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1
1
作者 朱亚文 乔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0-604,共5页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与小脑动脉、岩静脉等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三叉神经痛诊治提供解剖学资基础。方法:解剖20例(40侧)湿整颅标本,打开颅盖,去除硬脑膜后,小心切除大脑组织保留小脑及脑干,打开小脑幕,观察三叉神经根和小脑动脉、岩静脉间的...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与小脑动脉、岩静脉等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三叉神经痛诊治提供解剖学资基础。方法:解剖20例(40侧)湿整颅标本,打开颅盖,去除硬脑膜后,小心切除大脑组织保留小脑及脑干,打开小脑幕,观察三叉神经根和小脑动脉、岩静脉间的关系,并拍照,最后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结果:有17.4%(8支)岩静脉主干或属支与三叉神经根接触,6.5%(3支)主干或属支压迫神经根,42.5%(17支)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接触,12.5%(5支)压迫神经根,27.5%(11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结论: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为造成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责任动脉,而岩静脉不仅是造成三叉神经痛原因之一而且与临床手术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 岩静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下载PDF
小脑梗死的临床研究现状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光辉 饶明俐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0年第6期404-407,共4页
小脑动脉属椎、基底动脉的长旋支 ,供血范围主要包括小脑、脑干外侧部及被盖部。小脑梗死好发于 6 0~ 80岁男性 ,根据影像学改变可分为区域性和非区域性两大类。缺血机制不同 ,临床表现及预后差异较大。本文重点阐述小脑梗死的发病机... 小脑动脉属椎、基底动脉的长旋支 ,供血范围主要包括小脑、脑干外侧部及被盖部。小脑梗死好发于 6 0~ 80岁男性 ,根据影像学改变可分为区域性和非区域性两大类。缺血机制不同 ,临床表现及预后差异较大。本文重点阐述小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各小脑动脉闭塞时的临床 -解剖相关性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梗死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宋元清 徐丽君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37-40,45,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513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分为变异组(有变异)186例和对照组(无变异)327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后循环脑梗死不同区域[包括小脑上动脉区(...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513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分为变异组(有变异)186例和对照组(无变异)327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后循环脑梗死不同区域[包括小脑上动脉区(SCA)、小脑后下动脉区(PICA)、大脑后动脉区(PCA)及基底动脉区(BA)]发生率。将变异组186例患者根据变异类型分为2个亚组:一侧椎动脉优势组(VAD组)84例和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组(VBD组)102例,比较2组后循环脑梗死、不同区域梗死发生率。结果变异组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及脑缺血短暂发作病史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变异组脑梗死类型以PICA区梗死、BA区梗死及SCA区梗死为主,分别为40.32%、27.42%、15.59%;对照组脑梗死类型以PCA区梗死及其他类型脑梗死为主,分别为27.83%、39.76%。变异组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PICA区梗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CA区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VAD组与VBD组后循环脑梗死、不同区域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病、脑缺血短暂发作病史及后循环脑梗死相关;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增加了后循环脑梗死发病风险,其梗死类型以PICA区梗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 后循环脑梗死 小脑上动脉区 小脑后下动脉区 大脑后动脉区 基底动脉区
下载PDF
Onyx栓塞治疗后循环远端动脉瘤及中期随访 被引量:6
4
作者 梁国标 高旭 +6 位作者 李志清 王晓刚 张海峰 冯思哲 曹鹏 魏学忠 郭海波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51-654,共4页
目的评价瘤内Onyx栓塞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Onyx瘤内栓塞治疗的12例后循环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即刻造影显示所有12个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1例载瘤动脉保留。发生操作相关并发症1... 目的评价瘤内Onyx栓塞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Onyx瘤内栓塞治疗的12例后循环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即刻造影显示所有12个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1例载瘤动脉保留。发生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导致暂时性神经功能缺失。未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随访期间患者预后满意,无动脉瘤再通和再出血发生。结论Onyx瘤内栓塞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疗效显著,载瘤动脉保存率高,对于无法手术夹闭和弹簧圈瘤内栓塞的病例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YX栓塞 远端动脉瘤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原文传递
微血管减压术联合卡马西平在难治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成振林 周勤仁 +1 位作者 郑勇 王斌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年第8期447-450,共4页
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联合卡马西平在难治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17-01至2018-06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为难治性TN患者共80例,采用MVD... 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联合卡马西平在难治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17-01至2018-06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为难治性TN患者共80例,采用MVD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其中30例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观察组),另50例根据术者经验判断减压效果(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7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围术期并发症,术后3个月临床效果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7 d疼痛VAS评分(1.8±0.3)显著低于对照组(2.4±0.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低于对照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随访复发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评估MVD减压效果,联合卡马西平治疗难治性TN有较好的近期效果,可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卡马西平 难治性三叉神经痛 神经电生理 小脑上动脉
下载PDF
人小脑上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吕伯实 夏晖 +5 位作者 孙丰刚 赵振美 朱建忠 张海东 顿爱社 刘帅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7年第4期303-305,共3页
目的研究小脑上动脉毗邻关系及分支分布,为颅后窝小脑、脑干病变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13个人颅脑标本,在眉弓与枕外隆凸连线行水平锯开,暴露小脑上动脉并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果小脑上动脉在小脑幕内下与滑车神经伴行并与之交叉... 目的研究小脑上动脉毗邻关系及分支分布,为颅后窝小脑、脑干病变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13个人颅脑标本,在眉弓与枕外隆凸连线行水平锯开,暴露小脑上动脉并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果小脑上动脉在小脑幕内下与滑车神经伴行并与之交叉后行于其上方,行程中分支到小脑上面的多为3~4支,第一支分布于本侧半球上面的前外侧部、第二支分布于中间部、第三支分布于内侧部、第四支分布于蚓部。其分支分布到中脑和脑桥背面的多为2-3支,第一、二支分布于中脑背外侧面,第三支分布于中脑和脑桥连接处的背面。结论小脑上动脉在小脑幕内下行于滑车神经上方,在影像学上是确定滑车神经的理想标志,其每侧主要分支不仅供应本侧小脑半球上面,而且发分支供应中脑和脑桥的背外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上动脉 小脑 中脑 脑桥
下载PDF
三叉神经与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渭君 朱亚文 谢康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69-170,共2页
目的 研究三叉神经与小脑上动脉之间的关系。 方法 解剖尸体头颅 2 0例 4 0侧 :打开颅盖 ,去除大脑组织并打开小脑幕 ,观察三叉神经和小脑上动脉之间的关系并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 ,观察小脑上动脉的走行。 结果 本组与三叉神经最近... 目的 研究三叉神经与小脑上动脉之间的关系。 方法 解剖尸体头颅 2 0例 4 0侧 :打开颅盖 ,去除大脑组织并打开小脑幕 ,观察三叉神经和小脑上动脉之间的关系并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 ,观察小脑上动脉的走行。 结果 本组与三叉神经最近的血管均为小脑上动脉 ,二者距离 0~ 8 1mm ,平均 2 19mm。 4 0侧小脑上动脉均发出分支 ,4 7 5 % (19/ 4 0 )的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相交 ,87 5 % (35 / 4 0 )的小脑上动脉主干和分支的结合处距离三叉神经最近。 结论 小脑上动脉可发出嘴侧和尾侧 2个分支 ,小脑上动脉主干和分支的结合处距离三叉神经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小脑上动脉 解剖学
下载PDF
显微血管减压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治疗特殊类型三叉神经痛1例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帆 刘树轩 +1 位作者 刘云阳 冯学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03-305,共3页
动脉穿过三叉神经感觉根并导致三叉神经痛发生,这类病例非常罕见,少有报告。本文报告1例57岁女性患者,右侧颜面部疼痛半年余。术前三叉神经高分辨核磁提示:右侧小脑上动脉与右侧三叉神经关联紧密。诊断为右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中发现... 动脉穿过三叉神经感觉根并导致三叉神经痛发生,这类病例非常罕见,少有报告。本文报告1例57岁女性患者,右侧颜面部疼痛半年余。术前三叉神经高分辨核磁提示:右侧小脑上动脉与右侧三叉神经关联紧密。诊断为右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中发现,右侧小脑上动脉呈垂直关系穿过右侧三叉神经感觉根,与其密切接触并有较明显压迫,因无法分离动脉和神经,且小脑上动脉上方的三叉神经纤维束较薄,镜下观察有些萎缩,故将小脑上动脉上方的三叉神经感觉根进行切断,充分分离血管和神经后,将Teflon垫片置入动脉和位于动脉下方的三叉神经感觉根之间。术后患者疼痛消失。该病例的发病机制较为特殊,丰富了三叉神经痛的形成原因,而且治疗方式上,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同行关注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 小脑上动脉 三叉神经
下载PDF
小脑幕切迹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9
作者 吕伯实 夏晖 +5 位作者 赵振美 孙丰刚 朱建忠 张海东 梁长虎 刘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目的:为小脑幕切迹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6个颅脑湿标本,采用中线位幕下和小脑上外科手术入路暴露开小脑幕切迹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合10例沿眦耳线获取的颅脑横断层标本和5例成人健康自愿者MR图像,研... 目的:为小脑幕切迹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6个颅脑湿标本,采用中线位幕下和小脑上外科手术入路暴露开小脑幕切迹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合10例沿眦耳线获取的颅脑横断层标本和5例成人健康自愿者MR图像,研究了小脑幕切迹区的神经和血管走行以及和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幕切迹上份内有大脑大静脉、基底静脉和大脑后动脉走行,幕切迹的两侧与海马旁回相毗邻。幕切迹中份内有滑车神经、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小脑中央前静脉的属支和基底静脉走行。滑车神经和小脑上动脉走在幕切迹游离缘的内下方,大脑后动脉沿幕切迹游离缘的内上方后行。该段幕切迹的两侧和海马旁回及钩相毗邻。幕切迹下份内有动眼神经、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其分支,其两侧和海马旁回、钩及其深面的杏仁体相毗邻。结论:小脑幕切迹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密切毗邻。在暴露小脑幕切迹的过程中,滑车神经是最易受到损伤的结构。小脑上动脉的小脑中脑段是识别幕切迹中份内滑车神经的理想标志。小脑幕切迹疝时易于挤压大脑后动脉、中脑和动眼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幕切迹 滑车神经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动眼神经
下载PDF
小脑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毗邻关系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维东 彭龙锋 +1 位作者 祝绍磊 王孝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5-628,共4页
目的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 目的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相关动脉、神经的位置、走行特点,测量上述动脉的起始段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结果共发现小脑上动脉27支,2支压迫三叉神经根,5支与神经根接触,其余无接触压迫者与三叉神经的最近距离为(3.87±1.58)mm(0.55~6.30 mm);小脑下前动脉23支,压迫神经根1例,与之接触者2例,其余20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4.67±1.77)mm(2.65~9.50 mm);小脑下后动脉21支,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17.12±3.86)mm(10.45~25.70 mm),未发现与之接触或压迫者。结论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常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结构。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稍远,也可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神经。小脑下后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较远,但偶尔也会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三叉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上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三叉神经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小脑上动脉解剖变异的DSA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陆忠烈 赵宏伟 +2 位作者 尤锦 顾文江 张宏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11期1376-1378,共3页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变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07年8月~2008年12月的137份,常规脑血管造影的DSA片。结果:本组病例SCA重复变异发生率右侧为4.4%,左侧为5.8%,双侧重复变异为0.7%。小脑上动脉起源...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变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07年8月~2008年12月的137份,常规脑血管造影的DSA片。结果:本组病例SCA重复变异发生率右侧为4.4%,左侧为5.8%,双侧重复变异为0.7%。小脑上动脉起源于大脑后动脉发生率右侧为2.2%,左侧为1.5%,双侧为0.7%。小脑上动脉提前分岔发生率右侧为1.5%,双侧为0.7%。结论:DSA了解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变异对指导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以及神经外科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上动脉 变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小脑上动脉供血的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建涛 左峰 王硕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年第10期577-579,共3页
目的研究小脑上动脉(SCA)供血的动静脉畸形(AVMs)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方法 SCA供血的8例AVMs患者平均年龄20.75岁,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头痛、癫痫、肢体瘫痪、共济失调等。AVMs直径0.5~2.5cm5例,3~5cm3例,均经幕下小脑... 目的研究小脑上动脉(SCA)供血的动静脉畸形(AVMs)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和治疗效果。方法 SCA供血的8例AVMs患者平均年龄20.75岁,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头痛、癫痫、肢体瘫痪、共济失调等。AVMs直径0.5~2.5cm5例,3~5cm3例,均经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AVMs。结果 8例AVMs均全切除,出院时生活自理5例,基本自理3例(共济失调)。术后随访0.5~1年,共济运动障碍者均恢复。结论 SCA供血的AVMs有其自身特点,AVMs主要累及小脑上蚓部和小脑半球上部,以中小型多见,适宜通过幕下小脑上入路进行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上动脉 动静脉畸形 临床特点 显微手术治疗
下载PDF
小脑上动脉动脉瘤的治疗体会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明昌 王伟 +3 位作者 陈谦学 陈治标 王军民 陈华云 《临床外科杂志》 2014年第12期936-938,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上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小脑上动脉囊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中,2例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栓塞,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行开颅夹闭术的患者,其中1... 目的:探讨小脑上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小脑上动脉囊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中,2例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栓塞,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行开颅夹闭术的患者,其中1例经颞下入路,1例经翼点入路。结果除1例经颞下入路开颅夹闭的患者术后遗留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外,其余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18个月,未见动脉瘤复发,无再出血病例。结论小脑上动脉动脉瘤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以后循环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血管内治疗或开颅手术,血管内治疗具有微创、疗效好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上动脉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小脑上动脉及其变异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崔宇辉 徐涛 +2 位作者 陈炯 高文伟 田恒力 《东南国防医药》 2013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观察小脑上动脉(SCA)的显微解剖特点及其变异特征,明确小脑上动脉与相邻颅骨、神经的比邻关系与供血范围,为临床该区域的小脑肿瘤外科手术、微血管减压术及介入手术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40例80侧甲醛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 目的观察小脑上动脉(SCA)的显微解剖特点及其变异特征,明确小脑上动脉与相邻颅骨、神经的比邻关系与供血范围,为临床该区域的小脑肿瘤外科手术、微血管减压术及介入手术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40例80侧甲醛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脑标本,对SCA进行显微解剖,观察、测量、统计血管的数目、走行、分支情况及其与周围神经的关系。结果 SCA管径在0.4~2.5(1.36±0.37)mm。5.9%的SCA发自同侧大脑后动脉(PCA),其中1例发自大脑后动脉交通后段(P2段)。SCA形成尾袢63支,其中与三叉神经接触的21支,占33.3%。结论小脑上动脉存在较大变异,与周围的三叉神经关系密切,熟悉颅底血管的显微外科解剖,重视血管的复杂变异,会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上动脉 显微解剖 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小脑上动脉的320排CT血管造影形态学研究
15
作者 柏明军 李庆玲 +1 位作者 郭月飞 郭若汨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6期5285-5287,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上动脉的320排CT血管造影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50例行脑血管CT血管造影检查者的CT图像,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三维重建,观察小脑上动脉的显示情况及其形... 目的:探讨小脑上动脉的320排CT血管造影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50例行脑血管CT血管造影检查者的CT图像,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三维重建,观察小脑上动脉的显示情况及其形态学特征。结果:50例患者.共显示125支小脑上动脉,其中93.6%起自基底动脉,其中测得的SCA重复变异率左侧8.8%,右侧10.4%,双侧重复变异率0.8%。小脑上动脉走行中在小脑上面的分支多为3-4支,分布到中脑和脑桥背面的分支多为2-3支。本组测得小脑上动脉的直径平均为(1.35±0.36)mm,与三叉神经接触的32支,占25.6%。结论:320排CT血管造影能够显示小脑上动脉的起始、管径、走行等形态学特征,为临床早期正确诊断小脑上动脉异常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三维重建 小脑上动脉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血管减压术有关的显微解剖
16
作者 刘清明 赵华盛 +1 位作者 朱世杰 王金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18-220,共3页
本文采用成人头颅30个(6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了脑血管与三叉神经根的关系,重点观察了小脑上动脉的形态、起始部位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段的关系,以及三叉神经根段的有关测量。根据观察结果,结合临床,阐述了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学及其显微... 本文采用成人头颅30个(60侧),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了脑血管与三叉神经根的关系,重点观察了小脑上动脉的形态、起始部位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段的关系,以及三叉神经根段的有关测量。根据观察结果,结合临床,阐述了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学及其显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上动脉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小脑上动脉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6例报道) 被引量:8
17
作者 唐晓平 段军伟 +8 位作者 赵龙 彭华 张涛 杨彬彬 印晓鸿 李舜 孙浩耕 王远传 罗仁国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7-362,共6页
目的探讨小脑上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6例小脑上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及诊治过程中存在的... 目的探讨小脑上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6例小脑上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及诊治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果16例患者中11例因动脉瘤破裂出血而发病,其中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室积血3例,CT及CT血管成像(CTA)检查确诊8例为小脑上动脉动脉瘤、2例考虑为大脑后动脉动脉瘤、1例诊断不清;另5例因眼睑下垂3例、外展神经麻痹2例平诊就医,CT及CTA或MRI检查示2例考虑为脑干腹侧占位病变、3例诊断不清;最后所有患者行三维DSA检查明确诊断为小脑上动脉动脉瘤。5例首先选择介入栓塞治疗,其中1例因椎动脉狭窄迂曲置管困难改为开颅夹闭治疗;2例院外行介入栓塞治疗后因再次动脉瘤破裂出血转入我科行开颅夹闭治疗;9例直接选择开颅夹闭治疗。术后1例因小脑梗死及全身并发症长期卧床,余15例恢复良好,其中2例因脑积水加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小脑上动脉动脉瘤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也可以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和脑干旁占位表现发病;对于诊断不明或诊断部位不清又高度怀疑后循环动脉瘤的患者,应及早行三维DSA检查明确诊断;一旦明确诊断,应尽快采取干预措施,介入栓塞治疗可作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上动脉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治疗 开颅夹闭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