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府部门超强控制:制约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要害性问题 被引量:57
1
作者 吴康宁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1,共6页
政府部门对于学校的超强控制,已成为妨碍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要害性问题。政府部门常常将教育改革的设计者、指导者、管理者、监督者、调控者及评价者等多种角色集于一身,导致学校难以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主体;不受限制的权力,是政府... 政府部门对于学校的超强控制,已成为妨碍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一个要害性问题。政府部门常常将教育改革的设计者、指导者、管理者、监督者、调控者及评价者等多种角色集于一身,导致学校难以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主体;不受限制的权力,是政府部门得以对学校超强控制的主要原因;限制政府部门的权力,乃是有效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教育管理体制 办学自主权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生“减负”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51
2
作者 张冰 程天君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3-39,共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学生"减负"历程相继经历了四个阶段:"初期探索"阶段从身体健康出发减轻学生负担;"过度矫正"阶段大力减轻智育负担;"观念转向"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缓解升学压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学生"减负"历程相继经历了四个阶段:"初期探索"阶段从身体健康出发减轻学生负担;"过度矫正"阶段大力减轻智育负担;"观念转向"阶段推进素质教育缓解升学压力;"正本清源"阶段全方位综合治理减轻课外负担。反思历史,阶层跃迁焦虑导致的升学竞争,是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以"应试教育"为纽带的"利益联盟",是学生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展望未来,正确理解学生"负担"的内涵,是坚定不移推进减负工作的前提;增强减负政策的科学制定、民主推进和利益回报,是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关键;坚持"以人为本"的多元而有质量的新教育公平观,是真正实现减负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负担 “减负” 教育政策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反思我国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 被引量:33
3
作者 吴康宁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9,共5页
阐述对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状况进行判断的依据,分析我国教育改革舆论支持的基本特征及其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提出改变教育改革舆论支持方式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 教育改革 舆论 舆论支持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文化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图绘布迪厄教育社会学 被引量:28
4
作者 朱国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3-189,224,共17页
作为一种符号暴力理论,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基于文化专断性的理论假设。它的一个主要观点是文化再生产的隐秘目的在于进行社会再生产。透过教学行动、教学权威、教育工作和教育系统这一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可以把握布迪厄教育... 作为一种符号暴力理论,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基于文化专断性的理论假设。它的一个主要观点是文化再生产的隐秘目的在于进行社会再生产。透过教学行动、教学权威、教育工作和教育系统这一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联系,可以把握布迪厄教育理论的内在肌理构成。各个阶级的教育习性与其在社会空间中所处的位置相关。通过将社会区隔转化为学术区隔,教育体制将社会区隔合法化了。教育体制垄断了特定资本,主要是文凭的生产、分配和转换,并以其区隔的逻辑向社会世界强加以符号暴力。权力场深度渗透、影响着教育场,威胁着教育自主性。布迪厄的教育理论及其经验研究,引起了诸多争鸣,它具有进一步思考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 符号暴力 教育社会学 文化专断性
下载PDF
改革教育改革——从作为政治—经济改革到作为社会—文化改革 被引量:26
5
作者 程天君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20,共6页
新中国60年来的教育历程大体是一个改革的过程。其间诸多重大教育改革,均为基于政治—经济需要和逻辑推论而操持的教育改革。建国初年,伴随着新民主主义教育政策的颁布,思想改造运动政治化地整饬了教师的角色;"52调整"既是经... 新中国60年来的教育历程大体是一个改革的过程。其间诸多重大教育改革,均为基于政治—经济需要和逻辑推论而操持的教育改革。建国初年,伴随着新民主主义教育政策的颁布,思想改造运动政治化地整饬了教师的角色;"52调整"既是经济重工业化的迫切需要,也是政治整齐化的重大举措;"85决定"则直接造就了此后20年转移政治—经济义务的"义务教育",并与重点学校制度一道使教育公平问题积重难返。1992改元市场经济以降,教育改革,尤其高等教育改革惟经济主义马首是瞻,走上"扩招""、升级"、"并校"的产业化和大跃进之路。作为政治—经济改革的教育改革,要么沦为政治的工具,要么用于经济的筹码,抑或受二者钳夹,效果堪忧。有必要改革教育改革,走向作为社会—文化的教育改革,并保有文化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政治—经济改革 社会—文化改革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杂乱有章:辅导机构学校化与学校辅导机构化——兼对校外“辅导热”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程天君 陈晓陆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9-120,共12页
从近代学校的兴起到学校系统在工业化国家的确立再到其他国家的仿效,公共大众学校教育在全球推广普及。然学校教育对学业成绩的残酷投注而其自身在提升学业成绩上的能力不足,驱使家庭购买大量校外辅导及相关服务以助子女取得学业佳绩,... 从近代学校的兴起到学校系统在工业化国家的确立再到其他国家的仿效,公共大众学校教育在全球推广普及。然学校教育对学业成绩的残酷投注而其自身在提升学业成绩上的能力不足,驱使家庭购买大量校外辅导及相关服务以助子女取得学业佳绩,这在一些国家业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制度化组成部分。通过效法并补充学校教育同时辅以世界教育文化的助推,课外辅导(影子教育)得以在全球扩张并挑战着学校教育。辅导机构有望成为教育组织系统的有机构成;学校在课程设置、运作管理等方面亦呈现与辅导机构相似、兼容之端倪。学校与辅导机构在明争暗合中形影游移、界限模糊,衍生一种混合型教育组织或有可能。依此而论,消除校外"辅导热"大抵是个伪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影子教育” 制度理论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乡村小学的兴衰起伏 被引量:20
7
作者 程天君 王焕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12,33,共11页
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的过程,乃是乡村小学从无到有、由少而多,进而由盛转衰的过程。文章通过文献归纳、数据统计和案例分析,把乡村小学的兴衰变迁划分为兴起之初(1901-1949)、曲折发展(1949-1997)、走向衰落(1... 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的过程,乃是乡村小学从无到有、由少而多,进而由盛转衰的过程。文章通过文献归纳、数据统计和案例分析,把乡村小学的兴衰变迁划分为兴起之初(1901-1949)、曲折发展(1949-1997)、走向衰落(1997-2014)三大历史时期,由此追溯中国乡村小学的历史脉络,探寻中国乡村小学的未来走向。从最初的强行植入到今天的强力拔出,乡村小学之于乡村社会犹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过客,兴衰变迁只经历了短短一个世纪。这是时代的命运,更是政府的"宏图"。乡村小学的急剧衰落令乡村学生和家长承受诸多伤痛,形成"城挤、村空"的教育局面,而乡村社会在此过程中则变得愈加衰败,"空心化"、"荒漠化"现象更加严重。故乡村小学不可一刀切式地裁撤,而应该尽量采取"保守疗法",着力保护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农村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小学 文字下乡 文字上移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作为一种规训策略的学校时间 被引量:20
8
作者 桑志坚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1-35,共5页
在福柯的思想体系中,学校不再是促进发展与成长的教育场所,而是一个充满权力技术的重要规训场域。因此,学校时间配置并非仅是教育的要求,而是权力的微观运作。更具体地说,在学校时间的现实层面,权力通过"切分—嵌入"、"... 在福柯的思想体系中,学校不再是促进发展与成长的教育场所,而是一个充满权力技术的重要规训场域。因此,学校时间配置并非仅是教育的要求,而是权力的微观运作。更具体地说,在学校时间的现实层面,权力通过"切分—嵌入"、"同步—排斥"以及"延展—内化"等三种微观机制实施规训;而这也使得学生的身体呈现出了片段化、冷漠化和机械化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时间 规训机制 身体时间化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赞同? 反对? 中立?——再论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 被引量:16
9
作者 吴康宁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0,共7页
"赞同与否"是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基本标识","多大比例的赞同"决定着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广度","多大程度的赞同"影响到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强度","为什么赞同"... "赞同与否"是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基本标识","多大比例的赞同"决定着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广度","多大程度的赞同"影响到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强度","为什么赞同"关系到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纯度","谁赞同"则涉及到教育改革社会基础中的"关键人群"。只有全面了解所有这些因素,才能切实把握教育改革人心向背的具体状况,准确判断教育改革社会基础的成熟程度,从而为教育改革的决策提供较为可靠的民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社会基础 衍生利益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合作学习:情面、“和合”与教学秩序再生产--基于“过程-结构”视角的比较个案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龚伯韬 程天君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6-75,共10页
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但却多存弊病,这与依赖西方"系统-要素"理论而缺少本土理论指导实践不无关联。以"过程-结构"视角重审本土情境中的合作学习实践,或可破解此困境。研究表明,照顾情面以维护关系"... 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但却多存弊病,这与依赖西方"系统-要素"理论而缺少本土理论指导实践不无关联。以"过程-结构"视角重审本土情境中的合作学习实践,或可破解此困境。研究表明,照顾情面以维护关系"和合"的主体行动逻辑贯穿合作学习始终,在行动主体与时空、制度及文化结构的相互作用下,"合作的学习"被异化为"合作的和合",并再生产了和合的人际关系与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秩序。推动合作学习有效实施,需转变合作学习研究范式,加强本土理论发展与现实情境实践的关联,优化相关制度结构,增强师生合作水平,融洽"和合"与"合作"的关系,实现合作学习由"合作的和合"走向"和合的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学习 硕士研究生 和合 教学秩序 教育社会学
原文传递
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 被引量:12
11
作者 钱民辉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5-77,共13页
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现代性、后现代性、全球性”已经形成了一条特殊的逻辑线索,并以主题的形式进入了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教育社会学在现代性的主题思考与建构中,其理论如同社会学理论一样形成了“宏大叙事体”和“基础主义”;... 在当代社会科学领域,“现代性、后现代性、全球性”已经形成了一条特殊的逻辑线索,并以主题的形式进入了社会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教育社会学在现代性的主题思考与建构中,其理论如同社会学理论一样形成了“宏大叙事体”和“基础主义”;后现代性试图在超越现代性的同时,将教育社会学理论变成多元和具有反思性; 当一种扩展的现代性——全球性进入我们的视野时,教育社会学家不得不把自己的研究视野从传统单一的“民族”、“社会”、“国家”扩展到国际乃至全球社会,并在研究范式上打破以民族国家中心论、人类中心论、西方中心论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性研究范式”,使得建构一种适应全球的教育社会学概念和理论体系日益成为必要和紧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社会学 核心主题 现代性 后现代性 全球性
下载PDF
深化教育改革需实现的三个重要转变 被引量:14
12
作者 吴康宁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1,共7页
深化教育改革需实现三个重要转变,要想真正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取得根本突破,就需要在改革的主要行动方式上,从机械地"摸着石头过河"转变为有序地"沿着线路前行";在改革的顺序安排上,从一味地"先易到难"转... 深化教育改革需实现三个重要转变,要想真正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取得根本突破,就需要在改革的主要行动方式上,从机械地"摸着石头过河"转变为有序地"沿着线路前行";在改革的顺序安排上,从一味地"先易到难"转变为敢于"先难后易";在改革的外部条件企求上,从消极地"等待社会变化"转变为积极地"推动社会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权力—利益”结构中的教师 被引量:14
13
作者 常亚慧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2011年第1期63-67,共5页
无论是基于教师自身体验的解析,还是立足社会公众经验的审视,"教师是谁"都是当下教师教育与教育改革绕不开的一个议题。学校不仅仅是"教育"机构,在学校日常运作中,不同权力主体都在构筑不同的利益,学校生活呈现为... 无论是基于教师自身体验的解析,还是立足社会公众经验的审视,"教师是谁"都是当下教师教育与教育改革绕不开的一个议题。学校不仅仅是"教育"机构,在学校日常运作中,不同权力主体都在构筑不同的利益,学校生活呈现为复杂的"权力-利益"结构。在这个结构网络中,教师的存在呈现为象征性、区隔性、原子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利益”结构 教师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新社会背景下教育与经济生活之关系——再思“符应原则” 被引量:13
14
作者 罗云 曾荣光 卢乃桂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7-94,共8页
教育与经济生活之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主题,鲍尔斯与金蒂斯提出的“符应原则”是在该主题上的一个重要表述。本文以此为理论起点,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新社会背景下教育与经济生活的关系。研究表明相对于“... 教育与经济生活之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主题,鲍尔斯与金蒂斯提出的“符应原则”是在该主题上的一个重要表述。本文以此为理论起点,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新社会背景下教育与经济生活的关系。研究表明相对于“符应原则”,新社会背景下,教育与经济生活之间的符应关系愈趋紧密,并呈现诸多新特征。在此结论之下,本文进一步透析教育社会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所遭遇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与经济 教育社会学 教育“准市场” “符应原则”
下载PDF
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地位流变——兼论开展劳动教育的时空背景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南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9-49,共11页
劳动教育思想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时空背景,其既受制于历史的沿革,也为社会条件所制约。劳动教育的思想虽然在晚近时期才得到广泛关注,但在早期的学校教育中已初露端倪,劳动教育的地位也随着中西方不同的演进路线而更迭。考察制约... 劳动教育思想的诞生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时空背景,其既受制于历史的沿革,也为社会条件所制约。劳动教育的思想虽然在晚近时期才得到广泛关注,但在早期的学校教育中已初露端倪,劳动教育的地位也随着中西方不同的演进路线而更迭。考察制约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地位流变的社会条件可知:我国早期的劳动教育长期处于以“世袭”“选举”为脉络的“政治社会”中,基本遵循着“混沌—分离—遁隐—重现”的演变历程;西方早期的劳动教育则主要顺应“经济社会”而发展,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哲学和资本主义精神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的劳动教育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会通下正式登场,根据社会历史情境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满足国家建设需要的成型期、抵御资本逻辑兴起的式微期和重返全面发展初心的转型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不仅需具备历史比较的视野,也要厚植社会支持的土壤,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思想演变 地位流变 时空背景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教师流动:城乡失衡与学校类型差异 被引量:13
16
作者 常亚慧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48,共11页
师资力量是彰显学校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优质的师资结构更是一所学校良性运行的有力保障。国家分配、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是当前中小学师资的主要来源方式,后两种方式更是城市学校与城镇优质学校师资来源的主体。优质学校通过引入高学历、... 师资力量是彰显学校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优质的师资结构更是一所学校良性运行的有力保障。国家分配、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是当前中小学师资的主要来源方式,后两种方式更是城市学校与城镇优质学校师资来源的主体。优质学校通过引入高学历、强能力、偏男性的中青年优秀教师,不断重组师资结构、重构学校资源、重塑学校声誉;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则因结构性资源不足,面临着优秀师资不断外流的窘境。叠加的不利处境造成城乡师资的结构性断裂和总体布局失衡,更制约乡村教育的振兴与纵深发展。因此,保持学校师资结构的均衡性与合理性是我国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新时代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教师流动 优质学校 薄弱学校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回顾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长伟 杨昌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年第3期42-47,共6页
20世纪的中国教育社会学分为三个阶段:孕育创建期(20世纪初—1949年),停滞沉沦期(1949—1979年)和重建发展期(1979—2000年)。从制度化的视角回顾三个阶段的教育社会学发展,对21世纪的教育社会学发展将会有所助益。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大陆 教育社会学 发展 学术制度 学科建设
下载PDF
开放大学转型与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遐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20-24,共5页
在广播电视大学向国家开放大学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和教师个体对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扮演存在更高的期待,而各方面资料显示,目前电大系统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知、角色扮演特点仍然存在模糊和冲突的现象,而远程教育教师的权力生态也需要进一... 在广播电视大学向国家开放大学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和教师个体对远程教育教师的角色扮演存在更高的期待,而各方面资料显示,目前电大系统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认知、角色扮演特点仍然存在模糊和冲突的现象,而远程教育教师的权力生态也需要进一步改善,因此,开放大学的教师角色需要合理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大学 教师角色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精明 张丽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共9页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历程,重点就学科定位、学科自觉意识、学科知识体系及主要学术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建立,其分支领域、分支学科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历程,重点就学科定位、学科自觉意识、学科知识体系及主要学术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建立,其分支领域、分支学科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注重实际问题的"规范性研究"、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研究以及解释性教育社会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成就,而具有独特学科性格、学科知识构型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应是本学科未来发展的首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社会学 学科发展 30年回顾
原文传递
大学生“蚁族”现象的教育社会学探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胡春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3-170,共8页
近年来,聚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大学生"蚁族"群体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他们游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却迟迟无法踏入理想的边界。该群体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社会新型群体,而是中国社会及其教育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折射,... 近年来,聚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大学生"蚁族"群体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他们游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却迟迟无法踏入理想的边界。该群体不仅是一种单纯的社会新型群体,而是中国社会及其教育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折射,更是蜂拥而至的奋斗之路受阻导致的结果。阶层固化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社会发展之路也会相应地受阻,从而得不到良性循环,引起社会不同阶层之间诸多矛盾及其问题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蚁族 社会流动 高等教育 教育社会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