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牙颌种植即刻负重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苏媛 陈璇君 +4 位作者 容明灯 吕影涛 卢海宾 李少冰 张雪洋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42-645,共4页
24例无牙颌患者植入163枚种植体,采用即刻负重技术制作27副义齿,观察时间6~22个月。种植体存留率98.2%,修复体存留率100%,种植体负重后6个月和12个月的边缘平均骨丧失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7例修复体出现机械并发症。修复体行使功能... 24例无牙颌患者植入163枚种植体,采用即刻负重技术制作27副义齿,观察时间6~22个月。种植体存留率98.2%,修复体存留率100%,种植体负重后6个月和12个月的边缘平均骨丧失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7例修复体出现机械并发症。修复体行使功能良好,患者满意度高。采用即刻负重技术修复无牙颌患者,短期效果良好,但远期效果还需大样本和长期的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牙颌 即刻负重 螺丝固位 骨丧失
下载PDF
颌骨骨结构特点及骨质疏松症 被引量:1
2
作者 于世凤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719-722,共4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为代谢性骨病,是一种因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导致骨强度降低而易发生骨折的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OP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关键词 颌骨结构 骨质疏松症 骨质 骨量
原文传递
颌骨嗜酸细胞肉芽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3
作者 李建民 黄海 卢文春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4年第12期1438-1439,共2页
目的 总结颌骨嗜酸细胞肉芽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 8例颌骨嗜酸细胞肉芽肿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颌骨嗜酸细胞肉芽肿男性多见 ,儿童易罹患 ,以下颌骨病变为多见。临床上对考虑囊肿、恶性肿瘤的患者 ,拔牙后创... 目的 总结颌骨嗜酸细胞肉芽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对 8例颌骨嗜酸细胞肉芽肿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颌骨嗜酸细胞肉芽肿男性多见 ,儿童易罹患 ,以下颌骨病变为多见。临床上对考虑囊肿、恶性肿瘤的患者 ,拔牙后创口经久不愈 ,牙龈溃疡而原因不明者均应考虑本病的可能。确诊仍依靠病理切片。结论 本病局限型病损应作手术 ,多发性以及复发性病变应考虑综合治疗 (手术加放疗及化疗 )。预后一般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 嗜酸细胞肉芽肿 诊断 治疗 恶性肿瘤
原文传递
种植牙周围颌骨质量的评价和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解超勇 张志宏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8期865-868,共4页
种植牙骨整合及良好的功能依赖于颌骨局部健康的骨质和足够的骨量。目前,数字化影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以及双能X线吸收法等骨密度检查方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可对牙种植局部颌骨的量和质进行精确的评估,选择合适的种植体及种植... 种植牙骨整合及良好的功能依赖于颌骨局部健康的骨质和足够的骨量。目前,数字化影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以及双能X线吸收法等骨密度检查方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可对牙种植局部颌骨的量和质进行精确的评估,选择合适的种植体及种植部位,了解骨的即刻负荷能力,设计出合理的外科种植方案,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提高种植体的负荷能力,监测种植体周围骨质量的变化,对种植牙的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颌骨 骨密度
下载PDF
正颌外科技术在颌骨陈旧性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黄雪蕾 郑建华 林朝朗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69-70,共2页
目的 探讨正颌外科技术在陈旧性颌骨骨折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8例陈旧性颌骨骨折伴有咬合关系紊乱的患者 ,术前经头影测量分析、模型外科等确定截骨部位及手术方案 ,并制作定位咬合导板 ,然后采用正颌外科术式在预定部位截骨... 目的 探讨正颌外科技术在陈旧性颌骨骨折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8例陈旧性颌骨骨折伴有咬合关系紊乱的患者 ,术前经头影测量分析、模型外科等确定截骨部位及手术方案 ,并制作定位咬合导板 ,然后采用正颌外科术式在预定部位截骨或截开部分错位愈合的骨段 ,恢复咬合关系及面型后予以坚强内固定。结果  8例患者术后均恢复了正常面型 ,咬合关系满意。结论 利用正颌外科手段结合坚强内固定技术治疗颌骨陈旧性骨折 ,既可恢复良好的面部外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骨折 正颌外科
下载PDF
兔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被引量:4
6
作者 宗春琳 郭宇轩 +3 位作者 窦庚 张宇 田磊 刘彦普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481-486,共6页
目的 :建立兔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并通过大体观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显微CT及组织病理学方法对该模型进行评估。方法: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组,根据生物学等效公式,以低分割多次照... 目的 :建立兔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动物模型,并通过大体观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显微CT及组织病理学方法对该模型进行评估。方法: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组,根据生物学等效公式,以低分割多次照射法,使用直线加速器对各组动物的左侧下颌区分别进行0、8.0、8.9和9.7 Gy照射,共5次。45 d后,拔除所有动物左侧下颌磨牙,3个月后,进行大体观察、SPECT、显微CT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高剂量组动物死亡率较高。高、中剂量组出现照射区皮肤脱毛及照射侧拔牙创不愈合、下颌骨死骨形成并暴露;低剂量组脱毛不明显、拔牙创形成完整黏膜覆盖。组织学观察显示,高、中剂量组下颌骨有死骨形成及骨髓腔纤维化改变,低剂量组主要表现为髓腔炎症。SPECT显示,高、中剂量组代谢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Micro-CT显示,高、中剂量组有死骨分离及骨皮质破坏,BV/TV、Tb.Th、Tb.N值下降,Tb.Sp值增加。结论:以8.9 Gy剂量对兔下颌区进行分割照射并在照射后拔牙,可成功建立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模型,在各项指标中均有明显放射性骨坏死表现,可重复性好,是研究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颌骨骨坏死 动物模型 生物学等效剂量 骨组织显微形态分析
下载PDF
TGF-β1在放射性颌骨骨髓炎发病过程中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贾骏麒 赵路 +3 位作者 陈媛丽 张哲儒 宗春琳 田磊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8-432,共5页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射线引起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电离辐射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建立细胞辐照模型,分别施加放射线、TGF-β1中和抗体、外源性TGF-β1、siNOX4等干预。并通过CCK8、蛋白印迹以及免...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射线引起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电离辐射损伤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建立细胞辐照模型,分别施加放射线、TGF-β1中和抗体、外源性TGF-β1、siNOX4等干预。并通过CCK8、蛋白印迹以及免疫荧光技术等方法检测细胞增殖、TGF-β1、NOX4、α-SMA含量。结果:放射线和外源性TGF-β1可造成BMSCs增殖能力下降、TGF-β1、NOX4、α-SMA合成显著增多(P<0.05);TGF-β1中和抗体可以明显抑制上述效应(P<0.05);siNOX4可部分抑制α-SMA的合成(P<0.05)。结论:放射线可以通过诱导TGF-β1合成进而刺激NOX4表达升高,促进BMSCs向肌成纤维细胞发生分化,参与形成了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病理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颌骨骨髓炎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NOX4 肌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颌骨内神经鞘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8
作者 周晓敏 刘小升 +3 位作者 朱耀旻 梁志刚 邓永强 郑苍尚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神经鞘瘤是来源于神经鞘膜的肿瘤,多见于软组织,骨内神经鞘瘤并不常见。本文报告1例以下颌骨肿大为主要表现的骨内神经鞘瘤,通过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病理诊断和术后随访情况。结合相关文献将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 神经鞘瘤是来源于神经鞘膜的肿瘤,多见于软组织,骨内神经鞘瘤并不常见。本文报告1例以下颌骨肿大为主要表现的骨内神经鞘瘤,通过该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病理诊断和术后随访情况。结合相关文献将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总结,旨在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该病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内神经鞘瘤 神经鞘瘤 颌骨
下载PDF
石骨症伴下颌骨骨髓炎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传俊 李志来 +2 位作者 葛婷 韩冬 张新风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71-74,共4页
石骨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骨发育障碍性疾病,作者报告1例石骨症伴下颌骨骨髓炎病例,并结合文献对石骨症的发病机制、临床分型、口腔颌面部表现以及石骨症伴下颌骨骨髓炎的治疗等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 石骨症 颌骨骨髓炎 大理石骨症
下载PDF
BMP-2对BMSCs放射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子豪 宗春琳 +3 位作者 张维文 赵路 田磊 李德超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2-316,共5页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对放射性损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成纤维分化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建立BMSCs细胞放射损伤模型,选择最佳BMP-2干预剂量;体外培养BMSCs,随机分为对照组、放射组、BMP-2组、BMP-2+头蛋白组...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对放射性损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成纤维分化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建立BMSCs细胞放射损伤模型,选择最佳BMP-2干预剂量;体外培养BMSCs,随机分为对照组、放射组、BMP-2组、BMP-2+头蛋白组(Noggin)。利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技术和RT-PCR等方法检测不同组别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Ⅰ)、Ⅲ型胶原(Col-Ⅲ)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3、p-Smad2/3等蛋白及分子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放射组BMSCs中α-SMA、Col-Ⅰ、Col-Ⅲ、TGF-β1及p-Smad2/3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使用BMP-2干预后其表达量较放射组明显下降(P<0.05),Noggin组表达量与放射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BMP-2可抑制放射损伤后BMSCs向成纤维细胞分化,其机制可能与TGF-β1/Smad途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颌骨骨坏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骨形态发生蛋白-2 纤维化
下载PDF
从肿瘤科医师角度谈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芃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15-420,共6页
随着晚期肿瘤治疗效果的提高和骨改良药物的使用增加,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越来越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干扰肿瘤的正常治疗。以往MRONJ长期处于肿瘤科和口腔科之间的边... 随着晚期肿瘤治疗效果的提高和骨改良药物的使用增加,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越来越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干扰肿瘤的正常治疗。以往MRONJ长期处于肿瘤科和口腔科之间的边缘地带,科室间衔接不畅,漏诊、误诊常见,缺乏规范的协作管理,诊治效果不尽如人意。作为首诊者和骨改良药物的处方者,肿瘤科医师对MRONJ的认知和诊疗技能亟需提高,与口腔科之间的衔接和协作亟待加强。笔者通过分析2019年多国癌症支持治疗协会/国际口腔肿瘤学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联合发布的MRONJ临床实践指南,并结合近年相关学术进展以及临床诊疗经验,从一名肿瘤科医师的视角总结肿瘤科医师如何在癌症诊断时、开始药物治疗前、药物治疗期间、MRONJ发生后等关键时间点发挥作用,以期为多学科协作组提供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做到对MRONJ早知晓、早预防、早识别以及正确治疗,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改善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坏死 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 肿瘤科医师 骨改良药物 多学科协作组
原文传递
小柴胡汤治疗大鼠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模型疗效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张秀云 杨坤 +3 位作者 李佩甲 唐顺 杨思禹 陈晖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8-116,共9页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模型,探究小柴胡汤对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65只SPF级SD大鼠,通过骨钻制备出圆形骨缺损滴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模型。1个月后随机抽取5只检测造模结果。模...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模型,探究小柴胡汤对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65只SPF级SD大鼠,通过骨钻制备出圆形骨缺损滴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模型。1个月后随机抽取5只检测造模结果。模型建立成功后,将剩余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A组清创术+生理盐水;B组清创术+小柴胡汤;C组清创术+头孢;D组清创术+小柴胡汤+头孢。给药后2、4、8周每组分别处死5只大鼠,CBCT检测骨缺损范围、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症因子IL-6、IL-1β水平和免疫组化检测BMP-2,用统计学分析所得的数据。结果CBCT: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在给药后2、4、8周骨缺损范围均减小(P<0.05),与C组相比,B组、D组骨缺损范围减小(P<0.05),与B组比较,D组骨缺损范围减小(P<0.05)。炎症因子IL-6、IL-1β水平: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在给药后2、4、8周IL-6、IL-1β水平均降低(P<0.05),B组、D组IL-1β水平均较低于C组(P<0.05),D组IL-6水平低于C组(P<0.05),但B组与C组IL-6水平虽然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D组IL-1β、IL-6水平均低(P<0.05)。BMP-2免疫组化检测:A组、B组、C组、D组均出现阳性表达,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在给药后2、4、8周平均光密度高(P<0.05),B组、D组平均光密度高于C组(P<0.05),与B组比较,D组较高(P<0.05)。结论1.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大鼠下颌骨上成功建立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模型;2.小柴胡汤对大鼠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当与头孢联合应用时治疗效果优于小柴胡汤或头孢单独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柴胡汤 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Β 骨形态发生蛋白2
下载PDF
X射线致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放射损伤细胞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3
作者 孔祥波 尹萍 +4 位作者 任婕 钟婉珍 刘仰 李洁 房思炼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6-143,共8页
【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放射损伤的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放射性颌骨坏死(ORNJ)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hBMMSC经X射线照射后,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RT-qPCR方法检测Beclin1、Sox2、Nanog、RUNX2和OGN的基因... 【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放射损伤的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放射性颌骨坏死(ORNJ)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hBMMSC经X射线照射后,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RT-qPCR方法检测Beclin1、Sox2、Nanog、RUNX2和OGN的基因表达变化;应用Annexin-V/PI双标法检测凋亡率的变化;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增殖率的变化;采用微板法检测成骨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经X射线照射后,hBMMSC Beclin1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升高,而Sox2、Nanog、RUNX2和OGN的表达均下调,凋亡率升高,克隆形成率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结论】采用X射线照射可引起hBMMSC的电离辐射损伤,成功建立了hBMMSC放射损伤的细胞模型,该模型可应用于ORNJ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颌骨坏死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放射损伤 模型建立
下载PDF
All-on-Four和上颌窦提升技术对不同骨质上颌骨应力分布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14
作者 朱琳 顾卫平 王璨 《口腔生物医学》 2021年第3期170-175,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无牙颌患者在不同骨质条件下,分别采用All-on-Four、上颌窦提升技术时种植体、皮质骨的应力值及钛支架变形量的差异。方法:选取1例牙列缺失上颌骨锥形束CT数据,建立D2、D3、D4三类骨质...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比较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无牙颌患者在不同骨质条件下,分别采用All-on-Four、上颌窦提升技术时种植体、皮质骨的应力值及钛支架变形量的差异。方法:选取1例牙列缺失上颌骨锥形束CT数据,建立D2、D3、D4三类骨质的实体化模型,在每种骨质下设计两种种植方案,根据有无悬臂于双侧后牙区分别施加200 N垂直载荷,共计12个模型,计算出种植体、皮质骨的von Mises应力值及钛支架的变形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悬臂时种植体和皮质骨的von Mises应力值及钛支架变形量显著大于无悬臂时的各项值(P<0.05);上颌窦提升组的种植体、皮质骨von Mises应力值及钛支架变形量均小于All-on-Four组(P<0.05);当骨质类型为D4时,模型中种植体、皮质骨的von Mises应力值及钛支架变形量最大,随着骨质密度的增加,种植体、皮质骨的von Mises应力值及钛支架变形量逐渐减小。结论:上颌窦提升种植设计显示出更优的生物力学行为,适合各类骨质的种植修复。当骨质类型为D2时,可考虑选择All-on-Four技术,应减少或避免悬臂;当骨质类型为D4时,All-on-Four技术应谨慎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修复 上颌无牙颌 All-on-Four 上颌窦提升术 骨质量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放射性颌骨坏死的术式选择及疗效评价
15
作者 袁柱炫 胡逢春 +3 位作者 王成 侯劲松 陶谦 唐海阔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2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经济有效的治疗放射性颌骨坏死(RONJ)的手术方式。方法 77例RONJ根据颌骨坏死的范围、软组织条件选择不同治疗方式。方案1:骨坏死范围局限,牙龈及周围软组织无明显炎症的采用局部刮治或方块切除术;方案2:骨坏死范围较大、周围... 目的探讨经济有效的治疗放射性颌骨坏死(RONJ)的手术方式。方法 77例RONJ根据颌骨坏死的范围、软组织条件选择不同治疗方式。方案1:骨坏死范围局限,牙龈及周围软组织无明显炎症的采用局部刮治或方块切除术;方案2:骨坏死范围较大、周围软组织炎症明显和(或)伴有明显纤维化的病例在控制炎症后,扩大切除同时行血管化游离复合组织瓣修复。结果 21例采用方案1,其中15例一期愈合、6例行二次刮治或方块切除;56例采用方案2,其中软组织条件较好的30例,22例一期愈合,5例延期愈合,3例发生骨组织瓣血管危象,经探查和再吻合后1例正常愈合,2例仍发生组织瓣坏死;软组织炎症明显或伴有局部组织明显纤维化26例中,7例出现骨组织瓣血管危象,探查和再吻合后5例正常,2例出现骨坏死,9例一期愈合,15例局部出现不同程度软组织感染坏死,延期愈合。结论局限性放射性颌骨坏死可采用刮治或方块切除;骨坏死范围较大、软组织条件较好的采用血管化游离组织瓣进行修复;软组织纤维化明显的失败率较高,临床使用时应综合多方因素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颌骨坏死 刮治术 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术 疗效评价
原文传递
正颌外科技术在颌面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16
作者 关键 段峰 +1 位作者 车笑非 苗波 《中国伤残医学》 2008年第4期27-28,共2页
目的:评价正颌外科技术在颌面部骨折治疗中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在我院就诊的38例陈旧性颌面骨折,运用正颌外科技术进行治疗,按正颌外科常规,术前摄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取模;头影测量及模型外科等,术前制作咬颌板,手术均采用标准的正颌... 目的:评价正颌外科技术在颌面部骨折治疗中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在我院就诊的38例陈旧性颌面骨折,运用正颌外科技术进行治疗,按正颌外科常规,术前摄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取模;头影测量及模型外科等,术前制作咬颌板,手术均采用标准的正颌外科截骨线进行,精确复位后行坚强内固定,术后颌间固定2周~3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拍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咬颌关系及开口度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8例患者创口均1期愈合,术后经颌间牵引,咬颌关系和外观基本恢复伤前状况。结论:治疗颌面部陈旧性骨折应用正颌外科技术,此法具有稳固性好,咬颌关系稳定、感染率低的优点,目前是治疗颌骨骨折错位愈合较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颌外科技术 颌骨骨折 坚强内固定
原文传递
CGF联合骨代用品及口腔修复膜在颌骨囊肿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17
作者 李伯友 苏铭扬 +3 位作者 李阳 林璇 吴熙凤 高永波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6年第8期476-478,共3页
目的:观察浓缩生长因子( CGF)联合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及口腔修复膜在颌骨囊肿手术中促进骨组织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颌骨囊肿患者行囊肿刮除术,采用浓缩生长因子及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混合物填充骨腔,CGF膜及口腔修复膜双层... 目的:观察浓缩生长因子( CGF)联合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及口腔修复膜在颌骨囊肿手术中促进骨组织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颌骨囊肿患者行囊肿刮除术,采用浓缩生长因子及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混合物填充骨腔,CGF膜及口腔修复膜双层覆盖在骨缺损区表面。术后随访3~12个月,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45例患者术后伤口均为Ⅰ期愈合。直径<2 cm的骨缺损在术后3个月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与周围骨组织界限消失,可见正常网纹结构的骨小梁。直径>2 cm的骨缺损,术后9个月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与周围骨组织界限模糊;术后12个月界限消失,充填材料与新生骨及周围骨组织生长良好。结论:CGF联合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充填颌骨囊肿骨缺损区同时覆盖口腔修复膜的引导骨再生技术可有效促进骨愈合,修复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生长因子 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 口腔修复膜 颌骨囊肿 骨缺损
原文传递
开窗治疗颌骨囊性病变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28
18
作者 陶谦 何悦 +5 位作者 刘冰 侯劲松 南欣荣 张彬 张磊涛 乔彬 《口腔疾病防治》 2020年第2期69-72,共4页
开窗治疗颌骨囊性病变行之有效,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减少术后复发,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周围组织结构和功能等优点;但临床上由于适应证把握不当、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开窗治疗存在一定的失败率,文献报道的最高失败率为32.6%。为进一步完善... 开窗治疗颌骨囊性病变行之有效,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减少术后复发,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周围组织结构和功能等优点;但临床上由于适应证把握不当、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开窗治疗存在一定的失败率,文献报道的最高失败率为32.6%。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开窗术临床应用,提高治疗成功率,本文总结国内外文献和汇集部分国内著名专家的诊治经验,形成“开窗治疗颌骨囊性病变的专家共识”。此共识提出开窗术的3个要素为开窗口的建立、囊肿塞维持开窗口以及定期冲洗;开窗术的适用范围包括颌骨囊肿和囊性成釉细胞瘤等;需要规范开窗位置、开窗口大小以及囊肿塞制作与放置等重要操作步骤;对疗效评判采用全景片或锥形束CT观察术前、术后囊腔的变化较为客观;二期手术宜在病灶显著缩小>50%,或远离累及的重要结构5mm左右时实施;对于病灶牙,应根据病灶与牙的关系以及牙的类型,分别予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 囊性病变 开窗术 适应证 禁忌证 疗效判定 二期手术 专家共识
下载PDF
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联合Bio-Oss骨粉在颌骨囊肿中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李勇 程如玉 +4 位作者 彭学生 李大宇 翟世莹 吴倩 徐锦程 《中华全科医学》 2018年第7期1113-1115,共3页
目的评价使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联合Bio-Oss(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ineral)骨粉填充颌骨囊肿术后中、大型骨缺损的临床疗效,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颍上县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30例颌骨... 目的评价使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联合Bio-Oss(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ineral)骨粉填充颌骨囊肿术后中、大型骨缺损的临床疗效,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颍上县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30例颌骨囊肿术后中、大型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联合Bio-Oss骨粉填充骨腔,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压制成膜双层覆盖在骨缺损区表面。术后分别于第3、6、12个月进行定期观察随访,通过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其疗效。结果 30例颌骨缺损修复患者术后伤口均为Ⅰ期甲级愈合,无一例出现术后感染和排异反应。影像学检查显示术后3个月可见骨腔内大量新骨形成,骨缺损区较术前明显缩小;术后6个月可见新骨密度增高,骨腔内有大量骨小梁形成,新骨与周围骨质界限模糊;术后12个月可见植骨区与周围颌骨组织密度接近,界限基本消失,连续性完整,充填材料与新生骨及周围骨组织生长良好,骨缺损区完全修复,表现出良好的软组织及骨组织修复效果。结论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联合Bio-Oss骨粉填充颌骨囊肿术后中、大型骨缺损区可有效促进骨组织修复和软组织愈合,有望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颌骨缺损修复方式推广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自浓缩生长因子 BIO-OSS骨粉 颌骨囊肿 骨缺损
原文传递
口腔修复膜和β-磷酸三钙治疗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3
20
作者 胡爽 李春梅 +4 位作者 张帅源 秦硕 解晨露 牛志兴 孙明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1-545,共5页
目的探讨口腔修复膜和β-磷酸三钙(β-TCP)在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1例颌骨囊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临床资料,比较传统手术刮治(A组,27例)、刮治后放置修复膜覆盖创面(B组,27例)和刮治后放置骨粉充填骨缺损... 目的探讨口腔修复膜和β-磷酸三钙(β-TCP)在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1例颌骨囊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临床资料,比较传统手术刮治(A组,27例)、刮治后放置修复膜覆盖创面(B组,27例)和刮治后放置骨粉充填骨缺损并覆盖修复膜(C组,27例)3种治疗方式的疗效。结果81例患者术后均无复发。3组患者术前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复查CT,3组CT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优于B组和A组(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的颌骨囊肿刮治疗法,应用修复膜具有较好的成骨效果,联合应用β-TCP和修复膜可获得更佳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膜 Β-磷酸三钙 锥形束CT 颌骨囊肿 骨缺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