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3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界》:俄侨在中国的知音——以1939年出版的全刊为例
1
作者 王亚民 刘益如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4年第2期57-62,共6页
《边界》是俄侨在哈尔滨创办的俄文周刊,存在时间长达18年。杂志图文并茂,内容十分丰富,是一本集文学性、趣味性、实用性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期刊,是俄侨在中国办刊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波及面最广、影响力最持久、最受俄侨欢迎的杂志。... 《边界》是俄侨在哈尔滨创办的俄文周刊,存在时间长达18年。杂志图文并茂,内容十分丰富,是一本集文学性、趣味性、实用性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期刊,是俄侨在中国办刊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波及面最广、影响力最持久、最受俄侨欢迎的杂志。本文以1939年出版发行的全部期刊为研究对象,全面梳理、分析、研究其内容,客观、真实地展示当时俄侨在中国的生活状况和精神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俄侨 《边界》 1939年 精神家园
下载PDF
现代作家的故乡记忆与文学的精神还乡 被引量:8
2
作者 刘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0-97,共8页
中国现代作家的故乡记忆作为一种生命体验,凝聚着生命对过去的回忆和向往,从而成为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因和经验资源。颠沛流离的生活现实,使故乡的回忆变得清晰和温暖,创作于是成为一种对故乡的怀念和精神还乡的形式。
关键词 现代作家 故乡记忆 精神还乡
下载PDF
格式塔心理学在精神疗养院室内设计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波 季翔 《中外建筑》 2016年第9期120-122,共3页
通过对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南湖医院等精神疗养院室内设计的实例调查,提出精神疗养院室内设计注重心理情感表达的人性化设计概念。从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整体论"学说、"场"的概念以及"异质同构"理论来分... 通过对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南湖医院等精神疗养院室内设计的实例调查,提出精神疗养院室内设计注重心理情感表达的人性化设计概念。从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整体论"学说、"场"的概念以及"异质同构"理论来分析总结精神疗养院室内空间设计的特点,并从色彩、陈设、装饰材料三个主要构成部分的案例分析出发,探讨精神疗养院室内空间设计手法,提出在我国精神疗养院室内空间设计中应当凸显以人为本;提升舒适性,增强人性关怀,增添空间层次趣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式塔心理学 精神疗养院 室内空间设计
下载PDF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被引量:45
4
作者 周伟洲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18,共7页
本文在阐释"中华文化"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论证构建、弘扬现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关系。最后,重点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及建设途径作了探索。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是... 本文在阐释"中华文化"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论证构建、弘扬现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关系。最后,重点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及建设途径作了探索。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多元一体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时代性)。其建设的具体途径是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和坚持保护中华民族多元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发掘利用各民族文化中内容健康、积淀着民族思想道德特质的精神因素,使之融入现代精神文明中,以提升各民族的精神境界;在现代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积极创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 精神家园 建设
原文传递
当代青年价值观建设中的“泛娱乐化”问题反思 被引量:26
5
作者 韩升 赵雪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2期116-121,148,共7页
"泛娱乐化"是资本运作与新媒体技术的耦合产物,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相互交织,以"泛化"的形式逾越其边界,通过网络媒体技术迅速传播渗透到青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制造大众文化狂欢的幻象,对当代青年正... "泛娱乐化"是资本运作与新媒体技术的耦合产物,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相互交织,以"泛化"的形式逾越其边界,通过网络媒体技术迅速传播渗透到青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制造大众文化狂欢的幻象,对当代青年正确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与警惕"泛娱乐化"对青年精神世界的入侵与干扰。当前,"泛娱乐化"从内妨碍青年生成感性与理性相协调的辩证思维运动方式,从外抢占舆论空间导致主流价值观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在实践层面弱化并误导青年主流价值观的自觉形成。文章认为要对"泛娱乐化"进行深刻批判、揭示其消极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科学休闲观和社会主义劳动观教育,推动当代青年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健全人格和理性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娱乐化” 青年价值观 休闲教育 精神家园
下载PDF
“精神家园”综论 被引量:24
6
作者 严春友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精神家园概念是学术界常用的一个概念,以往对于其含义鲜见学理上的探讨。精神家园是指一个民族以至于人类的文化中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价值系统,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现成的价值观念,从而为人们描绘出了世界的图景和生存的意义。同时,... 精神家园概念是学术界常用的一个概念,以往对于其含义鲜见学理上的探讨。精神家园是指一个民族以至于人类的文化中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价值系统,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现成的价值观念,从而为人们描绘出了世界的图景和生存的意义。同时,精神家园又具有开放性,不断地汲取时代精神,以丰富和充盈自身。人们之所以需要精神家园,源于人的本质——意识,是意识之指向性的体现。精神家园在文化中的功能在于为个体提供精神的皈依,为精神世界建立起秩序,赋予个体以意义。若是没有精神家园,个体精神会迷失方向,民族会失去凝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家园 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
下载PDF
宜居城市与城市文化建设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旭晓 王敬川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3-129,共7页
当前,在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但从我国城市建设中所出现的误区和不足中可以看出,对"宜居"的理解应该进一步深入。宜居城市的建设,不仅是宜居的物质环境建设,更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建设。城市... 当前,在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但从我国城市建设中所出现的误区和不足中可以看出,对"宜居"的理解应该进一步深入。宜居城市的建设,不仅是宜居的物质环境建设,更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建设。城市文化建设是精神家园建设的核心和保障,宜居城市建设不可缺少城市文化建设。而城市文化建设应以留住城市记忆为基础,以塑造城市特色为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城市 城市文化 精神家园 城市记忆 城市特色
原文传递
文学治疗作用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18
8
作者 武淑莲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8-152,共5页
本文从文学治疗的心理学依据、美学依据、文学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的现实性、预见性以及文学治疗实现途径等理论探讨中,提出了文学的治疗作用应是文学的第四功能的观点,以期给当代作家提供历史借鉴,并呼吁进入文学理论教材。
关键词 文学治疗 精神家园
下载PDF
世纪反思——新世纪诗歌随想 被引量:15
9
作者 谢冕 《河南社会科学》 2004年第3期65-67,共3页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诗由群体返回个人,由外向走向内心,尊重诗人创作的个人感悟、体验以及充分个性化的艺术实践,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这种个人化以无可置疑的单一性和排他性出现,诗忘记了其内在的诉求,完全与世隔绝,偏离了它...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诗由群体返回个人,由外向走向内心,尊重诗人创作的个人感悟、体验以及充分个性化的艺术实践,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这种个人化以无可置疑的单一性和排他性出现,诗忘记了其内在的诉求,完全与世隔绝,偏离了它的读者。诗应该回归本位,诗应该是情感的、思想的,应该能够作用于人的心灵,能够疗救人的精神而始终引导人们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化写作 精神家园
下载PDF
语言存在论视角下城市学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身心状态透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赵翠兰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9-83,111,共6页
借助语言存在论视角审视城市学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身心存在状态发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生活在言意异域的双重语言世界中,其身心常处于多音意同、多词意同、语空意缺的语言存在感缺失状态。改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学校的身心存在状态... 借助语言存在论视角审视城市学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身心存在状态发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生活在言意异域的双重语言世界中,其身心常处于多音意同、多词意同、语空意缺的语言存在感缺失状态。改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学校的身心存在状态,须创设平等的语言环境以促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融入城市,形成语言存在观以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找到失缺的精神家园,培养城乡孩子语言主体间性以增进相互间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存在论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 语言主体 身心状态 精神家园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乡愁的文化哲思及守望 被引量:12
11
作者 汤素娥 唐珍名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3-128,共6页
当代中国城镇化语境中的乡愁,是城乡居民对原乡生活的记忆留念、乡土家国的眷恋情怀和精神家园的文化皈依,存在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之分。究其生发缘由,受传统文化的心理惯性、城乡生活的身份迷失和城乡二元制度的掣肘。要放大乡愁的正... 当代中国城镇化语境中的乡愁,是城乡居民对原乡生活的记忆留念、乡土家国的眷恋情怀和精神家园的文化皈依,存在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之分。究其生发缘由,受传统文化的心理惯性、城乡生活的身份迷失和城乡二元制度的掣肘。要放大乡愁的正面效能,消弭乡愁的负面效应,就需走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通过优化城乡二元关系、提高城乡居民素养、激活乡愁文化记忆等方式来守望乡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 文化哲思 城镇化 精神家园
下载PDF
斯佳丽的情感矛盾与蜕变——探索其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和精神家园迁移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娟 《镇江高专学报》 2005年第1期23-26,共4页
斯佳丽在情感矛盾交替中逐渐建构起女性主体意识,完成了现实意义上的蜕变,并形成了精神家园的迁移。
关键词 女性主体意识 斯佳丽 《飘》 玛格丽特·米切尔 美国 文学研究 小说
下载PDF
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9
13
作者 郭建宁 《学术探索》 CSSCI 2008年第4期111-115,共5页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就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性和主导性作用,就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其竞争性和凝聚性作用,就要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和资源性作用,就要提高创造力,增...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就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性和主导性作用,就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其竞争性和凝聚性作用,就要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和资源性作用,就要提高创造力,增强整合力,加强凝聚力,体现亲和力,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更加多姿多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价值 文化软实力 精神家园
下载PDF
解析《乱世佳人》中郝思嘉的女性主体意识 被引量:9
14
作者 姚金红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7-19,共3页
郝思嘉在少女时期就具有了女性主体意识,经过爱情的艰难抉择和战争的创伤,她逐渐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担,并明白一个女人惟有在经济上独立了,才会有独立的人格,可靠的保障。于是她冲出传统偏见的藩篱,走出家庭,成为与父权制社会里的男... 郝思嘉在少女时期就具有了女性主体意识,经过爱情的艰难抉择和战争的创伤,她逐渐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担,并明白一个女人惟有在经济上独立了,才会有独立的人格,可靠的保障。于是她冲出传统偏见的藩篱,走出家庭,成为与父权制社会里的男人竞争的独立而又坚强的女性,在此过程中她逐渐走向成熟,选择了自己最终的精神家园,也完成了自己女性主体意识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郝思嘉 淑女 女性主体 精神家园 爱情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路”精神当代价值再阐释 被引量:8
15
作者 项露林 郭浪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0-16,共7页
“两路”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凝练、多次强调的精神力量,是民族团结、万众一心建设新中国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中彰显。“两路”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向建设转型的过渡时期,是新中国交通建设领域涌现的以藏汉... “两路”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凝练、多次强调的精神力量,是民族团结、万众一心建设新中国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中彰显。“两路”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向建设转型的过渡时期,是新中国交通建设领域涌现的以藏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为核心要义的精神谱系类别。新时期深入阐释“两路”精神,有助于拓展其研究视域和空间,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两路”精神 中华民族 共同体 精神家园
下载PDF
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论视野及其文化自觉 被引量:8
16
作者 庞立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46,共7页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视野来看,意识形态问题并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问题,而是作为深刻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而存在的,意识形态的形成也不仅仅是抽象的观念建构和简单的认知过程,而是思想观念与生存实践相互作用、互动统一的过程。以此...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视野来看,意识形态问题并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问题,而是作为深刻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而存在的,意识形态的形成也不仅仅是抽象的观念建构和简单的认知过程,而是思想观念与生存实践相互作用、互动统一的过程。以此观之,现代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赋予主流意识形态以必要的价值张力和思想活力,并实现深刻的文化自觉,促进意识形态建设和精神家园建设的内在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观点 意识形态建设 文化自觉 精神家园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的文化基因和市民的精神家园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莹 吴国玖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7-120,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基因,也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的共同精神家园。我国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彰显文化软实力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基因,也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的共同精神家园。我国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彰显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好人才队伍,创新保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市 文化基因 精神家园
下载PDF
中国传统社会精神家园的建构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7
18
作者 韩玉胜 杨明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1-7,共7页
中国传统社会颇为重视精神家园的建构,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佛三家在这方面均有丰硕的理论建树。儒家致力于入世的现实精神家园建构,强调在现实世界中要坚持讲求仁义的崇德精神、中庸之道的处事方法、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志于圣... 中国传统社会颇为重视精神家园的建构,作为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佛三家在这方面均有丰硕的理论建树。儒家致力于入世的现实精神家园建构,强调在现实世界中要坚持讲求仁义的崇德精神、中庸之道的处事方法、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志于圣贤的理想人格,使人生保持积极有为的进取状态;道家则致力于隐世的自然精神家园建构,强调站在"道"的高度看待人生境遇,追求返璞归真、淡泊名利,以退为进、无为而无不为,物无贵贱、博大宽容的精神境界;佛家致力于出世的解脱精神家园建构,引导众生解脱生、老、病、死之生理诸苦以及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等精神苦恼,渡引众生到幸福的彼岸。儒道佛三家对于"精神家园"的建构显示出"求真"的理念设计,即超越现实生活的迷离、追求人性本真、常驻真实之谓;同时也展现出"趋善"的道德愿景,即对美好德性的向往;更流露出"求美"的美好情趣,即注重审美意境的建构。如果我们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这些精神资源,无疑对于摆脱当今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精神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社会 精神家园 建构
下载PDF
《三姐妹》:追寻失落的精神家园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辰民 《嘉应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48-53,共6页
契诃夫的《三姐妹》讲述了无家可归的人追寻失落家园的故事。三姐妹的追寻意识是在残缺的现实和精神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产生的。"家园情结"时时支配着她们的情绪和生活;《三姐妹》的结构式是松散的,剧本着重表现人物内心的冲突... 契诃夫的《三姐妹》讲述了无家可归的人追寻失落家园的故事。三姐妹的追寻意识是在残缺的现实和精神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产生的。"家园情结"时时支配着她们的情绪和生活;《三姐妹》的结构式是松散的,剧本着重表现人物内心的冲突,表现她们的孤独感、陌生感;《三姐妹》是喜剧还是悲剧?为什么契诃夫坚持"喜剧说"?本文对这些问题发表了独立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诃夫 精神家园 戏剧结构 悲喜剧
下载PDF
重返精神家园——勃纳尔创作散论 被引量:5
20
作者 季峰 《常熟高专学报》 2001年第5期104-108,共5页
机械时代在呼唤精神家园的回归 ,艺术在此承担着前所未有的重负。重返精神家园就是对人类性灵的重新唤起。勃纳尔作品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表现了在绘画艺术中对精神回归的吁求。
关键词 勃纳尔 艺术精神 本体论 "精神家园" 绘画艺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