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杂剧脚色簪花首服造型探析
1
作者 凌雯 俞超静 《服装设计师》 2024年第5期42-46,共5页
宋代簪花盛行,在宋杂剧脚色人物形象上簪花首服亦频繁出现。文章通过出土和传世的文物、图像及史料文献为依据进行三重互证,分析研究宋杂剧中簪花首服造型特征,探讨其作用与象征内涵。研究认为,宋杂剧中簪花首服根据演出形象而存在不同... 宋代簪花盛行,在宋杂剧脚色人物形象上簪花首服亦频繁出现。文章通过出土和传世的文物、图像及史料文献为依据进行三重互证,分析研究宋杂剧中簪花首服造型特征,探讨其作用与象征内涵。研究认为,宋杂剧中簪花首服根据演出形象而存在不同的造型。研究表明,宋杂剧中簪花首服的出现颇受现实社会影响,与簪花表演历史遗留因素和增强舞台演出效果有关,同时还与宋代上层社会的喜好密不可分。宋杂剧中簪花首服的出现,深受社会文化需求的影响,是宋人以现实为创作根源进行艺术表达的载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杂剧 簪花首服 杂剧雕砖
下载PDF
文学地理学视阈下的金杂剧研究
2
作者 刘梅兰 《理论界》 2020年第1期89-95,共7页
辽金时期,宋杂剧北上。杂剧在金朝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无疑会受到北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金杂剧在北方地域风俗、民情、文化等影响下,吸收融合当地伎艺、音乐、曲调等艺术精华为己所用,滋养壮大了自身,题材内容扩大,叙... 辽金时期,宋杂剧北上。杂剧在金朝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无疑会受到北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金杂剧在北方地域风俗、民情、文化等影响下,吸收融合当地伎艺、音乐、曲调等艺术精华为己所用,滋养壮大了自身,题材内容扩大,叙事、抒情性增强,风格刚健豪迈,并逐渐形成四宫调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金杂剧因之成为北曲杂剧演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金杂剧 宋杂剧 演化 民歌俚曲
原文传递
金源时期院本发生问题研究
3
作者 张福海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6期68-78,共11页
院本诞生于金源时期即女真人建立金国的肇始;对金院本的研究因其发生问题的迷失而成为戏剧史上的一段公案。金院本脱胎于宋杂剧,但不是宋杂剧的照搬,而是女真人创造性形成的一种新的戏剧形态。院本以女真人的审美为取向,并体现在题材、... 院本诞生于金源时期即女真人建立金国的肇始;对金院本的研究因其发生问题的迷失而成为戏剧史上的一段公案。金院本脱胎于宋杂剧,但不是宋杂剧的照搬,而是女真人创造性形成的一种新的戏剧形态。院本以女真人的审美为取向,并体现在题材、故事情节、音乐、服饰、化妆等诸方面,彰显自身的特点;院本之名亦得于本时期特定的境况;院本是金源时期最高形式的审美创造,同时也是构成和促进金源时期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本 金源时期 宋杂剧 发生问题
下载PDF
试论南戏“艳段”《张叶诸宫调》
4
作者 陈瑞赞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39-46,共8页
《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剧本前面的《张叶诸宫调》,是现存唯一的宋杂剧,对于了解宋杂剧的体制结构,具有不容低估的价值。同时,它又被用作南戏《张协状元》的艳段,是早期南戏具有“艳段”体制的具体例证,反映了于杂剧艳段与... 《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剧本前面的《张叶诸宫调》,是现存唯一的宋杂剧,对于了解宋杂剧的体制结构,具有不容低估的价值。同时,它又被用作南戏《张协状元》的艳段,是早期南戏具有“艳段”体制的具体例证,反映了于杂剧艳段与南戏“家门”之间,还曾经存在一个南戏艳段的阶段。《张协状元》独特的“艳段”体制,说明早期南戏与宋杂剧的密切关联。《张协状元》及其艳段《张叶诸宫调》,连接着宋杂剧和南戏,在早期南戏的剧本体制、脚色演化、舞台表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戏 宋杂剧 艳段 《张协状元》 《张叶诸宫调》
下载PDF
服饰视域下的宋杂剧角色身份考证——以“四方宋代铭文杂剧砖雕中的‘杨揔惜’、‘丁都赛’”为例
5
作者 张彬 《工业工程设计》 2020年第6期51-56,共6页
刻有“杨揔惜”、“丁都赛”两人名字的砖雕是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所藏四方宋代杂剧砖雕中的两块,其印证和补充了文献中关于宋杂剧艺人服饰穿戴及角色身份的记载,对宋杂剧艺人服饰研究及角色身份考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戏曲史研... 刻有“杨揔惜”、“丁都赛”两人名字的砖雕是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所藏四方宋代杂剧砖雕中的两块,其印证和补充了文献中关于宋杂剧艺人服饰穿戴及角色身份的记载,对宋杂剧艺人服饰研究及角色身份考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戏曲史研究专家康保成先生认为:“‘杨揔惜’扮演的角色为引戏,‘丁都赛’扮演末泥。”而笔者对康先生所说两人扮演的角色存疑。笔者根据对砖雕中两人的服饰穿戴及所执道具与其他宋代出土杂剧图像及文献的对比分析,采用二重证据法,推断出“杨揔惜”、“丁都赛”扮演的角色身份应分别为末泥与引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杂剧 杨揔惜 丁都赛 服饰 角色 考证
下载PDF
宋杂剧“断送”考辨 被引量:1
6
作者 余复生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52-68,共17页
有关宋杂剧的文献中常常会有“断送”的出现,此现象一度引起了学界的注意,一些学者分别对其进行了相关论述。然而,到目前为止,学界仍没有专门性的文章对其进行较为深入、详细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本文以宋杂剧中与音乐伴奏有... 有关宋杂剧的文献中常常会有“断送”的出现,此现象一度引起了学界的注意,一些学者分别对其进行了相关论述。然而,到目前为止,学界仍没有专门性的文章对其进行较为深入、详细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本文以宋杂剧中与音乐伴奏有联系的戏曲用语“断送”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间以文字学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展开论述,对“断送”的涵义及职能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送 宋杂剧
下载PDF
论宋词与宋杂剧的交流互动 被引量:3
7
作者 曲向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7-110,共4页
宋词作为抒情性文体与宋杂剧交流互动,不仅吸收了宋杂剧的插科打诨,而且学习了宋杂剧的打猛诨出——以出人意料的转折结束全篇,从而形成了宋词的俗化;俗化的宋词既为杂剧提供了构思的灵感和源泉,通俗的曲调也为杂剧吸收,为杂剧的发展提... 宋词作为抒情性文体与宋杂剧交流互动,不仅吸收了宋杂剧的插科打诨,而且学习了宋杂剧的打猛诨出——以出人意料的转折结束全篇,从而形成了宋词的俗化;俗化的宋词既为杂剧提供了构思的灵感和源泉,通俗的曲调也为杂剧吸收,为杂剧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宋词有雅化和俗化两条发展线索,雅化是众所周知的,俗化则是为人忽视的;在此研究基础上,从文学的发展规律阐释了雅化的宋词背景下所暗含的俗化潜流以及对金元时代俗文学繁荣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杂剧 宋词 俳谐词
下载PDF
宋金杂剧历史分期新论
8
作者 马正正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9,F0003,共12页
宋金时期是我国戏曲形成的重要阶段。宋金杂剧演进为金元戏曲的过程中,其杂剧色、伴奏、乐舞及故事性等因素的发展是关键。据上述因素的变化,宋金杂剧演进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宋真宗以前的杂剧延续唐代弄参军的表演样式;仁宗朝以来杂剧... 宋金时期是我国戏曲形成的重要阶段。宋金杂剧演进为金元戏曲的过程中,其杂剧色、伴奏、乐舞及故事性等因素的发展是关键。据上述因素的变化,宋金杂剧演进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宋真宗以前的杂剧延续唐代弄参军的表演样式;仁宗朝以来杂剧演出已由杂剧色来完成,且初步有了乐器伴奏;徽宗朝至北宋末,形成了“两段式”杂剧的演出模式,且有了大量乐器伴奏,乐舞因素进一步强化;至南宋初期,出现了乐舞戏和“三段式”的杂剧演出样式,且乐舞因素不断发展,促使“装旦色”出现;南宋宁宗朝以降,宋金杂剧完成了向“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金杂剧 历史分期 形态演进 教坊乐舞
原文传递
元杂剧曲唱对宋金杂剧“主张”的扬弃——兼论戏曲的“念白叙事+曲唱抒情”模式
9
作者 张长彬 《戏剧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8,共13页
宋金杂剧“末泥色主张”中的“主张”伎艺,其表现方式为歌唱,其主要功能为抒情。它起源于宋代的歌舞剧“调笑转踏”,在宋金杂剧中定型,今存元杂剧剧本中亦有少量宋金杂剧“主张”的近似形态,由此可知“主张”是指以“曲唱抒情”的方式... 宋金杂剧“末泥色主张”中的“主张”伎艺,其表现方式为歌唱,其主要功能为抒情。它起源于宋代的歌舞剧“调笑转踏”,在宋金杂剧中定型,今存元杂剧剧本中亦有少量宋金杂剧“主张”的近似形态,由此可知“主张”是指以“曲唱抒情”的方式对“念白叙事”进行渲染与烘托。元杂剧曲唱是对宋金杂剧“主张”的扬弃,其“扬”有二端,一是发扬了其抒情的传统功能,二是保留了“一人主唱”的分工体制;其“弃”亦有二端,一是改联章体、大曲体为套曲体,二是改“对称化”的先叙事后抒情模式为“非对称化”的复杂多元结合模式。歌舞剧所创建的“念白叙事+曲唱抒情”模式经由宋金杂剧的完善和元杂剧的滋养而深入人心,是中国戏曲最鲜明的美学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金杂剧 主张 元杂剧 一人主唱
原文传递
南宋“川杂剧”新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苏娟 延保全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1-144,共14页
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来看,南宋"川杂剧"的演出以滑稽调笑为目的,敢于针砭时弊,讽刺现实。部分"川杂剧"三段式的演出形式和演员装扮,也明显受到了宋金杂剧的影响。但"川杂剧"的发展过程中,未像宋金杂剧... 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来看,南宋"川杂剧"的演出以滑稽调笑为目的,敢于针砭时弊,讽刺现实。部分"川杂剧"三段式的演出形式和演员装扮,也明显受到了宋金杂剧的影响。但"川杂剧"的发展过程中,未像宋金杂剧一样形成规范的脚色行当体制,其演出形式自由随意,往往根据故事内容和演出需要设定演员人数。南宋"川杂剧"的繁荣,与成都地区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成都地区悠久的演艺传统、伎艺高超的演员以及俗尚游乐的风气,也为川杂剧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杂剧” 宋金杂剧 戏曲文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