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天命”到“天理”——韩愈、二程天论与唐宋之际儒家的发展
1
作者 郑熊 黄芳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1,共9页
唐宋之际儒学出现了变革,这种变革可以通过对韩愈、二程天论的分析体现出来。从韩愈的“天命”到二程的“天理”,体现出唐宋儒学对天性质的界定从意志之天转变为义理之天,天的功能从天地万物之性由天命赋予转变为天地万物之理由天理转化... 唐宋之际儒学出现了变革,这种变革可以通过对韩愈、二程天论的分析体现出来。从韩愈的“天命”到二程的“天理”,体现出唐宋儒学对天性质的界定从意志之天转变为义理之天,天的功能从天地万物之性由天命赋予转变为天地万物之理由天理转化,天人合一关系从外在合一转变为内在合一。从韩愈的“天命”演变成二程的“天理”,带来了儒学发展质的飞跃,这种演变是儒学发展的必然,是儒学为了对抗佛教的挑战而做的自我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天理 韩愈 二程 天论
下载PDF
论董仲舒天论的逻辑理路 被引量:1
2
作者 石磊 《昆明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84-89,共6页
董仲舒是天人感应的代表人物,董学以"奉天而法古"为宗旨。在董仲舒的天论中反映了尊天、奉天的思想,从天为人、物之祖,人由天生,发展到天人同类,同类相动,最后归于天人感应。天是人的曾祖父,祭天乃执子礼,尽孝道。天之阴阳与... 董仲舒是天人感应的代表人物,董学以"奉天而法古"为宗旨。在董仲舒的天论中反映了尊天、奉天的思想,从天为人、物之祖,人由天生,发展到天人同类,同类相动,最后归于天人感应。天是人的曾祖父,祭天乃执子礼,尽孝道。天之阴阳与人之善恶二者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以阴阳五行为中介实现相互感应。董仲舒构建了一个彻底的天人同类的图景,阐述了同类相动的原理,最终引向天人感应的宿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论 天人感应 天人同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和”文化的生成与终极理想的设定
3
作者 王才路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41-45,共5页
中国古代"和"文化,是在中国古代变化不已的特定时空中,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元素相综合的多元土壤中生成、发展的产物,还与起于夏、商成于西周的"天、王、民"学说有紧密联系。同时,中国古代"和"文... 中国古代"和"文化,是在中国古代变化不已的特定时空中,在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元素相综合的多元土壤中生成、发展的产物,还与起于夏、商成于西周的"天、王、民"学说有紧密联系。同时,中国古代"和"文化,立足于"天"与"人"及其关系,从对"天"的不同认识的角度分别设定了它的终极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文化 “天 民”学说 天人关系 终极理想
下载PDF
天道与经世--黄宗羲《破邪论》与明清之际“天学”嬗变
4
作者 陈畅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42,共10页
明清之际“天学”思潮有两个彼此独立的源头,分别是中晚明阳明学宗教化思潮,与外来的天主教思想。黄宗羲《破邪论》主要是针对前者所引发的明清之际“敬天”思潮而撰写的理论辨析著作。当前学术界相关研究多将黄氏文本放置于天主教思想... 明清之际“天学”思潮有两个彼此独立的源头,分别是中晚明阳明学宗教化思潮,与外来的天主教思想。黄宗羲《破邪论》主要是针对前者所引发的明清之际“敬天”思潮而撰写的理论辨析著作。当前学术界相关研究多将黄氏文本放置于天主教思想背景中讨论,造成许多误解。《破邪论》对昊天上帝、魂魄与精神观念进行了批判和清理,展示了黄宗羲“天学”思想的特出之处,即在历史文化(经史)之中展现性命之学的超越性。这种新思想代表了阳明学派的心学发展由此摆脱过度宗教化(伦理化)的限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获得了在真实的社会政治世界中开展自身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邪论》 黄宗羲 天学 明清思想转型
下载PDF
董仲舒自然哲学的四重维度及其对天人感应论的调适 被引量:1
5
作者 崔锁江 白立强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53-59,共7页
董仲舒自然哲学可以划分为自然论、天论、天人感应论、十端论四重维度。“自然”标志事物发展的客观性、规律性、逻辑性。天论则存在着自然之天与神明之天的二重性。神明之天通过自然之天显示出“天意”“天命”。天人感应论是董仲舒自... 董仲舒自然哲学可以划分为自然论、天论、天人感应论、十端论四重维度。“自然”标志事物发展的客观性、规律性、逻辑性。天论则存在着自然之天与神明之天的二重性。神明之天通过自然之天显示出“天意”“天命”。天人感应论是董仲舒自然哲学的核心内容。董仲舒尽管认为绝大部分自然现象出于自然界本身,但是更看重灾异与祥瑞等反映神明意志的特别现象。君主的作为构成了感应的逻辑起点,进而被神明遣告,并反映为灾异与祥瑞两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天人感应的内在机理就在于以阴阳五行为主体的十端之间的同类相动。而儒家通过分析灾异的阴阳五行属性,进而劝谏君主、改制更张。讨论董仲舒自然哲学有助于实现对其天人感应论的内在机制问题进行调适,实现自然论、天论、天人感应论、十端论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自然 天人感应 天论 阴阳五行 十端
下载PDF
张载“天道性命相贯通”思想探析
6
作者 王亚楠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37-42,共6页
张载开创关学,对孔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这一天道性命关系难题做出了回应,他打通天人、内外、形上与形下的天道性命相贯通思想使得发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说的形上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但目前学界对张载"天道性命... 张载开创关学,对孔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这一天道性命关系难题做出了回应,他打通天人、内外、形上与形下的天道性命相贯通思想使得发源于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说的形上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但目前学界对张载"天道性命相贯通"思想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还比较少,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张载的天道论及其特色"、"张载的性命论及其特色"以及"张载天道与性命的贯通"三个问题的讨论,使张载哲学"天道性命相贯通"这一重要形上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天道论 性命论 贯通
下载PDF
荀学礼本论--荀子礼论考三则
7
作者 贝承熙 《阴山学刊》 2022年第5期54-60,共7页
荀子后王论、天论、性恶论的理论依据与旨归均以礼作为根本。法后王并不意味着顺应时事,史料可征的先王皆可为荀子取法的对象;荀子的天论并非唯物主义式的宇宙论,荀子之天仍有道德、主宰的意涵;荀子的性恶亦未从形而上层面否定孟子性善... 荀子后王论、天论、性恶论的理论依据与旨归均以礼作为根本。法后王并不意味着顺应时事,史料可征的先王皆可为荀子取法的对象;荀子的天论并非唯物主义式的宇宙论,荀子之天仍有道德、主宰的意涵;荀子的性恶亦未从形而上层面否定孟子性善论,而是在自然状态意义上否定了人具有向善的倾向。荀子提出法后王、天论和性恶论的目的均不在于批判旧有的哲学观念,建立新的形而上学体系,而是为了纠正思孟学派等前儒空谈心性之谬,重新确立礼的重要意义,为切实地恢复先王礼制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法后王 天论 性恶 礼制
下载PDF
论董仲舒与张载的天人之学 被引量:4
8
作者 林乐昌 《衡水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6-22,共7页
西汉董仲舒与北宋张载是各自时代的儒学代言人。在儒学史上,西汉董仲舒最早提出系统的天人之学,而北宋张载则第一次使用"天人合一"这四个字,将其作为一个思想命题明确地提了出来,并建构了"天人合一"的理学体系。天... 西汉董仲舒与北宋张载是各自时代的儒学代言人。在儒学史上,西汉董仲舒最早提出系统的天人之学,而北宋张载则第一次使用"天人合一"这四个字,将其作为一个思想命题明确地提了出来,并建构了"天人合一"的理学体系。天论和天道论,是董、张天人之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探究董、张的天人之学时,有必要分别考察他们二人的天论、天道论及其特色,然后梳理儒家天人合一观念从董仲舒到张载的演变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张载 天人之学 天论 天道论 天人合一
下载PDF
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文子》思想体系新探 被引量:4
9
作者 祁志祥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5-137,238,239,共15页
《文子》过去一直被视为伪书,研究甚少,但出土文献证明此书不伪,当是战国末期文子弟子编订的一部先秦道家著作,是研究春秋末期文子思想的重要依据。《文子》的思想主要由"天人之分"的天道与"治乱之本"的人道构成。... 《文子》过去一直被视为伪书,研究甚少,但出土文献证明此书不伪,当是战国末期文子弟子编订的一部先秦道家著作,是研究春秋末期文子思想的重要依据。《文子》的思想主要由"天人之分"的天道与"治乱之本"的人道构成。治乱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人"。于是,天人论、修身论、治国论就成为《文子》思想相互联系的三个板块。在天人关系上,文子主张阴阳五行之道,"上因天时,下尽地理,中用人力",实现天时、地利、人力的和谐发展。在修身之道上,文子强调以道家的"十守"为主,儒家的仁义为辅。在治国之道上,文子主张以道家清虚无为的道德为上,儒家仁义理智礼乐为次,法家的刑法和兵家的义兵思想为末。《文子》虽论天道,但直接指向是修身治国的人道,这个人道是道家与儒家两者有主有次的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子 天人论 修身论 治国论 道儒混合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华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32-135,共4页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三个相互循环和贯通的观念 ,即天人论、人贵论和性善论所构筑的人生哲学。天人论主要描述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 ,对人的宇宙地位予以定位 ;人贵论重在阐明人与动物的关系 ,强调人在生物系统中的价值 ...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三个相互循环和贯通的观念 ,即天人论、人贵论和性善论所构筑的人生哲学。天人论主要描述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 ,对人的宇宙地位予以定位 ;人贵论重在阐明人与动物的关系 ,强调人在生物系统中的价值 ;性善论则主要在于表明人获得幸福生活的内在依据 ,强调在人类自身中间 ,不同的道德品性造就不同的生存意义与行为方式 ,只有培育优良道德禀性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此三观所体现的整体心理观是理解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及其所表现出自身特色的基础和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基础 中国 传统文化心理学 天人论 人贵论 性善论
下载PDF
中国农学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颖 王思明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8-93,共6页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从农学史、农业哲学的角度介入农学思想史研究,发表的论文逐年增多,农学史著作中也在增拓农学思想的份量。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农学思想史研究作为农史研究的一个领域,在学术界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研究成果相对于农...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从农学史、农业哲学的角度介入农学思想史研究,发表的论文逐年增多,农学史著作中也在增拓农学思想的份量。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农学思想史研究作为农史研究的一个领域,在学术界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研究成果相对于农史研究的其他分支而言,仍然比较薄弱。在省察前贤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的基础上,本文从界定农学思想概念入手,在分析农学思想史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特色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农学思想史的研究成果,最后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以期不断推动农学思想史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学思想 农学思想史 “三才”理论 精耕细作 回顾与展望
原文传递
“气论”是“天人合一论”及其“天人感应论”的承担者——论作为中国人居理论之哲学“范型”的“气”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义成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4-22,32,共10页
中国哲学是"天人合一"哲学。钱学森院士已经从量子力学哲学、宇宙学哲学等层面证明了,基于"天人合一"的"天人感应论"在宏观之外的微观(含人的认识过程)、宇观等领域是成立的。而中国人居理论大量文献显示... 中国哲学是"天人合一"哲学。钱学森院士已经从量子力学哲学、宇宙学哲学等层面证明了,基于"天人合一"的"天人感应论"在宏观之外的微观(含人的认识过程)、宇观等领域是成立的。而中国人居理论大量文献显示,从孟子提出"居移气"命题后,作为中国人居理论哲学"范型"("范式")的"气"范畴,本质上就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及其在人居领域具体承担者的"天人感应论"的"化身"。其优点是能在天、地、人形成的开放型复杂巨系统中,理解和解释西方人居科学及其理论难以企达的人与人居环境在微观(含人的认识过程)、宇观等领域的互相感应;其缺点是往往仅被从宏观层面理解和把握,易于造成对"天人感应论"的误用,如形成《葬书》所谓"气感而应,鬼福及人"的迷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居理论 “天人感应论”
下载PDF
天人之学的自然哲学根基--“十天端”架构中的董仲舒阴阳五行学说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博 《衡水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21-33,共13页
在天人之学的视野中厘清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不仅能为天人之学奠定坚实的自然哲学根基,也能为长久以来流行的对董学之各种?神学?或?玄学?的解说有一些新的看法。董仲舒的天人之学以圣人知天并进而与天合一为基本理论追求,以?十天端?... 在天人之学的视野中厘清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不仅能为天人之学奠定坚实的自然哲学根基,也能为长久以来流行的对董学之各种?神学?或?玄学?的解说有一些新的看法。董仲舒的天人之学以圣人知天并进而与天合一为基本理论追求,以?十天端?学说为基本理论架构,天的运行之道通过阴阳、五行来展现。董仲舒对阴阳和五行的探讨都是从其自然性意涵出发,实现了对天的最具理性化的解说。在此基础上,董仲舒才能进而与人世政治进行合理比附,实现天人的真正合一。无论是论证天人相副,还是对《春秋》灾异做出独具特色的解释,甚或是构建完善的官制系统,董仲舒都以阴阳五行为其核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人之学 十天端 阴阳 五行
下载PDF
中国古代天地结构论与《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邢玉瑞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1-4,共4页
中国古代的天地结构理论主要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这三种学说作为《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前见模式,通过传统天人合一的类比推理,形成了人体生命寿夭、针刺补泻、四海、人法四时等理论。搞清中医理论建构的这种思维方法,对于我们正... 中国古代的天地结构理论主要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这三种学说作为《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前见模式,通过传统天人合一的类比推理,形成了人体生命寿夭、针刺补泻、四海、人法四时等理论。搞清中医理论建构的这种思维方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相关理论的实质,采用相应的方法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天文 天地结构论 黄帝内经 中医理论
下载PDF
宋明理学的秩序重建向度及其内在理路阐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玉强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35,共5页
作为一种切于时需的兼具思辩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价值哲学,宋明理学的主旨并非对天道、性命进行纯粹的抽象思辩,而是为现实政治秩序重建进行哲学奠基。在天理本体秩序的范导下,理学家的政治秩序呈现为刚性秩序与柔性秩序的统一。立足于心性... 作为一种切于时需的兼具思辩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价值哲学,宋明理学的主旨并非对天道、性命进行纯粹的抽象思辩,而是为现实政治秩序重建进行哲学奠基。在天理本体秩序的范导下,理学家的政治秩序呈现为刚性秩序与柔性秩序的统一。立足于心性论,理学家为政治秩序建构开掘出深沉的人性根基和相应的价值向度。在实现方式上,他们希望通过君以行道或士以行道的方式建构出和谐稳定、天理流行的世界。就内在理路讲,理学家将政治秩序建构的逻辑起点归结为人,但随着人的道德理性对人的知性与感性的压制,人终蜕变为道德化的抽象存在,秩序建构之有生命性的逻辑根基丧失了,理学家的政治秩序势必走向僵化。依此秩序建构之理路,晚明心学高扬人的感性欲求,现代新儒家努力开显人的知性之维,绝非历史的偶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秩序 价值 天理论 人性论
下载PDF
“天机说”与“迷狂说”——谈中西古代灵感论及其文化差异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林博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灵感是美学视野中的重要目标,它在文艺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外美学史上,对灵感的研究古来有之。文章试图从中外文论家的具体描述入手,试图通过陆机的“天机说”与柏拉图的“迷狂说”来比较中西古代灵感理论的差异,并探讨中西文化精... 灵感是美学视野中的重要目标,它在文艺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外美学史上,对灵感的研究古来有之。文章试图从中外文论家的具体描述入手,试图通过陆机的“天机说”与柏拉图的“迷狂说”来比较中西古代灵感理论的差异,并探讨中西文化精神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感 天机说 迷狂说 文化精神
下载PDF
董仲舒对孟荀思想的统合
17
作者 李慧子 《衡水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50-56,共7页
董仲舒在统合孟荀思想的基础上建构了自身儒学体系。在天人思想上,他突破荀子天之不可畏的观点,通过天生万物、天人感应论来充实孟子“天之所与我者”的表述,重建天的威严,为人间伦理确立天道基础。在人心论上,他将孟子“四端”之心说... 董仲舒在统合孟荀思想的基础上建构了自身儒学体系。在天人思想上,他突破荀子天之不可畏的观点,通过天生万物、天人感应论来充实孟子“天之所与我者”的表述,重建天的威严,为人间伦理确立天道基础。在人心论上,他将孟子“四端”之心说与荀子“心好利”说相结合,提出“心有贪有仁”,强调心具有抑恶扬善之“栣”的功能。在养心层面,他发展孟子正心养气说,修正了荀子以诚养心说,提出了“以义养心”的新观点。在人性论上,董仲舒结合孟荀学说,提出性有善质而未善的观点。在伦理思想上,他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将五常之道作为内外修为的必要美德。在政治思想上,他强调天子应法天而行,以德教为主、刑罚为辅,以此来修正荀子隆礼重法论,从而推进孟子仁政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孟子 荀子 天人论 人心论 人性论 伦理政治
下载PDF
“以德致位”——荀子的政权正当性理论
18
作者 邹莹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7-126,160,共11页
在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思想视野中,国家的形成和政权的建立在超自然的至上神命令下,可以得到被统治者最大程度的认可。其后,“天命”的宗教神秘意味呈现逐渐消减的趋势。处在这一转折处的荀子,将政治治乱的因缘彻底归诸人事。其后,通过... 在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思想视野中,国家的形成和政权的建立在超自然的至上神命令下,可以得到被统治者最大程度的认可。其后,“天命”的宗教神秘意味呈现逐渐消减的趋势。处在这一转折处的荀子,将政治治乱的因缘彻底归诸人事。其后,通过证成“服人之道”的基础在“政治秩序”的建构,“政治秩序”的建构基于“礼义之分”,“礼义之分”出自圣王“积思虑”之“心”,荀子最终将殷周之际的“以德受命”之“天命观”转变为“以德致位”之“圣人观”。但在此观念之下,还潜藏着专制威权的思想阴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正当性 天命观 以德致位 圣王
原文传递
“天人感应”新解
19
作者 李国斌 《衡水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4-20,58,共8页
汉人重视?天人感应?的初衷,是为了给现有的统治秩序寻求一个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础,借?天?的至善性,作为人类社会秩序最高的价值支持和最终的目的引导。实际的情况却是,汉代统治者以?天人感应?为基础,建构起一个庞大神学政治秩序,以及与... 汉人重视?天人感应?的初衷,是为了给现有的统治秩序寻求一个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础,借?天?的至善性,作为人类社会秩序最高的价值支持和最终的目的引导。实际的情况却是,汉代统治者以?天人感应?为基础,建构起一个庞大神学政治秩序,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观念系统。这套秩序和观念促使汉人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到帝国政治的过渡,并在总体上塑造了汉代政治文化的基本性格,即在?政教合一?基础上,以?教化?的方式,在统治范围内建立起一个结构严密、层级分明、目标明确的统治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感应 天人同构 教化
下载PDF
“天、地、人”合一的“生命·实践”教学理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和学新 《当代教育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0-75,共6页
"生命·实践"教育学形成了具有学派特色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在"天、地、人"合一中构建了"生命·实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理论方面就教学价值、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 "生命·实践"教育学形成了具有学派特色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在"天、地、人"合一中构建了"生命·实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理论方面就教学价值、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重建,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解释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实践”教育学 教学理论 “天 人”合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