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史之乱前后的儒学复兴思潮与文体革新 被引量:3
1
作者 陈铁民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2-114,共3页
唐代儒学日趋衰落 ,但安史之乱前后 ,又出现儒学复兴思潮 ,这种思潮是推进文体革新的直接动力。儒学复兴的倡导者萧颖士、李华等人都明确地提出了文体复古的观念 ,即为文效法魏晋以前 ,创立一种骈散相间 ,句式灵活 ,适合于阐扬儒道的新... 唐代儒学日趋衰落 ,但安史之乱前后 ,又出现儒学复兴思潮 ,这种思潮是推进文体革新的直接动力。儒学复兴的倡导者萧颖士、李华等人都明确地提出了文体复古的观念 ,即为文效法魏晋以前 ,创立一种骈散相间 ,句式灵活 ,适合于阐扬儒道的新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复兴 文体革新 骈散相间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文学本土化探索的新进路——以近年长篇小说创作为中心的考察
2
作者 彭岚嘉 郝婷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161,共10页
近年来,长篇小说在主题意涵、语言形态和文体变革等方面形成回归本土化的创作趋向,成为文学领域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路径。具体体现为作家们不仅在主题意涵层面通过重述历史和观照现实对本土化经验进行拓展和深化,而且还在语言... 近年来,长篇小说在主题意涵、语言形态和文体变革等方面形成回归本土化的创作趋向,成为文学领域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路径。具体体现为作家们不仅在主题意涵层面通过重述历史和观照现实对本土化经验进行拓展和深化,而且还在语言表达方面通过借鉴本土话语资源以恢复汉语表述方式在表现国人情感结构和文化心理方面的独特修辞作用,同时也在文体结构方面通过对中国本土性小说传统的传承与赓续,积极探寻文体革新。这一回归本土化的创作趋向,是全球化语境、中国式现代化等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学自身寻求原创性突破共同促推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本土化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题材同质化、处理方式简单化、人物塑造贫乏和超越性缺乏等问题。对此,作家们需要在更加深入生活、更新经验和认知方式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把握中国本土现实的新变,将关注的焦点拓展到与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从多方面借鉴中国本土性传统,塑造出更多具有人性深度和彰显本土文化精神的典型人物,并以超越性视野和未来意识关注全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精神难题。与此同时,本土化文学应更新对本土文化传统的价值认知,以现代意识和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一种本土化的方式通达“世界性”,彰显中国文学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本土化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故事 汉语主体性 文体革新
下载PDF
从颠覆童话创作传统到批判西方现代文明病——艾克絮佩里在《小王子》中的文体创新及思想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千钧 侯桂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31-134,共4页
法国作家艾克絮佩里的《小王子》成为半个多世纪畅销书,其成功首先在于文体上大胆创新,颠覆了童话创作的传统,变写给儿童的童话为写给成人的童话;其次是它的两个思想内涵:一方面超前地批判了当时西方刚刚萌芽的现代文明病;一方面在古老... 法国作家艾克絮佩里的《小王子》成为半个多世纪畅销书,其成功首先在于文体上大胆创新,颠覆了童话创作的传统,变写给儿童的童话为写给成人的童话;其次是它的两个思想内涵:一方面超前地批判了当时西方刚刚萌芽的现代文明病;一方面在古老而永恒的爱情主题中,倡导了新的生活艺术。作者是以赤子和童子的诚挚与清纯之心构建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创新 现代文明病 生活艺术
下载PDF
悲剧意识与世俗人生——论张爱玲的散文 被引量:3
4
作者 宋家宏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41-45,共5页
论文从张爱玲的开篇之作《天才梦》入手,分析其"张看"与"私语"两类散文的内在特质:以悲剧意识为背景,对世俗人生的珍惜与热爱。无论对往事的回述还是对心灵的审视,都以坦诚的态度书写。是"私语"却超越了... 论文从张爱玲的开篇之作《天才梦》入手,分析其"张看"与"私语"两类散文的内在特质:以悲剧意识为背景,对世俗人生的珍惜与热爱。无论对往事的回述还是对心灵的审视,都以坦诚的态度书写。是"私语"却超越了自我立场,是"世俗"却又有悲剧的意味。她的都市立场提供了典范的城市文学审美经验,她为长篇幅的文艺大散文的文体创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散文研究 悲剧意识 世俗人生 文体创新
下载PDF
“文体创造”的概念内涵与理论意义
5
作者 柳宏 王恺 《写作》 2022年第3期52-57,共6页
童庆炳所提出的“文体创造”,聚焦于作家创作实践中文体层面各要素的逻辑关系与发展过程,着重强调题材与形式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创造”有别于“创新”,同时也与“文学创造”的内涵有一定差异。“文体创造”理论也注重作家心理... 童庆炳所提出的“文体创造”,聚焦于作家创作实践中文体层面各要素的逻辑关系与发展过程,着重强调题材与形式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创造”有别于“创新”,同时也与“文学创造”的内涵有一定差异。“文体创造”理论也注重作家心理层次的考察,不仅有助于文体学学科理论的完善,也为“心理文体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创造 文体创新 文学创造 心理文体学
下载PDF
太阳下的风景:论黄永玉的“故乡思维”与“朱雀城”书写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保昌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8,共8页
以画家名世的黄永玉维持终生的爱好是文学创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他并不严格遵循文体约定俗成的一般要求,正是这种“野路子”,实现了其创作的文体突破和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采用“故乡思... 以画家名世的黄永玉维持终生的爱好是文学创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他并不严格遵循文体约定俗成的一般要求,正是这种“野路子”,实现了其创作的文体突破和创新,给人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采用“故乡思维”结构全篇。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自然之子”。小说精心描绘朱雀城的风景和风俗,注重日常生活的细致再现,在变动不居的时代风云描写中凸显日常生活的恒定性,川流不息的宴会上飘荡着精心炮制的菜肴的麻辣味道,四季花开不败的小城里人来人往,烟火人间里自有烈火烹油的日常声色,抽烟喝酒的世俗中交织着赏月吟诗的风雅,腥风血雨的残酷被雨打风吹去,流淌的河水带走一代又一代朱雀城人们的悲欢离合。黄永玉以美丽而智慧的文字,作深长的怀旧,沉重的感喟,深情的挽留,惊艳的重归。朱雀城,因此不惟是历史的、记忆的,而且是现实的、审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永玉 朱雀城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文体创新 故乡思维
下载PDF
三十年代女性小说论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奇志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4-69,共6页
文章试图在兼顾现代女性文学历史传统以及小说流派性主体性的同时 ,侧重于梳理 2 0世纪 3 0年代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女性小说所具有的几个普遍性特征 ,即社会政治化形态 ,回归女性本体形态和小说文体的创新性形态。
关键词 30年代 女性文学 社会政治化 女性本体性 文体创新性
下载PDF
北宋书序的体制转变与文体学价值
8
作者 王佳 党圣元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4-104,共11页
书序是一种传统应用文体,定型于秦汉,以叙书为主、叙人为辅,以叙带议,满足导读功能。在北宋士大夫高扬的文人精神下书序文转换了焦点,知人论文、重德叙理,形成了议论主导体式和意理化抒情。在“体用”之学新观念的引导下,宋序融合德业与... 书序是一种传统应用文体,定型于秦汉,以叙书为主、叙人为辅,以叙带议,满足导读功能。在北宋士大夫高扬的文人精神下书序文转换了焦点,知人论文、重德叙理,形成了议论主导体式和意理化抒情。在“体用”之学新观念的引导下,宋序融合德业与文,改革了唐序人书分离的三段论模式。随着书序体衍化,原初的著述序更新为多元文体集序,在文法上汲取古文笔法、融合骈散句式,使书序由依附主文本的说明文字转变为融合众理、独具风格的成体之文。以诗文集序为代表,主于论理而忽略书旨,接近了“破体”的边缘。北宋书序的体制转变蕴含着深刻的文体创新规律,极具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书序 体制 体式 文法 文体创新
下载PDF
文学期刊与世纪之交的散文文体风尚
9
作者 王云芳 《文学与文化》 CSSCI 2023年第3期29-35,共7页
本文从文学传播学的视角,考察世纪之交的散文文体风尚。文学期刊与文学作品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世纪之交,纯文学期刊以改版为契机,对散文文体进行重新定位,以“杂”的特色活泼刊物面貌,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散文文体则在文学期刊编... 本文从文学传播学的视角,考察世纪之交的散文文体风尚。文学期刊与文学作品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世纪之交,纯文学期刊以改版为契机,对散文文体进行重新定位,以“杂”的特色活泼刊物面貌,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散文文体则在文学期刊编辑的推动下,一方面拓展文体范畴,从文学走向文化;另一方面兴起了“新散文”思潮,新散文写作秉承先锋精神,探索散文写作的可能性,使散文文体由外到内完成了文体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文体革新 期刊改版 文学传播
下载PDF
闲谈结构、个人笔调、杂糅语言——论语派小品文的文体创新路径
10
作者 俞王毛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5-18,共4页
1930年代,论语派以《论语》等期刊为依托,提倡并实践幽默性灵小品文。此种小品文体现了论语派创新散文文体的努力。闲谈结构、个人笔调、杂糅语言是论语派小品文的文体创新路径,主张以闲谈结构促进散文体裁的解放,以个人笔调改变板滞文... 1930年代,论语派以《论语》等期刊为依托,提倡并实践幽默性灵小品文。此种小品文体现了论语派创新散文文体的努力。闲谈结构、个人笔调、杂糅语言是论语派小品文的文体创新路径,主张以闲谈结构促进散文体裁的解放,以个人笔调改变板滞文风,以杂糅调和的语言突破工具论语言观的束缚。通过对这些新的结构、笔调、语言的强调和运用,论语派更新了散文文体观念,创造了新的散文样式,提升了散文的艺术品位,为散文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谈结构 个人笔调 杂糅语言 文体创新
下载PDF
文字之律动——评木心短篇小说《SOS》中的音乐性
11
作者 姚舜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2020年第1期66-69,110,共5页
短篇小说《SOS》选自木心短篇小说集《豹变》,小说主要描述了一场海难。在木心本人所提倡的文体创新的前提下,本文以跨艺术的视角,从曲式结构和节奏模式两方面对《SOS》文本中的音乐性特征展开分析,从而探寻木心是如何实现音乐和文字在... 短篇小说《SOS》选自木心短篇小说集《豹变》,小说主要描述了一场海难。在木心本人所提倡的文体创新的前提下,本文以跨艺术的视角,从曲式结构和节奏模式两方面对《SOS》文本中的音乐性特征展开分析,从而探寻木心是如何实现音乐和文字在文学作品中的相融相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创新 跨艺术 曲式结构 节奏模式 音乐性
原文传递
现实情怀与文体“探险”——王蒙短篇小说论
12
作者 段崇轩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0期75-82,共8页
王蒙是当代文坛上的一棵"常青树"。他坚守着知识分子关注现实、忧国忧民的情怀,探索着小说的种种艺术形式和手法,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感情更有效地传达给广大读者。他的短篇小说创作长达五十多年,经历了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到... 王蒙是当代文坛上的一棵"常青树"。他坚守着知识分子关注现实、忧国忧民的情怀,探索着小说的种种艺术形式和手法,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感情更有效地传达给广大读者。他的短篇小说创作长达五十多年,经历了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到意识流的表现形式,从杂文式的讽喻笔法到新笔记文体的四次艺术变革,为中国文坛奉献了众多的千姿百态的短篇小说杰作。短篇小说文体的探索,又直接促成了他的中长篇小说创新,同时又推动了整个中国小说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短篇小说 现实情怀 文体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