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歌塑造认同:超越政体类型学的国家认同建构——基于对121国国歌的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国晓光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55-62,共8页
国歌是民族精神的标志和国家尊严的象征,也是塑造公民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国歌为国家认同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意义世界,为共同体的“想象”创造了特殊的叙事结构。国歌歌词描写的对象有三种基本类型:国歌描绘山河壮丽与秀美,增强公民对领... 国歌是民族精神的标志和国家尊严的象征,也是塑造公民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国歌为国家认同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意义世界,为共同体的“想象”创造了特殊的叙事结构。国歌歌词描写的对象有三种基本类型:国歌描绘山河壮丽与秀美,增强公民对领土的热爱与依赖,从而在空间意义上强化了公民的国家认同;国歌赞颂民族精神和气质,赋予共同体成员以自豪感、荣耀感和归属感,强化了公民的民族情感;国歌记录民族辉煌和苦难,唤醒荣耀和屈辱记忆,带领人们重返昔日荣光,铭记过往悲情,在时间维度上强化了公民的国家认同。作为代表国家精神的权威性乐曲,国歌激发了休戚与共、风雨同舟的内在情感,在领土、民族与记忆三个维度上确立了“我们”的边界和属性。通过强化领土认知、增进民族情感、唤醒历史记忆来增进公民的国家认同,是各种类型政体的普遍性做法。国歌塑造国家认同的机制和逻辑超越了政体类型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歌 政治仪式 国家认同 领土认同 民族认同 历史记忆
下载PDF
元朝疆域观演变与多民族国家的空间认知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彩云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0-132,142,共14页
元朝的疆域论述建立在草原本位疆域观和汉地天下观的基础之上,其演变与元朝的统一进程密切关联。早在建国之初,汉地儒臣就劝说蒙古人以统一天下作为政治目标,视伐宋战争的胜利为本朝完成天下统一的标志。然受蒙古的政治传统影响,在经过... 元朝的疆域论述建立在草原本位疆域观和汉地天下观的基础之上,其演变与元朝的统一进程密切关联。早在建国之初,汉地儒臣就劝说蒙古人以统一天下作为政治目标,视伐宋战争的胜利为本朝完成天下统一的标志。然受蒙古的政治传统影响,在经过世祖后期及成宗朝对外扩张的失利后,元朝才确立较为清晰的疆界意识。元朝将"旷古未有"的辽阔疆域作为本朝多民族政权的政治认同宣示内外,在国号制定、舆图测绘等方面积极推行,运用今昔对比的方式,意图说明元朝对中国历史疆域的承继与超越,进而阐述在天命、君德、文治等方面全面超越汉、唐王朝,构建出混一华夷的全新国家,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间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疆域认同 天下观 多民族国家
原文传递
属地观念与抵抗意识:《循环日报》对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的认知
3
作者 杨凯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24年第6期112-128,共17页
《循环日报》时评对日本惩罚“生番”与日本侵占“番地”作了区分,强调“番地”属于中国“疆土”,“生番”则为“化外之民”。不过,时评关于“生番”的属民论述根本上仍是中国台湾属于王朝中国的属地论述的衍生。时评的属地论述深度涉... 《循环日报》时评对日本惩罚“生番”与日本侵占“番地”作了区分,强调“番地”属于中国“疆土”,“生番”则为“化外之民”。不过,时评关于“生番”的属民论述根本上仍是中国台湾属于王朝中国的属地论述的衍生。时评的属地论述深度涉及中国台湾融入王朝中国的历史过程。由此,《循环日报》时评提出依靠万国公法、朝贡体系来迫使日本从台撤兵。时评驳斥了殖民主义倾向的社会舆论对囊括了清朝中国、日本等多元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的扭曲应用,以及由此扭曲应用所衍化的支持日本侵略的“亚洲联合论”,寻求中、日、琉球的联合来抵抗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亚洲侵略。时评在与中日港口的中外文报纸围绕日本侵台的认知互动中,凸显了强烈的属地观念及抵抗殖民侵略的意识,兼具传统因素及近代民族主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侵台 《循环日报》 属地观 中国认同 朝贡体系
下载PDF
“世界还剩多少地方供我征服”——《帖木儿大帝》中的东方贸易、版图扩张与英格兰身份焦虑 被引量:2
4
作者 陶久胜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77,共12页
16、17世纪英格兰海外贸易迅速扩张,开辟了通往东北方向的贸易航线。马洛戏剧《帖木儿大帝》凸显帖木儿版图扩张细节,隐喻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东北航线海外贸易及商业扩张,再现了英格兰民众对东方社会的矛盾态度。一方面,英格兰羡慕东方富... 16、17世纪英格兰海外贸易迅速扩张,开辟了通往东北方向的贸易航线。马洛戏剧《帖木儿大帝》凸显帖木儿版图扩张细节,隐喻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东北航线海外贸易及商业扩张,再现了英格兰民众对东方社会的矛盾态度。一方面,英格兰羡慕东方富足社会及其多元文化,故开辟通往东方的航线,积极开展与东方社会的贸易往来,吸纳外来文化;另一方面,英政府担心民族身份被异族同化,因此推行重商主义,出台贸易保护政策,同时将东方民族妖魔化,构建英格兰商业民族共同体。该剧通过对伊斯兰民族的悖论性书写,表达对奥斯曼土耳其人既推崇又仇恨的复杂情结,影射出早期现代英格兰东方贸易进程中产生的民族身份焦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帖木儿大帝》 马洛 东方贸易 版图扩张 身份焦虑
原文传递
都市郊区内生发展的个体要素表征——基于上海市9个村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文明 袁宇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3-143,176,177,共13页
内生发展概念自提出以来,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内生发展尤其强调"领土"内人的发展,只有找到内生发展与领土身份间的相关性,才能够为乡村发展提供有效参考。通过对上海郊区实证调查获得的相关数据分析,可以表明城郊居民的&... 内生发展概念自提出以来,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内生发展尤其强调"领土"内人的发展,只有找到内生发展与领土身份间的相关性,才能够为乡村发展提供有效参考。通过对上海郊区实证调查获得的相关数据分析,可以表明城郊居民的"领土身份"与区域内生发展水平呈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都市郊区要想实现内生发展,必须提高居民的"领土身份"感,进而提高居民的本土意识、本土认同感以及身份意识。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居民的创造力,使他们的本土意愿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多元的控制机制使得本土资源在区域经济福祉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达到社会治理的良性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发展 “领土身份” 个体表征
下载PDF
“普什图尼斯坦问题”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
6
作者 闫伟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7-66,共10页
1893年,英国通过与阿富汗签订《杜兰协定》,兼并了后者在印度的属地。普什图人因此被一分为二,从此埋下了"普什图尼斯坦问题"的恶果。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将普什图尼斯坦纳入统治,从而引发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领土争端。同时... 1893年,英国通过与阿富汗签订《杜兰协定》,兼并了后者在印度的属地。普什图人因此被一分为二,从此埋下了"普什图尼斯坦问题"的恶果。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将普什图尼斯坦纳入统治,从而引发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领土争端。同时,帕坦民族主义兴起,帕坦人开始积极争取民族权利。这两方面构成了"普什图尼斯坦问题"的主要内涵。此后,该问题大致经历了由冲突到缓和再到复杂化的演变过程,并逐渐成为影响阿巴关系、中南亚地区安全及地区合作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什图尼斯坦 领土争端 民族认同 阿巴关系 中南亚
下载PDF
繁华未落尽,涕泪尤飘零——浅论王德威文学研究的面向
7
作者 王璇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6年第4期15-19,共5页
王德威作为美国汉学界第三代学人的代表,是美国汉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呈现出推崇抒情色彩、带有比较文学的视野、重文轻史、关注地缘又超越时空的特点。这些特质有其对前代学人夏志清的继承,也有对夏志清的超越和... 王德威作为美国汉学界第三代学人的代表,是美国汉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呈现出推崇抒情色彩、带有比较文学的视野、重文轻史、关注地缘又超越时空的特点。这些特质有其对前代学人夏志清的继承,也有对夏志清的超越和不同。同时,他的论述因为过多地强调西方文论、缺乏"在地"体验而存在缺憾。这与其地域身份、教育背景和所在的语境有着极大的关系,也是其作为学人的特殊性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德威 研究特色 抒情传统 地域身份 夏志清
原文传递
员工的领地行为研究——基于人口统计特征的视角 被引量:3
8
作者 黄海艳 李乾文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62-69,共8页
领地行为是组织行为中一个非常前沿的研究领域,它最早由Brown等人在2005年正式引入组织行为领域。为了解我国组织中员工的领地行为,以中国13家民营企业中229名员工为研究对象,在对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员工领地行为... 领地行为是组织行为中一个非常前沿的研究领域,它最早由Brown等人在2005年正式引入组织行为领域。为了解我国组织中员工的领地行为,以中国13家民营企业中229名员工为研究对象,在对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员工领地行为的差异性,结果显示:Brown开发的领地行为量表在中国民营企业员工的领地行为测量中具有很好的信度与效度;不同性别的员工在身份导向标记、控制导向标记和反应性防卫方面差异显著,在预期性防卫方面的差异不显著;不同职位的员工在控制导向标记方面的差异不显著,在其他3个维度上的差异显著;不同年龄的员工在领地行为4个维度方面的差异均比较显著;与Brown的研究结果相比,中国员工的身份导向标记行为发生的比率较低,控制导向标记行为、预期性防卫行为和反应性防卫行为发生的比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行为管理 创新管理 领地行为 身份导向标记 控制导向标记 预期性防卫 反应性防卫
下载PDF
乡村教师乡村社会身份自我认同危机与干预
9
作者 王小艳 刘飞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1期78-84,共7页
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身份是县以下学校任教人员依据城乡二元结构所共有的身份认定。乡村教师乡村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同是隶属乡村客观属性与追求乡村社会价值吻合的结果。然而,受主客观、历史与现实、国家政策与个体因素制约,乡村教师普遍... 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身份是县以下学校任教人员依据城乡二元结构所共有的身份认定。乡村教师乡村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同是隶属乡村客观属性与追求乡村社会价值吻合的结果。然而,受主客观、历史与现实、国家政策与个体因素制约,乡村教师普遍在认知上理性拒绝、情感上主观排斥和行动上客观逃离乡村社会身份。为保障乡村学校教师的有效供给,开展高质量乡村教学,需减弱“外地化”师资供给方式、在乡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渗透乡村理念,积极干涉和解决乡村教师的生命成长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乡村社会身份 自我认同 危机
下载PDF
社会认同视角下团队领地氛围对团队绩效的影响
10
作者 刘超 袁艺玮 +1 位作者 刘军 陆露 《人力资源管理评论》 2023年第1期108-121,共14页
本文将领地性研究从个体层面拓展到团队层面,聚焦于团队层面的领地性,即领地氛围。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本文探讨了领地氛围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对157个团队中的314名员工和157名领导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团队领地氛围... 本文将领地性研究从个体层面拓展到团队层面,聚焦于团队层面的领地性,即领地氛围。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本文探讨了领地氛围对团队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对157个团队中的314名员工和157名领导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团队领地氛围负向影响团队绩效,且团队认同中介这一负向作用;领导—成员交换能够调节团队领地氛围与团队认同之间的关系,并调节整个间接效应。本文在团队互动情境中探讨了领地性的影响,拓展了领地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队领地氛围 团队认同 领导成员交换 团队绩效 社会认同理论
原文传递
旅游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云刚 宋宗员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31-941,共11页
通过梳理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上已有的旅游地缘政治相关研究,按照研究尺度,将旅游地缘政治研究分为国家尺度、跨尺度研究2种类型,此外,还有旅游的地缘政治要素一个单独的主题,归纳总结了目前旅游地缘政治的主要研究议题。总体来说... 通过梳理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上已有的旅游地缘政治相关研究,按照研究尺度,将旅游地缘政治研究分为国家尺度、跨尺度研究2种类型,此外,还有旅游的地缘政治要素一个单独的主题,归纳总结了目前旅游地缘政治的主要研究议题。总体来说,目前相关研究仍然以国家尺度为主,案例地国家选择呈现出3个主要特征,即倾向于选择受全球地缘政治变动影响较大的区域、面临国内外地缘政治压力的区域和主权尚存争议或主权定义模糊的区域。但逐渐出现了一些跨尺度的研究,考察旅游对国家和游客相互建构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旅游地缘政治可深入探究的4个主题,包括国家间政治关系对旅游的影响、旅游签证制度和国家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旅游作为主动的地缘战略、边境旅游的多尺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地缘政治 领域化 身份认同 边境旅游 地缘政治想象
下载PDF
“客家”身份的建构——殖民体系下的香港新界与台湾六堆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丽华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11,共11页
"客家"族群在香港新界和台湾六堆有不同的历史形成背景。两地在19世纪末期以后分别受到不同殖民政府的统治;在不同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客家"身份建构呈现出差异;由于两地历史经验的不同,"客家"身份形成的... "客家"族群在香港新界和台湾六堆有不同的历史形成背景。两地在19世纪末期以后分别受到不同殖民政府的统治;在不同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客家"身份建构呈现出差异;由于两地历史经验的不同,"客家"身份形成的时间与对地方社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藉由比较新界与六堆两地客家族群与认同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差异与联系,有助于更进一步思考近代殖民经验对于族群身份建构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界 六堆 殖民地 客家 身份建构
下载PDF
论国家文化疆域的巩固及路径拓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可礼 张之沧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文化疆域是人们认同某种文化的地域范围,以及这种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世界。各种文化认同的标志将一定族群长期聚合在某一地域中,形成了带有明显文化边界的文化疆域。地理疆域被人们加工、反映和升华为理想的生活世界,融进文艺、诗歌、语... 文化疆域是人们认同某种文化的地域范围,以及这种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世界。各种文化认同的标志将一定族群长期聚合在某一地域中,形成了带有明显文化边界的文化疆域。地理疆域被人们加工、反映和升华为理想的生活世界,融进文艺、诗歌、语言、典籍等文化形式里,成为想象的疆域。由于人们文化疆域观念不强、持有错误的语言观,以及一些地方文化分裂主义抬头等,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提供了突破口,给国家文化疆域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巩固和拓展国家文化疆域,要增强主体的文化自信心,牢固树立文化疆域意识;热爱民族语言,树立“大地性”语言观,防范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增强主流文化影响力,以文化为纽带构建身份认同。在推动祖国实现完全统一的“动力因”中,文化认同的力量远大于经济和军事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疆域 拓展 文化认同 路径
下载PDF
有界与无边:马光明案与清代乾隆时期天下观念之再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文鹏 王珏 《全球史评论》 2019年第2期3-22,256-257,共22页
本文从乾隆八年(1743)至乾隆十三年(1748)间涉及苏禄贡使马光明的三件案子入手,考察了清代前期的民人出入国政策与清朝外交文书的书写特征。通过对此二者的研究,发现清朝前期的疆域观中存在着"有界"与"无边"的矛盾... 本文从乾隆八年(1743)至乾隆十三年(1748)间涉及苏禄贡使马光明的三件案子入手,考察了清代前期的民人出入国政策与清朝外交文书的书写特征。通过对此二者的研究,发现清朝前期的疆域观中存在着"有界"与"无边"的矛盾。"有界"是指清朝的海疆统治奉行内外有别的管理原则,"突出内治""拒绝外请"是清朝在东南海疆的统驭特点。"无边"指的是清朝的外交文书中隐含着以"无外"为特征的天下观意识。"怀柔远人","天下一家"是清廷在处理外交事件中最经常强调的政治原则,朝贡体系是此原则实践的绝佳场域。这种矛盾而复杂的疆域观表明,中国在清代前期已经出现了向"民族国家"转化的前兆。就此而言,晚清以来,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塑是迫于西方列强武力入侵的结果,也是中国人不断追问自我身份、追问国家性质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光明案 海疆 身份认同 朝贡体系 国家
原文传递
近四十年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理论发展研究
15
作者 毛春伟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50-55,共6页
近四十年来,大陆学界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分期和历史疆域的考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探讨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思想因素的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四十年来,大陆学界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分期和历史疆域的考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探讨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思想因素的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理论体系的构建,促进了对中国历史的整体研究,对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多民族国家 历史理论 历史分期 历史疆域 多元一体 历史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