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占期韩国报刊上的日本人中国游记与东亚殖民话语构建
1
作者 张燕燕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178-181,共4页
德富苏峰的《中国漫游记》于1917年同步在韩国《每日申报》上的以韩文形式同步连载,展示了殖民主义话语的矛盾性,暴露了殖民主义文化优越感和文化中心意识。与其相比,作为韩国文人阵地的《东亚日报》上所刊登的韩国文人游记则展现了对... 德富苏峰的《中国漫游记》于1917年同步在韩国《每日申报》上的以韩文形式同步连载,展示了殖民主义话语的矛盾性,暴露了殖民主义文化优越感和文化中心意识。与其相比,作为韩国文人阵地的《东亚日报》上所刊登的韩国文人游记则展现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强占期背景下韩国的文化位置和自我定位的反思。二者形成了对抗性和互补性关系,展现了日本殖民主义思想与当地独立声音之间的碰撞,以及东亚地区不同阵营之间的文化对话和冲突。这种对抗性关系凸显了德富苏峰企图通过游记等宣传媒介构建东亚殖民话语的企图,为理解强占期下日韩文人游记在东亚地区传播以及其对地区关系的塑造产生的深远影响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每日申报》 《东亚日报》 德富苏峰 《中国漫游记》 殖民话语
下载PDF
东方主义视角下的《七十八日游记》 被引量:2
2
作者 连永平 孙立春 《日本问题研究》 CSSCI 2012年第4期43-47,共5页
《七十八日游记》记述的是德富苏峰1906年历时两个月零十天游历中国时的所见所闻。这本游记文字优美,引人入胜,对中国人及中国的认识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即使对今天的中国人及中国来说也有一定的警醒意义。但是,我们要看到德富苏峰是以... 《七十八日游记》记述的是德富苏峰1906年历时两个月零十天游历中国时的所见所闻。这本游记文字优美,引人入胜,对中国人及中国的认识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即使对今天的中国人及中国来说也有一定的警醒意义。但是,我们要看到德富苏峰是以日式东方主义的思维来审视中国的,他的行文中充满了作为发达国家国民的自负与骄傲、以及对中国的鄙视情绪,这也使得《七十八日游记》充满了对中国的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富苏峰 七十八日游记 东方主义
下载PDF
从《中国漫游记》看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
3
作者 金成花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77-80,共4页
德富苏峰一生多次周游中国,发表过很多关于中国的言论。他对我国东北地区也非常重视,其东北认识在其中国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漫游记》体现了德富苏峰具体、直接、真实的东北认识:视东北为实现其"大日本膨胀"梦想... 德富苏峰一生多次周游中国,发表过很多关于中国的言论。他对我国东北地区也非常重视,其东北认识在其中国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漫游记》体现了德富苏峰具体、直接、真实的东北认识:视东北为实现其"大日本膨胀"梦想的重要之地、日本享有特殊权益之地、日本统治成绩卓著之地。归纳总结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即他认为日本侵略我国东北是必要、必然,而且是正当合理的。研究德富苏峰的东北认识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其中国观,而且有利于我们深入挖掘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漫游记》 德富苏峰 中国观 东北认识
下载PDF
国木田独步所购华兹华斯诗集版本考辨:兼论独步对马修·阿诺德《华兹华斯论》的接受
4
作者 曲莉 《亚非研究》 2021年第1期3-23,共21页
有关国木田独步所购华兹华斯诗集版本问题,学界已有关注。阿诺德本说和莫莱本说各有理据,然而细究起来又多少有些瑕疵,"各执一词,难以定招"。本文试图通过把国木田独步的交友、书刊借阅等周边信息纳进来,在一个更广阔的内外... 有关国木田独步所购华兹华斯诗集版本问题,学界已有关注。阿诺德本说和莫莱本说各有理据,然而细究起来又多少有些瑕疵,"各执一词,难以定招"。本文试图通过把国木田独步的交友、书刊借阅等周边信息纳进来,在一个更广阔的内外互动的框架下进行观察和考证,为厘清这一问题寻找新线索。另外,在论证过程中确认独步对阿诺德《华兹华斯论》接受的事实与情状,不仅有助于观察独步早期的思想发展轨迹,也关涉和包孕明治中期作家如何参照和吸收外来思想资源,参与日本近代文学生产之论题,值得给予重视并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诺德本 莫莱本 德富苏峰 宫崎湖处子 华兹华斯论
下载PDF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舆论对中日两国和战争的认识
5
作者 徐静波 《日本侵华史研究》 2015年第1期72-80,共9页
甲午战争,无疑是日本试图获取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并进而向中国本土扩张的一次具有侵略性质的战争。但在当时的日本,朝野、尤其是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体的社会舆论,却普遍认为这是走上文明开化之路的日本与顽固守旧、拒绝现代文明的... 甲午战争,无疑是日本试图获取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并进而向中国本土扩张的一次具有侵略性质的战争。但在当时的日本,朝野、尤其是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体的社会舆论,却普遍认为这是走上文明开化之路的日本与顽固守旧、拒绝现代文明的中国之间的一场有关“文明”的冲突。这一认识的思想资源何在?其内在本质又是什么?本文试图对福泽谕吉、内村鉴三和德富苏峰这三位明治时期极具影响力的舆论领袖在战争时期有关中国和日本、当然还有这场战争的言论的分析,来透视这一时期的日本知识人对于自我和他者(包括中国和欧美诸国)、对于近代文明和战争认识的内在肌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福泽谕吉 内村鉴三 德富苏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