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9篇文章
< 1 2 1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仿真内镜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杰 张镭 +2 位作者 郝建宇 关玉盘 张澍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8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小肠CT仿真内镜(CTVE)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GE Lightspeed pro16或V64型螺旋CT扫描机对全腹行薄层容积扫描,并同时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应用GE公司的图像分析软件中的Navigator软件包进行影像后处理,形成小肠三... 目的探讨小肠CT仿真内镜(CTVE)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GE Lightspeed pro16或V64型螺旋CT扫描机对全腹行薄层容积扫描,并同时进行螺旋CT增强扫描,应用GE公司的图像分析软件中的Navigator软件包进行影像后处理,形成小肠三维重建图像,结合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做出诊断。共对46例疑有小肠疾病的患者进行CTVE检查。结果46例患者中CTVE检出小肠病变27例,其中间质瘤10例,恶性间质瘤1例,血管病变1例,血管脂肪瘤3例,结石2例,淋巴瘤1例,黏膜水肿、糜烂1例,肠腔狭窄1例,假性梗阻1例,憩室2例,息肉3例,克罗恩病1例;检查结果为正常小肠7例,以上均经手术或双气囊内镜检查证实;另有12例病变CTVE未能检出。CTVE的诊断正确率73.9%(34/46),对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为90.9%(20/22)。结论小肠CTVE是安全、无创性检查小肠病变的有效方法,可适用于那些不能耐受小肠镜的患者,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诊断 CT仿真内镜 双气囊内镜
原文传递
MSCT重建技术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2
作者 华广美 尹化斌 +1 位作者 万凯明 钱亭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在小肠间质瘤(SI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MPR、MIP重建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结果:18例患者共检出20个病灶,空、回肠各9个,十二指肠2个,平均直径6.7c...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在小肠间质瘤(SIS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MPR、MIP重建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结果:18例患者共检出20个病灶,空、回肠各9个,十二指肠2个,平均直径6.7cm(2.2~17cm)。病理分型:高危60%(12/20),中危15%(3/20),低危25%(5/20),极低危为0。典型CT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肿块,多为外生型,血供较丰富,常出现囊变坏死,可见气液平及阳性对比剂。55%(11/20)MPR、MIP可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27.8%(5/18)伴发其他肿瘤。肝脏、淋巴结转移1例。结论:小肠间质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及MPR、MIP重建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小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与恶性程度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章锦伟 刘啸峰 +1 位作者 钱彬 徐鹏举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795-1799,共5页
目的术前准确确定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危险度对后期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已被应用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且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分析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多层螺... 目的术前准确确定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危险度对后期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已被应用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且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分析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表现与恶性程度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03-2018-08-26池州市人民医院16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SIST患者。分析MSCT动态增强及三维重建资料,依据病理危险度分组,低危组7例,高危组9例。观察比较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有无坏死、强化程度、肿瘤血管、表面溃疡、瘤内积气、瘤周脂肪浸润及有无转移的差异。结果16例患者均为单发病变。低危组与高危组在肿瘤大小(P<0.001)、肿瘤形态(P=0.035)和生长方式(P=0.0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危组肿瘤直径大于低危组;高危组肿瘤形态多呈不规则或分叶状(88.9%),低危组多呈圆形或椭圆形(71.4%);高危组肿瘤多表现为外生型生长(88.9%)。结论MSCT动态增强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对SIST危险度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和生长方式方面特征,有助于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对术前疾病评估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危险度
原文传递
山莨菪碱对失血性休克兔小肠微循环血量及血液酸碱度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林世清 冯霞 +2 位作者 杨芃 黑子清 黄文起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失血性休克兔小肠微循环血流量及血液酸碱度变化情况。方法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山莨菪碱治疗组(S组,n=8)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n=8)。复制兔重度失血性休克及复苏的动物模型,在休克期间分别予等容...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失血性休克兔小肠微循环血流量及血液酸碱度变化情况。方法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山莨菪碱治疗组(S组,n=8)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n=8)。复制兔重度失血性休克及复苏的动物模型,在休克期间分别予等容量的山莨菪碱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治疗,复苏60min。观察放血前、放血后10、30、60min小肠黏膜微循环血流量、动脉平均血压、中心静脉压。在放血前、放血后10、30、60min取颈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液少量进行血气分析。结果放血后两组动物休克期小肠黏膜微循环血流量均比放血前明显降低(P〈0.05);回输血液后S组动物小肠微循环血流量恢复,与放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动物在再灌注10、30、60min时的微循环血流量明显低于放血前(P〈0.05)。在再灌注60min时S组的颈动脉血pH值、BE值高于c组(P〈0.05);而对肠系膜上静脉血,S组在再灌注30、60min时的pH值高于C组,在再灌注10、30、60min时的BE值高于C组(P〈0.05)。结论山莨菪碱能改善失血性休克时肠黏膜微循环,有利于更快清除肠微循环蓄积的酸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莨菪碱 小肠 再灌注损伤 微循环
原文传递
缺血预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骨骼肌、小肠和肺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刘燕 彭海兵 +2 位作者 高洪波 张博 张连元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8-450,共3页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骨骼肌、小肠、肺功能损伤变化,并探讨缺血预适应(IPC)的保护效应及机制。方法: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对照(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预适应(IPC+I/R)组。分别测定血...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骨骼肌、小肠、肺功能损伤变化,并探讨缺血预适应(IPC)的保护效应及机制。方法: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对照(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预适应(IPC+I/R)组。分别测定血浆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测定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含量以及TXB2/6-keto-PGF1α比值的变化;测定骨骼肌、小肠、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肺湿干比(W/D)及小肠组织DAO含量。观察骨骼肌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IPC+I/R组血浆LDH、CK、ROS、MDA、TXB2/6-keto-PGF1α比值明显低于I/R组,PaO2较I/R组明显升高。IPC+I/R组肺湿干比(W/D),骨骼肌、肺、小肠组织MPO含量明显低于I/R组,而小肠DAO活性升高。骨骼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减轻。结论:缺血预适应减轻了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小肠、肺功能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氧化损伤、改善TXB2/6-keto-PGF1α的平衡关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适应 骨骼肌 小肠
下载PDF
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6
作者 罗政仁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3年第5期291-293,共3页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0月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20例,给予沙利度胺片100mg/d口服,疗程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患者临床疗效总...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0月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20例,给予沙利度胺片100mg/d口服,疗程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患者临床疗效总评分由治疗前的(14.56±3.30)分降至治疗后的(5.23±3.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20例患者平均出血次数为(1.00±1.13)次,输血量为(100.00±230.01)mL,均比治疗前显著减少[(11.12±5.73)次和(1338.22±1451.32)mL,P值均〈0.01);治疗后血红蛋白含量为(9.41±2.17)g/mL,比治疗前的(5.68±1.60]g/mL)显著上升(P〈O.01]。结论沙利度胺对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的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可望成为一种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出血 沙利度胺 小肠 血管发育不良 治疗
下载PDF
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天梅 南琼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948-951,共4页
近年来,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small 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SI-NENs)的诊断率显著上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SI-NENs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时往往已发生肠系膜和淋巴结转移,目前手术切除仍是SI-NENs唯一能够实现治愈... 近年来,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small 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SI-NENs)的诊断率显著上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SI-NENs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时往往已发生肠系膜和淋巴结转移,目前手术切除仍是SI-NENs唯一能够实现治愈的治疗方法,对于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可根据个体情况考虑行局部介入治疗、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和药物治疗。本文就SI-NENs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肿瘤 小肠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水牛初乳粉和常乳粉对新生仔猪小肠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陈瑞芳 郭傲民 +2 位作者 耿丹 张海燕 王士长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7-143,共7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水牛初乳粉、常乳粉对0~72h新生仔猪小肠组织形态结构发育的影响。试验以新生仔猪为研究对象,分别饲喂水牛初乳粉(SCR组)、水牛常乳粉(SC组)、葡萄糖盐水(PY组),以0日龄新生仔猪(XD组)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水... 本试验旨在研究水牛初乳粉、常乳粉对0~72h新生仔猪小肠组织形态结构发育的影响。试验以新生仔猪为研究对象,分别饲喂水牛初乳粉(SCR组)、水牛常乳粉(SC组)、葡萄糖盐水(PY组),以0日龄新生仔猪(XD组)作为对照。结果表明,水牛初乳粉使新生仔猪小肠绒毛密集、粗壮、排列整齐,肌层厚度、固有膜厚度增加。SCR组与XD组相比,十二指肠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固有膜厚度和空肠绒毛宽度、肌层厚度及回肠绒毛高度均极显著增加(P〈0.01);SCR组与PY组相比,十二指肠绒毛宽度及空肠绒毛宽度、肌层厚度均极显著增加(P〈0.01)。水牛常乳粉使新生仔猪小肠黏膜受损,黏膜上皮脱落,肌层变薄,固有膜裸露,小肠绒毛坍塌、稀疏变短。SC组与XD组相比,十二指肠肌层厚度和空肠绒毛高度、绒毛宽度、肌层厚度、固有膜厚度及回肠绒毛宽度、固有膜厚度均呈降低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SC组与PY组相比,空肠肌层厚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水牛初乳粉能显著促进新生仔猪小肠发育,尤其对空肠影响最大,其次为十二指肠,而对回肠的影响相对较小;水牛常乳粉不能对新生仔猪肠黏膜形成保护并促进其生长发育,在新生仔猪最初发育的72h内其价值不如葡萄糖盐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乳粉 常乳粉 新生仔猪 小肠 组织形态
下载PDF
3种不同肠道准备方法在CT小肠造影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马周鹏 陈炳叶 +2 位作者 傅其添 付文兵 林观生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9年第3期323-330,共8页
目的:探讨3种不同肠道准备方法在CT小肠造影(CT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6例临床怀疑为小肠病变而行CTE的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156例随机分为A、B和C组各52例,肠道造影剂均采用口服法。A和B两组在扫描前16 h进食半流质饮食,并均以番泻... 目的:探讨3种不同肠道准备方法在CT小肠造影(CT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6例临床怀疑为小肠病变而行CTE的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156例随机分为A、B和C组各52例,肠道造影剂均采用口服法。A和B两组在扫描前16 h进食半流质饮食,并均以番泻叶6 g导泄,扫描前12 h禁食,扫描前1 h起每隔15 min A组尽量口服等渗甘露醇、B组同法尽量口服引用水。C组扫描前6 h禁食,扫描前1 h起每隔15 min尽量口服饮用水。3组均在口服对比剂10 min后进行CTE检查。统计比较3组小肠的充盈效果及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小肠充盈效果比较A组最佳,B组次之,C组最差;对小肠病变的诊断结果显示A组对小肠各段病变的诊断价值均较显著;B组对十二指肠、空肠病变诊断价值较大,对回肠的细小病变诊断效果较差;C组对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病变诊断效果较好,但不利于空肠上段以远细小病变的诊断。结论:充分的肠道准备是CTE的重要技术因素,分次口服等渗甘露醇尽量充盈小肠有利于小肠病变的显示,是一种安全可靠、经济方便的肠道准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CT小肠造影 造影剂 肠道准备 诊断
下载PDF
β-甘露聚糖酶在黄羽肉鸡低能量日粮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远斌 闫晓阳 +5 位作者 叶慧 曹庆云 董泽敏 谭会泽 王伟唯 左建军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33-39,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低能量日粮水平下添加β-甘露聚糖酶(β-mannanase)对黄羽肉鸡的应用效果。选取43日龄岭南雄性黄羽肉鸡1800羽,根据体重均衡原则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0只)。正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负对照组饲喂低能日粮(在基础日... 试验旨在研究低能量日粮水平下添加β-甘露聚糖酶(β-mannanase)对黄羽肉鸡的应用效果。选取43日龄岭南雄性黄羽肉鸡1800羽,根据体重均衡原则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0只)。正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负对照组饲喂低能日粮(在基础日粮基础上降低0.51 MJ/kg代谢能),加酶Ⅰ~Ⅲ组在低能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36、72、108 U/g耐热β-甘露聚糖酶。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与负对照组相比,(1)添加108 U/g的β-甘露聚糖酶显著降低了料重比4.05%(P<0.05);(2)添加36 U/g和72 U/g的β-甘露聚糖酶显著降低了腿肌的水浴损失分别为22.40%和23.66%(P<0.05);(3)添加72 U/g的β-甘露聚糖酶显著降低了回肠隐窝深度22.65%(P<0.05);显著提高血糖、白蛋白和总蛋白的含量分别为18.33%、25.39%和13.18%(P<0.05);显著提高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能量的表观代谢率分别为6.84%、23.00%、5.04%和6.33%(P<0.05)。综上所述,低能量日粮中添加适量的β-甘露聚糖酶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和养分表观代谢率及小肠形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综合试验结果,适宜的添加量为72 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聚糖酶 黄羽肉鸡 生产性能 小肠 表观代谢率
下载PDF
饲养方式对藏猪小肠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瑶 商振达 +2 位作者 谭占坤 张辉耀 刘锁珠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24-30,144,共8页
为了探究饲养方式对藏猪小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选取5头体重均匀的健康断奶藏猪,白天放牧,夜间归牧后补饲少量玉米;另外选取5头体重均匀的健康断奶藏猪舍饲饲养,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两种饲养方式饲养试验藏猪至7月龄屠宰,采集每... 为了探究饲养方式对藏猪小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选取5头体重均匀的健康断奶藏猪,白天放牧,夜间归牧后补饲少量玉米;另外选取5头体重均匀的健康断奶藏猪舍饲饲养,饲喂玉米-豆粕型日粮。两种饲养方式饲养试验藏猪至7月龄屠宰,采集每只试验猪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内容物,PCR扩增16S rRNA基因序列,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序,测序数据进行微生物操作分类单元(OTUs)、Alpha指数(包括Chao1、Observed species、Shannon、Simpson、Faith′s PD和Pielou′s evenness指数)、主成分分析(PCA)以及分类水平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16S rRNA基因测序序列的长度均在1400~1500 bp之间。放牧和舍饲藏猪获得的OTUs数量不同,放牧藏猪的Chao1、Observed species、Shannon、Simpson、Faith′s PD和Pielou′s evenness指数均高于舍饲藏猪,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放牧和舍饲藏猪小肠菌群结构存在差异。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藏猪的主要菌门,放牧藏猪小肠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低于舍饲藏猪,而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高于舍饲藏猪,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和噬几丁质菌科(Chitinophagaceae)等10种菌科为藏猪的优势菌科,其中放牧藏猪的肠杆菌科和梭菌科(Clostridiaceae)显著高于舍饲藏猪(P<0.05)。青枯菌属(Ralstonia)、嗜糖假单胞菌属()、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月形单胞菌属(Selenomonas)、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梭菌属(Clostridium)、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为藏猪的主要菌属,放牧藏猪小肠中的埃希氏菌属和梭菌属显著高于舍饲藏猪(P<0.05),而弯曲杆菌属显著低于舍饲藏猪(P<0.05);在藏猪小肠中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养方式 藏猪 小肠 高通量测序 菌群结构
原文传递
小肠出血5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雷 刘泉娇 纪强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4期56-56,62,共2页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7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5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出血原因中小肠良性肿瘤占首位(33例),其次为小肠憩室(10例)、腺癌(6例)及血管畸形(3例);18例经小肠气钡双... 目的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7年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5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小肠出血原因中小肠良性肿瘤占首位(33例),其次为小肠憩室(10例)、腺癌(6例)及血管畸形(3例);18例经小肠气钡双重造影确诊,16例经选择性肠系瞙上动脉造影确诊,6例经放射性核素扫描确诊,12例经剖腹探查确诊;52例均行手术治疗。结论小肠出血的主要诊断方法是小肠气钡双重造影、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和放射性核素扫描;早期剖腹探查仍为目前最可靠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肿瘤 剖腹术
下载PDF
腹部闭合创伤性小肠、结肠破裂的CT征象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莫家彬 贾红明 +2 位作者 欧鸿儒 张冠业 曹震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年第3期391-393,共3页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创伤性小肠、结肠破裂的CT影像学特点,提高术前准确诊断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经手术证实的创伤性小肠、结肠破裂病人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总结其CT影像学特点。结果:经手术证实小肠破裂186例,结肠破裂30例...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创伤性小肠、结肠破裂的CT影像学特点,提高术前准确诊断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经手术证实的创伤性小肠、结肠破裂病人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总结其CT影像学特点。结果:经手术证实小肠破裂186例,结肠破裂30例。CT影像学表现包括腹腔积血、积液210例,腹腔游离气体172例,肠壁增厚、血肿120例,肠系膜损伤64例,合并其他实质性脏器损伤40例。腹腔积血、积液出现率最高,但缺乏特异性;腹腔游离气体特异性最高;肠壁增厚、血肿对肠道破裂具有较高的定位价值。结论:创伤性小肠、结肠破裂具有典型的CT影像学表现,CT对诊断创伤性小肠、结肠破裂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结肠 肠破裂 创伤 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下载PDF
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探析肠道菌群与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关联性
14
作者 董玉琳 孙玉珠 +2 位作者 周容 罗巧翠 张新霞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8期185-190,共6页
肠道菌群失调致情绪失衡,与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相一致。肠道菌群影响糖尿病并发抑郁症致病的共同生物学机制,现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脾胃功能具有一致性。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探析肠道菌群与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发病相关性,挖掘... 肠道菌群失调致情绪失衡,与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相一致。肠道菌群影响糖尿病并发抑郁症致病的共同生物学机制,现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脾胃功能具有一致性。基于“心与小肠相表里”探析肠道菌群与糖尿病并发抑郁症发病相关性,挖掘通过健脾和胃改善肠道菌群治疗消渴郁证的科学内涵,以期为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抑郁症 肠道菌群 小肠 脾胃 中西医
下载PDF
吉法酯通过调控P38MAPK信号通路对NSAIDs小肠损伤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钱瑾 孟立娜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3期17-20,41,共5页
目的观察胃黏膜保护药吉法酯对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相关小肠损伤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双氯芬酸模型组和吉法酯干预组,每组8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给... 目的观察胃黏膜保护药吉法酯对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相关小肠损伤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双氯芬酸模型组和吉法酯干预组,每组8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0ml/(kg·d)和双氯芬酸7.8mg/(kg·d)灌胃,吉法酯干预组在造模前1d给予吉法酯31.25mg/(kg·d)灌胃,造模当日起,先予吉法酯31.25mg/(kg·d)灌胃,1h后再予双氯芬酸7.8mg/(kg·d)灌胃,连续造模5d后处死所有大鼠,比较各组大鼠小肠黏膜大体及病理损伤情况并评分。免疫印迹法检测小肠组织中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P38MAPK)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小肠黏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镜下可见小肠上皮结构破坏,绒毛坏死脱落,毛细血管充血,淋巴管扩张及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大体和病理损伤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而吉法酯干预组小肠黏膜的损伤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P<0.05)。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模型组小肠组织中p-P38MAPK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吉法酯干预组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CAM-1在模型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吉法酯干预组中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吉法酯对NSAIDs小肠黏膜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可有效减轻小肠黏膜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下调ICAM-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 小肠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不同治疗方法对63例小肠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及预后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立成 刘雅刚 +2 位作者 吴欣 陈凛 徐文通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44-347,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疗效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3年间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63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完整切除肿瘤及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进行分组,获手术Ro切除的55例患者分...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小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疗效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3年间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63例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完整切除肿瘤及术后是否服用伊马替尼进行分组,获手术Ro切除的55例患者分为凡切除加服药组(13例)和凰切除未服药组(42例),肿瘤未获凡切除的8例患者分为非R0切除加服药组(7例)和非R。切除未服药组(1例),比较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的生存情况。结果全组病例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4(3—120)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94%和80%。R。切除加服药组、凡切除未服药组、非凡切除加服药组患者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24、24和23月;术后1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100%、97%和83%,3年PFS分别为100%、45%和83%.5年PFS分别为100%、28%和42%,R0切除加服药组PFS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均P〈0.05);而非R0切除亦未服药的1例患者于术后6月死亡。获凡切除的55例患者16例肿瘤复发,术后1、3、5年复发率分别为2%、43%和58%。其中局部复发8例,肝脏复发3例,广泛复发5例:分别予以单纯伊马替尼治疗、手术加伊马替尼治疗以及伊马替尼加介入治疗,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5.5月、92.5月和48月;主动放弃治疗的1例17月后死亡。结论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并术后服用伊马替尼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无疾病进展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小肠 外科手术 伊马替尼 预后
原文传递
美沙拉嗪和甲硝唑治疗非特异性小肠溃疡的非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邓志明 侯延平 刘先秒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8年第35期100-103,共4页
目的:评估甲硝唑与美沙拉嗪治疗非特异性小肠溃疡的效果差异。方法:纳入2013年2月-2018年2月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非特异性小肠溃疡患者107例,按照患者或家属意愿非随机分为甲硝唑组35例,美沙拉嗪组72例,甲硝唑组采用甲硝... 目的:评估甲硝唑与美沙拉嗪治疗非特异性小肠溃疡的效果差异。方法:纳入2013年2月-2018年2月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非特异性小肠溃疡患者107例,按照患者或家属意愿非随机分为甲硝唑组35例,美沙拉嗪组72例,甲硝唑组采用甲硝唑片治疗,美沙拉嗪组采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均4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的内镜下治疗效果、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总积分改善情况。结果:甲硝唑组内镜下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美沙拉嗪组为9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硝唑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3%,美沙拉嗪组为95.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硝唑与美沙拉嗪治疗非特异性小肠溃疡效果明显,疗效确切,且甲硝唑不劣效于美沙拉嗪,但其推广应用及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非特异性溃疡 美沙拉嗪 甲硝唑
下载PDF
外源核苷酸营养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建文 乐国伟 施用晖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1年第6期48-50,共3页
核苷酸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机体能够内源合成核苷酸。但机体在快速生长或受到免疫挑战时 ,需要外源添加核苷酸。日粮核苷酸对胃肠道发育、肠道的损伤修复、脂质代谢、免疫系统等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 ,核苷酸是一种半必需营养素。
关键词 核苷酸 营养 小肠 免疫 动物
下载PDF
胶囊内镜对各段小肠的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荣火 胡红松 +3 位作者 谭朝晖 郭中秋 刘艳 陈晓红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0期949-952,共4页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各段小肠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53例受检者行严格小肠肠道清洁,采用以色列GIVEN公司的SB胶囊内镜行全小肠检查。根据小肠肠腔特点和Given定位系统,将小肠分为3段。统计各段小肠的肠道清洁度、病变检出率和评价病灶表面...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各段小肠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53例受检者行严格小肠肠道清洁,采用以色列GIVEN公司的SB胶囊内镜行全小肠检查。根据小肠肠腔特点和Given定位系统,将小肠分为3段。统计各段小肠的肠道清洁度、病变检出率和评价病灶表面特征的观察效果,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全部受检者完成检查。47例受检者完成全小肠观察,10例受检者共发现13处观察效果不佳,约占总受检病例数的18.9%;其中第1、第2和第3段小肠发现清洁欠清晰数分别为4、1和8,分别约占总数的31.8%、7.7%和61.5%。42例受检者发现病变,共发现病灶约75处,部分病灶表面特征观察效果欠佳。3段小肠总病灶数无明显差异,但3段小肠的非炎症病灶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6.7%、50.0%和33.3%。结论胶囊内镜检测第2段小肠有良好观察效果及病变检出率;改进检查条件有助提高胶囊内镜在第1段和第3段小肠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囊内镜 小肠 病灶表面特征
下载PDF
母婴分离诱导子代抑郁大鼠肠道氨基酸代谢失调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玉荣 王瑞忠 +1 位作者 王莉 陈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8-304,共7页
目的:探索母婴分离诱导产后子鼠的抑郁样行为及对小肠氨基酸和氨基酸转运体的影响。方法:采用母婴分离建立子鼠抑郁模型,将SD母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母婴分离组(n=8)。对照组母鼠在产后不进行任何干预。母婴分离组的母鼠在正常分娩... 目的:探索母婴分离诱导产后子鼠的抑郁样行为及对小肠氨基酸和氨基酸转运体的影响。方法:采用母婴分离建立子鼠抑郁模型,将SD母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母婴分离组(n=8)。对照组母鼠在产后不进行任何干预。母婴分离组的母鼠在正常分娩后与子鼠连续分离14 d,每天分离3 h。采用糖水偏好实验、新奇抑制摄食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评估子鼠的抑郁样行为。采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子鼠小肠中氨基酸的变化,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子鼠肠道中性氨基酸转运蛋白ASCT2、B0AT1和LAT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母婴分离组子鼠的体重在出生后第21天和28天减轻(t=4.925和5.766,均P<0.01),糖水偏好百分比减小(t=2.709,P<0.05),摄食潜伏期延长(t=-13.431,P<0.01),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延长(t=-3.616,P<0.01)。与对照组比较,母婴分离组子鼠小肠中的天冬氨酸浓度增加(t=-6.672,P<0.01),谷氨酰胺和甘氨酸浓度减小(t=3.107和9.781,均P<0.01),同时ASCT2和B0AT1蛋白表达减少(t=6.734和9.015,均P<0.01),而LAT1蛋白表达增加(t=-8.942,P<0.01)。结论:母婴分离诱导子鼠产生抑郁样行为,同时其小肠氨基酸浓度发生变化,肠道氨基酸转运体表达改变,提示肠道氨基酸功能失调与母婴分离诱导的抑郁样行为可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婴分离 抑郁 小肠 氨基酸 转运蛋白 SD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