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基于细胞色素P450(CYP)3A5*1基因多态性指导肝移植术后他克莫司(FK506)个体化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连续入组的100例首次行肝移植术受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术前对供、受者进行CYP...目的评价基于细胞色素P450(CYP)3A5*1基因多态性指导肝移植术后他克莫司(FK506)个体化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连续入组的100例首次行肝移植术受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术前对供、受者进行CYP3A5基因检测,并根据CYP3A5*1基因型确定FK506用药方案。观察术后7、14、28 d以及3、6、9、12个月两组受者FK506目标血药浓度达标率、肝功能恢复正常率以及随访过程中FK506调整用量次数。记录两组受者1年移植物存活率,及急性排斥反应、感染、急性肾损伤、消化道症状、新发高血压、新发糖尿病、感冒、皮疹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受者术后7、14 d FK506目标血药浓度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28 d及3、6、9、12个月FK506目标血药浓度达标率及术后7个观察时间点肝功能恢复正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受者随访期间FK506剂量调整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两组受者术后及随访期间1年移植物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根据CYP3A5*1基因多态性指导肝移植术后FK506个体化用药是安全的,能在术后早期提高受者FK506目标血药浓度达标率,并且可以有效减少随访期间药量调整次数。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和研究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分级规范化管理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医院接受抗凝治疗的120例心房颤动患者。使用随机分组法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目的分析和研究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分级规范化管理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医院接受抗凝治疗的120例心房颤动患者。使用随机分组法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分级规范化管理。将两组患者的治疗窗内时间(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TTR)进行比较。将医护人员培训前后心房颤动及抗凝管理水平分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TTR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培训后,医护人员心房颤动抗凝管理水平分数明显提升(P<0.05)。结论通过分级开展房颤抗凝治疗的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抗凝依从性和TTR,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基于细胞色素P450(CYP)3A5*1基因多态性指导肝移植术后他克莫司(FK506)个体化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连续入组的100例首次行肝移植术受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术前对供、受者进行CYP3A5基因检测,并根据CYP3A5*1基因型确定FK506用药方案。观察术后7、14、28 d以及3、6、9、12个月两组受者FK506目标血药浓度达标率、肝功能恢复正常率以及随访过程中FK506调整用量次数。记录两组受者1年移植物存活率,及急性排斥反应、感染、急性肾损伤、消化道症状、新发高血压、新发糖尿病、感冒、皮疹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受者术后7、14 d FK506目标血药浓度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28 d及3、6、9、12个月FK506目标血药浓度达标率及术后7个观察时间点肝功能恢复正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受者随访期间FK506剂量调整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两组受者术后及随访期间1年移植物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根据CYP3A5*1基因多态性指导肝移植术后FK506个体化用药是安全的,能在术后早期提高受者FK506目标血药浓度达标率,并且可以有效减少随访期间药量调整次数。
文摘目的分析和研究抗凝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分级规范化管理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医院接受抗凝治疗的120例心房颤动患者。使用随机分组法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分级规范化管理。将两组患者的治疗窗内时间(time in therapeutic range,TTR)进行比较。将医护人员培训前后心房颤动及抗凝管理水平分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TTR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培训后,医护人员心房颤动抗凝管理水平分数明显提升(P<0.05)。结论通过分级开展房颤抗凝治疗的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抗凝依从性和TTR,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