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将政党带进来——国家与社会关系范畴的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319
1
作者 景跃进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5-100,198,共17页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其在中国场景下的具体运用始终伴随着不同维度的反思,其中政党进路构成了一个颇具学术潜力的视角。就政治功能而言,中西政党都发挥了相似的中介功能——连接(市民)社会与国家。然而,相似...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其在中国场景下的具体运用始终伴随着不同维度的反思,其中政党进路构成了一个颇具学术潜力的视角。就政治功能而言,中西政党都发挥了相似的中介功能——连接(市民)社会与国家。然而,相似的功能无法消弭两者之间的结构性差异。西方政党是市民社会的组成部分,而中共的位置在国家中构成了公权力的组成部分。政党的位置差异深刻影响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性质。根据中国国情,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分析范畴进行必要的调适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与社会关系 政党 二分法 三分法 概念重构
原文传递
行政吸纳服务——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诠释 被引量:194
2
作者 唐文玉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2010年第1期13-19,共7页
关于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学术界主要形成了三种权威解释模式,即公民社会、合作主义与行政吸纳社会。本文通过对一个乡镇基层文联成立与运作的个案研究,发现了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形态。对此,提出了&qu... 关于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学术界主要形成了三种权威解释模式,即公民社会、合作主义与行政吸纳社会。本文通过对一个乡镇基层文联成立与运作的个案研究,发现了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形态。对此,提出了"行政吸纳服务"的新解释模式,并把它与"公民社会""、合作主义"以及"行政吸纳社会"分别开来。"行政吸纳服务"强调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其核心互动机制是"支持"与"配合"。在国家与社会的权力分配格局中,国家占据主导性地位,社会依附于国家。"行政吸纳服务"的主要价值目标在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吸纳服务 国家与社会关系 政府 民间组织 公共服务
下载PDF
邻里政治:城市基层的权力操作策略与国家-社会的粘连模式 被引量:139
3
作者 桂勇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2-126,共25页
在社会转型期国家对城市邻里社会的动员控制能力这一问题上存在着"断裂"论与"嵌入"论两种对立的观点。本文提出了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粘连"理论,即国家对城市邻里仍旧拥有一定的动员控制能力,但这种能力... 在社会转型期国家对城市邻里社会的动员控制能力这一问题上存在着"断裂"论与"嵌入"论两种对立的观点。本文提出了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粘连"理论,即国家对城市邻里仍旧拥有一定的动员控制能力,但这种能力受到各种社会政治因素相当大的限制。本文通过对相关经验资料的分析,指出国家与城市邻里社会间的这种粘连状态是由邻里中具有非制度化特征的权力操作模式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动力机制等因素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基层治理 邻里 国家-社会关系
下载PDF
半嵌入性合作:社会组织发展策略的一种新诠释——以W市C社会组织为例 被引量:41
4
作者 冷向明 张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28,共9页
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模式:西方的公民社会与法团主义,以及本土的"行政吸纳社会""行政吸纳服务""嵌入""反向嵌入""双向嵌入"等。基于W市C社会组织... 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模式:西方的公民社会与法团主义,以及本土的"行政吸纳社会""行政吸纳服务""嵌入""反向嵌入""双向嵌入"等。基于W市C社会组织发展的纵向案例,本文揭示了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一种新关系形态,将其界定为"半嵌入性合作",即以双方结构性非对称相互依赖、权力关系相对平衡为特点的非依附合作。这一关系建立在资源分散与功能差异的基础上,资源分散为社会组织聚合资源开拓了新渠道,但公务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全,社会组织业务性质又必然需要部分嵌入国家,因而是一种"半嵌入";由于政府与社会组织相互弥补"政府失灵"与"志愿失灵"的需要,以及在公共服务中注意力分配差异,因而需要将各自部分目标嵌入到对方的运作中实现合作,最终形成"半嵌入性合作"的关系。"半嵌入性合作"以社会为重要的分析中心,充分反映社会组织制度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变化发展,为理解新时代政社关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资源依赖 行为策略 半嵌入性合作 国家与社会关系
下载PDF
互依联盟何以可能?——中国枢纽型社会组织与国家之关系及其改革走向 被引量:31
5
作者 张荆红 丁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1-140,共10页
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根据国情改革中国的社会组织,有效改善社会组织内部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效率,以及它们与国家和政府的关系,这给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的社会组织及其与国家、政府的关系提供了新思维。西方多元主义理论认为,作为... 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根据国情改革中国的社会组织,有效改善社会组织内部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效率,以及它们与国家和政府的关系,这给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的社会组织及其与国家、政府的关系提供了新思维。西方多元主义理论认为,作为整体的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然而,中国枢纽型社会组织与国家的互依联盟实践表明,国家和社会组织之间也可能是合作共赢关系。国家和枢纽型社会组织构筑互依联盟的内在动力在于,互依联盟有助于确保双方获得各自所需的资源。互依联盟的国家法团主义本质,具有以下优势:促进国家社会的良好合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提升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能力等。同时,互依联盟也存在以下不足: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政治化"和"行政化"倾向、抑制其他社会组织的成长以及发展方向的不确定等。因此,枢纽型社会组织应采取去行政化、社会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相互依存等改革措施,推进国家法团主义向社会法团主义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依联盟 枢纽型社会组织 国家法团主义 国家与社会
下载PDF
吸纳式服务: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转型中的一个过渡机制 被引量:26
6
作者 蒋源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7-115,共9页
"后单位时期"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理论上是如何处理"国家-社会"关系的问题。对中国社会来说,社会治理转型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不是一个简单的二维关系特征,该变化是在党、国家与社会三维框架中展开的。在社会治... "后单位时期"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理论上是如何处理"国家-社会"关系的问题。对中国社会来说,社会治理转型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不是一个简单的二维关系特征,该变化是在党、国家与社会三维框架中展开的。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基层党组织依靠"双轨化"的功能结构,一方面选择性地吸收社会力量,实现国家意志向社会"渗入";另一方面以服务为导向,通过吸收社会力量"反哺"社会建设。这一"党社互动"过程可以归纳为"吸纳式服务"。通过对广州开发区异地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创新的案例研究发现,"吸纳式服务"在"双重整合"的运行逻辑下,呈现了"控制-支持"的"重层式"功能特征,有助于从增进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角度,缓解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造成的制度摩擦与转型压力。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持续推进和社会自主力量的成熟壮大,党组织与社会主体的互动方式将逐渐由"嵌入式引领"为主,向突出"兜底式服务"的方向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 基层党组织 国家与社会关系 吸纳式服务
下载PDF
政府购买服务发展的障碍——一个“嵌入”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陈书洁 张汝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0-108,共9页
政府购买服务的发展,本质上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在政府购买服务的"嵌入"中发生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深刻变迁,可归纳为政府主导的庇护关系、社会组织选择的代理关系和契约规制的合作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 政府购买服务的发展,本质上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在政府购买服务的"嵌入"中发生了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深刻变迁,可归纳为政府主导的庇护关系、社会组织选择的代理关系和契约规制的合作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走向表明,社会逐渐从受支配地被动"嵌入"国家转为有意愿地主动"嵌入"国家。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使政府购买服务在重塑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现存的社会结构与制度环境的反作用。政府的信任程度和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因素,购买服务的法规政策和社会组织承接服务的制度性因素阻碍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深入发展。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障碍,才能从根本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才能实现政社良性互动,从而推动中国跨越式治理体系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购买服务 国家与社会关系 嵌入性 障碍
下载PDF
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流变 被引量:22
8
作者 王建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9-75,共7页
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探讨一直是西方政治学、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对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探讨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前工业化时期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论"思想;工业化时期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对立性&... 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探讨一直是西方政治学、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对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探讨形成了相应的理论:前工业化时期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论"思想;工业化时期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对立性"和"同一性"并存的观点;后工业化时期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的多元化理论体系,既有"多元主义"、"回归学派",也有国家限度理论、公民社会理论,特别是后者使国家、社会单极走向的研究路径得到了较好的校正。在这种视野下,国家与社会趋向交融与整合状态,国家与社会的统一性逐渐得到关注,国家与社会日渐步入分工、合作、监督、制衡的关系架构,治理与善治成了一种新型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国家 国家与社会关系 公民社会 合作 制衡 交融与整合
下载PDF
团结性吸纳: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解释 被引量:21
9
作者 何得桂 徐榕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33,共19页
本文是对既有围绕第三部门来探讨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的延续和拓展。通过对既有研究基本认识、基本逻辑及其局限性的把握,基于秦巴山区镇巴县推进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践案例,本文提出了"团结性吸纳"的新解释模式。... 本文是对既有围绕第三部门来探讨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的延续和拓展。通过对既有研究基本认识、基本逻辑及其局限性的把握,基于秦巴山区镇巴县推进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践案例,本文提出了"团结性吸纳"的新解释模式。团结性吸纳以"行政运作"和"多维合作"为核心机制,以"充分发挥行政优势"和"高效运用公共服务资源"为关键策略,解释了处于控制地位的政府如何运用自身的治理能力吸纳第三部门回应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全面落实公民的积极权利,体现社会公平的价值追求。团结性吸纳有其存在的历史与社会条件,发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会带来伴生问题。要进一步把握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积极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结性吸纳 国家与社会关系 政府 第三部门 公共服务
原文传递
政府购买服务准市场化的异化与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发展道路反思——以广东社会工作发展历程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向羽 张和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5-132,共18页
本文以广东省社会工作发展历程为例,从国家—社会关系演变的历史脉络反思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准市场化异化问题。通过系统阐述“国家办社会”与“市场办社会”两种发展模式的过程及其经验教训,基于“政府归位”的“双百”社会工作实践... 本文以广东省社会工作发展历程为例,从国家—社会关系演变的历史脉络反思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准市场化异化问题。通过系统阐述“国家办社会”与“市场办社会”两种发展模式的过程及其经验教训,基于“政府归位”的“双百”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可能的发展道路——国家直聘社会工作者且将社工站(点)建设成为国家社会建设的事业单位,以确保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关系 社会工作 准市场化 异化 职业化
下载PDF
“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志明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5-102,共8页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我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目标任务。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和实践的深化。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核心和关键在于处理好国家... 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我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目标任务。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和实践的深化。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核心和关键在于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两者关系格局向“强国家-强社会”的均衡协调状态转化;根本的方法论在于促进以国家和社会为核心的各方行动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实现事业的共同建设、行动的共同治理以及成果的共同享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与社会关系 社会治理共同体 共建共治共享 合作治理
下载PDF
国家和社会的距离:寻求国家社会关系研究的新范式——基于对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龙宁丽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80,共8页
现有的国家和社会关系研究集中于对法团主义、多元主义等进行类型学的划分,流行的范式是在条分缕析后将研究对象与某种"主义"配对,中国则被归入为法团主义的序列。但是,被界定为某种"主义"无法全部概括一国国家和... 现有的国家和社会关系研究集中于对法团主义、多元主义等进行类型学的划分,流行的范式是在条分缕析后将研究对象与某种"主义"配对,中国则被归入为法团主义的序列。但是,被界定为某种"主义"无法全部概括一国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现实,中国尤其如此,有关法团主义名实不符、形同质异的争论常常困扰着对中国的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界定。基于此,本文提出国家和社会的距离,作为替代现有国家社会关系的一个研究框架,并以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为实证分析对象,揭示经济社团内部个体与国家之间的距离远近及关系亲疏的明显差异,进而指出通过社会改革构建现代国家和社会的理性距离之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离 国家社会关系 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
下载PDF
当代中国利益表达机制的结构转型--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视域 被引量:9
13
作者 马胜强 吴群芳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1-80,共10页
利益表达机制是利益主体通过一定的渠道或途径向执政党和政府表达自身的利益要求并得到其关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视域,当代中国的利益表达机制,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替代性利益表达机制逐步转化为社会转... 利益表达机制是利益主体通过一定的渠道或途径向执政党和政府表达自身的利益要求并得到其关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视域,当代中国的利益表达机制,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替代性利益表达机制逐步转化为社会转型期以替代性利益表达机制为主体结构、自主性利益表达机制为辅助结构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性变迁引发了利益表达危机,应在"强国家-强社会"模式下,实现两类利益表达机制的结构性融合,进而建构社会转型期的均衡利益表达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表达机制 替代性利益表达 自主性利益表达
原文传递
超越集权主义模式:关于“前三十年”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海外中国研究述评 被引量:8
14
作者 肖文明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7-223,共17页
晚近"新革命史"的历史叙述重新引发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关注,且明确挑战迄今仍具强烈影响力的集权主义模式,但尚未提供较为详细的替代性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框架,也忽略了社会科学背景下的海... 晚近"新革命史"的历史叙述重新引发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关注,且明确挑战迄今仍具强烈影响力的集权主义模式,但尚未提供较为详细的替代性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框架,也忽略了社会科学背景下的海外中国研究的学术积累。本文系统梳理了海外中国研究的相关进展,对有关理论概念进行了批判性的辨析和评述,指出这些研究都从不同角度挑战了集权主义模式,这是可与"新革命史"引发共鸣的地方。基于这一系统的述评,本文特别指出,国家与社会互动互构模式是迄今最好的解释框架,但需要整合国家能力模式与其他国家理论。本文的探讨将为更具整合性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框架提供基础,而这将是超越集权主义模式的最佳路径,也将为"新革命史"等历史叙述提供理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革命史 国家与社会关系 集权主义 国家能力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70年回顾:发展历程、逻辑与动力 被引量:8
15
作者 易申波 聂平平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43,共11页
有关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状况,专注于特定时点或短时段的静态分析往往导致不同学者之间的看法分歧,而对其发展演变脉络的跨时段动态分析,则将我们引向一个更可能达成共识的结论: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处于持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 有关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状况,专注于特定时点或短时段的静态分析往往导致不同学者之间的看法分歧,而对其发展演变脉络的跨时段动态分析,则将我们引向一个更可能达成共识的结论: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处于持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回首过去,70年间出现了三波主要的政治参与浪潮。新中国成立后,动员型政治参与的高涨使普通公民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涉入政治生活;改革开放后,自主性政治参与涌现,公民政治参与面临参与动机、方式及参与者与政府关系等多重转型;世纪之交以来,政府主导型政治参与兴起,公民与政府、社会与国家之间呈现更加良性的互动。三波政治参与浪潮的顺序发生,彰显了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从无到有、从形式到实质、从浅表到深入的发展历程。国家社会关系的变迁构成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发展的深层逻辑,而执政党对建设社会主义事业、革新社会治理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追求与努力探索则是决定国家社会关系格局并进而推动公民政治参与发展的直接动力。展望未来,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必将继续向纵深发展,而其未来发展步伐无疑仍将取决于执政党的努力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参与 发展历程 变迁逻辑 国家社会关系
原文传递
新型政治共同体的塑造——马克思对“国家-社会”二元分立的扬弃及当代启示
16
作者 杨增岽 张浩一 《开放时代》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8,共16页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问题,若以某位思想家为中介考察西方“国家-社会”关系史,首推马克思。西方“国家-社会”二元分立的政治传统成型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该现象未见于中国政治传统和历史。...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研究中极其重要的问题,若以某位思想家为中介考察西方“国家-社会”关系史,首推马克思。西方“国家-社会”二元分立的政治传统成型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该现象未见于中国政治传统和历史。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复杂关系,科学阐释了政治国家的生成与本质。其国家学说首提“国家消亡”,破除了以往国家学说的形而上学,指出扬弃“国家-社会”分立后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图景。不同于西方“国家-社会”二元分立的社会观念,中国政治传统的独特历史决定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独树一帜的整体逻辑。审思马克思对“国家-社会”关系的洞见,对理解中华文明政治传统和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超越西方“国家-社会”二元分立困局,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国家-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 新型政治共同体
原文传递
社会发展视域下的“国家—社会”关系研究变迁——以对非营利领域的考察为中心
17
作者 吴雪萌 《江汉学术》 2024年第4期35-45,共11页
既往国内非营利研究主要以社会组织反映社会,开展“国家—社会”关系研究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这一思路愈加面临对现实的阐释困境。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及民间驱动力的持续下,社会形态呈现了从简单到立体再到广泛参与的三种发展阶段。... 既往国内非营利研究主要以社会组织反映社会,开展“国家—社会”关系研究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这一思路愈加面临对现实的阐释困境。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及民间驱动力的持续下,社会形态呈现了从简单到立体再到广泛参与的三种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公益领域以其公共利益目标吸引了最广泛的社会主体参与,生长出多元社会主体的丰富实践与广泛关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规模庞大的先锋力量。互联网公益的兴起将这一趋势推向高潮。以社会组织反映社会的既往研究思路,已经难以阐释主体更加多元、构型更加立体、联系更加普遍的当下社会状况。推动“国家—社会”关系研究向“以社会公益反映社会”的思路转变,对于准确、深入阐释当下“国家—社会”关系状况具有必要性。研究思路的转变并不是对既往思路的否定,而是对既往思路的时代调适和有力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关系 社会发展 社会公益 社会组织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新制度关联、组织控制与社会组织的倡导行为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朔严 《中国非营利评论》 CSSCI 2018年第2期22-39,共18页
在传统双重管理体制的约束下,如何减少来自业务主管单位的外部干扰以促使自身公共表达使命的实现?传统的对于社会组织与业务主管的博弈性策略研究大多聚焦于个体层面,强调关系的运用,而忽略了社会组织得以利用的制度结构因素。本文认为... 在传统双重管理体制的约束下,如何减少来自业务主管单位的外部干扰以促使自身公共表达使命的实现?传统的对于社会组织与业务主管的博弈性策略研究大多聚焦于个体层面,强调关系的运用,而忽略了社会组织得以利用的制度结构因素。本文认为,社会组织可以主动创造新制度关联将自己嵌入复杂的官僚体系中,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单一业务主管单位对社会组织的约束,最终为公共倡导扫清障碍。本文以Z省H市A组织的发展过程为例,详细揭示了社会组织如何巧妙地运用“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策略在不同层级的政府进行注册,从单一的业务主管单位变为多元的业务主管单位。这一策略的运用扩展了社会组织的制度性关联,缓解了与原来单一部门之间的权力不对等的格局,扩大了自身的行动空间,最终推动了其公共表达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国家社会关系 资源依赖 政策倡导 策略
下载PDF
“国家-社会”关系范式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理论逻辑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夏伟 李琼英 《行政与法》 2022年第9期46-53,共8页
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政策议题和现实要求。基层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基础场域,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着力点。基于此,本文拟在“国家-社会”关系范式下探讨基层治理场域内政党逻辑与治理逻辑的耦合机理,并从... 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政策议题和现实要求。基层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基础场域,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着力点。基于此,本文拟在“国家-社会”关系范式下探讨基层治理场域内政党逻辑与治理逻辑的耦合机理,并从政治统领、思想引领、组织夯基、作风和纪律护航、制度贯穿五个方面来阐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以期对全面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党建+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关系 基层治理 耦合 组织力 号召力 执行力
下载PDF
“类人机器人”的工具性与社会性辨析——世界首例“机器人公民”的发生学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陶庆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8-75,97,共9页
人类社会一直把"人工智能",甚至"类人机器人",单纯作为自己的使用工具而发明、生产甚至创造出来,即"工具性"是其第一属性。然而,作为"会使用工具的机器人","类人机器人"还可能通过... 人类社会一直把"人工智能",甚至"类人机器人",单纯作为自己的使用工具而发明、生产甚至创造出来,即"工具性"是其第一属性。然而,作为"会使用工具的机器人","类人机器人"还可能通过自我学习等自主方式,获得与人类一样的智商、情商与伦理道德,从而具有显著的"社会性"。世界首例"机器人公民""索菲亚"在公民、社会与国家等观念上给予人类更多想象,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中赖以生存的最直接"土壤"——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发生学意义上开始产生"祛魅"与重塑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人机器人 机器人公民 工具性 社会性 国家与社会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