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为贵”、“中庸之道”与“武士道”精神——关于日本政治文化的思考 被引量:11
1
作者 赵宝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8-54,共7页
“和为贵”与“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原则。传入日本后,曾对其社会发展,产生很大积极作用。但同时,当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时,又能与其“军国主义”思想并行不悖。为什么呢?这是与日本本土政治文化,诸如“内外有别... “和为贵”与“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原则。传入日本后,曾对其社会发展,产生很大积极作用。但同时,当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时,又能与其“军国主义”思想并行不悖。为什么呢?这是与日本本土政治文化,诸如“内外有别”的共同体意识、“武士道”精神,以及“万世一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为贵 中庸之道 共同体意识 武士道 天皇制
原文传递
中庸之道与情理精神 被引量:13
2
作者 肖群忠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0,共6页
中庸之道是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具有某种形式化特点的实践理性方法论,也是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目标。中庸之道的实质内容实际上是儒学或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一种"情理精神",在实践中,这种中庸之道与情... 中庸之道是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具有某种形式化特点的实践理性方法论,也是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目标。中庸之道的实质内容实际上是儒学或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一种"情理精神",在实践中,这种中庸之道与情理精神又是通过对经权关系的处理而得以实现的。揭示这一内在奥秘,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智慧的真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之道 情理精神 经权关系
下载PDF
孔子的中庸思想解读 被引量:15
3
作者 苏俊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42,共5页
中庸思想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由孔子首次提出,经由子思、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等儒家代表人物继承发展,其内容日臻丰富。文章对孔子的中庸思想的来源和主要内容进行剖析,并力求展开客观评价。在当代社会弘扬孔子的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由孔子首次提出,经由子思、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等儒家代表人物继承发展,其内容日臻丰富。文章对孔子的中庸思想的来源和主要内容进行剖析,并力求展开客观评价。在当代社会弘扬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于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中庸
下载PDF
略论儒家中庸思想对中医方剂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袁冰 石东平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32-35,共4页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西汉以后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对后世文化思想的发展、为人处事的原则、社会结构的构建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主要论述中庸思想对中医方剂学的影响 ,籍此说明中庸思想已...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西汉以后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对后世文化思想的发展、为人处事的原则、社会结构的构建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主要论述中庸思想对中医方剂学的影响 ,籍此说明中庸思想已渗入到中医方剂学的各个方面 ,表明中医学是根植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 ,其理论、临证实践皆不同程度受儒家思想影响 ,并以此为临证处方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方剂 儒家 中医药
原文传递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技术创新的消极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以桥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37,共6页
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动力的有无及创新思维方式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技术风土"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观念是影响人们创新观念的"观念背后的观念"。我国传统文化鼓励创新的要素不足,并且从某种意... 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动力的有无及创新思维方式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技术风土"中传统文化的影响,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观念是影响人们创新观念的"观念背后的观念"。我国传统文化鼓励创新的要素不足,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内容是抑制创新的,表现为:主流文化并不鼓励技术创新;作为文化传承主要载体的教育不能为创新提供有效支撑;"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改变着人们的心向等。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是推进技术创新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技术创新 中庸文化
下载PDF
细节混搭在新中式茶家具中的设计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卢荣青 杨红丽 黄亚南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3-97,共5页
细节混搭是一种简单且易用的形象性设计方法。本文运用符号学方法和设计实践法,从古诗词、古琴等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创意设计的细节,选取“方和圆概念”“古琴样式细节”“月盈月缺现象”等抽象样式细节、硬实的原木材质和纯粹的木色与... 细节混搭是一种简单且易用的形象性设计方法。本文运用符号学方法和设计实践法,从古诗词、古琴等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创意设计的细节,选取“方和圆概念”“古琴样式细节”“月盈月缺现象”等抽象样式细节、硬实的原木材质和纯粹的木色与花布软松的材质和烂漫的印花色等具象材质和色彩细节,进行细节的对比混搭和随意混搭的设计研究。研究得出细节混搭可以从内涵上引入符合当代消费需求和审美情趣的文化艺术元素,从外观上改变那些习以为常的中式家具的刻板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搭 符号 中庸 家具 新中式
下载PDF
苏作家具的文化精神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丽华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9年第6期22-23,共2页
苏作家具以轻巧、俊秀、素雅的造型、饱含的文人气质以及精工细作的制造工艺而著称,是我国家具发展史乃至世界家具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无论是材料、造型、装饰还是工艺,都体现了文人对自然的追求,崇尚清雅素静,自然天成的君子之韵,是... 苏作家具以轻巧、俊秀、素雅的造型、饱含的文人气质以及精工细作的制造工艺而著称,是我国家具发展史乃至世界家具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无论是材料、造型、装饰还是工艺,都体现了文人对自然的追求,崇尚清雅素静,自然天成的君子之韵,是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体现。本文探讨苏作家具的文化精神,指出这是今天新苏作家具传承创新必须要吸收的营养,是具有最高文化价值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作家具 明式家具 文化精神 天人合一 中庸
下载PDF
论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 被引量:6
8
作者 邓红蕾 刘雪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4-68,共5页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礼治秩序向法治秩序转变的过渡时期,在混杂多元的社会秩序中确立法治秩序在乡村社会的权威地位,并使其发挥最佳效用,是乡村社会法治秩序建构的关键。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对...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礼治秩序向法治秩序转变的过渡时期,在混杂多元的社会秩序中确立法治秩序在乡村社会的权威地位,并使其发挥最佳效用,是乡村社会法治秩序建构的关键。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对建构国家法与民间法良性互动关系,实现诉讼解纷方式与非诉讼解纷方式的互补与融合.培育乡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处理乡民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从而成功实现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法治秩序 中庸方法论
下载PDF
“率性之谓道”:《中庸》的古典生命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意蕴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卯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3-90,共8页
《中庸》是一部蕴含丰富生命哲学思想的儒家古典著作。开宗明义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句话从天、命、性、道、教之间的关系谈起,既从本体论的层面探讨了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也从实践观的角度阐明了生命如何实现的问题... 《中庸》是一部蕴含丰富生命哲学思想的儒家古典著作。开宗明义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句话从天、命、性、道、教之间的关系谈起,既从本体论的层面探讨了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也从实践观的角度阐明了生命如何实现的问题。其中,“率性之谓道”承接“天命之谓性”和“修道之谓教”,蕴含顺应自然天性、激发主观能动性、展现自由本性等生命哲学思想的同时,也体现了十分深刻的教育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率性 生命 教育
下载PDF
城市基层社会关系改造与政治运动进程研究(1949——1976) 被引量:8
10
作者 沈毅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67,共31页
在对1949年之后城市基层社会关系变迁与改造的研究之中,极权主义范式、革命式现代化范式与其后的新制度主义范式,总体上都相对忽略了"革命"与"传统"之间的内在伦理张力及深层作用关联。就整体社会结构而言,1949年之... 在对1949年之后城市基层社会关系变迁与改造的研究之中,极权主义范式、革命式现代化范式与其后的新制度主义范式,总体上都相对忽略了"革命"与"传统"之间的内在伦理张力及深层作用关联。就整体社会结构而言,1949年之后,城市基层的单位建制在工具性资源层面上解构了"家本位"的传统社会结构,但反而更加强化了以各自单位为中心的缺乏流动的"单位制"群体性格局,这恰好为传统"人缘取向"的中庸式人际实践提供了相当的空间作用。尽管历次政治运动不断强化以"成分"为标准的"同志/敌人"的阶级建构,但城市基层"单位制"的社会关系改造及其过程始终受到儒、法、道等文化传统的深层影响,特别是以"人缘"为取向、道家自保式的中庸人际实践在根本上并没有受到触动,某种意义上反而深深影响到了政治运动的发展进程乃至最终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分 人缘 中庸 单位制 差序格局
原文传递
孔子中庸之道文化解读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维新 郑凤霞 《东疆学刊》 2006年第2期37-40,共4页
孔子为了维护处在上升时期的封建制,自身践行了中庸之道,体现了在认识论方面的积极的实际意义。中庸之道具有积极的修身、正心的强烈意识,对于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具有方法论意义,对当今建构和谐世界也具有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 孔子 中庸之道 方法论
下载PDF
“中庸”的理念、历史与实践——论作为“道学”著作的《中庸》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益鑫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47,共21页
《中庸》是一部以中庸之道为主题的道学著作。据《论语·尧曰》、古文《尚书·大禹谟》以及清华简《保训》等的记载,尧舜禹三代以来就已形成了以“中”为最高原则的政治传统。在相关思想叙事中,舜乃是中的思想的开端。他的“求... 《中庸》是一部以中庸之道为主题的道学著作。据《论语·尧曰》、古文《尚书·大禹谟》以及清华简《保训》等的记载,尧舜禹三代以来就已形成了以“中”为最高原则的政治传统。在相关思想叙事中,舜乃是中的思想的开端。他的“求中”、“得中”(《保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实是“中”的原初实践的一个隐喻,揭示了中的当下实践与历史生成的基本逻辑。此后,中的具体性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展开,也逐渐凝聚而成特定的历史形态,如《洪范》的“皇极”和“王道”。孔子把“中”改造为“中庸”,与三代的“直”道相通,又以礼为中庸之道的基本内容,无疑是对以往中道传统的扩充。子思继承了这一传统,在《中庸》中,他对“中”的终极意义、“中庸”的本质结构、“中庸之道”的具体生成与历史形态等,作了详尽的阐述;又在德行体用论的结构中,突出阐明了修身成德的实践意义,以“诚”为核心,论述了修身成德的工夫与境界。根据子思之意,孔子由“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凝成的“君子之道”,实是中庸之道最圆满的现实形态,既是政治的根本,又是道德的极致。君子以此修身,可期待“君子而时中”,乃至“从容中道”的实践境界。要之,《中庸》全篇紧扣“中庸之道”展开环环相扣的阐述,乃是一篇思想系统、结构缜密的道学著作。但它不是本体意义上的道学,而是实践意义上的道学。《中庸》关于中庸之道的发生学考察,对于当下的道德生活、政治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中 时中 子思 《中庸》 《保训》
原文传递
“天命之谓性”:《中庸》的生命思想及其教育哲学意蕴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卯 张传燧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31,共8页
"天命之谓性"是《中庸》开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对《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达和总体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天命之谓性"所表达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意蕴,回答了教育本质、教育... "天命之谓性"是《中庸》开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命题,是对《中庸》生命思想的集中表达和总体概括,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性、普遍性、目的性。"天命之谓性"所表达的生命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意蕴,回答了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等教育哲学中最基础的问题,即教育活动的展开在起点上基于生命("天命之谓性");在过程中循于生命("率性之谓道");在目的上又归于生命("尽性"、"成己"、"成物")。在今天看来,《中庸》的生命及其教育哲学思想仍有宝贵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中庸》
下载PDF
上海博物馆竹书《内豊》与《大戴礼记》“曾子十篇”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磊 《管子学刊》 CSSCI 2007年第1期107-110,共4页
上海博物馆竹书《内豊》具有非常宝贵的文献价值,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关于《内豊》篇,整理者对竹简的编联可取。《内豊》附简文意体现了“中庸”的思想,值得重视。以《内豊》为参照可以看出,《大戴礼记》“曾子十篇”当与曾子及其门人密... 上海博物馆竹书《内豊》具有非常宝贵的文献价值,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关于《内豊》篇,整理者对竹简的编联可取。《内豊》附简文意体现了“中庸”的思想,值得重视。以《内豊》为参照可以看出,《大戴礼记》“曾子十篇”当与曾子及其门人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博物馆竹书《内璺》 编联 中庸 《大戴礼记》“曾子十篇”
下载PDF
儒学的特质和基本精神 被引量:5
15
作者 汤一介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7,共7页
中国儒学 ,以“六经”、“四书”等十三经为主要经典 ,其文化思想体系主要包括 :人文主义 ;道德主义 ;传统主义。“天人合一”、“中庸”、“有为”
关键词 儒学 六经 道德 天人合一 中庸 人文精神 传统主义 "有为" 文化思想体系
下载PDF
论“中庸之道”的新伦理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何小青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66-69,共4页
中庸之道是孔子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和原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儒家中庸之道争议始终未断,其中有些见解似欠公允。中庸作为一种伦理化的世界观,虽有着特定的历史局限性与缺陷,但其中丰富的道... 中庸之道是孔子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和原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儒家中庸之道争议始终未断,其中有些见解似欠公允。中庸作为一种伦理化的世界观,虽有着特定的历史局限性与缺陷,但其中丰富的道德内涵及独特的辩证法思想仍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新型的人际关系,塑造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完善新时期的道德建设仍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之道 道德建设 伦理人格
下载PDF
论设计的中庸之道 被引量:5
17
作者 汪崟 宁绍强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73-76,共4页
在西方文化无孔不入的今天 ,学科技术与物质文明虽然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但 ,由此而产生的对社会、环境、文化等不利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如何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 ,对现代设计的本土化问题进行探讨及从现实的角度对中庸思想进行全新的... 在西方文化无孔不入的今天 ,学科技术与物质文明虽然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但 ,由此而产生的对社会、环境、文化等不利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如何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 ,对现代设计的本土化问题进行探讨及从现实的角度对中庸思想进行全新的解释 ,值得设计界认真去研究和探讨。“中庸之道”的思想为我们在学科技术的发展中 ,提供了适合解决自身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 西方 产品开发
下载PDF
试论《中庸》思想体系的逻辑建构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伟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269-272,共4页
《中庸》以“诚”作为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并将“诚”上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由此推演出了一整套完整的伦理政治理论。同时,以一个“内通于性,上通于命”的“中”字作为沟通个体内在心性和外在道德实践的桥梁,通过个体... 《中庸》以“诚”作为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并将“诚”上升为最高的哲学范畴,由此推演出了一整套完整的伦理政治理论。同时,以一个“内通于性,上通于命”的“中”字作为沟通个体内在心性和外在道德实践的桥梁,通过个体的内心不断的“诚诚”和日常生活中的“用中”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中和”境界。这一过程使《中庸》在其思想体系的逻辑架构上,较之先秦其他儒学文本而自成一体,卓有建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和(中和)
下载PDF
《中庸》君子之道论 被引量:6
19
作者 韩星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6期5-13,2,共9页
几千年来,做君子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人生追求。由对君子精神的企慕和对君子人格的追求形成了君子文化,其思想源泉是儒家经典。系统梳理和挖掘经典之中的君子思想,是当今弘扬君子文化的基础性工作。《中庸》对儒家君子之道有多重阐发,以... 几千年来,做君子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人生追求。由对君子精神的企慕和对君子人格的追求形成了君子文化,其思想源泉是儒家经典。系统梳理和挖掘经典之中的君子思想,是当今弘扬君子文化的基础性工作。《中庸》对儒家君子之道有多重阐发,以中庸为主线,以修身为主体,由慎独、时中、和而不流、费而隐、忠恕之道、素位而行几个方面共同构建起了君子之道的思想结构,为修养君子人格提供了基本理论和实践途径。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圣贤,但圣贤人格一般人难以达到,所以通常谈得最多的是比较现实的、平常人可以达到的君子人格。通过弘扬君子文化,使国民素质与社会文明得到提升,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备条件。《中庸》的君子之道对当今弘扬君子文化,提升国民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君子 君子之道 修身 现代意义
下载PDF
《中庸》思想在教师专业道德生成中的运用
20
作者 王鹏 徐思妍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36,共5页
《中庸》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生成道德的特殊意义。教师工作承载着育人以德、以德促学的专业任务,蕴含反省吾身、社会交往、惠及他人等多个层面。而《中庸》思想中的“中节”强调个体内在规约,“忠恕”意在和谐人际关系,“至诚”极尽善意智... 《中庸》思考人之所以为人生成道德的特殊意义。教师工作承载着育人以德、以德促学的专业任务,蕴含反省吾身、社会交往、惠及他人等多个层面。而《中庸》思想中的“中节”强调个体内在规约,“忠恕”意在和谐人际关系,“至诚”极尽善意智慧,与教师专业道德取向正相契合。教师专业道德的生成遵循由自我内部强化到德性外部辐射的基本逻辑:“博学慎思”将专业道德知识的学习作用于教师的思维感知,重塑文化诉求的平衡;“慎独自修”使教师自觉融合外在价值刺激,浮现道德潜在意识,形成道德内驱力;“诚身明善”通过实践将教师的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相碰撞并内化合一,纾解社会交往的冲突;“至诚无息”使教师自我道德致力于外化,抚慰内心挣揣,获得卓然的专业道德境界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道德 生成逻辑 《中庸》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