 冯静 +3 位作者 胡铮 沈刚 陈荣敬 游清玲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09-412,共4页
目的:定量评价半固定式Twin-block功能性矫治器在Ⅱ类错畸形正畸治疗中对颞下颌关节改建的影响。方法:选择22例应用半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SPSS13.0软件包分别对矫形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 目的:定量评价半固定式Twin-block功能性矫治器在Ⅱ类错畸形正畸治疗中对颞下颌关节改建的影响。方法:选择22例应用半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SPSS13.0软件包分别对矫形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上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以评价其疗效。结果:矫形治疗后,髁突明显向上(2.7mm)和向后(3.6mm)生长(P<0.01),关节窝明显向下(1.5mm,P<0.01)和向后(0.8mm,P<0.05)移位,有效颞下颌改变与髁突生长相似,明显向上(4.2mm)和向后(2.7mm)方向改建(P<0.01),下颌骨轻度顺时针旋转(P>0.05)。结论:半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能有效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促进颞下颌关节的生长改建,有利于改善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不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 Ⅱ类错(牙合)畸形 髁突 改建
下载PDF
Frankel Ⅲ型功能矫正器在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辉 彭文玲 安英杰 《当代医学》 2016年第6期89-90,共2页
目的研究FrankelⅢ型功能矫正器在治疗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70例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5例畸形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观察组35例使用FrankelⅢ型功能矫正器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 目的研究FrankelⅢ型功能矫正器在治疗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70例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5例畸形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观察组35例使用FrankelⅢ型功能矫正器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5例患者中,治愈22例,治疗有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患者治愈15例、治疗有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71.4%,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采用FrankelⅢ型功能矫正器进行治疗,对提高治疗有效率方面影响显著,对患者帮助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Ⅲ类错颌畸形 FrankelⅢ型 twin-block
下载PDF
Soft and Hard Tissue Changes Following Treatment of Class Ⅱ Division 1 Malocclusion with Twin-Block and Myofunctional Appliance: A Pilot Study 被引量:6
14
作者 Ling XIE Ping WANG Jianhua WU 《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20年第4期217-227,共11页
Background Many cases of ClassⅡdeformities have been reported to be treated with prefabricated appliances.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istinguish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ustom-made appliances and prefabr... Background Many cases of ClassⅡdeformities have been reported to be treated with prefabricated appliances.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istinguish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ustom-made appliances and prefabricated appli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ClassⅡdivision 1 malocclusion.Therefore,soft and hard tissue changes following treatment of ClassⅡdivision 1 malocclusion using the twin-block(TB)appliance was compared to that using the Myofunctional Research Company(MRC)appliance(K1+K2)combined with oral myofunctional treatment(OMT)(MRC+OMT).Methods The study included 22 children(6 boys and 16 girls aged 9–11 years)with ClassⅡdivision 1 malocclusion along with mandibular retrognathism with a 5–12 mm overjet,basic normal maxillary status,and stage 2 or 3 cervical vertebral maturation(CVM).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wo groups,the TB group and the MRC+OMT group for 12 months.Standardized lateral cephalograms were used to assess skeletal,dental,and soft tissue changes from pre-to post-treatment.Independent t-test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initial and final cephalometric status and tissue changes between the groups.Results The TB and MRC+OMT groups resulted in different degrees of lateral changes;however,improvements of skeletal and soft tissue indice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TB group than in the MRC+OMT group.Conclusion TB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MRC+OMT in treating children aged 9–11 years with ClassⅡdivision 1 malocclusion.However,further research using custom-made appliances with OMT is recommended,and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needed to confirm these find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ssⅡdivision 1 treatment twin-block Myofunctional Research Company Oral myofunctional treatment
下载PDF
Twin-block在骨性Ⅱ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儿中的应用
15
作者 陈菁菁 王密 +2 位作者 刘芳 乔柱 赵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Twin-block在骨性Ⅱ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接收的84例骨性Ⅱ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儿设置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研... 目的:探讨Twin-block在骨性Ⅱ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接收的84例骨性Ⅱ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儿设置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研究组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咀嚼功能、牙齿咬合力、下颌骨变化、软组织面型变化、上气道矢状径,并统计家属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咀嚼功能、牙齿咬合力、下颌骨变化指标、软组织面型变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上气道矢状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家属治疗满意度(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73.81%)(P<0.05)。结论:Twin-block应用于骨性Ⅱ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儿治疗中,能改善咀嚼功能,增强牙齿咬合力,促进下颌骨生长,提高面型美观度,扩大上气道矢状径,利于改善呼吸功能,获得家属对治疗效果的高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 直丝弓矫治器 骨性Ⅱ类错[牙合] 下颌后缩 软组织面型变化 上气道矢状径
下载PDF
两种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蒋建江 黄吉娜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35期64-68,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隐形矫治系统与传统的功能矫治器前导下颌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绍兴市口腔医院收治的下颌后缩儿童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隐形矫治组(Inv组)和传统功能矫治(Fun组),每组各36例... 目的探讨数字化隐形矫治系统与传统的功能矫治器前导下颌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绍兴市口腔医院收治的下颌后缩儿童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隐形矫治组(Inv组)和传统功能矫治(Fun组),每组各36例。Inv组采用时代天使A6矫治系统,Fun组采用双颌垫(Twin-block)功能矫治器,两组患者均要求每天佩戴20h以上。佩戴10个月后,两组患者拍摄头颅侧位片及口内照片。通过模型测量磨牙关系和覆盖变化及头影测量分析等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美观程度,比较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停戴半年后比较两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头侧片分析表明,反映下颌位置的颅底-下齿槽座角(sella nasion B point angle,SNB)度数在Inv组和Fun组均变化显著,且Fun组的变化显著高于In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齿槽座角(ANB angle,ANB)变化与SNB变化趋势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v组下前牙唇倾度变化高于Fu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结果显示,Inv组的舒适性和依从性远高于Fu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代天使A6矫治系统与Twin-block矫治器均能导下颌向前治疗下颌后缩畸形,Twin-block矫治器骨性效果显著大于A6系统,但A6系统佩戴舒适,患者依从性好,故其治愈率优于传统的功能矫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后缩畸形 隐形矫治 twin-block 功能矫治
下载PDF
Twin-block矫治器在安氏Ⅱ类错牙合中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萨日娜 陈岩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S1期188-191,共4页
国内外许多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运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矫治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很多学者对该矫治器的作用时机及其如何影响硬组织及软组织侧貌等问题存在争议。本文就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硬、软组... 国内外许多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运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矫治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很多学者对该矫治器的作用时机及其如何影响硬组织及软组织侧貌等问题存在争议。本文就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硬、软组织的应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 twin-block 硬组织 软组织侧貌
下载PDF
2种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作用机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倪密 陈文静 +4 位作者 林汤毅 严斌 邵胜 李媛 陈慧霞 《口腔医学》 CAS 2007年第5期258-261,共4页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SanderⅡ和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Ⅱ类错[牙合])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分为T、S两组,各13例患者,T组采用Twin—Block技术矫治,S组采用SanderⅡ矫治器矫治。全...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SanderⅡ和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Ⅱ类错[牙合])的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分为T、S两组,各13例患者,T组采用Twin—Block技术矫治,S组采用SanderⅡ矫治器矫治。全天戴用矫治器治疗4~10个月。测量治疗前、后摄X线头侧位片,测量项目28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上颌发育均受抑制,经Pancherz分析,覆盖均显著减小,骨、牙因素没有差别;下颌均有显著生长,S组下颌升支长(Co—Go)比T组增加明显,S组下颌Ar-Go—Me角增加明显;S组的平均矫治时间为5.5个月,T组为7个月。结论 2种矫治器均能明显促进下颌骨生长;SanderⅡ比较适合垂直生长型的Ⅱ类患者;SanderⅡ较Twin—Block疗程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矫治器 SanderⅡ twinblock 类错殆 下颌后缩
下载PDF
Twin-block与口外弓颈牵引治疗Ⅱ类错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骆英 杨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0期1043-1045,共3页
目的:评价Twin-block与口外弓颈牵引对生长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的颌骨及牙槽的影响。方法:10~12岁安氏Ⅱ类错患者,12名Twin-block治疗,14名口外弓颈牵引联合固定矫治,11名对照组,观察12个月,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分析。结果:上颌骨位... 目的:评价Twin-block与口外弓颈牵引对生长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的颌骨及牙槽的影响。方法:10~12岁安氏Ⅱ类错患者,12名Twin-block治疗,14名口外弓颈牵引联合固定矫治,11名对照组,观察12个月,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分析。结果:上颌骨位置(A-OLP)口外弓颈牵引组比Twin-block组小1.71mm,下颌骨位置(Pg-OLP)Twin-block组比口外弓颈牵引组增加1.91mm,Twin-block组覆盖的减小,骨性因素48%,口外弓颈牵引组为36%,磨牙关系的矫正,Twin-block组骨性因素与口外弓组一致,均为55%,下颌平面角两组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Twin-block主要促进下颌生长,口外弓颈牵引联合固定矫治器主要抑制上颌及上切牙向前生长,两种方法均能有效矫正生长期Ⅱ类错,改善软组织侧貌,且均未产生不利的垂直向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 口外弓颈牵引 治疗 Ⅱ类错He 比较研究 正畸矫正器
下载PDF
Bionator和Twin-block矫治器治疗Ⅱ类错疗效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雷英 蔡中 《口腔医学》 CAS 2007年第9期481-484,共4页
目的比较Bionator与Twin-block两种功能性矫治器治疗下颌后缩Ⅱ类错颌骨及牙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恒牙早期Ⅱ类错患者20例(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龄11岁2个月,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例,第1组采用Bionator治疗,第2组采用Twin-bloc... 目的比较Bionator与Twin-block两种功能性矫治器治疗下颌后缩Ⅱ类错颌骨及牙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恒牙早期Ⅱ类错患者20例(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龄11岁2个月,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例,第1组采用Bionator治疗,第2组采用Twin-block治疗,分别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Bionator对Ⅱ类错上颌骨的抑制作用大于Twin-block(P<0.05);两者对下颌骨均有刺激生长作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者均产生上前牙舌倾、下前牙唇倾作用,但Bionator产生的上前牙舌倾较Twin-block更明显(P<0.05);Bionator产生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效应,Twin-block产生较明显的下颌第一磨牙垂直向的伸长及水平向的近中调整,这些变化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Bionator与Twin-block两种功能性矫治器均能有效地矫治Ⅱ类错,刺激下颌骨向前生长,Bionator抑制上颌骨向前生长更有效,其产生的上前牙舌倾、下前牙唇倾明显,Twin-block产生明显的下颌第一磨牙垂直向及水平向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nator twinblock Ⅱ类错[牙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