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记》哲学诠释的四个向度——以《礼运》、《王制》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4
1
作者 郭齐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1-53,共13页
本文拟以《礼运》、《王制》为主,兼及其他篇,略从以下四个方面诠释《礼记》的内涵与意义。第一,礼与礼治本是摆脱原始宗教而进一步人文化的产物,但《礼记》中所讨论的礼之根源与根据在于"天"与"太一"神,其中蕴含... 本文拟以《礼运》、《王制》为主,兼及其他篇,略从以下四个方面诠释《礼记》的内涵与意义。第一,礼与礼治本是摆脱原始宗教而进一步人文化的产物,但《礼记》中所讨论的礼之根源与根据在于"天"与"太一"神,其中蕴含着终极性的指向,有宗教哲学的内蕴及意义;第二,《礼记》中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是以"天地"为中心的一种整体论、系统论的观念。它对人性、物性的辨证认识清楚地表明了一种生态伦理的等差意识,并不忽视不同生物圈有自身的内在价值。《礼记》肯定不同生物圈层有自身价值,要求一种普遍的生态的道德关怀,蕴含着生态环保伦理的内涵与意义;第三,《礼记》主张满足人民的基本公正合理的要求,主张惠民、富民、教民,缩小贫富差距,对社会弱者予以保护,其推行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为平民、为农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及参与政治的机会。这包含着对最不利者的关爱,其中涉及政治正义的问题,其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与社会正义观、公私义利观影响深远;第四,《礼记》中有关人的教养与人格成长的思想,体现了儒教文明的特点,其内核是成德之教,其目的是培养君子,成圣成贤,其方法是用礼乐六艺浸润身心,以自我教育与调节性情心理为主,其功能在于改善政治与风俗,其特点是不脱离平凡生活,知行合一、内外合一的体验。我们从以上四个维度对礼做出诠释,尽可能使礼的一些要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现代社会与人的积极要素,为现代社会所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礼运 王制 终极性 政治哲学 生态伦理
原文传递
从《儒行》到《儒效》:先秦儒学的发展与转折 被引量:3
2
作者 刘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23,共10页
《礼记·儒行》篇和《荀子·儒效》篇都是战国时期儒学对自身的定位和理解的反映,将二者联系起来研究可以看出战国儒学发展的脉络以及转向。《儒行》篇应当属于子张后学的作品。荀子严厉地批评了俗儒、贱儒、小儒,同时提出了大... 《礼记·儒行》篇和《荀子·儒效》篇都是战国时期儒学对自身的定位和理解的反映,将二者联系起来研究可以看出战国儒学发展的脉络以及转向。《儒行》篇应当属于子张后学的作品。荀子严厉地批评了俗儒、贱儒、小儒,同时提出了大儒理想。相对于《儒行》篇而言,《儒效》篇对儒者的定位与理解已经比《儒行》篇有了极大的提升与飞跃,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扭转了儒学发展的路径,即更加重视儒学中的政治品性。这一特点深刻地影响了汉代儒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儒行》 荀子 《儒效》 《礼记》
下载PDF
礼学思想在朱子学中的意蕴 被引量:1
3
作者 曾令巍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3-118,共6页
礼虽以“义”为尊,然限于以章句训诂、名物制度考证为内容的学术范式,经学家并未充分重视礼学中的义理思想。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在接续经学研究范式的同时,又推阐礼学中的义理内涵,从而使礼学研究既坚持以“刑名度数”为研究内容,又... 礼虽以“义”为尊,然限于以章句训诂、名物制度考证为内容的学术范式,经学家并未充分重视礼学中的义理思想。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在接续经学研究范式的同时,又推阐礼学中的义理内涵,从而使礼学研究既坚持以“刑名度数”为研究内容,又涵摄了“礼尊其义”的思想。朱子后学陈澔赓续朱子礼学思想,并从礼所涵括的“成德器之美”与“明用器之制”两个方面去重新诠释《礼器》篇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终因其《礼记集说》立于官学而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与礼学 汉学与宋学 经学 义理 朱子学
下载PDF
论康有为、谭嗣同的三礼观 被引量:1
4
作者 魏义霞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2-30,共9页
尽管康有为、谭嗣同的经典解读都牵涉《周礼》《仪礼》《礼记》组成的三礼,然而,两人无论对三礼的取舍还是解读都相去甚远。礼包括思想与文本两个方面,无论思想之广还是经典之多都增大了康有为、谭嗣同三礼观比较的复杂性。就对三礼的... 尽管康有为、谭嗣同的经典解读都牵涉《周礼》《仪礼》《礼记》组成的三礼,然而,两人无论对三礼的取舍还是解读都相去甚远。礼包括思想与文本两个方面,无论思想之广还是经典之多都增大了康有为、谭嗣同三礼观比较的复杂性。就对三礼的取舍而论,康有为对《仪礼》津津乐道,谭嗣同对《礼记》青睐有加。就对《周礼》的态度而论,康有为视之为刘歆伪造而贬黜之,谭嗣同视之为周公所作而力尊之。两人的三礼观既是经典观的一部分,又隐藏着不同的国学理念和学术意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谭嗣同 三礼 近代哲学
下载PDF
礼经席仪综考
5
作者 郜积意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189,208,共14页
《仪礼》席仪重在升降。升降之法,即升席必由下,不得由上。降席则常例由下,间有降由上之变。由上由下,关乎席之首尾。席之首尾,经或有明文,或无明文。于无明文之例,学者多有分歧,如遵者之席何上?介席、侑席为何有降由上、降由下之别?欲... 《仪礼》席仪重在升降。升降之法,即升席必由下,不得由上。降席则常例由下,间有降由上之变。由上由下,关乎席之首尾。席之首尾,经或有明文,或无明文。于无明文之例,学者多有分歧,如遵者之席何上?介席、侑席为何有降由上、降由下之别?欲明其间是非去取,当先辨郑注“由便”“躐席”诸义,由便、躐席诸义明,则学者论说之得失即可心中了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礼 席仪 躐席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制曲技术 被引量:6
6
作者 范文来 《酿酒》 CAS 2020年第5期111-114,共4页
中国饮料酒发源于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770~公元前220年《礼记·月令》记载了对曲和酿酒的各种要求,真正记载制曲工艺最早的书籍是公元533~544年的《齐民要术》。从《齐民要术》到北宋年间的《北山酒经》,再到公元1822年的《六必酒... 中国饮料酒发源于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770~公元前220年《礼记·月令》记载了对曲和酿酒的各种要求,真正记载制曲工艺最早的书籍是公元533~544年的《齐民要术》。从《齐民要术》到北宋年间的《北山酒经》,再到公元1822年的《六必酒经》的记载中,试图寻找中国古代制曲工艺的变迁,并从制曲原料、制曲工艺及其参数等方面进行论述。阐述中国悠久的制曲历史和灿烂的制曲技艺,以期与大家共同深入研究中国古代辉煌的制曲与酿酒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曲技艺 制曲 礼记 齐民要术 北山酒经 六必酒经
下载PDF
“六经皆礼”说申论 被引量:5
7
作者 丁鼎 马金亮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61,158,共21页
"六经皆礼"这一命题虽然并非古已有之,而是现代学者根据"礼"在六经中的地位概括、提炼出来的,但这一命题渊源有自,古今许多学者实际上从多方位、多视角对这一命题的相关内容进行过论证。"六经皆礼"之说,... "六经皆礼"这一命题虽然并非古已有之,而是现代学者根据"礼"在六经中的地位概括、提炼出来的,但这一命题渊源有自,古今许多学者实际上从多方位、多视角对这一命题的相关内容进行过论证。"六经皆礼"之说,可追溯到《礼记·经解》与《史记·滑稽列传》的相关记述,《汉书·礼乐志》所谓"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和南朝梁皇侃提出的"六经总以礼为本",非常简约、概要地阐明了"六经皆礼"之说的内涵。清代张尔岐提出了非常近似"六经皆礼"的说法。此后清儒皮锡瑞、曹元弼及现代学者陈钟凡、顾实、蔡尚思、陈戍国等众多学者对这一命题的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和阐释。但现代学术界一直很少有人明确倡言和系统论证"六经皆礼"这一命题。有鉴于此,本文从如下三个层面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申论:首先,六经皆源于礼:从宏观层面讲,六经皆为礼文化的产物;从微观或具体层面讲,"六经皆礼"与"六经皆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政典既是"史",也是"礼")。其次,六经以礼为旨归,"礼"统摄六经,从而使六经以"礼"作为教化的标准和目标。六经之教本质上即为礼教。再次,《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的内容均有礼贯通其中,六经之文皆言礼,六经之义亦以礼为重。因此"六经皆礼"这一命题是可以成立的,"礼"在六经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应该得到承认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 六经皆礼 六经皆史
原文传递
《礼记》——封建妇德思想溯源
8
作者 陈志伟 邹明香 《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 CSSCI 2010年第11期99-101,55,共4页
《礼记》为儒家重要经典,其中已含有封建妇德思想。文章对《礼记》中妇德思想进行考索评析,进而推定其多为汉儒思想,与刘向《列女传》难分先后。其妇德思想在当时虽无实践意义,对后世却影响深远,成为封建社会女子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礼记 妇德 女教
原文传递
承古、远古与变古适今:唐宋时期的家礼演变 被引量:7
9
作者 王美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7-133,共7页
唐宋家礼有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唐代家礼以"承古"为主要特征,按据经典旧仪撰著礼文;北宋虽亦以《仪礼》旧文为基础并承袭前代家礼仪制,但是参以时宜、折衷古礼传统的"远古"倾向已经变成北宋家礼的主旋律;至于... 唐宋家礼有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唐代家礼以"承古"为主要特征,按据经典旧仪撰著礼文;北宋虽亦以《仪礼》旧文为基础并承袭前代家礼仪制,但是参以时宜、折衷古礼传统的"远古"倾向已经变成北宋家礼的主旋律;至于南宋,家礼修撰呈现出新的面貌,"变古适今"原则在家礼中充分凸显出来。由唐至宋,家礼的发展过程,是家礼从集中于世家旧族之中逐渐扩展到科举官僚士大夫家族之中,再渐趋外延到广泛层面的士庶家族的过程,也正是在此过程中,家礼影响在不断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家礼 礼经旧文 《书仪》 居家杂仪 祠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