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CMLPa/18MLPa与3SELPaZ/18ELPa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氨基酸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胡耀 蒋海琴 +1 位作者 王君 宋锁言 《职业与健康》 CAS 2017年第24期3453-3456,F0003,共5页
目的对比3CMLPa/18MLPa与3SELPa Z/18ELPa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功能、氨基酸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4年5月—2016年12月在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治疗的104例耐多药肺结核分枝杆菌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 目的对比3CMLPa/18MLPa与3SELPa Z/18ELPa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免疫功能、氨基酸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4年5月—2016年12月在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治疗的104例耐多药肺结核分枝杆菌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治疗组给予3CMLPa/18MLPa(卷曲霉素、莫西沙星、利福喷丁、对氨基水杨酸钠)方案治疗,对照组给予3SELPa Z/18ELPa(链霉素、乙胺丁醇、利福喷丁、对氨基水杨酸钠)方案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氨基酸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 (1)疗效:治疗组的转阴率为69.23%,对照组的转阴率为36.54%,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χ~2=11.153,P<0.05);治疗组的病灶吸收率为80.77%,对照组的病灶吸收率为63.46%,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χ~2=3.873,P<0.05);(2)免疫功能:与治疗前对比,2组治疗后的Ig G、Ig A和Ig M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氨基酸:与治疗前对比,2组治疗后的8种氨基酸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天冬氨基酸和谷氨基酸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间其余6种氨基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细胞因子:与治疗前对比,2组治疗后的IL-6、IL-8、IL-17、s E-seletin、s P-seletin、s L-seletin、CD44、SICAM-1及SVCAM-1等细胞因子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西沙星与卷曲霉素联用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效果较好,能有效调节免疫功能和氨基酸水平,降低白介素、可溶性选择素及黏附分子水平,控制病情,有利于患者愈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莫西沙星 卷曲霉素 白介素 可溶性选择素 黏附分子
原文传递
烧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Ang Ⅱ、可溶性选择素及CD46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成书 王俊 +5 位作者 李恒 赵国凯 郑乐 程定 狄海萍 周平辉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2年第7期1145-1148,共4页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可溶性选择素及CD46变化。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诊治的60例烧伤患者(烧伤组)及60名健康体检健康人群(对照组),烧伤组根据烧伤等级再分为为两个亚组:Ⅱ度、Ⅲ...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可溶性选择素及CD46变化。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诊治的60例烧伤患者(烧伤组)及60名健康体检健康人群(对照组),烧伤组根据烧伤等级再分为为两个亚组:Ⅱ度、Ⅲ度烧伤,根据烧伤皮损面积分为≤30%、>30%。检测两组及烧伤组不同烧伤等级、不同烧伤皮损面积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γ-干扰素(IFN-γ)]、AngⅡ、可溶性选择素[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可溶性E-选择素(sE-选择素)]及CD46。结果烧伤组IL-2、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Ⅲ度烧伤患者IL-2、IFN-γ水平低于Ⅱ度患者,烧伤皮损面积>30%患者IL-2、IFN-γ水平低于烧伤皮损面积≤30%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组IL-6、TNF-α、IL-1β、AngⅡ、sP-选择素、s E-选择素及CD46水平高于对照组,Ⅲ度烧伤患者IL-6、TNF-α、IL-1β、AngⅡ、sP-选择素、sE-选择素及CD46水平高于Ⅱ度患者,烧伤皮损面积>30%患者IL-6、TNF-α、IL-1β、AngⅡ、sP-选择素、sE-选择素及CD46水平高于烧伤皮损面积≤30%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烧伤患者可出现血清促炎细胞因子、AngⅡ、可溶性选择素及CD46水平的升高,并与烧伤等级及面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炎症因子 AngⅡ 可溶性选择素 CD46
下载PDF
Early local intracoronary platelet activation after drug-eluting stent placement 被引量:3
3
作者 Ailiman Mahemuti Nicolas Meneveau +4 位作者 Marie-France Seronde FrancoisSchiele Mariette Mercier Evelyne Racadotand Jean-Pierre Bassand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2期1986-1991,共6页
Background Early local platelet activation after coronary intervention identifies patients at increased risk of acute stent thrombosis (AST). However, early changes in platelet activation in coronary circulation fol... Background Early local platelet activation after coronary intervention identifies patients at increased risk of acute stent thrombosis (AST). However, early changes in platelet activation in coronary circulation following drug-eluting stent (DES) implantation have never been reported. Methods In a prospective study of 26 consecutive elective stable angina patients, platelet activation was analyzed by measuring soluble glycoprotein V (sGPV) and P-selectin (CD62P) before and after implantation of either DES or bare metal stent (BMS). All patients were pretreated with clopidogrel (300 mg loading dose) and aspirin (75 mg orally) the day before the procedure. Blood samples were drawn from the coronary ostium and 10 - 20 mm distal to the lesion site. Results Consistent with the lower baseline clinical risk, the levels of CD62P and sGPV were within normal reference range, both in the coronary ostium and distal to the lesion befor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procedure. The levels of CD62P and sGPV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CD62P: (31.1 ± 9.86) ng/ml vs (29.5 ± 9.02) ng/ml, P=0.319 and sGPV: (52.4 ± 13.5) ng/ml vs (51.8 ± 11.7) ng/ml, P=0.674, respectively)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when compared with baseline. Changes in these platelet activation marker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stent types. Conclusions Intracoronary local platelet activation does not occur in stable angina patients before and immediately followina DES implantation when dual anti-Dlatelet is administ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NTS platelet activation THROMBOSIS P-selectin soluble glycoprotein V
原文传递
术前应用甲强龙能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因子 被引量:2
4
作者 胡晓亮 李渊博 +2 位作者 李君 蒯建科 高龙飞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13-317,共5页
目的探讨甲强龙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血管内皮活化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方法选取88例择期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44例):术前分别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20 mg(甲强龙组)或等渗盐水(对照组)。所... 目的探讨甲强龙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血管内皮活化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方法选取88例择期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44例):术前分别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20 mg(甲强龙组)或等渗盐水(对照组)。所有手术均采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麻醉,分别在术前及术后2、6、12、24 h采集血样,ELISA分析血管内皮细胞糖萼早期损伤的标志物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活化标志物[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 sTM)和E-选择素]、血管内皮细胞渗透性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浓度,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手术时间和罗哌卡因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2、6、12 h和24 h甲强龙组Syndecan-1、E-选择素和CRP明显降低,术后6、12 h和24 h甲强龙组sTM和VEGF明显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6、12 h和24 h甲强龙组Syndecan-1和E-选择素明显降低,CRP明显升高(P<0.05),术后6、12 h和24 h甲强龙组sTM和VEGF明显降低(P<0.05)。 结论术前给予甲强龙120 mg能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内皮活化,降低损伤的标志物水平,减轻全身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多配体蛋白聚糖1 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 E-选择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ymorphisms of P-selectin genes and plasma P-selectin concentration with thrombosis in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of Kazakh ethnicity
5
作者 Maerjiaen Bakeyi Zhi-Qiang Liu +3 位作者 Peng-Yi He Lei Zhang Yu-Chun Yang Muhuyati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20年第15期30-35,共6页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ymorphisms in rs1800807 and rs1800808 locies of P-selectin gene and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soluble P-selectin(sPs)and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Af)coupled with...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ymorphisms in rs1800807 and rs1800808 locies of P-selectin gene and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soluble P-selectin(sPs)and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Af)coupled with thrombosis in Kazakh ethnicity.Methods:This was a case-control study,enrolling hospitalized Kazakh Af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thrombosis and healthy subjects.PCR-RFLP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polymorphisms of the locies,and ELISA method was to measure plasma sPs concentrations.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Af thrombosis,only Af and control groups.Results:We enrolled 42 Af thrombosis,156 only Af and 307 control subjects.Carriers of GG genotype of the loci rs1800807 was the highest in Af thrombosis,followed by only Af and the lowest in the control groups(69 vs 23.7 vs 18.2%,P<0.001).Carriers of TT genotype of the loci rs1800808 was the highest in Af thrombosis,followed by only Af and the lowest in the control groups(31.0 vs 13.5 vs 8.1%,P<0.001).Plasma sPs concentrations was the highest in Af thrombosis group,followed by only Af group and the lowest in the control(52.20 vs 34.04 vs 35.85pg/mL,P<0.001).Plasma sPs concentr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carriers of GG genotypes of the loci rs1800807 than in those of CC and CG genotypes(45.75 vs 33.86 vs 39.26pg/mL,P<0.001)and also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carries of TT of the loci rs1800808 than in those of CC and CT(43.16 vs 36.74 vs 39.08pg/mL,P<0.001).GG type of rs1800807 loci(OR=3.35,95%CI:2.03-5.55)and TT type of rs1800808(OR=2.19,95%CI:1.65-2.90)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odd's ratio for Af thrombosis,compared with the wild genotype and the highest tertile of plasma sPs aslo showed higher odd's ratio(OR=1.31,95CI%:1.12-1.93),compared with the lowest tertile.Conclusion:polymorphisms of the locies of the PS gene were observed to exist in Af patients with thrombosis and with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plamsa sPs,suggesting their involvement in Af and thrombosis in Kazakh sub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uble P-selectin THROMBOSIS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下载PDF
针灸联合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SES、hs-CR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2
6
作者 余凌 王玉娇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第3期12-15,共4页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脑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康复组(n=23)和对照组(n=23),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脑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康复组(n=23)和对照组(n=23),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康复组在此护理基础上再进行针灸和早期康复。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Brrthal指数(BI)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后4周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清SES、hs-CRP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或0.05),且治疗后康复组NIHSS评分明显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BI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或0.05),且康复组评分明显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4周后,两组颈动脉参数Qm、Vm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或0.05),Rv、DR明显下降(P<0.01或0.05)。康复组治疗后Qm、Vm较对照组增高明显(均P<0.05),Rv、DR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均P<0.05)。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SES、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或0.05),且治疗后康复组血清SES、hs-CRP水平明显更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针灸联合早期康复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降低血清SES、hs-CRP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针灸 早期康复 可溶性E-选择素 高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sVCAM-1和sP-selectin的影响 被引量:41
7
作者 李保平 马金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年第4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的影响。方法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常规治疗,依达拉奉30mg/加生理盐水100ml,iv gtt,2次/d,连续14d),检...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和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的影响。方法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依达拉奉组(依达拉奉+常规治疗,依达拉奉30mg/加生理盐水100ml,iv gtt,2次/d,连续14d),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和可溶性P-选择素浓度的变化及两组的疗效。结果依达拉奉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且依达拉奉组治疗后患者血清sVCAM-1和sP-selectin的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依达拉奉治疗可以减轻缺血脑细胞的损害,有利于病情的康复,对脑缺血神经元的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VCAM-1和P-selectin的产生,从而阻断了白细胞向缺血区的浸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依迭拉奉 SVCAM-1 sP—selectin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对PCI术后患者ET-1、sP-sel及hs-CRP的影响 被引量:42
8
作者 赵培欣 江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可溶性P选择(soluble P-se-lectin,sP-sel)及高酶C反应蛋白(high ...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可溶性P选择(soluble P-se-lectin,sP-sel)及高酶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水平变化,评价丹红注射液对ET-1、sP-sel及hs-CRP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拟行PCI术的ACS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丹红组(36例)与常规组(34例)常规组,给予介入治疗及常规用药;丹红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从术后当日至术后第14日,用丹红注射液40mL稀释于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日。分别于术前(T0)、术后即刻(T1)、术后第24h(T2)、术后第14日(T3)采肘静脉血5mL,分离血浆后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血浆ET-1、sP-sel及hs-CRP的浓度进行不同时间点三者水平的组内组间比较,另选20名正常体检者做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丹红组与常规组T0,T1及T2时间点血浆ET-1、sP-sel及hs-CRP的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3时间点丹红组与常规组血浆ET-1、sP-sel及hs-CRP的水平均较对照组略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比较,丹红组T0,T1及T2时间点血浆ET-1、sP-sel及hs-CRP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间点丹红组ET-1、sP-sel及hs-CRP的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2周可明显降低ACS患者血浆ET-1、sP-sel及hs-CRP水平,表明其有一定的保护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及抑制炎症反应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内皮素-1 可溶性P选择素 高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P-选择素水平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间的关系 被引量:33
9
作者 屈晓冰 孙振球 +1 位作者 陈美娟 陈珑珑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17-621,共5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中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数量关系,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按照病变...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中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数量关系,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按照病变支数、Gensini评分和ACC/AHA冠状动脉病变A、B、C分型进行数量评估。结果①冠心病组P选择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180.6ng/L±60.5ng/Lvs.145.3ng/L±21.7ng/L,P<0.05);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P选择素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191.4ng/L±63.7ng/Lvs.141.3ng/L±17.9ng/L,P<0.01);③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P选择素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190.1ng/L±64.2ng/Lvs.157.2ng/L±43.4ng/L,P<0.05)。P选择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呈Spearman正相关(rs=0.349,P=0.003);与A、B、C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Spearman正相关(rs=0.358,P=0.002);与Gensini法评分呈线性正相关(r=0.391,P=0.001)。结论①细胞黏附分子P选择素水平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数量的影响,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病变程度和数量呈正相关。②P选择素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P-选择素 冠状动脉病变 病变程度 细胞黏附分子 急性心肌梗死
原文传递
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血清sP-selectin、sE-selectin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5
10
作者 刘艳秋 高美华 +2 位作者 李红林 解长银 章海飞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45-1249,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可溶性E-选择素在糖尿病前期、单纯糖尿病期、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时期的水平变化及其促进2型糖尿病发生的机制。方法:32例正常对照组、32例糖尿病前期患者、32例单纯糖尿病期患者及34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可溶性E-选择素在糖尿病前期、单纯糖尿病期、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时期的水平变化及其促进2型糖尿病发生的机制。方法:32例正常对照组、32例糖尿病前期患者、32例单纯糖尿病期患者及34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血清s P-选择素、s E-选择素的水平,同时测定体重指数(BMI)、血压(BP)、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甘油三脂(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结果:糖尿病前期组、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s P-选择素、s E-选择素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s P-选择素、s E-选择素水平与FBG、FINS、TG、Hb A1C、HOMA-IR呈明显正相关(P<0.01);s E-选择素与LDL-C呈负相关(P<O.05)。结论:s P-选择素、s E-选择素在糖尿病前期组、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是逐渐升高的,表明s P-选择素、s E-选择素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s P-选择素、s E-选择素与HOMAIR相关,提示s P-选择素、s E-选择素可能通过胰岛素抵抗促进2型糖尿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 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 可溶性P-选择素 可溶性E-选择素
下载PDF
孟鲁司特钠联合氨溴索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sE-SLT和sICAM-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7
11
作者 薛满 马春利 尹春燕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氨溴索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 E-SLT)、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宝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钠联合氨溴索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 E-SLT)、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宝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孟鲁组和常规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对症和氨溴索治疗,孟鲁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sE-SLT、sICAM-1水平,肺功能[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和治疗疗效、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孟鲁组和常规组治疗后血清sE-SLT(220. 25±24. 19 pg/ml vs. 284. 34±29. 87pg/ml,256. 25±26. 65 pg/ml vs. 282. 77±28. 45 pg/ml)、sICAM-1(223. 54±15. 21 ng/ml vs. 277. 43±27. 67 ng/ml,245. 12±15. 75 ng/ml vs. 274. 45±28. 01 ng/ml)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孟鲁组治疗后血清sE-SLT、sICAM-1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孟鲁组和常规组治疗后FVC(3. 63±0. 51 L vs. 2. 76±0. 32 L,3. 34±0. 43 L vs. 2. 75±0. 42 L)、FEV1(2. 82±0. 42 L vs. 1. 93±0. 26 L,2. 53±0. 27L vs. 1. 94±0. 33 L)、FEV1/FVC(62. 01±7. 66 vs. 46. 67±5. 56,56. 28±6. 67 vs. 46. 32±5. 28)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孟鲁组治疗后FVCL、FEV、FEV1/FVC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孟鲁组治疗有效率为96. 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8. 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孟鲁组和常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00%、14. 00%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氨溴索治疗可有效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s E-SLT、sICAM-1水平和肺功能,有利于提高患儿的治疗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孟鲁司特钠 氨溴索 可溶性E-选择素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sFlt-1、PIGF、25-羟基维生素D、vWF及P-选择素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钮玉洁 岑立微 李文会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92-195,共4页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因子(PIGF)、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 Flt-1)、25-羟基维生素D的活化形式1,25二羟基维生素D、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和P-选择素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9~12孕周准备在...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因子(PIGF)、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 Flt-1)、25-羟基维生素D的活化形式1,25二羟基维生素D、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和P-选择素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9~12孕周准备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完成产检和分娩的2 029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随访妊娠结局,将发生子痫前期者纳入病例组,共63例,其中发生轻度子痫前期45例(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18例(重度子痫前期组),选取上述2 029例中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正常孕妇252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s Flt-1、PIGF、25-羟基维生素D、v WF以及P-选择素水平,并比较其在轻度、重度子痫前期以及正常孕妇之间的差异,分析上述血清指标对子痫前期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s Flt-1水平显著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和对照组(1 467.3±342.3 pg/ml,1 143.3±214.3 pg/ml和724.3±125.3 pg/ml,F=5.453,P<0.001)。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PIGF水平显著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和对照组(25.64±8.43 pg/ml,39.42±9.34 pg/ml和50.32±10.31 pg/ml,F=6.342,P<0.001)。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和对照组(20.31±6.5ng/ml,34.52±7.31 ng/ml和40.32±7.34 ng/ml,P=0.025)。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清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和对照组(145.4±15.4 ng/ml,100.4±14.5 ng/ml和89.4±12.1 ng/ml,F=5.212,P=0.012)。三组之间血清v W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2)。逐步Logistic回归发现血清s Flt-1(OR=3.485,95%CI:2.342~7.126)、PIGF(OR=0.734,95%CI:0.545~0.891)水平对子痫前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妊娠早期s Flt-1、PIGF水平在子痫前期的发生中最具有预测价值,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促血管生成因子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 25-羟基维生素D 血管性假血友 病因子 P-选择素
下载PDF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9
13
作者 官成浓 徐军发 +2 位作者 银正民 潘达超 谢杰荣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56-258,共3页
目的 :探讨sP selectin与原发性肝癌发展及转移的关系以及化疗对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浆中sP selectin水平的影响。方法 :用ELISA法检测 5 4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sP selectin的含量。结果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 目的 :探讨sP selectin与原发性肝癌发展及转移的关系以及化疗对原发性肝癌病人血浆中sP selectin水平的影响。方法 :用ELISA法检测 5 4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sP selectin的含量。结果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中sP selectin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且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期及治疗效果有关 ,Ⅲ期病人较Ⅱ期病人高 (P <0 0 5 ) ,治疗前较治疗后高 (P <0 0 5 )。结论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浆sP selectin含量比正常人高 ,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及疗效而改变 ,故检测sP selectin有可能成为原发性肝癌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可溶性P-选择素 血清诊断
下载PDF
黏附分子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马丽萍 秦永文 +4 位作者 郑兴 吴弘 丁继军 赵仙先 陈少萍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4-47,共4页
探讨黏附分子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分析 88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临床资料 ,并经ELISA法检测患者循环血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sVCAM 1)、P选择素 (P selectin)水平。结果sICAM 1、sVCAM 1... 探讨黏附分子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分析 88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临床资料 ,并经ELISA法检测患者循环血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sVCAM 1)、P选择素 (P selectin)水平。结果sICAM 1、sVCAM 1和P selectin在冠心病患者循环血中明显增高 ,与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 ;P selectin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 [( 3 8 76± 6 74) μg L) ]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 [( 19 5 4± 1 72 ) μg L]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 0 1) ;sICAM 1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 (r=0 2 71,P <0 0 5 ) ;sVCAM 1与年龄和胆固醇呈正相关 (r =0 2 84,P <0 0 5 ;r=0 3 69,P <0 0 1)。提示循环血中黏附分子水平可反映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炎症反应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检测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P选择素 血液
下载PDF
不同剂量凉血活血复方对小鼠上皮细胞增殖、表皮细胞分化、血浆内皮素1及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的影响 被引量:12
15
作者 侯素春 刘晓明 +1 位作者 林熙然 季晓鹏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76-79,共4页
目的探索中药凉血活血复方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及考察量效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小鼠实验模型观察不同剂量凉血活血复方对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血浆内皮素1(ET-1)和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el... 目的探索中药凉血活血复方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及考察量效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小鼠实验模型观察不同剂量凉血活血复方对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血浆内皮素1(ET-1)和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的影响。结果中、高剂量凉血活血复方对表皮增殖、分化及血浆ET-1和血清sE-selectin均有明显调节作用。低剂量组仅对表皮增殖有抑制作用。结论凉血活血复方可能通过阻断多个发病环节起到治疗银屑病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剂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剂量 凉血活血复方 小鼠 上皮细胞 细胞增殖 表皮细胞 细胞分化 血浆内皮素1 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 银屑病
下载PDF
肺栓塞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被引量:13
16
作者 蒋玲 任英 罗翠花 《临床肺科杂志》 2007年第7期691-692,共2页
目的探讨肺栓塞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以发现更加简便、可靠的检测血小板活化的方法。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PS);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上活化标记物P-选择素(CD62p)。结果PTE患者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及血浆中可... 目的探讨肺栓塞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以发现更加简便、可靠的检测血小板活化的方法。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PS);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上活化标记物P-选择素(CD62p)。结果PTE患者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及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均明显高于高危人群及正常对照组(P<0.01);高危人群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及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高于正常对照组;栓塞面积越大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及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越高,血小板的活化程度越高;说明血小板活化在肺栓塞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结论PTE时,血浆P-选择素水平明显增高,参与了PTE的发生、发展。通过早期监测高危人群血浆P-选择素,对于预防肺栓塞有一定帮助。P-选择素可以作血栓性疾病的导向诊断和治疗提供崭新的途径。P-选择素简单、易测,上述两种方法均可作为常规检查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活化 肺栓塞 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 血浆中可溶性P-选择素(PS)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E-选择素、P-选择素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17
作者 史苏娜 梁日晶 +1 位作者 贾相科 任振芳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2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E-选择素(Es)、P-选择素(Ps)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邢台市第三医院116例AMI患者... 目的分析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E-选择素(Es)、P-选择素(Ps)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邢台市第三医院116例AMI患者,均符合PCI指征且实施该手术,在入院时、出院时均检测血清sICAM-1、Es和Ps水平。出院后所有患者随访至少6个月;对比MACE发生和未发生患者入院时、出院时血清sICAM-1、Es和Ps水平,分析其预测AMI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MACE的价值。结果MACE发生率为14.29%;MACE发生者和未发生者出院时血清sICAM-1、Es和Ps水平均低于入院时,且MACE发生者入院时、出院时血清sICAM-1、Es和Ps水平均高于未发生者,MACE发生者血清sICAM-1、Es和Ps变化率低于未发生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t=2.463、2.299、2.190;出院时:t=15.105、8.724、9.846;变化率:t=18.734、13.732、22.103,P<0.05);血清sICAM-1、Es和Ps水平变化率预测近期MACE发生的Cut-off值分别为19.16%、24.60%、28.47%,三者联合预测近期MACE发生的特异度与单独预测相近,敏感度和AUC均高于单独预测,且AUC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UC=0.927,Z=2.380、2.997、2.603,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近期MACE发生率高,且血清sICAM-1、Es和Ps水平均偏高,三者变化率联合对PCI术后近期MACE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E-选择素 P-选择素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E选择素、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和白细胞介素-25、-33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会娟 梁东阁 +1 位作者 常会娟 靳秀红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778-781,共4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E选择素(sE-SLT)、白细胞介素-25(IL-25)、白细胞介素-33(IL-33)的变化与其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E选择素(sE-SLT)、白细胞介素-25(IL-25)、白细胞介素-33(IL-33)的变化与其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作为急性期组(n=90)、哮喘缓解期患儿为缓解期组(n=60),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n=60)。检测3组的血清sE-SLT、sICAM-1、IL-25及IL-33、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用力肺活量(FVC)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期组的血清sE-SLT、sICAM-1、IL-25及IL-33明显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P<0.05);缓解期组的血清sE-SLT、sICAM-1、IL-25及IL-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组的FEV1、PEF、FVC明显低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P<0.05);缓解期组的FEV1、PEF、FV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的血清sE-SLT、sICAM-1、IL-25及IL-33水平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5);中度组的血清sE-SLT、sICAM-1、IL-25及IL-33水平高于轻度组(P<0.05);支气管哮喘急性期组患儿血清sE-SLT、sICAM-1、IL-25及IL-33水平与FEV1、PEF测定值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sE-SLT、sICAM-1、IL-25及IL-33水平升高与支气管哮喘患儿病情发作及其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E选择素 白细胞介素-25 白细胞介素-33
下载PDF
重症肺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11
19
作者 林洁如 许梅 +2 位作者 叶贤伟 张湘燕 彭春红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1期1349-1353,共5页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选择素(sES)、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83例在重症监护病房治疗超过24 h的重症肺炎患者,按预后分为存活组(44例)和死亡组...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选择素(sES)、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83例在重症监护病房治疗超过24 h的重症肺炎患者,按预后分为存活组(44例)和死亡组(39例),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中sES、sICAM-1及sVCAM-1水平,应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筛选重症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3种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和APACHEⅡ评分对重症肺炎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死亡组的氧合指数(PaO 2/FiO 2)明显低于存活组,死亡组的APACHEⅡ评分、白细胞计数(WBC)、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的血清sES、sICAM、sVCAM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ES、sICAM、APACHEⅡ评分是影响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sES、sICAM和APACHEⅡ评分均对重症肺炎的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3个指标的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对重症肺炎患者死亡危险性的预测价值。结论:重症肺炎患者血清中sES和sICAM的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sES、sICAM联合APACHEⅡ评分可有效预测重症肺炎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预后 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 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选择素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膈下逐瘀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质代谢和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朱晓松 方涛 +2 位作者 陈文慧 谭丽萍 石安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33期4-7,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膈下逐瘀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按完全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药物干预组。空白组基础饲料喂养,其余高脂饲料喂养,持续喂养12周。8周末药物干预组开始给药,动态观察各组大... 目的研究膈下逐瘀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按完全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药物干预组。空白组基础饲料喂养,其余高脂饲料喂养,持续喂养12周。8周末药物干预组开始给药,动态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肝指数、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组织TG和TC含量,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和可溶性P-选择素(CD62p)的含量。结果 8周末模型组HE染色的肝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到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占肝小叶的比例>1/3,证明造模成功,12周末模型组大鼠各项检测指标与空白组比较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干预组大鼠各项检测指标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膈下逐瘀汤对于改善NAFLD大鼠肝细胞脂质沉积有着显著的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代谢、减少CD62p的表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下逐瘀汤 非酒精性脂肪肝 血小板 可溶性P-选择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