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快速流动时代背景下社会研究的“流动转向”及新趋势 被引量:12
1
作者 林聚任 李楠 陆影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6-223,11,共9页
当今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正在发生一系列重要转变,特别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流动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突出特征,人类已步入前所未有的大流动时代。本文通过对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关于流动性和流动社会学相... 当今人类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正在发生一系列重要转变,特别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流动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突出特征,人类已步入前所未有的大流动时代。本文通过对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关于流动性和流动社会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旨在说明随着"新流动范式"的提出,带来了"流动转向"和研究范式的变革,无论在现实层面还是学术层面,这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当今社会的流动性特征与社会空间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社会学 新流动范式 流动空间 厄里
原文传递
约翰·厄里“新流动范式”与传播物质性研究对社会学理论的接合与涵化 被引量:3
2
作者 王鑫 崔思雨 《国际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45,共20页
国际知名社会学家、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约翰·厄里教授致力于流动性理论研究,力图超越交通研究与社会研究之间的二元对立,探讨流动产生的资源和信息再分配以及社会差异。这涉及流动与非流动的关系、虚实空间的接合、流动的物质性等议... 国际知名社会学家、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约翰·厄里教授致力于流动性理论研究,力图超越交通研究与社会研究之间的二元对立,探讨流动产生的资源和信息再分配以及社会差异。这涉及流动与非流动的关系、虚实空间的接合、流动的物质性等议题,此外还发掘流动与地域、性别、阶级、种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约翰·厄里“新流动范式”的细读和阐释,以及对戴维·莫利教授的半结构访谈,试图在不同理论的交光互影中探查新流动范式与传播物质性研究之间的隐显关系:一方面,新流动范式成为传播研究重返物质向度的理论支撑,建立超越媒体中心主义研究视角,拓展传播研究议程;另一方面,在交通学、社会学以及传播学等跨学科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流动性理论与日常流动实践,使传播学研究与社会现实在更多问题上有桥接的可能,拓展传播研究新的面向。此外,厄里的流动性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也有赖于戴维·莫利、杰瑞米·帕克以及保罗·亚当斯等学者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连接者和转化者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厄里 新流动范式 流动性 物质性 社会学
原文传递
西方流动性研究与交通地理学的对话:进展、启示与展望 被引量:4
3
作者 常恩予 张敏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16-1529,共14页
随着现代社会空间和个人流动性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流动模式的日益复杂化,社会科学与空间科学领域对流动性的关注也持续升温。“流动转向”以来,西方流动性研究和交通地理学研究经历了激烈的碰撞,逐步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对话,推进了双方的... 随着现代社会空间和个人流动性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流动模式的日益复杂化,社会科学与空间科学领域对流动性的关注也持续升温。“流动转向”以来,西方流动性研究和交通地理学研究经历了激烈的碰撞,逐步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对话,推进了双方的互动发展和研究创新。而现有国内交通地理学对流动性的研究相对滞后,且跨学科的互利对话尚未有效开展。因而论文重点关注西方新流动性研究与交通地理学的对话交流与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二者在流动性实践和意义、流动性不平等、信息通信技术与流动性3个共同议题下的探索,总结对国内交通地理学流动性研究的启示,并结合中国地理学相关研究现状以及社会发展与技术革新带来的流动性加剧状况,提出面向日常流动性的研究展望。中国流动性研究应进一步拓展流动性的多元内涵,丰富研究主体和尺度,辩证思考流动性价值,嵌入社会技术情境,并探索多元研究方法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性 新流动范式 流动转向 交通地理学 多元化
原文传递
移动与停泊:山地徒步旅游的移动性实践
4
作者 史鹏飞 明庆忠 《人文地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0-170,共11页
在身体的、非表征的理论转向下,新移动性范式中移动/停泊辩证范畴的引入对山地徒步旅游体验研究纵深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以典型山地徒步旅游案例——雨崩徒步的用户生成内容为分析资料,对山地徒步旅游移动性实践中移动与停泊的内涵及... 在身体的、非表征的理论转向下,新移动性范式中移动/停泊辩证范畴的引入对山地徒步旅游体验研究纵深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以典型山地徒步旅游案例——雨崩徒步的用户生成内容为分析资料,对山地徒步旅游移动性实践中移动与停泊的内涵及二者间的转换问题进行了阐释性研究。研究发现:山地徒步旅游移动性实践是具身化的移动/停泊连续转换过程;移动包括随意性移动和目的性移动,停泊包括支撑性停泊和享乐性停泊。移动与停泊构建起一个斑驳陆离的转换空间,生成了兼容高峰与日常的具身体验;山地非功用性特质和修复性功能共同作用下的情感连带及身体“唤起—阈限—更新”的仪式过程是移动/停泊连续转换的动力,现代性侵蚀和工具性依赖则构成其转换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徒步旅游 旅游体验 新移动性范式 移动与停泊 连续转换
原文传递
基于语料库的身份类汉语新词的流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杜海紫 窦卫霖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5-80,11,共7页
新流动研究主张信息的全球流动是极其复杂的,致力于超越将领土作为社会进程固定空间地理容器的想象,并强调对流动中的权力和隐形的物质予以重视。文章以12个身份类汉语新词为研究对象,借助语料库和情感分析法,研究它们在英语网上新闻语... 新流动研究主张信息的全球流动是极其复杂的,致力于超越将领土作为社会进程固定空间地理容器的想象,并强调对流动中的权力和隐形的物质予以重视。文章以12个身份类汉语新词为研究对象,借助语料库和情感分析法,研究它们在英语网上新闻语料上的流动能力、流动的物质前提及其意义的流动特点等翻译和传播问题。研究发现,与经济发展相关的、能反映人类发展中共同问题的汉语新词在英语媒体上流动能力可能较强;翻译作为信息跨语言跨文化流动的物质前提,因新词翻译以异化策略为主但其相关新闻的语篇以归化式的改写为主,现处于隐形的地位;新词的意义在流动过程中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与新语境中的权力密切交织,权力的影响体现在语义韵等话语策略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类新词 新流动研究 流动能力 翻译的隐形性 意义的流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