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东北地区森林脑炎的分布与环境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孙若曦 李新楼 +3 位作者 刘昆 姚宏武 方立群 曹务春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81-487,490,共8页
目的确定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TBE)疫情的时空聚集区,探讨气象因素、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对TBE时空分布的影响。方法在乡镇尺度上应用时空扫描聚类分析方法确定TBE发病的热点区域;采用Spear... 目的确定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TBE)疫情的时空聚集区,探讨气象因素、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对TBE时空分布的影响。方法在乡镇尺度上应用时空扫描聚类分析方法确定TBE发病的热点区域;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检验各热点区域的气象因素与TBE发病率之间的时间关联及其滞后效应;应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对TBE疫情空间分布区域差异的影响。结果时空聚集性分析显示东北地区存在1个TBE的一级聚类区和3个二级聚类区,共包括1 086个乡镇。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上述4个时空聚集区TBE月发病率均与当月平均气温、当月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R>0.5,P<0.05);聚集区1、3、4TBE月发病率与前一个月的累积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关系,与前2个月的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聚集区2TBE月发病率与当月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关系,与前4个月的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负二项回归模型显示各乡镇TBE发病率主要与当地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草地、草甸的覆盖面积百分比呈正相关关系,与农作物用地面积呈负相关关系,与灌丛面积百分比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东北地区存在TBE一、二级聚集区,气温、湿度、降雨量、日照时数,草地和混交林等覆盖面积及农作物场地面积是TBE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这对该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 时空聚集性 Spearman相关性分析 气象因素 负二项回归模型 土地利用因素
原文传递
新疆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蜱传脑炎疫源地调查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桂林 刘然 +8 位作者 孙响 郑旸 刘晓明 赵焱 党荣理 刘栓奎 夏晶 郑重 杨银辉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38-442,共5页
目的调查新疆北部夏尔希里地区蜱传脑炎(TBE)疫源地特征,分离鉴定蜱传脑炎病毒(TBEv)。方法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2011年春夏季出现的2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者及当地健康人群检测TBEV特异性IgG抗体。调查当地蜱种群特征;通过蜱研磨... 目的调查新疆北部夏尔希里地区蜱传脑炎(TBE)疫源地特征,分离鉴定蜱传脑炎病毒(TBEv)。方法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2011年春夏季出现的2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者及当地健康人群检测TBEV特异性IgG抗体。调查当地蜱种群特征;通过蜱研磨液接种实验小鼠与细胞分离培养TBEV;利用RT-PCR扩增检测病毒NS1基因片段,通过序列分析明确新分离毒株的系统进化特征。结果在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TBE疫源地采集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共1760只,全沟硬蜱为优势蜱种(87.5%)。2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者确诊为TBEV感染。当地健康人群中病毒IgG血清阳性率为35.4%(23/65)。BALB/c小鼠接种蜱研磨液后,发病与死亡发生率分别为72.9%(70/96)和55.7%(44/79)。从病死小鼠脑组织中扩增获得TBEV特异性条带。基于病毒NS1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TBEV新分离株属于远东亚型,与中国东北地区分离株、俄罗斯分离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9%和98%。结论首次发现新疆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存在TBE疫源地,病毒流行株属于远东亚型,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是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传脑炎 蜱传脑炎病毒 疫源地
原文传递
中国蜱传脑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吕志 梁国栋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1-643,共3页
蜱传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是经蜱传播的由蜱传脑炎病毒(TBEV)引起的急性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我国于1943年发现该病,1952年从患者及蜱中分离到蜱传脑炎病毒,并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陆续发现多个自然疫源地。该病临床... 蜱传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是经蜱传播的由蜱传脑炎病毒(TBEV)引起的急性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我国于1943年发现该病,1952年从患者及蜱中分离到蜱传脑炎病毒,并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陆续发现多个自然疫源地。该病临床症状重,多伴有后遗症,病死率高,曾为我国法定职业传染病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传脑炎 临床研究 病毒 职业传染病
原文传递
Tick-borne encephalitis: A review of epidemiology,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被引量:10
4
作者 Petra Bogovic Franc Strle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5年第5期430-441,共12页
Tick-borne encephalitis is an infection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used by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 transmitted to humans predominantly by tick bites. During the last few decades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has... Tick-borne encephalitis is an infection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used by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 transmitted to humans predominantly by tick bites. During the last few decades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poses a growing health problem in almost all endemic European and Asian countries. Most cases occur during the highest period of tick activity, in Central Europe mainly from April to November. Tickborne encephalitis is more common in adults than in children. Clinical spectrum of the disease ranges from mild meningitis to severe meningoencephalitis with or without paralysis. Rar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an abortive form of the disease and a chronic progressive form. A post-encephalitic syndrome, causing long-lasting morbidity that often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develops in up to 50% of patients after acute tick-borne encephalitis. Clinical course and outcome vary by subtype of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he disease caused by the European subtype has milder course and better outcome than the disease caused by Siberian and Far-Easter subtypes), age of patients(increasing age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favorable outcome), and host genetic factors. Since clinical features and laboratory results of blood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are nonspecific, the diagnosis must be confirmed by microbiologic findings. The routine laboratory confirmation of the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 infection is based mainly on the detection of specific Ig M and Ig G antibodies in serum(and cerebrospinal fluid), usually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here is no specific antiviral treatment for tick-borne encephalitis. Vaccination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disease and is indicated for persons living in or visiting tick-borne encephalitis endemic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k-borne encephalitis Diagnosis EPIDEMI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reatment Prevention/vaccination
下载PDF
森林脑炎灭活疫苗大规模人群接种的接种反应及免疫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5
作者 杜瑞林 宋宗明 +6 位作者 刘国云 王伟 刘双军 张伟红 孙洪亮 李文娟 尹兵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1511-1513,共3页
目的观察森林脑炎灭活疫苗的接种反应和免疫效果。方法对内蒙古和黑龙江2个观察区共3134名志愿者接种森林脑炎灭活疫苗,观察接种后志愿者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采用森林脑炎病毒IgG抗体ELISA试剂盒检测免疫后血清抗体滴度,并计算抗... 目的观察森林脑炎灭活疫苗的接种反应和免疫效果。方法对内蒙古和黑龙江2个观察区共3134名志愿者接种森林脑炎灭活疫苗,观察接种后志愿者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采用森林脑炎病毒IgG抗体ELISA试剂盒检测免疫后血清抗体滴度,并计算抗体阳转率。结果接种疫苗后,在整个观察期间,所有志愿者均未发生全身反应,局部反应仅4例,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0.13%。内蒙古观察区志愿者免疫后血清抗体GMT在1:83.2~1:117.5之间,总体血清抗体阳转率达88.1%;黑龙江观察区志愿者血清抗体GMT在1:71.2~1:84.6之间,血清抗体阳转率为86.2%。2个观察区接种疫苗后总体GMT为1:80.4,血清抗体阳转率为86.8%。结论森林脑炎灭活疫苗接种反应轻微、免疫原性良好,可大规模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 灭活疫苗 免疫接种 不良反应 免疫效果
原文传递
森林脑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邱宇鹤 王轶文 何淑云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1228-1230,1232,共4页
森林脑炎作为最常见的蜱传疾病,已成为国际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接种疫苗是森林脑炎最有效的预防控制方法。本文对森林脑炎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探讨森林脑炎疫苗的应用及意义。
关键词 森林脑炎 疫苗
原文传递
蜱传脑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艳 杜彦丹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35-1438,共4页
蜱传脑炎又名森林脑炎是由蜱传脑炎病毒引起,经蜱传播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病死率高达10%-20%,是近年来病毒学专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转归、诊断、治疗等对蜱... 蜱传脑炎又名森林脑炎是由蜱传脑炎病毒引起,经蜱传播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病死率高达10%-20%,是近年来病毒学专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转归、诊断、治疗等对蜱传脑炎进行综合性论述,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传脑炎 流行病学 病毒感染
原文传递
新疆阿勒泰山地蜱传脑炎疫源地调查 被引量:5
8
作者 孙响 张桂林 +4 位作者 刘然 刘晓明 杨靓靓 郑重 赵焱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89-1192,共4页
目的调查新疆阿勒泰山地蜱传脑炎疫源地特征,分离鉴定蜱传脑炎病毒。方法通过家畜体表捡法采集寄生蜱;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当地健康人群血清中蜱传脑炎病毒IgG抗体;通过将蜱研磨液接种实验小鼠进行病原动物分离;通过接种BHK-21细胞... 目的调查新疆阿勒泰山地蜱传脑炎疫源地特征,分离鉴定蜱传脑炎病毒。方法通过家畜体表捡法采集寄生蜱;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当地健康人群血清中蜱传脑炎病毒IgG抗体;通过将蜱研磨液接种实验小鼠进行病原动物分离;通过接种BHK-21细胞对蜱传脑炎病毒进行分离培养;利用RT-PCR方法对病毒E蛋白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序列分析明确病毒系统进化特征。结果新疆阿勒泰山地白哈巴地区分布有2种蜱,森林革蜱为优势种(55.6%),其次为边缘革蜱(44.4%);当地人群蜱传脑炎IgG抗体阳性率5.31%(6/113);通过动物试验和细胞分离培养,从森林革蜱中分离出一株森林脑炎病毒;对病毒E蛋白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蜱传脑炎病毒阿勒泰分离株属于远东亚型。结论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新疆阿勒泰山地存在蜱传脑炎疫源地,媒介为森林革蜱,病毒流行株为远东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传脑炎 蜱传脑炎病毒 疫源地 阿勒泰
下载PDF
我国蜱和人群中TBEV流行情况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门晓钰 杜海莹 +2 位作者 蔡晓静 付力安 朱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31-638,共8页
目的通过评价蜱、人群中蜱传脑炎病毒阳性率及血清抗体阳性率的情况,分析蜱传脑炎在我国的流行特点,明确我国现行蜱传脑炎预防控制措施疫苗接种的重要意义,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PubMed、万方、维普和知网数据库搜集20... 目的通过评价蜱、人群中蜱传脑炎病毒阳性率及血清抗体阳性率的情况,分析蜱传脑炎在我国的流行特点,明确我国现行蜱传脑炎预防控制措施疫苗接种的重要意义,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PubMed、万方、维普和知网数据库搜集2000-2019年发表的关于蜱中蜱传脑炎病毒阳性率和人血清学调查的文章,通过Meta分析方法利用Stata15软件对选定的11篇和12篇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和分析,得到蜱传脑炎在我国蜱和人群中的流行特点。结果 2000-2019年我国TBEV阳性蜱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不同蜱种中TBEV阳性率不同,森林革蜱中TBEV阳性率最高为5%(95%CI:2%~10%,P<0.05)。人群特征分析显示:男性抗体阳性率高于女性,林区工人、军人和农民易感染。不同地区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很大,新疆地区的抗体阳性率最高为14%(95%CI:9%~21%,P<0.05)。结论我国TBEV流行多在东北地区,阳性蜱以森林草蜱为主,感染人群多为林区工人、军人和农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传脑炎 血清 流行病学
下载PDF
2018—2023年中国森林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10
作者 刘亚宁 殷启凯 +5 位作者 曹玉玺 崔倩倩 聂凯 许松涛 李樊 王环宇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91-296,共6页
目的分析2018—2023年中国森林脑炎的流行特征,揭示其发生规律,为制定森林脑炎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8—2023年间中国森林脑炎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8—2023年... 目的分析2018—2023年中国森林脑炎的流行特征,揭示其发生规律,为制定森林脑炎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8—2023年间中国森林脑炎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8—2023年,全国森林脑炎报告病例共65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08/10万,死亡2例,病死率为0.30%。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占总报告病例的98.6%,该3省(地区)年平均发病率0.06/10万~0.21/10万,年平均实验室确诊率为53.35%,存在显著的地区间差异(P<0.05)。森林脑炎发病高峰在5-7月,其间报告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9.33%。发病人群主要为农民、家务及待业人员和工人,构成比分别为46.95%、27.13%、11.43%。全国报告病例主要集中于40~69岁年龄组,其中50~59岁年龄组占比最高,为37.65%,且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结论2018—2023年中国森林脑炎报告病例主要集中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春夏季为发病高峰期,50~59岁年龄组、农民及家务待业人员是主要发病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 蜱传脑炎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2006-2023年黑龙江省森林脑炎流行病学特征
11
作者 陈新 王晓宇 +5 位作者 苏杨 郭爽 黄鹤 所佳宁 彦子博 孙兆丹 《中国疫苗和免疫》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7-311,共5页
目的分析黑龙江省森林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TBE)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6-2023年黑龙江省TBE报告病例,描述性分析发病率和流行特征。结果黑龙江省2006-2023年共报告TBE病例1362例,年均报告发... 目的分析黑龙江省森林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TBE)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06-2023年黑龙江省TBE报告病例,描述性分析发病率和流行特征。结果黑龙江省2006-2023年共报告TBE病例136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4/100万,各年报告发病率在2021年的0.25/100万(8例)至2011年的4.99/100万(191例)之间。在所有病例中,0-9岁、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岁病例分别占0.44%、2.28%、8.30%、18.14%、29.15%、29.30%、10.35%、2.06%;实验室确诊病例比例为37.81%。结论2006-2023年黑龙江省TBE报告发病呈下降趋势,以30-59岁人群为主;需加强TBE监测,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 流行病学特征 监测
原文传递
2010~2016年吉林省森林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邓立权 沈博 李亚明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0期1059-1062,共4页
目的了解2010~2016年吉林省森林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TBE)的流行情况,分析TBE病例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吉林省TBE发病监测数据,以地市为单位,按现住址、已审核、发病日期、年龄、... 目的了解2010~2016年吉林省森林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TBE)的流行情况,分析TBE病例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吉林省TBE发病监测数据,以地市为单位,按现住址、已审核、发病日期、年龄、性别、职业选择病例;使用Excel软件将各项数据制作成图表进行分析,Mapinfo软件绘制地区发病率地图。结果吉林省TBE的流行季节为每年的5月至9月中旬,5月末至6月中旬为发病高峰,7月初再次出现1个小高峰;病例分布有明显的地区性,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及其支脉的一带林区;发病年龄集中在50~60岁年龄组;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66∶1;主要发病职业为农民,占所有病例的61.47%。结论吉林省TBE的流行有明显的时间、空间和人群特征,应采取综合措施对TBE进行预防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 流行特征 病例
原文传递
蜱与森林脑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石宏武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第13期138-140,共3页
森林脑炎是一类蜱媒职业性传染病,它对特定职业人群的健康构成了很大危害。该文对蜱的种类、分布、危害及森林脑炎的媒介蜱种、复合感染等进行了综述,为蜱的控制和该类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蜱媒传染病 森林脑炎 防治
下载PDF
治疗森林脑炎用人免疫血清制备 被引量:3
14
作者 杜彦丹 张晓光 +5 位作者 李英智 孙辉 孙刚 王晶 祁冬冬 鄂敏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1年第12期1435-1437,共3页
目的:监测森林脑炎病毒感染人体后不同时间血清抗森林脑炎抗体水平和抗森林脑炎抗体血清体外保存(-50℃)时间,进行治疗森林脑炎用人免疫血清的制备。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血清抗森林脑炎病毒抗体(IgG)滴度,确定人体感染森... 目的:监测森林脑炎病毒感染人体后不同时间血清抗森林脑炎抗体水平和抗森林脑炎抗体血清体外保存(-50℃)时间,进行治疗森林脑炎用人免疫血清的制备。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血清抗森林脑炎病毒抗体(IgG)滴度,确定人体感染森脑病毒后产生高滴度抗体时间和血清抗体体外保存时间。结果:人体感染森脑病毒2~3个月时血清抗森林脑炎病毒抗体(IgG)滴度最高、感染6个月抗体水平开始下降;血清体外保存6个月抗体水平保持不变,9个月后开始下降,24个月均无抗体。血清抗体滴度越高体外保存时间越长。结论:可以采集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后2~3个月已知高滴度抗体人群的血液,制备成治疗用免疫血清,分装冰冻(-50℃)保存。在次年森脑高发期及时用于临床病人的治疗,这将提高治疗效果,对减少该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 免疫血清 血清抗森林脑炎抗体 滴度 治疗
下载PDF
苏州丘陵景区蜱的分布及其病原体携带状况调查 被引量:5
15
作者 顾灯安 张敏 +3 位作者 陈红娜 陈学良 马桢红 归国平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18年第8期652-655,共4页
【目的】调查苏州市丘陵山地风景区蜱的地理分布及其病原体携带感染率,旨在评估和预警该地区蜱传疾病的传播风险。【方法】利用人工布旗法和动物体表采集法采集游离蜱和寄生蜱,采用PCR方法检测蜱体内巴贝虫、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伯氏疏... 【目的】调查苏州市丘陵山地风景区蜱的地理分布及其病原体携带感染率,旨在评估和预警该地区蜱传疾病的传播风险。【方法】利用人工布旗法和动物体表采集法采集游离蜱和寄生蜱,采用PCR方法检测蜱体内巴贝虫、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伯氏疏螺旋体、蜱传脑炎病毒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结果】共捕蜱148只,隶属于1科3属4种,分别为长角血蜱(占47.3%)、中华血蜱(占49.3%)、血红扇头蜱(占2.0%)及微小牛蜱(占1.4%)。蜱标本中巴贝虫、伯氏疏螺旋体、蜱传脑炎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核酸检测阳性,最小感染率为2.8%。【结论】该地区蜱分布广泛,种类以长角血蜱和中华血蜱为主;部分蜱携带有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应加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监控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 景区 巴贝虫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伯氏疏螺旋体 蜱传脑炎病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原文传递
森林脑炎时空分布特征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宋海慧 余卓渊 +2 位作者 丁晓彤 谢云鹏 吕可晶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71-2382,共12页
森林脑炎作为一种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空间分布与环境关系密切,探索其时空分布模式与环境因子对其影响机制对于掌握和预测森林脑炎的发病风险区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东北疫源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区,通过... 森林脑炎作为一种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其空间分布与环境关系密切,探索其时空分布模式与环境因子对其影响机制对于掌握和预测森林脑炎的发病风险区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东北疫源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区,通过统计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了2005—2015年森林脑炎时空分布特征,进而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森林脑炎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其指示作用。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内森林脑炎发病率在2005—2015年有明显的增长趋势和季节性发病特征,且其发病率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模式,主要有2个大的热点集聚区;②从整个研究区来看,植被类型、土地利用、年均气温、土壤类型、5—8月均气温、坡度、高程和年均降雨量是森林脑炎发病率空间流行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③对于所筛选的环境指示因子而言,各指示因子对森林脑炎发病风险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即各因子的各类型(范围)内,森林脑炎发病率不同;各指示因子两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森林脑炎的发病风险具有显著增强效应。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及全国森林脑炎疫情的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东北疫源区
原文传递
森林脑炎纯化疫苗接种反应和免疫学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董关木 宋宗明 +7 位作者 刘文雪 安祺 王晓理 王显军 韩亮 涛波 孔艳 杨立宏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14-515,共2页
目的观察森林脑炎纯化疫苗接种反应和免疫效果。方法选择目标人群,并用原制疫苗作对照,观测疫苗注射后的反应,并采集疫苗免疫前后血清,用蚀斑减少法检测中和抗体,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森林脑炎纯化疫苗接种后无全身副反应,局部反应... 目的观察森林脑炎纯化疫苗接种反应和免疫效果。方法选择目标人群,并用原制疫苗作对照,观测疫苗注射后的反应,并采集疫苗免疫前后血清,用蚀斑减少法检测中和抗体,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森林脑炎纯化疫苗接种后无全身副反应,局部反应率仅为0.82%。血清中和抗体阳转率高于85%。结论森林脑炎纯化疫苗较原制同类疫苗反应轻微,而中和抗体阳转率明显高于原制疫苗,是现用原制灭活疫苗理想的替代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 纯化疫苗 接种反应 免疫学 副反应 临床试验
下载PDF
森林脑炎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及特征代谢物筛选
18
作者 欧乐平 陆德生 杜彦丹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9期173-176,共4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检测森林脑炎(TBE)患者外周血清,筛选得到特征性代谢物,用于TBE患者早期筛查和诊断试验。方法采用UPLC-MS平台,对2018年4—12月内蒙古林业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0例TBE患者及30例同期体检...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检测森林脑炎(TBE)患者外周血清,筛选得到特征性代谢物,用于TBE患者早期筛查和诊断试验。方法采用UPLC-MS平台,对2018年4—12月内蒙古林业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0例TBE患者及3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筛选与鉴定特征代谢标志物,统计分析所得特征代谢物对TBE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筛选出47种代谢离子,最终鉴定出12种特征代谢物,共有5种特征代谢物表达下降,其中3种代谢物区分效能较高,另有7种表达上升、其中6种区分效能较高。结论利用UPLC-MS技术平台检测TBE患者血清特征代谢物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确定的植物鞘胺醇、前列腺素E2乙醇酰胺、胆固醇硫酸盐3种特征代谢物或可成为TBE前期筛查、诊断的检测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 代谢组学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诊断试验
下载PDF
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样本的监测及病毒的分离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宋宗明 韩亮 +6 位作者 洪成龙 赵洪丽 阎大成 李华 张连忠 刘双军 岳立广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4年第1期43-44,50,共3页
为了解森林脑炎疫源地的分布变化趋势及样本分离病毒的特性,采集了森林脑炎高发区周边的森林全沟硬蜱、血蜱样本及森林脑炎患者的脑组织样本,用小白鼠脑内接种法检测、分离病毒。分离的病毒经鉴别试验证明为森林脑炎病毒;蜱、脑两种标... 为了解森林脑炎疫源地的分布变化趋势及样本分离病毒的特性,采集了森林脑炎高发区周边的森林全沟硬蜱、血蜱样本及森林脑炎患者的脑组织样本,用小白鼠脑内接种法检测、分离病毒。分离的病毒经鉴别试验证明为森林脑炎病毒;蜱、脑两种标本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0%和100%。结果表明森林脑炎的疫区有从林区向农业区扩散的趋势,且全沟硬蜱的带毒率较高;森脑患者的脑组织样本与蜱标本病毒的性状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脑炎 疫情监测 生物学性状 自然疫源地
下载PDF
林芝地区4种虫媒传染病血清学调查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洪举 胡松林 +8 位作者 尼珍 卓玛央金 旺前卓玛 李松凌 吴德 张欢 李晓菊 布都 张睿 《华南预防医学》 2012年第6期16-20,共5页
目的了解西藏林芝地区健康人群乙脑、登革热、森林脑炎和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水平,为林芝地区的虫媒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0年7—8月,根据既往已证实存在疟疾病本地流行等经验,选择海拔2 000 m以下的墨脱县达木乡、... 目的了解西藏林芝地区健康人群乙脑、登革热、森林脑炎和肾综合征出血热抗体水平,为林芝地区的虫媒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0年7—8月,根据既往已证实存在疟疾病本地流行等经验,选择海拔2 000 m以下的墨脱县达木乡、背崩乡、墨脱镇和察隅县下察隅镇为调查区域,调查对象为在调查时段在家中的当地常住居民。采集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血清样本。用间接ELISA法对上述调查对象血清样本进行乙脑、登革热、森林脑炎和肾综合征出血热IgG抗体的检测。结果共采集并完成了350份(其中墨脱县249份,察隅县101份)血清标本的检测,乙脑、登革热、森林脑炎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阳性标本数分别为27、6、12和2份,阳性率分别为7.71%(27/350)、1.71%(6/350)、3.43%(12/350)和0.57%(2/350)。察隅县森林脑炎阳性率高于墨脱县,分别为6.93%(7/101)和2.00%(5/249)(P<0.05);海拔≤1 500 m与>1 500 m地区的人群森林脑炎病毒阳性率分别为1.97%(5/254)和7.29%(7/96),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海拔增高,阳性率升高;森林脑炎病毒抗体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1~50岁年龄组的阳性率最高,达5.88%(11/187),≤10、>50岁年龄组的阳性率均为0。结论林芝地区存在乙脑和森林脑炎病毒的自然疫源地的可能性极大,尚不确定存在登革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染病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脑 登革热 森林脑炎 肾综合征出血热 虫媒病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