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 被引量:186
1
作者 何雪松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4-48,共15页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是社会理论的当代进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沿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方面,吉登斯、布迪厄等社会理论大师在现代性架构下检视空间与社会的交互关系对于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后现代社会理论家采用一...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是社会理论的当代进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沿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方面,吉登斯、布迪厄等社会理论大师在现代性架构下检视空间与社会的交互关系对于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后现代社会理论家采用一系列的地理学概念和隐喻来探索日益复杂和分化的社会世界。本文旨在系统地呈现这一转向的基本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理论 空间转向 新城市社会学 后现代地理学
下载PDF
当地理学家谈论媒介与传播时,他们谈论什么?——兼评保罗·亚当斯的《媒介与传播地理学》 被引量:75
2
作者 袁艳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7-176,共20页
地理学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曾说:“地理太过重要,仅靠地理学家研究是不够的”(Harvey,1995:161)。同样的表达也适用于传播学:传播和媒介如此复杂,绝非传播学者可以穷尽。无论传播学者多想这个研究领域的专属权,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 地理学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曾说:“地理太过重要,仅靠地理学家研究是不够的”(Harvey,1995:161)。同样的表达也适用于传播学:传播和媒介如此复杂,绝非传播学者可以穷尽。无论传播学者多想这个研究领域的专属权,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媒介与传播本是多种学科的研究对象,存在着多种思想脉络,分布在不同的学科之中,从来不是传播学所独有(马特拉,1996/2008:1;黄旦,2018)。如果说,传播学已经无数次地向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甚至某些自然科学学科表达过敬意,那么直到今天,它对地理学还缺少足够的谦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者 历史和现实 地理学 亚当斯 经济学 心理学 思想脉络
原文传递
西方文论关键词:空间 被引量:67
3
作者 郑佰青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9-97,共9页
20世纪90年代围绕"空间"问题的跨学科研究的崛起质疑了先前时代主导的时空观。在"空间转向"的大背景下,空间理论的发展促进了与时间话语相抗衡的空间地理话语的兴起。无论是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福柯的... 20世纪90年代围绕"空间"问题的跨学科研究的崛起质疑了先前时代主导的时空观。在"空间转向"的大背景下,空间理论的发展促进了与时间话语相抗衡的空间地理话语的兴起。无论是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福柯的"权力空间"、詹姆逊的"超空间"、哈维的"时空压缩",还是苏贾的"第三空间",都致力于重新发掘空间本身的价值与内涵,也更加关注人类在空间维度中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理论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平台,文学的空间批评也在空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的不断探索中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空间转向 空间理论 空间批评
原文传递
论教育研究中的空间转向 被引量:59
4
作者 田晓伟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8,共8页
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会对教育研究产生带动作用,这将使教育研究更加关注以空间作为研究本体、视角、方法和话语的重要性。空间不仅是教育活动与现象的容器,还具有教育生产和建构的意义,要描述、解释和解决教育问题必须具有相应的空... 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会对教育研究产生带动作用,这将使教育研究更加关注以空间作为研究本体、视角、方法和话语的重要性。空间不仅是教育活动与现象的容器,还具有教育生产和建构的意义,要描述、解释和解决教育问题必须具有相应的空间观念。教育研究亟须通过树立空间观念来实现空间转向,具体而言就是,在研究中让空间成为观察的角度、理解的向度和表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向 教育研究 空间观念
原文传递
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 被引量:59
5
作者 郭文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9-39,共11页
"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关于空间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进展,该理论的主要主张是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翻转为历史辩证法的"空间化",因其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表现出的整体性、彻底性和说服力成为人们重新认识空间... "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关于空间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进展,该理论的主要主张是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翻转为历史辩证法的"空间化",因其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表现出的整体性、彻底性和说服力成为人们重新认识空间本体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对"空间的生产"及延伸理论内涵的挖掘和解析,认为资本、权力和阶层是主要影响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要素,该理论立足于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基于空间社会统一体的认识,形成了系统性剖析社会空间问题的空间认识论、生产论、批判论和权利论基本框架,是对资本主义种种异化现象进行文化和社会层面批判的有力工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凸显,完成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跨越;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旅游空间实践也出现了空间的社会化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面对新问题,在研究向度上不能脱离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的理论视域;在概念体系分类层面,可以将旅游空间的实践(物理-地理空间)、旅游空间的再现(社会-经济空间)和再现的旅游空间(文化-心理空间)作为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范式;未来国家旅游愿景的实现应扬弃旅游空间生产带来的异化现象,警觉资本逻辑对旅游空间实践的另类牵引,并将空间正义作为新的发展伦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的生产 旅游空间生产 空间转向 启示
下载PDF
空间问题的凸显与空间叙事学的兴起 被引量:50
6
作者 龙迪勇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71,共8页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空间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既表现在理论层面,也表现在实践层面。如果说,理论家的概括宣布了"空间转向"时代真正到来的话,那么,小说家的探索则昭示着这一"转向"其实早就开始。事实上,在空间...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空间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既表现在理论层面,也表现在实践层面。如果说,理论家的概括宣布了"空间转向"时代真正到来的话,那么,小说家的探索则昭示着这一"转向"其实早就开始。事实上,在空间思想方面,理论家们正是从作家们对"空间性"的探索中,获得了无穷的启示。伴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作为一门学科的空间叙事学正在目前叙事学研究热潮中悄然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性 空间转向 空间叙事学
下载PDF
转向空间:媒介地理中的空间与景观研究 被引量:46
7
作者 邵培仁 杨丽萍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69-77,共9页
传播与媒介研究长期忽视空间的概念。当下媒介地理学所关注的空间,在邻里、城市、区域、国家等所有尺度上,都不是简单的观念,而是各种现象的综合体;也不只是自然的、地理的,还是社会的和媒介的。不同的空间向度既可被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 传播与媒介研究长期忽视空间的概念。当下媒介地理学所关注的空间,在邻里、城市、区域、国家等所有尺度上,都不是简单的观念,而是各种现象的综合体;也不只是自然的、地理的,还是社会的和媒介的。不同的空间向度既可被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也可看作是精神层面的多种建构,具有观念形态的特征。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的广泛介入极大地推动了空间复苏和空间转向,使得人类的空间感由实境转向虚境,由亲身体验转向媒介体验,于是本来以呈现和表达社会为己任的媒介反而成为社会必须关注、使用和依赖的对象,否则会威胁到它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空间 媒介地理 媒介时间 人文地理 空间转向
下载PDF
从“全景敞视”到“独景窥视”:福柯、拉图尔与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空间——权力议题再阐释 被引量:30
8
作者 戴宇辰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24,共19页
在20世纪中期"空间转向"铺陈的众多话语中,福柯的"全景敞视"模型与拉图尔的"独景窥视"恰恰标识出两条相异的空间—权力分析路径。借由全景敞视到独景窥视之理论脉络的钩沉,本文尝试展现出两种不同的空间... 在20世纪中期"空间转向"铺陈的众多话语中,福柯的"全景敞视"模型与拉图尔的"独景窥视"恰恰标识出两条相异的空间—权力分析路径。借由全景敞视到独景窥视之理论脉络的钩沉,本文尝试展现出两种不同的空间—权力分析模型,进而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今天重新检索两种理论资源的适用性问题。本文认为,如果说福柯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种专注于媒介生产中的信息、话语与文本的"表征式"理论模型的话,那么拉图尔的思想启迪恰恰根植于媒介之"物质性"本身,从而为传播学者重新阐释媒介如何作用于社会空间,产生社会效应提供了全新的"非表征式"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向 空间—权力 物质性 表征式/非表征式理论
原文传递
新城市社会学的空间转向 被引量:23
9
作者 何雪松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新城市社会学是都市研究的替代范式,其间展现的空间转向是新城市社会学有别于“旧”的城市社会学的重要纬度。本论文旨在透过“空间转向”这一特定的层面把握新城市社会学的理论脉络。
关键词 空间转向 新城市社会学
下载PDF
城市化背景下民俗学的“时空转向”:从民间文化到大众文化 被引量:25
10
作者 徐赣丽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城市化是当代社会最大的变迁潮流,城市化带来的传统民俗变迁也是最为显著的。当代中国的城市化是与现代化的进程相伴随的,传统乡村民俗在消费社会和现代媒体影响下,逐渐朝向城市大众文化发展,并在数字化革命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中持续。... 城市化是当代社会最大的变迁潮流,城市化带来的传统民俗变迁也是最为显著的。当代中国的城市化是与现代化的进程相伴随的,传统乡村民俗在消费社会和现代媒体影响下,逐渐朝向城市大众文化发展,并在数字化革命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中持续。民俗学一向以乡村传统民俗和国家视域下的城市民间文化为研究重点,在此形势下,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对象需要加以调整;同时,也需从琐细的、单项的、平面的、静止的民俗事项研究,转向特定语境下的文化整体研究,故此提出民俗学的"时空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民间文化 大众文化 变迁时空转向
原文传递
旅游研究的空间转向——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述评 被引量:23
11
作者 李立华 付涤非 刘睿 《旅游学刊》 CSSCI 2014年第3期107-115,共9页
国际旅游研究的批判性转向浪潮引发了对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关注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文章简要介绍了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主张,包括广义对称性原理、消除传统二元对立论、异质性网络、转译与权力、实践本体论立场、关系过程... 国际旅游研究的批判性转向浪潮引发了对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关注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文章简要介绍了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主张,包括广义对称性原理、消除传统二元对立论、异质性网络、转译与权力、实践本体论立场、关系过程思维下的物质与空间等,分析介绍了2005年以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的进程、方法、主要研究方面及其进展,对包括物质符号学制图法、参与观察法或行动者研究法等特有方法,和旅游物质、旅游地和旅游网络三个空间尺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评介。与以经济为中心的旅游研究范式相比,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明显具有空间转向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者网络理论 旅游研究 空间转向 述评
下载PDF
论空间批评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刘进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空间批评”是西方一种重要的前沿批评形态,它是在当代西方“空间转向”趋势中,强调空间的本体性和异质性观念中形成的。"空间批评"突出文学对现实空间的参与性、并置性,强调文学空间来源的多元性和文本空间的异质性,凸现文... “空间批评”是西方一种重要的前沿批评形态,它是在当代西方“空间转向”趋势中,强调空间的本体性和异质性观念中形成的。"空间批评"突出文学对现实空间的参与性、并置性,强调文学空间来源的多元性和文本空间的异质性,凸现文学多重阐释中的批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向 本体性 异质性 空间批评
下载PDF
理解空间:文学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 被引量:20
13
作者 方英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2-105,共4页
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理论界出现了"空间转向",与此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如何理解空间是开展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问题。理解空间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了解历史上空间意... 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理论界出现了"空间转向",与此契合的是,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如何理解空间是开展空间叙事研究的前提,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问题。理解空间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了解历史上空间意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脉络,这是理解空间的起点。第二,在"空间转向"的视阈下理解空间———空间的凸显、空间意义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对二元对立的超越,这是理解空间的重点。第三,在文学叙事的层面把握空间的意义,这是理解空间的落脚点。文学叙事空间是由作者、读者、文本共同建构的想象性、艺术化空间,既是表达层面的空间形式,又是内容层面的具象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空间转向” 文学叙事
下载PDF
爱德华·索雅和空间文化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被引量:19
14
作者 黄继刚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24-28,共5页
在当前都市文化研究领域,爱德华.索雅的空间文化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索雅不仅阐述了许多独到的空间文化思想,而且还提出了"第三空间"这一重要的概念。他以洛杉矶的都市研究为分析背景,讨论了后现代世界中日常生活与都... 在当前都市文化研究领域,爱德华.索雅的空间文化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索雅不仅阐述了许多独到的空间文化思想,而且还提出了"第三空间"这一重要的概念。他以洛杉矶的都市研究为分析背景,讨论了后现代世界中日常生活与都市问题,并重新界定了城市空间的历史地理并标识了后大都市的六种话语。以索雅为代表的都市文化研究的空间批评,逐渐成为文化研究中一种新的理论解释视角和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德华·索雅 空间转向 《第三空间》 都市文化 空间文化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学校育人的空间转向 被引量:18
15
作者 黄一帆 周福盛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6-124,共9页
空间不仅具有盛载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的功能,更具有教育生产和建构的意义,要解释和解决教育问题必须具备相应的空间观念。从空间的视角反思学校育人面临的困境,发现其存在教育生态空间区隔、学校物质空间虚化、教师自主空间局限和学生... 空间不仅具有盛载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的功能,更具有教育生产和建构的意义,要解释和解决教育问题必须具备相应的空间观念。从空间的视角反思学校育人面临的困境,发现其存在教育生态空间区隔、学校物质空间虚化、教师自主空间局限和学生发展空间被挤占等问题。新时代“双减”改革直指上述困境,以期将教育生态空间从“自我区隔”转向“协同开放”;学校物质空间从“或有或无”转向“可感可知”;教师自主空间从“被动压制”转向“主动发展”;学生发展空间从“刚性约束”转向“韧性培养”。通过构建多维一体的教育生态空间、营造学校和谐平等的文化空间、落实教师赋权增能的自由空间以及健全学生发展的生命空间,实现学校育人的空间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空间 “双减” 空间转向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空间治理:过渡型社区治理的“空间转向” 被引量:17
16
作者 管其平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0-37,共8页
过渡型社区兼容居民生活历程的连续性与断裂性,具有混合性、阶段性和过渡性等特征。过渡型社区治理落实到实践中形成了各种形式的空间张力,主要表现为社区邻里空间、心理空间、文化空间和公共空间等社会空间层面的疏离与裂变。立足空间... 过渡型社区兼容居民生活历程的连续性与断裂性,具有混合性、阶段性和过渡性等特征。过渡型社区治理落实到实践中形成了各种形式的空间张力,主要表现为社区邻里空间、心理空间、文化空间和公共空间等社会空间层面的疏离与裂变。立足空间社会学理论,空间是过渡型社区治理体系建构的基本场域。有效纾解和弥合过渡型社区的空间冲突需要激活居民的能动性,注重空间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把握居民生活的感性特点和社区空间的感性秩序,以生动的感性空间引导居民的感性行动,进而释放空间的弹性、活性和黏性,建立多重空间治理共同体,以实现社区空间结构生产与社会结构生产的融合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向 过渡型社区 空间冲突 空间治理
下载PDF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杨有庆 范建刚 《甘肃高师学报》 2011年第6期124-127,共4页
在马克思主义、先锋派艺术实践与战后法国的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合力作用下,列斐伏尔转向了空间研究,围绕空间的本质、空间的生产和空间的再生产等对空间生产理论展开论述。受其影响,卡斯特、索亚、哈维和佐京等从城市社会学、地理学与文... 在马克思主义、先锋派艺术实践与战后法国的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合力作用下,列斐伏尔转向了空间研究,围绕空间的本质、空间的生产和空间的再生产等对空间生产理论展开论述。受其影响,卡斯特、索亚、哈维和佐京等从城市社会学、地理学与文化研究等学科实现了空间生产理论的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理论 空间转向 空间的生产 空间的再生产
下载PDF
旅游影响下的城镇空间转向——以甘南州郎木寺为例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录仓 李巍 《旅游学刊》 CSSCI 2013年第12期34-45,共12页
空间转向是目前社会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郎木寺镇是甘南州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郎木寺镇的整体空间序列, 依山就势, 形成三重空间, 即“神性的佛教寺院空间”、“静谧的传统民居空间”和“喧嚣的商业空间”。旅游资源的开发和... 空间转向是目前社会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郎木寺镇是甘南州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郎木寺镇的整体空间序列, 依山就势, 形成三重空间, 即“神性的佛教寺院空间”、“静谧的传统民居空间”和“喧嚣的商业空间”。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介入, 打破了传统社区演替的滞缓性, 引起空间结构转向。这种转向不仅体现在外部空间形态上, 更表现在内部结构上。在多元文化和多种利益的群体性渗透、参与中, 三重空间开始了剧烈的入侵与演替。在旺盛的旅游需求推动下, 寺院空间的纯净性遭到浊化, 神圣性、主导性“塌缩”, 开始向世俗化转向, 并衍生出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非宗教性功能, 其空间表现出封闭中的开放性, 并不断向商业空间入侵。民居空间则打破原有的私密性, 发生了功能和样式变化, 由单一的居住功能转向为居住—旅游服务复合功能。典型藏式踏板房转向为普通的平房, 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消退, 室内宗教设施明显减少, 在外部空间上表现出竞争格局下的收缩与调适。居民行为从传统的游牧经济向多种经营转型, 而浓郁的宗教信仰热情减弱, 宗教活动减少。商业空间不断向居住空间侵入, 由初期的商住一体化空间向均质性商业街区转向, 并促生了多元化的商业业态, 成为最具开放性的商业—文化复合空间。这种空间转向, 从时空维度上讲, 可以归纳为同质同类转向(1990 ~1997年):社区较少受到外界环境干扰, 以宗教和血缘为联系纽带的社区结构相对稳定, 三重空间以相对分离为主。同质异类转向(1998 ~2000年):旅游吸引力逐步增强, 原有社区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社区空间结构出现了文化基质不变, 而商业、服务类型逐步增多, 但三重空间相互侵入并不明显。异质异类转向(2000年以来):旅游需求旺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寺院空间 民居空间 商业空间 空间转向 郎木寺镇
下载PDF
“边界工作”再审视:一个新闻学中层理论的引入与使用 被引量:14
19
作者 白红义 李拓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7-156,共10页
边界工作被视作新闻研究中一个重要的中层理论,对社会科学中的边界研究、边界工作与新闻研究的结合以及中国语境下的新闻边界研究等问题进行文献梳理具有重要意义。在讨论边界工作的引入和使用等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对推进边界工作在新闻... 边界工作被视作新闻研究中一个重要的中层理论,对社会科学中的边界研究、边界工作与新闻研究的结合以及中国语境下的新闻边界研究等问题进行文献梳理具有重要意义。在讨论边界工作的引入和使用等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对推进边界工作在新闻研究中的发展进行提炼与思考。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提出应加强从时间、物质、比较、规范等维度展开新闻边界研究,而且对中国语境下的新闻边界的独特性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工作 空间转向 中层理论 新闻研究
下载PDF
空间转向中的场所感:面向未来的学习空间研究新视角 被引量:14
20
作者 赵瑞军 陈向东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103,共9页
随着学习理念的快速更新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空间变革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过度追求速度与规模,会造成校园学习空间均质化现象,致使学生产生场所感不强、学习投入度低等问题。场所感作为空间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指人对某一特定场所... 随着学习理念的快速更新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空间变革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过度追求速度与规模,会造成校园学习空间均质化现象,致使学生产生场所感不强、学习投入度低等问题。场所感作为空间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指人对某一特定场所的情感依恋、身份认同和功能依赖,可以为解决当前学习空间中存在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对教育领域中场所感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意义在于,厘清了教育领域的场所感研究现状及学科关系、理论基础和研究热点;阐明了场所感的生成机理,即场所感的生成是一个由人、场所、过程所组成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动态过程,对这些因素施加控制就可以促进或限制场所感的生成与发展。对学习空间中场所感技术促进策略的阐述反映出技术可以从场所依恋、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三个维度,促进学生的场所感。依据场所感的生成机理来设计具体的促进策略在于:利用体验增强类技术和场所定位类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学习空间场所感。场所感理论为学习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框架,对完善校园学习空间重构和智慧校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感 学习空间 空间转向 场所感技术促进 5G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