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生存的全景遮蔽与教育应对——柏拉图“洞穴之喻”之省思 被引量:22
1
作者 韦恩远 肖菊梅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5,共9页
数字化生存是人类与数字化媒介发生交互关系的存在方式,暗藏着遮蔽人之存在的生存隐忧。本研究通过援引柏拉图“洞穴之喻”之省思,阐释数字化生存内蕴的人与技术关系的两极反转、现实与虚拟关系的错位倒置,揭示数字化生存给教育造成的... 数字化生存是人类与数字化媒介发生交互关系的存在方式,暗藏着遮蔽人之存在的生存隐忧。本研究通过援引柏拉图“洞穴之喻”之省思,阐释数字化生存内蕴的人与技术关系的两极反转、现实与虚拟关系的错位倒置,揭示数字化生存给教育造成的“全景遮蔽”,主要表现为:意识同质,教育塑造人的主体性使命的隐匿退场;认知短路,知识脱离教育之外的愚昧持存;转型危机,教育面临陌生人社会的道德失序。本文认为,通过深度把握人的自我意识的同一性结构实现主体唤回,通过抽象性与泛在性的认知过程完成知识划界,展开面向数字原住民的素养培育形成路径操练,才是教育帮助人走向良善数字化生存的根本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生存 洞穴之喻 教育应对 技术哲学
下载PDF
柏拉图“洞喻”问题再认识 被引量:11
2
作者 林美茂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7-102,共6页
以柏拉图哲学中的人论为背景,比较学术界对于“洞喻”中各个象征性细节描写的不同解释,可以发现他们所存在的偏颇。对于“洞喻”中所描绘的洞穴“内部”与“外部”,即关于“洞内”与“洞外”的场景设置,应该理解为那是人所拥有的“现实... 以柏拉图哲学中的人论为背景,比较学术界对于“洞喻”中各个象征性细节描写的不同解释,可以发现他们所存在的偏颇。对于“洞喻”中所描绘的洞穴“内部”与“外部”,即关于“洞内”与“洞外”的场景设置,应该理解为那是人所拥有的“现实”与“理想”的两种世界的隐喻。在“洞喻”里,他构筑了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另一个世界——理想(真实)的世界,并以此作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目的。而他的哲学,就是阐述这两个世界究竟是怎样关系的一种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喻” “洞内” “洞外” 可视界 可知界 影子 实物
下载PDF
虚拟现实电影架构:从“洞穴之喻”到“胶囊-隧道” 被引量:7
3
作者 贾云鹏 许磊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2-138,共7页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积累与沉淀和相关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虚拟现实电影也紧随这波发展趋势渐渐走进了观众的视野。虚拟现实技术赋予了传统电影以全新的架构模式,让传统电影的灵魂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架构下有了全新的电影特性和电影形...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积累与沉淀和相关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虚拟现实电影也紧随这波发展趋势渐渐走进了观众的视野。虚拟现实技术赋予了传统电影以全新的架构模式,让传统电影的灵魂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架构下有了全新的电影特性和电影形态。"胶囊-隧道"架构是受到古希腊哲学概念"洞穴之喻"的启发而搭建的全新架构。这套虚拟现实电影时空流视听语言架构重构了部分现有视听语言体系,对于解决虚拟现实电影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电影 洞穴之喻 “胶囊—隧道” 架构 动态视阈
原文传递
囚徒·玩偶·自我——评《掘墓人的女儿》中伦理身份的演变 被引量:6
4
作者 朱莉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19,共6页
本文运用柏拉图的"洞喻"理论来观照欧茨小说《掘墓人的女儿》,论证了雅各布的伦理身份由"自我"到"玩偶",最后沦为"囚徒",而女儿丽贝卡则通过积极的伦理行为走上一条从"囚徒"到"... 本文运用柏拉图的"洞喻"理论来观照欧茨小说《掘墓人的女儿》,论证了雅各布的伦理身份由"自我"到"玩偶",最后沦为"囚徒",而女儿丽贝卡则通过积极的伦理行为走上一条从"囚徒"到"玩偶"到实现"自我"的身份演变之路。父女俩截然相反的身份演变过程说明人类理想的身份具有层级性和单向性。小说既是柏拉图"洞喻"理论的文学体现,又验证了作者关于"人是伦理的存在"的观点,进而从哲学的高度指出意志冲突下的伦理选择决定了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伊斯·欧茨 《掘墓人的女儿》 伦理身份 “洞喻”理论
原文传递
柏拉图的洞穴喻与《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识 被引量:4
5
作者 郑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88-92,共5页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通过运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洞穴喻"来解析弥漫于作品中的孤独意识,可以看出马尔克斯作品中的孤独意识反映了对真理的渴求与现实的矛盾、理性发...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通过运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洞穴喻"来解析弥漫于作品中的孤独意识,可以看出马尔克斯作品中的孤独意识反映了对真理的渴求与现实的矛盾、理性发展与宗教信仰的冲突,指出人们要想摆脱孤独,必须走出黑暗的洞穴,摆脱愚昧落后、因循守旧的现状,借助爱和团结的力量,彻底走出孤独的阴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孤独》 洞穴喻 孤独意识
下载PDF
一种古典的理性启蒙观——对柏拉图“洞喻”和“线喻”的现代解读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臻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A6期69-71,共3页
在西方哲学的路径里,"启蒙"似乎仅仅特指中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或"启蒙思潮"。然而,如果打破这种特定的"启蒙"话语而拓展启蒙的视野,回溯柏拉图的"洞喻"和"线喻"并进行... 在西方哲学的路径里,"启蒙"似乎仅仅特指中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或"启蒙思潮"。然而,如果打破这种特定的"启蒙"话语而拓展启蒙的视野,回溯柏拉图的"洞喻"和"线喻"并进行认真探究,则这两个比喻所相互映现的正是一种古典的"理性启蒙"观。那么在柏拉图的视阈里,为何启蒙,如何可能启蒙,启蒙具有何种特性,启蒙之人性究竟发生何种变化?以上诸类问题,正是本文需要梳理和阐释的基本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理性启蒙 “洞喻” “线喻” “可见世界” “可知世界”
下载PDF
从“洞穴隐喻”到“异托邦”——论异域形象的空间化想象 被引量:3
7
作者 孙祥飞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5,共5页
异域形象即空间化的想象。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到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再到福柯的"异托邦",折射出传播技术对空间和形象进行的重构。为此,异域形象研究要着重探讨:空间如何区分了主体和他者的界限,并由... 异域形象即空间化的想象。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到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再到福柯的"异托邦",折射出传播技术对空间和形象进行的重构。为此,异域形象研究要着重探讨:空间如何区分了主体和他者的界限,并由此强化了主体的既有认知,进而将异域形象置于一种客体化的想象境地;传播技术如何在演进的过程中逐步打通了空间的界限,并重构了空间的概念,进而影响到形象的传播;传播技术将地理意义上的空间转变为身份意义上的空间的同时,又以身份及认同的力量重新定义了抽象的文化空间,由此导致异域形象问题的含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域形象 空间想象 洞穴隐喻 异托邦
下载PDF
人如何走出洞穴,找到生命中的“光”——试论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理论之喻 被引量:3
8
作者 田常红 《萍乡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0-12,共3页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专门讲到了洞穴理论。笔者认为洞穴理论谈到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认清世界的真相,找到生命的"光"。本文从柏拉图《理想国》洞穴理论的蕴涵、束缚我们生活在"洞穴"中的枷锁和如何走出洞穴,找到...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专门讲到了洞穴理论。笔者认为洞穴理论谈到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认清世界的真相,找到生命的"光"。本文从柏拉图《理想国》洞穴理论的蕴涵、束缚我们生活在"洞穴"中的枷锁和如何走出洞穴,找到生命中的"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让人们在当今社会能更好地理解洞穴之喻,更好地把握"善"这一核心,走出洞穴,找到生命中的"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洞穴之喻 生命中的光
下载PDF
“洞穴喻”发微--海德格尔真理之路的转折点 被引量:2
9
作者 朱清华 《哲学门》 CSSCI 2015年第2期1-17,共17页
海德格尔1930年代初期对真理的集中探讨展示了他思想的转向和更深入更丰富的开展。他对柏拉图的“洞穴喻”的解析表明,原始的遮蔽状态笼罩着人的生存,支配着人揭示真理、获取自由的过程。真理是去除遮蔽,是筹划着将自己系缚于一个理念,... 海德格尔1930年代初期对真理的集中探讨展示了他思想的转向和更深入更丰富的开展。他对柏拉图的“洞穴喻”的解析表明,原始的遮蔽状态笼罩着人的生存,支配着人揭示真理、获取自由的过程。真理是去除遮蔽,是筹划着将自己系缚于一个理念,从而脱离黑暗进入光明。但作为绽出的自由的真理仍在原始的遮蔽统治下。由此,真理也不能由一个理念而一劳永逸地获得,而必须返回洞穴,持续地进行去除遮蔽活动,才能保持住真理。作为始终处于遮蔽和迷误的笼罩下的真理追问,哲学活动就是不断探求存在的意义的来源,即柏拉图的至善。这既是对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理的无尽追问,也是对人自身和人的本质的探求。海德格尔对“洞穴喻”的解释对柏拉图以及古希腊思想诠释开拓出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喻 真理 自由 遮蔽 至善
原文传递
走出洞穴——从“洞穴理论”看《小城畸人》 被引量:1
10
作者 翟润蕾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7-119,共3页
本文借用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来解读和评论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文章首先讨论了柏拉图在“洞穴理论”中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分析对于理解和评价《小城畸人》有怎样的帮助,然后论述柏拉图对于真理的探求是如何在《小城畸人》中得... 本文借用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来解读和评论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文章首先讨论了柏拉图在“洞穴理论”中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分析对于理解和评价《小城畸人》有怎样的帮助,然后论述柏拉图对于真理的探求是如何在《小城畸人》中得以重现的。最后,文章分析了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在创作目的上与“洞穴理论”存在的差异,并通过这种差异探讨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生活的不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理论” 《小城畸人》 真理
下载PDF
解读柏拉图“洞穴比喻”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晓洁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第8期10-13,共4页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位大哲学家,在其早期的著作《理想国》中提出著名的"洞穴比喻"。在这个比喻中,他将世界划分为感觉世界和理念世界,并且柏拉图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伟大的哲学家,为政治服务,...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得意门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位大哲学家,在其早期的著作《理想国》中提出著名的"洞穴比喻"。在这个比喻中,他将世界划分为感觉世界和理念世界,并且柏拉图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伟大的哲学家,为政治服务,他还提出教育本质就是促进个体灵魂的转向。柏拉图提出的观点当时震惊一时,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比喻 感觉世界 理念世界 灵魂转向
下载PDF
哲人、洞穴与“灵魂立法”——柏拉图“洞穴比喻”的临界启示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冬阳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4-13,共10页
《理想国》的读者多将目光盯在苏格拉底谈论"政制"的部分,却忘记苏格拉底一开始就提醒人们,谈论城邦政制不是《理想国》的根本目的,考察城邦归根结底是为了考察"个人灵魂中的正义",即究竟该如何生活。论题以"... 《理想国》的读者多将目光盯在苏格拉底谈论"政制"的部分,却忘记苏格拉底一开始就提醒人们,谈论城邦政制不是《理想国》的根本目的,考察城邦归根结底是为了考察"个人灵魂中的正义",即究竟该如何生活。论题以"洞穴比喻"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哲人与"洞穴"的关系,区分了两种哲人与两种哲学生活,进而表明哲人苏格拉底如何"为灵魂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格拉底 柏拉图 洞穴比喻 辩证法 《理想国》
下载PDF
基于洞穴之喻理论模型的重大负面学术事件演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志祥 武璇 +2 位作者 肖倩茹 付慧真 黄颖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52,共7页
[目的/意义]由学术不端行为发酵、演变而来的重大负面学术事件(Major Negative Academic Events,Ma-NAE)给学术共同体、学科发展甚至国家学术声誉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现有研究缺乏对MaNAE产生、扩张及消退的演化过程与参与主体行为机... [目的/意义]由学术不端行为发酵、演变而来的重大负面学术事件(Major Negative Academic Events,Ma-NAE)给学术共同体、学科发展甚至国家学术声誉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现有研究缺乏对MaNAE产生、扩张及消退的演化过程与参与主体行为机制的深入探讨。[方法/过程]针对MaNAE的多主体、多要素及复杂、动态演进的特征,文章借鉴《理想国》的洞穴之喻,探索性地构建了洞穴之喻(the Allegory of the Cave,AoC)理论模型,辅以描述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类统计分析方法、全文引文情感分析方法以及内容分析法,展开对MaNAE的量化研究。以安维萨心脏干细胞造假事件为例展开单案例纵向时序研究,基于事件核心人物产出分析学术洞穴演化过程,基于政府基金支持的变化分析反馈效应,基于学术共同体情感分化探讨洞穴演化机制。[结果/结论]结果表明,AoC理论模型较好地阐释了研究问题,为负面学术事件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阐释框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负面学术事件 洞穴之喻 事件演化 反馈效应 单案例纵向研究 学术不端
原文传递
哲学史上的“空器 /空洞”说与题画文学之可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宪章 《文化艺术研究》 2022年第4期64-69,114,共7页
语言和图像是人类历史上最主要的两种表意符号,但是,在“备物致用”的社会,人们并不将二者相提并论,“崇文抑画”是普遍的价值判断。汉代王充将图画喻为厨房之“空器”“无物益于饥”;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表达了类似的道理,认为影像世... 语言和图像是人类历史上最主要的两种表意符号,但是,在“备物致用”的社会,人们并不将二者相提并论,“崇文抑画”是普遍的价值判断。汉代王充将图画喻为厨房之“空器”“无物益于饥”;柏拉图的“洞穴之喻”表达了类似的道理,认为影像世界是不真实的:说明“空器/空洞”说乃哲学史上的共识。笔者认为,相对语言符号而言,恰恰是图像之“空”,为身体“被快乐”提供了自由空间,同时也为文学“被题画”预留了位置。这就是图像符号的“虹吸原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类情感世界的“宇宙黑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画文学 图像 虹吸原理 洞穴之喻
下载PDF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看古希腊三贤哲的经典思想
15
作者 贾晨 郭晓蓓 《科教文汇》 2020年第22期65-66,共2页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称“古希腊三贤哲”,三者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们的思想也有着垂范百世的魅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们的理论学习有着非常有效的指导作用,引导我们应思考理论对于实践的作用,而不是只注重于理论...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称“古希腊三贤哲”,三者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们的思想也有着垂范百世的魅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我们的理论学习有着非常有效的指导作用,引导我们应思考理论对于实践的作用,而不是只注重于理论本身;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才能利用认识改造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实践观 自知无知 洞穴之喻 形而上学
下载PDF
柏拉图“洞喻”与室内环境“凝视”
16
作者 萨兴联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36-43,60,共9页
柏拉图阐述教育问题的"洞喻"可以拓展为凝视问题研究的经典文本。在"洞喻"学说里,他通过话语描述了一个特殊的室内环境,并认为这个空间环境内充满复杂的凝视关系。笔者试图通过柏拉图的"洞喻"学说,建立... 柏拉图阐述教育问题的"洞喻"可以拓展为凝视问题研究的经典文本。在"洞喻"学说里,他通过话语描述了一个特殊的室内环境,并认为这个空间环境内充满复杂的凝视关系。笔者试图通过柏拉图的"洞喻"学说,建立起凝视理论和室内环境设计的关系。这既丰富了柏拉图"洞喻"学说以及凝视理论研究的文本,又有助于室内环境设计理论研究体系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洞喻 室内环境 凝视
下载PDF
“洞穴喻”观照下的《约翰的归来》
17
作者 张静静 谭惠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83-86,共4页
柏拉图在《理想国》提出的"洞穴喻"以其深意和张力给了世人无限启迪。作为长期研究哲学与历史的学者,W.E.B杜波依斯对柏拉图的思想有独到和深刻的理解。其著作《黑人的灵魂》多处影射柏拉图的"洞穴喻"。其中的短篇... 柏拉图在《理想国》提出的"洞穴喻"以其深意和张力给了世人无限启迪。作为长期研究哲学与历史的学者,W.E.B杜波依斯对柏拉图的思想有独到和深刻的理解。其著作《黑人的灵魂》多处影射柏拉图的"洞穴喻"。其中的短篇小说《约翰的归来》则是在奴隶制阴影的语境下对"洞穴喻"的一次鲜活改写。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洞穴喻为观照,杜波依斯小说中所蕴含的哲学审美意义和教育思想则有更深刻通透的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喻 约翰的归来 教育 审美
下载PDF
从“必然性”角度浅析哲人的回归
18
作者 刘笑萌 《科教文汇》 2018年第3期145-146,共2页
在《理想国》[500d]中,苏格拉底说"如果有某种必然性迫使他……",这其中的"某种必然性"指代什么并没有被直接阐明。本文将从对"洞喻"中的后半段——囚徒回归洞穴一段入手进行分析,并从两个角度浅析所谓的... 在《理想国》[500d]中,苏格拉底说"如果有某种必然性迫使他……",这其中的"某种必然性"指代什么并没有被直接阐明。本文将从对"洞喻"中的后半段——囚徒回归洞穴一段入手进行分析,并从两个角度浅析所谓的"必然性",即为哲人回归"洞穴"(或者说成为"哲人王")的必然性:一是外在必然性,即什么外部原因逼迫"囚徒"在接触"洞外世界"被迫返回;二是内在必然性:即什么内在原因导致"囚徒"在没有绳索的牵制下,自己虽然不情愿,却仍旧主动调头并重新返回洞穴。最后,本文简述了两种必然性之间存在的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喻” 必然性 回归
下载PDF
《独角兽》中的隐喻模式与道德哲学
19
作者 黄辉辉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12-114,共3页
默多克在其哲理小说《独角兽》中对柏拉图的"洞穴喻"进行了演绎和新的阐释,旨在揭示现代人的道德困境,构建现代道德哲学体系。在默多克哲学体系中,充满爱的关注可以使人不断摆脱假象的羁绊和臆想的惯性,逐步走向并接近真理,... 默多克在其哲理小说《独角兽》中对柏拉图的"洞穴喻"进行了演绎和新的阐释,旨在揭示现代人的道德困境,构建现代道德哲学体系。在默多克哲学体系中,充满爱的关注可以使人不断摆脱假象的羁绊和臆想的惯性,逐步走向并接近真理,从而接近并达到"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喻” 隐喻 道德困境 “善”
下载PDF
施特劳斯、欧克肖特论洞穴之喻
20
作者 王勤栖 《理论界》 2022年第2期1-6,共6页
现代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和迈克尔·欧克肖特对柏拉图的洞穴之喻作出了针锋相对的理解。施特劳斯坚持古典政治哲学的思路,认为超越意见的哲学才能为政治生活提供标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所造成的混乱... 现代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和迈克尔·欧克肖特对柏拉图的洞穴之喻作出了针锋相对的理解。施特劳斯坚持古典政治哲学的思路,认为超越意见的哲学才能为政治生活提供标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所造成的混乱。而欧克肖特则认为,哲学只能揭示意见的有限性,不可能成为政治生活的原则和指导。现代社会的政治价值之间的冲突本质上不在于多元本身,而在于每一种意见都试图成为唯一的真理。施特劳斯和欧克肖特从各自的哲学立场出发试图重新解释柏拉图的洞穴之喻,通过洞穴之喻这一透镜来理解现代社会中政治和哲学之间的紧张。这反映了现代西方保守主义对这一基本的政治哲学问题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之喻 意见 知识 真理 哲学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