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伤椎植骨植钉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9
1
作者 印飞 孙振中 +3 位作者 殷渠东 刘军 顾三军 张绍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7-232,共6页
目的比较伤椎植骨植钉术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或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胸腰椎爆裂或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分别使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 目的比较伤椎植骨植钉术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或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胸腰椎爆裂或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分别使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植钉术(A组)和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术(B组)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节段、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椎间隙高度丢失、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分级)、JOA评分及VAS评分。结果A、B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早期并发症发生。4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4.8个月。无内固定物断裂、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A、B组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改善评分分别为(0.52±O.72)、(O.47±0.6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8,P=0.853)。两组术后1周及12个月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VAS评分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A、B组Cobb角、各椎间隙高度、VAS评分及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内固定相邻上、下位及伤椎相邻上、下位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术相比,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植钉术治疗胸腰椎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椎弓根螺钉 伤椎植骨植钉术
原文传递
经椎管椎体植骨加AF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被引量:43
2
作者 王春 刘清平 +2 位作者 刘成招 郑立槟 周之平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年第6期415-416,共2页
目的 观察和分析AF固定加经椎管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效果。方法 用AF固定加经椎管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86例 ,并进行随访分析 ,观察神经损伤以及骨折椎体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除神经损伤ASIA分级为A级的 10例... 目的 观察和分析AF固定加经椎管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效果。方法 用AF固定加经椎管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86例 ,并进行随访分析 ,观察神经损伤以及骨折椎体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除神经损伤ASIA分级为A级的 10例无变化外 ,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骨折椎体平均高度术前 (% ) 5 9 4 1± 9 5 3,术后 (% ) 95 2 8± 10 30 ,半年后随访 (% ) 93 96± 11 5 1。椎管受阻狭窄程度 :按Wolter分类 ,术前指数 1(30例 ) ,指数 2 (44例 ) ,指数 3(12例 ) ,术后指数 0 (72例 ) ,指数 1(14例 )。内固定物无发生折断、折弯等。结论 AF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较为有效 ,方便的方法之一。为有效维持椎体高度 ,减少并发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管椎体植骨 AF固定 治疗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微创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0
3
作者 李巧平 李琳 +1 位作者 李璟 吴丽仙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10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微创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丽水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实施微创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微创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在丽水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实施微创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围术期采用传统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围术期采用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3/45)低于对照组24.4%(1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1,P<0.05);术后24h、术后3d、出院时疼痛评分分别为(3.36±0.87)、(2.64±0.61)、(1.75±0.6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26±1.12)、(3.48±0.84)、(2.35±0.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7.07±1.70)d,较对照组的(10.04±2.51)d缩短;而观察组患者住院总费用为(29 794.05±882.44)元,较对照组的(33 929.92±1431.30)元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应用FTS,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并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脊柱外科新型护理模式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 胸腰椎爆裂骨折 护理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诊断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1
4
作者 吴晓琼 沈长青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3期125-127,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X线平片、MSCT平扫、MPR及VRT后处理,观察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椎体骨折数目、附件骨折数目...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4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X线平片、MSCT平扫、MPR及VRT后处理,观察并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椎体骨折数目、附件骨折数目、椎管受累等显示情况。结果 MSCT轴位平扫椎体骨折个数检出率90.0%,附件骨折处数检出率86.8%,椎管分度准确度84.0%,均显著高于X线片的70.0%、64.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轴位与VRT、MPR与VRT在椎体骨折个数、附件骨折处数、椎管受累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MPR对附件骨折处数、椎管受累检出率明显高于MSCT轴位(P<0.05)。结论相比X线片,MSCT对椎体骨折节段、附件骨折及椎管受累显示更有优势,特别是MP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后处理技术
下载PDF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外科干预方式选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5
作者 陈可夫 贾连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2-135,共4页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重要课题,前入路、后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或者微创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相当。前入路手术并发症较少,创伤和出血量较多;后入路手术并发症较多,创伤和出血量较少;联合入路手术创伤明显大于...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重要课题,前入路、后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或者微创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相当。前入路手术并发症较少,创伤和出血量较多;后入路手术并发症较多,创伤和出血量较少;联合入路手术创伤明显大于前两者,但固定效果优于前两者;微创手术创伤明显小,并发症较少,但学习曲线较陡峭,较难掌握,且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研究。哪种手术入路是最好的并无统一定论,外科医生可以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和部位、神经损伤情况,以及个人经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外科干预方式 综述
原文传递
后路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严重不稳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被引量:25
6
作者 陈志达 吴进 +2 位作者 林斌 吴松松 曾文容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9-63,共5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严重不稳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3年7月,采用后路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52例严重不稳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21~56岁,平均37.9岁。致伤... 目的探讨经后路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严重不稳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5月—2013年7月,采用后路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52例严重不稳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其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21~56岁,平均37.9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2例,交通事故伤16例,其他伤4例。载荷分享评分(load sharing classification,LSC)为7~9分,平均7.85分。累及节段:T_(11) 4例,T_(12) 19例,L_1 25例,L_2 4例。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8例,D级11例,E级27例。伤椎椎管占位24.2%~76.7%,平均47.1%。伤后至手术时间3~5 d,平均3.6 d。根据患者手术前后的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Frankel分级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85~127 min,平均106.5 min;术中出血量为90~155 mL,平均137.6 mL。术后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47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9~27个月,平均23.2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椎弓根钉松动和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即刻有一定程度丢失,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提高1~2个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980,P=0.003)。结论经后路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严重不稳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LSC≥7分),能有效矫正后凸畸形、恢复椎体高度,并可避免前路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 伤椎 短节段固定 载荷分享评分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原文传递
经椎板间隙开窗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被引量:22
7
作者 陈太勇 龙凌丽 +2 位作者 曹广如 蔡玉强 廖文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36-1240,共5页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隙开窗、椎管减压、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1月-2012年11月,对5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行经椎板间隙开窗、椎管减压、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其中男40例,女18例;年龄25~58岁,平均48岁。骨折...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隙开窗、椎管减压、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1月-2012年11月,对5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行经椎板间隙开窗、椎管减压、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其中男40例,女18例;年龄25~58岁,平均48岁。骨折根据Denis分型均为爆裂骨折(B型)。脊髓损伤程度根据美国脊柱损伤委员会(ASIA)分类标准:A级5例,B级18例,C级20例,D级14例,E级1例。根据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内骨折块CT分型:A型5例,B1型20例,B2型10例,C型2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0 h^9 d,平均7.2 d。手术前后行CT检查计算伤椎椎管狭窄率,摄X线片测量伤椎相对高度评估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评估后凸矫正情况,通过ASIA分类标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5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1年CT示伤椎椎体内植骨部分吸收,但伤椎骨折均愈合,无螺钉松动及断钉、断棒现象发生。术前和术后1年伤椎椎管狭窄率分别为47.56%±14.61%和1.26%±0.62%,术后1年较术前明显恢复(t=24.46,P=0.00)。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和取出内固定物后3个月Cobb角分别为(16.98±3.67)、(3.42±1.45)、(3.82±1.60)、(4.84±1.70)°,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伤椎相对高度分别为57.10%±6.52%、96.26%±1.94%、96.11%±1.97%、96.03%±1.96%,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明显恢复(P<0.05)。术后1年56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1~3级改善,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4例,C级10例,D级23例,E级20例。结论经椎板间隙开窗、椎管减压、伤椎椎体内植骨在椎管充分减压同时,椎体内植骨重塑了椎体形状和高度,伤椎愈合良好,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椎管减压 伤椎椎体内植骨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微创经皮椎弓根植钉并同切口通道下减压治疗A3型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22
8
作者 邹伟 肖杰 +2 位作者 张洋 杜玉辉 周昌俊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30-836,共7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植钉并同切口通道下减压治疗A3型(AO分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43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的伴或不伴有神经损伤,但需椎管减压的A3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1...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植钉并同切口通道下减压治疗A3型(AO分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43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的伴或不伴有神经损伤,但需椎管减压的A3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1例行微创经皮椎弓根植钉并同切口通道下减压治疗(经皮组),22例行传统开放手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板切除椎管治疗(开放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累及节段及术前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分级、胸腰椎损伤评分系统(TLICS)评分、载荷分享评分、伤椎前缘和后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凸Cobb角及椎管侵占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棘旁肌肉剥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者术中X射线暴露次数、术后1 d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时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腰痛VAS评分,并评价ASIA损伤级别恢复情况;检测术后伤椎前缘和后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凸Cobb角、椎管侵占率等影像学指标。结果经皮组剥离肌肉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 d切口VAS评分均优于开放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X射线暴露次数开放组优于经皮组(P<0.01)。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5.1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减压;均未发生医源性神经损伤、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两组术后3 d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缘高度百分比、伤椎后凸Cobb角、椎管侵占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术后3 d上述指标比较以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矫正丢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经皮组腰椎JOA评分、腰痛VAS评分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ASIA脊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微创手术 神经减压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微创通道下开窗减压椎体内植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 被引量:21
9
作者 陈林 覃建朴 +2 位作者 伍富俊 廖文波 敖俊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85-991,共7页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下经椎板间隙开窗减压、椎体内植骨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53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微创通道下经椎板间隙开窗减压、...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下经椎板间隙开窗减压、椎体内植骨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53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微创通道下经椎板间隙开窗减压、椎体内植骨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男37例,女16例;年龄16~57岁,平均43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3例,交通事故伤15例,重物砸伤7例,摔伤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 h^12 d,平均6.7 d。骨折节段:T11 2例,T12 7例,L1 20例,L2 18例,L3 6例。神经功能按美国脊柱损伤委员会(ASIA)分级标准:A级3例,B级5例,C级12例,D级24例,E级9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根据ASIA分级标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复查正侧位X线片及CT,观察骨折愈合以及植骨融合、吸收情况;计算椎管通畅率,评价椎管减压情况;测量伤椎前、后缘相对高度及Cobb角,评估后凸矫正丢失情况。结果手术时间90~240 min,平均150 min;术中出血量为50~500 m L,平均350 m L;术后引流量为20~150 m L,平均80 m L。术后3 d切口VAS评分为1.5~4.7分,平均2.3分。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5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5个月。影像学复查示,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6个月;31例出现植骨吸收现象;无断钉、断棒及螺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伤椎椎管通畅率较术前明显改善(t=27.395,P=0.000)。术后1周、1年和末次随访时,Cobb角及伤椎前、后缘相对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4例、C级7例、D级15例、E级26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77,P=0.000)。结论微创通道下经椎板间隙开窗减压、椎体内植骨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术,在椎管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椎管减压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原文传递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对比 被引量:19
10
作者 曹冬子 许正伟 +3 位作者 刘宏平 尚伟 孙玉录 王存良 《空军医学杂志》 2019年第4期335-337,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杨凌示范区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胸腰单椎体爆裂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杨凌示范区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20例胸腰单椎体爆裂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60例,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组60例,接受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指标、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管横截面侵占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管横截面侵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矢状面Cobb角、椎管横截面侵占率小于对照组(P<0.05),伤椎前缘高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较优,可显著提高治疗结局,提高复位效果,值得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 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 胸腰椎爆裂骨折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贤 杨惠林 +4 位作者 田小武 陈剑峰 朱国华 戴训刚 邹华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755-758,共4页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螺钉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并评估其疗效。方法: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伤椎内注射骨水泥治疗60岁以上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23例,术后观察骨折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变化... 目的:探讨椎弓根内螺钉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并评估其疗效。方法: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伤椎内注射骨水泥治疗60岁以上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23例,术后观察骨折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变化、Cobb角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2 ̄40个月(平均24.2个月)。骨折椎体前后缘均恢复满意,术前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分别为(52.76±5.07)%和(18.12±2.29)%,术后椎体前后缘压缩率分别为(8.09±0.83)%和(0.99±0.22)%,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矢状位Cobb角由术前平均17.0°矫正至5.1°,平均矫正10.9°,无术后并发症,平均下地时间为18d。10例脊髓神经损伤患者,术后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恢复1级及以上,无1例脊髓神经损伤加重者。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椎间隙塌陷,无内固定断裂或弯曲、松动。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能同时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使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可减少内固定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是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 胸腰椎 爆裂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内固定
下载PDF
选择性椎管减压钉杆角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印良 宁漱岩 +5 位作者 徐莘香 张新 胡春明 金安 刘一 陈刚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年第2期85-86,共2页
目的 采用选择性椎管减压钉杆角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30例。方法 依据骨折类型、椎管狭窄程度 ,碎骨块状态进行选择性椎管减压 :轻度椎管狭窄则行间接椎管减压 ,若有神经损伤症状同时作椎板减压 ;严重椎管狭窄、后柱... 目的 采用选择性椎管减压钉杆角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30例。方法 依据骨折类型、椎管狭窄程度 ,碎骨块状态进行选择性椎管减压 :轻度椎管狭窄则行间接椎管减压 ,若有神经损伤症状同时作椎板减压 ;严重椎管狭窄、后柱损伤、后纵韧带损伤碎骨块游离、骨块旋转则间接椎管减压 +椎板减压 +脊髓前减压。结果  30例中 2 9例减压充分 ,30例固定牢固 ,神经恢复好转率占 70 %。结论 认为在采用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时 ,应根据骨折类型、椎管狭窄程度、碎骨块状态进行选择性椎管减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椎弓根螺钉 椎管减压
下载PDF
前路减压椎间支撑体周围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杨雯栋 王清 +1 位作者 兰永树 修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24-729,733,共7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中椎间支撑体周围植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2005年5月-2010年5月采用胸腰椎前路减压椎间支撑体周围颗粒状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167例,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行X线片及三维CT薄层扫描,...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中椎间支撑体周围植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2005年5月-2010年5月采用胸腰椎前路减压椎间支撑体周围颗粒状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167例,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行X线片及三维CT薄层扫描,观察支撑体周围颗粒状植骨融合状况,测量伤椎高度、Cobb角、椎管狭窄率。采用改良Brantigan椎问融合标准判定椎间、支撑体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16例患者随访1-4.5年,平均2.2年,术后1周X线片未见支撑体明显移位,56例CT平扫支撑体周围无明显血肿形成。术后3个月48例CT薄层扫描支撑体(钛网/人工骨)与周围植骨有1-2mm左右透亮线,椎管内无碎骨块占位。术后6个月X线片未见椎旁异位骨化,41例CT薄层扫描支撑体周围植骨与支撑体及椎间有连续性骨小梁形成,未见植骨块进入椎体旁和椎管内。术后1年植骨融合48例4分,39例3分,29例2分。12例纳米人工骨支撑体与周围植骨之间仅少量连续性骨小梁形成,存在1-2mm间隙,但周围植骨已骨性愈合,对人工骨形成包裹。3例钛网和4例人工骨支撑体倾斜(在矢状面或冠状面倾斜均小于10°),Cobb角13°-16°,高于平均值9.5°。术后1周和1年椎间高度、Cobb角、椎管狭窄率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椎间支撑体周围植骨可增加脊柱力学载荷强度,有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椎间植骨融合,从而降低内固定物松动和断裂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前路手术 支撑体周围植骨
下载PDF
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伤椎置钉与不置钉的术后骨折愈合、创伤程度、神经功能恢复的评估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杜增峰 朱强 +3 位作者 马晓磊 贺耀耀 马志远 薛春堂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0期2420-2423,共4页
目的:研究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伤椎置钉与不置钉的术后骨折愈合、创伤程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伤椎置钉与否分为置钉组(A组)和不置钉组(B组)... 目的:研究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伤椎置钉与不置钉的术后骨折愈合、创伤程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伤椎置钉与否分为置钉组(A组)和不置钉组(B组),随访骨折愈合情况并测量伤椎前缘高度、Cobb’s角,术后3d时测定血清中pNF-H、HSP70、NSE、S100β、GFAP、IL-1β、IL-6、IL-8、IL-10、TNF-α、MPO的含量。结果:两组术后1周、半年、1年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显著高于手术前、Cobb’s角显著低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半年、1年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显著低于手术后1周、Cobb’s角显著高于手术前1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后半年、手术后1年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显著高于B组、Cobb’s角显著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d时,两组血清中pNF-H、HSP70、NSE、S100β、GFAP、IL-1β、IL-6、IL-8、IL-10、TNF-α、MPO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时进行伤椎置钉能够减少椎体高度以及后凸畸形矫正的丢失、改善远期脊髓神经功能且不增加手术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 伤椎置钉 脊髓损伤 神经功能
下载PDF
短节段加伤椎固定结合硫酸钙填充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被引量:15
15
作者 殷军 李爱民 +3 位作者 王宁 赵东升 张丙磊 赵玉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61-565,共5页
目的:探讨短节段加伤椎固定结合硫酸钙填充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0月,对9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短节段加伤椎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A组,32例)、短节段加伤椎固定(B组,29例)和短节段固定结合... 目的:探讨短节段加伤椎固定结合硫酸钙填充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0月,对9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短节段加伤椎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A组,32例)、短节段加伤椎固定(B组,29例)和短节段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C组,30例)治疗。所有患者术后至少随访13个月。对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VAS疼痛评分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损伤节段和术前神经功能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中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Frankel分级都有1~2级的神经功能恢复。B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83.5±15.6min,226.4±28.5ml)比A组(93.5±13.4min,243.4±30.4ml)、C组(90.4±13.3 min,237.4±25.5ml)少(P<0.05)。术前三组椎体前缘高度比值(48.6%±8.1%,47.3%±8.6%,47.9%±7.7%)、Cobb角(28.6°±4.2°,28.8°±5.7°,29.8°±4.5°)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A组(96.2%±3.2%,5.2°±1.2°)、B组(96.8%±3.5%,5.3°±1.1°)优于C组(94.8%±4.3%,6.3°±1.8°)(P<0.05);末次随访时A组(96.1%±2.6%,5.7°±2.6°)优于B组(93.7%±3.7%,6.8°±3.1°)和C组(94.2%±3.3%,29.8°±4.5°)(P<0.05)。三组丢失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A组(2.1%±0.1%,1.2°±0.8°)、C组(2.3%±0.1%,1.4°±0.5°)小于B组(5.1%±0.2%,3.7°±1.6°)(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1例螺钉断裂,C组有1例内固定松动移位,A组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短节段加伤椎固定结合硫酸钙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的高度,提供了伤椎前中柱支撑和固定,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硫酸钙 椎体成形术 短节段加伤椎固定
下载PDF
经椎弓根植骨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景续 杨冬 +2 位作者 郭勇 单军 邬波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8-239,共2页
目的:总结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经验,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2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19~59岁。损伤节段:T11 1例,T12 5例,L19例,L26例,L3 2例,L4 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16 d,均为爆裂骨折。术前椎管占位... 目的:总结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经验,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2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19~59岁。损伤节段:T11 1例,T12 5例,L19例,L26例,L3 2例,L4 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16 d,均为爆裂骨折。术前椎管占位率35%~80%。脊柱后突程度(Cobb角):18°~40°。椎体高度压缩至正常的20%~58%。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倒,C级6例,D级5例,E级9例。治疗按置钉→减压→复位→植骨步骤进行。结果:随访1~4年,未发现继发后凸畸形,椎体高度恢复至正常的80%~100%,椎管占位率10%~25%。脊柱后突程度(Cobb角)平均3°,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5例,E级15例。结论:经椎弓根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在早期稳定的基础上为前柱提供长期稳定,避免因复位后“蛋壳”椎体的形成,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椎弓根植骨 胸腰椎爆裂骨折
下载PDF
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被引量:15
17
作者 余润泽 孙良业 +1 位作者 章杰斌 喻德富 《临床骨科杂志》 2012年第5期505-507,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将5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根据椎管骨块占位程度分为前入路组(23例)和后入路组(35例)。分别行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对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将5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根据椎管骨块占位程度分为前入路组(23例)和后入路组(35例)。分别行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对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植骨融合时间、脊柱矫正角度丢失度数、Cobb角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5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前入路组分别为(205.7±30.1)min、(1 030±110.5)ml、(650.0±42.5)ml,后入路组分别为(110.4±25.8)min、(460.8±40.3)ml、(180.8±76.3)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两组A级均有1例无恢复,余均有1~2级的恢复。植骨融合时间:前入路组为(3.4±1.3)个月,后入路组为(4.8±1.1)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矫正角度丢失度数:前入路组为2.0°±1.0°,后入路组为5.0°±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两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方式应根据骨折类型、部位及椎管受压程度,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前入路或后入路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脊髓损伤 前后路手术 Franke1分级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杨欣建 王正国 +2 位作者 朱佩芳 李晓炎 翁格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6-179,共4页
目的 :评价不同内固定器械的三维稳定性和对椎管的减压作用 ,为今后临床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13例中、重度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标本进行不同内固定器械的固定 ,判断和观察脊柱节段的三维稳定性、椎管减压情况... 目的 :评价不同内固定器械的三维稳定性和对椎管的减压作用 ,为今后临床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13例中、重度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标本进行不同内固定器械的固定 ,判断和观察脊柱节段的三维稳定性、椎管减压情况和椎间植骨的固定作用。结果 :Steffee,Kaneda器械可使重度爆裂骨折在屈曲、后伸及侧弯方向上较好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 ;Harrington在后伸时可保持稳定 ,在前屈、侧弯时虽优于Luque ,但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 ;在旋转方向上 ,除Kaneda外的其余器械与正常对照的差异明显(P<0.05)。当椎间植骨后 ,除Luque外的所有器械节段的稳定性明显增加 ,但轴向旋转也仅有Kaneda能阻止节段的活动。除后伸活动外 ,Luque器械与其余器械组对节段的稳定作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严重爆裂骨折以前路减压、植骨及Kaneda最理想 ;Steffee即可保持节段稳定 ,又可使椎管间接减压 ;Harrington的稳定作用不甚理想 ,但对椎管减压最佳 ;Luque无稳定和减压作用 ,应避免使用 ;脊柱前中柱植骨可防止继发后凸畸形和器械固定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
下载PDF
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磷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被引量:15
19
作者 顾宇彤 梁朝革 +2 位作者 张亮 林红 周健 《中国临床医学》 2015年第2期181-185,共5页
目的:评估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微小切口非空心椎弓根钉技术)联合磷酸钙骨水泥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磷酸钙骨水泥 PVP术治... 目的:评估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微小切口非空心椎弓根钉技术)联合磷酸钙骨水泥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磷酸钙骨水泥 PVP术治疗23例单节段胸腰椎新鲜爆裂性骨折且无神经症状的患者,伤椎位于 T11~L2,均属A3型骨折。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射量和住院天数。记录术前及术后即刻、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腰背痛评分,计算并比较各时点的椎体高度压缩率、恢复率、椎体后凸角、椎体后凸矫正率。结果:磷酸钙骨水泥平均注射量为4.9(3.8~6.4)mL,平均手术时间92(75~120) min ,平均出血量52(40~75) mL ,平均住院5.6(4~7) d ,术后平均随访26(24~29)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8.8±1.2)分下降至术后即刻的(1.8±0.6)分及术后2年的(0.4±0.5)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高度压缩率由术前的(50.4±7.2)%显著下降至术后即刻的(6.2±1.5)%及术后2年的(6.9±1.4)%,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后凸角由术前的(22.6±1.8)&176;下降至术后即刻的(3.2±1.7)&176;及术后2年的(5.1±1.5)&176;,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01)。随访过程中术后高度恢复率、后凸矫正率无明显减小;未出现螺钉松动、断钉或断棒。结论: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磷酸钙骨水泥PV P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椎弓根钉内固定 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补肾活血汤联合电针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20
作者 田炳方 周忠良 +2 位作者 吴云龙 程涛 汪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93-1596,共4页
目的:探究补肾活血汤联合电针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49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研究组(4... 目的:探究补肾活血汤联合电针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49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研究组(49例)则采取补肾活血汤联合电针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术后7 d患者疼痛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术后3个月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前及术后3个月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骨折愈合评分系统(RUS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患者治疗满意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有效率(97.96%)高于对照组(85.71%),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ODI评分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术前两组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相当,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RUSS评分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率(2.04%)低于对照组(14.29%),治疗满意率(93.88%)高于对照组(77.5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活血汤联合电针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骨折愈合好,胸腰椎功能恢复好,且患者术后疼痛轻,并发症率低,安全性高,患者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以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补肾活血汤 电针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固定 骨折愈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