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电影原住民影像特点研究
1
作者 陈玲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65-169,共5页
十七世纪以来,随着大陆汉族不断移入台湾,以及列强相继在台湾易主,国族问题一直是困扰台湾地区文化的重要议题,而且国族问题又要涉及集体记忆、身份认同、历史构建等问题。其中原住民一直是台湾地区人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190... 十七世纪以来,随着大陆汉族不断移入台湾,以及列强相继在台湾易主,国族问题一直是困扰台湾地区文化的重要议题,而且国族问题又要涉及集体记忆、身份认同、历史构建等问题。其中原住民一直是台湾地区人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1901年台湾地区首度出现电影到今天台湾电影独立多元发展,台湾电影中真正以原住民为主角,严肃表现原住民历史、文化的电影屈指可数。本文将梳理一百多年来台湾电影中涉及原住民题材的影片,探讨随着社会变迁原住民影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电影 原住民 影像特点
下载PDF
论台湾实验电影简史:一种扩延式的影像艺术观点 被引量:2
2
作者 孙松荣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5-66,共12页
台湾实验电影研究受关注程度向来不高,加上书写视野与格局因历史和认识论等诸种因素而有其局限性。本文透过1960至1980年代的三种重要影像范式,即《剧场》电影发表会、张照堂的另类纪录影片及单频道录像艺术,开启实验影像范式及美学与... 台湾实验电影研究受关注程度向来不高,加上书写视野与格局因历史和认识论等诸种因素而有其局限性。本文透过1960至1980年代的三种重要影像范式,即《剧场》电影发表会、张照堂的另类纪录影片及单频道录像艺术,开启实验影像范式及美学与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希冀由此建构一种超越电影与视觉艺术、导演与艺术家、电影院与美术馆之分的台湾影像艺术系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实验电影 影像艺术 《剧场》杂志 张照堂 王俊杰 袁广鸣
原文传递
台湾“后新电影”与“新电影”运动互文性关系探析
3
作者 郭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7-83,共7页
新世纪初,台湾"后新电影"浪潮的崛起,不仅重新点燃了台湾影业的复兴之火,而且也极大激发了大陆、香港新生代导演美学观念革新的步伐。新世纪的台湾"后新电影"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新电影"运动呈现... 新世纪初,台湾"后新电影"浪潮的崛起,不仅重新点燃了台湾影业的复兴之火,而且也极大激发了大陆、香港新生代导演美学观念革新的步伐。新世纪的台湾"后新电影"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新电影"运动呈现出相互指涉的互文性关系。笔者认为,台湾"后新电影"运动以"原画复现"的形式映现出"新电影"的艺术探索印痕,并以新生代的成长叙事表征着"新电影"的文化内蕴。台湾"后新电影"导演深受"新电影"导演创作观念的影响,体现为魏德圣、戴立忍、钮承泽、陈怀恩等导演对"新电影"核心导演创作经验的承续。台湾"后新电影"的"太超过世代"意义,体现为新生代导演在承续"新电影"经验基础上,实现了对"新电影"美学的整体超越。本文通过梳理三十年间台湾"新电影""后新电影"运动传承与流变的历史脉络,深入探析台湾"后新电影"与"新电影"运动美学经验的同异,以期为当代台湾艺术电影研究视野的拓展及当下"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构建提供成果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后新电影”运动 台湾“新电影”运动 互文性 关系
下载PDF
从都市到乡村:当下台湾电影的空间政治学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林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39,共8页
台湾电影在极度惨淡后终于迎来新生,不断刷新票房纪录,成为近年来华语电影的亮点。它以都市危机为切入点,反思与省籍意识相关的岛内空间的布局与规划。"地方感"在电影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借助"观光经济"的发展,... 台湾电影在极度惨淡后终于迎来新生,不断刷新票房纪录,成为近年来华语电影的亮点。它以都市危机为切入点,反思与省籍意识相关的岛内空间的布局与规划。"地方感"在电影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借助"观光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再规划"中获得了自身的地位。这种经济的"量变"积累逐渐产生了政治影响,促使地方政治的变局。但是,受限于岛内政治现实,台湾电影始终未能真正成为表达"政治异见"的"小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空间政治 地方感 “小媒介”
下载PDF
台湾电影的“中国叙事学”:理论、方法与阐释体系 被引量:2
5
作者 谢建华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4-129,共6页
全球化脉络下两岸电影的新实践,为重新阐释"中国"赋予更多的可能性。将"中国叙事学"作为研究台湾地区电影的方法论,即以"中国"(祖国)作为论述的预设或实践的场域重新检视台湾电影,将其"中国"... 全球化脉络下两岸电影的新实践,为重新阐释"中国"赋予更多的可能性。将"中国叙事学"作为研究台湾地区电影的方法论,即以"中国"(祖国)作为论述的预设或实践的场域重新检视台湾电影,将其"中国"符码转译出来,并以此为基础爬梳台湾地区电影中国议题想象、聚合与裂解的线索,从电影诸要素开掘台湾电影历史想象的深层结构,建构出一个以表现中国形象、表征中国语义、实践中国方法为支撑的话语体系,理出一条一脉相承、自成一体的中国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中国叙事学 中国电影
原文传递
跨地域语境中台湾电影的台湾形象建构与迁化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晓灵 张高杰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6-94,共9页
跨地域语境下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是中国形象的区域性建构与想象。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总是置身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的"文化三角"模式中,并以一个相对于"父"的... 跨地域语境下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是中国形象的区域性建构与想象。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形象总是置身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的"文化三角"模式中,并以一个相对于"父"的"子"形象被加以建构和塑模。台湾历史性地纠结于我性的祖国之"母"、"宰制之父"(清政府和国民党当局)和"传统之父"与他性的"殖民之父"(日本)和"西方之父"(美国)所形成的文化"夹缝"中,表现为悲情"弃子"和现代"游子"的演变。台湾形象中强烈的主体意识、浓郁的文化乡愁和历史的无家焦虑之间的冲突,凸显了中国国家形象中最为纠结和最为繁复的特殊景观,昭示了想象和建构的艰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地域语境 台湾电影 悲情“弃子” 现代“游子” “文化三角”模式
下载PDF
“戒严”时期台湾电影检查制度的国族认同变迁 被引量:1
7
作者 白雪 尹兴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第1期29-34,共6页
台湾"戒严"1时期的电影是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金马奖的设立,辅导政策的颁布抑或是新电影运动的兴起,这些"戒严"时期标志性的"电影事件"都与当时的电影检查制度密切相关。无论当局是通过制度对... 台湾"戒严"1时期的电影是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金马奖的设立,辅导政策的颁布抑或是新电影运动的兴起,这些"戒严"时期标志性的"电影事件"都与当时的电影检查制度密切相关。无论当局是通过制度对台湾电影进行"扼杀"还是"扶植",电影中传达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感染着岛内民众,让其逐渐明晰自身身份,在国族认同上消除曾有的迷惘。分析"戒严"时期台湾电影的检查制度是对其历史原因的再次剖析,是对严苛政治环境下台湾电影的再次审视,从而更好厘清"戒严"时期台湾电影的发展历程,祛除台湾民众在确立国族身份认同时的徘徊与纠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戒严时期 台湾电影 检查制度 国族认同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台湾电影创作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黄钟军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2年第2期73-81,共9页
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两年里,中国台湾电影工作者在困境中努力奋进:在题材和类型上积极突破,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元的中国台湾电影面貌;积极开发商业IP,力求影片在市场的表现;并抓住好莱坞电影因疫情原因减少在中国台湾上映的良机,... 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两年里,中国台湾电影工作者在困境中努力奋进:在题材和类型上积极突破,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元的中国台湾电影面貌;积极开发商业IP,力求影片在市场的表现;并抓住好莱坞电影因疫情原因减少在中国台湾上映的良机,让电影有了更多的出头机会。本文通过介绍疫情题材电影、爱情类型、恐怖类型、家庭题材电影以及商业IP的开发等几个面向,来探讨在后疫情时代台湾电影创作的基本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中国台湾电影
原文传递
传统与情结:浅谈台湾青春题材影片
9
作者 孔苗苗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5年第4期9-12,共4页
本文通过对台湾青春题材影片创作脉络的简明梳理,指出台湾青春电影的精神内核及其创作特点。本文认为,台湾青春电影的最大特点是将电影表达与心理学中青春期特定自我冲突、自我寻求的需求相结合,从而传达出此阶段最具有独特性的内在心... 本文通过对台湾青春题材影片创作脉络的简明梳理,指出台湾青春电影的精神内核及其创作特点。本文认为,台湾青春电影的最大特点是将电影表达与心理学中青春期特定自我冲突、自我寻求的需求相结合,从而传达出此阶段最具有独特性的内在心理特点。这一心理核心即是青春题材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在电影语言与整体风格的表达上,台湾青春电影暗合东方哲学观点与美学趣味,同时具有明显可辨的地域性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电影 自我探寻 台湾电影
下载PDF
《深海》与《南方纪事之浮世光影》:台湾电影中女性主义的两种表达方式
10
作者 丁磊 《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5期62-64,共3页
影片《深海》和《南方纪事之浮世光影》看上去截然不同,后者堪称女性主义电影的佳作。实际上,《深海》在貌似“男性电影”的外表之下,隐匿地表达了女性主义。可以说,两部影片外表相异但殊途同归,是台湾电影中女性主义表达的两种方式。
关键词 《深海》 《南方纪事之浮世光影》 女性主义 台湾电影
下载PDF
身体、国族与在地文化空间:论台湾体育电影的文化认同叙事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轩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67,共5页
以青春偶像著称的台湾体育电影,在着力于展示偶像明星的身体影像,达成对受众视觉消费的迎合的同时,也力求表现外部权力对主人公身体欲望的规训。然而这一外部权力形式并非清晰的国族意识形态,台湾体育电影倾向于以"个人成长"... 以青春偶像著称的台湾体育电影,在着力于展示偶像明星的身体影像,达成对受众视觉消费的迎合的同时,也力求表现外部权力对主人公身体欲望的规训。然而这一外部权力形式并非清晰的国族意识形态,台湾体育电影倾向于以"个人成长"主题置换"国族认同"的惯常叙事模式,进而呈现出一种无关乎国族的叙事姿态。影片中充斥的有关在地文化空间的影像书写,在彰显其"本土化"文化价值取向的同时,更在潜隐层暗含着一种意识形态询唤,一种以空间书写生活方式,以叙事渗透文化蕴藉的"台湾主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体育电影 身体展示 身体规训 国族认同 在地文化空间
下载PDF
试析华莱坞视域中的台湾电影问题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梦晗 邵培仁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53-160,共8页
全球文化资本的加速流动,世界电影市场的不断激荡为华莱坞电影的生产和发行方式带来新的转变契机。台湾电影作为华莱坞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其所具备的风格化的文艺特质,既曾屡次博得世界影坛好评,也因部分影片过度沉溺于... 全球文化资本的加速流动,世界电影市场的不断激荡为华莱坞电影的生产和发行方式带来新的转变契机。台湾电影作为华莱坞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其所具备的风格化的文艺特质,既曾屡次博得世界影坛好评,也因部分影片过度沉溺于自我情调,失宠于市场而被诟病。面对当下喜忧参半的台湾电影,应积极探讨如何稳固台湾电影的文化内核,坚守艺术品格,形成台湾电影的独有风格;如何借助台湾流行文化的商业模式发展台湾电影产业;如何改善台湾电影本土市场容量小、各类资源相对有限的现实问题,开拓香港、大陆、新马以及全球泛华人社群的"华语市场"。总之,只有坚守文化内核并妥加改善利用,存续传统电影风格并形成独立艺术品格,借助成熟商业运作模式笼络人气,加快与其他地区的全方位合作及经验交流,才是台湾电影以及整个华语电影持续繁荣的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华莱坞 文化基因 电影产业
下载PDF
台港电影的中国化阐释——从文化身份的角度观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的台港电影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道新 《文化艺术研究》 2008年第2期186-194,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的台港电影研究在文本分析、作者论和类型研究以及产业探讨、文化批评和影史写作等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三十年间,台港电影的中国化阐释,从最初的起点到令人瞩目的跨越,凝聚着几代电影学者的家国之梦和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的台港电影研究在文本分析、作者论和类型研究以及产业探讨、文化批评和影史写作等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三十年间,台港电影的中国化阐释,从最初的起点到令人瞩目的跨越,凝聚着几代电影学者的家国之梦和文化理想。与其说这样的努力是对台港电影的身份追寻;不如说台港电影的中国化阐释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坚守着中国电影的精神气质,捍卫着民族文化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港电影 中国化阐释 文化身份 中国内地 台港电影研究
下载PDF
台湾新电影对女性小说的越位表达——以陈坤厚《桂花巷》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玲 薛琪薪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84-88,共5页
在台湾新电影创作中,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成为表达女性主义的一种主要方式。陈坤厚的电影《桂花巷》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演绎了男性导演和女性作家合作的改编模式如何阐释女性议题和表达女性关怀,也反映了男性文本在超越性别界限、重现女... 在台湾新电影创作中,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成为表达女性主义的一种主要方式。陈坤厚的电影《桂花巷》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演绎了男性导演和女性作家合作的改编模式如何阐释女性议题和表达女性关怀,也反映了男性文本在超越性别界限、重现女性经验时表现出来的策略性和僭越性。在市场成功的同时,这种男性视野的越位表达由于性别限制和电影属性依然存在着局限,在电影与文学的互动中如何展现更丰富和多元的女性面貌,仍需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新电影 女性主义 性别意识 生存空间 《桂花巷》
下载PDF
试论发扬民族精神的“台语”抗日电影
15
作者 陈志国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85-89,共5页
"台语"电影中,以讲述抗日事迹、发扬民族精神为题材的影片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真实地再现了台湾同胞英勇抗日的事迹;二是以传奇的手法演绎了出生入死的抗日间谍活动;三是控诉了台胞被征南洋的血泪历史。这些"台语"... "台语"电影中,以讲述抗日事迹、发扬民族精神为题材的影片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真实地再现了台湾同胞英勇抗日的事迹;二是以传奇的手法演绎了出生入死的抗日间谍活动;三是控诉了台胞被征南洋的血泪历史。这些"台语"电影虽然数量不多,但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语”电影 抗日题材 民族精神
下载PDF
当下台湾电影的成长故事、“同志”文化与殖民记忆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林侠 宁成凤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0年第4期87-94,共8页
近来的台湾电影把成长者大多限定在边缘的弱势群体,其成长挫折无关乎社会缺陷,并以主观情感的宣泄回避社会成长的理性禁锢。电影中大量出现的"同志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指向青年亚文化,不仅以"跨地域"的方式获得... 近来的台湾电影把成长者大多限定在边缘的弱势群体,其成长挫折无关乎社会缺陷,并以主观情感的宣泄回避社会成长的理性禁锢。电影中大量出现的"同志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指向青年亚文化,不仅以"跨地域"的方式获得数量增长,而且因"全球化"打上了流行文化的烙印,透露出中立而无关痛痒的消费逻辑。台湾电影对日本存在或愤怒或亲近态度,恰恰证明了难以磨灭的殖民记忆。这种矛盾的表述具有自我挣扎的文化意味,在当下语境中向过去殖民者争取平等身份,正是由于过去存在显见的不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成长故事 “同志现象” 殖民记忆
下载PDF
台湾电影中父权文化的变迁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于歌子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7-142,共6页
在自1949年以来的台湾电影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健康写实主义"电影时期,抑或"新电影""新新电影"及当下的台湾电影创作时期,父权意识一直是台湾电影创作中较为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不同代际的台湾电影作品中,... 在自1949年以来的台湾电影发展历程中,无论是"健康写实主义"电影时期,抑或"新电影""新新电影"及当下的台湾电影创作时期,父权意识一直是台湾电影创作中较为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不同代际的台湾电影作品中,对父权文化的价值判断和展现形式也有一个较为明晰的变化过程。从多个理论维度对台湾电影不同阶段中的父权文化符码进行深入挖掘,或可对台湾电影产业及电影美学等方面的父权文化发展脉络做出较为清晰的梳理和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父权文化 国族意识 现代性 类型化
原文传递
何以为家:新世纪以来台湾新移民的影像呈现与文化建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晓红 鲍士将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2-108,共7页
移民题材始终是台湾电影重要的叙事构成。在全球化的时空语境中,来自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的新移民以移民工人和移民新娘的方式进入台湾社会,在不同的社会构成、文化语境和价值体系中,他们在台湾所处的社会位置和生活状态成为台湾电影关注... 移民题材始终是台湾电影重要的叙事构成。在全球化的时空语境中,来自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的新移民以移民工人和移民新娘的方式进入台湾社会,在不同的社会构成、文化语境和价值体系中,他们在台湾所处的社会位置和生活状态成为台湾电影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跨地的空间景观、混杂的文化认同和流动的社会心理三个层面来分析台湾电影中关于新移民的影像书写,将台湾新移民放置在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社会语境中加以审视,试图在自我与他者的双重视阈中完成对台湾新移民的文化阐释和心理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新移民 跨地性 混杂性 流动性
下载PDF
台湾电影中的个体经验书写与身份认同
19
作者 赵春 《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1期51-54,58,共5页
1980年代以后,台湾新电影兴起,带来了台湾电影个体经验书写的浪潮,使台湾电影从以往宏大的国族叙事转为民间底层叙事,并影响了台湾电影中的身份认同。1945年后从大陆赴台的“外省人”、殖民时代成长起来的“本省人”,与在全球化语... 1980年代以后,台湾新电影兴起,带来了台湾电影个体经验书写的浪潮,使台湾电影从以往宏大的国族叙事转为民间底层叙事,并影响了台湾电影中的身份认同。1945年后从大陆赴台的“外省人”、殖民时代成长起来的“本省人”,与在全球化语境下成长起来的台湾人,因其个体经验不同,他们的身份认同也各不相同,因而对台湾电影身份认同的研究具有艺术学与社会学的双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个体经验 身份认同
下载PDF
论“解严”初期的台湾电影
20
作者 孙慰川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7-153,共7页
解严初期是台湾电影的转型期,也是台湾电影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一些影片以民间的立场和在野的视角,修复或改写了曾被执政当局阉割或扭曲的本土历史。另一些影片则表现了无父的青少年及其迷惘的生活,呈现了混乱杂沓的现实景观,折射... 解严初期是台湾电影的转型期,也是台湾电影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一些影片以民间的立场和在野的视角,修复或改写了曾被执政当局阉割或扭曲的本土历史。另一些影片则表现了无父的青少年及其迷惘的生活,呈现了混乱杂沓的现实景观,折射了当时台湾民众纷乱的心态。这一时期,台湾电影中的大陆形象已基本上从负面转为中性乃至正面形象,而两岸合拍片虽一波三折,但为两岸电影业输入了新鲜血液,并拓展了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电影 本土历史 两岸合拍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