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库容及重金属Cd的影响 被引量:121
1
作者 汤文光 肖小平 +5 位作者 唐海明 张海林 陈阜 陈中督 薛建福 杨光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8-176,共9页
于2005—2013年在湖南宁乡双季稻田开展免耕秸秆还田(NTS)、翻耕秸秆还田(CTS)、翻耕秸秆不还田(CT)、旋耕秸秆还田(RTS)4种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试验,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养分库容量及重金属Cd的影响... 于2005—2013年在湖南宁乡双季稻田开展免耕秸秆还田(NTS)、翻耕秸秆还田(CTS)、翻耕秸秆不还田(CT)、旋耕秸秆还田(RTS)4种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试验,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养分库容量及重金属Cd的影响,为稻田合理耕作与重金属Cd污染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主要影响0-10 cm耕层土壤性状;长期翻耕和旋耕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增强了土壤通气性,但耕层变浅,养分库容降低,土壤Cd含量显著偏高,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富集Cd能力相对较低;长期免耕增加了表层土壤容重,土壤养分含量较低,但养分库容相对较高,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富集Cd能力较强;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增加了耕层深度和土壤养分库容量,增强了土壤的保肥能力,但同时也将秸秆中富集的Cd重新归还到稻田土壤中,不利于土壤Cd的转移修复.因此,长期单一耕作方式和长期秸秆还田均存在一定弊端,需改进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如实行翻耕、旋耕与免耕相结合的土壤轮耕或深松耕,以及减少秸秆还田量或实行秸秆轮还,在改善土壤肥力的同时,实现土壤污染的有效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养分库容 Cd 水稻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施氮调节碳氮比对土壤无机氮、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9
2
作者 李涛 何春娥 +1 位作者 葛晓颖 欧阳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33-1642,共10页
秸秆的质量,特别是C/N是影响秸秆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的重要因素。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是秸秆利用和优化施肥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秸秆还田施入碳氮的C/N为切入点,于2012—2013年通过田间试验(设秸秆不还田不施... 秸秆的质量,特别是C/N是影响秸秆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的重要因素。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是秸秆利用和优化施肥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秸秆还田施入碳氮的C/N为切入点,于2012—2013年通过田间试验(设秸秆不还田不施肥、秸秆还田不施氮、秸秆还田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0∶1、16∶1和25∶1以及秸秆还田施用有机氮肥调节C/N为25∶1处理),研究秸秆还田不同氮输入对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无机氮、土壤微生物量氮、酶活性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C/N为25∶1下,施用有机氮肥和无机氮肥对土壤无机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在施用无机氮肥的情况下,C/N越低土壤无机氮含量越高。2)秸秆还田施氮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但是各秸秆还田施氮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不同施氮处理对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施氮提高了FDA水解酶活性,并随C/N降低呈升高趋势,施用无机氮肥的效果强于施用有机氮肥的。3)秸秆还田施用无机氮肥显著提高了小麦和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0∶1和16∶1相比于C/N为25∶1提高了小麦和玉米的苗期和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施用有机氮肥调节C/N为25∶1相比秸秆还田不施氮对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施用无机氮肥提高了作物产量,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6∶1产量最高,而施用有机氮肥调节C/N为25∶1有降低作物产量的趋势。综合以上结果来看,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6∶1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氮肥 无机氮肥 C/N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量氮 作物产量
下载PDF
间作小麦秸秆还田对地膜覆盖玉米灌浆期冠层温度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3
作者 殷文 柴强 +5 位作者 于爱忠 赵财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郭瑶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4764-4776,共13页
【目的】作物的光合生理特性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冠层温度反映作物冠层的能量平衡状况,与作物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密切相关。研究不同覆盖方式下作物冠层温度与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旨在优化耕作制度,提高干旱内陆灌区作物生产... 【目的】作物的光合生理特性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冠层温度反映作物冠层的能量平衡状况,与作物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密切相关。研究不同覆盖方式下作物冠层温度与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旨在优化耕作制度,提高干旱内陆灌区作物生产潜力。【方法】2014—2016年,在西北干旱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小麦秸秆还田及地膜覆盖利用方式下,小麦间作玉米模式中玉米灌浆期的冠层温度及光合生理特性。【结果】间作较单作可降低玉米灌浆期的冠层温度,以免耕小麦带25—30 cm高茬收割覆盖还田与玉米带地膜2年覆盖(NTSI2),免耕小麦带25—30 cm高茬收割立茬还田与玉米带地膜2年覆盖(NTSSI2)处理降低效果更为显著,较传统耕作每年覆新膜单作(CTM)处理分别降低10.3%与7.5%,比传统翻耕小麦带无秸秆还田与玉米带每年覆新膜(CTI)处理分别降低7.6%与4.7%。从冠气温差可知,NTSI2处理随气温变化玉米灌浆期冠层温度变化较小,可减小气温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间作较单作可增大玉米灌浆期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L),以NTSI2、NTSSI2处理提高幅度较大,较CTM处理玉米Pn提高比例分别为23.0%与18.1%,较CTI处理提高比例分别为13.4%与8.9%;同理,与CTM处理相比,Tr分别提高7.9%与5.8%,与CTI处理相比,Tr分别提高6.1%与4.1%;NTSI2、NTSSI2处理WUEL较CTM处理提高14.4%与12.0%,较CTI提高7.2%与4.9%,呈现水分高效利用的潜势。相同的净占地面积下,间作较单作玉米具有增产效应,增产幅度达到52.2%,其中NTSI2、NTSSI2处理较CTM处理分别增产57.2%与53.4%,较CTI处理分别增产17.6%与14.7%,说明免耕地膜2年覆盖与秸秆还田同步应用于间作模式可进一步加强玉米增产效应。【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集成应用免耕秸秆还田与地膜2年覆盖技术是实现高产高效间作模式的理想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间作玉米 秸秆还田 地膜覆盖 冠层温度 光合生理 产量
下载PDF
干旱内陆灌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春小麦田土壤水分利用特征 被引量:25
4
作者 殷文 柴强 +4 位作者 胡发龙 樊志龙 范虹 于爱忠 赵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47-1259,共13页
【目的】针对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干旱绿洲灌区作物生产,传统翻耕产量不稳定及水分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春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利用特征,旨在优化耕作措施,提高干旱内陆灌区农田的水分利用率。【方法】2014—2016年,... 【目的】针对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干旱绿洲灌区作物生产,传统翻耕产量不稳定及水分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春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利用特征,旨在优化耕作措施,提高干旱内陆灌区农田的水分利用率。【方法】2014—2016年,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少耕,25—30 cm秸秆高留茬立茬还田(NTSS);少耕,25—30 cm秸秆高留茬覆盖还田(NTS);翻耕,25—30 cm秸秆高留茬还田(TS);传统翻耕,无秸秆还田(CT))对春小麦田水分利用的时间动态、耗水结构以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春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少耕秸秆还田可降低春小麦田耗水量,与CT相比,NTSS、NTS分别降低3.1%—7.8%与3.7%—7.7%;NTSS、NTS通过减少春小麦生育前期(灌浆期之前)的耗水,增大生育后期(灌浆初期至成熟期)的耗水量,有效协调春小麦前后生育时期需水矛盾,相比NTSS,NTS处理的调控效应更突出。少耕秸秆还田具有抑制土壤蒸发,减小棵间蒸发占总耗水量(E/ET)的比重,提高水分利用有效性的作用,NTSS、NTS较CT棵间蒸发量分别降低9.3%—17.4%、10.8%—23.3%,较TS分别降低4.0%—5.8%与5.6%—11.4%,以NTS降低棵间蒸发量幅度较大,因而NTS较CT处理E/ET降低6.9%—21.3%。秸秆还田具有增产优势,与CT相比,NTSS、NTS、TS分别增产16.6%—24.9%、18.6%—27.3%、10.2%—18.7%,3个秸秆还田处理中,NTSS、NTS较TS分别增产5.2%—5.9%、7.2%—9.5%。因而,秸秆还田处理具体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NTSS、NTS、TS较CT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1.1%—28.3%、26.6%—30.6%、13.1%—20.3%,以NTSS、NTS提高比较大,比TS分别提高6.7%—11.9%、8.6%—13.7%。【结论】在水资源短缺的河西绿洲灌区,集成应用少耕与25—30 cm秸秆立茬及覆盖还田技术是实现春小麦高产、稳产、灌溉水高效利用的理想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措施 耗水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春小麦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武均 蔡立群 +2 位作者 张仁陟 齐鹏 张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28-736,共9页
为了探明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连续进行17年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利用碘化钠重液分组法,探索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措施对陇中黄... 为了探明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连续进行17年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利用碘化钠重液分组法,探索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的含量和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和占土壤总有机碳比例则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在0~40 cm各土层,各处理土壤颗粒态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54.02%~76.78%)均高于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31.78%~46.11%)。较之T处理,TS和NTS处理均不同程度提升土壤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的含量和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其中NTS处理的提升效果最显著,TS处理次之。虽然NT、TS、NTS处理可提升土壤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含量,但T处理下的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高于NT、TS和NTS处理。耕作模式和秸秆添加模式均对土壤总有机碳、游离态颗粒有机碳、闭蓄态颗粒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和矿质结合态有机碳的提升具有显著效应,但秸秆添加模式的效应高于耕作模式。同时,免耕模式仅对0~10 cm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的提升效应达到显著水平,对0~20 cm各土层土壤碳组分的提升效应均达显著水平,而添加秸秆对0~40 cm各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各组分均发挥着显著提升效应。综合来看,免耕配合秸秆还田可以提升土壤活力,促进土壤固碳,有利于该区构建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型农业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旱作农田 秸秆还田 土壤总有机碳 颗粒态有机碳 矿质结合态有机碳
下载PDF
精料水平与秸秆氨化对绵羊日粮消化、氮存留与进食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6
作者 孟庆翔 熊易强 戎易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09-113,共5页
应用2个4×4拉丁方绵羊消化与氮平衡试验研究发现,随日粮精料水平的提高,绵羊氨化与未氨化麦秸日粮 NDF,ADF 表观消化率均下降,而 DM,OM,CP 表观消化率与 NR 均提高,当日粮精料比例从20%提高到60%时,2种日粮 ADF 表观消化率均没有... 应用2个4×4拉丁方绵羊消化与氮平衡试验研究发现,随日粮精料水平的提高,绵羊氨化与未氨化麦秸日粮 NDF,ADF 表观消化率均下降,而 DM,OM,CP 表观消化率与 NR 均提高,当日粮精料比例从20%提高到60%时,2种日粮 ADF 表观消化率均没有显著下降(P>0.05),而 DM,OM,CP 表观消化率与 NR 均显著提高(P<0.01,P<0.05)。秸秆氨化提高了日粮 NDF,ADF,DM,OM,CP 表观消化率与 NR,提高日粮精料水平与秸秆氮化,均可提高日粮 D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精料 秸秆氨化 消化率 饲料
下载PDF
长期定位有机物料还田对关中平原冬小麦-玉米轮作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郝耀旭 刘继璇 +3 位作者 袁梦轩 周应田 杨学云 顾江新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586-2593,共8页
为定量研究有机物料还田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关中平原冬小麦-玉米轮作24 a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地土壤N2O排放速率和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观测,试验处理为对照(CK,0 kg·hm^(-2))、氮磷钾(NPK,353kg... 为定量研究有机物料还田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关中平原冬小麦-玉米轮作24 a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地土壤N2O排放速率和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观测,试验处理为对照(CK,0 kg·hm^(-2))、氮磷钾(NPK,353kg·hm^(-2))、氮磷钾加秸秆还田[NPKS,(353+40)kg·hm^(-2)]和氮磷钾加牛粪[NPKM,(238+115)kg·hm^(-2)]4个处理.结果表明观测期内,CK处理N2O排放速率较小[<2.9 g·(hm^2·d)^(-1)];施肥处理在冬小麦季施肥和玉米季灌溉后均出现排放峰,最高值分别为NPKS[113.4 g·(hm^2·d)^(-1)]和NPKM[495.0 g·(hm^2·d)^(-1)]处理.各处理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28,P<0.05).CK、NPK、NPKS和NPKM处理N2O年排放总量分别为(0.1±0.0)、(2.6±0.1)、(3.4±0.7)和(2.9±0.3)kg·hm^(-2),施肥处理排放总量显著高于CK处理(P<0.05),但施肥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6),说明施肥促进了N2O排放,但有机物料还田未能显著增加N2O排放.各施肥处理N2O直接排放系数分别为0.72%、0.83%和0.80%,均低于IPCC缺省值1%.施肥处理中,NPKM处理的单位产量N2O排放量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排放 秸秆还田 牛粪 直接排放系数 长期定位施肥 单位产量N2O排放量
原文传递
河西灌区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春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8
作者 殷文 陈桂平 +5 位作者 柴强 郭瑶 冯福学 赵财 于爱忠 刘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0-187,共8页
出苗率及出苗整齐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物生长状况和产量丰欠,针对不同耕作措施结合秸秆还田对绿洲灌区小麦出苗及群体动态影响研究薄弱问题,研究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小麦出苗与产量的影响,以及二者的相关关系,对于优化耕作措施... 出苗率及出苗整齐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物生长状况和产量丰欠,针对不同耕作措施结合秸秆还田对绿洲灌区小麦出苗及群体动态影响研究薄弱问题,研究不同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小麦出苗与产量的影响,以及二者的相关关系,对于优化耕作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14—2015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和耕作措施[少耕25~30 cm高茬收割秸秆立茬还田(NTSS)、少耕25~30 cm高茬收割秸秆覆盖还田(NTS)、翻耕25~30 cm高茬收割秸秆还田(TS)和不留茬翻耕(CT)]对小麦出苗状况及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小麦栽培技术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与CT相比,NTSS、NTS降低了小麦出苗率以及出苗整齐度,TS则提高了小麦出苗率以及出苗整齐度。NTSS、NTS较CT的分蘖数分别高7.4%~10.5%、14.6%~19.1%,分蘖成穗率分别高13.5%~20.1%、33.0%~34.7%,有效穗数分别高7.5%~9.3%、10.3%~11.2%,穗粒数分别高15.7%~16.1%、18.5%~22.6%,千粒重分别高7.2%~8.9%、13.9%~14.2%,但TS与CT在以上指标间没有显著差异。NTSS、NTS与CT相比较,分别增产16.6%~17.4%、18.6%~21.4%,以NTS增产幅度较大,比TS高10.3%~11.0%。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是少耕秸秆还田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出苗率及整齐度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同时NTSS和NTS均获得较高的收获指数,提高比例分别为9.4%~10.7%与10.5%~11.1%,说明少耕秸秆还田提高籽粒产量的另一原因是提高了光合产物向籽粒中的转化。本研究表明,少耕秸秆还田是适用于试区小麦高产的理想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出苗 产量
下载PDF
我国保护性耕作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9
作者 张国 王效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72-881,共10页
农业生产过程是大气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一个重要的排放源。20世纪30年代以来,为了防止土壤侵蚀和沙尘暴,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并推广了保护性耕作(简称保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保耕对土壤GHG排放和固碳的影响。本... 农业生产过程是大气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一个重要的排放源。20世纪30年代以来,为了防止土壤侵蚀和沙尘暴,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并推广了保护性耕作(简称保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保耕对土壤GHG排放和固碳的影响。本文综述了我国近期发表的文章,重点分析了我国保耕措施对农田GHG(CO2、CH4、N2O)排放、固碳以及综合全球增温潜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保耕措施中秸秆还田能促进土壤呼吸,如果将秸秆制成生物炭则对CO2排放影响很小,免耕能减少土壤呼吸;水稻田秸秆还田促进了CH4的排放,提高程度从10%~400%,并随着还田量和年限增加而增加,大部分研究也表明水稻田采用免耕降低了CH4排放;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N2O排放具有复杂影响,与还田的秸秆量及其碳氮比、还田方式、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等有关;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而免耕更多是改变了有机碳分布,使更多有机碳聚集于土壤表层;分析评价全球增温潜势时,如果考虑固碳作用,保耕措施将能减少GHG排放甚至使农田转变成碳汇。因此,保耕对全球增温潜势的影响评估应该考虑土壤固碳作用,推广保耕整套技术体系应因地制宜,同时与其他推荐措施相结合,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土壤固碳 甲烷 秸秆还田 免耕 全球增温潜势 氧化亚氮
下载PDF
PPE树脂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毕松林 吴佩琛 +4 位作者 戴红旗 李忠正 钱兵 蔡志勇 李丹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2-37,共6页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湿强剂PPE树脂在麦草浆中的应用。主要探讨了这类树脂对纸张某些性能的改善、助滤/助留功能以及它与某些其它湿部添加剂的增效效应。并就如何发挥树脂的最佳效能作了较为系统的讨论。
关键词 湿强剂 PPE树脂 麦草浆 应用
下载PDF
麦豆长期轮作下秸秆还田对土壤碳氮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孔德杰 朱金霞 +4 位作者 任成杰 任广鑫 冯永忠 杨改河 刘娜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0-200,共11页
通过在陕西杨凌开展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冬小麦-夏大豆长期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量(不还田、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对土壤碳氮养分及麦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矿物质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 通过在陕西杨凌开展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冬小麦-夏大豆长期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量(不还田、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对土壤碳氮养分及麦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矿物质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与不还田相比,半量还田处理0~40 cm土壤全氮、矿物质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比不还田处理平均增加10.51%、11.58%、15.71%、35.68%,全量还田处理比不还田处理平均增加19.61%、21.84%、26.50%、40.77%。秸秆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比不还田处理分别增加4.10%、14.58%,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2.01%、6.68%,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6.71%、7.67%。土壤全氮、硝态氮、矿物质氮含量表现为9—12月份较高,3—5月份较低,微生物量碳、氮变化趋势与之相反。0~20 cm土壤中碳、氮各组分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显著,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半量还田处理大豆、小麦产量分别增加3.63%、5.44%,全量还田处理分别增产19.69%、10.38%。长期麦豆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措施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麦豆轮作 土壤 碳氮组分 产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地膜覆盖及施氮对冬小麦田N_(2)O和N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彭毅 李惠通 +4 位作者 张少维 阳婷 王筱斐 周春菊 王林权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68-1677,共10页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水平下黄土高原地区旱地冬小麦田N_(2)O排放规律,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冬小麦田N_(2)O排放动态.以冬小麦‘小偃22’为材料,采取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3种耕作模式:常规耕作(CT)、秸秆还田(SM)和平...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水平下黄土高原地区旱地冬小麦田N_(2)O排放规律,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冬小麦田N_(2)O排放动态.以冬小麦‘小偃22’为材料,采取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3种耕作模式:常规耕作(CT)、秸秆还田(SM)和平膜覆盖(FM);副区为3种氮水平处理:不施氮、减氮20%(144 kg·hm^(-2))和常规施氮(180 kg·hm^(-2)).以常规耕作(CT)为对照,探讨不同施氮水平下FM和SM对土壤N_(2)O排放产生的影响,同时分析环境因子与N_(2)O排放通量的相关性,并根据经验公式估算N_(2)排放量.结果表明,各施氮处理的土壤N_(2)O的排放主要集中在施肥后20 d内,且N_(2)O排放通量峰值出现在施肥后两周之内.冬小麦田的平均N_(2)O通量为1.92~22.75μg·(m^(2)·h)^(-1),累积排放量为0.10~0.46 kg·hm^(-2);肥料氮的N_(2)O排放系数为0.05%~0.28%,N_(2)O全球增温潜势为26.72~122.15 kg·hm^(-2),N_(2)年排放总量为0.70~1.82 kg·hm^(-2).施肥和覆膜可以显著提高土壤N_(2)O排放通量(P<0.05);SM有降低N_(2)O排放总量的趋势.FM下的肥料氮的N_(2)O排放系数和全球增温潜势均显著高于CT和SM(P<0.05).不施氮处理的N_(2)O排放只与土壤充水孔隙度(WFPS)显著正相关(P<0.05);施氮处理的N_(2)O排放与WFPS、ω(NO_(3)^(-)-N)、ω(NH_(4)^(+)-N)和5 cm地温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因此,不施肥条件下水分是控制旱地冬小麦田土壤氮素转化和N_(2)O排放的主要因素;施肥条件下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均对N_(2)O排放有贡献.地膜覆盖和施氮显著增加了旱地N_(2)O排放、肥料氮排放系数和全球增温潜势,秸秆还田有降低N_(2)O排放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田 秸秆还田 覆膜栽培 氮肥 土壤N_(2)O和N_(2)排放
原文传递
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磷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文方芳 李菊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16,共7页
综述了土壤有机磷种类、来源、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了不同耕作方式、秸秆还田、施用无机磷肥及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磷变化的影响。开垦、轮作有利于土壤有机磷下降;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磷含量,但由于有机物性质不... 综述了土壤有机磷种类、来源、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了不同耕作方式、秸秆还田、施用无机磷肥及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磷变化的影响。开垦、轮作有利于土壤有机磷下降;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磷含量,但由于有机物性质不同,有机磷组分转化不同。施用无机磷肥后,有部分无机态磷转化为有机态。外源有机酸、磷酸酶有利于有效性低的有机磷组分向有效性高的组分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磷 施肥 秸秆还田
下载PDF
栽培模式对旱地小麦产量和籽粒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何红霞 王朝辉 +4 位作者 包明 马小龙 佘旭 何刚 邱炜红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18-826,共9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地膜覆盖、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籽粒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模式相比,地膜覆盖并不总能提高旱地小麦产量,3年平均产量无显著变化,但籽粒磷吸收量却增加8.4%,磷含量平均提高13.0%;籽粒氮、硫...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地膜覆盖、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籽粒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模式相比,地膜覆盖并不总能提高旱地小麦产量,3年平均产量无显著变化,但籽粒磷吸收量却增加8.4%,磷含量平均提高13.0%;籽粒氮、硫和铁吸收量分别降低12.6%、15.0%和11.1%,含量分别降低12.1%、12.9%和10.1%,锌含量无显著变化.秸秆还田使小麦籽粒产量下降12.1%,籽粒氮、硫和铁吸收量分别降低22.5%、21.0%和19.8%,含量分别降低10.1%、9.4%和3.8%;磷吸收量降低9.8%,含量却增加5.0%,锌含量亦无显著变化.种植绿肥的小麦籽粒产量降低12.1%,籽粒氮和锌吸收量无显著变化,含量分别增加12.1%和12.6%,对磷、硫和铁含量无显著影响.可见,旱地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引起的籽粒产量增减与其养分吸收量变化不一致是养分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旱地小麦生产中,需注意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的减产风险及对籽粒养分的不利影响,适当调控氮肥用量,保证小麦产量形成的养分需求,协调氮、硫、铁养分的吸收利用.种植绿肥能培肥土壤,提高籽粒氮和锌含量,但也应注意其减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地膜覆盖 秸秆还田 种植绿肥 产量 养分含量
原文传递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武均 蔡立群 +3 位作者 张仁陟 齐鹏 张军 Yeboah STEPHEN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9-337,共9页
为了探明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崩解机制,以连续进行15年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利用LB湿筛法(快速湿润法、慢速湿润法和预湿润后扰动法)和传统湿筛法探索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NT... 为了探明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崩解机制,以连续进行15年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利用LB湿筛法(快速湿润法、慢速湿润法和预湿润后扰动法)和传统湿筛法探索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破坏机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下,4种湿筛法处理后,<0.25 mm非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排序为:传统湿筛法>快速湿润法>预湿润后扰动法>慢速湿润法;4种湿筛法处理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排序为:慢速湿润法>预湿润后扰动法>快速湿润法>传统湿筛法;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团聚体相对崩解指数高于相对机械破坏指数。不同湿筛法处理后,在0~5 cm和5~10 cm土层均以NTS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最高,且NTS处理的平均重量直径显著(P≤5%)高于NT和T处理;而10~30 cm土层,TS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最高,且显著高于T处理的平均重量直径,但与NTS处理的平均重量直径无显著差异。不同耕作措施下的团聚体崩解指数和机械破坏指数均以T处理最高,NT次之,NTS处理最低。秸秆对0~5cm、5~10 cm、10~30 cm土层的团聚体崩解指数和机械破坏指数的降低均具有显著效应,而免耕仅在0~5 cm土层具有显著效应。因此,该区水稳性团聚体分散主要是由于水分入渗而引起的,且快速湿润时的破坏最大;同时,NTS处理可有效提升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更有利于该区农田水土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田 秸秆还田 免耕 Le Bissonnais法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相对崩解指数 相对机械破坏指数
下载PDF
绿洲灌区春小麦光能利用与水分生产效益对秸秆还田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盼 陈桂平 +5 位作者 苟志文 殷文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柴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16-1326,共11页
针对干旱灌区作物生产中光资源浪费和水分生产效益低等问题,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春小麦光能利用率、灌溉水生产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该区筛选适宜春小麦生产的秸秆还田方式提供依据。2014—2016年,在甘肃省武威绿洲农作基地以... 针对干旱灌区作物生产中光资源浪费和水分生产效益低等问题,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春小麦光能利用率、灌溉水生产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为该区筛选适宜春小麦生产的秸秆还田方式提供依据。2014—2016年,在甘肃省武威绿洲农作基地以春小麦秸秆还田为研究对象,传统翻耕无秸秆还田为对照,设4个处理,包括免耕25~30cm高茬收割秸秆覆盖(NTSM)、免耕25~30cm高茬收割秸秆立茬(NTSS)、传统翻耕25~30cm高茬收割秸秆还田(CTS)、传统翻耕无秸秆还田(CT,对照),以期为该区筛选适宜春小麦生产的秸秆还田方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秸秆还田(NTSM、NTSS、CTS)较CT提高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达到14.6%~17.2%、10.4~11.9%、7.3%~9.4%,提高总叶日积(LAI-D)达到14.6%~17.6%、9.2%~12.3%、8.3%~9.8%, NTSM较NTSS提高MLAI与LAI-D分别为6.6%~7.1%和5.9%~7.2%,NTSM处理利于扩大春小麦光合源。NTSM、NTSS较CT降低了春小麦孕穗期之前MLAI与LAI-D分别为6.1%~7.6%、4.6%~9.8%和6.0%––7.6%、8.1%~10.4%;相反,NTSM、NTSS较CT提高了春小麦孕穗期之后MLAI分别为38.9%~45.1%、30.7%~32.6%,春小麦灌浆期至成熟期LAI-D分别提高37.0%~47.5%、28.6%~33.9%,且NTSM较NTSS提高MLAI与LAI-D分别为6.2%~9.4%和6.5%~10.1%, NTSM有效调节了春小麦生育期内光合源动态关系,利于花后籽粒灌浆。NTSM、NTSS、CTS较CT春小麦分别增产18.6%~27.3%、16.6%~24.9%、10.2%~18.7%,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7.8%~12.2%、6.5%~11.2%、6.2%~8.4%,单方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8.6%~27.3%、16.6%~24.9%、10.2%~18.7%,以NTSM增产与提高水热利用效率幅度较大,具有高效利用土壤水热资源的优势。同时, NTSM、NTSS较CT总投入减少6.5%~7.3%,总产值提高11.4%~19.3%和8.6%~17.2%,纯收益提高32.2%~41.5%和27.8%~37.6%, NTSM因较少的资源投入和较高的经济效益而获得较高的产投比和单方灌溉水效益, NTSM较CTS与CT产投比提高14.2%~16.9%与19.1%~28.8%,单方灌溉水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免耕 光能利用 经济效益 灌溉水生产效益
下载PDF
栽培模式对旱地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何红霞 李小涵 +5 位作者 包明 李超 马小龙 何刚 邱炜红 王朝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73-582,共10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地膜覆盖、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模式相比,地膜覆盖并不总能提高旱地小麦产量,3年平均产量无显著变化,但降低20~40 cm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硫、有效锌和有...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地膜覆盖、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模式相比,地膜覆盖并不总能提高旱地小麦产量,3年平均产量无显著变化,但降低20~40 cm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硫、有效锌和有效锰含量,对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有效铁和有效铜含量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的小麦产量3年平均降低12.1%,收获期0~20 cm土层全氮提高5.8%,20~40 cm土层有效铜含量提高6.2%,而有效磷和有效锰分别降低36.1%和10.2%,对开花期和收获期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速效钾、有效硫、有效锌和有效铁无显著影响.种植绿肥的籽粒产量降低12.1%,同时土壤p H、有效磷和有效硫含量降低,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有效锌和有效锰均增加,对土壤速效钾、有效铁和有效铜均无显著影响.综上,在旱地土壤肥力较低的条件下,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提升,使小麦增产受到限制;种植绿肥培肥效果最好,但应考虑区域降水情况,注意其带来的减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地膜覆盖 秸秆还田 种植绿肥 产量 土壤肥力
原文传递
农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性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高立 赵丛雨 宋宇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72-1981,共10页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农村土地由“二权分离”向“三权分离”转变,以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市场化,但也可能导致农户对承包经营权稳定性的整体预期下降,进而影响农民采取如秸秆还田等长期性土地投资的积极性.本文基于2016年河南省农户秸...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农村土地由“二权分离”向“三权分离”转变,以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市场化,但也可能导致农户对承包经营权稳定性的整体预期下降,进而影响农民采取如秸秆还田等长期性土地投资的积极性.本文基于2016年河南省农户秸秆处置行为的问卷调研及565个地块样本数据,构建了农户秸秆处置行为三阶段分析框架,并运用二元离散Probit模型分析和识别了农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性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权稳定性的差异,农户在拥有承包权的地块上具有更强的秸秆还田意愿.具体来说,样本农户在无承包权的地块上秸秆还田的概率比拥有承包权的地块平均低7.7个百分点.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政府应采取额外措施提高耕作者在租赁、托管等无承包权地块上的还田意愿,避免因为土地流转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农民采取保护性耕作意愿的降低,导致农村土地和环境问题恶化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包经营权稳定性 秸秆还田 秸秆处置行为 三权分离 产权性质 土地流转 河南省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straw size in buried straw layers on water movement in adjacent soil layers 被引量:9
19
作者 Yao Mingze Li Bo +1 位作者 Wang Tieliang Feng X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16年第2期74-84,共11页
Deeply buried straw retention can improve the soil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its capacity for moisture preservation,the agroecological environmen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water resources,ensuring a stable crop yield... Deeply buried straw retention can improve the soil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its capacity for moisture preservation,the agroecological environmen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water resources,ensuring a stable crop yield;at the same time,the quantitative effects of deeply buried straw retention on soil moisture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Using an infiltration and evaporation experiment of a one-dimensional soil column,the effects of straw size on the water content of the straw and the adjacent soil were evaluated when the straw was deeply buried in soil;the infiltration and evaporation features of different sized straw and its adjacent soil were analyzed;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sorptivity and saturated water content of the straw were obtained;in the end,the water distribution laws of straw and adjacent soil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were concluded.The experiment was comprised of rod-shaped straw(RS),segment-shaped straw(SS)and filament-shaped straw(FS)to control treatment(CK).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iltration,the infiltration rate of filament-shape straw was the lowest at the stage of straw unsaturation.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of rod-shaped,filament-shaped and segment-shaped straws are 4.01 mm/min,1.33 mm/min and 0.03 mm/min at the stage of straw and adjacent soil saturation,respectively.There is a strong effect on preventing infiltration from segment-shaped straw;with the help of the Philip model of long duration,the sorptivity of the soil with rod-shaped,filament-shaped and segment-shaped straws was 12.31 mm/min0.5,11.02 mm/min0.5 and 24.26 mm/min0.5 at the unsaturation stage,respectively.The segment-shape straw improved the water ab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soil and straw column.The water retention capacities indicated that the saturated water contents of sandy loam,filament-shaped straw,segment-shaped straw and rod-shaped straw were 0.38 cm^(3)/cm^(3),0.29 cm^(3)/cm^(3),0.26 cm^(3)/cm^(3)and 0.13 cm^(3)/cm^(3),respectively.Add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ly buried straw straw size soil moisture INFILTRATION evaporation water retention
原文传递
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赵财 陈桂平 +1 位作者 柴强 文玉良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4-29,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以期为农田固碳减排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河西绿洲灌区的7种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CFX-2开放式呼吸测定系统进行土壤呼吸速率测定.【结果】7类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具有...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以期为农田固碳减排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河西绿洲灌区的7种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CFX-2开放式呼吸测定系统进行土壤呼吸速率测定.【结果】7类种植模式下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其中,单作玉米的波动幅度最大,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平均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单作玉米>玉米间作豌豆>小麦间作玉米>春小麦复种冬油菜>春小麦复种冬小麦>春小麦复种春油菜>春油菜复种马铃薯,且不同处理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P<0.05);单作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最强,春油菜复种马铃薯最小,且单作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为春油菜复种马铃薯的4.6倍.间作模式下小麦、玉米带土壤呼吸速率较相应的单作分别降低20.9%和26.3%.【结论】7种种植模式中,单作玉米潜在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春油菜复种马铃薯最有利于农田温室气体减排,而间作模式可有效降低配置作物的土壤呼吸速率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 间作 土壤呼吸速率 秸秆还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