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腹角雉的种群数量及其结构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军平 郑光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0年第4期291-297,共7页
1983—1986年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应用标图法和线路统计法,对野生黄腹角雉种群、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种群约50只。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繁殖后期数量增加,秋末冬初开始明显下降。黄腹角雉繁殖力低,卵的损失率高... 1983—1986年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应用标图法和线路统计法,对野生黄腹角雉种群、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种群约50只。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繁殖后期数量增加,秋末冬初开始明显下降。黄腹角雉繁殖力低,卵的损失率高,使种群数量上升十分缓慢。成体性比接近1:1,在各样区之间略有差异。在性比偏离1:1较大的样区,亚成体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种群数量 种群结构
下载PDF
江西黄岗山黄腹角雉的食性观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程松林 程林 +3 位作者 张彩霞 吴淑玉 袁荣斌 毛夷仙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42,共7页
2004年5月至2012年6月,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岗山)采用野外观察和笼养观察法,对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食物构成和习性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记录到黄腹角雉采食物种78种(类),其中,高等植物39科65属74种,伞菌目(Agaric... 2004年5月至2012年6月,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岗山)采用野外观察和笼养观察法,对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食物构成和习性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记录到黄腹角雉采食物种78种(类),其中,高等植物39科65属74种,伞菌目(Agaricales)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蜘蛛目(Araneae)园蛛科(Araneidae)和蜻蜓目(Odonata)各1种。显示黄腹角雉为植食性、食谱广泛的雉类,采食习性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性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食性 江西黄岗山
原文传递
江西武夷山黄腹角雉野外采食习性初步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程松林 吴淑玉 郑元庆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2-435,共4页
2004年以来,在野外目击黄腹角雉采食植物行为24次,经鉴定被采食植物分属11科12属12种。在江西武夷山区的黄腹角雉基本以植物的叶、芽、花瓣、种子为食;采食嗜好具有季节性变化倾向;采食习性的地域适应性较强。
关键词 黄腹角雉 食物 江两武夷山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黄腹角雉潜在生境预测 被引量:5
4
作者 庞丽芳 庾太林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3-133,共11页
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进行生物资源深入研究、开发和制定保护战略的基础。由于栖息地的破坏,中国特有种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被列为易危等级。本研究基于筛选的298个黄腹角雉分布点和12个环境因子... 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进行生物资源深入研究、开发和制定保护战略的基础。由于栖息地的破坏,中国特有种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被列为易危等级。本研究基于筛选的298个黄腹角雉分布点和12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预测该物种的潜在适宜生境。结果发现:1)影响黄腹角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降水、气温和植被类型;2)黄腹角雉的潜在生境总面积约66.76×10^(4)km^(2),低适生生境面积约33.38×10^(4)km^(2),中适生生境面积约20.04×10^(4)km^(2),高适生生境面积约13.34×10^(4)km^(2);3)黄腹角雉潜在高适宜生境的分布与其分布密度高度吻合,主要集中在闽北地区和桂东北地区。因此,建议加强对闽北地区和桂东北地区等高适宜生境的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环境因子 潜在生境分布 MaxEnt模型
下载PDF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分布范围 被引量:7
5
作者 翁国杭 姜武 +5 位作者 包其敏 雷祖培 郑方东 刘西 林莉斯 潘向东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82-589,共8页
【目的】明确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当前的种群分布范围,为评估保护工作效果及制定保护计划提供帮助。【方法】于2019—2020年,采用样线调查法、红外相机调查法对该保护区所有保护站黄腹角雉野外分布进行调... 【目的】明确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当前的种群分布范围,为评估保护工作效果及制定保护计划提供帮助。【方法】于2019—2020年,采用样线调查法、红外相机调查法对该保护区所有保护站黄腹角雉野外分布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ArcGIS图像判读,综合分析分布点周边的森林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及地形地貌等相关因素,判定黄腹角雉分布范围。【结果】共发现黄腹角雉分布点69个,涉及双坑口、碑排、黄桥、垟溪等4个保护站,分布面积依次为24.9、15.2、10.7和4.5 km^(2);黄腹角雉分布点主要在针阔混交林与阔叶林内,其他植被类型则较少;分布海拔为670~1550 m,比之前报道的800~1400 m的海拔范围要广;相比核心区域,黄腹角雉在阔叶林边缘区域的分布较多,种群分布表现出边缘效应;在低海拔分布地带及垟溪分布区未发现黄腹角雉的依赖性植物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说明当前种群分布与交让木不具有完全的相关性;在4个分布区中,双坑口、碑排、黄桥3个分布区在地域上相连,其黄腹角雉种群有可能是乌岩岭原有种群繁衍与扩散的结果,而垟溪分布区与乌岩岭相距遥远,其种群则可以确定为独立存在的种群。【结论】经过长期保护,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环境已在很大空间尺度上得到了恢复,栖息地片段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种群分布范围得到了较大扩展,说明该保护区长期以来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已取得积极效果。而对于边缘效应等现象要进一步跟进研究,并在今后工作中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栖息地 植被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黄腹角雉栖息地恢复重建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翁国杭 毛晓鹏 +4 位作者 潘成秋 夏颖慧 陈丽群 郑才 赖立迎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33,共5页
栖息地丧失及片断化是黄腹角雉面临的主要威胁。在乌岩岭自然保护区选取3块典型的针叶林样地,对其进行择伐和补植以加快其向常绿阔叶林的演替,改善黄腹角雉的栖息地状况。结果表明,择伐及补植以后群落更新加快,生物多样性大幅提高,黄腹... 栖息地丧失及片断化是黄腹角雉面临的主要威胁。在乌岩岭自然保护区选取3块典型的针叶林样地,对其进行择伐和补植以加快其向常绿阔叶林的演替,改善黄腹角雉的栖息地状况。结果表明,择伐及补植以后群落更新加快,生物多样性大幅提高,黄腹角雉在试验区活动频率增加。说明采用人工林分改造促进自然更新的方式可以加快针叶林向常绿阔叶林植被的演替,有利于黄腹角雉栖息地恢复重建,是人工保护黄腹角雉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栖息地 恢复重建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黄腹角雉潜在栖息地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赵增辉 余水生 +6 位作者 龚笑飞 陈智强 王远飞 赵家乐 韦力 樊晓丽 林植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157-3167,共11页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物种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环境条件,进而影响物种的分布、数量和存活率。基于优化后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气候变化下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过去、当前、未来时期的潜在栖息地格局。结果表明,降水量、温度、海拔是栖...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物种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环境条件,进而影响物种的分布、数量和存活率。基于优化后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气候变化下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过去、当前、未来时期的潜在栖息地格局。结果表明,降水量、温度、海拔是栖息地的主要影响因子。当前时期适宜栖息地面积较过去时期下降24.69%;未来2041—2060年间,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3-7.0与SSP5-8.5情景下黄腹角雉适宜栖息地面积较当前时期分别下降55.19%、58.10%。浙江、江西和福建是当前以及未来黄腹角雉核心适宜栖息地,适宜栖息地面积呈现下降的趋势,并往高纬度区域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最大熵模型(MaxEnt) 气候变化 潜在栖息地
下载PDF
黄腹角雉的肺解剖及组织形态观察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水莲 刘进辉 +3 位作者 陈小军 曹迎春 李立 姜卫星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6年第7期82-85,共4页
为了研究黄腹角雉的饲养管理、人工繁殖、疾病诊治和预防,采用常规方法对1只人工繁殖的黄腹角雉进行解剖,并观察其肺的解剖学特征。取黄腹角雉的肺部组织,采用石蜡切片法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黄腹角雉的组织形态结构,并对其进行显微摄影... 为了研究黄腹角雉的饲养管理、人工繁殖、疾病诊治和预防,采用常规方法对1只人工繁殖的黄腹角雉进行解剖,并观察其肺的解剖学特征。取黄腹角雉的肺部组织,采用石蜡切片法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黄腹角雉的组织形态结构,并对其进行显微摄影。结果表明,黄腹角雉的肺部组织形态类似于鸡,其肺间质和肺部毛细血管都比较发达,肺小叶之间的界限不明显。黄腹角雉肺组织的这种结构有利于肺部气体的流通和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解剖 组织形态结构
下载PDF
浙江乌岩岭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适宜栖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5
9
作者 刘雷雷 郑方东 +3 位作者 李佳琦 林莉斯 雷祖培 章书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123-3128,共6页
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段化是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主要的致危因素。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乌岩岭保护区不同林分(阔叶林、针改阔林、针叶林)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共拍摄到黄腹角雉个体独立照片497张,雌雄比为1∶1.78。结果表明:2015... 栖息地的丧失和片段化是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主要的致危因素。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乌岩岭保护区不同林分(阔叶林、针改阔林、针叶林)利用红外相机监测,共拍摄到黄腹角雉个体独立照片497张,雌雄比为1∶1.78。结果表明:2015年阔叶林和针改阔林、针叶林黄腹角雉拍摄独立照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但针叶林和针改阔林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2016年阔叶林与针叶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017年针改阔林和阔叶林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针叶林与阔叶林及针改阔林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随着年份增长,种植壳斗科和交让木科等树种的针改阔林,黄腹角雉拍摄独立照片数量接近阔叶林;在拍摄的497张照片中,春季(203张)和冬季(190张)占79.07%,春冬两季与夏秋两季存在显著差异(P<0.05),春与冬,夏与秋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黄腹角雉冬季食物少在外觅食时间多,春季(3—5月)是黄腹角雉的繁殖季节,在外活动时间增加;黄腹角雉属于昼行性鸟类,存在7:00—8:00与15:00—17:00两个活动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黄腹角雉 林分 性比
原文传递
黄腹角雉静止代谢率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晶 李庆芬 郑光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41-345,共5页
采用Kalabakhov-Skortsov呼吸计,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测定了黄腹角雉雏鸟发育过程中的静止代谢率以及成鸟在不同季节的静止代谢率。结果表明,黄腹角雉雏鸟在初始日龄时。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变化,其化学性体温调节能力基本建成的日龄为9日龄... 采用Kalabakhov-Skortsov呼吸计,在不同环境温度下,测定了黄腹角雉雏鸟发育过程中的静止代谢率以及成鸟在不同季节的静止代谢率。结果表明,黄腹角雉雏鸟在初始日龄时。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变化,其化学性体温调节能力基本建成的日龄为9日龄。成体黄腹角雉在春、夏、秋季静止代谢率与温度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三季的化学体温调节强度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静止代谢率 鸟纲 代谢
下载PDF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适宜栖息地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翁国杭 郑方东 +6 位作者 林瑞峰 林莉斯 赖家厚 赵凯 张庆朝 张立华 林雪艳 《南方林业科学》 2023年第3期70-74,共5页
黄腹角雉是中国特产珍稀濒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黄腹角雉栖息地为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栖息地丧失及片段化是其主要致危因素。本文基于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和2020年两次森林资源调... 黄腹角雉是中国特产珍稀濒危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黄腹角雉栖息地为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栖息地丧失及片段化是其主要致危因素。本文基于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和2020年两次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及相近时期黄腹角雉种群调查数据,研究了黄腹角雉适宜栖息地利用率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4年该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1.68 km^(2),黄腹角雉种群分布面积为6.09 km^(2),该时期黄腹角雉对适宜栖息地的利用率为11.78%;2020年该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08.59 km^(2),黄腹角雉分布面积为55.3 km^(2),该时期黄腹角雉对适宜栖息地的利用率为50.93%。两个时期相比较,适宜栖息地面积增长了56.91 km^(2),净增率为110.12%;黄腹角雉实际利用的栖息地面积增长了49.21 km^(2),净增率为808.05%;适宜栖息地利用率增长了39.15%,净增率为332.34%。这说明经过长期努力,保护区内黄腹角雉栖息地面积得到了较大扩展,适宜栖息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人为干扰活动的减少及栖息地片段化状况的改变是适宜栖息地利用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片段化 生态修复 适宜栖息地利用率 恢复生态学 黄腹角雉
下载PDF
黄腹角雉在江西省的地理分布与保护建议 被引量:5
12
作者 程松林 毛夷仙 晏雨鸿 《野生动物》 2013年第2期84-88,共5页
中国特有雉科鸟类黄腹角雉,是角雉属中分布最东和栖息地海拔最低的一种,狭域分布于中国南方6个省区。由于黄腹角雉典型栖息地的丧失、缩小和破碎化等主要威胁因子的影响,其濒危状况仍然严峻。江西省作为唯一保存有黄腹角雉东部组与西部... 中国特有雉科鸟类黄腹角雉,是角雉属中分布最东和栖息地海拔最低的一种,狭域分布于中国南方6个省区。由于黄腹角雉典型栖息地的丧失、缩小和破碎化等主要威胁因子的影响,其濒危状况仍然严峻。江西省作为唯一保存有黄腹角雉东部组与西部组成分的省份,在其省境东部武夷山脉北段的主峰区域武夷山和阳际峰、马头山、铜钹山是目前已知最为集中的黄腹角雉分布山地,西部罗霄山脉的官山和井冈山、南岭山脉的九连山、怀玉山山脉的三清山也有黄腹角雉的确切分布信息。而江西省目前仅有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对区内黄腹角雉种群进行了较为广泛持久的研究监测,其余分布地基本仅有分布信息,迫切需要加强以山脉为地理单元的黄腹角雉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切实提高黄腹角雉的生物生态学研究水平和建设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资源监测研究队伍,着力提升全民保护意识,以维护黄腹角雉资源及其生境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地理分布 保护措施 江西
下载PDF
基于人工巢试验分析黄腹角雉巢卵捕食者
13
作者 林莉斯 赵凯 +2 位作者 陈丽群 翁国杭 包其敏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1-347,共7页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为我国特有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0至2021年通过视频监测技术、红外相机监测与人工观察,对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黄腹角雉巢卵被天敌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基于42个黄腹角雉人工巢监...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为我国特有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0至2021年通过视频监测技术、红外相机监测与人工观察,对浙江省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黄腹角雉巢卵被天敌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基于42个黄腹角雉人工巢监测数据(36巢视频远程监控,2巢红外相机监测,4巢人工观察),野生黄腹角雉巢被天敌破坏的比率为54.8%,其中91.3%被破坏巢中的卵为王锦蛇(Elaphe carinata)所捕食,表明王锦蛇是黄腹角雉巢卵最主要的天敌。捕食黄腹角雉卵的天敌还包括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与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可能的天敌有灰树鹊(Dendrocitta formosae)、黄腹鼬(Mustela kathiah)及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等。本研究基于视频资料揭示了野生黄腹角雉种群的天敌情况,结合文献资料,我们推测黄腹角雉较长的孵卵期与离巢时间可能是造成其巢卵损失率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对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与繁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巢 捕食者 黄腹角雉
原文传递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保护现状与对策
14
作者 翁国杭 《温带林业研究》 2023年第2期73-77,共5页
黄腹角雉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自从乌岩岭保护区发现黄腹角雉以来,学者对黄腹角雉生态生物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长期努力,乌岩岭保护区黄腹角雉保护工作已取得了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介绍了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腹角雉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自从乌岩岭保护区发现黄腹角雉以来,学者对黄腹角雉生态生物学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长期努力,乌岩岭保护区黄腹角雉保护工作已取得了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介绍了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保护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黄腹角雉保护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腹角雉 保护生物学
下载PDF
黄腹角雉野生种群的孵化期及孵卵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包其敏 林莉斯 +2 位作者 陈丽群 翁国杭 赵凯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7-540,共4页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为我国特有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8—2021年利用人工巢和视频监测技术对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黄腹角雉的孵化期与孵卵行为进行了监测。基于9巢数据,发现野生黄腹角雉的产卵时间集中在3月...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为我国特有雉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8—2021年利用人工巢和视频监测技术对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黄腹角雉的孵化期与孵卵行为进行了监测。基于9巢数据,发现野生黄腹角雉的产卵时间集中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窝卵数为3~5枚。成功孵化4巢的结果显示,孵化期为31.33 d±0.62 d,孵卵时长为683.98 h±7.81 h;每日离巢次数多为1~2次,且个体差异较大;每日离巢时间均值与孵卵天数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ρ=-0.568,P=0.001)。本文首次揭示了野生黄腹角雉种群的孵化期,并为深入了解其孵卵行为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孵化期 孵卵行为 乌岩岭
下载PDF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巢捕食模拟实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程林 袁荣斌 +7 位作者 程松林 吴淑玉 郭洪兴 兰文军 毛夷仙 邹思成 李剑萍 胡尔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2-916,共5页
为了解江西武夷山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种群孵卵期巢捕食状况。在海拔1270~1345 m和海拔1805~1920 m的黄腹角雉栖息地,设立实验地A和实验地B,分别在实验地离地高1. 8~5. 4 m的树杈上安装人工巢20个,巢间距离50~80 m,人工巢经过... 为了解江西武夷山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种群孵卵期巢捕食状况。在海拔1270~1345 m和海拔1805~1920 m的黄腹角雉栖息地,设立实验地A和实验地B,分别在实验地离地高1. 8~5. 4 m的树杈上安装人工巢20个,巢间距离50~80 m,人工巢经过110 d的环境适应;于2015年黄腹角雉繁殖季节,在每巢安放2枚模拟卵(鸡蛋),每巢安装1台红外照相机进行监测。经过28 d的模拟实验,实验地A被捕食12巢,被捕食率60. 0%,捕食者均为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实验地B被捕食5巢,被捕食率25. 0%,捕食者均为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模拟卵是否被捕食,与人工巢的离地高度、模拟卵是否进行了覆盖处理,没有直接联系。藏酋猴在黄腹角雉孵卵期,局限于较低海拔的实验地A区域活动,可能与食物资源的季节性差异有关。松鸦捕食行为仅发生于实验地B,松鸦仅捕食人工巢(2枚模拟卵)、黄腹角雉自然巢(3枚卵)中的1枚卵,松鸦如何能识别出真假鸟卵或其选择性捕食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藏酋猴 松鸦 巢捕食实验 江西武夷山
下载PDF
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冬季栖息地适宜性评估 被引量:2
17
作者 韩梦阳 詹黎明 +3 位作者 承勇 王卫军 刘桃睦 邢韶华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6-152,共7页
以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黄腹角雉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其越冬期的分布状况,从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四个方面对黄腹角雉适宜性的栖息地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井冈山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图、林相分布图、地形图等,采用... 以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黄腹角雉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其越冬期的分布状况,从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坡度和坡向四个方面对黄腹角雉适宜性的栖息地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井冈山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图、林相分布图、地形图等,采用等级赋值的方法,综合评定了黄腹角雉适宜分布区域。评定出黄腹角雉适宜分布区域中一级适宜分布区域总面积为4 731.76 hm2,占总面积的16.7%,二级适宜分布区域总面积为11 298.43hm2,占总面积的39.9%,三级适宜分布区域面积为12 293.31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栖息地特征 空间分析 适宜性评估 江西井冈山
下载PDF
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口服免疫试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开明 姜卫星 +3 位作者 李立 姚艳 罗浑金 向秀成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8年第2期9-11,共3页
选择未接种禽流感-新城疫疫苗的黄腹角雉所产蛋,经孵化后,于10日龄选黄腹角雉15只,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5只,以点眼接种量的10、15、20羽份,直接口腔滴入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rl-H5株口服免疫。分别于接种前1 d和3次接种后1... 选择未接种禽流感-新城疫疫苗的黄腹角雉所产蛋,经孵化后,于10日龄选黄腹角雉15只,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5只,以点眼接种量的10、15、20羽份,直接口腔滴入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rl-H5株口服免疫。分别于接种前1 d和3次接种后15 d经翅静脉采血,通过测定其禽流感和新城疫血凝抑制试验(HI)抗体滴度。结果表明,第2次接种20羽份剂量抗体效价达到峰值,新城疫和禽流感HI抗体均值分别为7.5 log2和5.5 log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 口服免疫
下载PDF
黄腹角雉、红腹角雉和红胸角雉的核型分析
19
作者 刘彦 刘凌云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22-127,共6页
本文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空气干燥制片、Giemsa染色的方法研究了黄腹角雉、红腹角雉和红胸角雉的核型。结果表明,三种角雉的核型基本一致,均为2n=80、7对大染色体(2m+4t+ZmWm+2t+2st+2t)... 本文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培养、空气干燥制片、Giemsa染色的方法研究了黄腹角雉、红腹角雉和红胸角雉的核型。结果表明,三种角雉的核型基本一致,均为2n=80、7对大染色体(2m+4t+ZmWm+2t+2st+2t)和33对小染色体。染色体相对长度,除黄腹角雉与红腹角雉第2对染色体差异显著外,其它的差异均不显著。与鹌鹑、环颈雉的核型比较,角雉的核型与环颈雉的更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红腹角雉 红胸角雉 染色体 核型
下载PDF
黄腹角雉生态群养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桂小杰 李立 +4 位作者 朱开明 姜卫星 段文武 张莎 张锐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55-359,共5页
模拟黄腹角雉野外生存环境和自然种群结构,采用较大空间散放与多个体群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饲养试验,其笼养繁殖性能比对照组传统对养方式显著提高.通过两年来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产卵量为8.5枚,卵受精率为82.6%,受精卵孵化率... 模拟黄腹角雉野外生存环境和自然种群结构,采用较大空间散放与多个体群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饲养试验,其笼养繁殖性能比对照组传统对养方式显著提高.通过两年来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产卵量为8.5枚,卵受精率为82.6%,受精卵孵化率为88.7%;对照组平均产卵量5.7枚,卵受精率50.3%,受精卵孵化率72.4%,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对两组间的卵重、卵形、产卵期进行了测定,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人工繁殖 生态群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