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来《尘埃落定》的声音叙事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成勇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86,共9页
《尘埃落定》是一个典型的声音文本。小说以画眉声开篇,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从发生学角度而言,声音的先行出场还有建构文本世界、客观存在、主体自我的本源性意义。麦其土地上的声音景观体现出和谐的一面,同时也体现出与权... 《尘埃落定》是一个典型的声音文本。小说以画眉声开篇,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从发生学角度而言,声音的先行出场还有建构文本世界、客观存在、主体自我的本源性意义。麦其土地上的声音景观体现出和谐的一面,同时也体现出与权力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声音的变化既表征着麦其土地的历史和文化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参与到这一变化过程中。因此,重听文学作品中的声音,探究其如何参与文本叙事和历史叙事,有着人类文化和文学研究自我纠偏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埃落定》 声音 文本叙事 历史叙事
下载PDF
“诺奖”之后的莫言研究述评 被引量:2
2
作者 丛新强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7-176,共10页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五年中,莫言研究形成新一轮高潮。作为首位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奖原因自然成为研究热点,而其作品英译本以及主要英译者葛浩文受到特别关注,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以及"翻译"角色等问题也被广泛...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五年中,莫言研究形成新一轮高潮。作为首位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奖原因自然成为研究热点,而其作品英译本以及主要英译者葛浩文受到特别关注,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以及"翻译"角色等问题也被广泛讨论;莫言作品的世界性被再度提起,与马尔克斯、福克纳以及村上春树、川端康成等作家的比较研究一起形成新的热潮。与此同时,莫言和中国叙事传统的渊源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莫言与《聊斋志异》的精神、与鲁迅传统的继承创新以及与其他本土作家的比较研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另外,研究者将目光重新回归莫言作品本身,立足文本细读和辨析,从创作整体、文本叙事等层面进行了再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研究 诺贝尔文学奖 世界话语 中国传统 文本叙事
下载PDF
浅论“群体形象”在话剧《思凡》中的运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骆婧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44-48,53,共6页
拟以戏剧舞台上处于次要角色的“群体形象”作为中心论题,以《思凡》为例,探讨“群体形象”在孟京辉先锋戏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笔者将就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及其作品加以比较分析,并以其为参照系对希腊歌队和中国传统戏曲进行回顾对比,从... 拟以戏剧舞台上处于次要角色的“群体形象”作为中心论题,以《思凡》为例,探讨“群体形象”在孟京辉先锋戏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笔者将就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及其作品加以比较分析,并以其为参照系对希腊歌队和中国传统戏曲进行回顾对比,从文本叙述、舞台调度两个层面进行探讨。从布莱希特到孟京辉,虽然“群体形象”始终只能是配角,可是在一度、二度创作中的巧妙运用,使其永远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功用,必将继续活跃在当代戏剧舞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形象 史诗剧 文本叙述 舞台调度 间离效果
下载PDF
“图像转向”视域下数据新闻的叙事逻辑分析
4
作者 谢帅光 朱爱敏 《梧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1-69,共9页
米歇尔的“图像转向”是对“读图时代”图像成为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的回应。数据新闻在语图关系上,体现在从图像对文字的依赖到图像不断独立并自我呈现的过程,在叙事方式上体现为文字叙事向图像叙事的转向。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叙事本... 米歇尔的“图像转向”是对“读图时代”图像成为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的回应。数据新闻在语图关系上,体现在从图像对文字的依赖到图像不断独立并自我呈现的过程,在叙事方式上体现为文字叙事向图像叙事的转向。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叙事本质上是一种图像叙事,传统新闻报道以文字叙事为主导的模式被数据新闻的图像叙事逐渐解构,逐步形成图像超越的叙事模式,并呈现出自身的逻辑与特征。分析“图像转向”视域下数据新闻的叙事机制,可以丰富新闻叙事的理论研究,调整受众信息接受的审美情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转向 数据新闻 图像叙事 文字叙事
下载PDF
“叙事转译”——明清皇陵中空间序列的叙事性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贺鑫 《华中建筑》 2020年第12期23-26,共4页
从"空间序列的叙事性特点"这一视角入手,首先根据皇权至上的帝王诉求以及历史的真实性解析明清时期皇家陵墓中叙事性空间序列的可研性。其次在叙事学的视野下论证空间序列与故事性文本的共通性,以文本叙事的情感渲染探究明清... 从"空间序列的叙事性特点"这一视角入手,首先根据皇权至上的帝王诉求以及历史的真实性解析明清时期皇家陵墓中叙事性空间序列的可研性。其次在叙事学的视野下论证空间序列与故事性文本的共通性,以文本叙事的情感渲染探究明清皇陵空间序列的叙事性结构,进而依据明孝陵的空间手法建构"情感—空间"的一般叙事性模型,以期为场所叙事性序列的塑造提供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权至上 空间序列 叙事性 情感—空间 明清皇陵 文本叙事
下载PDF
文本叙事中透露出来的作家独立的主体人格意识——作家鬼子小说文本叙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唐小明 《宜春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17-119,188,共4页
被称为"南国三剑客"之一的作家鬼子,其文本创作过程中,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底层人物为叙写对象,巧妙运用叙事手法,采用了"文本中的文本"的双重叙事方式,通过不同视角进行叙述,营造出一种多维的结构空间,形成了一... 被称为"南国三剑客"之一的作家鬼子,其文本创作过程中,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底层人物为叙写对象,巧妙运用叙事手法,采用了"文本中的文本"的双重叙事方式,通过不同视角进行叙述,营造出一种多维的结构空间,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叙事话语;碎片化的叙事则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力求寻找出一种极为有效方式来表达作家话语权和独立主体人格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子 文本叙事 主体人格意识
下载PDF
论仪式与民族文学的艺术特色——以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为考察中心
7
作者 傅钱余 《昆明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19-122,共4页
在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有大量存在于文本中的仪式。学界或是对仪式作文化学解剖,或是将仪式书写理解为场景描述。前者混淆了文化和文学意义上仪式的区别,忽略了文学的虚构性质;后者则未注意民族文学的特殊性,对仪式书写可能具有的多层... 在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有大量存在于文本中的仪式。学界或是对仪式作文化学解剖,或是将仪式书写理解为场景描述。前者混淆了文化和文学意义上仪式的区别,忽略了文学的虚构性质;后者则未注意民族文学的特殊性,对仪式书写可能具有的多层次意义未加深入思考。实际上,仪式承载信仰与情感,蕴含作者的民族认同,并对文本的叙事进程及结构有着较大影响,读者可通过对仪式的重视和分析,更好地理解人物,揭示文本深层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少数民族小说 仪式 情感 信仰 文本叙事
下载PDF
文本叙事与人格分析:青壮年屈原的心路历程
8
作者 彭红卫 都春屏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50-54,107,共6页
从屈赋的文本及其表露的情绪脉络来看,《橘颂》、《九歌》的欢快明朗显示着青年屈原的春风得意、英姿勃发;《惜诵》、《离骚》的感伤悲悒昭示着壮年前期屈原的忧愁幽思,但并没有沉郁激愤,而是上下求索;《远游》则透露出人生的悬浮感与... 从屈赋的文本及其表露的情绪脉络来看,《橘颂》、《九歌》的欢快明朗显示着青年屈原的春风得意、英姿勃发;《惜诵》、《离骚》的感伤悲悒昭示着壮年前期屈原的忧愁幽思,但并没有沉郁激愤,而是上下求索;《远游》则透露出人生的悬浮感与恐惧感,是其壮年后期检讨半生的“自叙”,在悲凉意绪中仍显入世的执著。文章采取文本叙事与人格分析相观照的研究路径,通过屈原青壮年时期的三组作品,探讨其人生际遇与人格特质的内在关联,认为青壮年时期的屈原虽然在政治上经历了巨大落差,但其求索的意志是贯穿始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青壮年 文本叙事 人格分析
下载PDF
从凉山彝族音乐歌词文本叙事透视凉山彝族现代性转型研究
9
作者 邱金华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3-50,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彝族经历了两个阶段的现代性转型。这种社会转型在凉山彝族音乐歌词文本叙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即仪式性集体展演向个体化情感表达转型、内敛的情感表达向热烈的爱情追求转向、集体主义向个体化自我发展转型。歌词文本... 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彝族经历了两个阶段的现代性转型。这种社会转型在凉山彝族音乐歌词文本叙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即仪式性集体展演向个体化情感表达转型、内敛的情感表达向热烈的爱情追求转向、集体主义向个体化自我发展转型。歌词文本叙事体现了个体化现实生活和现代性困惑,同时表明凉山彝族社会已经从传统走向现代、迈向更加现代,这种现代性转型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族音乐 现代性 社会转型 歌词文本叙事
下载PDF
融媒体时代《道德经》翻译传播的多模态重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毋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2期61-64,共4页
融媒体时代,海外受众对中国典籍的理解和接受过程呈现出直观化、碎片化、网络化的倾向,这种变化给《道德经》的翻译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纸质媒介和单一的文字模态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审美兴趣和阅读需求,文字、图片、色彩、音频、... 融媒体时代,海外受众对中国典籍的理解和接受过程呈现出直观化、碎片化、网络化的倾向,这种变化给《道德经》的翻译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纸质媒介和单一的文字模态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审美兴趣和阅读需求,文字、图片、色彩、音频、视频等多模态和符号之间的互动与融通成为《道德经》传神达意、对外传播的最新进路。该文立足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借助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和概念内涵,探索《道德经》多模态翻译传播模式,以图文叙事、声影叙事等维度作为切入点,对《道德经》翻译传播进行多模态阐释与重构。该文为讲好中国哲学典故,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哲学典籍的国际传播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融合 《道德经》 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翻译传播 图文叙事 声影叙事
下载PDF
论《图画日报》的图文叙事及启蒙功用
11
作者 王振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70-73,90,共5页
晚清《图画日报》颠倒了以往的“文主图辅”的叙事传统,不同栏目在绘图与撰写过程中产生的叙事裂隙造成了该报在图文叙事关系的多重复杂面貌。该报发挥了画报在报导时事、满足崛起的底层文化、进行多维度的启蒙等方面的巨大功用,成为启... 晚清《图画日报》颠倒了以往的“文主图辅”的叙事传统,不同栏目在绘图与撰写过程中产生的叙事裂隙造成了该报在图文叙事关系的多重复杂面貌。该报发挥了画报在报导时事、满足崛起的底层文化、进行多维度的启蒙等方面的巨大功用,成为启蒙晚清民众的重要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画日报》 图文叙事 启蒙
下载PDF
遗产旅游中的文本叙事研究——以泰山旅游指南及导游词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鹏 《泰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5-42,共8页
在泰山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以旅游指南与导游词为代表的文本叙事是其主要的叙事形式之一。梳理泰山旅游发展史上的旅游指南和导游词可以发现,对于泰山遗产价值的认识是一个逐渐发现和挖掘的过程。清末民初,随着泰山旅游业兴起,旅游指南... 在泰山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以旅游指南与导游词为代表的文本叙事是其主要的叙事形式之一。梳理泰山旅游发展史上的旅游指南和导游词可以发现,对于泰山遗产价值的认识是一个逐渐发现和挖掘的过程。清末民初,随着泰山旅游业兴起,旅游指南从志书类型发展成景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旅游业的兴衰,旅游指南也由简到繁,有关泰山文化的内容逐渐增多。进入21世纪,随着遗产旅游的发展,导游词中有关泰山入选世界遗产的标准、过程、价值体系等内容增多。通过与中华民族相联系,泰山中华神山、圣山的地位被不断强调,在反复表述泰山遗产价值和意义的叙事中,泰山的神圣形象也得以被重新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旅游 文本叙事 旅游指南 导游词
原文传递
叙述者的陷阱——谈《尘埃落定》叙述者的介入
13
作者 王佳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72-73,79,共3页
从叙事学的理论出发,主要分析《尘埃落定》中的叙述者功能,看到了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在一种主观全知全能支配下,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同时,透过叙述者的功能,发现了隐藏在后面更深的文本叙述者的中心力量,从而确定了... 从叙事学的理论出发,主要分析《尘埃落定》中的叙述者功能,看到了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在一种主观全知全能支配下,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同时,透过叙述者的功能,发现了隐藏在后面更深的文本叙述者的中心力量,从而确定了叙述者在小说中的核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者 故事叙述者 文本叙述者 第一人称视角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文化研究——以当代青海多民族文学个案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雷庆锐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3-127,共5页
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民族以传统宗教与民族习俗为本,做出了尊重自然、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选择,从而形成了富有宗教性与民族性的青藏高原生态文化。青藏高原的雄浑壮美既是当代青海各民族作家创作血脉中的审美意... 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民族以传统宗教与民族习俗为本,做出了尊重自然、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选择,从而形成了富有宗教性与民族性的青藏高原生态文化。青藏高原的雄浑壮美既是当代青海各民族作家创作血脉中的审美意蕴,也是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叙写主体。他们的文本叙事中呈现着对高原生态的自然描述与理性思考,浸润着青藏高原生态文化的多重内涵。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生态文化 当代青海多民族文学 文本叙事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藏族神话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婷婷 《民族学刊》 CSSCI 2017年第6期88-94,128-131,共11页
藏族神话研究主要分为"类型、母题与特征研究"、"创世神话研究"、"原始宗教神话研究"以及"英雄神话研究"等,现已初步形成了藏族神话研究的多种视角,其中藏族创世神话研究最为丰富。80年代以来... 藏族神话研究主要分为"类型、母题与特征研究"、"创世神话研究"、"原始宗教神话研究"以及"英雄神话研究"等,现已初步形成了藏族神话研究的多种视角,其中藏族创世神话研究最为丰富。80年代以来,国内藏族神话研究持续不断,并取得了重大成绩,为今后藏族神话的学科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尽管如此,随着世界不断发展与交流,西方神话学界的一些新观点和新理论随之传入,这就要求我们要运用更多元的理论手段对藏族神话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神话 文本叙事 信仰 英雄神话
下载PDF
中南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正史文本叙事研究
16
作者 李然 严冬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正史是王朝史官基于国家视角的正统叙事。历代正史对中南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文本叙事可归纳为追溯华夏族源的“华夏姻亲模式”和“华夏血亲模式”,认可中央政权的“输纳赋役模式”和“受封官爵模式”,认同中原文化的“甘受教化模式... 正史是王朝史官基于国家视角的正统叙事。历代正史对中南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文本叙事可归纳为追溯华夏族源的“华夏姻亲模式”和“华夏血亲模式”,认可中央政权的“输纳赋役模式”和“受封官爵模式”,认同中原文化的“甘受教化模式”和“慕义向化模式”等六种。在此基础上,中南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正史叙事类型可归纳为“建构型”和“原生型”。“建构型”强调国家权力的主导性,表现为“华夏姻亲模式”“输纳赋役模式”以及“甘受教化模式”,“原生型”突出对华夏族源的追溯与族群的凝聚,表现为“华夏血亲模式”“受封官爵模式”以及“慕义向化模式”。地理条件的差异、发育程度不同的政治组织以及中央王朝对不同区域的开发程度是形成“建构型”和“原生型”两类正史叙事类型的原因,但“建构型”最终会转变为“原生型”。六种叙事模式构建了“家国同构”政治理念的血脉、利益和文化根基。正是这种基于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民族“守望相助、情同手足”的根基性情感,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稳定性和趋同性,为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文本叙事 中南地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原文传递
公益众筹文本的叙事性对捐赠说服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游浚 周旭东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36-145,共10页
近年来,公益众筹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金融公益筹资模式,引起了学者与公众的广泛关注。公益众筹通过网络传送信息,分析其文本的叙事性如何说服公众参与捐赠具有重要意义。以“腾讯乐捐”平台上的9192个教育助学众筹项目文本为样本,对我国... 近年来,公益众筹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金融公益筹资模式,引起了学者与公众的广泛关注。公益众筹通过网络传送信息,分析其文本的叙事性如何说服公众参与捐赠具有重要意义。以“腾讯乐捐”平台上的9192个教育助学众筹项目文本为样本,对我国公益众筹文本的捐赠说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叙事性包括叙事内容和叙事话语,是公益众筹文本的重要语言特征。不同叙事方式对捐赠说服有显著影响。叙事内容包括的情感意识场景、认知意识场景越多,时间上的嵌入度越高,捐赠说服越好;叙事话语包括的情感波动性越大、情感高潮越早,捐赠说服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众筹 叙事性 捐赠 说服
下载PDF
湖州蚕桑神话的文本叙事性及本文开放性
18
作者 马明奎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1期26-30,共5页
盘瓠神话进入吴越以后,融入了上巳节的祭鬼、寒食节的禁火、清明节的踏青以及西施范蠡泛舟太湖的传说,转型为蚕花节的核心意象马头娘,俗称马鸣菩萨,不仅显示了其巨大的本文开放性,而且拓展了文化空间,显示了强大的文本叙事性。
关键词 盘瓠 蚕神 西施 马鸣菩萨 本文开放性 文本叙事性
下载PDF
论《金瓶梅》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之文本叙事范式的比照情趣
19
作者 张鹏飞 《安康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74-77,共4页
《金瓶梅》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虽说分别出自不同的作者、时代、国度和民族且了无参照、渗透和传承的审美关联,但小说的某些叙事范式却有着令人惊诧的不期遇合的相似笔触。然则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属于主观表现类名著,兰陵... 《金瓶梅》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虽说分别出自不同的作者、时代、国度和民族且了无参照、渗透和传承的审美关联,但小说的某些叙事范式却有着令人惊诧的不期遇合的相似笔触。然则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属于主观表现类名著,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当归客观模仿型佳篇,读者在文本比读中能切实悟化出韵味隽永的审美情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文本叙事 审美情韵
下载PDF
鱼形胎记:苏童《河岸》的身份修辞与语篇叙事
20
作者 陈翠萍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第10期41-45,共5页
苏童小说《河岸》中“鱼形胎记”是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修辞符号。文本语境中的“鱼形胎记”在“生理胎记”的基础上向“身份胎记”“欲望胎记”“生命胎记”等修辞义延展。“鱼形胎记”修辞内涵的丰富性,形成文本中官方表达与民间接受... 苏童小说《河岸》中“鱼形胎记”是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修辞符号。文本语境中的“鱼形胎记”在“生理胎记”的基础上向“身份胎记”“欲望胎记”“生命胎记”等修辞义延展。“鱼形胎记”修辞内涵的丰富性,形成文本中官方表达与民间接受的背离叙事,表现民族传统意识中身份观念、权力崇拜对人行为、意志塑造的巨大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童 《河岸》 “鱼形胎记” 身份修辞 语篇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