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经》论崩漏 被引量:12
1
作者 楼毅云 董襄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6期1317-1318,共2页
崩漏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是妇科的急症难症之一,而早在战国时期,祖国医学巨著《内经》已对其病因病机有所描述。本文收集了《内经》有关崩漏的论述,并从女子生理特性入手,分析了"阴虚阳搏谓之崩"的病因病机... 崩漏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是妇科的急症难症之一,而早在战国时期,祖国医学巨著《内经》已对其病因病机有所描述。本文收集了《内经》有关崩漏的论述,并从女子生理特性入手,分析了"阴虚阳搏谓之崩"的病因病机,探讨了女性正常生理的形成以及崩漏发生的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阴虚阳搏 崩漏
下载PDF
对中医长夏的考辨 被引量:11
2
作者 焦旭 雍小嘉 汤朝晖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28-32,共5页
现有中医文献中对长夏的时间定义不统一,并且对四季、五季等概念的划分也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为了明确以上问题,查阅了《黄帝内经》(以下均称《内经》)及相关医学、气象学等文献资料,分析了常见长夏划分所存在的问题。认为五时五脏论和... 现有中医文献中对长夏的时间定义不统一,并且对四季、五季等概念的划分也存在着不同的说法。为了明确以上问题,查阅了《黄帝内经》(以下均称《内经》)及相关医学、气象学等文献资料,分析了常见长夏划分所存在的问题。认为五时五脏论和五运六气学说有助于解释长夏之时间,并探讨了长夏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长夏 五运 五时
下载PDF
中医顺势治疗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喜德 邢玉瑞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12,共3页
综合古今文献 ,阐释中医顺势治疗的涵义 ,探讨中医顺势治疗的临床应用。中医顺势治疗包括顺应正气抗邪之势 ,顺应人体气机升降之势 ,顺应脏腑苦欲喜恶之势 ,顺应脏腑经络气血时间变化之势 ,顺应体质差异之势。认为中医顺势治疗与中医逆... 综合古今文献 ,阐释中医顺势治疗的涵义 ,探讨中医顺势治疗的临床应用。中医顺势治疗包括顺应正气抗邪之势 ,顺应人体气机升降之势 ,顺应脏腑苦欲喜恶之势 ,顺应脏腑经络气血时间变化之势 ,顺应体质差异之势。认为中医顺势治疗与中医逆势治疗各有不同的前提 ,可结合临床实际具体运用。指出中医顺势治疗与西方国家的顺势疗法名同实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顺势治疗 临床应用 内经
下载PDF
“长夏”考辨 被引量:9
4
作者 弓明燕 王淼 《中医药导报》 2018年第14期10-12,共3页
从文字学、音韵学、气象学、地理学等方面对长夏与季夏的关系、长夏的读音与长夏的主时几个问题进行探讨;长夏即是季夏,应读为直良切,意为短之对。长夏指夏季最后一个时段,包括小暑、大暑两个节气,属于"三伏天"范畴。脾主长... 从文字学、音韵学、气象学、地理学等方面对长夏与季夏的关系、长夏的读音与长夏的主时几个问题进行探讨;长夏即是季夏,应读为直良切,意为短之对。长夏指夏季最后一个时段,包括小暑、大暑两个节气,属于"三伏天"范畴。脾主长夏与脾不主时两种说法不冲突,都是中医重视脾胃后天之本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长夏 节气
下载PDF
吴考槃教授学术思想述略
5
作者 任威铭 吴承玉 吴承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4-1049,共6页
吴考槃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文献学家、中医教育学家,该文对吴考槃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吴考槃教授不仅对《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进行考证,还提出要理性认识五行学说的作用与价值;为医之道... 吴考槃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文献学家、中医教育学家,该文对吴考槃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吴考槃教授不仅对《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进行考证,还提出要理性认识五行学说的作用与价值;为医之道当通晓经络学说;要知常达变,反对按图索骥呆执五运六气;药取神效,须圆机活法等思想。吴考槃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医教学、科研、临床等领域贡献一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考槃 学术思想 五运六气 《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难经》
下载PDF
从“冬伤于寒”与“冬不藏精”再论春温之病因病机 被引量:3
6
作者 许光 王加锋 +4 位作者 黄德彬 孙源梓 李少波 王彬 展照双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313-316,共4页
春温,被普遍认为是伏邪温病的一种,因“伏寒化温”待春病发。笔者从《黄帝内经》理论出发,结合前贤经验与临床实际,重新解读“冬伤于寒”和“冬不藏精”之意,认为“冬伤于寒”乃是“冬不藏精”之变文,非伤于寒邪;“伏寒化温”的说法似欠... 春温,被普遍认为是伏邪温病的一种,因“伏寒化温”待春病发。笔者从《黄帝内经》理论出发,结合前贤经验与临床实际,重新解读“冬伤于寒”和“冬不藏精”之意,认为“冬伤于寒”乃是“冬不藏精”之变文,非伤于寒邪;“伏寒化温”的说法似欠妥,实则是伤寒水蜇藏之令气而形成“热邪内伏”的体质。并从“两感于寒”与“不两感于寒”的角度,探讨春温之病机,以期对温病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温 伏气温病 伏寒化温 冬伤于寒 冬不藏精 两感于寒 不两感于寒 《黄帝内经》
下载PDF
《内经》“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探微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城鑫 洪海都 +2 位作者 温晓雯 詹少锋 刘小虹 《山东中医杂志》 2020年第9期914-917,共4页
基于《内经》阴阳学说及咳嗽理论,结合古今医家相关论著,从病因病机出发,探析"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深意。《内经》认为咳嗽是由外寒与内寒相感,损伤肺脉而发。秋季人体被湿邪所伤,伏邪潜藏至冬,由外寒引动而发咳嗽,是重阴必阳... 基于《内经》阴阳学说及咳嗽理论,结合古今医家相关论著,从病因病机出发,探析"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深意。《内经》认为咳嗽是由外寒与内寒相感,损伤肺脉而发。秋季人体被湿邪所伤,伏邪潜藏至冬,由外寒引动而发咳嗽,是重阴必阳的表现。后世多从脾、肺论治,常用二陈汤及小青龙汤治疗秋伤于湿后发生的冬季咳嗽。附古今验案二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咳嗽 湿邪 秋冬 重阴必阳 伏邪 二陈汤 小青龙汤
下载PDF
以五脏视角探讨“过用”理论 被引量:1
8
作者 郑云阳 陈贵海 《环球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2期1841-1845,共5页
"生病起于过用"理论提出了疾病起于饮食、气候、劳倦、情志等过用的观点,揭示了内在或外界各种因素都有致病与非致病的二重特点,是《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发病学的重要思想。"生病起于过用"不仅对中医病因观的... "生病起于过用"理论提出了疾病起于饮食、气候、劳倦、情志等过用的观点,揭示了内在或外界各种因素都有致病与非致病的二重特点,是《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发病学的重要思想。"生病起于过用"不仅对中医病因观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也对现代病因学研究有着现实价值。基于藏象理论,分别从五志、五味、五劳及脏腑生理特性等角度来归纳总结"过用"对五脏的损害,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与临床中防病与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 过用 内经 疾病 中和
下载PDF
“望色行走”面诊思想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邓元琨 刘旺华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2年第2期6-9,共4页
面部病色行走理论来源自《内经》,依据其内容及后世医家相关阐述,将其命名为“望色行走”。本文从行走方向、所向何方、表现形式、疾病逆从4个方向探讨“望色行走”的主要思想内涵,发现行走方向有六,病色所向趁虚而走,蔓延、转移为病色... 面部病色行走理论来源自《内经》,依据其内容及后世医家相关阐述,将其命名为“望色行走”。本文从行走方向、所向何方、表现形式、疾病逆从4个方向探讨“望色行走”的主要思想内涵,发现行走方向有六,病色所向趁虚而走,蔓延、转移为病色行走的两大方式。在病色行走的基础上结合五色查病,察其疾病浅深顺逆。以期为面部望诊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望色行走 面诊 行走方向 表现形式 疾病逆从
下载PDF
从脾胃论秋冬养阴——凌耀星教授的膏方经验一隅 被引量:1
10
作者 施晓芬 吴士延 +1 位作者 李欣 凌耀星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13,共2页
冬令膏方是依据“秋冬养阴”为原则的养生和疾病防治方法。凌耀星教授在膏方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尤重脾胃,从《内经》理论出发证实了“脾胃”在“秋冬养阴”中占有主导地位。
关键词 内经 膏方 脾胃 秋冬养阴
下载PDF
《黄帝内经》任督二脉循行解析 被引量:31
11
作者 王燕平 张维波 +1 位作者 李宏彦 顾鑫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05-812,共8页
根据对《黄帝内经》原文的分析,结合透明鱼、大鼠和人体经脉的示踪研究结果,重新认识任督二脉的循行。任脉的起点"胞中"和"中极之下"为同一部位,其循行路线分为腹深支、背深支、腹浅支3支;督脉的起点在耻骨上的曲骨... 根据对《黄帝内经》原文的分析,结合透明鱼、大鼠和人体经脉的示踪研究结果,重新认识任督二脉的循行。任脉的起点"胞中"和"中极之下"为同一部位,其循行路线分为腹深支、背深支、腹浅支3支;督脉的起点在耻骨上的曲骨穴,其循行分为臀脊上支、头背下支、腹面上支、头背中支4支。任督二脉在躯干、头面的前后均有循行,一深一浅,构成内外两个环,并非人们熟悉的任在前、督在后的前后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任脉 督脉 经脉循行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卫气卫外功能解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张维波 王泽 宋晓晶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3-347,共5页
《黄帝内经》卫气的卫外功能包含了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侵犯的作用。根据基础研究,卫气在经络中的运行可解析为组织液在低流阻间质通道中的流动,其路径与淋巴管重合,可将抗原信息从间质输运至淋巴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疏通经络、... 《黄帝内经》卫气的卫外功能包含了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侵犯的作用。根据基础研究,卫气在经络中的运行可解析为组织液在低流阻间质通道中的流动,其路径与淋巴管重合,可将抗原信息从间质输运至淋巴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疏通经络、促进组织液流动可提高免疫力,彰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中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气 免疫系统 黄帝内经 经络 组织液
原文传递
中医学六淫之“风”辨疑 被引量:25
13
作者 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85-891,共7页
在中医病因学理论中,风为六淫之一,在外感气候性致病因素——风寒暑湿燥火中据首位且地位至关重要。基于《黄帝内经》与“风”相关的经文,后世赋予气候之风邪诸多属性与特质。然而,《黄帝内经》之“风”,实则是多层概念的混合,不仅有广... 在中医病因学理论中,风为六淫之一,在外感气候性致病因素——风寒暑湿燥火中据首位且地位至关重要。基于《黄帝内经》与“风”相关的经文,后世赋予气候之风邪诸多属性与特质。然而,《黄帝内经》之“风”,实则是多层概念的混合,不仅有广义、狭义之别,而且有气化、气候之分。风为百病之始、风为百病之长、风为阳邪故先伤上等文字之“风”,皆是外在邪气之总称;“风胜则动”,则是运气之气化概念,属于病机学范畴。后世望文生义,将诸多层面的“风”的内涵混杂于作为气候要素的六淫之一“风”的概念之中,存在概念的玄化,理论的混乱,以及与临床客观实际脱节之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病因 六淫 风邪
原文传递
《内经》对构建中风病机理论的作用与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丁元庆 陈哲 唐赛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343-349,共7页
通过对《内经》诸厥、偏枯、身偏不用、不仁、痱、瘖痱等病证的分析,认为《内经》对构建中风病机理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首先,逐一分析暴厥、大厥、煎厥、薄厥、仆击、偏枯、身偏不用、痱、瘖痱、不仁等病证及其病机,认... 通过对《内经》诸厥、偏枯、身偏不用、不仁、痱、瘖痱等病证的分析,认为《内经》对构建中风病机理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首先,逐一分析暴厥、大厥、煎厥、薄厥、仆击、偏枯、身偏不用、痱、瘖痱、不仁等病证及其病机,认为这些病证与中风类似,是后世研究中风的临床基础与理论借鉴。其次,梳理上述病证发病特征、病因与病机规律。诸厥与仆击以急暴发病、昏不知人为共性,病机责在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仆击、偏枯、身偏不用、不仁等发病急暴,病责在风,损在营卫。第三,当代中风病机理论主要涉及阴阳失调、脏腑损伤、气机逆乱、气血失和、营卫逆调、血脉损伤、累及脑髓神机等,基本可以表述中风不同时间、不同病证的不同层次病机变化,其理论本源在《内经》。基于《内经》相关论述,从阴阳、脏腑、气血、营卫、经脉、官窍、肢体运动感觉等层面认识与研究中风病机损害,方可构建完整的中风病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偏枯 仆击 身偏不用 瘖痱 中风 病机
下载PDF
《内经》论汗 被引量:17
15
作者 郑涵 鲁明源 《山东中医杂志》 2017年第1期9-10,32,共3页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黄帝内经》有关汗的论述颇多,梳理《黄帝内经》有关汗的相关经文,包括汗的概念、汗出机制、汗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关系、汗证、汗的诊断价值以及发汗法的临床应用,并结合致病因素将汗...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黄帝内经》有关汗的论述颇多,梳理《黄帝内经》有关汗的相关经文,包括汗的概念、汗出机制、汗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关系、汗证、汗的诊断价值以及发汗法的临床应用,并结合致病因素将汗出异常予以五脏分证。总结《黄帝内经》有关汗的相关论述,尤其是"审因辨汗,五脏分证"的特点,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完善,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汗出机制 汗出异常 五脏分证
下载PDF
《黄帝内经》“阳气者,精则养神”理论对精神疾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17
16
作者 郑若韵 贺娟 《现代中医临床》 2020年第2期30-33,共4页
精神类疾病是发病率高、对患者生活影响极大的一类疾病,在中医则指包含神志病之不寐、郁证、癫狂、痫证、烦躁等在内的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精则养神。"说明人之精神有赖于阳气的温养,阳虚会导致精神... 精神类疾病是发病率高、对患者生活影响极大的一类疾病,在中医则指包含神志病之不寐、郁证、癫狂、痫证、烦躁等在内的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精则养神。"说明人之精神有赖于阳气的温养,阳虚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系统梳理了历代文献,对历代医家从温补阳气角度治疗精神疾病进行解读,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气 精则养神 黄帝内经 精神疾病
原文传递
三才思想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渗透 被引量:17
17
作者 姜青松 王庆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4-16,共3页
三才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其核心理念在于天地人的统一,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临床应用中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其整体观念的形成与三才思想联系密切。试从气通三才、道贯三才两个... 三才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命题,其核心理念在于天地人的统一,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临床应用中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其整体观念的形成与三才思想联系密切。试从气通三才、道贯三才两个方面对三才思想在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渗透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才思想 整体观念 黄帝内经
下载PDF
《内经》所蕴含的中医肾病证治思路探讨 被引量:14
18
作者 邹燕勤 王铀生 +5 位作者 朱俊 李强 郭小娟 段茜 王玥 王钢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3-517,共5页
邹氏肾科医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根据《内经》相关理论结合团队临床实践对常见肾病的中医证治思路进行探讨,认为肾气不足为肾病发病之因,肾元衰竭是发病之本。临床中需注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分别... 邹氏肾科医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根据《内经》相关理论结合团队临床实践对常见肾病的中医证治思路进行探讨,认为肾气不足为肾病发病之因,肾元衰竭是发病之本。临床中需注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从脾肾、从肝肾、从肺论治肾病,常用治法有健脾温肾、扶正渗利、清肝解毒、养肝滋阴、平肝潜阳、疏肝活络、疏风宣肺、清热宣肺、清热利咽、和法缓治、活血化瘀、疏滞泄浊等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肾病 内经 邹氏肾科医术 临床证治
下载PDF
论卫气的趋病性及其与针刺的关系 被引量:12
19
作者 夏菲菲 周东浩 +3 位作者 李春香 于彦彩 刘光 周明爱 《山东中医杂志》 2020年第1期23-25,33,共4页
总结《内经》对卫气的论述,可以发现主管防御的卫气具有明显的趋病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感应邪气入侵、向邪气侵入处聚集、与邪气相争三个阶段。卫气是针刺治疗的主要依据,针刺时激发的调控之气,正是具有“慓疾滑利”特性的卫气,临证诊疗... 总结《内经》对卫气的论述,可以发现主管防御的卫气具有明显的趋病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感应邪气入侵、向邪气侵入处聚集、与邪气相争三个阶段。卫气是针刺治疗的主要依据,针刺时激发的调控之气,正是具有“慓疾滑利”特性的卫气,临证诊疗时可根据卫气趋病性的特点,通过把握卫气的运行状态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针灸的时机、部位、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气 趋病性 针刺 免疫 《内经》
下载PDF
《黄帝内经》毫针刺法基本体系探讨 被引量:12
20
作者 颜纯淳 张永臣 +1 位作者 毛逸斐 贾红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0,共6页
《黄帝内经》记载了多种治病方法,其中对毫针刺法阐述颇为详细,概括了毫针刺法的先决条件,归纳了毫针刺法的基本术式,总结了毫针刺法的终极目标,论述了毫针刺法的补泻机制,提出了毫针刺法的禁忌事宜,还涵盖了其他有关毫针刺法的内容。... 《黄帝内经》记载了多种治病方法,其中对毫针刺法阐述颇为详细,概括了毫针刺法的先决条件,归纳了毫针刺法的基本术式,总结了毫针刺法的终极目标,论述了毫针刺法的补泻机制,提出了毫针刺法的禁忌事宜,还涵盖了其他有关毫针刺法的内容。《黄帝内经》关于毫针刺法的论述形成了针灸学科毫针刺法的基本体系,成为后世论述针刺操作之圭臬,在中国古代针灸学科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毫针 刺法 基本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