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明初的佛教寺院归并运动 被引量:4
1
作者 何孝荣 李明阳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0-113,共14页
明太祖、明成祖在位期间,先后数次归并佛寺,分寺清宗,禁止俗人从事瑜伽法事,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卓有成效的归并佛寺运动。明初的佛寺归并运动,是当时佛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推行,整顿和限制了佛教,抑制了佛教势力,净化了道风,... 明太祖、明成祖在位期间,先后数次归并佛寺,分寺清宗,禁止俗人从事瑜伽法事,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卓有成效的归并佛寺运动。明初的佛寺归并运动,是当时佛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推行,整顿和限制了佛教,抑制了佛教势力,净化了道风,有利于佛教的存在和发展,也促进了佛教各宗派的融通以及禅、讲、教寺及僧众的分类,奠定了后世中国佛教宗派格局;有利于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明王朝统治以及改善民生也发挥了一定作用。由明太祖、明成祖的归并佛寺,可以管窥明朝国力国势变化的必然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太祖 明成祖 归并佛寺 分寺清宗 瑜伽法事
原文传递
洪武初年的明日外交与政策调整——以明初三次遣使赴日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马云超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20年第1期78-90,共13页
明朝首次遣使赴日是在洪武二年正月,并非洪武元年十一月。其主要目的在于催促朝贡,倭寇问题尚未提上日程。紧接着的杨载赴日发生在前次使者被害、倭寇劫掠山东的背景下,禁倭成为两国开展外交的首要问题。由于明太祖将日本国王与倭寇视... 明朝首次遣使赴日是在洪武二年正月,并非洪武元年十一月。其主要目的在于催促朝贡,倭寇问题尚未提上日程。紧接着的杨载赴日发生在前次使者被害、倭寇劫掠山东的背景下,禁倭成为两国开展外交的首要问题。由于明太祖将日本国王与倭寇视为一体,诏书中带有威胁的意味,导致此次外交失败。洪武三年赵秩招谕日本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怀良亲王面临的军事压力促使其考虑与明朝建交的现实利益,明朝将日本国王与倭寇加以区分又为两国和解创造了条件,杨载押解来的倭寇则为怀良亲王展示禁倭诚意提供了舞台。怀良亲王对明称臣是特殊背景下的产物,明朝记录中将"怀良"记作"良怀",很可能是怀良亲王提供了错误信息,目的在于日后重新脱离明朝的封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太祖 怀良亲王 倭寇 明日关系
下载PDF
明太祖传世法书考 被引量:1
3
作者 马顺平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9-110,共12页
本文从书法特点、书写背景、历史文献价值等方面对国内所藏《总兵帖》、《安丰令卷》、《高邮令卷》、《行书手谕》、《大军帖》、《致驸马李桢手敕卷》、《跋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后》等七件明太祖朱元璋传世法书进行了综合研究。七件... 本文从书法特点、书写背景、历史文献价值等方面对国内所藏《总兵帖》、《安丰令卷》、《高邮令卷》、《行书手谕》、《大军帖》、《致驸马李桢手敕卷》、《跋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后》等七件明太祖朱元璋传世法书进行了综合研究。七件法书体现出较为一致的书法风格,内容或见于历代著录,或为明清内府收藏,确定为明太祖真迹。它们不但具有重要文物价值,也是研究明建国前及明初历史的珍贵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太祖 传世法书 诏令杂考 花押
原文传递
唐太宗与明太祖的史学作为比较
4
作者 马科 《淄博师专论丛》 2019年第4期46-50,共5页
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是古代帝王致力于统治的重要法宝,这是他们对史学及历史的需求。史学又因自身性质的原因,与政治密不可分。李世民、朱元璋作为开国君主,史学也各具特点。前者的史学作为温情与敬意并存,既追求以史经世也讲求史学的发展... 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是古代帝王致力于统治的重要法宝,这是他们对史学及历史的需求。史学又因自身性质的原因,与政治密不可分。李世民、朱元璋作为开国君主,史学也各具特点。前者的史学作为温情与敬意并存,既追求以史经世也讲求史学的发展。后者的史学作为则以政治需求为导向,在以史经世上追求实用性、功利性。两人影响下的官方史学发展也不同,唐太宗时期史学发展旺盛,而明太祖时期的史学是“走向衰落的传统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明太祖 史学作为 比较
下载PDF
从朝鲜对明文书看太祖李成桂的正位过程
5
作者 张雨雪 刘阳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80-85,共6页
朝鲜王朝太祖李成桂的正位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与明朝的事大交涉中,即如何撰写和呈递对明文书。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李成桂的正位是从"正名"开始的,对自己的行为向明朝进行了令明朝... 朝鲜王朝太祖李成桂的正位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与明朝的事大交涉中,即如何撰写和呈递对明文书。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李成桂的正位是从"正名"开始的,对自己的行为向明朝进行了令明朝看似合理的解释;接下来的一系列文书,通过巧妙的内容设计与恰当的呈递时机,使得经一系列政变上台的李戍桂最终得到了明朝的理解与支持,并且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赐予国号、开邦建国,实现了正统地位的转型。这种原本是"篡逆"的上住行为,却通过对明文书成功地实现了自圆其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 文书 李成桂 明太祖 正位 合理性
下载PDF
明太祖外交诏令考略
6
作者 万明 《暨南史学》 2007年第1期213-240,共28页
明初外交,奠定了有明一代外交关系的基础。外交诏令,是明初对外关系中形成的基本政策法令。研究明初中外关系史,诏令文书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史料,明太祖在外交事务方面,对于前朝的经验和教训有继承、吸取,也有创新,诏令文书为明了务... 明初外交,奠定了有明一代外交关系的基础。外交诏令,是明初对外关系中形成的基本政策法令。研究明初中外关系史,诏令文书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史料,明太祖在外交事务方面,对于前朝的经验和教训有继承、吸取,也有创新,诏令文书为明了务实的明太祖的对外理念及其对外交往实态提供了重要依据。鉴于有关研究尚有待发掘和展开,本文就现存127通太祖外交诏令作一基础性的史料梳理考略,作为明太祖外交诏令研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太祖 外交 诏令
原文传递
明初城隍祭祀——滨岛敦俊洪武“三年改制”论商榷 被引量:6
7
作者 赵轶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2-130,共9页
文章针对日本学者滨岛敦俊关于洪武三年城隍祭祀“改制”的三篇论文指出:所谓改制背景为“理念派”与“惯习派”之争说法出于虚构;洪武三年二月份祀天神、地礻氏并未造成“两种城隍”;洪武三年“改制”与明朝对道教的政策无关;洪武三年... 文章针对日本学者滨岛敦俊关于洪武三年城隍祭祀“改制”的三篇论文指出:所谓改制背景为“理念派”与“惯习派”之争说法出于虚构;洪武三年二月份祀天神、地礻氏并未造成“两种城隍”;洪武三年“改制”与明朝对道教的政策无关;洪武三年所定祭祀城隍规则曾得推行,后来才发生变化。滨岛敦俊的有关研究忽略了明太祖本人在明初宗教制度、政策中的决定性地位,以两元对立观念考察儒、道关系,忽略明代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契合一面,并根据明中叶以后情形推测明初情形,加以对史料处理简率,因而造成一系列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隍 宗教 祭祀 明太祖 考证
下载PDF
“道治天下”:明太祖《御注道德经》治道思想 被引量:1
8
作者 肖俏波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1年第2期1-13,197,共14页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蕴含了明太祖"道治天下"的治道思想与政治理想。明太祖"道治天下"的治道思想,在本体论意义上,注重昭示道统合法性,强调治国理政要顺应人的天性,从三纲五常构建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蕴含了明太祖"道治天下"的治道思想与政治理想。明太祖"道治天下"的治道思想,在本体论意义上,注重昭示道统合法性,强调治国理政要顺应人的天性,从三纲五常构建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在工夫论意义上,主张从学道、守道与道治天下三个方面运用精细的工夫,使统治者成为圣人,施行三皇五帝之道;在政治统治的过程中,利济万物、政权延续与国家昌盛是其目标,敬天命与重人命是其准则,禁贪婪与行节俭是其底线,在发用上呈现出一种周备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太祖 道治天下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
下载PDF
真实与虚构:朱元璋家世身世与官方私人著述的神化及迷信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熹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7,共12页
朱元璋撰写的《朱氏世德碑》是有关朱氏家世的第一个文本,续其而成的《皇陵碑》及《孝子皇帝谨述》则是前一碑文的增补修订本,这三通碑文为研究朱氏家世及他本人早期身世提供了权威文献。随着明代专制统治的不断巩固,朱元璋的政治诉求... 朱元璋撰写的《朱氏世德碑》是有关朱氏家世的第一个文本,续其而成的《皇陵碑》及《孝子皇帝谨述》则是前一碑文的增补修订本,这三通碑文为研究朱氏家世及他本人早期身世提供了权威文献。随着明代专制统治的不断巩固,朱元璋的政治诉求有了新的变化,同时撰写了与自己身世经历密切相关的《纪梦》、《周颠仙传》来宣扬君权神授等天命思想,他的这些反常举动,为其继任者系统虚构和神化其家世身世埋下伏笔。永乐时期《天潢玉牒》和国史《明太祖实录》的修纂者,深谙朱元璋內心的迫切愿望,也清楚神化朱氏先辈的家世身世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朱元璋皇陵碑与后人修纂的有关其家世身世等官私文献內容,对其前因后果及其复杂演变过程作了概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元璋 皇陵碑 天潢玉牒 明太祖实录 家世身世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