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 被引量:3440
1
作者 王劲峰 徐成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6-134,共19页
空间分异是自然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空间表现,也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以及揭示其背后驱动因子的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此方法无线性假设,具有优雅的形式和明确的物理含义。基本思想是:假... 空间分异是自然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空间表现,也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以及揭示其背后驱动因子的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此方法无线性假设,具有优雅的形式和明确的物理含义。基本思想是:假设研究区分为若干子区域,如果子区域的方差之和小于区域总方差,则存在空间分异性;如果两变量的空间分布趋于一致,则两者存在统计关联性。地理探测器q统计量,可用以度量空间分异性、探测解释因子、分析变量之间交互关系,已经在自然和社会科学多领域应用。本文阐述地理探测器的原理,并对其特点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以利于读者方便灵活地使用地理探测器来认识、挖掘和利用空间分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异性 地理探测器 q统计 类型量
原文传递
黄河上游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8
2
作者 裴志林 杨勤科 +2 位作者 王春梅 庞国伟 杨力华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46-555,共10页
采用2000—2015年MODIS1M NDVI数据计算黄河上游年最大植被覆盖度(FVC),了解空间分布状况及变化特征;同时,采用了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地理探测器模型,考虑非气候类环境因素、气候类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使用相应的代理变量对黄河上... 采用2000—2015年MODIS1M NDVI数据计算黄河上游年最大植被覆盖度(FVC),了解空间分布状况及变化特征;同时,采用了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地理探测器模型,考虑非气候类环境因素、气候类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使用相应的代理变量对黄河上游FVC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做定量研究。研究表明:(1)黄河上游FVC总体上以改善为主,空间分布特征变化不大;(2)单因子方面,降水量(q值0. 669)是该地区FVC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因子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差异;(3)降水分别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交互作用(q值0. 777、0. 775)对研究区FVC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在一定高程、降水条件下才得以体现;(4)总体上,气候类环境因素>非气候类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在与降水等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能够更充分地解释FVC空间分布;(5)对研究区的生态恢复应重点放在降水的充分利用和土地利用方式改进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FVC) 空间分异性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黄河上游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养老院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分异成因 被引量:43
3
作者 姜磊 陈星宇 朱竑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51-1964,共14页
中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养老院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分析中国城市养老院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探索城市之间养老院数量差异的成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网络... 中国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养老院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有效办法。因此,分析中国城市养老院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探索城市之间养老院数量差异的成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了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的养老院数量,并进行了地图化展示,然后从空间分异性视角出发,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城市养老院数量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养老院数量的空间分布与城市老年人口分布非常相似。(2)地理探测器方法的因子探测结果显示,老年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财政支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公园绿地面积是影响城市养老院数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城市财政支出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养老院的建设至关重要。(3)交互因子探测分析结果显示,5个影响因素的两两交互作用均大于单个因素的作用,说明城市养老院数量的空间分布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老年人口与其他4个变量的交互作用最强,说明老年人口和其他因素结合对城市养老院数量空间分布来说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化 老年人 养老院 空间分异性 地理探测器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个体移动轨迹的多中心城市引力模型验证 被引量:23
4
作者 丁亮 钮心毅 宋小冬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8-285,共18页
长期以来由于规模变量、距离衰减系数取值缺乏依据,引力模型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容易受到质疑,加之中国城市的多中心化使得模型应用的外部条件发生改变,模型验证工作的必要性再次显现。本文使用2015年移动通信用户的个体移动轨迹数据,使... 长期以来由于规模变量、距离衰减系数取值缺乏依据,引力模型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容易受到质疑,加之中国城市的多中心化使得模型应用的外部条件发生改变,模型验证工作的必要性再次显现。本文使用2015年移动通信用户的个体移动轨迹数据,使用Huff当年的验证方法,通过变量检验、参数校正两个步骤,验证Huff的引力模型。研究发现:①城市内部商业中心和就业中心的吸引力与中心的规模呈正比,与距中心的距离呈反比,符合引力模型规律。②在上海中心城区空间尺度、200 m网格空间单元下,商业中心吸引力的距离衰减系数平均值为2.5,就业中心吸引力的距离衰减系数平均值为3.0,表明居民就业通勤对距离更加敏感,距离衰减比购物出行更加显著。③经变量检验、参数校正后的引力模型可用于对商业中心、就业中心优化调整后的势力范围进行预测,预测准确率可分别达到78.5%和71.9%。就业中心势力范围预测准确性略低,这是由于就业中心吸引力衰减除受距离影响外,还受家庭、房价等因素影响,会对预测结果产生扰动。最后,研究还证实了距离衰减系数存在空间分层异质性:距离衰减系数不是唯一值,受道路可达性、至就业(商业)中心距离、至地铁站距离、人口密度影响,不同地区的距离衰减系数存在较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模型 多中心 模型验证 距离衰减 空间分层异质性 个体移动轨迹
原文传递
Geohash-Trees:一种用于组织大规模轨迹的自适应索引 被引量:17
5
作者 向隆刚 高萌 +1 位作者 王德浩 龚健雅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6-442,共7页
蕴含着挖掘价值的轨迹数据分布在世界各地,且规模庞大。如何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轨迹数据并支持高效范围查询成为难题。一种自适应索引组织框架被提出来管理查询全球范围大规模轨迹数据集,其基本思想为:针对不同轨迹数据集,根据Geohash编码... 蕴含着挖掘价值的轨迹数据分布在世界各地,且规模庞大。如何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轨迹数据并支持高效范围查询成为难题。一种自适应索引组织框架被提出来管理查询全球范围大规模轨迹数据集,其基本思想为:针对不同轨迹数据集,根据Geohash编码,生成层数最深的Geohash格网覆盖住整个轨迹数据集范围;以格网作为根节点,生成Geohash-Trees;为了加快查询定位到对应索引,根据编码前缀相同的特点设计了字典查询树。Geohash-Trees是一种基于格网划分的空间索引,它能够根据轨迹密度自适应使用多种剖分策略划分空间,提高范围查询效率。为了支持索引动态更新,设计了增量插入和更新算法。同时,该索引被移植到商用数据库Oracle中,利用数据库性能高效管理查询轨迹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范围查询以及占用空间等方面明显优于Oracle内置的R树索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迹数据 Geohash编码 自适应性 空间索引 空间分异性
原文传递
退耕还林草20年来榆林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逸滨 刘宝元 +2 位作者 成城 张加琼 陆绍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7-208,218,共13页
为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20年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力,选取榆林市作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代表,基于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榆林市2001—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其20年来植被覆盖度的时... 为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20年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力,选取榆林市作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代表,基于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榆林市2001—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其20年来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偏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法筛选退耕还林草不同时期影响榆林市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0年榆林市植被覆盖度随时间序列呈显著增加趋势(S=0.011,p<0.01)。建设期(2001—2010年)榆林市整体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S=0.013,p<0.01),而巩固期(2011—2020年)增加趋势不显著(S=0.005,p>0.05)。(2)2001—2020年榆林市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呈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榆林市各县(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榆林市东部地区增长趋势较为显著。建设期榆林市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比(82.1%)多于巩固期(58.0%)。(3)2001—2020年影响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的主导因素为累积退耕还林草面积和降雨量,累积退耕还林草面积和降雨量分别是建设期和巩固期的首要影响因素。(4)2001—2020年影响榆林市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为土壤质地、降雨量和土地利用方式。在建设期和巩固期土壤质地的空间差异都与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密切相关。植被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和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为生态恢复措施的精准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工程 植被覆盖度 地理探测器 年际变化 空间分异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龚仓 王顺祥 +2 位作者 陆海川 陈勇 刘玖芬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99-2816,共18页
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以及揭示其背后驱动因子的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由于其既能揭示单一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也能评价双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且不需要考虑线性,还能避免多变量共线性的影响,没有较强的模型假设,解决了传统方法在... 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以及揭示其背后驱动因子的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由于其既能揭示单一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也能评价双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且不需要考虑线性,还能避免多变量共线性的影响,没有较强的模型假设,解决了传统方法在分析类别变量时的局限性,在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领域研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收集40篇关于地理探测器在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领域的研究报道,梳理了采用的自变量离散化方法、研究尺度、因变量和自变量类型、因子探测、交换探测、风险探测和生态探测等内容,并提出下一步的应用研究急需明确的问题,为地理探测器在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领域深层次应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探测器 土壤重金属 空间分异 分布特征 离散化
原文传递
巴丹吉林沙漠气温和降水特征及空间分层异质性 被引量:11
8
作者 宁文晓 刘旭阳 王振亭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3-113,共11页
利用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4个气象站1960—2018年和沙漠腹地1个自动气象站2016—2018年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交叉小波、小波相干以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巴丹吉林沙漠近60 a的气候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巴丹吉... 利用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4个气象站1960—2018年和沙漠腹地1个自动气象站2016—2018年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交叉小波、小波相干以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巴丹吉林沙漠近60 a的气候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年均温以0.34℃/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年降水量增加趋势并不明显;年降水量发生多次突变,而年均温仅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一次突变;沙漠腹地和周边的月均温变化趋势具有高度相似性,而降水量的月变化趋势具有较大差异;综合各站点来看,气温和降水量在多时间尺度上主要呈现非线性关系;沙漠地区的降水量具有空间分异性,气温几乎不具有空间分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气温 降水 气候变化 空间分异性
下载PDF
典型柑橘种植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与含量预测 被引量:9
9
作者 段丽君 张海涛 +3 位作者 郭龙 杜佩颖 陈可 琚清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3-81,共9页
以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典型柑橘种植区采集到的329个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设置土壤有机质(SOM)进行普通克里格(OK)插值的结果为参照,借助地理探测器选取与SOM相关性最大的前5种主要影响因子,分别建立全局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偏最小二乘... 以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典型柑橘种植区采集到的329个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设置土壤有机质(SOM)进行普通克里格(OK)插值的结果为参照,借助地理探测器选取与SOM相关性最大的前5种主要影响因子,分别建立全局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和局部模型地理加权回归(GWR),再深入分析模型残差的结构性,构造GWR扩展模型GWRMLR、GWRPLSR,讨论几种SOM预测模型的差异。结果表明:使用GWRPLSR模型预测研究区SOM含量的均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可分别降低到9.834和3.136,相对分析误差提高到1.468,实测值与预测值间的相关系数(r)达0.743,具有最高的预测精度,GWRMLR其次,说明除SOM与主要影响因子间存在空间相关性,分析模型残差可进一步消除预测的不平稳性。因此,将模型残差项纳入考虑的局部扩展模型更适宜进行区域化SOM空间分布预测与数字土壤制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空间分层异质性 地理探测器 模型残差 GWR MLR GWR PLSR
下载PDF
财产保险公司的地理扩张与利润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向楠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47-1360,共14页
中国财产保险业(简称产险业)的经营状况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且近些年中国产险公司进行了较快速的地理扩张,那么,地理扩张如何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能力?本文基于2006-2015年中国64家产险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地理加权方法估计了每家公司的... 中国财产保险业(简称产险业)的经营状况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且近些年中国产险公司进行了较快速的地理扩张,那么,地理扩张如何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能力?本文基于2006-2015年中国64家产险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地理加权方法估计了每家公司的利润效率,并基于多个地理扩张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1)地理扩张与盈利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六成以上的正相关来自于有更强盈利能力的产险公司更会去实施地理扩张。(2)地理扩张对产险公司的盈利能力仍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产险公司经营的省区市数目增加10家、产险公司来自于非总部所在的省区市的保费收入份额增加10个百分点、产险公司在各省区市的保费收入的集中度降低单位标准差、产险公司总部与分部的平均距离增加1%,那么,产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将分别提高样本中单位标准差的2%、1%、2%、1%。(3)采用基于普通方法估计的利润效率时,难以得到地理扩张影响产险公司的盈利能力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产保险公司 地理扩张 利润 空间分异性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NO_x排放的时空特征与驱动因素:基于空间分异视角 被引量:6
11
作者 柏玲 罗溢斌 +2 位作者 姜磊 杨东阳 崔远政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87-696,共10页
空气质量的改善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及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中国268个城市2007-2016年的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 Emissions,NOx)排放量数据,首先利用自然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析了268个... 空气质量的改善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及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中国268个城市2007-2016年的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 Emissions,NOx)排放量数据,首先利用自然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析了268个城市NO_x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采用一种新的空间分异性分析方法"地理探测器"从空间异质性视角探讨了NO_x排放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EOF第一模态特征向量的高值出现在京津冀地区、山东半岛的淄博、潍坊、济宁和临沂,以及长三角的上海、无锡、南京、苏州和杭州;低值则集中在西南的云贵地区、东南的广东、福建及西北的宁夏.②年尺度上NOx排放的时间系数变化大致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非线性波动.③因子探测分析结果显示,民用汽车总量对NOx排放分布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城市人口和工业总产值.不同风险因子的交互作用均大于单因子的作用,其中,城市人口与人均GDP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强度最大,工业总产值与民用汽车总量的交互作用强度次之,人均GDP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交互作用强度排第3.④风险区探测结果显示,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中的城市人口、人均GDP、工业总产值、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全社会用电量和民用汽车总量均与NOx排放呈正相关.京津冀、山东半岛和长三角等发达城市为NOx排放的高风险区,是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的多个风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X排放 自然正交函数 空间分异性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2016—2022年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时空分布特征
12
作者 崔馨禄 马霄 +10 位作者 刘娜 刘佳 雷雯 吴树声 秦香兰 才仁尼玛 龚春花 莫筱瑾 杨诗杰 张颋 曹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4-480,共7页
目的分析2016—2022年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时空分布特征及潜在影响因素,为制定青海省棘球蚴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2016—2022年青海省棘球蚴病防治项目年报表获取棘球蚴病筛查人数、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数、登记管理犬数... 目的分析2016—2022年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时空分布特征及潜在影响因素,为制定青海省棘球蚴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2016—2022年青海省棘球蚴病防治项目年报表获取棘球蚴病筛查人数、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数、登记管理犬数、流浪犬数等数据,计算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检索《青海省统计年鉴》,获取青海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降水量、温度、风速、日照时数、平均海拔、年末牛存栏数、年末羊存栏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村卫生室数等数据。于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下载青海省县级电子地图,采用ArcGIS 10.8软件绘制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分布电子地图,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SaTScan 10.1.2软件对青海省棘球蚴病筛查人数、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数、地理坐标进行时空扫描分析,采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分析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空间分层异质性。结果2016—2022年,青海省累计筛查棘球蚴病6569426人,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5924例,各年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11.107,P<0.01),其中2017年果洛藏族自治州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最高(82.12/10万)。2016—2018年,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存在空间聚集性(Moran's I=0.34~0.65,Z均>1.96,P均<0.05);2019—2022年呈随机分布(Moran's I=-0.09~0.04,Z均<1.96,P均>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2016—2022年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均呈聚集趋势。时空扫描分析发现,2016—2022年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一级聚集区主要分布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青海省新发现棘球蚴病病例检出率空间分层异质性驱动因子分析发现,平均海拔、村卫生室数、牛羊存栏数、人均GDP、年均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新发现病例 空间自相关 空间聚集性 空间分层异质性 青海省
原文传递
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闫旭纲 刘敏 吕雅诗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208-218,共11页
县域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和空间要素配置的基本单元。通过构建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分析县域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县域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和空间要素配置的基本单元。通过构建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OPGD)分析县域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力整体水平较高,各县域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高值区集中在西部呈带状分布,低值区在东部片状分布;(2)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主导影响因素分别是旅游公共设施资源、旅游业发展实力、旅游资源、经济发展实力、社会经济支持力,各影响因素对县域旅游竞争力的交互作用呈现出双因子增强的效果;(3)经济发展实力、社会经济支持力和生态环境支持力对县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是简单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旅游竞争力 空间分异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晋中市
下载PDF
中国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景区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琛 蔡梦琪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48-53,共6页
以中国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涉及的西北五省、西南四省为主要研究范围,以该区域的4A、5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区域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异特征,以期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指导。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 以中国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涉及的西北五省、西南四省为主要研究范围,以该区域的4A、5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探讨该区域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异特征,以期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指导。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该区域景区空间分布现状及特征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显示,中国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旅游景区资源类型多样,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比重较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均衡程度不高,西南四省的旅游景区密度大于西北五省,虽然西北五省的旅游景区资源也相对丰富,但是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达性、配套设施建设等因素影响,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着发展建设不均衡、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景区 空间分异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淮河上游流域氮排放预测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侯玥 徐成东 +1 位作者 刘伟 殷倩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58-1574,共17页
淮河流域是水体遭受营养盐污染较严重的地区,本研究选择淮河上游的淮滨流域(淮滨站以上,流域面积1.6万km~2)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淮滨流域SWAT水文水质模型,然后利用2011—2017年淮滨站实测的月径流和月氨氮浓度对SWAT模型进行了校正... 淮河流域是水体遭受营养盐污染较严重的地区,本研究选择淮河上游的淮滨流域(淮滨站以上,流域面积1.6万km~2)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了淮滨流域SWAT水文水质模型,然后利用2011—2017年淮滨站实测的月径流和月氨氮浓度对SWAT模型进行了校正与验证,最后基于全球气候模型(GCM)气象数据,预测了未来30年(2020—2029年、2030—2039年、2040—2049年)不同气候变化情境(RCP2.6、RCP4.5、RCP6.0、RCP8.5)下的径流、氨氮浓度和非点源总氮负荷。结果发现,径流在校正期和验证期的Nash-Suttcliffe系数均为0.79,氨氮在校正期和验证期的Nash-Suttcliffe系数均高于0.5,表明模型的适用性良好。研究发现本研究区施肥量与土地利用类型是非点源氮负荷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2020—2049年,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本研究区的降水量和气温均为增长趋势。假如保持基准期(2011—2016年)污染排放强度,仅考虑气候变化影响,流域内非点源污染总氮负荷将比基准期最多增加31.8%,流域出水口淮滨站的年均氨氮浓度将最多减小42.6%。本研究可以为气候变化下淮滨流域的水文水质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非点源污染 SWAT模型 淮滨流域 空间分异性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广西崩塌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因子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金 范秋雁 朱真 《红水河》 2023年第4期96-100,共5页
笔者基于2015年广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崩塌地质灾害点数据,运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揭示了广西崩塌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降水、岩性、断裂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8个因子作为广西崩塌... 笔者基于2015年广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崩塌地质灾害点数据,运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揭示了广西崩塌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降水、岩性、断裂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8个因子作为广西崩塌地质灾害的驱动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广西崩塌地质灾害空间分异性进行定量归因。研究结果表明:(1)广西崩塌地质灾害存在多个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桂东南、桂西、桂西北以及桂东北地区;(2)岩性对广西崩塌地质灾害空间分异性的影响力最强,高程、地形起伏度、降水、坡度、断裂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等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3)双因子交互对崩塌地质灾害空间分异性的影响效果均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其中岩性∩降水的影响力最大(q=0.0994)。该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地质灾害 驱动因子 空间分异性 空间聚类分析 地理探测器 广西
下载PDF
数字地形特征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定量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尚民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57-64,共8页
为了获取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定量影响,以山西省为研究区,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生成4种地形因子(海拔高度、起伏度、坡度和坡向)表征数字地形特征,并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获得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定量分析地形因... 为了获取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定量影响,以山西省为研究区,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生成4种地形因子(海拔高度、起伏度、坡度和坡向)表征数字地形特征,并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获得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定量分析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分异性、相关性及其交互作用的定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起伏度与坡度的空间分异性最显著(显著性水平p<0.01);起伏度空间相关性最强(空间统计量q=0.012),其次为坡度(q=0.010);任意两种地形因子交互均具有非线性增强作用,其中海拔高度与起伏度的交互作用最强(q=0.034)。因此,起伏度是影响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最重要的单个地形因子,它和海拔高度一起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形因子 土地利用类型 地理探测器 空间分异性 空间相关性
原文传递
华北地区光肩星天牛空间分异性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德庆 张天媛 +2 位作者 张晓丽 宗世祥 黄季夏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5-223,369,共10页
光肩星天牛作为林木的主要害虫,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且分布区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地理空间尺度上,研究虫灾的空间相关性,并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对于防控光肩星天牛灾害有重要意义。以2008年我国华北地区光肩星天牛虫灾发生情况为研究... 光肩星天牛作为林木的主要害虫,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且分布区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地理空间尺度上,研究虫灾的空间相关性,并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对于防控光肩星天牛灾害有重要意义。以2008年我国华北地区光肩星天牛虫灾发生情况为研究对象,收集气象因子、社会经济因子以及植被因子,借助于地理探测器分析环境因素对光肩星天牛灾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受害严重的地区集中在山西省北部,河南省、山东省及河北省南部地区发病率较低。影响光肩星天牛发病率空间分布的主要气象因素为降水和气温,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为人口数和地区GDP。气温和第一、二产业值的作用力较其他因子有显著差异。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当地病虫害防治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交互作用探测显示,任何两种变量结合作用都能更有效地解释光肩星天牛灾害的空间分异性。降雨量和防治率交互作用后对发病率的解释力提升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肩星天牛 空间分异 地理探测器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基于多元数据的中国地理空间疫情风险评估探索——以2020年1月1日至4月11日COVID-19疫情数据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方云皓 顾康康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4-296,共13页
新冠肺炎(COVID-19)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传播风险,对城市的安全健康构成了威胁,防止疫情传播成为紧迫的任务。在2020年1月1日至4月11日,COVID-19疫情经历了发生、迅速发展和趋于稳定的发展过程,利用初期的COVID-19数据进行宏观层面的疫... 新冠肺炎(COVID-19)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传播风险,对城市的安全健康构成了威胁,防止疫情传播成为紧迫的任务。在2020年1月1日至4月11日,COVID-19疫情经历了发生、迅速发展和趋于稳定的发展过程,利用初期的COVID-19数据进行宏观层面的疫情风险评估,为防疫控制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因此本研究基于行政区划、定点医院、疫情小区以及道路交通等多元数据,在宏观层面提出并构建全国地理空间疫情风险性评估,对疫情风险分布探讨的同时进行评估效果验证,并根据构建指标揭示影响风险的因素及其机理,主要结论:①地理空间风险评估具有有效的可行性。②地理空间疫情风险分布全局Moran’s I指数为0.758,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同时,不同的省区市之间的局部LISA值呈现空间差异性,其中高—高聚类省区市占比全国25.81%,风险程度较高,主要分布在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上海,低—低聚类省区市占比全国9.68%,风险程度较低,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新疆。③地理空间疫情风险分布与地理区位、道路交通、医疗卫生、疫情现状指标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根据统计学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其相关指标R2存在差异,在数值上由高到低依次为疫情现状、地理区位、道路交通、医疗卫生,在属性上其相关因子存在正负2种效应,地理空间疫情风险与武汉市地理距离、定点医院密度以及居民-医院地理距离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其R2分别为0.813、0.545、0.436,与铁路网密度、公路网密度以及疫情小区密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其R2分别为0.751、0.792、0.825。④地理空间疫情风险的构成因素错综复杂,其受到多种因子的共同作用,根据空间分层异质性分析,不同因子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其中居民—医院地理距离与公路网密度、铁路网密度交互作用较强,q值分别为0.984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VID-19 多元数据 地理空间疫情风险 空间自相关 Pearson相关性 空间分层异质性 影响因素 疫情防控
原文传递
基于NSIDC海冰产品的FY北极海冰数据集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翟召坤 卢善龙 +4 位作者 王萍 马丽娟 李多 任玉玉 武胜利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3-151,共9页
北极海冰对全球气候起着非常重要的调制作用,海冰范围是海冰监测的基本参数。近40年,北极地区持续变暖,北极海冰显著减少,进而引发北极自然环境恶化、北半球极端天气频发、全球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环境和气候问题。准确获取北极海冰范围... 北极海冰对全球气候起着非常重要的调制作用,海冰范围是海冰监测的基本参数。近40年,北极地区持续变暖,北极海冰显著减少,进而引发北极自然环境恶化、北半球极端天气频发、全球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环境和气候问题。准确获取北极海冰范围及其演变趋势,确定海冰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响应,是研究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关键之一。Has ISST和OISST海冰数据集在海冰监测中应用最为广泛,可为北极地区长时间序列海冰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但这2套数据集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应用于北极关键区对中国气候响应研究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为解决这一问题和弥补国内海冰监测微波遥感数据的空白,2011年6月27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National Satellite Meteorological Center,NSMC)发布了FY(Fengyun,FY)北极海冰数据集,该数据集利用搭载在FY卫星上的微波成像仪(Microwave Radiation Imager,MWRI)数据,使用Enhance NASA Team算法制作,该算法利用前向辐射传输模型模拟北极地区4种海表类型(海水、新生冰、一年冰和多年冰)在不同大气条件下MWRI辐射亮温,进而得到每种大气条件下0~100%的海冰覆盖度查找表(海冰覆盖度每次增加1%),通过观测值与模拟值的比对得到海冰覆盖度,由该数据集计算得到的北极海冰范围在大部分区域与实际情况相符。该产品虽已进行通道间匹配误差修正和定位精度偏差订正,但由于其搭载的微波成像仪(Microwave Radiation Imager,MWRI)天线长度有限,造成传感器探测到的地物回波信号相对较弱,难以区分海冰和近岸附近的陆地,影响了该数据集的精度和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美国冰雪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NSIDC)发布的海冰产品对FY海冰数据集进行优化,NSIDC产品利用判断矩阵对海岸线附近的像元进行识别,并对误差像元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正,由NSIDC产品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数据集 风云三号卫星 遥感 北极 空间分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