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0篇文章
< 1 2 1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语“药对”源流考 被引量:16
1
作者 臧文华 卞华 +1 位作者 白红霞 蔡永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1-574,共4页
药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实践证明有效的2味药物的配对使用。研究药对配伍理论,对于提高临床用药水平、发展中药药性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现代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确立以前,"药对""对药""... 药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实践证明有效的2味药物的配对使用。研究药对配伍理论,对于提高临床用药水平、发展中药药性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现代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确立以前,"药对""对药""姊妹药""对子药"等各种不同的名称散见于古今医籍著作中,少有学者对其系统梳理与归纳。鉴于此,本文通过考释"药对"术语的源流与沿革,厘清其发展脉络,对"药对""角药"等进行辨析,为其规范定名和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术语 药对 源流 考证
下载PDF
术语“归经”源流考 被引量:11
2
作者 臧文华 蔡永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067-4069,共3页
中医药学中的"归经"一词,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多种称谓方式,如金代张元素称之为"入某经""某经药""引经";元代王好古称之为"行经";清代张璐称之为"响导"等。在现代中医药... 中医药学中的"归经"一词,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多种称谓方式,如金代张元素称之为"入某经""某经药""引经";元代王好古称之为"行经";清代张璐称之为"响导"等。在现代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确立以前,各种不同的名称广泛存在于古代医药学文献之中。文章通过查阅考证古代医药学相关文献,考释"归经"术语的源流,分析"归经"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达特点,以及前人对这一术语认识的发展脉络,为其规范定名和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术语 归经 考证
原文传递
术语炮制源流考释 被引量:4
3
作者 蔡永敏 郭凤鹏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512-2515,共4页
目的:通过对炮制及其相关术语源流的考释,为炮制的规范定名和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考证古今相关文献,分析炮制与相关词语的关系。结果:"炮"和"炙"在古代指的是中药材的火制法;"治"和&qu... 目的:通过对炮制及其相关术语源流的考释,为炮制的规范定名和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考证古今相关文献,分析炮制与相关词语的关系。结果:"炮"和"炙"在古代指的是中药材的火制法;"治"和"制"是指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制药物偏性的泛称;"炮制"包含了现代炮制方法的火制、水制、净制、切制等;"炮炙"在汉代指的是2种火制方法,但在南北朝以后多指火、水、净、切等多种制药技术,与"炮制"为同一概念;"修事"、"修治"、"修制"则为"炮制"的又称。结论:应当以"炮制"作为规范的学术名词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术语 炮制 炮炙 考证
下载PDF
东汉洛阳北宫考
4
作者 王启敏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第12期114-116,共3页
东汉北宫是皇权的象征,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枢,既是皇帝登基、处理日常朝政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也是皇室成员接受教育和生活起居之所。北宫内设有专门的学术机构,不仅藏有大量的典策文章,而且网罗了当时最杰出的人才。北宫如... 东汉北宫是皇权的象征,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枢,既是皇帝登基、处理日常朝政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也是皇室成员接受教育和生活起居之所。北宫内设有专门的学术机构,不仅藏有大量的典策文章,而且网罗了当时最杰出的人才。北宫如今虽已成为"消失的建筑",但其中的门、阙、殿、堂等建筑物都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洛阳 北宫 考证
下载PDF
舆图版本考订方法探析——基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舆图汇编”项目整理工作的分析
5
作者 杨芬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9-114,25,共7页
在中国传统古文献典藏中,除了写刻印本外,还有珍贵的舆图文献。有关舆图的版本考订,既具有与古书版本鉴定相同的特点,也具有其独特性。基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舆图汇编"项目,以李孝聪教授指导鉴定的诸多舆图为例,从四个方面总... 在中国传统古文献典藏中,除了写刻印本外,还有珍贵的舆图文献。有关舆图的版本考订,既具有与古书版本鉴定相同的特点,也具有其独特性。基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舆图汇编"项目,以李孝聪教授指导鉴定的诸多舆图为例,从四个方面总结舆图版本考订的方法,包括避讳线索、地名沿革线索、关联背景及相关历史档案考察。这些舆图版本考订的宝贵经验的梳理,有益于舆图整理工作的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图 版本 考订 北京大学图书馆 李孝聪
下载PDF
《日本京都大学藏中国历代碑刻文字拓本》造像记未释字校读札记
6
作者 张燕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32-38,共7页
《日本京都大学藏中国历代碑刻文字拓本》共辑录北魏至明代造像记898通,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文献价值。校勘这些造像记中的未释字,可对该书的修订有所裨补,为其科学的利用提供资料。
关键词 《日本京都大学藏中国历代碑刻文字拓本》 造像记 未释字 校勘
下载PDF
《洛中集》之重新考辑
7
作者 金燕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7期11-14,共4页
《洛中集》,疑为白居易编。主要收刘禹锡、白居易二人之唱和诗作,然久己失传。今人贾晋华在《〈汝洛集〉、〈洛中集〉及〈洛下游赏宴集〉与大和至会昌东都闲适诗人群》一文中对其进行了考辑,成果卓著。然其考述尚存在疏漏之处,复原诗作... 《洛中集》,疑为白居易编。主要收刘禹锡、白居易二人之唱和诗作,然久己失传。今人贾晋华在《〈汝洛集〉、〈洛中集〉及〈洛下游赏宴集〉与大和至会昌东都闲适诗人群》一文中对其进行了考辑,成果卓著。然其考述尚存在疏漏之处,复原诗作之篇目与编年亦值得商榷,故而重新辑录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中集》 诗歌集 编辑年代 编辑者 自居易
下载PDF
二至丸考源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8
8
作者 蔡秀江 黄美艳 +2 位作者 丁安伟 姚卫峰 张丽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272-275,共4页
对二至丸的来源和药理作用研究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通过查阅古代医药文献及中国知网数据库,对二至丸方剂的来源和在药理作用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进行归纳整理并分类汇总。考证二至丸出自明代《扶寿精方》;现代药理作用表明,二至丸具... 对二至丸的来源和药理作用研究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通过查阅古代医药文献及中国知网数据库,对二至丸方剂的来源和在药理作用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进行归纳整理并分类汇总。考证二至丸出自明代《扶寿精方》;现代药理作用表明,二至丸具有保肝降酶、抗肝纤维化、抗衰老、调节免疫机能、缩短血液凝血时间、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肿瘤、益智、抗炎、降血糖、抗疲劳等作用。近年来对其保肝作用研究较多,还需加强补肾滋阴等其他药理作用的研究,建立相关动物模型。建议对二至丸进行深入的作用机制研究,加强药代动力学及代谢组学研究,明确其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以期为二至丸临床应用和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至丸 女贞子 墨旱莲 考源 药理作用
原文传递
马齿苋“成分-活性-中药功效-疾病”研究进展及关联分析 被引量:51
9
作者 秦月雯 侯金丽 +5 位作者 王萍 王岚 殷小杰 张毅 俞励平 许海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24-1938,共15页
马齿苋是一种药食同源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的功效,为常见中药,作为药物安全性高。马齿苋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为了充分开发利用马齿苋,加快马齿苋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综述马齿苋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其“成分-活... 马齿苋是一种药食同源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的功效,为常见中药,作为药物安全性高。马齿苋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为了充分开发利用马齿苋,加快马齿苋研究的现代化进程,综述马齿苋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其“成分-活性-中药功效-疾病”进行关联分析,为马齿苋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 本草考证 品种鉴定 资源分布 成分-活性-中药功效-疾病
原文传递
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现状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47
10
作者 朱建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33-1637,共5页
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是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1990年代以来,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出现术语国家标准、名词国家规范两大系列成果。同时也存在标准陈旧、标准之间不统一、没有采用术语学方法、没... 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是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1990年代以来,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出现术语国家标准、名词国家规范两大系列成果。同时也存在标准陈旧、标准之间不统一、没有采用术语学方法、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机制、推广不够等问题,需要积极应对,采取措施,充分发挥中医药名词委的统一协调作用;采用术语学方法,研制《中医药术语标准编制通则》;加强考证研究,为规范提供有力支撑;及时修订规范标准;建设中医药同义词查询数据库、多语种检索系统;加强国内外相关动态研究和咨询服务;加强理论研究,创建中医术语学,为中医药发展和创建术语学中国学派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名词术语 规范 标准编制通则 考证 同义词数据库 多语种翻译
原文传递
帛书《要》篇考释 被引量:37
11
作者 郭沂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56,共21页
本文依据已经发表的五种帛书《要》篇释文,酌加取舍,试补残字,慎增夺文,破读借字,纠正误读,阐释字义,疏证史实,对全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整理考辨。在此基础上,将全篇分为九章,每章首列"原文",次为"考证",三作"... 本文依据已经发表的五种帛书《要》篇释文,酌加取舍,试补残字,慎增夺文,破读借字,纠正误读,阐释字义,疏证史实,对全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整理考辨。在此基础上,将全篇分为九章,每章首列"原文",次为"考证",三作"释义"。此外,本文还对一些相关问题提出了见解,指出被命名为《易之义》和《系辞》的两篇帛书,原题很可能分别为《义》和《天尊》;"尚书"在先秦为普通名词,到了伏生以后才成为专用名词;帛书《要》和今本《系辞》之间很可能并不存在源流关系,它们可能有共同的来源,也可能各有所据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帛书 考释
下载PDF
《伤寒论》方药剂量古今折算考 被引量:40
12
作者 渠敬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04-106,共3页
《伤寒论》方剂药物剂量的古今折算,目前仍众说不一,本文依据现存汉代度量衡器实物和部分药物的实测结果,参照部分文献,考证古今剂量折算方法,并结合部分《伤寒论》方剂的应用实例。
关键词 伤寒论 方剂 剂量 古今折算 考证
下载PDF
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41
13
作者 郑文俊 雷中生 +3 位作者 袁道阳 何文贵 葛伟鹏 刘兴旺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通过对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837年地震中遭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今岷县堡子乡武旗及临潭县陈旗一带(当时的洮州厅以东约15km)。由此确定1837年甘肃岷县地震极震区位于甘肃岷县-临潭-卓... 通过对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837年地震中遭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今岷县堡子乡武旗及临潭县陈旗一带(当时的洮州厅以东约15km)。由此确定1837年甘肃岷县地震极震区位于甘肃岷县-临潭-卓尼三县交界,极震区烈度为Ⅷ度,震中位于北纬34.7°,东经103.9°,误差在10km以内。该地区构造位于东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应变传递和构造转换的中间过渡区,其中临潭-宕昌断裂带活动特性差异明显,只有部分地段表现出全新世活动特征,地震极震区一带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滑坡和基岩崩塌等。综合分析认为,临潭-宕昌断裂带的岷县-宕昌段的前缘分支断裂是甘肃岷县1837年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史料考证 发震构造 甘肃岷县北
下载PDF
中国竹子造园史考 被引量:29
14
作者 关传友 《竹子研究汇刊》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53-63,共11页
考证了中国历代竹子造园的历史后认为,竹子造园同步于古典园林的发端,汉代应用于早期园林的“囿”和“苑”,六朝时期广泛用于造园,唐宋时期竹子造园进入大发展和全盛时期,竹子造园是在园林中再现自然的竹景,明清时期趋于成熟,并体现“... 考证了中国历代竹子造园的历史后认为,竹子造园同步于古典园林的发端,汉代应用于早期园林的“囿”和“苑”,六朝时期广泛用于造园,唐宋时期竹子造园进入大发展和全盛时期,竹子造园是在园林中再现自然的竹景,明清时期趋于成熟,并体现“雅”风格,借园林中竹景抒情言志。文中列举了历代著名园林中竹景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子 竹园 造园 历史 中国
下载PDF
1894年广州鼠疫考 被引量:32
15
作者 赖文 李永宸 《中华医史杂志》 CAS 1999年第4期207-210,共4页
早在 19世纪 70年代末 ,广州和珠江口地区已有鼠疫局部流行的迹象 ,很可能是从北海疫区经海路直接传入的 ;1894年广州在干旱温燥的异常气候背景下发生严重的鼠疫流行 ,但流行形成后 ,疫情与气候变化没有明显关系。城区病例报道集中在 4... 早在 19世纪 70年代末 ,广州和珠江口地区已有鼠疫局部流行的迹象 ,很可能是从北海疫区经海路直接传入的 ;1894年广州在干旱温燥的异常气候背景下发生严重的鼠疫流行 ,但流行形成后 ,疫情与气候变化没有明显关系。城区病例报道集中在 4~ 7月 ,其中 5月最多。疫情始发于回民、旗人聚居地区 ,流行则较集中在西关和老城南部 ,西关传染几遍 ,而老城区的病例呈沿环城玉带河分布的迹象。症状以核肿、寒热、昏迷为特点 ,死亡约 10万人。中医治疗遵凉散清泻、解毒活血之法 ,亦有用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鼠症 考证 中医学 防治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甘草功效和临床用量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38
16
作者 刘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3-77,共5页
通过梳理历代本草专著对甘草的记载,发现甘草古今皆用的功效为补脾益气、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古存今失的功效为生肌、温中、养血补阴生津等。甘草的临床常用量范围,在汉代经方中为3.45~69g;至隋唐时期,甘草的用量范围... 通过梳理历代本草专著对甘草的记载,发现甘草古今皆用的功效为补脾益气、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古存今失的功效为生肌、温中、养血补阴生津等。甘草的临床常用量范围,在汉代经方中为3.45~69g;至隋唐时期,甘草的用量范围扩大为3.45~110g,但常用剂量与汉代相同均为2两(27.6g)。至宋金元时期,随着剂型的改变,甘草的临床用量下降,平均剂量为7g。至明清时期,甘草的剂量范围进一步缩窄为1.9~3.7g,其平均剂量仅为3.3g。至现代,甘草的常用剂量为10g。文章通过本草学及医籍考证,从古代文献中挖掘甘草的传统功效和临床用量,分析其历代临床应用的特点和规律,对丰富甘草的临床用药提供了文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功效 临床用量 考证 本草 剂量
原文传递
形天神话源于仇池山考释——兼论“奇股国”、氐族地望及“武都”地名的由来 被引量:35
17
作者 赵逵夫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43-49,共7页
形天是开题氏的祖先;“开题”即“形题”,也即“雕题”或“形天”。形天神话的背景在今甘肃西和县仇池山、洛峪镇一带,“奇股国”乃“形天与帝争神”之地。“奇股国”、“武都”之义大体相当,其得名与形天有关。
关键词 形天神话 仇池山 “奇股国” 考释 “武都”
下载PDF
贝母药用历史及品种考察 被引量:28
18
作者 尚志钧 刘晓龙 《中华医史杂志》 CAS 1995年第1期38-42,共5页
通过历代本草及有关文献的考察,认为《诗经》、《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贝母,并非是今日药用百合科贝母属植物,而应是葫芦科植物土贝母Bolbostemmapaniculatum(Maxim.)Franq.《名医别录》是最早... 通过历代本草及有关文献的考察,认为《诗经》、《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贝母,并非是今日药用百合科贝母属植物,而应是葫芦科植物土贝母Bolbostemmapaniculatum(Maxim.)Franq.《名医别录》是最早收载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入药的文献,其入药品种是浙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Miq.,根据产地及采收时月分析,记载品种还包括土贝母。川贝母入药用出现于明代《本草汇言》,其原植物来源主要是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HsiaoetK.C.Hsia和川贝母F.cirrhosaD.D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母 药物 考证
原文传递
银屑病中医文献简述 被引量:34
19
作者 李皓月 李超然 +3 位作者 王远红 姜德友 刘德柱 蒋希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31-1332,共2页
关于银屑病的记载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此后历经汉唐、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医家对于银屑病的认知之深入,逐步形成了对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系统总结,认为其致病因素主要责之于外感、血热、毒蕴三方面,在治疗上多从血从风入手,并发... 关于银屑病的记载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此后历经汉唐、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医家对于银屑病的认知之深入,逐步形成了对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系统总结,认为其致病因素主要责之于外感、血热、毒蕴三方面,在治疗上多从血从风入手,并发展了多种治疗手段。本文整理分析银屑病的古今文献,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3个方面加以浅析,以期为银屑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给临床医生带来借鉴和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考证 中医学
下载PDF
经典名方地黄饮子的古代文献考究 被引量:32
20
作者 张秀芬 王思梦 +3 位作者 白建英 刘桂香 范瑞菊 李付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59-64,共6页
经典名方地黄饮子现代临床应用广泛,治疗多科疾病,尤其是内科病中的神经系统疾病较多,临床疗效确切,但目前尚未转化成中成药制剂。故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记载地黄饮子的中医古籍文献,筛选、整理出有效数据254条,涉及中医古籍... 经典名方地黄饮子现代临床应用广泛,治疗多科疾病,尤其是内科病中的神经系统疾病较多,临床疗效确切,但目前尚未转化成中成药制剂。故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记载地黄饮子的中医古籍文献,筛选、整理出有效数据254条,涉及中医古籍144部,系统梳理和分析研究了地黄饮子的历史发展源流、主治病证、制方原理、用药剂量、制剂方法、煎服方法等,以期为经典名方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古代文献证据支持。研究发现,地黄饮子出自金代医家刘河间所著《宣明论方》,由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藏菖蒲、远志12味药物组成,主治喑痱。后世记载的地黄饮子多遵从《宣明论方》中的方剂组成和主治,且临床应用有所扩展,在有主治病证记载的199条文献中,喑痱最多,约占总病证的一半;其次为中风,约占五分之二;亦用于暴喑、痿证、眩晕、遗尿等病证。地黄饮子治疗病证范围较广,但病机总属"肾中水火俱亏"。其制方独特,上下并治,标本兼顾,尤以治下治本为主。在有药物用量记载的56条文献中,约有三分之一继承了《宣明论方》的记载:"等分,上为末,每服3钱。"药物用量总体偏轻。制剂多为汤剂、煮散,在煎服方法上主张"浊药轻投""数滚即服""不计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地黄饮子 中医古籍 文献考证 主治病证 药物剂量 《宣明论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