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群体光合特性及产量性状的研究 被引量:78
1
作者 郭天财 王之杰 +4 位作者 胡廷积 朱云集 王晨阳 王化岑 王永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33-639,共7页
多穗型品种豫麦 4 9和大穗型品种周麦 13的群体光合 (CAP)速率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趋势一致 ,均为单峰曲线 ,峰值出现在开花期 ;但生育前期豫麦 4 9的 CAP高于周麦 13,而开花后周麦 13有明显优势。两品种的群体叶源量 (CLSC)具有与 CA... 多穗型品种豫麦 4 9和大穗型品种周麦 13的群体光合 (CAP)速率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趋势一致 ,均为单峰曲线 ,峰值出现在开花期 ;但生育前期豫麦 4 9的 CAP高于周麦 13,而开花后周麦 13有明显优势。两品种的群体叶源量 (CLSC)具有与 CAP相同的趋势。开花期和灌浆中期的 CAP日变化都呈单峰曲线 ,峰值出现在上午 10 h左右。不同穗型品种不同密度处理之间的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存在着差异。在此研究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型 产量性状 群体光合特性 品种
下载PDF
施氮量对冬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9
2
作者 郭天财 宋晓 +4 位作者 马冬云 王永华 谢迎新 岳艳军 查菲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0-114,共5页
在大田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和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198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根际土壤酶活性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趋势一致,即蛋白酶、脲酶及脱氢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变... 在大田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和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198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根际土壤酶活性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趋势一致,即蛋白酶、脲酶及脱氢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增加,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在同生育时期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土壤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及脱氢酶活性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以180kgN.hm-2施氮水平的活性最高;脲酶活性则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在360kgN.hm-2施氮水平下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穗型 氮肥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播种密度对冬小麦不同穗位与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 被引量:67
3
作者 屈会娟 李金才 +3 位作者 沈学善 李如意 魏凤珍 张一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75-1883,共9页
利用重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和中间型品种周麦18,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对结实粒数与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及不同粒位粒重均随着小穗位自基部至顶部呈先增后降的二次曲线变... 利用重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和中间型品种周麦18,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对结实粒数与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及不同粒位粒重均随着小穗位自基部至顶部呈先增后降的二次曲线变化;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籽粒的分布差异显著,主茎穗的结实特性及粒重均优于分蘖穗;随着播种密度的下降,穗部结实特性和粒重有优化的趋势,重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对密度的反应更为敏感,中间型品种周麦18小穗位和粒位对播种密度的调节效应较强;不同部位小穗粒重因结实粒数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粒位效应,下部和中部小穗位的第2粒位粒重较大,而位于上部和顶部小穗位第1粒位粒重较大,第3粒位粒重次于第1和第2粒位,第4粒位粒重最小。在小麦栽培中,应在保证主茎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蘖穗的比例。并在保证结实粒数的基础上提高粒重,尤其是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和粒重。同时,在保证第1、2粒位粒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第3、4粒位的粒重潜力,可以使小麦实现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种密度 穗型 小穗位 粒位
下载PDF
剪叶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5
4
作者 刘万代 尹钧 朱高纪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53-1360,共8页
【目的】为了探讨高产条件下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叶片对产量的贡献。【方法】选用两种穗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抽穗期剪叶对剩余叶片净光合速率、地上干物质积累、茎节重、籽粒结实与粒重的影响。【结果】抽穗期剪叶均导致两种穗型... 【目的】为了探讨高产条件下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叶片对产量的贡献。【方法】选用两种穗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抽穗期剪叶对剩余叶片净光合速率、地上干物质积累、茎节重、籽粒结实与粒重的影响。【结果】抽穗期剪叶均导致两种穗型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和籽粒产量降低,以多穗型品种豫麦49受影响较大;剪叶提高了剩余叶片净光合速率,以多穗型品种豫麦49增幅较大;剪叶提高了茎秆内贮存物质的转移率,以大穗型品种宿2001转移率增幅较大,表现为茎节干重明显减轻。剪叶后,剩余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茎秆内贮存物质转移率的提高,均不足以弥补剪叶造成的损失,最终表现为结实粒数减少,粒重降低;随被剪叶片数增加、叶位升高,结实粒数和粒重降低更多。【结论】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叶片对籽粒产量的贡献存在差异,多穗型品种大于大穗型品种,因此,在小麦抽穗后,多穗型品种叶片对增加籽粒产量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型 剪叶 光合速率 干物质积累 籽粒产量
下载PDF
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45
5
作者 朱云集 郭天财 +4 位作者 王晨阳 崔金梅 夏国军 刘万代 王永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2-86,共5页
为给小麦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依据,1997~1999年在河南省偃师市高产麦田研究了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多穗型和大穗型冬小麦品种在群体动态变化、小穗和小花发育、籽粒灌浆过程等方面有较... 为给小麦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依据,1997~1999年在河南省偃师市高产麦田研究了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多穗型和大穗型冬小麦品种在群体动态变化、小穗和小花发育、籽粒灌浆过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针对多穗型品种在高产奈件下分蘖成稳率高、穗粗重较低的特点,采取在拔节期追氮的措施能有效减少小花、子房退化,达到穗粒数增加、粒重提高的效果;大穗型品种分化小穗、小花数多,穗粒数高,在拔节期以后分蘖发育明显慢于主茎,致使分蘖成穗率低,群体穗数不足,产量低于多穗型品种,适当增加播量可有效增加穗数,提高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型 产量形成 超高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超高产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41
6
作者 郭天财 朱云集 +2 位作者 王晨阳 崔金梅 康国章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6-50,共5页
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 ,对 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群体动态、穗花发育、子粒灌浆和产量构成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实现超高产产量指标栽培管理的关键技术 ,即对于分蘖成穗率高、穗粒重较低的多穗型品... 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 ,对 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群体动态、穗花发育、子粒灌浆和产量构成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实现超高产产量指标栽培管理的关键技术 ,即对于分蘖成穗率高、穗粒重较低的多穗型品种 ,应在保持适宜群体头数的基础上 ,采取拔节期追氮等措施能有效减少小花、子房退化 ,增加粒数和粒重 ,提高产量 ;针对大穗型品种分蘖成穗率低、穗粒重较高的特点 ,充分发挥其分化小穗、小花数多 ,穗粒重高的优势 ,并通过适当加大播量和适期肥水管理 ,促进分蘖成穗 ,增加有效穗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小麦 产量形成 栽培技术
下载PDF
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分蘖成穗与内源激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朱云集 郭汝礼 +2 位作者 郭天财 王永华 李翔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83-788,共6页
通过对黄淮冬麦区生产上推广的大穗型品种豫麦 6 6和多穗型品种豫麦 49分蘖消长与内源激素的对应变化关系研究 ,结果表明 ,两种穗型品种体内吲哚乙酸 (IAA )、玉米素核苷 (ZR)和玉米素 (Z)、脱落酸 (ABA)含量变化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分... 通过对黄淮冬麦区生产上推广的大穗型品种豫麦 6 6和多穗型品种豫麦 49分蘖消长与内源激素的对应变化关系研究 ,结果表明 ,两种穗型品种体内吲哚乙酸 (IAA )、玉米素核苷 (ZR)和玉米素 (Z)、脱落酸 (ABA)含量变化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分蘖盛期豫麦 6 6 IAA和 ZR+Z的蘖、茎比小于豫麦 49,而 ABA的蘖、茎比相反 ;在分蘖衰亡过程中豫麦 6 6分蘖 、 体内 ZR+Z含量在幼穗分化二棱期下降 ,ABA含量在分蘖衰亡前上升 ,IAA含量变化与分蘖衰亡同步 ,而豫麦 49分蘖 、 体内的 3种激素含量变化与主茎同步。同时 ,豫麦 49分蘖 、 叶龄与主茎保持同步增长 ,其幼穗分化在二棱末期赶上主茎 ,最后成穗 ;豫麦 6 6分蘖 、 叶龄随植株发育与主茎差异在返青 (大约 2月 2 5日 )后拉大 ,幼穗分化速度在二棱期开始减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冬小麦 穗型 分蘖成穗 内源激素
下载PDF
玉米不同穗型品种产量、产量构成及源库关系的群体调节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郭玉秋 董树亭 +3 位作者 王空军 郑洪建 胡昌浩 张吉旺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193-198,共6页
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我国 80年代以来的 5 0个主栽玉米品种进行了划分 ,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不同穗型玉米品种的源库关系 ,并对有关高产潜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穗型不同 ,产量随密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在 15 0 0 0~ 10 5 0 0 0... 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我国 80年代以来的 5 0个主栽玉米品种进行了划分 ,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不同穗型玉米品种的源库关系 ,并对有关高产潜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穗型不同 ,产量随密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在 15 0 0 0~ 10 5 0 0 0株 /hm2 密度范围内 ,大穗型品种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 ,小穗型品种一直呈上升趋势。不同穗型品种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各不相同 ,此时 ,其产量组成各因素间的关系都协调的较好 ,表现在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高、空秆率较低、经济系数适宜 ,各穗型品种获高产的适宜经济系数均为 0 5左右。密度对不同穗型品种源库关系的调节作用各不相同 ,但各穗型品种发挥最高群体产量时的库源比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皆为 1 5 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穗型 源-库 密度
下载PDF
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穗型优质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2
9
作者 刘万代 樊树平 +2 位作者 晁海燕 王化岑 罗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6-59,共4页
研究了总施氮量 2 4 0kg/hm2 的条件下 ,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增加追氮比例产量增加 ,品质改善 ,但不同穗型品种之间存在差异。就多穗型品种而言 ,少施底氮 ,重施追氮 ,产量增加较多 ,形成时间、... 研究了总施氮量 2 4 0kg/hm2 的条件下 ,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增加追氮比例产量增加 ,品质改善 ,但不同穗型品种之间存在差异。就多穗型品种而言 ,少施底氮 ,重施追氮 ,产量增加较多 ,形成时间、评价值及曲线面积等品质指标明显改善 ;大穗型品种随追氮比例增大品质有所改善 ,但幅度较小 ,重施底氮 ,少量追氮 ,产量较高。试验结果显示 ,多穗型品种以氮肥基追比 5∶5或 3∶7为宜 ;大穗型品种以 7∶3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基追比 穗型 小麦 产量 品质 品种
下载PDF
弱光条件下不同穗型小麦品种旗叶光合特性和抗氧化代谢 被引量:34
10
作者 徐彩龙 尹燕枰 +7 位作者 蔡瑞国 王平 李勇 郭俊祥 陈二影 翟学旭 刘铁宁 王振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95-1306,共12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比较了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多穗型品种济南17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可溶性蛋白和总糖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对不同程度弱光响应的差异,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稳产栽培及品种选用提供理论依据...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比较了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和多穗型品种济南17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可溶性蛋白和总糖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对不同程度弱光响应的差异,为黄淮麦区小麦高产稳产栽培及品种选用提供理论依据。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分别对两品种进行25%(S1)、50%(S2)和90%(S3)的弱光处理,以正常光照(S0)为对照。结果表明,S1和S2处理提高了小麦灌浆期内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而S3处理提高了花后0~6d旗叶叶绿素含量和Fv/Fm,之后显著低于对照;随弱光程度增强旗叶花后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升高,而叶绿素a/b比降低。S2和S3处理显著抑制了旗叶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旗叶Pn、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含量;而S1处理增强了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了小麦旗叶Pn、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相同处理条件下,与泰农18相比,济南17的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光系统II(PSII)活性较强,同时抗氧化酶活性下降较慢,膜脂过氧化程度低,使叶片功能免受破坏,保证了光合作用的进行。75%光照条件下(S1)的小麦抗氧化酶具有较高活性,叶片膜脂化程度低,抗逆性较强,旗叶Pn高值持续期长,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多穗型品种比大穗型品种更能适应黄淮麦区小麦生育后期光照不足的生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穗型 弱光 光合特性 抗氧化代谢
下载PDF
不同穗型冬小麦源库关系及源库性状改良 被引量:33
11
作者 雷亚柯 王辉 +1 位作者 宋美丽 魏艳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3-496,共4页
为了给小麦遗传育种提供依据,以大穗型、中穗型和多穗型三种穗型小麦为材料,通过减源、缩库处理和对粒叶比(粒数/旗叶面积,粒重/旗叶面积)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穗型冬小麦的源库特点及协调性。结果表明:①所有类型中,在顶三叶部分光合源亏... 为了给小麦遗传育种提供依据,以大穗型、中穗型和多穗型三种穗型小麦为材料,通过减源、缩库处理和对粒叶比(粒数/旗叶面积,粒重/旗叶面积)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穗型冬小麦的源库特点及协调性。结果表明:①所有类型中,在顶三叶部分光合源亏缺时剩下的光合源能力会加强,但还是不能完全弥补缺失的光合源的作用;②单个旗叶面积大小为大穗型>多穗型>中穗型,整株旗叶面积大小为多穗型>大穗型>中穗型;③库容研究中,整株粒数和整株粒重大小都依次为多穗型>中穗型>大穗型,库容潜力大小却依次为中穗型>多穗型>大穗型;④三类型的源库协调性大小依次为中穗型>多穗型>大穗型。鉴于各类型的特点,源库改良中应分别采取不同侧重点进行改良:大穗型品种应提高分蘖成穗率(同时减小旗叶面积),增加每穗小穗数和穗粒数,提高株型紧凑度和源的光合效率;多穗型应增加穗下节长和其它部位的绿色面积,或从提高现有叶片的光合效率方面对源进行重点改良;中穗型除可采取多穗型的方法增源外,还可适当增大叶片面积,扩库方面可从增加籽粒饱满度以及增加可孕小花数等方面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不同穗型 源库关系
下载PDF
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冬小麦幼穗小花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12
作者 王彦丽 邱喜阳 +4 位作者 朱云集 张秋丽 郭天财 王晨阳 谢迎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2-87,共6页
以兰考矮早八(大穗型)和豫麦49-198(多穗型)2种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大田种植条件下3个施氮量和5个施氮时期(基追肥质量比为5∶5)对2种穗型冬小麦幼穗总小花和完善小花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0和N360处理相比,N180处... 以兰考矮早八(大穗型)和豫麦49-198(多穗型)2种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大田种植条件下3个施氮量和5个施氮时期(基追肥质量比为5∶5)对2种穗型冬小麦幼穗总小花和完善小花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0和N360处理相比,N180处理的小花发育进程较为平缓。在全生育期施纯氮180kg/hm2条件下,多穗型品种由于幼穗小花发育快、周期短,故延迟追氮有利于完善小花的发育;大穗型品种则由于幼穗小花发育周期较长表现规律不明显。随氮肥施用量增加,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品种均表现施纯氮180 kg/hm2处理籽粒产量最高,且均以返青后20 d追氮效果最好。在较高土壤肥力条件下,施纯氮180 kg/hm2,基施氮肥50%,并于返青后20 d追施50%,能够显著增加冬小麦的完善小花数目,提高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进而获得较高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施氮时期 穗型 小花发育 产量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分蘖期茎蘖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0
13
作者 郭天财 盛坤 +2 位作者 冯伟 徐丽娜 王晨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0-355,共6页
选用分蘖成穗率不同的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通过3个密度水平大田试验研究了分蘖期主茎和不同蘖位分蘖间的干物质积累与光合特性的差异,以探讨2种穗型品种分蘖成穗的生理机制.结果显示:(1)在冬小麦分蘖期间,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兰考... 选用分蘖成穗率不同的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通过3个密度水平大田试验研究了分蘖期主茎和不同蘖位分蘖间的干物质积累与光合特性的差异,以探讨2种穗型品种分蘖成穗的生理机制.结果显示:(1)在冬小麦分蘖期间,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高位分蘖干物质积累速率较慢,分蘖与主茎的差距较大;而分蘖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分蘖与主茎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差距较小.(2)2品种分蘖与主茎干物重比值(蘖/茎)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成穗分蘖的蘖/茎值拔节期均大于0.5,而同期未成穗分蘖均低于0.5.(3)在分蘖期间,兰考矮早八分蘖的净光合速率随生育进程增长比主茎缓慢,且随密度增加分蘖与主茎的差距进一步加大;豫麦49-198分蘖与主茎的光合速率差异较小,且种植密度对其影响也较小.(4)拔节中前期种植密度对2品种的荧光参数影响较小,拔节后期2品种分蘖的初始荧光(F0)均显著大于主茎,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却显著低于主茎;随种植密度增加,2品种主茎与分蘖的F0和Fv/Fm差异增大,且这种趋势随蘖位上升表现得更加明显.研究表明,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拔节期主茎与分蘖间干物质积累和光合性能的差异过大是其分蘖成穗率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穗型 分蘖成穗 干物质积累 光合特性
下载PDF
不同穗型冬小麦籽粒灌浆期源库强度及其与淀粉积累的关系 被引量:24
14
作者 王文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16-921,共6页
灌浆期两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 :大穗型品种豫麦 6 6和多穗型品种豫麦 4 9旗叶光合速率、蔗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 (SPS)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 ,但豫麦 6 6的峰值出现偏晚 ,而且灌浆中后期下降缓慢 ,显示出源端较强的同化物持续供应能... 灌浆期两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 :大穗型品种豫麦 6 6和多穗型品种豫麦 4 9旗叶光合速率、蔗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 (SPS)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 ,但豫麦 6 6的峰值出现偏晚 ,而且灌浆中后期下降缓慢 ,显示出源端较强的同化物持续供应能力。籽粒中蔗糖含量和蔗糖合成酶 (SS)活性呈单峰曲线 ,豫麦 6 6的峰值出现偏晚 ,且高值持续期长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AGPP)活性呈单峰曲线 ,均在花后 2 0d达到峰值 ;豫麦 6 6淀粉积累高峰出现较晚 ,但在灌浆中后期淀粉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均明显高于豫麦 4 9,显示灌浆后期豫麦 6 6仍具有较强的库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穗型 源库强度 淀粉
下载PDF
行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5
15
作者 杨文平 郭天财 +2 位作者 冯伟 刘胜波 王永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4-499,共6页
为确定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高产栽培的适宜行距配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行距(10、15、20和25cm)种植方式下,多穗型品种豫麦49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的旗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两种穗型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Pn)均随籽粒灌浆进程... 为确定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高产栽培的适宜行距配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行距(10、15、20和25cm)种植方式下,多穗型品种豫麦49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的旗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两种穗型品种旗叶净光合速率(Pn)均随籽粒灌浆进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花后0~14d,多穗型品种豫麦49旗叶Pn高于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之后兰考矮早八优势趋于明显;两品种旗叶qP和Fv/Fo均于花后10d达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豫麦49的光截获(LI)在花后10d高于兰考矮早八,而在花后20d低于兰考矮早八。行距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LI和产量有一定影响。随着行距的变大,豫麦49的Pn逐渐增加,而兰考矮早八则逐渐降低;豫麦49的Fv/Fo在花后0~10d随行距的增加而升高,之后以行距20cm最高,兰考矮早八则随行距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但始终以15cm最高;豫麦49以行距20cm的qP值较大,而兰考矮早八以行距15cm最高;两穗型品种的LI均随行距增大而降低。籽粒产量则表现随行距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豫麦49和兰考矮早八分别以行距20和15cm的产量最高。因此,生产中不同穗型品种选择各自适宜的行距配置,有助于光能的吸收利用,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穗型 行距配置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灌浆期籽粒中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14
16
作者 高松洁 郭天财 +1 位作者 王文静 韩锦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373-1377,共5页
在池栽条件下 ,对豫麦 6 6和豫麦 4 9的籽粒灌浆过程中几个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活性变化研究表明 ,开花后 2 5d内 ,大穗型品种豫麦 6 6籽粒中淀粉积累速度比多穗型品种豫麦 4 9慢 ,但开花 2 5d之后情况则相反。豫麦 6 6籽粒中淀粉积累速... 在池栽条件下 ,对豫麦 6 6和豫麦 4 9的籽粒灌浆过程中几个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活性变化研究表明 ,开花后 2 5d内 ,大穗型品种豫麦 6 6籽粒中淀粉积累速度比多穗型品种豫麦 4 9慢 ,但开花 2 5d之后情况则相反。豫麦 6 6籽粒中淀粉积累速率的变化呈单峰曲线 ,峰值出现在花后 2 0~ 2 5d ,而豫麦 4 9则呈双峰曲线 ,花后 15~ 2 0d和 2 5~ 30d分别达到峰值 ,且第 1个峰值显著高于第 2个。灌浆期豫麦 6 6和豫麦 4 9籽粒中蔗糖含量与SS(蔗糖合成酶 )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 ,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 2 0和 15d ,整个灌浆期内豫麦 6 6籽粒中蔗糖含量与SS活性均高于豫麦 4 9;豫麦 6 6籽粒中AGPP(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和SBE(淀粉分支酶 )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 ,峰值出现在花后 2 0d ,而S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活性变化则呈双峰曲线 ,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 10和 2 0d ,且第 2个峰值显著高于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型 冬小麦 品种 灌浆期 籽粒 淀粉 合成酶
下载PDF
氮素营养水平对冬小麦碳氮运转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郭天财 宋晓 +2 位作者 马冬云 查菲娜 岳艳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605-1610,共6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运转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以探讨氮素营养水平对冬小麦碳氮运转的影响.结果显示,适宜的施氮量(180 kg?hm-2)能够极显著增加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运转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以探讨氮素营养水平对冬小麦碳氮运转的影响.结果显示,适宜的施氮量(180 kg?hm-2)能够极显著增加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叶片、茎鞘等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及花前贮藏氮素的再运转量和运转率以及总再运转量和运转率,也能够极显著增加成熟期籽粒氮素含量和花前贮藏氮素总运转量对籽粒氮素含量的贡献率.各施氮处理对2种穗型小麦品种花后氮素积累量对籽粒氮素含量贡献率的影响效应不明显.结果表明,适宜的施氮量有利于小麦籽粒和蛋白质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营养 冬小麦 穗型 碳氮运转
下载PDF
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灌浆期碳氮代谢特点及其与源库的关系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文静 高松洁 +1 位作者 梁月丽 王国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9-32,共4页
豫麦 4 9号和豫麦 6 6号旗叶光合速率、SPS活性和WSC含量在灌浆期均呈单峰曲线 ,但豫麦 6 6号的峰值出现偏晚 ,而且灌浆中后期叶片代谢活性下降缓慢 ,显示出源端较强的同化物持续供应能力。两品种旗叶NR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但开花后 ... 豫麦 4 9号和豫麦 6 6号旗叶光合速率、SPS活性和WSC含量在灌浆期均呈单峰曲线 ,但豫麦 6 6号的峰值出现偏晚 ,而且灌浆中后期叶片代谢活性下降缓慢 ,显示出源端较强的同化物持续供应能力。两品种旗叶NR活性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但开花后 5~ 2 0d ,豫麦 4 9号旗叶NR活性高于豫麦 6 6号 ,开花后 2 0~ 35d内情况则相反。子粒中IAAO活性变化呈双峰曲线 ,在整个灌浆期子粒淀粉积累速率豫麦 4 9号呈双峰曲线 ,豫麦 6 6号则表现为单峰曲线 ,而且峰值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 ,显示出豫麦 6 6号后期仍可保持较强的库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型 小麦 品种 灌浆期 代谢特点 源库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下两种穗型小麦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20
19
作者 武兰芳 欧阳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8-625,共8页
为给小麦栽培提供群体优化方面的依据,在3个种植密度条件下,对多穗型品种济麦20和大穗型品种维麦8号植株不同部位叶片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旗叶的日光合总量和蒸腾总量没有显著变化,而倒3叶和倒... 为给小麦栽培提供群体优化方面的依据,在3个种植密度条件下,对多穗型品种济麦20和大穗型品种维麦8号植株不同部位叶片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旗叶的日光合总量和蒸腾总量没有显著变化,而倒3叶和倒5叶的日光合总量和日蒸腾总量显著下降,并且多穗型品种济麦20的下降幅度大于大穗型品种维麦8号,济麦20的日光合总量明显小于维麦8号,日蒸腾总量明显大于维麦8号;植株各部位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和辐射利用效率(RUE)均表现为多穗型品种济麦20显著低于大穗型品种维麦8号。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旗叶的WUE增加,倒3叶和倒5叶的WUE降低,两个穗型品种变化趋势一致。植株同一部位叶片的胞间CO2浓度(Ci)在品种间和种植密度之间均没有明显差异,但其气孔限值(Ls)均表现为多穗型品种济麦20低于大穗型品种维麦8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密度 穗型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辐射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两种供水条件下两穗型小麦品种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20
作者 戴忠民 王振林 +5 位作者 高凤菊 李文阳 闫素辉 蔡瑞国 张敏 尹燕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2-685,共4页
在灌溉和旱作2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大穗型(山农710331和潍麦8号)和多穗型(济南17和鲁麦21)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淀粉积累速率(SAR)和蔗糖合成酶(SS)、ADPG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合成酶(SSS和GBSS)和淀... 在灌溉和旱作2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大穗型(山农710331和潍麦8号)和多穗型(济南17和鲁麦21)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淀粉积累速率(SAR)和蔗糖合成酶(SS)、ADPG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合成酶(SSS和GBSS)和淀粉分支酶(SBE)等活性均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灌溉条件下大穗型品种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多穗型品种,旱作栽培条件下两穗型品种间差异变小。旱作栽培宜于增加灌浆前、中期AGPase、SS和SBE的活性,尤其对多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在灌浆中后期比多穗型品种具有更强的淀粉合成能力,但对水分较为敏感。用Richards方程模拟籽粒淀粉积累过程表明,大穗型品种籽粒淀粉积累时间长、速率高,是其淀粉积累量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穗型 淀粉合成 灌溉 旱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