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duction of Tat-interacting Protein 30 Expression Could be a Prognostic Marker in Bladder Urothelial Cancer 被引量:3
1
作者 Ye-Ping Li Jian-Fang Zhu +4 位作者 Ka-TeHuang Rong-Rong Wang Bing Cai Hui Xie Hong-De Che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2期188-193,共6页
Background: Tat-interacting protein 30 (TIP30)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a tumor suppressor, with reduced or absent expression in various tumors. However, its role in bladder urothelial cancer (BUC) has not been in... Background: Tat-interacting protein 30 (TIP30)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a tumor suppressor, with reduced or absent expression in various tumors. However, its role in bladder urothelial cancer (BUC)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Therefore, herein, we investigated the expression of T1P30 protein in BUC and normal bladder mucosa and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IP30 expression in the prognosis of BUC. Methods: We reviewed data from 79 cases of BUC and 15 adjacent tissue samples from 79 patients treated at our institution between 2004 and 2007. TIP30 expression was examin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P30 expression and tumor stage, histological grade, and survival was analyzed.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t-test or matched-pairs test, and differences in the survival rates were analyzed with the log-rank test. Results: TIP30 protein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BUC tissue (t = -6.91, P 〈 0.05) compared with normal tissue samples, and in invasive bladder cancer (t = 10.89, P 〈 0.05) compared with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TIP30 protein expression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different differentiated groups classified either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4, F = 17.48, P 〈 0.01) o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73, F = 10.68, P 〈 0.01). TIP30 protein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high-grade papillary urothelial carcinoma compared with 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 (P 〈 0.05) and low-grade papillary urothelial carcinoma (P 〈 0.05). Meanwhile, TIP30 protein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Grade 111 BUC, compared with Grade I (P 〈 0.05) and Grade 11 (P 〈 0.05). Patients with low T1P30 expression showed a higher incidence of disease progression than those with high TIP30 expression (t - 2.63, P 〈 0.05). Kaplan-Meier survival analysis showed a strong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P30 expression and overall survival (OS) (x^2 = 17.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dder Urothelial Cancer Overall Survival Time tat-interacting Protein 30
原文传递
TIP30与VEGF-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蔡绍朋 岳喜成 +1 位作者 李德群 阚方功 《肿瘤学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08-412,共5页
[目的]检测转录反式作用因子结合蛋白(TIP30)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72例乳腺癌及其癌旁乳腺组织中TIP30和VEGF-C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 [目的]检测转录反式作用因子结合蛋白(TIP30)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72例乳腺癌及其癌旁乳腺组织中TIP30和VEGF-C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TIP30蛋白在乳腺癌及相应的癌旁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33.33%、87.50%,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C蛋白在乳腺癌及相应的癌旁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0.56%、26.39%,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TIP30蛋白、VEGF-C蛋白在乳腺癌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c-erbB-2和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均无关(P>0.05)。[结论]TIP30在乳腺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组织,VEGF-C表达情况则相反,两者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转录反式作用因子结合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转移
原文传递
TIP3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徐忠凯 郑春宁 +2 位作者 孙少川 姜永胜 赵东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9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研究Tat作用蛋白30(Tat-interactive protein 30,TIP30)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2例胃癌组织及47例癌旁正常组织中TIP30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 目的:研究Tat作用蛋白30(Tat-interactive protein 30,TIP30)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2例胃癌组织及47例癌旁正常组织中TIP30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TIP30在胃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3.8%和85.1%,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2,P﹤0.01),TIP30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化程度及肿瘤大小无关,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VD值分别为27.37±2.68和21.87±4.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5,P<0.01),胃癌组织中TIP30表达阳性者较阴性者MVD值显著降低(t=-3.18,P=0.003)。结论:TIP30在胃癌组织中表达降低,其可能通过抑制胃癌血管生成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tat作用 蛋白30基因
下载PDF
Tat结合蛋白30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7
4
作者 樊丽伟 李洵 +4 位作者 孟晓明 宋鑫 汪景坤 付晓霞 王爱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及正常结直肠黏膜中Tat结合蛋白30(TIP30)基因的表达,探讨结直肠腺瘤恶变过程中TIP30的作用及价值。方法收集结直肠癌组织60例,结直肠腺瘤组织8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及正常结直肠黏膜中Tat结合蛋白30(TIP30)基因的表达,探讨结直肠腺瘤恶变过程中TIP30的作用及价值。方法收集结直肠癌组织60例,结直肠腺瘤组织8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TIP30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显示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中TIP3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0%、67.5%、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直肠管状腺瘤、结直肠混合性腺瘤、结直肠绒毛状腺瘤中TIP3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66.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同时研究结果表明TIP30的表达与肿瘤的Duckes分期(P=0.008)、分化程度(P=0.015)、淋巴结转移(P=0.024)明显相关,而与性别(P=0.955)、年龄(P=0.815)无明显相关。荧光定量PCR显示TIP30特异性扩增,其表达量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管状腺瘤、结直肠混合性腺瘤、结直肠绒毛状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分别为25.135±1.474、18.701±1.596、12.412±1.677、6.579±0.795、2.137±0.535,F=250.931,P=0.015。结论TIP30可能对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起到一定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腺瘤 结直肠癌 tat结合蛋白30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抑癌基因TIP3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雅辉 叶晖 +5 位作者 王南鹏 周彦 高荣君 高庆军 段海松 赵代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56-359,共4页
目的观察抑癌基因Tat作用蛋白30(TIP30)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30例病理蜡块标本,均来自我院2003~2006年期间临床确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其中男7例,女23例;年龄15~70岁... 目的观察抑癌基因Tat作用蛋白30(TIP30)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30例病理蜡块标本,均来自我院2003~2006年期间临床确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其中男7例,女23例;年龄15~70岁,平均44.7岁;6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局部区域癌变(乳头状),2例有甲状腺包膜浸润;病理证实均未发生远处淋巴结转移及病灶周围甲状腺组织的转移。每例标本均分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距肿瘤1~2cm以远并经病理证实的非癌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标本中TIP30蛋白的表达。用染色指数和平均吸光度值2个指标表示TIP30蛋白的表达量。结果TIP30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膜与细胞质中,呈棕黄色颗粒。①染色指数:TIP30蛋白在癌旁组织中有21例(70.0%)呈阳性(积分>2分),9例(30.0%)呈阴性(积分≤2分);在癌组织中其表达减少或缺失,11例(36.7%)呈阳性(积分>2分),19例(63.3%)呈阴性(积分≤2分);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癌组织中TIP30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关(P>0.05)。②TIP30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结论初步表明TIP30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减少或缺失,为以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t作用蛋白30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乳头状癌 基因治疗
下载PDF
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与TIP30、DKK1表达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6
作者 施涛 王志颐 +3 位作者 许莉 薛飞 陈伟 程友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2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LSCC)组织中tat结合蛋白30(TIP30)、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的表达及其与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03例LSCC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LS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TIP30 mRNA、DKK1 mRNA表达,分...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LSCC)组织中tat结合蛋白30(TIP30)、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的表达及其与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03例LSCC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LSC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TIP30 mRNA、DKK1 mRNA表达,分析二者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根据LSCC组织中TIP30 mRNA、DKK1mRNA表达均值分为高、低表达者,随访3年,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TIP30 mRNA、DKK1 mRNA表达患者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LSCC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LSCC组织中TIP30 mRNA表达降低,DKK1 mRNA表达升高(P均<0.05)。不同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LSCC组织中TIP30mRNA、DKK1 mRNA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03例LSCC患者累积生存率为69.90%(72/103),K-M生存曲线显示,高TIP30 mRNA表达者3年累积生存率高于低表达者,高DKK1 mRNA表达者3年累积生存率低于低表达者(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中低分化、TNM分期Ⅲ期、淋巴结转移、DKK1 mRNA升高为LSCC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TIP30 mRNA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LSCC组织中TIP30 mRNA低表达,DKK1 mRNA高表达,二者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鳞状细胞癌 tat结合蛋白30 Dickkopf相关蛋白1 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Tip30调节EGFR核内化及其与核内EGFR靶分子或基因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锦章 李祺 +1 位作者 邓琼 李爱民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Tip30)调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核内化及与核内化EGFR靶分子或基因的关联性,为针对EGFR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生型Balb/c小鼠(Tip30+/+小鼠,对照组)和Tip30基因敲除、Balb/c纯背景的小鼠(Tip30...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Tip30)调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核内化及与核内化EGFR靶分子或基因的关联性,为针对EGFR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生型Balb/c小鼠(Tip30+/+小鼠,对照组)和Tip30基因敲除、Balb/c纯背景的小鼠(Tip30-/-小鼠)作为动物模型(每组6只),饲养18个月后处死,取肺组织,福尔马林固定,酒精脱水,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后,进行组织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测、组织免疫荧光检测、体外培养细胞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检测、免疫印迹检测、细胞计数试剂盒-8方法体外细胞抑制实验、荧光定量PCR检测和基因芯片数据库分析。结果 Tip30基因敲除促进肺上皮细胞增殖、上调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表达;基因转染后Tip30-SH1、Tip30-SH2细胞抑制Tip30表达;Tip基因抑制致EGFR在早期内涵体滞留;表皮生长因子(EGF)处理可诱导Tip30细胞核内化;Tip30基因抑制可促进EGF诱导EGFR细胞核内化,Tip30蛋白可在早期内涵体内聚集。结论 Tip30基因抑制干扰EGFR分选,抑制EGF诱导EGFR降解,延迟EGFR下游信号分子激活时间,同时促进EGF诱导的EGFR细胞核内化,促进肺癌细胞生长,而与细胞膜或细胞浆内EGFR信号通路激活的关联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TIP30基因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核内化 核内化
原文传递
慢性肝病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MCM2和TIP30的表达及意义
8
作者 黄江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4期4269-4274,共6页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癌旁组织和慢性肝病(CLDs)组织中MCM2和TIP30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50例HCC、25例癌旁组织手术切除标本及66例CLDs穿刺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MCM2和TIP30染色方法为EnVision免疫组化法。结果...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CC)、癌旁组织和慢性肝病(CLDs)组织中MCM2和TIP30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50例HCC、25例癌旁组织手术切除标本及66例CLDs穿刺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MCM2和TIP30染色方法为EnVision免疫组化法。结果HCC中MCM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除肝硬化外的各类型CLDs和癌旁组织(P〈0.05或P〈O.01);HCC中TIP30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及轻、中度CHB(P〈0.05或P〈0.01);癌旁组织和慢性肝病中MCM2表达阳性率随G分级和S分期的增高而增高,但TIP30表达阳性率随G分级和s分期的增高而下降(P〈0.05或P〈0.01)。高+中分化、肿块最大径≤5cm、无肝硬化、无肝内外转移及无癌栓病例MCM2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低分化、肿块最大径〉5cm、肝硬化、肝内外转移及癌栓病例(P〈0.05);但TIP30表达阳性率则相反(P〈0.05);HCC中MCM2和TIP30表达呈明显不一致性(χ2=8.12,P〈0.01)。结论MCM2和TIP30表达水平与HCC发生、进展及临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且两者表达水平与癌旁组织及CLDs中炎性细胞浸润分级、纤维化分期及肝硬化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慢性肝病 乙型肝炎病毒 微型染色体维持蛋白 tat作用蛋白30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血清HTATIP2/TIP30、Midkine联合AFP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郑文博 毛中鹏 +2 位作者 刘子泉 郭东慧 王东洋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7期575-579,共5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中HIV-ⅠTAT互动蛋白2(HIV-ⅠTat interactive protein 2,HTATIP2/TIP30)、中期因子(midkine,Midkine)以及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中HIV-ⅠTAT互动蛋白2(HIV-ⅠTat interactive protein 2,HTATIP2/TIP30)、中期因子(midkine,Midkine)以及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4例PHC患者、40例肝不典型增生结节患者(hepatic dysplastic,HDN)、40例良性肝病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HTATIP2/TIP30、Midkine的水平;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中AFP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评价三项指标单项及联合检测对PHC的诊断价值。【结果】PHC组血清中HTATIP2/TIP30水平显著低于HDN组、良性肝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Midkine、AFP水平均显著高于HDN组、良性肝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均<0.01);HDN组血清中HTATIP2/TIP30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Midkine、AF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良性肝病组血清中Midkine、AF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HTATIP2/TIP30、Midkine、AFP、pre-1、pre-2、pre-3及pre-4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0、0.906、0.805、0.922、0.926、0.969及0.977;诊断PHC的敏感度分别为78.6%、82.1%、70.2%、83.3%、83.3%、89.3%及92.9%,特异性分别为82.5%、88.3%、85.0%、86.7%、95.0%、95.2%及95.8%。【结论】HTATIP2/TIP30、Midkine可作为诊断PHC的血清标志物,与AFP联合检测可提高PHC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HIV-Ⅰtat互动蛋白2 中期因子 甲胎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