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点按法解除“经筋结点”及其机理探讨 被引量:38
1
作者 方燕平 黄于婷 +2 位作者 杨岚菲 李忠丽 廖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80-1581,共2页
通过对"经筋结点"概念的解读,研究其在联结、约束骨骼方面的作用以及其与关节间的密切关系,表明在检查方面"经筋结点"主要通过触诊以及问诊的方式确定。在中医学理论中,点按法在调整阴阳平衡、调和营卫气血、散寒... 通过对"经筋结点"概念的解读,研究其在联结、约束骨骼方面的作用以及其与关节间的密切关系,表明在检查方面"经筋结点"主要通过触诊以及问诊的方式确定。在中医学理论中,点按法在调整阴阳平衡、调和营卫气血、散寒止痛温经、行气通络化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对其从西医病理学、生物力学、神经学、周围血管4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和探讨。通过对经筋理论的阐述和"经筋结点"特点的总结,论述点按法的作用与"经筋结点"的治疗及其相关病症并探讨其相关中西医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按法 筋结点 理论探讨
下载PDF
筋针针刺扳机点下本体感觉反射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姚芬芬 罗军 +6 位作者 刘娇 方文垚 张晨昱 张胜 毛玉琳 袁真 王恺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49-453,共5页
目的:观察筋针针刺颈部扳机点下本体感觉反射疗法治疗本体感觉紊乱型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79例本体感觉紊乱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予以筋针针刺颈部扳机点下本体感觉反射疗法,对照组予以传统牵引+推... 目的:观察筋针针刺颈部扳机点下本体感觉反射疗法治疗本体感觉紊乱型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79例本体感觉紊乱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予以筋针针刺颈部扳机点下本体感觉反射疗法,对照组予以传统牵引+推拿+中频治疗,均每日1次,10d1个疗程,共2个疗程。评估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颈椎关节位置误差(JPE)及稳定性系数(ST)并判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颈性眩晕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JPE及ST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颈部筋针针刺扳机点下本体感觉反射疗法治疗本体感觉紊乱型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针针刺 扳机点 牵张反射 本体感觉紊乱型颈性眩晕
原文传递
膝关节疼痛患者穴位敏化与体表压痛点分布及相关性 被引量:7
3
作者 周彦吉 刘长信 +5 位作者 万颖 石涵 李思娜 杨金 雷园 于长禾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273-4278,共6页
目的:总结膝关节疼痛患者敏化穴、激痛点、筋结点、软外压痛点的分布特征,探讨敏化穴与激痛点、筋结点、软外压痛点的相关性。方法: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目的:总结膝关节疼痛患者敏化穴、激痛点、筋结点、软外压痛点的分布特征,探讨敏化穴与激痛点、筋结点、软外压痛点的相关性。方法: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集有关通过敏化穴和体表压痛点治疗膝关节疼痛的临床研究,提取敏化穴位与体表压痛点位置、频数、频率等,绘制敏化穴与体表压痛点分布图,计算敏化穴与体表压痛点重合率,分析敏化穴与体表压痛点相关性。结果:12篇文献3585例膝关节敏化穴与激痛点的重合率为6.21%;敏化穴与筋结点的重合率为68.35%;敏化穴与软外压痛点的重合率为21.87%;与3类体表压痛点总重合率为96.40%。结论:穴位敏化与激痛点、筋结点、软外压痛点有一定的相关性,穴位敏化的产生机制可能不止一种,依据其解剖位置、病理改变、敏化形式等因素,其敏化发生机制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敏化 激痛点 筋结点 软外压痛点 相关性研究
原文传递
岭南火针经筋结点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观察 被引量:5
4
作者 罗岚 曾文璧 林国华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第10期1748-1750,共3页
目的:观察岭南火针经筋结点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与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电针,观察组给予岭南火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5.2%、对照组59.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岭南... 目的:观察岭南火针经筋结点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与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电针,观察组给予岭南火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5.2%、对照组59.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岭南火针经筋结点治疗顽固性面瘫较常规针刺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面瘫 岭南火针 经筋点
下载PDF
First immunohistochemical evidence of human tendon repair following stem cell injection: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5
作者 Eckhard Alt Ralf Rothoerl +4 位作者 Matthias Hoppert Hans-Georg Frank Tobias Wuerfel Christopher Alt Christoph Schmitz 《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 SCIE 2021年第7期944-970,共27页
BACKGROUND Current clinical treatment options for symptomatic,partial-thickness rotator cuff tear(sPTRCT)offer only limited potential for true tissue healing and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results.In animal models,inject... BACKGROUND Current clinical treatment options for symptomatic,partial-thickness rotator cuff tear(sPTRCT)offer only limited potential for true tissue healing and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results.In animal models,injections of adult stem cells isolated from adipose tissue into tendon injuries evidenced histological regeneration of tendon tissue.However,it is unclear whether such beneficial effects could also be observed in a human tendon treated with fresh,uncultured,autologous,adipose derived regenerative cells(UA-ADRCs).A specific challenge in this regard is that UA-ADRCs cannot be labeled and,thus,not unequivocally identified in the host tissue.Therefore,histological regeneration of injured human tendons after injection of UA-ADRCs must be assessed using comprehensive,immunohistochemical and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biopsies taken from the treated tendon a few weeks after injection of UA-ADRCs.CASE SUMMARY A 66-year-old patient suffered from sPTRCT affecting the right supraspinatus and infraspinatus tendon,caused by a bicycle accident.On day 18 post injury[day 16 po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examination]approximately 100 g of abdominal adipose tissue was harvested by liposuction,from which approximately 75×10^(6) UA-ADRCs were isolated within 2 h.Then,UA-ADRCs were injected(controlled by biplanar X-ray imaging)adjacent to the injured supraspinatus tendon immediately after isolation.Despite fast clinical recovery,a follow-up MRI examination 2.5 mo post treatment indicated the need for open revision of the injured infraspinatus tendon,which had not been treated with UAADRCs.During this operation,a biopsy was taken from the supraspinatus tendon at the position of the injury.A comprehensive,immunohistochemical and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the biopsy(comprising 13 antibodies)was indicative of newly formed tendon tissue.CONCLUSION Injection of UA-ADRCs can result in regeneration of injured human tendons by formation of new tendon tiss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m cells Partial-thickness rotator cuff tear tendon regeneration Adipose derived regenerative cells Cell-based therapy at point of care Case report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39
6
作者 张文兵 姚东文 吴韦贤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67-87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精准三维立体定位阿是穴行小针刀靶点松解术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扳机指)的疗效。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腱鞘内注药术并针刀松解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超声引...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精准三维立体定位阿是穴行小针刀靶点松解术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扳机指)的疗效。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腱鞘内注药术并针刀松解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超声引导下腱鞘内注药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即时、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自拟扳机指九分评定表评分变化,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即时、1个月、3个月观察组扳机指九分评定表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1),治疗后各个观察时点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治疗后即时优良率为100.0%(37/37),优于对照组的8.1%(3/37,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痊愈率分别为100.0%(37/37)、97.3%(36/37),优于对照组的13.5%(5/37)、10.8%(4/37,P<0.05)。结论:阿是穴三维立体定位下小针刀治疗扳机指可明显改善症状,即时及远期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扳机指 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阿是穴 三维立体定位 超声引导 针刀
原文传递
毫火针针刺筋结点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7
作者 姚文平 李明 杨励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第9期37-40,共4页
目的:比较毫火针与温针灸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足底筋膜炎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法。方法:将7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毫火针组和温针组,每组35例,分别采用毫火针治疗和温针灸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1个疗程(5次)。观察两组患... 目的:比较毫火针与温针灸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足底筋膜炎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法。方法:将7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毫火针组和温针组,每组35例,分别采用毫火针治疗和温针灸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1个疗程(5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每次治疗后疼痛数字量表(NRS)评分、治疗前后足底筋膜厚度比较和总体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NR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毫火针组较温针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治疗后足底筋膜厚度改善程度毫火针组优于温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毫火针组总有效率97.1%,温针组总有效率82.9%,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毫火针组临床痊愈率42.9%明显大于温针组2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毫火针针刺筋结点能更快的缓解足底筋膜炎患者疼痛症状并提高临床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火针 温针灸 足底筋膜炎 筋结点
下载PDF
基于经筋理论针刺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8
8
作者 师月 董宝强 +2 位作者 林星星 富昱 王垒钞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年第4期76-79,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结筋病灶点对比推拿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19年11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北方战区总医院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筋针刺组和推拿组各36例。经... 目的观察针刺结筋病灶点对比推拿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19年11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北方战区总医院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筋针刺组和推拿组各36例。经筋针刺组基于经筋理论采用经筋刺法,对患者触诊评估选点后,每次选择8~12个治疗选点进行治疗,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5次/周,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推拿组采用?、按、揉、点等推拿手法,按摩肾俞、大肠俞、命门、腰阳关、委中、腰部阿是穴等穴位治疗。每次30 min。5次/周,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运用VAS量表、ODI量表对治疗前、后患者疼痛程度、腰部功能障碍进行评估,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推拿组(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 01),且针刺组VAS评分明显低于推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 01),且针刺组ODI评分明显低于推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基于经筋理论指导下针刺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疗效明显优于推拿疗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腰部功能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理论 针刺 推拿 疼痛 功能障碍 非特异性腰痛 结筋病灶点 疗效评价
下载PDF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探讨林氏正骨手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9
作者 洪晓燕 赵家友 +1 位作者 范志勇 吴山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21期3070-3073,共4页
急性腰扭伤,作为腰部急性病变的常见病之一,归属于中医学“腰痛”以及俗称的“闪腰”“岔气”等范畴,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腰部疼痛及功能活动受限。目前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主要包括西医以消炎镇痛为主的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 急性腰扭伤,作为腰部急性病变的常见病之一,归属于中医学“腰痛”以及俗称的“闪腰”“岔气”等范畴,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腰部疼痛及功能活动受限。目前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主要包括西医以消炎镇痛为主的治疗、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正骨手法、运动疗法、联合治疗等,其中推拿正骨手法具有通畅血脉、解痉通络、消肿镇痛的作用,通过作用于腰骶部局部肌肉,给予一定刺激,促进软组织痉挛的解除和炎症介质的吸收,同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岭南林氏正骨手法为林应强教授所创立,以爆发力的使用为特点,讲求筋骨并重,手法正骨兼理筋,对于急性腰扭伤有着显著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错缝 筋出槽 急性腰扭伤 林氏经筋弹拨手法 林氏正骨手法 垫枕背伸定点按压法 立体定位斜扳法 林氏提拉旋转斜扳法
下载PDF
“肌肉起止点”取穴法解筋结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岚菲 黄于婷 +2 位作者 方燕平 李忠丽 廖军 《亚太传统医药》 2018年第8期72-73,共2页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经筋病已成为临床常见病。筋结是经筋病的一种病理产物,表现为横络、条索及结节状物,按之酸胀麻,甚则疼痛,刺激筋结为治疗经筋病的关键所在。"肌肉起止点"取穴法是张文兵以《内经》取穴法为基础并结合现...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经筋病已成为临床常见病。筋结是经筋病的一种病理产物,表现为横络、条索及结节状物,按之酸胀麻,甚则疼痛,刺激筋结为治疗经筋病的关键所在。"肌肉起止点"取穴法是张文兵以《内经》取穴法为基础并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提出的,在肌肉的起止点及肌腱寻找阿是穴和反阿是穴来治疗筋结,很好地将"以痛为腧"和"痛外治痛"结合起来,通过软组织力学和痛点机制理论均可证明该治疗手法对松散结节有着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结 “肌肉起止点”取穴法 机理
下载PDF
经筋病“筋结”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探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炎 顾非 +6 位作者 林丹椿 张宇 陈兴位 张晓东 郁正蔡 龙政林 何天翔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96-100,共5页
从筋结的内涵、分布及生理病理特点出发,梳理和探讨筋结的理论基础,并综述其在运动、消化、神经、循环等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现状,以进一步总结经筋病的发病规律,进而为临床治疗筋结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经筋病 筋结 针灸 推拿 颈椎病 肌筋膜触发点 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腓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联合跟腱止点重建修复儿童足跟部严重轮辐伤 被引量:8
12
作者 丁治红 李有斌 +3 位作者 张咸中 曾献波 王德 陈光华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9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跟腱止点重建修复儿童轮辐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2014年9月-2018年2月,应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组织缺损并重建跟腱止点9例。供区创口直接缝合。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后外观及踝关节功... 目的探讨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跟腱止点重建修复儿童轮辐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2014年9月-2018年2月,应用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组织缺损并重建跟腱止点9例。供区创口直接缝合。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后外观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9例皮瓣完全成活,其中1例术后远端皮缘出现瘀紫,经拆线换药后愈合。9例患儿获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颜色和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外形无明显臃肿,踝关节主动跖屈背伸活动正常,行走步态正常。结论腓动脉穿支皮瓣联合跟腱止点重建是修复儿童足跟部严重轮辐伤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动脉穿支皮瓣 轮辐伤 跟腱止点重建 儿童
下载PDF
基于经筋整体观观察针刺项背部结筋病灶点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3
作者 高晶 林星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112-114,共3页
目的 :观察针刺项背部结筋病灶点与传统经穴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差异。方法 :147例患者均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美容门诊女性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设计,分为两组。其中经筋组74例沿颈项部至腰背部,触诊、标记结筋病灶点,每次选取6~... 目的 :观察针刺项背部结筋病灶点与传统经穴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差异。方法 :147例患者均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美容门诊女性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设计,分为两组。其中经筋组74例沿颈项部至腰背部,触诊、标记结筋病灶点,每次选取6~8个,分批次进行针刺治疗;经穴组73例针刺足三里、三阴交、曲池、血海、皮损局部等。两组均嘱患者隔日治疗,每周3次,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皮损面积及颜色评分、生活质量测评及疗效。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后皮损面积、颜色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经筋组治疗后的皮损面积、颜色评分均低于经穴组,且生活质量评分高于经穴组(P<0.05)。(2)经筋组基本治愈49例,有效21例,无效4例;经穴组基本治愈36例,有效2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方面经筋组(94.59%)明显优于经穴组(83.56%)(P<0.05)。结论 :针刺项背部结筋病灶点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 结筋病灶点 黄褐斑 随机对照研究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针刀松解结筋病灶点联合手穴膝点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蔡剑飞 刘鸿 +1 位作者 徐磊 沈叶静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1期184-189,共6页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结筋病灶点联合手穴膝点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行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行针刀松解结筋病灶点联合手穴膝点针刺治疗,均治疗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结筋病灶点联合手穴膝点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行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行针刀松解结筋病灶点联合手穴膝点针刺治疗,均治疗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西安大略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血清前列腺素E2(PGE2)、β-内啡肽(β-EP),并比较2组临床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5.76%(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低(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3周、6周后2组VAS评分及疼痛、僵硬、日常活动难度评分、WOMAC总分均降低(P<0.05),膝关节活动度均增大(P<0.05);与对照组治疗3周、6周后比较,治疗组同期VAS评分及疼痛、僵硬、进行日常活动难度评分、WOMAC总分均较低(P<0.05),膝关节活动度均较大(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血清PGE2水平降低(P<0.05),β-EP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PGE2水平较低(P<0.05),β-EP水平较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松解结筋病灶点联合手穴膝点针刺治疗KOA患者可明显调节PGE2与β-EP水平,有效缓解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善中医证候及膝关节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针刀 针刺 结筋病灶点 手穴膝点
原文传递
空间曲线预应力筋张拉阶段应力损失计算方法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善稳 王修信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51,共7页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空间曲线形状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损失计算,运用摩擦力原理和空间微分几何关系,推导出了在张拉阶段预应力筋空间曲线段应力损失的计算公式;结合预应力工程中常用的2类空间曲线,即圆柱面上的圆弧曲线和投影面上为双...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空间曲线形状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损失计算,运用摩擦力原理和空间微分几何关系,推导出了在张拉阶段预应力筋空间曲线段应力损失的计算公式;结合预应力工程中常用的2类空间曲线,即圆柱面上的圆弧曲线和投影面上为双抛物线的形式,详细地给出了空间弯曲角φ和曲线长s的实用计算公式;对这2类曲线预应力筋两端张拉且布筋形状非对称时的情况,给出了确定理论不动点(应力平衡点)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在给出的工程算例中,从计算开始点到理论不动点处的弧长,公式法和有限元法的计算结果分别为23.554、23.520 m,相差0.15%;理论不动点处有效预应力值的计算结果分别是868.48、912.28 MPa,相差4.8%。其产生误差的原因包括在给出公式计算中各分段计算四舍五入等误差的积累,MIDAS有限元软件在空间预应力筋形状输入时存在的微小误差,以及建模划分梁单元时的疏密程度造成的误差等。给出的计算方法可解决这2类非对称布置空间曲线筋预应力损失的计算问题,能较为便利地计算出这2类空间多曲线布筋形式的弧长和有效预应力,其计算结果可靠,表明了公式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预应力筋 空间曲线段 张拉阶段 预应力损失 理论不动点
原文传递
经筋针刺联合常规针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6
作者 褚继伟 董宝强 +3 位作者 林星星 富昱 张松兴 李林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年第7期40-43,共4页
目的观察经筋针刺联合常规针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电脑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3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联合组加用经筋针刺治疗。常规针刺取传统经脉穴位肾俞、大肠俞、阿是穴(腰... 目的观察经筋针刺联合常规针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电脑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3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联合组加用经筋针刺治疗。常规针刺取传统经脉穴位肾俞、大肠俞、阿是穴(腰部压痛点)、委中穴,以一次性针灸针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经筋针刺取足三阳经筋上结筋病灶点6~8个,以一次性针灸针针刺,有针感后留针30 min。6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的VAS、ODI评分,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VAS、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常规组VAS评分治疗前(6.25±0.86),治疗后(2.65±0.66),联合组VAS评分治疗前(6.26±0.81),治疗后(1.71±0.58),两组比较联合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ODI评分治疗前(30.32±6.43),治疗后(11.97±2.86),联合组ODI评分治疗前(30.54±5.95),治疗后(9.49±1.72),两组比较联合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06%(33/34),常规组的85.29%(29/34),两组比较联合组总有效率更高,效果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治疗,常规针刺联合经筋针刺在止痛效果和功能改善上优势明显,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 常规针刺 经筋针刺 经脉 经筋 结筋病灶点 横络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基于经筋理论针刀松解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均玉 宋梦歌 +2 位作者 何海军 李龑 刘道兵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36期153-156,169,共5页
目的研究基于经筋理论针刀松解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20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三科接受保髋治疗的76例早中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 目的研究基于经筋理论针刀松解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20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三科接受保髋治疗的76例早中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在经筋理论指导下采取针刀松解髋周结筋病灶点及经筋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取经筋推拿手法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后两组均进行6个月的髋关节康复训练。在治疗后3、6个月进行临床疗效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3、6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低于治疗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6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6个月的髋关节活动度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高于治疗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6个月的髋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6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式均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针刀松解在减轻疼痛、恢复髋关节功能方面优于推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理论 针刀 结筋病灶点 经筋推拿 股骨头坏死
下载PDF
经筋医学探析
18
作者 陈晓辉 郭涛 +3 位作者 何家霖 李洋 杨德志 刘永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23期54-57,共4页
经筋理论作为一套完整的理论,最早记载于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之中,而后世对其鲜有应用。作者经过对河南民间中医刘氏经筋疗法传人刘永良学术思想的挖掘,对经筋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文章以刘永良经筋理论思... 经筋理论作为一套完整的理论,最早记载于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之中,而后世对其鲜有应用。作者经过对河南民间中医刘氏经筋疗法传人刘永良学术思想的挖掘,对经筋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文章以刘永良经筋理论思想为指导,通过整理中医古籍相关记载,本着继承、发扬的原则,对经筋理论做一梳理,以使其源流清晰、理论明晓、实践卓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筋疗法并服务于中医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医学 历史沿革 按揉经筋 九宫点穴
下载PDF
基于经筋理论下的解筋正骨法针刀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19
作者 孟德鸿 卢曼 +7 位作者 尚祥 丁双 耿凯 李韬 罗时昱 栾国瑞 刘存斌 杨永晖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275-6280,共6页
目的:研究经筋理论下的解筋正骨法针刀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针刀五点定位法,治疗组患者接受五点定位法联合解筋正骨法针刀治疗。每周1次,连... 目的:研究经筋理论下的解筋正骨法针刀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针刀五点定位法,治疗组患者接受五点定位法联合解筋正骨法针刀治疗。每周1次,连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第4周和第8周,对比两组患者股四头肌杨氏模量值(E值)、髌骨倾斜角、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视觉模拟量表(VAS)以及综合疗效,评估针刀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第4周和第8周时,两组患者股四头肌E值、髌骨倾斜角、WOMAC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经筋理论下的解筋正骨法针刀治疗KOA,可以显著改善股四头肌的弹性,缓解膝关节疼痛,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相较于单纯针刀五点定位法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方面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疗法 经筋理论 解筋正骨法 剪切波弹性成像 膝骨关节炎 五点定位法
原文传递
激痛点揿针治疗肌筋膜炎可行性分析
20
作者 许扬坡 苏泽剑 张强 《光明中医》 2024年第15期3128-3131,共4页
肌筋膜炎是国内外临床中常见的多发病之一,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方法众多,西医主要予服用非甾体消炎药治疗,虽可暂时缓解疼痛,但极易发生胃肠道损害,且具有一定的肝肾毒性。而中医治疗不仅疗效稳定,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在中医各种治... 肌筋膜炎是国内外临床中常见的多发病之一,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方法众多,西医主要予服用非甾体消炎药治疗,虽可暂时缓解疼痛,但极易发生胃肠道损害,且具有一定的肝肾毒性。而中医治疗不仅疗效稳定,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在中医各种治疗手段中,尤以针灸刺激阿是穴或是激痛点为主,其中揿针疗法安全有效,可产生“长效针感效应”,相比于常规针刺,揿针能够在一些方面体现出优势,其有推广应用于临床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伤 肌筋膜炎 激痛点 揿针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