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宋代美学 被引量:21
1
作者 吴功正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2-119,共8页
末代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形成了鲜明的时代审美理想、完整的主体审美意识、繁博的审美形态、独特的风韵格调,彬蔚大备,郁郁乎文哉。它既承绪于前代,又改变了前代,给后代的美学史以深刻影响。宋人富于原创精神,获得了创... 末代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形成了鲜明的时代审美理想、完整的主体审美意识、繁博的审美形态、独特的风韵格调,彬蔚大备,郁郁乎文哉。它既承绪于前代,又改变了前代,给后代的美学史以深刻影响。宋人富于原创精神,获得了创新性美学成就,提供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审美形式和美学理念。宋代社会与宋美学、宋学与宋美学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表征着中国美学史的发展规律。宋人的文化一审美心态和思维机制、宋人所创造的审美形态和由此所形成的审美风貌,构成了一轴灿然瑰丽的画卷,成为后人所神往的美学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美学 宋代社会 宋学 审美心态 审美形态
原文传递
宋代经学变古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2
作者 杨世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9-105,共7页
所谓宋代“经学变古”,即宋学变汉学之“古”。经学变古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学观念的转变、经学解释方法的革命、经学怀疑思潮的兴起。通过经学变古,宋儒建立起一套与汉唐传注之学不同的新的经学范式———宋学。
关键词 宋学 经学变古 疑古
下载PDF
范仲淹的庆历兴学与书院教育 被引量:6
3
作者 朱汉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0,共6页
范仲淹在创通经义、革新政令与书院讲学三个方面,奠定了宋学的学术精神。特别是他推动的庆历兴学与书院教育,使他成为宋学的开创者、奠基人。范仲淹对书院教育的推动,主要表现在他与睢阳书院的学缘关系及在睢阳书院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 范仲淹 庆历新政 宋学 书院
下载PDF
韩愈治潮的思想史意义
4
作者 霍兴聪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4-49,共6页
韩愈的治潮观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经术上,韩愈坚守了先王之道与对君子固穷的信仰;政事上,韩愈推行了安民除害与尊孔兴学的善政;传承上,韩愈招揽弟子并且受祭于潮,成为一方宗师。韩愈作为潮州宋学的先驱,其治潮举措是宋学在潮州历史上的... 韩愈的治潮观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经术上,韩愈坚守了先王之道与对君子固穷的信仰;政事上,韩愈推行了安民除害与尊孔兴学的善政;传承上,韩愈招揽弟子并且受祭于潮,成为一方宗师。韩愈作为潮州宋学的先驱,其治潮举措是宋学在潮州历史上的第一次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潮州 宋学 经术 政事 传承
下载PDF
中原学与新宋学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庚香 《中州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87-90,共4页
宋学作为中华民族思想史上的第五次思想重构,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价值、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是构筑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富矿”。中原学要把自己的学术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去,宋学、洛学都是绕不开的话题。如何站在马克思主义... 宋学作为中华民族思想史上的第五次思想重构,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价值、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是构筑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富矿”。中原学要把自己的学术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去,宋学、洛学都是绕不开的话题。如何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对宋学进行重新审视和再定位,建构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宋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学 宋学 新宋学
下载PDF
两宋时期刻本东传日本考——兼论金泽文库之创建经纬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翀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35-43,共9页
本文旨在收集日本中世有关宋本传承的史料,勾勒出现在还不甚明了的两宋刻本东渐之大致经纬。指出在两宋时期虽不时有一些宋本书籍被带入平安,但基本上都仅局限于宋商的贿赂礼品。宋本真正大规模进入日本乃晚至宋末元初的镰仓幕府时期,... 本文旨在收集日本中世有关宋本传承的史料,勾勒出现在还不甚明了的两宋刻本东渐之大致经纬。指出在两宋时期虽不时有一些宋本书籍被带入平安,但基本上都仅局限于宋商的贿赂礼品。宋本真正大规模进入日本乃晚至宋末元初的镰仓幕府时期,与著名的金泽文库之创建有着密切的关联。另外,本文还通过对这一时期东亚海域局势的分析,将幕府儒将北条实时派船到大陆购买大批宋书及金泽文库创建的时间落实到1258年到1266年之间。同时还指出,金泽文库乃是幕府之公家藏书机构,幕府之所以要引进大批宋书、大力推行宋学,乃是希望借此来建立起幕府政权在文化上的权威,与京都的皇家贵族分庭抗礼。这种通过引进中国新书籍新思想来对抗旧有文化势力的做法,此后亦被日本历代武家政权所袭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刻本 镰仓幕府 北条时实 金泽文库 宋学
下载PDF
浅谈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争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晓彤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8-42,共5页
介绍了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争从开始到终结经历的三个阶段:清初,汉学与宋学的初步分化;清代中期,汉学形成了独立的学术派别,汉学与宋学形成了壁垒分明的对立;道咸以降,在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前,汉宋之争趋于汉宋兼采。汉宋兼采虽为传统儒学... 介绍了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争从开始到终结经历的三个阶段:清初,汉学与宋学的初步分化;清代中期,汉学形成了独立的学术派别,汉学与宋学形成了壁垒分明的对立;道咸以降,在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前,汉宋之争趋于汉宋兼采。汉宋兼采虽为传统儒学注入新的活力,但随着近代社会的变迁,传统儒学因不能适应近代社会的需要而出现异端,汉宋之争随之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汉学 宋学 汉宋之争
下载PDF
论宋代文化之基本形态及其在中国史上之位置 被引量:1
8
作者 戴景贤 《长江学术》 2015年第3期15-25,共11页
宋代之于中国历史,处于中古史之晚期。宋代文化之特殊性表现在:学术思想形成一种具有"形而上学"意义之"认识论",将有关"知识"理论与"道德"理论既分别亦合一;政治制度方面,在于企图打造一"... 宋代之于中国历史,处于中古史之晚期。宋代文化之特殊性表现在:学术思想形成一种具有"形而上学"意义之"认识论",将有关"知识"理论与"道德"理论既分别亦合一;政治制度方面,在于企图打造一"彻底官僚化之文官体制";文化方面,展现一种截然不同于汉唐之风格,宋代士大夫欲将政治之"理念"、"知识"与"效益思惟"三者合为一种动态之"识见";社会经济与社会结构方面,利用"崇儒"、"税商"、"劝农"、"奖工"等措施,活络社会之流动,产生发展之动能;宋代"民"之意识逐渐成为奠立"社会共同体"之基础;宋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对发达",并将技术运用于民生与商业;宋代之艺术与文学,不仅创作展现独有之风格,且发展出一种系统化之批评理论。宋所处之时代,乃至其位于中国历史之阶段,皆与欧洲文艺复兴相近,特其年代稍早。而理学崛起,及其所带动之影响,亦若具有一种浓厚之"人文主义"精神。宋代文化之于中国,就其内在之性格而言,实是一种文明之跃升,且以"潜在"之意义而言,亦具有一种"世界性影响"之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史 中国史 中国史之历史分期 宋代文化 宋代思想 宋代学术
下载PDF
巧心浚发 妙句云来——评范仲淹的律赋 被引量:2
9
作者 周兴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51-56,共6页
范仲淹是北宋律赋发展史上的转折性人物。他的赋现存作品数量多,在题材、内容上均有拓展,既有济世之思、治国之道,也包含了对世界和人生哲理的论述,使律赋完成了由歌手到思想者的角色转换。他的律赋创作技巧精熟,且时有创新:破题及句式... 范仲淹是北宋律赋发展史上的转折性人物。他的赋现存作品数量多,在题材、内容上均有拓展,既有济世之思、治国之道,也包含了对世界和人生哲理的论述,使律赋完成了由歌手到思想者的角色转换。他的律赋创作技巧精熟,且时有创新:破题及句式整齐中有变化;用韵符合要求且多创变;对仗尤工,琢句尤精,用事引典,化用自然。他还总结了律赋的创作规律,对律赋学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仲淹 律赋 宋学
下载PDF
宋型文化视野中的刘敞文章解读
10
作者 何婵娟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1期204-208,共5页
文章在宋型文化视野中解读刘敞文章,分析宋学怀疑、创新精神对于刘敞文章的影响;分析宋代士风对于刘敞为人作文的影响,并结合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论述刘敞文章的艺术特色,阐述刘敞对于宋代学术的贡献,总结他学术、文章自成一家之风。
关键词 宋学 士风 古文运动 文风
下载PDF
思想史与哲学史视域下的“宋学”研究——以“宋学第一人”为中心
11
作者 刘丰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2年第4期93-102,176,共11页
“宋学”本是一个传统经学的概念,具有经学史上分期、分派的意义。在近代以来的学术研究中,陈寅恪首先提出“宋学”,是指宋代的文化。在后来的“宋学”研究中,“宋学”成为了一个史学概念,主要是研究者从史学的角度,尤其是从思想史的角... “宋学”本是一个传统经学的概念,具有经学史上分期、分派的意义。在近代以来的学术研究中,陈寅恪首先提出“宋学”,是指宋代的文化。在后来的“宋学”研究中,“宋学”成为了一个史学概念,主要是研究者从史学的角度,尤其是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宋代儒学做的历史的研究,他们所预设的前提甚至反对的目标,主要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对宋明理学的研究。思想史和哲学史的“宋学”研究,围绕“宋学第一人”展开的争论,典型地体现出两种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于宋代儒学以及理学的不同态度。总结、梳理这两方面的研究,探讨思想史与哲学史两种研究范式各自的来源、功能及其局限,无论对于“宋学”研究,还是对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深入,都是极有裨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学 理学 儒学 思想史 哲学史
原文传递
明代经学研究史述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翔宇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9-16,共8页
对明代经学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清代。清人对明代经学的认识以负面评价为主,其程度也由清初的有针对性的批判、清中期的全面否定、晚清的蔑视而不断加深。第二个阶段为近现代。近现代学者对明代经学的认识既受清人... 对明代经学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清代。清人对明代经学的认识以负面评价为主,其程度也由清初的有针对性的批判、清中期的全面否定、晚清的蔑视而不断加深。第二个阶段为近现代。近现代学者对明代经学的认识既受清人负面评价的深刻影响,也逐渐转向以积极、肯定的态度看待明代经学。无论是将明代经学视作宋学的余波加以否定,还是将其视作清学的滥觞而加以肯定,都不是全面、客观的态度。绵延近三百年的明代经学,有其独立的学术特点和学术价值,今后的明代经学研究应该就明代经学自身来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经学 宋学 清学 研究史
下载PDF
《汉学商兑》“集矢于戴震”说
13
作者 卢佑诚 《黄山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4,共4页
方东树的《汉学商兑》,是以桐城派为中坚的宋学对汉学的系统清算,汉学阵营以戴震为首,那么《汉学商兑》"集矢于戴震"就很自然。中国经学史上对方东树多所贬抑,但梁启超却认为其《汉学商兑》"为清代一极有价值之书"... 方东树的《汉学商兑》,是以桐城派为中坚的宋学对汉学的系统清算,汉学阵营以戴震为首,那么《汉学商兑》"集矢于戴震"就很自然。中国经学史上对方东树多所贬抑,但梁启超却认为其《汉学商兑》"为清代一极有价值之书"。故就《汉学商兑》中"集矢于戴震"处加以申说,以对梁启超的评论作一注释。方东树的《汉学商兑》除了门户之见、私人恩怨外,主要还是经学内部的学术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树 戴震 汉学 宋学 《汉学商兑》
下载PDF
胡宏对王安石经说及《周礼》的批评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方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9-34,共6页
胡宏站在理学立场,批王安石经说及所依傍的《周礼》,认为王氏所倚重的《周礼》乃伪妄之书,开理学家批评《周礼》之先河。理学与新学的相异处反映了双方理论存在着基本的差异;理学与新学的相同处又体现了宋学义理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发... 胡宏站在理学立场,批王安石经说及所依傍的《周礼》,认为王氏所倚重的《周礼》乃伪妄之书,开理学家批评《周礼》之先河。理学与新学的相异处反映了双方理论存在着基本的差异;理学与新学的相同处又体现了宋学义理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而与汉学重训诂的学风不同。新学、理学相同相异的学术观点,分别体现了己派及宋学的思想特色,并都为宋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宏 王安石 《周礼》 新学理学 宋学
原文传递
逻辑结构分析:中国经学史研究的新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邱梦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6-105,共10页
经学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经学的演进,既是经典体系整体性发展的过程,也是经学内在逻辑结构的演变过程。经学史的研究,既要关注经典体系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又要分析主导这种整体发展的内在逻辑。经学体系的内在逻辑,隐... 经学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经学的演进,既是经典体系整体性发展的过程,也是经学内在逻辑结构的演变过程。经学史的研究,既要关注经典体系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又要分析主导这种整体发展的内在逻辑。经学体系的内在逻辑,隐含在经典关系的结构建构之中。因此,对经典之间以及经典文本内部的逻辑结构进行分析,即逻辑结构分析法,是从经学体系形成的内在逻辑出发提出的研究方法。逻辑结构研究法,建立在经典体系的文本分析、结构分析,以及紧紧联系不同经学发展阶段时代背景的历史分析之上。引入逻辑结构分析法,将为经学史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经典体系 汉学 宋学 经学史方法论 逻辑结构分析法
原文传递
重重危机的嘉道年间学术变化
16
作者 王元琪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73-76,90,共5页
19世纪初期的清帝国面临人口激增、政治腐败、经济恶化等一系列社会危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界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正统汉学家开始反思汉学的流弊、强调经世与义理的今文经学的异军突起、关注边疆危机的西北史地研究热的兴起以... 19世纪初期的清帝国面临人口激增、政治腐败、经济恶化等一系列社会危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界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正统汉学家开始反思汉学的流弊、强调经世与义理的今文经学的异军突起、关注边疆危机的西北史地研究热的兴起以及宋学批评汉学割裂知识和道德联系的学术理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学 经学 嘉道年间 社会危机 汉学 宋学
下载PDF
论朱熹理学经典诠释法——以《论语》“亲亲相隐”为例
17
作者 魏子钦 黄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96-100,共5页
儒家哲学与文化自创始以来,其内部一直藏含着经典诠释的发展理路。《论语》是儒家诠释之渊薮,汉、宋学者对此曾有过诸多讨论。其中,朱熹兼采汉宋,推陈出新,有别他者。以朱子诠释《论语》“亲亲相隐”为例,试寻看朱熹经典诠释之法。朱子... 儒家哲学与文化自创始以来,其内部一直藏含着经典诠释的发展理路。《论语》是儒家诠释之渊薮,汉、宋学者对此曾有过诸多讨论。其中,朱熹兼采汉宋,推陈出新,有别他者。以朱子诠释《论语》“亲亲相隐”为例,试寻看朱熹经典诠释之法。朱子通过“训诂考据”与“义理”并举、“生命与文化融合的体知”的诠释法,成功地纠正了“汉宋之弊”,实现排佛辟老、挺立儒学之目的,使得“天理”“人情”的理学命题内化于先秦经典中,回向至“性与天道”理学议题处,这也使生命的学问(成己)与学问的生命(成物)贯通浃恰,彰显儒家文化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诠释 朱熹 汉学 宋学 “亲亲相隐”
下载PDF
宋学的研究及其现实意义
18
作者 陈义初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4,共4页
宋朝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经济科技高度发达,学术文化也高度繁荣,有重要研究价值。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研究宋学,要坚持尊重史实、解放思想。要繁荣文化,我们不能单单把模仿西方当... 宋朝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经济科技高度发达,学术文化也高度繁荣,有重要研究价值。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研究宋学,要坚持尊重史实、解放思想。要繁荣文化,我们不能单单把模仿西方当作文化现代化的门径。要借鉴宋学"更生之变"的理念,在积极汲取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的定向和重建的传统整合到新文明类型的构造过程之中,为人类做出伟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学 传统文化 现代文明 传承创新
下载PDF
论邵雍思想之结构、来历与其数理论、观物说对于理学之影响(三之二)
19
作者 戴景贤 《长江学术》 2017年第3期5-21,共17页
邵雍思想之受理学家重视,因于二程,而为朱子所承。然其事迹流传虽广,真知其思想之内涵、来历与其学术之性质者实尠。故对于理学之发展,康节是否具有影响?其影响为何?历来学者,能论之者亦寡。唯以今日学界所建立之"学术史"与&q... 邵雍思想之受理学家重视,因于二程,而为朱子所承。然其事迹流传虽广,真知其思想之内涵、来历与其学术之性质者实尠。故对于理学之发展,康节是否具有影响?其影响为何?历来学者,能论之者亦寡。唯以今日学界所建立之"学术史"与"思想史"之研究方法论之,则颇有可分析者。大体而言,康节思想之来历,最可据者,为二程之说。依其说,康节之学最要者有四:一为数,一为理,一为术,一为道。此四者皆中国学术思想所讨论,而康节之为取择,非纯然属儒家。本篇之主旨,在于论叙康节思想之由论"数"及"理",以与儒义相契之主要思想关键,乃至其"观物说"建构之理论结构;并进而分析其对于"理学"所造成之影响。至于其与道、释思想之异同,亦依议题之伸展,随文加以比论。本文共分三篇五节,即:一、康节"数论"之历史渊源及其"推数及理"之思想结构(上);二、康节"数论"之历史渊源及其"推数及理"之思想结构(下);三、康节观物说之认识论基础,及其设论所建构之"与理学之关连";四、康节持养工夫之精微,与其"数学"于学术方法上之限制,乃至其"数理论"所以未能真正融入"理学"之原因;五、康节所传图、数于《易》学之意义。此为三篇中之第二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雍 理学 易学 术数 中国思想史 中国哲学史
下载PDF
儒学各主要宗派中的孔子形象
20
作者 李跃红 《学术探索》 CSSCI 2013年第11期1-4,共4页
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孔子"具有丰富内涵。经今文学、经古文学和宋学等儒学主要宗派,从不同方面推举、模塑孔子,形成了孔子形象的多方面含义。分析了解儒学各宗派有关孔子的认识和定位,不仅对于了解孔子,而且对于把握... 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孔子"具有丰富内涵。经今文学、经古文学和宋学等儒学主要宗派,从不同方面推举、模塑孔子,形成了孔子形象的多方面含义。分析了解儒学各宗派有关孔子的认识和定位,不仅对于了解孔子,而且对于把握儒家和中国文化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皆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学 经今文学 经古文学 宋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