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toration of shoulder abduction by transfer of the spinal accessory nerve to suprascapular nerve through dorsal approach: a clinical study 被引量:11
1
作者 GUAN Shi-bing HOU Chun-lin +1 位作者 CHEN De-song GU Yu-do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9期707-712,共6页
Background In recent years, transfer of the spinal accessory nerve to suprascapular nerve has become a routine procedure for restoration of shoulder abduction. However, the operation via the traditional supraclavicula... Background In recent years, transfer of the spinal accessory nerve to suprascapular nerve has become a routine procedure for restoration of shoulder abduction. However, the operation via the traditional supraclavicular anterior approach often leads to partial denervation of the trapezius muscl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troduce transfer of the spinal accessory nerve through dorsal approach, using distal branch of the spinal accessory nerve, to repair the suprascapular nerve for restoration of shoulder abduction, and to observe its therapeutic effect.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October 2003, a total of 11 patients with a brachial plexus injury and an intact or nearly intact spinal accessory nerve were treated by .transferring the spinal accessory nerve to the suprascapular nerve through dorsal approach.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8 to 26 months [mean (23.5 ±5.2) months] to evaluate their shoulder abduc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trapezius muscle. The outcome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26 patient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anterior approach.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tudent's t test using SPSS 10.5.Results In the 11 patients, the spinal accessory nerves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suprascapular nerve through the dorsal approach successfully. Intact function of the upper trapezius was achieved in all of them. In the patients, the location of the two nerves was relatively stable at the level of superior margin of the scapula, the mean distance between them was (4.2± 1.4) cm, both the nerves could be easily dissected and end-to-end anastomosed without any tension. During the follow-up, the first electrophysiological sign of recovery of the infraspinatus appeared at (6.8±2.7) months and the first sign of restoration of the shoulder abduction at (7.6±2.9)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which were earlier than that after the traditional operation [(8.7±2.4) months and (9.9±2.8) months, respectively; P〈0.05]. The postoperative shoulder abduction was 62.8°±12.6° after transf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transfer brachial plexus spinal accessory nerve suprascapular nerve dorsal approach
原文传递
副神经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官士兵 陈德松 +2 位作者 方有生 蔡佩琴 顾玉东 《解剖与临床》 2004年第1期21-22,32,共3页
目的 :通过尸体解剖 ,观察副神经的行程及其分支支配 ,为更合理的利用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显微解剖 30侧颈肩部人体标本 ,观测副神经在颈后三角区以及斜方肌深面的主干行程、分支部位及其毗邻和肌支支配... 目的 :通过尸体解剖 ,观察副神经的行程及其分支支配 ,为更合理的利用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显微解剖 30侧颈肩部人体标本 ,观测副神经在颈后三角区以及斜方肌深面的主干行程、分支部位及其毗邻和肌支支配情况。结果 :副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乳突下方 (5 .2± 1.8)cm处穿出 ,向后、外、下斜行跨过颈后三角区 ,在锁骨中点后方 (5 .0± 1.6 )cm处进入斜方肌深面筋膜内 ,在斜方肌的深面副神经仍呈单干向下走行 ,沿途发出 3~ 6个分支支配斜方肌 ,在肩胛冈下方 (5 .0± 1.5 )cm副神经不同平面分出的终支水平进入斜方肌。结论 :在肩胛冈下方不同平面选择性的切断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损伤而保留斜方肌上部的神经支配和部分功能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 解剖学 斜方肌 神经损伤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术式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官士兵 侯春林 +1 位作者 陈德松 顾玉东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8-51,共4页
介绍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恢复肩关节外展功能的新术式,并探讨其临床疗效。将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术式成功地应用于11例病人,并随访术后疗效;结果表明: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术式操... 介绍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恢复肩关节外展功能的新术式,并探讨其临床疗效。将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术式成功地应用于11例病人,并随访术后疗效;结果表明: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术式操作简单、安全可行,术后疗效确切,恢复早于传统术式,并且术后斜方肌上部肌力及其耸肩功能无影响,使恢复的肩关节外展接近于正常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损伤 副神经 肩胛上神经 后入路
下载PDF
副神经移位修复臂丛损伤受区神经选择的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官士兵 陈德松 +2 位作者 方有生 林浩东 顾玉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82-184,共3页
目的 :探讨副神经移位恢复肩关节功能的最佳受区神经选择。方法 :随访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5 4例 ,观察、比较肩关节功能的恢复。结果 :随访 9~ 3 4个月 (平均 16.6个月 ) ,副神经移位到肩胛上神经肩外展≥3 0°恢复率 75 % ... 目的 :探讨副神经移位恢复肩关节功能的最佳受区神经选择。方法 :随访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5 4例 ,观察、比较肩关节功能的恢复。结果 :随访 9~ 3 4个月 (平均 16.6个月 ) ,副神经移位到肩胛上神经肩外展≥3 0°恢复率 75 % ,移位到腋神经肩外展≥ 3 0°恢复率 3 3 .3 % ,移位到上干后股肩外展≥ 3 0°恢复率 3 0 .8%。结论 :副神经移位到肩胛上神经效果优于移位到腋神经或上干后股 ,应把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作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外展 副神经 受区神经 神经移位 臂丛神经损伤 肩关节功能 移位修复
下载PDF
肩胛骨上角区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杨希重 王德春 +1 位作者 沈若武 陈晓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1-363,共3页
目的:研究肩胛骨上角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16具32侧成人尸标本上对肩胛骨上角区的肌肉附着、神经走行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详细观测。结果:斜方肌位于肩胛骨上角处深面筋膜增厚变白,增厚筋膜平均面积为4cm×2cm。其中有滑... 目的:研究肩胛骨上角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16具32侧成人尸标本上对肩胛骨上角区的肌肉附着、神经走行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详细观测。结果:斜方肌位于肩胛骨上角处深面筋膜增厚变白,增厚筋膜平均面积为4cm×2cm。其中有滑囊出现率12.5%(4/32),副神经位于增厚筋膜内的出现率78.12%(25/32)。副神经距肩胛骨上角最近距离为(2.0±0.6)cm。肩胛背神经主干与肩胛提肌交点距肩胛骨上角距离为(1.25±0.32)cm。结论:肩胛骨上角复杂肌肉附着及神经走行于肩胛骨上角附近时易造成卡压是肩背痛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胛骨上角 副神经 斜方肌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副神经与颈丛交通支的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力 崔成立 +2 位作者 王合义 罗永胜 张文龙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234-237,共4页
目的:解剖观测副神经与颈丛交通支,为副神经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显微解剖方法,观测交通支的数量、来源、交通部位及副神经相关数据。结果:(1)91.94%的副神经存在交通支,以2支型为主;胸锁乳突肌深面、枕三角内和斜方肌... 目的:解剖观测副神经与颈丛交通支,为副神经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显微解剖方法,观测交通支的数量、来源、交通部位及副神经相关数据。结果:(1)91.94%的副神经存在交通支,以2支型为主;胸锁乳突肌深面、枕三角内和斜方肌深面交通支的数量分别占45.90%、10.66%和43.44%,分别以C3、C3和C4来源为主;(2)双侧交通支的数量和来源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3)斜方肌深面汇入副神经的交通支,其汇入点均在副神经入肌点远端;(4)交通支汇入后副神经的外径和神经束数目的增加均具有显著性(P<0.05);(5)仅观察到4.84%的副神经存在交通支汇入其胸锁乳突肌支。结论:交通支的汇入是副神经神经纤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胸锁乳突肌,特别是斜方肌可能具有一定支配作用,故在颈部手术时应尽量加以保护;切取副神经作为神经移植供体时,应在交通支汇入前或完全汇入后切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 颈丛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解剖学研究
下载PDF
副神经损伤的诊治(附17例报告) 被引量:3
7
作者 官士兵 陈德松 +3 位作者 史其林 方有生 蔡佩琴 顾玉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742-744,共3页
目的 :探讨颈部副神经损伤的原因、预防、诊断、治疗及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分析 17例副神经损伤的原因、诊治和结果。 16例行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 :神经松解 ,神经吻合 ,神经移植 ,神经移位。结果 :长期随访 17例病人 ,时间 1... 目的 :探讨颈部副神经损伤的原因、预防、诊断、治疗及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分析 17例副神经损伤的原因、诊治和结果。 16例行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 :神经松解 ,神经吻合 ,神经移植 ,神经移位。结果 :长期随访 17例病人 ,时间 11个月~ 3年 ,平均 15个月 ;结果表明疗效优 7例 ,良 7例 ,差 3例 ,优良率 82 %。结论 :颈部手术误伤是副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 ,高度责任心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是预防副神经损伤的关键 ,一旦确诊神经损伤 ,应尽早手术探查 ,根据具体伤情选择合适的方法修复治疗 ;神经本身的损伤程度和及早的手术治疗是神经功能恢复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 神经外科 周围神经
下载PDF
神经损伤(移位)时近侧分支保留对神经再生肌肉功能恢复影响的比较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官士兵 侯春林 +2 位作者 陈德松 王诘 顾玉东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6年第2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移位时保留神经干近侧分支对神经再生和肌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两组,实验组(分支保留组):在右侧副神经发出2个进入斜方肌肌支后3mm处,用特制的损伤钳,以相同挤压力度及相同时间将副神经夹成2mm的损伤段... 目的探讨神经移位时保留神经干近侧分支对神经再生和肌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两组,实验组(分支保留组):在右侧副神经发出2个进入斜方肌肌支后3mm处,用特制的损伤钳,以相同挤压力度及相同时间将副神经夹成2mm的损伤段;对照组(分支切断组):副神经远侧段的处理与实验组相同,并将副神经近侧的两个分支切断。术后2、4、6周分别进行电生理、组织学和图像分析检测,比较近侧分支保留与否对神经再生、肌肉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神经干电位传导速度(NCV)恢复率、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神经纤维轴突截面积恢复率的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损伤(移位)时保留近侧分支有利于神经损伤修复(移位)术后神经再生和肌肉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损伤 副神经 分支保留
下载PDF
副神经临床解剖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武晓芬 孙睿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期66-72,共7页
颈淋巴清扫术时了解副神经及其相关结构的临床解剖极其重要。近年来,副神经、颈内静脉、颈神经解剖变异和副神经影像学及Ⅱb区淋巴结、颈神经保留与否等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有助于更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副神经 颈内静脉 Ⅱb区 颈神经
下载PDF
副神经脊髓根颅外段的解剖学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金鑫 岳淑芬 +1 位作者 宋芳 赵紫薇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7-220,共4页
目的:解剖观测副神经脊髓根颅外段(简称副神经)的走形,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显微解剖方法,观测副神经的走行.结果:副神经出颈静脉孔时,58.06%位于颈内静脉浅面,37.10%位于其深面,4.84%从其主干分叉处穿过;二腹... 目的:解剖观测副神经脊髓根颅外段(简称副神经)的走形,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显微解剖方法,观测副神经的走行.结果:副神经出颈静脉孔时,58.06%位于颈内静脉浅面,37.10%位于其深面,4.84%从其主干分叉处穿过;二腹肌后腹下缘处,83.87%的副神经位于颈内静脉浅面,16.13%位于其深面;副神经自胸锁乳突肌前缘中上1/4交界处进入该肌深面,随后副神经主干行于该肌深面或从其肌腹内穿过,于该肌后缘中上1/3交界处穿出;副神经主干迂曲向外下越过枕三角,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5交界处进入该肌深面;斜方肌深面,副神经先向外下方走行一段距离后,转向内下方走行,形成终末支进入该肌肌腹,故副神经在斜方肌深面走行近似“?”;副神经走行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静脉孔处结扎颈内静脉时,注意副神经从颈内静脉中间穿出的类型;胸锁乳突肌前缘和后缘处寻找副神经可分别以二腹肌后腹和耳大神经作为参考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脊髓根 颈丛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下载PDF
大鼠副神经主干及其与颈丛交通支的神经纤维性质研究
11
作者 何金鑫 宋芳 +1 位作者 赵紫薇 杨美霞 《解剖学研究》 CAS 2013年第5期387-389,共3页
目的运用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法鉴别大鼠副神经主干及其与颈丛交通支的神经纤维性质,通过显微镜计数得出副神经主干的神经纤维数目,为临床提供一定的解剖学依据。方法运用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法鉴别大鼠副神经与颈丛交通支的纤维性质,并用显... 目的运用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法鉴别大鼠副神经主干及其与颈丛交通支的神经纤维性质,通过显微镜计数得出副神经主干的神经纤维数目,为临床提供一定的解剖学依据。方法运用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法鉴别大鼠副神经与颈丛交通支的纤维性质,并用显微镜计数副神经主干的纤维数目。结果①大鼠副神经主干经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法染色结果为混合性反应。②大鼠副神经主干的平均神经纤维总数为(179.06±31.78)根,其中运动神经纤维(160.83±32.86)根,感觉神经纤维(18.23±7.39)根。③大鼠副神经与颈丛交通支的神经纤维经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法染色结果为阴性反应。结论大鼠副神经主干的神经纤维性质为混合性,以运动性神经纤维为主;大鼠副神经与颈丛交通支的神经纤维性质为感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 颈丛 交通支 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法
下载PDF
鸡的副神经研究
12
作者 雷治海 刘英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85-90,共6页
用类霍乱原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研究了鸡的副神经.(1)用 CB-HRP 浸泡迷走神经皮支断端或将其注入颈外侧皮肌前部,被标记的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颈1~2节灰质中间带,形成长的细胞柱,与迷走神经中间核排成一列,其后端在颈2节后... 用类霍乱原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研究了鸡的副神经.(1)用 CB-HRP 浸泡迷走神经皮支断端或将其注入颈外侧皮肌前部,被标记的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颈1~2节灰质中间带,形成长的细胞柱,与迷走神经中间核排成一列,其后端在颈2节后部位于中央管腹外侧的腹角基部外侧区,前端在颈1节前部与位于中央管背外侧的迷走神经中间核后部相连.笔者认为此细胞柱应为鸡的副神经核.标记的感觉神经元胞体位于颈静脉神经节.(2)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入复肌后,标记的运动神经元胞体出现于脊上核背内侧部,未见于副神经核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 CB-HRP
下载PDF
颈7神经根后股与副神经移位吻合重建斜方肌功能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坚 李军 +1 位作者 蒋继党 邱蔚六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90-893,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radicalneck dissection,RND)中采用神经移位吻合改善术后肩功能的方法。方法1999年3月~2001年2月,10例需行RND的患者,行RND时保留远颅端至斜方肌前缘的副神经,长度>3cm,待RND完成后,解剖分离出C7神... 目的探讨一种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radicalneck dissection,RND)中采用神经移位吻合改善术后肩功能的方法。方法1999年3月~2001年2月,10例需行RND的患者,行RND时保留远颅端至斜方肌前缘的副神经,长度>3cm,待RND完成后,解剖分离出C7神经,并将其后股切断,长度3~5cm,在无张力下行两神经端端吻合。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6及12个月行临床的斜方肌功能客观评价及肌电检测。结果经C7神经根后股与副神经移位吻合后,各部肌电恢复率1、6及12个月分别为上部9.8%、68.9%、73.5%;中部4.7%、73.6%、69.4%;下部6.2%、70.5%、70.3%;7例患者上臂外展超过90°,上肢平均最大外展角度超过95°,肌萎缩较轻,均为1~2级,肩外展受限2级7例,3级3例。结论RND中采用C7神经根后股与副神经移位吻合能较好地重建斜方肌功能。供、受区位于同一术区内,仅有一个吻合口,减少手术创伤。C7神经根后股的切断对手臂运动及感觉功能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7神经 副神经 吻合 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 肩功能
下载PDF
家兔副神经缺损模型的建立
14
作者 葛娜 郭传瑸 俞光岩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1-523,共3页
目的模拟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建立家兔副神经缺损模型,为研究副神经修复方法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应用成年家兔寻找并游离副神经后,行神经电图检查验证,制备副神经缺损,应用不同神经移植方法修复。结果家兔副神经解剖位置比较恒定,寻找容... 目的模拟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建立家兔副神经缺损模型,为研究副神经修复方法提供动物模型。方法应用成年家兔寻找并游离副神经后,行神经电图检查验证,制备副神经缺损,应用不同神经移植方法修复。结果家兔副神经解剖位置比较恒定,寻找容易,可以按设计术式完成不同修复方法。结论应用家兔制备副神经缺损,为临床研究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中,副神经的修复方法,提供了较好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淋巴清扫术 副神经 神经电图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大鼠副神经脊髓核在中枢内的定位
15
作者 刘才栋 蒋文华 《解剖学报》 CAS 1986年第2期169-172,229,共5页
用HRP逆行追踪法,研究了大鼠副神经脊髓核在中枢内的定位。在同侧延髓锥体交叉平面至脊髓C_(6)节段内,见到HRP标记细胞主要位于C_(2)和C_(3)节段(占61.15%)。标记的副神经脊髓核似为复合体,可细分为4个纵列亚核,即前角外侧核、前角前核... 用HRP逆行追踪法,研究了大鼠副神经脊髓核在中枢内的定位。在同侧延髓锥体交叉平面至脊髓C_(6)节段内,见到HRP标记细胞主要位于C_(2)和C_(3)节段(占61.15%)。标记的副神经脊髓核似为复合体,可细分为4个纵列亚核,即前角外侧核、前角前核、前角背内侧核和前角中央核等。在脊髓前角内,C_(1)主要见于前角背内侧核;C_(2)和C_(3)见于前角外侧核;C_(4)、C_(5)和C_(6)见于前角前核。自C_(1)至C_(4)节段,标记细胞从内侧趋向外侧分布,C_(5)、C_(6)则又趋向前方。据1例大鼠脊髓连续切片观察,在前角内测量49个标记的副神经脊髓核胞体,其大小约34~68μm。属α运动神经元(直径大于37.5μm)占65.3%;属γ运动神经元(直径小于37.5μm)占3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脊髓核 中枢内定位 HRP法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