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乘用车电控转向系统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14
1
作者 季学武 刘亚辉 +1 位作者 杨恺明 何祥坤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08-216,共9页
本文介绍了乘用车电控转向系统的发展概况。转向系统是汽车上驾驶者与其紧密接触的操控装置,其发展应考虑人因工程和驾驶安全两个方面。转向系统电控化是汽车技术发展对转向系统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基本途径。... 本文介绍了乘用车电控转向系统的发展概况。转向系统是汽车上驾驶者与其紧密接触的操控装置,其发展应考虑人因工程和驾驶安全两个方面。转向系统电控化是汽车技术发展对转向系统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基本途径。按照电控转向系统的发展历程,本文综述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前轮主动转向系统、前轮线控转向系统以及后轮线控转向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关键技术以及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从结构简洁、布置方便、修正驾驶者过渡操作等方面来看,线控转向系统是电控转向系统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主动安全 电控转向系统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前轮主动转向系统 前轮线控转向系统 后轮线控转向系统
下载PDF
汽车主动前轮转向和防抱死制动协调控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其东 王霞 +1 位作者 陈无畏 秦炜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18,共5页
针对汽车转向制动工况提出了一种主动前轮转向和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协调控制方法。分别设计了转向控制器和制动系统控制器,在分层协调控制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上层协调控制器,对两个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此控制策略对主动... 针对汽车转向制动工况提出了一种主动前轮转向和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协调控制方法。分别设计了转向控制器和制动系统控制器,在分层协调控制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上层协调控制器,对两个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此控制策略对主动前轮转向和防抱死制动系统进行控制,能够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制动性能:车身横摆角速度均方根值由0.0461rad/s降为0.0382rad/s,车身横向加速度均方根值由0.9352m/s2降为0.7886m/s2,制动距离由23.9845m减小为23.1092m,前轮滑移率均方根值由0.1968增为0.1975,后轮滑移率均方根值由0.1965增为0.19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主动前轮转向 防抱死制动系统 协调控制 仿真
下载PDF
车辆主动前轮转向与主动悬架的自抗扰控制方法 被引量:8
3
作者 桑楠 魏民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5-172,185,共9页
为实现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与主动悬架系统的集成及解耦控制,该文采用自抗扰方法对两个子系统进行集成控制,设计了主动前轮转向和主动悬架的自抗扰控制器,并进行了路面扰动输入下的双移线试验。研究了车辆的路径跟踪性能、转向路感、转向... 为实现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与主动悬架系统的集成及解耦控制,该文采用自抗扰方法对两个子系统进行集成控制,设计了主动前轮转向和主动悬架的自抗扰控制器,并进行了路面扰动输入下的双移线试验。研究了车辆的路径跟踪性能、转向路感、转向灵敏度和舒适性,对比分析了无控制、主动转向单独控制和主动悬架单独控制系统集成的控制特性。结果表明,自抗扰集成控制的主动前轮转向与主动悬架能同时改善转向性能指标和舒适性能指标,提高了车辆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自抗扰控制器设计无需精确数学模型,干扰抑制也无需扰动模型,控制方法简单,鲁棒性好,易实现转向、悬架及各悬架间的解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抗扰控制 主动前轮转向 主动悬架系统 转向路感 转向灵敏度 乘坐舒适性
下载PDF
汽车主动转向系统变传动比及电机控制特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赵树恩 刘成恩 刘文文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174-178,共5页
为满足汽车高速转弯行驶时的理想转向操控性和安全性、灵敏性,分析汽车双行星齿轮机构主动转向系统变传动比特性。通过选择合适的横摆角速度增益值设计理想变传动比曲线及转向角叠加曲线,并采用基于电流环、转速环的双环串级PID控制策... 为满足汽车高速转弯行驶时的理想转向操控性和安全性、灵敏性,分析汽车双行星齿轮机构主动转向系统变传动比特性。通过选择合适的横摆角速度增益值设计理想变传动比曲线及转向角叠加曲线,并采用基于电流环、转速环的双环串级PID控制策略对主动转向助转角电机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有效改善汽车主动转向系统的助力转角电机的电流响应速度、超调量、峰值时间以及转速响应时间和车辆路径跟踪效果,从而提高汽车转向灵敏性和操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转向系统 变传动比 助转角电机 控制特性
下载PDF
对开路面汽车紧急制动的稳定性控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卫兵 吴琼 +1 位作者 王翔宇 李亮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3期272-280,共9页
为了保持汽车在对开路面上进行紧急制动时的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主动前轮转向(AFS)辅助控制技术。搭建了七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利用魔术公式建立轮胎模型。给出了控制模型,利用MPC方法,设计了AFS控制器。进行了S... 为了保持汽车在对开路面上进行紧急制动时的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主动前轮转向(AFS)辅助控制技术。搭建了七自由度整车动力学模型,利用魔术公式建立轮胎模型。给出了控制模型,利用MPC方法,设计了AFS控制器。进行了Simulink-Carsim联合仿真。对于车辆在对开路面上紧急制动的工况,将本方法与其他方法的仿真测试对比。结果表明:在不改变原有的制动防抱死控制(ABS)控制逻辑的前提下,有AFS调控车辆横向跑偏0.49 m,而无AFS调控车辆横向跑偏1.64 m。因而,本方法能够抑制对开路面上紧急制动时汽车的跑偏,保证汽车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安全 稳定性控制 主动前轮转向(AFS) 模型预测控制(MPC) 制动防抱死控制(ABS) 对开路面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汽车底盘系统协调控制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显贵 郑从兴 林勇明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50,共4页
为了消除汽车底盘集成系统机械与控制系统间的耦合,首先建立了汽车悬架与转向系统整车动力学模型,分别设计了主动悬架(ASS)LQG控制器和主动前轮转向系统(AFS)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和两系统的规则协调控制器。以集成系统机械与控制参数为优... 为了消除汽车底盘集成系统机械与控制系统间的耦合,首先建立了汽车悬架与转向系统整车动力学模型,分别设计了主动悬架(ASS)LQG控制器和主动前轮转向系统(AFS)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和两系统的规则协调控制器。以集成系统机械与控制参数为优化变量,以反映汽车动力学综合性能为目标函数,基于遗传算法编制了集成优化程序,对集成控制系统进行了优化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汽车底盘集成控制系统经过参数优化后,汽车综合性能得到改善:汽车的横摆角速度、车身侧向加速度均方根值分别降低了近34%,38.12%,车身俯仰角速度降低了4.91%、改善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方向盘操纵转矩大大降低,提高了汽车转向时的转向轻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主动悬架系统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 协调控制 集成优化
下载PDF
主动转向系统的传动比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硕 余强 +1 位作者 周辰雨 闫光辉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71-1475,共5页
分析主动转向系统(active front steering system,AFS)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建立AFS传动机构的数学模型,根据汽车二自由度模型确定汽车的系统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曲线,选取合适的系统横摆角速度增益值设计转向传动比曲线以及转向轴叠加角... 分析主动转向系统(active front steering system,AFS)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建立AFS传动机构的数学模型,根据汽车二自由度模型确定汽车的系统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曲线,选取合适的系统横摆角速度增益值设计转向传动比曲线以及转向轴叠加角曲面,建立装备AFS整车的联合仿真模型,依据转向轴叠加角曲面控制转角电机实现转向系统的主动转向。仿真结果表明:AFS传动比曲线设计方法合理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转向系统 传动机构 传动比 操纵稳定性
下载PDF
带参数摄动的车辆底盘的集成鲁棒混合控制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家旭 李静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5-342,共8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参数摄动离散系统的鲁棒L_2-L_∞/H_∞混合控制综合方法,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较低保守性的线性矩阵不等式组的凸优化问题。考虑车辆在极限工况具有参数大范围摄动和强非线性特点,利用该方法设计主动前轮转向系统和直接横摆... 提出了一种新的参数摄动离散系统的鲁棒L_2-L_∞/H_∞混合控制综合方法,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较低保守性的线性矩阵不等式组的凸优化问题。考虑车辆在极限工况具有参数大范围摄动和强非线性特点,利用该方法设计主动前轮转向系统和直接横摆力矩系统集成控制策略。采用Matlab/Simulink与Carsim联合平台进行典型工况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车辆底盘集成控制器能抑制系统参数大范围摄动和强非线性的影响,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棒L2-L∞/H∞混合控制 主动前轮转向 直接横摆力矩系统 底盘集成控制
下载PDF
基于鲁棒L_2-L_∞/H_∞的车辆底盘集成控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静 张家旭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57-1764,共8页
基于连续时间系统的鲁棒L2-L_∞及H_∞性能判据,推导出新的状态反馈的鲁棒L_2-L_∞/H_∞控制方法,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较低保守性的线性矩阵不等式组的凸优化问题。利用该方法设计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策略,协调控制主动前轮转向系统和主动悬... 基于连续时间系统的鲁棒L2-L_∞及H_∞性能判据,推导出新的状态反馈的鲁棒L_2-L_∞/H_∞控制方法,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较低保守性的线性矩阵不等式组的凸优化问题。利用该方法设计车辆底盘集成控制策略,协调控制主动前轮转向系统和主动悬架系统。采用Matlab/Simulink与Carsim联合仿真对典型工况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车辆底盘集成L_2-L_∞/H_∞控制器在车辆极限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协调控制性能,能够有效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防侧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鲁棒L2-L∞/H∞控制 车辆底盘集成 主动前轮转向 主动悬架系统
下载PDF
基于场论的汽车避撞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贺启才 蔡少康 王康 《汽车实用技术》 2021年第9期25-29,共5页
论文以提高车辆主动安全性为出发点,对带有主动前轮转向的主动避撞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搭建分层控制结构框架,上层控制器为避撞规划层,以行车安全场场强为优化指标,计算求解得到一系列行车风险最小的轨迹点并将其拟合成期望行驶轨迹;... 论文以提高车辆主动安全性为出发点,对带有主动前轮转向的主动避撞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搭建分层控制结构框架,上层控制器为避撞规划层,以行车安全场场强为优化指标,计算求解得到一系列行车风险最小的轨迹点并将其拟合成期望行驶轨迹;下控制器在为轨迹跟踪层,在充分考虑各种车辆动力学约束条件下,基于线性时变模型预测控制理论,对设计的目标函数进行优化求解,从而得到避撞所需的前轮转角,并将其作用于执行机构,以实现对避撞规划层得到的安全行驶轨迹的跟踪。最后在Carsim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环境下对控制算法进行测试,验证了其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前轮转向 主动避撞系统 行车安全场 模型预测控制
下载PDF
新型主动前轮转向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实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向丹 杨宁 原健钟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 2011年第2期5-9,共5页
本文介绍了主动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了主动转向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对电机及其负载进行了数学建模,对电机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曲线符合理论分析,系统具有较好的动、静态特性,控制系统运行平稳,具有良好的运行... 本文介绍了主动转向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了主动转向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对电机及其负载进行了数学建模,对电机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曲线符合理论分析,系统具有较好的动、静态特性,控制系统运行平稳,具有良好的运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前轮转向 直流电机 控制系统 仿真
下载PDF
乘用车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控制研究
12
作者 王天婷 杨标 +1 位作者 宋志鹏 田杰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9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全新的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不仅可以实现转向系统的变传动比,而且还可以弥补转向干预时方向盘力矩的突变。建立了整车动力学模型以及转向盘反力矩模型,设计了模型参考变结构滑模控制器以及转向干预... 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全新的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不仅可以实现转向系统的变传动比,而且还可以弥补转向干预时方向盘力矩的突变。建立了整车动力学模型以及转向盘反力矩模型,设计了模型参考变结构滑模控制器以及转向干预时的力矩补偿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基于主动前轮转向的模型参考变结构滑模控制器能够较好地实现实际车辆对理想车辆的跟踪,可以有效地避免行车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必要的事故;此外基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力矩补偿控制能较好地改善转向盘反力矩突变导致的驾驶员不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用车 主动前轮转向 变传动比 模型参考变结构滑模控制 力矩补偿控制
下载PDF
电动车转向系统的自适应观测器自抗扰控制
13
作者 李果 吕小亮 郭亭亭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6,共6页
为提高电动车转向控制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性能,建立了电动车转向模型。根据自抗扰思想将转向系统的运动学模型转换成含有未知非线性且控制增益未知的形式,引入扩展状态自适应观测器以及Nussbaum-type增益技术,利用积分反演和调节函数技术... 为提高电动车转向控制系统的鲁棒自适应性能,建立了电动车转向模型。根据自抗扰思想将转向系统的运动学模型转换成含有未知非线性且控制增益未知的形式,引入扩展状态自适应观测器以及Nussbaum-type增益技术,利用积分反演和调节函数技术,设计自抗扰控制器。使电动车的转向系统有良好的实时性、稳定性和鲁棒自适应性能,使电动车更易操纵,更具有灵活性。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所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车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 反演算法 Nussbaum-type增益 自抗扰控制
下载PDF
Generalized Internal Model Robust Control for Active Front Steering Intervention 被引量:7
14
作者 WU Jian ZHAO Youqun +2 位作者 JI Xuewu LIU Yahui ZHANG Lipe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285-293,共9页
Because of the tire nonlinearity and vehicle's parameters'uncertainties,robust control methods based on the worst cases,such as H_∞,μsynthesis,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active front steering control,however,in orde... Because of the tire nonlinearity and vehicle's parameters'uncertainties,robust control methods based on the worst cases,such as H_∞,μsynthesis,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active front steering control,however,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stability of active front steering system(AFS)controller,the robust control is at the cost of performance so that the robust controller is a little conservative and has low performance for AFS control.In this paper,a generalized internal model robust control(GIMC)that can overcom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 is used in the AFS control.In GIMC,the Youla parameterization is used in an improved way.And GIMC controller includes two sections:a high performance controller designed for the nominal vehicle model and a robust controller compensating the vehicle parameters'uncertainties and some external disturbances.Simulations of double lane change(DLC)maneuver and that of braking on split-μroad are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and stability of the GIMC control,the nominal performance PID controller and the H_∞controller.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 nominal performance PID controller will be unstable under some extreme situations because of large vehicle's parameters variations,H_∞controller is conservative so that the performance is a little low,and only the GIMC controller overcom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robustness,which can both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AFS controller and guarantee the high performance of the AFS controller.Therefore,the GIMC method proposed for AFS can overcome some disadvantages of control methods used by current AFS system,that is,can solve the instability of PID or LQP control methods and the low performance of the standard H_∞controll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front steering system generalized internal model robust control H_∞ optimization PID split-μ roa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