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癌组织中p53、Fas、TNF-α和Cyclin E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孙勤暖 李冬梅 +4 位作者 吴罡 屠军 云芬 徐晓艳 于慧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83-1387,共5页
目的:观察肿瘤抑制基因(p53)、细胞凋亡信号受体(Fa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周期素E(Cyclin E)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穿刺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 目的:观察肿瘤抑制基因(p53)、细胞凋亡信号受体(Fa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周期素E(Cyclin E)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穿刺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住院患者作为实验组(n=74)、同期体检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n=26)。两组均空腹抽取静脉血,实验组于术后留取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及术后7 d再次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癌旁正常组织及癌组织中p53、Fas、TNF-α和Cyclin E蛋白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53、Fas、TNF-α和Cyclin E的基因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53、Fas、TNF-α和Cyclin E的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分析其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中p53、Fas和TNF-α的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yclin E的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中p53、Fas和TNF-α的蛋白含量、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及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Cyclin E的蛋白含量、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及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Fas和TNF-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下调和Cyclin E表达水平上调,可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四者的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标记物,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肿瘤抑制基因 细胞凋亡信号受体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周期素E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加味逍遥散治疗气滞痰阻型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3
2
作者 段姗姗 王永恒 +2 位作者 彭书旺 熊武 陆展辉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0年第9期1771-1779,共9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加味逍遥散治疗气滞痰阻型桥本氏甲状腺炎(HT)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通过TCMSP、TCMID、TCMIP数据库收集筛选加味逍遥散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半夏、厚朴、紫苏叶8味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并通过PubChe...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加味逍遥散治疗气滞痰阻型桥本氏甲状腺炎(HT)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通过TCMSP、TCMID、TCMIP数据库收集筛选加味逍遥散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半夏、厚朴、紫苏叶8味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并通过PubChem数据库收集各化合物化学式结构。分别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GeneCards、TCMIP数据库收集中药、疾病、证型的靶点,通过Bioinformatics Gent韦恩图收集"中药-疾病-证型"交互靶点,并分别通过STRING、WebGestal数据库对交互靶点进行PPI、GO、KEGG富集分析。结果加味逍遥散有效活性成分:当归2个,茯苓15个,白芍13个,白术7个,柴胡17个,半夏13个,厚朴2个,紫苏叶14个;"中药-疾病-证型"交互靶点共43个;PPI结果显示,IL-6、VEGFA、AKT1、CASP3、TNF、HRAS、PTGS2等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最强;生物过程(BP)富集246个,细胞成分(CC)富集70个,分子功能(MF)富集12个类别、KEGG富集105条信号通路。结论整合文献报道及网络药理学结果,加味逍遥散可能通过维持Th1/Th2平衡,调节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TNF-β表达,通过HIF信号通路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甲状腺细胞中广泛表达,通过VEGF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甲状腺组织中血管新生的生理病理过程,在气滞痰阻型HT中发挥作用,同时预测加味逍遥散可能在HT转化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逍遥散 气滞痰阻证 桥本氏甲状腺炎 网络药理学 甲状腺乳头状癌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多灶性T1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顾美琴 奚静 +1 位作者 李尊 钱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499,共5页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多灶性T1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确诊多灶性T1N0M0(≤3个)PTC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肿瘤最大直径≤2 cm,均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多灶性T1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确诊多灶性T1N0M0(≤3个)PTC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肿瘤最大直径≤2 cm,均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随访至2023年4月,中位时间为30个月,随访包括常规超声、超声造影、甲状腺功能及必要的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结果68例患者分为T1a组52例和T1b组16例,T1b组消融时间显著延长,肿瘤最大直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并康复出院,无明显并发症,超声造影显示消融淋巴结无增强。消融术后1、3、6个月肿瘤最大直径和体积显著大于术前(P<0.05),术后12、18、24个月均逐渐缩小(P<0.05)。随访未出现肿瘤进展或者复发。术前与末次随访甲状腺功能包括甲状腺球蛋白、总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多灶性T1N0M0的PTC患者有较好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微波消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肿瘤最大直径 甲状腺激素
下载PDF
miR-143在PTC患者中的表达与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江珊 林梃 陈幸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62-1866,共5页
目的:研究miR143的表达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瘤患者(PTC)预后、细胞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并对相应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首先使用QPCR检测30例PTC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iR143的表达水平,并同时调取TCGA数据库中PTC患者生存信息,并检测miR... 目的:研究miR143的表达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瘤患者(PTC)预后、细胞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并对相应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首先使用QPCR检测30例PTC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中miR143的表达水平,并同时调取TCGA数据库中PTC患者生存信息,并检测miR143对生存率与转移率的影响。PTC细胞系IHH-4随后分别转染CON与p Genesil1-miR143载体,48 h后QPCR检测miR143的变化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 V/PI法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随后检测2013年4月至2016年12月之间收治的200名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中miR143、IL-10、IFN-γ,并计算皮尔森积矩系数,最后,将患者分为miR143高表达与低表达组,并计算IL-10、IFN-γ的表达量。结果:miR143在癌旁组织与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15)vs(0.12±0.06),miR143的表达同时与患者生存率、转移率密切相关(P<0.001)。IHH-4p Genesil1-miR143与CON组的miR143表达水平分别为8.63±0.71 vs 1.0±0.06,在48 h时,p Genesil1-miR143组增殖指数显著低于CON(P<0.01),p Genesil1-miR143组与CON组Annexin V+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40±7.2)vs(2±0.38),迁移细胞数的比值分别为(40±7.2)vs(2±0.38),以上P值均小于0.001。在PTC患者中,IL-10、IFN-γ中,r2分别为-0.4,0.62(P<0.001),miR143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IFN-γ的表达量分别为(8±0.23)vs(11.2±0.12),IL-10(12±3.1)vs(8.43±0.44)(P<0.05)。结论:miR143在PTC患者中低表达,且与患者预后、生存相关。miR143的高表达使得IHH-4细胞系增殖减弱、凋亡增加、迁移降低,同时miR143的表达与患者的免疫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瘤 miR143 免疫 IL-10 IFN-Γ
下载PDF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淋巴结转移诊断作用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杜江 钟红 +1 位作者 博格拉.阿尔斯兰 马斌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7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4月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10例PTC患者,同时选取40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作为对照,分析患者术前血清TSH与... 目的探讨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4月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10例PTC患者,同时选取40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作为对照,分析患者术前血清TSH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PTC组患者血清TSH为(2.32±0.61)IU/ml,明显高于甲状腺结节组的(1.42±0.73)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和单双侧PTC患者血清TS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直径>1cm、Ⅲ~Ⅳ期、有钙化和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肿瘤直径≤1cm、Ⅰ~Ⅱ期、无钙化和不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血清TSH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TSH诊断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5,截断值为2.86IU/ml时,灵敏度为75.9%,特异度为81.1%。结论 PTC患者血清TSH水平可作为预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肿瘤 促甲状腺激素 颈侧区淋巴结 转移
原文传递
桥本病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冯姜(综述) 沈山梅(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1-224,共4页
桥本病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为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癌是较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以乳头状癌最常见。桥本病合并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甲状腺癌常伴随炎症细胞的浸润,有研究表明这些细胞可以促进肿瘤发生。甲状... 桥本病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为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癌是较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以乳头状癌最常见。桥本病合并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甲状腺癌常伴随炎症细胞的浸润,有研究表明这些细胞可以促进肿瘤发生。甲状腺乳头状癌表达Ret/PTC、RAS、BRAF等癌基因都可以促进炎症反应。文章围绕桥本病和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流行病学特点,甲状腺肿瘤的早期病变以及两者共同的发病原因等角度,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病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桥本病 甲状腺肿瘤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儿童肺部恶性肿瘤七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徐丹 陈志敏 +5 位作者 顾伟忠 王颖硕 黄美霞 唐兰芳 张园园 姜源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8-303,共6页
目的 探讨儿童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以及预后.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7例儿童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影像以及病理表现,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本组均首诊于儿内科... 目的 探讨儿童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以及预后.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7例儿童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影像以及病理表现,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本组均首诊于儿内科,症状例数:咳嗽6例、呼吸困难4例,发热、纳差各2例、胸闷、胸痛、跛行、腹胀及便秘各1例,未发现咯血、喘息或进行性消瘦的病例.体检:肺部听诊示5例单侧呼吸音减低,1例可闻及湿哕音及哮鸣音,1例肺部听诊无明显异常;肺外表现包括左髋关节压痛、左阴囊内包块各1例;未发现杵状指、贫血貌、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2)血常规示白细胞仅1例偏高,为17.44x109/L,其余均在正常范围,中性粒细胞0.348~0.767,C反应蛋白<1~ 162 mg/L,均无贫血,血肿瘤标志物4例中有3例增高.(3)影像学:肺内多发结节状阴影3例,肺内多发囊腔性病变2例(均为胸膜肺母细胞瘤),支气管内软组织块影1例,肺内类圆形肿块影1例,合并纵隔内肿块影1例.合并肺不张3例,气胸2例,纵隔疝2例,胸腔积液2例,皮下气肿1例.(4)所有患儿均接受肿瘤穿刺活检或肿瘤切除,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胸膜肺母细胞瘤3例,内胚窦瘤2例,鳞状细胞癌、甲状腺乳头状癌各1例.(5)随访:存活3例,死亡2例,失访2例.死亡患儿为胸膜肺母细胞瘤合并多处骨转移与胸膜肺母细胞瘤各1例,均放弃治疗出院.目前存活并在继续随访中的3例随访时间分别为19个月、1 1个月、2个月,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肺转移患儿接受右甲状腺癌根治+甲状腺左叶切除+改良选择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接受碘131治疗;1例内胚窦瘤肺转移患儿接受3次化疗后接受左腹膜后肿瘤切除+左侧睾丸肿瘤切除术,再接受6次化疗;另1例内胚窦瘤肺转移予3次化疗后出院等待下次化疗.结论 儿童肺部恶性肿瘤并非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胸膜肺母细胞瘤 肺鳞状细胞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 内胚窦瘤
原文传递
抑癌基因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明辉 樊玉霞 卢秀波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2-634,共3页
目的观察抑癌基因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PTEN)表达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株(TPC-1)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在人TPC-1细胞株中转染PTEN过表达载体(pBP-PTEN),同时转染空载体(pBP)作为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 目的观察抑癌基因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PTEN)表达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株(TPC-1)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在人TPC-1细胞株中转染PTEN过表达载体(pBP-PTEN),同时转染空载体(pBP)作为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TEN在人TPC-1细胞株中的表达,噻唑蓝比色法(MTT)实验通过检测吸光度(A)值来观察PTEN对TPC-1细胞株细胞增殖能力影响,通过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数目来观察PTEN对TPC-1细胞株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集数据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应用t检验。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载体组的TPC-1细胞中PTE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载体对照组,过表达载体组的TPC-1细胞增殖能力、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A值:0.40±0.02,侵袭细胞数目:(45.76±4.11)个,迁移细胞数目:(25.62±2.89)个]明显低于空载体对照组[A值:0.75±0.03,侵袭细胞数目:(95.32±5.41)个,迁移细胞数目:(53.47±4.4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过表达能显著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 甲状腺乳头状癌 细胞增殖 肿瘤侵袭 肿瘤迁移
原文传递
<25岁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复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田梦冉 只璟泰 +1 位作者 郑向前 高明 《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2020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究<25岁甲状腺乳头状癌(TPC)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此类患者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2015年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429例TP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25岁的104例,≥25岁的325例。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 目的探究<25岁甲状腺乳头状癌(TPC)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此类患者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2015年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429例TP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25岁的104例,≥25岁的325例。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及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并对影响<25岁术后复发因素进行Logrank单因素、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25岁TPC患者比≥25岁TPC患者原发肿瘤直径更小,手术切除范围相对较小,术后复发率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个数≥2个、最大肿瘤直径≥2 cm、未行全甲状腺切除术与<25岁TPC患者术后复发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个数≥2个、最大肿瘤直径≥2 cm是<25岁TPC患者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结论原发肿瘤个数≥2个、最大肿瘤直径≥2 cm是预测术后复发危险因素,为临床上诊疗<25岁TPC患者提供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肿瘤复发 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血清半乳凝素-3、细胞角蛋白19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简锋 翁伟建 +1 位作者 曾萍 林俊荣 《中国临床医学》 2013年第6期766-767,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中半乳凝素-3(galectin-3)、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片段(CYFRA21-1)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umor specific growth factor,TSGF)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3年6月检测181例甲状腺肿... 目的:探讨血清中半乳凝素-3(galectin-3)、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 19)片段(CYFRA21-1)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umor specific growth factor,TSGF)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3年6月检测181例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前血清中肿瘤标志物galectin-3、CYFRA21-1和TSGF的含量。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病理结果证实,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n=42)和甲状腺良性病变组(n=139)。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3种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差异。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患者血清的galectin-3、CYFRA21-1和TSGF水平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高于任何一项单项检测(χ2=4.200,P=0.040);3项联合检测的特异性稍低于单项检测中特异性最高的CYFRA2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2,P=0.327)。结论:联合检测血清galectin-3、CYFRA21-1和TSGF水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肿瘤标志物 早期诊断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引流淋巴结中淋巴细胞CC类趋化因子受体7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戚林增 丁海玲 +4 位作者 陈璐 李庆辉 张瑞 田铧 张立平 《解剖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63-366,共4页
目的:观察CC类趋化因子受体7(CCR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甲状腺引流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微环境对淋巴结中淋巴细胞CCR7表达的影响.方法:采集临床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淋巴结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检测癌转移... 目的:观察CC类趋化因子受体7(CCR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甲状腺引流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微环境对淋巴结中淋巴细胞CCR7表达的影响.方法:采集临床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淋巴结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检测癌转移淋巴结与未转移淋巴结中淋巴细胞的CCR7的表达;采集健康人和癌转移患者外周血,检测T淋巴细胞CCR7的表达.结果:与未发生癌转移淋巴结比较,癌转移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CCR7表达明显降低;外周血T淋巴细胞CCR7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灶微环境能够降低淋巴细胞CCR7表达,提示肿瘤免疫逃逸可能存在新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类趋化因子受体7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 淋巴细胞 肿瘤微环境
下载PDF
多灶甲状腺乳头状恶性肿瘤的微小癌灶超声特点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舒婷 《实用癌症杂志》 2018年第6期905-907,共3页
目的探讨多灶甲状腺乳头状恶性肿瘤的微小癌灶超声特点。方法选择80例超声怀疑恶性肿瘤的甲状腺微小病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20个病灶,病灶直径均≤5 mm。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与良性组,比较两组超声特点,并分析超声的应用价值。结果... 目的探讨多灶甲状腺乳头状恶性肿瘤的微小癌灶超声特点。方法选择80例超声怀疑恶性肿瘤的甲状腺微小病灶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20个病灶,病灶直径均≤5 mm。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与良性组,比较两组超声特点,并分析超声的应用价值。结果 120个可疑甲状腺乳头状恶性肿瘤中,有100个病理确诊为恶性,占83.3%。恶性组边界不清晰、实质性、内部低回声、周边无声晕及纵横比>1比例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诊断多灶甲状腺乳头状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75.0%,阳性似然比为0.95,阴性似然比为0.52。结论边界不清晰、实质性、内部低回声、周边无声晕及纵横比>1是多灶甲状腺乳头状恶性肿瘤的特征性超声表现,对于上述情况需引起重视,避免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恶性肿瘤 微小癌灶 超声
下载PDF
神经介素U蛋白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的意义及作用机制
13
作者 高关清 郭丹 +3 位作者 卢文亚 张萍 王芳 石科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521-525,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介素U(NMU)蛋白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GEPIA数据库中NMU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mRNA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关系。进一步回顾性分... 目的:探讨神经介素U(NMU)蛋白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生物信息学分析GEPIA数据库中NMU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mRNA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无病生存期的关系。进一步回顾性分析了来自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3月—2022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NMU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培养TPC-1和KTC-1细胞,通过NMU的shRNA质粒转染下调NMU表达,通过集落形成实验及噻唑蓝(MTT)实验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在GEPIA数据库中NMU的mRNA显著高表达,并与患者无病生存期显著相关。免疫组化揭示NMU在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则为阴性或无表达,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高级别者42例,χ^(2)=8.184,P=0.004)及多灶(33例,χ^(2)=7.469,P=0.006)显著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无关(均P>0.05)。MTT实验(t=7.33,P=0.0052;t=8.08,P=0.0040)及集落形成实验(t=12.43,P=0.0011;t=16.46,P=0.0005)证实,NMU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的下调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NMU显著高表达,且与患者侵袭性临床病理特征及无病生存有关,NMU蛋白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免疫组化 神经介素U蛋白 肿瘤分期 增殖
下载PDF
单灶cT1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闻鉴非 张浩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2年第11期1540-1543,共4页
目的评估单灶cT1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为PTC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CND)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初次手术治疗并行PCND的单灶cT1N0的PTC患者957例,回顾性分... 目的评估单灶cT1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为PTC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CND)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初次手术治疗并行PCND的单灶cT1N0的PTC患者95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957例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383例(40.02%)。单因素分析显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无转移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男性、肿瘤最大径>0.65 cm和肿瘤位于甲状腺下1/3为PT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肿瘤最大径>0.65 cm时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666(95%CI:0.631~0.700)。结论手术方案制定时若为年龄<55岁、男性、肿瘤位于甲状腺下1/3、肿瘤最大径>0.65 cm的患者,更容易发生CLN转移,可能更宜行PC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cT1N0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肿瘤最大径
原文传递
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患者肿瘤内抗肿瘤免疫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昶 吴健 汤宏志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08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观察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患者肿瘤内抗肿瘤免疫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组织内S-100蛋白呈阳性的树突状细胞及HLA-DR抗原呈阳性表达的细胞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患者肿瘤内抗肿瘤免疫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组织内S-100蛋白呈阳性的树突状细胞及HLA-DR抗原呈阳性表达的细胞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组织内存在大量树突状细胞(8/8),数量明显多于不伴桥本甲状腺炎的甲状腺癌患者(1/20),树突状细胞的胞浆突起插入癌细胞之间并与之接触。癌细胞呈不同程度HLA-DR抗原阳性表达。在树突状细胞及HLA-DR抗原阳性表达的癌细胞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围绕。癌细胞存在不同程度坏死、崩解、脱落。结论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组织内存在由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及HLA-DR抗原阳性表达的癌细胞引起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与患者预后可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 抗肿瘤免疫 树突状细胞 HLA-DR抗原表达 淋巴细胞 预后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叉头翼螺旋转录因子3水平变化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海滨 赵爱国 +4 位作者 苗雅云 李帅 张冠男 湛喜梅 王文胜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613-617,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TA1)、叉头翼螺旋转录因子3(FOXP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淋巴转移患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111例PTC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组织...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MTA1)、叉头翼螺旋转录因子3(FOXP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淋巴转移患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111例PTC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组织中MTA1、FOXP3表达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影响PTC淋巴转移的因素。结果:111例PTC组织标本中,MTA1的阳性表达率(MTA1阳性例数/癌组织总例数)为78.38%(87/111)高于癌旁组织17.12%(19/111),FOXP3在PT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FOXP3阳性例数/癌组织总例数)为70.27%(78/111)高于癌旁组织13.51%(15/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TA1与FOXP3表达呈正相关(r=0.532,P=0.000);PTC患者癌组织中MTA1与FOXP3表达与包膜侵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转移患者与未转移患者在性别、病灶数、包膜侵犯、TNM分期、脉管侵犯、MTA1及FOXP3等病理特征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病灶、TNM分期、包膜侵犯及MTA1、FOXP3表达均是影响PTC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MTA1、FOXP3在PTC患者癌组织中表达均升高,其表达水平与包膜侵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可作为评估PTC淋巴转移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1 叉头翼螺旋转录因子3 病理分期 相关性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前后生存质量分析
17
作者 郑晓宏 邱怀鹏 +1 位作者 袁园 张少波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8期143-146,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前后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2020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实施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07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实施甲状腺全切除...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除术前后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2020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实施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07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实施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后,采用头颈部肿瘤生存质量量表对患者术后1、3、6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随后将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是否进行了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以及^(131)I治疗划分亚组,分析不同因素影响下患者分别在术后1、3、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该组患者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身体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头颈部附加条目评分以及量表总分均较低,但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开始升高,在术后6个月上述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家庭经济状况、文化程度、是否在术后接受了^(131)I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与男性相比,年龄≥40岁与年龄<40岁,未实施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与实施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相比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年龄较低、女性患者、实施了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临床工作中需要增强术前与患者的沟通及交流,术中尽可能的缩小切口,术后给予可靠的药物治疗及其他方法处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全切除术 生活质量 头颈部肿瘤生存质量量表 影响因素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