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3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应停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75
1
作者 黄烽 古洁若 +3 位作者 赵伟 朱剑 张江林 余德恩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09-315,共7页
目的 通过为期 1年的开放性试验来验证反应停是否对强直性脊柱炎 (AS)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以及从基因水平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共有 30例HLA B2 7阳性的男性难治性AS患者纳入该临床研究 ,服用剂量为 2 0 0mg/d。以 7项临床指标 (BASDAI... 目的 通过为期 1年的开放性试验来验证反应停是否对强直性脊柱炎 (AS)有潜在的治疗作用以及从基因水平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共有 30例HLA B2 7阳性的男性难治性AS患者纳入该临床研究 ,服用剂量为 2 0 0mg/d。以 7项临床指标 (BASDAI指数 ,BASFI指数 ,全身痛和脊柱痛Likert四级评分 ,晨僵时间以及患者和医生的总体评价四级评分 )作为主要疗效指标 ,并用 6个其他临床指标 (扩胸度 ,指地距 ,枕壁距 ,Schober试验 ,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 )作为次要疗效指标。同时用基因芯片研究部分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炎性基因表达谱 ,然后再用反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来进行验证。结果 共有 2 6例患者完成了该项试验 ,毒副作用少 ,而且较轻。7个主要疗效指标中 ,有 4项改善超过 2 0 %的患者人数占总人数的 80 %。在治疗的第 3~ 6个月间 ,某些指数明显下降 ,9例患者疼痛症状消失 ;同时患者PBMC中的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的转录显著减少。结论 反应停对难治性AS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药物 ,其生物学作用机制与炎症因子T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停 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袁宇宁 张星星 朱绮文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09-211,共3页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MM)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5 3例MM患者 ,随机分为VAD方案对照组 :长春新碱加阿霉素加地塞米松 ;治疗组 :VAD方案加沙利度胺 ,沙利度胺起始剂量 2 0 0mg/d ,每 2周增加 5 0~ 2 0...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MM)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5 3例MM患者 ,随机分为VAD方案对照组 :长春新碱加阿霉素加地塞米松 ;治疗组 :VAD方案加沙利度胺 ,沙利度胺起始剂量 2 0 0mg/d ,每 2周增加 5 0~ 2 0 0mg/d ,至患者不能耐受或最高剂量不超过每日 4 0 0mg ,维持该剂量半年。结果 :治疗组部分缓解 10例 (4 3.5 % ) ,进步 9例 (39.1% ) ,无效 4例 (17.4 % ) ,总有效率 82 .6 % (19/2 3) ,明显优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的 5 3.3% ) (P <0 .0 5 ) ;能有效降低M蛋白 ,使骨髓瘤细胞下降 ,提升血红蛋白和改善生活自理状况 (P <0 .0 1) ;治疗后MM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水平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副反应程度均可耐受。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MM具有副作用少、耐受性好、给药方便、疗效明显的优点 ,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VAD方案 沙利度胺 M蛋白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CMP与VAD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2
3
作者 王玮 刘海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65-768,共4页
目的:观察评价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CMP(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马法兰、泼尼松)与VAD(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共有47例初诊的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应用小剂量... 目的:观察评价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CMP(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马法兰、泼尼松)与VAD(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共有47例初诊的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应用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CMP方案治疗的患者27例(TD+m VCMP组),应用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的患者20例(TD+VAD组),两组服用沙利度胺均为100 mg/d。每例患者均接受4个以上疗程治疗后评价。结果:TD+m VCMP组27例患者中CR 9例,VGPR 5例,PR 6例,TD+VAD组20例患者中CR 3例,VGPR 3例,PR 4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4.1%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及M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D+m VCMP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72.8%,TD+VAD组为66.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m VCMP组患者在心脏毒性、重度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抑制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TD+V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改良VCMP方案治疗初诊老年MM患者安全有效,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沙利度胺 VCMP方案 VAD方案
下载PDF
沙利度胺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郝明志 林海澜 +3 位作者 陈强 吴晖 余文昌 陈唐庚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61-865,共5页
背景与目的: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何巩固TACE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中晚期肝癌的长期生存,是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评价沙利度胺联合TACE治疗... 背景与目的: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何巩固TACE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中晚期肝癌的长期生存,是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评价沙利度胺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探索以介入治疗为主的中晚期肝癌的综合治疗模式。方法:以疾病进展时间、生存期为观察终点指标,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对2004年8月至2006年8月入组的9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沙利度胺200mg/d口服1~6个月联合TACE,对照组单纯行TACE。TACE用药选用吉西他滨0.4~1.6g、奥沙利铂100~200mg、氟尿嘧啶脱氧核苷0.5~1.0g,栓塞剂选用碘化油、明胶海绵、无水乙醇。观察沙利度胺的不良反应,同时观察患者的生存期并作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个月(95%可信区间12~24个月)、13个月(95%可信区间11~15个月),治疗组半年、1年、2年生存率为85.6%、66.2%、29.9%,对照组半年、1年、2年生存率为85.6%、57.2%、29.1%。治疗组与对照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181天(95%可信区间91~271天)和97天(95%可信区间33~16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剔除口服沙利度胺不足1个月的病例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个月(95%可信区间11~45个月)和13个月(95%可信区间8~18个月);治疗组半年、1年、2年生存率为97.0%、75.3%、51.0%,对照组分别为84.8%、54.9%、24.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结果表明,两组生存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5例(11.1%)发生严重皮疹,3例(6.7%)严重嗜睡。Cox回归分析表明,TACE次数是影响肝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口服沙利度胺联合TACE较单纯栓塞化疗能明显延长患者疾病进展时间与生存期,TACE次数与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性 化学栓塞 治疗性 沙利度胺 疾病进展时间
下载PDF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与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伴肾功能不全患者骨代谢调节因子、免疫功能及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6
5
作者 胡蓉 周立娟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2期3092-3095,共4页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与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伴肾功能不全患者骨代谢调节因子、免疫功能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多发性骨髓瘤伴肾功能不全患者依据随机数据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两组患者均给予利尿、水...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与沙利度胺对多发性骨髓瘤伴肾功能不全患者骨代谢调节因子、免疫功能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多发性骨髓瘤伴肾功能不全患者依据随机数据表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两组患者均给予利尿、水化等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和沙利度胺方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和沙利度胺方案治疗,比较治疗前(化疗前)及治疗后(化疗3个疗程)两组骨代谢调节因子、免疫功能及肾功能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前组间RANKL,TRACP-5b、CD3^+、CD4^+、CD8^+、CD4^+/CD8^+、SCr,BU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水平相比,观察组RANKL,TRACP-5b、CD8^+、SCr,BUN水平均显著降低,CD3^+、CD4^+、CD4^+/CD8^+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与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伴肾功能不全,可有效降低患者骨代谢调节因子水平,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及肾功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功能不全 硼替佐米 地塞米松 沙利度胺 生化指标
下载PDF
不同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34
6
作者 李长生 冀叶 +1 位作者 张莞萍 付莉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36-841,共6页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的9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将入组患者分为A(高剂量地塞米松+硼替佐米+沙利度胺,32例)、B(低剂量...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的9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将入组患者分为A(高剂量地塞米松+硼替佐米+沙利度胺,32例)、B(低剂量地塞米松+硼替佐米+沙利度胺,32例)、C(安慰剂+硼替佐米+沙利度胺,32例)3组,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结果:A组和B组总缓解率均明显高于C组(P<0.05),A与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组患者KP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RN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A、B两组KPS评分明显高于C组,RN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A、B 2组之间KPS及RN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组患者CD38、CD56、CD138阳性表达率及SRL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CD19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治疗前;A、B组CD38、CD56、CD138阳性表达率及SRL阳性率均明显低于C组,CD19则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之间CD19、CD38、CD56、CD138阳性表达率及SRL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C组在乏力、皮疹、周围神经病变、贫血、粒细胞缺乏等方面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硼替佐米及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相似,可明显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但低剂量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地塞米松 硼替佐米 沙利度胺
下载PDF
沙利度胺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7
作者 潘骥群 鲁光平 于志坚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52-555,共4页
目的:总结国内外沙利度胺抗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现状。方法:应用PubMed和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沙利度胺和肿瘤"为检索词,检索2000-01-01-2011-06-30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沙利度胺抗肿瘤的基础研究;2)沙利度胺抗... 目的:总结国内外沙利度胺抗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现状。方法:应用PubMed和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沙利度胺和肿瘤"为检索词,检索2000-01-01-2011-06-30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沙利度胺抗肿瘤的基础研究;2)沙利度胺抗肿瘤的临床研究。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的文献33篇。结果:沙利度胺具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调节T淋巴细胞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和调节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等作用机制。临床上可与化疗联合,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肝癌、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神经胶质细胞瘤、前列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等的辅助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在晚期食管癌、晚期结直肠癌和高危复发肾癌的治疗中无明显疗效。沙利度胺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乏力、皮疹和嗜睡等,深静脉血栓是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结论:沙利度胺对常见多数恶性肿瘤具有辅助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肿瘤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沙利度胺抗肿瘤机制及其作用靶点CRBN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8
作者 黄海宁 张浩 汪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45-749,共5页
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来那度胺、泊马度胺)为小分子谷氨酸衍生物,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作用,此外,它们还具有其它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如抑制血管新生、致畸,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特别是... 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来那度胺、泊马度胺)为小分子谷氨酸衍生物,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作用,此外,它们还具有其它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如抑制血管新生、致畸,更重要的是,它们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特别是针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临床治疗中已经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对沙利度胺分子靶标的筛选和其靶分子cereblon(CRBN)发现,为其药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开发新一代无毒副作用和具有更高效抗肿瘤活性的新一代沙利度胺衍生物提供了新的线索。该文将从沙利度胺及其衍生物的作用机制、最新靶点及对MM的治疗作一简单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血管生成 多发性骨髓瘤 CRBN 免疫调节 肿瘤治疗 致畸
下载PDF
沙利度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30
9
作者 陈静 郑擎 +1 位作者 曾志勇 陈君敏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期75-82,共8页
目的 系统评价沙利度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Ovid MEDLINE(1946~2014.2.1)、EMbase(1947~2014.2.1)、CENTRAL(2014年第1期)、CBM(1978~2014.2.1)、CNKI(1994~2014.2.1)、Wan Fang Data(198... 目的 系统评价沙利度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Ovid MEDLINE(1946~2014.2.1)、EMbase(1947~2014.2.1)、CENTRAL(2014年第1期)、CBM(1978~2014.2.1)、CNKI(1994~2014.2.1)、Wan Fang Data(1980~2014.2.1)和VIP(1989~2014.2.1)数据库,查找所有沙利度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个RCT,包括54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相比,沙利度胺能提高临床缓解;但在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和次要结局指标方面,沙利度胺无明显优势,且其总退出/失访率增加。与SSZ相比,沙利度胺用于达到ASAS20缓解后维持治疗时能提高维持缓解率;其余指标方面,二者相仿。与NSAIDs相比,沙利度胺用于达到ASAS20缓解后维持治疗时能提高维持缓解率,提高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缓解;在次要结局指标方面,二者相似;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总退出/失访率较高。结论 沙利度胺与空白组相比,能提高临床缓解,但退出/失访率也明显增高。沙利度胺与SSZ相比,能提高获得ASAS20缓解的维持缓解率。沙利度胺用于达到ASAS20缓解的维持治疗时,优于NSAIDs,且能提高临床缓解;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总退出/失访率较高。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强直性脊柱炎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反应停对小鼠肝癌细胞H22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0
10
作者 翟羽 吕占军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01-1306,共6页
背景与目的:反应停因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而可能对某些肿瘤有治疗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反应停对小鼠H22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探讨反应停的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皮下接种H22细胞,分别从接种当天(第一给药组)和第4天(第二给药组)开... 背景与目的:反应停因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而可能对某些肿瘤有治疗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反应停对小鼠H22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探讨反应停的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皮下接种H22细胞,分别从接种当天(第一给药组)和第4天(第二给药组)开始每天腹腔注射反应停50mg/kg,每天测肿瘤直径,第12天处死动物,称瘤重。对移植瘤组织,用抗CD31单抗做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流式细胞术分析CD31表达以及凋亡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lo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mRNA的表达。结果:第一给药组的瘤重为(2.27±0.33)g,小于对照组的(2.70±0.61)g,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瘤率为15.93%;第二给药组的瘤重为(3.32±0.47)g,小于对照组的(3.42±0.60)g,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瘤率为2.92%。第一给药组移植瘤组织中微血管计数和CD31表达分别为(48.4±12.90)和(5.59±0.75),与对照组(81.2±26.91)和(7.04±0.50)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第二给药组微血管计数和CD31表达分别为(46.4±9.71)和(7.29±0.48),与对照组的(74.0±32.69)和(6.80±0.6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给药组移植瘤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停 小鼠 肝癌 H22移植瘤 生长 癌细胞
下载PDF
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9
11
作者 韩效林 李敬东 +2 位作者 王婉玲 杨翠 李志英 《癌症进展》 2017年第1期75-78,共4页
目的研究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VAD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沙利度胺进行治疗。... 目的研究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VAD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沙利度胺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个周期后免疫功能、骨髓瘤细胞、β_2-微球蛋白、M蛋白、血红蛋白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的CD4+CD25+、IL-6、TGF-β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INF-γ/IL-10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的骨髓瘤细胞、β2-微球蛋白、M蛋白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皮疹、感染、便秘、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采取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属于轻度型,患者均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VAD方案 多发性骨髓瘤
下载PDF
反应停的抗新生血管形成及抗肿瘤作用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杜钢军 林海红 +2 位作者 许启泰 王敏伟 杨义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1-474,共4页
目的 研究反应停的抗新生血管形成及抗肿瘤作用。方法 在HUVECs中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电镜观察细胞死亡类型,流式细胞仪定量细胞凋亡率;用鸡胚尿囊膜模型观察新生血管形成;肉瘤S180小鼠体内模型观察反应停的抗肿瘤作用,并通过免疫组化... 目的 研究反应停的抗新生血管形成及抗肿瘤作用。方法 在HUVECs中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电镜观察细胞死亡类型,流式细胞仪定量细胞凋亡率;用鸡胚尿囊膜模型观察新生血管形成;肉瘤S180小鼠体内模型观察反应停的抗肿瘤作用,并通过免疫组化观察反应停对肿瘤组织微血管数的影响。结果 反应停对HUVECs有直接抑制作用,IC50为(22 .91±1. 74) μmol·L-1;经反应停作用48h后的HU VECs,随剂量增加,电镜下可见核不规则,染色体浓集,空泡状内质网及凋亡小体等不同时期细胞凋亡现象;流式细胞检测显示反应停可依剂量诱导HUVECs凋亡或坏死;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形成模型中,反应停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阳性率随剂量而增加;小鼠S180肿瘤移植模型中,反应停单独使用,虽可明显减少肿瘤血管密度, 无抑制肿瘤生长作用;与环磷酰胺联合使用,可减少环磷酰胺用量,与环磷酰胺有协同抗肿瘤作用。结论 反应停有抗新生血管形成作用,单独应用对小鼠S180肿瘤无抑制作用,但与环磷酰胺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停 HUVECS 电镜 流式细胞 鸡胚尿囊膜 微血管数
下载PDF
沙利度胺对肺癌患者血清VEGF、bFGF和TNF-α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5
13
作者 顾爱琴 张雪艳 +3 位作者 包国良 忻宇 宋懿懿 韩宝惠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76-379,共4页
背景与目的:沙利度胺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VEGF、bFGF和TNF-α的变化。方法:6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2组各33例,联合组:NP+沙利度胺治疗。d... 背景与目的:沙利度胺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VEGF、bFGF和TNF-α的变化。方法:6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2组各33例,联合组:NP+沙利度胺治疗。d1,8静脉滴注长春瑞滨25mg/m2,d1静脉滴注DDP70~80mg/m2;沙利度胺200mg/d,口服,第1天起连续给药。化疗组:单化疗,用NP方案,剂量同上。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40例(两组各前2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bFGF和TNF-α的含量。结果:联合组有效率(CR+PR)为51.5%;化疗组有效率为36.4%。两组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治疗有效的NSCLC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下降(P<0.05)。化疗组治疗有效的NSCLC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化疗无效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bFGF水平均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化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NP能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有效率;沙利度胺能够抑制肿瘤细胞VEGF和TNF-α的产生,从而降低血清VEGF和TNF-α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NP方案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Effects of thalidomide on angiogenesis and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of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nude mice 被引量:21
14
作者 Zhong-LinZhang Zhi-SuLiu QuanSu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16-220,共5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alidomide on angiogenesis,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nude mice.METHODS: Twenty-four nude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rapy group and control ...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alidomide on angiogenesis,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nude mice.METHODS: Twenty-four nude mi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rap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12 mice in each group. Thalidomide dissolved in 0.5% sodium carboxyl methyl cellulose (CMC) suspension was administered intraperitoneally once a day at the dose of 200 mg/kg in therapy group, and an equivalent volume of 0.5% CMC in control group. Mice were sacrificed on the 30th d, tumor size and weight and metastases in liver and lungs were measured. CD34 and VEGF mRNA in tumor tissue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semi-quantitative RT-PCR respectively and microvessel density (MVD) was counted.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NF-α and ALT and AFP were also tested.RESULTS: MVD and VEGF mRNA in therapy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31.08±16.23 vessels/HP vs 80.00±26.27 vessels/HP, 0.0538±0.0165 vs 0.7373±0.1297,respectively, P<0.05).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umor size and weight and metastases in liver and lungs.TNF-α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rapy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 (28.64±4.64 ng/L vs42.69±6.99 ng/L, P<0.05).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ALT and AFP was observed between groups.CONCLUSION: Thalidomide can significantly inhibitangiogenesis and metasta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Italso has inhibitory effects on circulating TNF-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halidomide ANGIOGENESIS Neoplasm metastasis
下载PDF
Thalidomide-based 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被引量:25
15
作者 Yang-Yuan Chen Hsu-Heng Yen +1 位作者 Kun-Ching Chou Shun-Sheng W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466-471,共6页
AIM: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halidomide in com- bination with other therapies to treat patients with ad- 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METHODS: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ll patients w... AIM: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halidomide in com- bination with other therapies to treat patients with ad- 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METHODS: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ll patients with HCC who were treated with thalido- mide for at least two months. The medical records of patients with HCC who were treated at our institution between April 2003 and March 2008 were reviewed. Image studies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umor response, overall survival, and the decrease in o-fetoprotein (AFP) level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A total of 53 patients with HCC received either 100 or 200 mg/d of thalidomide. The patient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9 women and 44 men with a median age of 61 years. Thirty patients (56.6%) were classified as Child-Pugh A, and 12 patients (22.6%) were classified as Child-Pugh B. Twenty-six patients had portal vein thrombosis (49.1%), and 25 patients had extrahepatic metastasis (47.1%). The median duration of thalidomide treatment was 6.0 mo. Six of the 53 patients achieved a confirmed response (11.3%), one achieved a complete response (1.9%) and 5 achieved a partial response (9.4%). The disease control rate (CR + PR + SD) was 28.3% (95% CI: 17.8-42.4), and the median overall survival rate was 10.5 too. The 1- and 2-year survival rates were 45% and 20%, respectively. Only one complete response patient showed an im- proved overall survival rate of 66.8 mo. Sixteen patients (30.2%) showed more than a 50% decrease in their serum AFP levels from baseline, indicating a better re- sponse rate (31.3%), disease control rate (43.8%), and overall survival time (20.7 mo). The therapy was well tolerated, and no significant toxicities were observed. CONCLUSION: Thalidomide was found to be safe for advanced HCC patients, demonstrating anti-tumor ac- tivity including response, survival, and AFP decreases of greater than 50% from base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alidomid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下载PDF
沙利度胺在临床风湿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6
作者 陈永 管剑龙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0-624,共5页
沙利度胺曾作为一种镇静、催眠药物于19世纪50年代用于妊娠反应等,但是由于其严重的新生儿致畸反应曾一度退出市场。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其有免疫调节作用,并用于风湿性疾病的治疗。本文从沙利度胺对风湿性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出发,理解其... 沙利度胺曾作为一种镇静、催眠药物于19世纪50年代用于妊娠反应等,但是由于其严重的新生儿致畸反应曾一度退出市场。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其有免疫调节作用,并用于风湿性疾病的治疗。本文从沙利度胺对风湿性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出发,理解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强直性脊柱炎(anlcylosing spondylitis,AS)、白塞病(Betch′s disease,BD)及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的作用机制,并遴选国内外沙利度胺治疗这些疾病临床的研究,认为沙利度胺为这类风湿性疾病的临床用药提供了选择,但需规避其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风湿病学 自身免疫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消癌平注射液联合沙利度胺辅助放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4
17
作者 南海峰 丁磊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407-411,共5页
目的:探讨消癌平注射液联合沙利度胺辅助放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入... 目的:探讨消癌平注射液联合沙利度胺辅助放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序号为奇数序号者为对照组,偶数序号者为观察组,每组80例。2组均给予常规化疗,对照组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给予三维适形放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消癌平注射液联合沙利度胺治疗,21 d为1个治疗周期,连续治疗3个周期,并随访2年。观察2组近期及远期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中肿瘤标志物、VEGF及其受体表达;统计2组治疗及随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RR为75. 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 25%(P <0. 05),观察组1年生存率为96. 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 25%(P <0. 05)。治疗后2组吞咽困难、泛吐痰涎、腹痛腹泻及四肢困乏等主要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血清中巨噬细胞炎性蛋白-3α(MIP-3α)、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CYFRA21-1)、VEGF及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表达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及随访中观察组呕吐、白细胞下降、放射性食管炎及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消癌平注射液联合沙利度胺辅助放化疗可显著降低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抑制VEGF及其受体表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期食管癌 放疗 消癌平注射液 沙利度胺 肿瘤标志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成本与疗效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王艳阁 吕国庆 +2 位作者 张媛 刘宪凯 吴隼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622-625,共4页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方案(BD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及成本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初治及复发难治的MM患者40例,给予BDT方案化疗3周期,观察患者的治疗疗效、成本、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40...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方案(BD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及成本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初治及复发难治的MM患者40例,给予BDT方案化疗3周期,观察患者的治疗疗效、成本、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40例MM患者治疗后的骨髓瘤细胞、M蛋白、β2-MG下降及血红蛋白上升的指标均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的总缓解率为75.0%,其中5例完全缓解,10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15例部分缓解,7例疾病稳定,3例疾病进展。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BDT方案成本-效果比是867.3元,敏感度分析后成本-效果比是310.4元。结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方案治疗MM疗效优异,安全性可,价格适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替佐米 地塞米松 沙利度胺 多发性骨髓瘤 成本与疗效分析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联合沙利度胺对VEGF、bFGF水平及红细胞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4
19
作者 金灵莉 杜致远 +2 位作者 卢光新 吕飞 尚瑞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431-434,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联合沙利度胺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及红细胞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联合沙利度胺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及红细胞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沙利度胺组(n=55)及对照组(n=55)。对照组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观察组采用TACE联用沙利度胺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EGF、bFGF水平,红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VEGF、bFGF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沙利度胺组VEGF、bF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DTER)、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RBC-C_(3b)RR)、CD3^+、CD4^+、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水平明显升高(P<0.05);沙利度胺组DTER、RBC-C_(3b)RR、CD3^+、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RBC-ICR水平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辅助原发性肝癌TACE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VEGF水平,并对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有正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沙利度胺 VEGF BFGF 红细胞免疫功能 T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alidomide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被引量:21
20
作者 Hsueh-Erh Chiou Tsang-En Wang +1 位作者 Ying-Yue Wang Hui-Wen Li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3期6955-6960,共6页
AIM: To evaluate which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re most likely to respond to thalidomide treatment. METHODS: From July 2002 to July 2004, patients with HCC who received thalidomide treatment, were... AIM: To evaluate which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re most likely to respond to thalidomide treatment. METHODS: From July 2002 to July 2004, patients with HCC who received thalidomide treatment, were enrolled. We extracted relevant data from the patients’ medical records, including history and type of hepatitis, comorbidity, serum α-fetoprotein (α-FP) level, volumetric changes in tumor, length of survival, and the dose, duration, side effects of thalidomide treatment. The tumor response was evaluated. On the basis of these data,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ose with either partial response or stable disease (PR + SD group) and those with progressive disease (PD group). RESULTS: Two of 42 (5%) patients had a partial tumor response after treatment with thalidomide, 200 mg/d, and 9 (21%) had stable disease. Patients in the PR + SD group all had cirrhosis. Comparing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cirrhosis, the former were more likely to respond to thalidomide therapy (PR + SD: 100% vs PD: 64.5%, P = 0.041 < 0.05). Thalidomide was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be effective in tumors smaller than 5 cm (PR + SD: 63.6% vs PD: 25.8%, P = 0.034 < 0.05).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disease (PD), patients in the PR + SD group had a higher total dose of thalidomide (13 669.4 ± 8446.0 mg vs 22 022.7 ± 11 461.4 mg, P = 0.023 < 0.05) and a longer survival (181.0 ± 107.1 d vs 304.4 ± 167.1 d, P = 0.047 < 0.05). Patients with comorbid disease had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than those without (93.8% vs 60.0%, P = 0.021 < 0.05). The average number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each person with a comorbid condition was twice as high as in those without other diseases (2.2 ± 1.3 vs 1.1 ± 1.2; P = 0.022 < 0.05). CONCLUSION: Thalidomide therapy is most likely to be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early stage small HCC, espe- cially in those with other underlying diseases. A low dose (200 mg/d) of thalidomide is recommended to continue the treatment long enough to make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alidomid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tiangiogenic agents Adverse event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