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致出血性转化及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2
1
作者 苏敏 杨卫新 +5 位作者 王万华 曹勇军 卢涛声 江选飞 孔岩 刘春风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54-758,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这些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6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选取溶栓前临床和实验室...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这些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6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选取溶栓前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通过比较HT组与非HT组之间的差异,筛选与HT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并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T及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8例溶栓患者有29例继发HT(22.66%),其中16例为症状性脑出血(12.50%),死亡2例,占HT的6.90%。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房颤(OR=1.293,95%CI1.224~1.589,P=0.001)、早期CT改变(OR=2.452,95%CI1.132~3.309,P=0.034)、基线舒张压≥100mm Hg(1mmHg=0.133kPa,OR=9.265,95%CI1.435~59.836,P=0.019)、基线血糖≥11.1mmol/L(OR=3.037,95%C10.252—57.593,P=0.047)、NIHSS评分〉15分(OR=8.752,95%CI1.035—30.285,P=0.023)和溶栓时间窗〉3h(OR=98.74,95%CI5.067~186.120,P=0.002)6项为HT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基线血糖≥11.1mmol/L(OR=3.265,95%C10.435~59.863,P=0.045)、NIHSS评分〉15分(OR=10.453,95%CI5.647~38.185,P=0.003)和溶栓时间窗〉3h(OR=2.541,95%CI1.098~51.086,P=0.017)影响了HT患者的预后。结论溶栓前的舒张压、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T低密度改变或水肿占位效应、房颤和溶栓时间窗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基线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溶栓时间窗影响了溶栓后HT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预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合并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娄一萍 严慎强 +3 位作者 张圣 陈智才 万锦平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35,共8页
目的: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再灌注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33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 目的: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再灌注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33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包括临床、实验室、影像检查结果和溶栓后出血转化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评分,出血转化根据ECASSⅡ标准评定,改良Rankin评分≤2分定义为临床结局不良,将心房颤动对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以及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脑血流达峰时间〉6 s区域定义为低灌注区,脑血流达峰时间〉8 s区域定义为严重低灌注区,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心房颤动与未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低灌注区的再灌注情况.结果:合并心房颤动者共137例(占41.5%),心房颤动患者较未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年龄大、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出血转化者多、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差.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心房颤动对患者溶栓后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OR=0.920,95%CI:0.533~1.586;P=0.763)和病死率(OR=1.381,95%CI:1 096~1.242;P=0.466)均无显著影响;合并心房颤动不影响出血性脑梗死型出血转化(OR=1.676,95%CI:0.972~3.031;P=0.088),但增加脑实质血肿型出血转化(OR=3.621,95%CI:1.403~9 344;P=0.008);心房颤动会增加严重低灌注区的再灌注(OR=10.57,95%CI:1.16~96.50;P=0.037).结论:合并心房颤动增加严重低灌注区的再灌注,也增加脑实质血肿型出血转化的风险,但心房颤动不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3个月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急性病 脑缺血 药物疗法 卒中 药物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神经系统 出血 再灌注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磁共振波谱学 统计学(主题)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在不同时间窗溶栓的剂量化治疗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苏观湛 陈清华 邓思梅 《临床医学工程》 2014年第2期211-212,共2页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在不同时间窗溶栓的剂量化治疗效果.方法 将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分为0~6h溶栓组、6~12h溶栓组和12~24 h溶栓组,给予不同剂量的溶栓治疗后,观察神经功能、精神状态及治疗相关指标.结果 0~6h溶...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在不同时间窗溶栓的剂量化治疗效果.方法 将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分为0~6h溶栓组、6~12h溶栓组和12~24 h溶栓组,给予不同剂量的溶栓治疗后,观察神经功能、精神状态及治疗相关指标.结果 0~6h溶栓组、6~12h溶栓组的CSS评分、NIHSS评分及神智恢复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总时间、住院总费用均低于12 ~ 24 h溶栓组,MMSE评分均高于12~24 h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0~6h溶栓组与6~12 h溶栓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可由6h放宽到12 h,在不同的时间窗内应给以不同的溶栓剂量,能够取得相当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时间窗 量化治疗
下载PDF
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9例报道) 被引量:7
4
作者 徐光军 姜桂生 +5 位作者 徐军 卑产谢 杜景卫 孙义华 杨霞峰 李延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19-822,共4页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对9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人接触性溶栓治...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入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对9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人接触性溶栓治疗.辅以机械性血栓切割,以血栓全部或大部分溶解、闭塞的脑静脉窦主干再通为停止溶栓指征。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出院后随访9~30个月,内容包括腰穿、眼底检查和MRV或DSA检查。结果出院时9例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再通,动静脉循环时间正常,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眼底水肿明显减轻或消失,GCS评分由术前平均10分恢复到15分,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平均随访20个月后无一例患者血栓再形成.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结论上矢状窦远端置管持续尿激酶泵人接触性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颅内静脉窦 上矢状窦 溶栓治疗 尿激酶
原文传递
19例肺动脉栓塞诊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韩胜斌 金辉 杜鹛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00-103,共4页
目的总结肺动脉栓塞诊治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降低漏诊、误诊和病死率.方法回顾分析肺动脉栓塞共19例,治疗前后测得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D-二聚体(DDi)、乳酸脱氢酶(LDH)指标作一自身治疗前后对照资料t检验统计.结果19例经治疗前后PaO2... 目的总结肺动脉栓塞诊治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降低漏诊、误诊和病死率.方法回顾分析肺动脉栓塞共19例,治疗前后测得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D-二聚体(DDi)、乳酸脱氢酶(LDH)指标作一自身治疗前后对照资料t检验统计.结果19例经治疗前后PaO2、DDi和LDH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在高度疑诊时及时行DDi和CTA检查,有助于及早、正确诊断;尽快予以抗凝、溶栓治疗,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肺梗的发生面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降低致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下腔静脉滤器 抗凝 溶栓
下载PDF
远程卒中医疗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 被引量:4
6
作者 金巍 时芳芳 +3 位作者 董文帅 陈静 任传成 顾勇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尽管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能有效开通闭塞血管,但由于其治疗时间窗短和存在出血风险,目前的溶栓率普遍较低。临床研究表明,远程卒中医疗能有效缩短患者就诊时间、提高溶栓率、降低出血风险和改善患者转归。尽... 尽管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能有效开通闭塞血管,但由于其治疗时间窗短和存在出血风险,目前的溶栓率普遍较低。临床研究表明,远程卒中医疗能有效缩短患者就诊时间、提高溶栓率、降低出血风险和改善患者转归。尽管目前远程卒中医疗的应用受到技术、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但随着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远程卒中医疗将会在卒中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远程医学 血栓溶解疗法 时间因素
原文传递
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与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毕国善 熊国祚 +4 位作者 戴先鹏 申昕 邓礼明 胡兵兵 陈洁 《现代医药卫生》 2019年第8期1150-1153,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抗凝与介入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探讨亚急性期下肢DVT的治疗选择。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亚急性DVT患者48例,根据是否行介入治疗分为药物组和介入组,每组24例。药物... 目的对比分析抗凝与介入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探讨亚急性期下肢DVT的治疗选择。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血管外科住院治疗的亚急性DVT患者48例,根据是否行介入治疗分为药物组和介入组,每组24例。药物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后期应用华法林或利伐沙班抗凝治疗。介入组在应用药物抗凝基础上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并经小隐静脉(9例)/腘静脉(15例)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静脉血栓中局部应用尿激酶溶栓。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变化及疗效,随访6~24个月,观察DVT后综合征(PTS)发生情况等。结果介入组患者治疗后膝上、下患侧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分别为(1.10±1.11)、(1.11±1.02)cm]均明显小于药物组[分别为(2.21±1.04)、(2.00±0.98)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2.59,P<0.05);总有效率[91.7%(22/24)]明显高于药物组[54.2%(1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5 1,P<0.05)。48例患者中完成随访43例,失访5例,随访率为89.6%。介入组患者中再发血栓1例,药物组患者中再发血栓3例。介入组患者总PTS发生率[13.6%(3/22)]明显低于药物组[52.4%(1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5 2,P<0.05)。结论介入治疗亚急性期下肢DVT可提高血栓溶解率,降低PTS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治疗 药物疗法 抗凝药/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Killip分级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溶栓治疗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占启 傅向华 +4 位作者 马宁 王爱平 陈春红 肖暖 张晶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溶栓这两种不同的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心功能状态患者心室功能以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首次AMI患者166例,KillipⅡ~Ⅲ级组79例,其中43例行直接PCI治疗,36例予溶栓治疗;... 目的对比研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溶栓这两种不同的血运重建治疗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心功能状态患者心室功能以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首次AMI患者166例,KillipⅡ~Ⅲ级组79例,其中43例行直接PCI治疗,36例予溶栓治疗;KillipⅠ级组87例,其中39例行直接PCI治疗,48例予溶栓治疗。观察所有入选患者AMI后1~2周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行ERNA检查。随访24周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于24周时复查ERNA。结果①与溶栓组相比,KillipⅡ~Ⅲ级AMI患者直接PCI组1~2周、24周时心室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KillipⅠ级AMI患者直接PCI组心室功能指标略优于溶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KillipⅡ~Ⅲ级AMI患者住院1~2周、24周时再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3% vs 25.0%、18.6% vs 41.7%,直接PCI组较溶栓组显著降低(P<0.05);KillipⅠ级AMI患者住院1~2周、24周时再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7% vs 12.5%、12.8% vs 22.9%,直接PCI组较溶栓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KillipⅡ~Ⅲ级AMI患者直接PCI较溶栓治疗能更好地改善心室功能,而KillipⅠ级AMI患者直接PCI和溶栓治疗疗效相近。直接PCI术后再缺血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血栓溶解疗法 心功能
下载PDF
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应行静脉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吗?
9
作者 苏克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神经影像学显示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并不少见。是否应采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此类患者存在争论。文章介绍了围绕这一争论的不同观点。
关键词 梗死 大脑中动脉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血栓溶解疗法 侧支循环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IL-8变化及临床意义
10
作者 蔡庆岭 王涛 +1 位作者 李玉红 张霞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3-14,共2页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及梗塞后在溶栓期间白细胞介素 8(IL - 8)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 (RIA)检测IL - 8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患者血清IL - 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0 1) ;冠...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及梗塞后在溶栓期间白细胞介素 8(IL - 8)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 (RIA)检测IL - 8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患者血清IL - 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0 1) ;冠脉再通组IL - 8水平在溶栓后 2h开始升高 ,4h达峰值 ,与冠脉未通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IL - 8对AMI及AMI静脉溶栓后冠脉再通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并提示溶栓后ST段再抬高与缺血 /再灌注IL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溶栓疗法 放射免疫分析 白介素-8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袁利和 和姬苓 +1 位作者 黄维星 王世霞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4年第3期157-159,共3页
研究表明溶栓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但溶栓药物的选择与剂量、溶栓治疗时间窗、适应证、溶栓途径、合并用药的利弊、溶栓后并发症等问题仍是面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对此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溶栓治疗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
下载PDF
大剂量脉络宁治疗AMI再灌注损伤
12
作者 王维展 岳爱菊 +6 位作者 张颖轩 陈玉生 耿建林 郭丽娟 樊慧丽 张俊岭 武长东 《河北医学》 CAS 1996年第6期562-564,共3页
选择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心肌梗塞(AMI)109例,施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冠脉再通80例,分治疗组42例,于溶栓前10~30min给脉络宁40~50ml,并以此剂量每日1次连用7d;设单用溶检治疗者38例为对照组进行... 选择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心肌梗塞(AMI)109例,施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冠脉再通80例,分治疗组42例,于溶栓前10~30min给脉络宁40~50ml,并以此剂量每日1次连用7d;设单用溶检治疗者38例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7.6%和84.2%,发生严重心衰3例(7.1%)和6例(15.8%),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RPA)17例(40.5%)和30例(78.9%),两组间差异显著。同时,脉络宁组在减少心肌氧耗量,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减少心肌酶的释放,提高左室射血功能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大剂量脉络宁具有抗AMI再灌注性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宁 AMI 溶栓治疗 再灌注性损伤
下载PDF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聂鹏 《当代医学》 2019年第4期35-37,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本院接受治疗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41例,予以静脉溶... 目的研究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本院接受治疗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41例,予以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41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心功能各指标水平与参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87%,低于参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急性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 心功能 临床治疗效果
下载PDF
血管腔内微创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211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希全 潘晶晶 +4 位作者 王义平 朱亮 刘焕亮 郝斌 任可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5期70-77,共8页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 211例急性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中央型375例单纯机械性血栓抽吸,患侧股静脉顺行穿刺,导丝引导下插入12~14 F鞘管手动抽吸髂、股静脉内血栓;混合...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 211例急性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中央型375例单纯机械性血栓抽吸,患侧股静脉顺行穿刺,导丝引导下插入12~14 F鞘管手动抽吸髂、股静脉内血栓;混合型570例患侧股静脉顺行穿刺直接抽吸清除髋上髂、股静脉内血栓;髋下股、腘静脉血栓,由健侧股静脉顺行穿刺,采用"穿线"或导丝"抓捕"技术,建立"健、患侧股静脉工作导丝"通路,经健侧置入7 F"翻山鞘管"至患侧髂静脉内,并沿导丝插入Fogarty导管,顺应静脉瓣膜方向将血栓拉至患侧髂静脉内,再经患侧股静脉抽吸血栓;周围型266例,患侧股静脉逆行穿刺,在导丝保护下插入12 F鞘管手动抽吸胫前、胫后及腓静脉内血栓。术后残存血栓配合溶栓治疗。492例髂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行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结果介入治疗总有效率99.34%(1 203/1 211),无效0.66%(8/1 211),平均住院(6.5±1.2)d。患肢肿胀、疼痛均于介入治疗后1~2 d内开始消退或减轻。介入取栓及溶栓效果:Ⅰ级61.44%(744/1211);Ⅱ级29.31%(355/1 211);Ⅲ级8.59%(104/1 211);Ⅳ级0.66%(8/1 211)。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与入院比较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临床表现"优"75.06%,"良"16.55%,"中"7.29%,"差"1.10%。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2.07%和88.62%。结论血管腔内微创治疗LEDVT,能尽早清除静脉腔内血栓,迅速恢复通畅的血流,缩短病程,近、中期疗效显著,以中央型DVT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机械性血栓抽吸 腔内溶栓 介入治疗
下载PDF
静脉溶栓获益的最大梗死体积阈值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美霞 周颖 +2 位作者 张睿婷 张圣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4-389,共6页
目的:探究静脉溶栓治疗获益的最大梗死体积阈值及其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6年6月发病9 h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起... 目的:探究静脉溶栓治疗获益的最大梗死体积阈值及其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6年6月发病9 h内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起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T)将患者分成时间窗内组(ONT≤4.5 h)和超时间窗组(ONT>4.5 h),三个月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mRS≤2定义为预后良好,mRS>2定义为预后不良。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静脉溶栓治疗获益的最大梗死体积阈值。结果:共纳入58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时间窗内465例,超时间窗122例。相对于临床预后良好者,临床预后不良者基线梗死体积较大(Z=-9.766,P<0.01)。校正年龄、ONT、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房颤动后,较大基线梗死体积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14,95%CI:1.008~1.020,P<0.01)。根据ROC曲线,时间窗内患者和超时间窗患者静脉溶栓获益的最大梗死体积阈值分别为152 mL(曲线下面积为0.733,95%CI:0.686~0.779,P<0.01)和71 mL(曲线下面积为0.732,95%CI:0.644~0.820,P<0.01)。随着ONT延长,梗死体积阈值减小(ρ=-0.691,P<0.05)。结论:相对于超时间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时间窗内的患者从静脉溶栓中获益的梗死体积阈值更高,其阈值随时间延长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病 脑缺血/治疗 卒中/治疗 血栓溶解疗法/方法 侧支循环 预后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