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因子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粘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表皮粘液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强 鄢庆枇 +3 位作者 邹文政 马甡 庄峙厦 王小如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1-366,共6页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粘附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溶藻弧菌能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表皮粘液,其粘附量在菌浓度不超过6.52×108cfu/ml情况下随菌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粘附量在25℃下孵育1...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粘附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溶藻弧菌能很好地粘附于大黄鱼表皮粘液,其粘附量在菌浓度不超过6.52×108cfu/ml情况下随菌浓度的升高而升高;粘附量在25℃下孵育180min趋于饱和,在180min以内与孵育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粘附作用在温度25—30℃、pH值偏酸、盐度35条件下较强;在无Na+(盐度为0)时,无粘附作用;Ca2+能显著加强溶藻弧菌的粘附作用,而Mg2+作用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有较强的粘附作用,其粘附作用受温度、盐度、pH值等环境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粘附作用 大黄鱼 表皮粘液
下载PDF
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大泷六线鱼表皮粘液及肠道内容物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11
2
作者 樊英 于晓清 +5 位作者 李乐 王晓璐 叶海斌 胡发文 刁菁 刘洪军 《生物技术进展》 2021年第1期79-90,共12页
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高价值冷水性鱼类。通过分析大泷六线鱼表皮粘液及肠道内容物微生物菌群特征,了解其微生物多样性及所携带的自身特有的潜在病原微生物情况。采集设施化车间养殖的大泷六线鱼,提取表皮... 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高价值冷水性鱼类。通过分析大泷六线鱼表皮粘液及肠道内容物微生物菌群特征,了解其微生物多样性及所携带的自身特有的潜在病原微生物情况。采集设施化车间养殖的大泷六线鱼,提取表皮粘液和肠道内容物基因组DNA,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学分析方法,对不同样本的V3+V4区基因文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表皮粘液和肠道内容物样本拥有共同的OTUs为33个,且Venn图呈现了不同来源样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Rank-abundance曲线显示了不同样本的均匀度和丰富度,测序数据合理、可信。Alpha指数平均值显示肠道内容物微生物丰富度较高,而表皮粘液微生物多样性较高;Beta多样性显示了不同来源样本间的异质性及同一来源样本间的相似性。从门水平上看,优势菌门均为蓝菌门(Cya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而属水平结果不同,肠道内容物样本中优势菌属包括Streptophyta、芽孢杆菌属(Bacillus)、杆菌属(Bacillaceae_unclassified)、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及弧菌属(Vibrio),表皮粘液样本中优势菌属包括Streptophyta、气单胞菌属(Aeromonas)、杆菌属(Bacillaceae_unclassified)、香味菌属(Myriudes)、假单胞菌属(Gemmobacter)及弧菌属(Vibrio)。Heatmap热图结果提示,不同微生物菌群结构发挥出不同生物学功能,其中未分类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弧菌属、假单胞菌属等条件性致病菌的存在均可能导致病害的发生。因此,揭示表皮粘液和肠道内容物样本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主要病原菌属的特征对大泷六线鱼健康养殖和疾病防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泷六线鱼 表皮粘液 肠道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大鲵皮肤黏液的抗氧化性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徐伟良 陈德经 +1 位作者 魏泓 刘宇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2期56-61,共6页
为研究大鲵皮肤黏液的抗氧化性及急毒性安全性评价,利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DPPH法,测定了大鲵黏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及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通过对小鼠灌胃饲养实验检测大鲵皮肤黏液的急毒性,并采用气质联用色谱分析黏液中... 为研究大鲵皮肤黏液的抗氧化性及急毒性安全性评价,利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DPPH法,测定了大鲵黏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及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通过对小鼠灌胃饲养实验检测大鲵皮肤黏液的急毒性,并采用气质联用色谱分析黏液中的毒性成分。结果显示:大鲵黏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为6.77%,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90.25%;大鲵黏液全粉的LD50值为4.64 g/kg,毒性成分为二甲基二硫醚(C2H6S2)。表明大鲵黏液具有抗氧化性和低毒性,经脱毒后可开发为保健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皮肤黏液 毒性 抗氧化
下载PDF
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的趋化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邹文政 纪荣兴 +1 位作者 义家波 鄢庆枇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8-325,共8页
病原菌对粘液的趋化作用在其对粘液层定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趋化作用是病原菌的毒力机制之一。为了解病原性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的趋化作用,本文采用改良的毛细管法研究了细菌浓度、孵育时间、孵育温度、pH、NaCl浓度、碳水化合物... 病原菌对粘液的趋化作用在其对粘液层定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趋化作用是病原菌的毒力机制之一。为了解病原性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的趋化作用,本文采用改良的毛细管法研究了细菌浓度、孵育时间、孵育温度、pH、NaCl浓度、碳水化合物等对河流弧菌趋化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下,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的趋化量随着菌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室温下河流弧菌的趋化量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60 min趋于饱和;孵育温度在4-15℃范围内趋化作用随温度升高而增强,15℃时达最大值;pH为8时细菌的趋化性最强;NaCl浓度超过0.8%,河流弧菌的趋化性随着浓度升高而显著减弱(P〈0.05);8种碳水化合物中甘露醇、乳糖、甘露糖能够极显著地促进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粘液的趋化作用(P〈0.01)。以上结果说明,牙鲆表皮粘液对河流弧菌有较强的趋化作用,该趋化作用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本文所揭示的河流弧菌趋化特性将对养殖牙鲆疾病防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弧菌 牙鲆 表皮粘液 趋化作用
下载PDF
病原性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体表黏液黏附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晓露 邹文政 +2 位作者 鄢庆枇 郭国军 陈强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1-447,共7页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河流弧菌对不同处理后的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的黏附作用。结果显示: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经40、60和80℃热处理10min后河流弧菌的黏附率出现显著性升高,而100℃处理10min则能极显著降低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蛋白酶...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河流弧菌对不同处理后的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的黏附作用。结果显示: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经40、60和80℃热处理10min后河流弧菌的黏附率出现显著性升高,而100℃处理10min则能极显著降低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处理黏液对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没有显著影响,高碘酸处理则能极显著提高河流弧菌的黏附率;8种碳水化合物中的葡萄糖、甘露糖、甘露醇、麦芽糖能极显著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乳糖、果糖及蔗糖能显著性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半乳糖则没有显著性影响;高浓度的细胞表面提取物能显著抑制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但较低浓度的细胞表面提取物反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经Sephadex G-100分离得到3个洗脱峰,河流弧菌对第1个洗脱峰的黏附作用最强。研究结果表明,病原性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表皮黏液有较强的黏附作用;青石斑鱼表皮黏液中存在特异性黏附受体;黏液中的主要黏附受体是热稳定性较高、耐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的大分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弧菌 青石斑鱼 表皮黏液 黏附作用
下载PDF
拮抗菌对病原性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粘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表皮粘液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郭国军 鄢庆枇 +3 位作者 邹文政 周仁孙 陈昌生 陈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8-744,共7页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病原性溶藻弧菌和9株拮抗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粘附动力学。结果表明,10株细菌的粘附作用都符合饱和粘附动力学特征;R4、R13和R32等3株拮抗菌的最大粘附量高于溶藻弧菌;9株拮抗菌的分离常数都高于溶藻弧菌;...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病原性溶藻弧菌和9株拮抗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粘附动力学。结果表明,10株细菌的粘附作用都符合饱和粘附动力学特征;R4、R13和R32等3株拮抗菌的最大粘附量高于溶藻弧菌;9株拮抗菌的分离常数都高于溶藻弧菌;R32的亲和指数大于溶藻弧菌,其余8株拮抗菌的亲和指数都小于溶藻弧菌。测定了9株拮抗菌对病原性溶藻弧菌粘附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竞争、排斥和置换作用,结果显示:9株拮抗菌在竞争条件下都能极显著减少溶藻弧菌对表皮粘液粘附(P<0.01);在粘附排斥方面,R4、R13、J26、J28、J312、Y59等6株拮抗菌能显著排斥病原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粘附作用(P<0.05);在粘附置换方面,J26、J28等2株拮抗菌能极显著(P<0.01)降低病原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粘附量。研究结果表明,病原性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有较强的粘附作用;9株拮抗菌能够抑制溶藻弧菌对大黄鱼表皮粘液的粘附作用,其中竞争作用效果最好,排斥作用次之,置换作用的效果最差;拮抗菌对病原菌粘附的抑制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菌株的粘附动力学参数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溶藻弧菌 拮抗菌 表皮粘液 粘附
下载PDF
鱼类体表粘液凝集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黄智慧 马爱军 雷霁霖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4-679,共6页
鱼类体表粘液是保护鱼体与水环境接触的一道物理和化学屏障,除包围入侵微生物外,还含有抗菌物质。其中,凝集素作为不同于免疫球蛋白且不具酶催化活性的糖蛋白,为体表粘液中所含有的重要免疫活性物质,在保护鱼体免遭外界环境中的病菌、... 鱼类体表粘液是保护鱼体与水环境接触的一道物理和化学屏障,除包围入侵微生物外,还含有抗菌物质。其中,凝集素作为不同于免疫球蛋白且不具酶催化活性的糖蛋白,为体表粘液中所含有的重要免疫活性物质,在保护鱼体免遭外界环境中的病菌、寄生物和病毒侵袭中至关重要。该文以鱼类体表粘液凝集素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其研究简史、分类、生物学性质和功能等进行阐述,为其今后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粘液 凝集素 免疫 功能 分类
下载PDF
瘤背石磺腹部皮肤的超微结构及其黏液抗菌特性分析
8
作者 孙梦颖 沈和定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5-1237,共13页
【目的】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腹部皮肤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和皮肤黏液抗菌特性分析,为瘤背石磺皮肤免疫功能的研究和天然抗菌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瘤背石磺腹部皮肤和皮肤黏液,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瘤... 【目的】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腹部皮肤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和皮肤黏液抗菌特性分析,为瘤背石磺皮肤免疫功能的研究和天然抗菌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瘤背石磺腹部皮肤和皮肤黏液,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瘤背石磺腹部(足部和足侧)皮肤结构、腺体和腺细胞特征,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黏液细胞中的糖缀合物,用瘤背石磺皮肤黏液对7种致病菌进行处理,采用生长曲线法和抑菌圈法测定黏液的抑菌效果,并深入研究黏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的抑菌机理。【结果】瘤背石磺腹部皮肤黏液细胞中含有较多酸性黏多糖;足部皮肤中的黏液腺呈圆形,含有混合型黏多糖的黏液储存在中央腺腔中,足侧皮肤中的颗粒腺也分泌酸性黏多糖。根据分泌囊泡形态和致密程度的不同,足部皮肤中的腺细胞可分为6种类型,足侧皮肤中的腺细胞可分为3种类型,分泌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后以胞吐的方式向外分泌。瘤背石磺皮肤黏液对7种致病菌的生长曲线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且抑菌圈直径测定结果显示,黏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哈维氏弧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经皮肤黏液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哈维氏弧菌细胞表面出现畸形和裂纹,胞质内容物流出,同时OD260变化反映黏液可增加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表明黏液可有效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此外,与不经皮肤黏液处理相比,经黏液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哈维氏弧菌三羧酸循环关键酶活性和AT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下同),Na+/K+-ATPase活性显著升高,说明黏液能破坏细菌的能量代谢过程,导致细菌生长繁殖受阻。【结论】瘤背石磺腹部皮肤具有多种类型的腺体和腺细胞,其分泌的黏液可破坏细菌的细胞膜完整性及能量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背石磺 皮肤黏液 抑菌 透射电镜
下载PDF
大鲵皮肤黏液中抑菌成分的提取与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王茁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6期226-226,229,共2页
分别使用电刺激法和直接刮擦法刺激大鲵,收集其所分泌的黏液。利用海洋曲霉菌酸性蛋白酶酶解大鲵体表黏液获得了大鲵低聚糖肽,研究大鲵低聚糖肽的酶解法条件、生物学特性、理化活性。结果表明,大鲵皮肤黏液中存在抑菌成分,即低聚糖肽。
关键词 大鲵 皮肤黏液 抑菌成分 提取 低聚糖肽
下载PDF
大弹涂鱼皮肤黏液的抑菌活性和蛋白质组学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宏汉 姜雨婷 +2 位作者 范美华 王日昕 廖智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71-1287,共17页
皮肤黏液是鱼类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大弹涂鱼皮肤黏液对其免疫防御、渗透压维持以及适应水陆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大弹涂鱼皮肤黏液的蛋白质分子组成,对其皮肤黏液开展了抑菌活性分析和蛋白质组学分析。通过电刺激法... 皮肤黏液是鱼类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大弹涂鱼皮肤黏液对其免疫防御、渗透压维持以及适应水陆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大弹涂鱼皮肤黏液的蛋白质分子组成,对其皮肤黏液开展了抑菌活性分析和蛋白质组学分析。通过电刺激法收集大弹涂鱼皮肤黏液,采用打孔法比较了皮肤黏液和血清的抑菌活性差异;进一步利用鳗弧菌对大弹涂鱼进行诱导,采用生长曲线抑制法分析和比较了诱导前后皮肤黏液的抑菌活性差异。利用Shotgun质谱技术,结合大弹涂鱼皮肤转录组数据库,对大弹涂鱼皮肤黏液开展了蛋白质组学分析;进一步利用String软件对所鉴定的蛋白质开展了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大弹涂鱼皮肤黏液具有广谱抑菌活性,鳗弧菌诱导后的大弹涂鱼皮肤黏液与诱导前相比,对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的抑菌活性明显上升,但对其他菌株的抑菌活性差异不明显。从大弹涂鱼皮肤黏液中共鉴定各类蛋白质分子97种,基本分子组成与其他硬骨鱼类皮肤黏液蛋白相似,但也有少数蛋白如泛素蛋白、胸腺素蛋白等未在其他鱼类皮肤黏液中报道。此外,其他鱼类中所鉴定到的部分蛋白如热休克蛋白、抗菌肽等在大弹涂鱼皮肤黏液中未能鉴定到。大弹涂鱼皮肤黏液中已鉴定的蛋白多数具有与免疫功能相关的结构域,且存在一个以肌动蛋白为核心的相互作用网络。大弹涂鱼皮肤黏液具有明显的广谱抑菌活性,其蛋白质组成与其他鱼类皮肤黏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研究为深入了解大弹涂鱼皮肤黏液的分子多样性及功能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弹涂鱼 皮肤黏液 蛋白质组学 免疫 抑菌活性
下载PDF
星斑川鲽免疫相关组织抗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风荣 徐宗军 +3 位作者 张永强 司徒军 张白羽 王波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5年第3期63-69,共7页
鱼类黏液中含有许多非特异性抗菌活性成分,在自然条件下可抵抗微量病原菌的侵害,是鱼类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新兴养殖鱼类星斑川鲽免疫相关组织脾脏、肾脏、后肠及皮肤黏液中抗菌物质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鱼类黏液中含有许多非特异性抗菌活性成分,在自然条件下可抵抗微量病原菌的侵害,是鱼类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新兴养殖鱼类星斑川鲽免疫相关组织脾脏、肾脏、后肠及皮肤黏液中抗菌物质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星斑川鲽各免疫相关组织的提取物具有抗鳗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爱德华氏菌的活性。各组织的抗菌物质对温度不敏感,分别在37、50、70和95℃不同温度中处理10 min,95℃处理的样品抗菌活性显著下降,而其他温度处理后抗菌活性则变化不明显。体表黏液抗菌物质的抗菌活性在酸性条件下强于碱性条件。溶菌酶与黏液及各组织的抗菌物质作用后,其抗菌活性略有下降,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处理后则没有明显的变化,并且黏液及各组织的抗菌物质具有较高的溶血活性。经凝胶过滤层析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各组织的抗菌活性物质可能是分子量较小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斑川鲽 免疫相关组织 皮肤黏液 抗菌活性
下载PDF
间接ELISA法研究嗜水气单胞菌对鳗鲡表皮黏液的黏附特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桂芳 鄢庆枇 +2 位作者 陈文博 苏永全 覃映雪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23-1031,共9页
采用间接ELISA法研究菌浓度、孵育时间、温度、pH、阳离子及碳源等因子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黏附鳗鲡(Anguilla anguilla)表皮黏液的影响。结果表明, 改良后的间接ELISA法的检测灵敏度约为9.92×104 CFU, 细菌... 采用间接ELISA法研究菌浓度、孵育时间、温度、pH、阳离子及碳源等因子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黏附鳗鲡(Anguilla anguilla)表皮黏液的影响。结果表明, 改良后的间接ELISA法的检测灵敏度约为9.92×104 CFU, 细菌的黏附量随菌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并符合饱和黏附动力学方程: y=0.135ln(x)-0.936(R2= 0.986); 嗜水气单胞菌黏附鳗鲡表皮黏液的最佳条件为: 温度20-28℃, pH 6.2-6.6, NaCl、MgCl2质量浓度分别为15-25 g/L和3 g/L, 孵育时间为150 min。碳源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黏附作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葡萄糖和麦芽糖能显著提高嗜水气单胞菌的黏附量(P〈0. 05), 果糖则显著降低嗜水气单胞菌的黏附量(P〈0. 05)。以上结果说明, 嗜水气单胞菌对鳗鲡表皮黏液具有较强的黏附作用, 且其黏附作用具有可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黏附 间接ELISA 鳗鲡 表皮黏液
下载PDF
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黏液黏附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邹文政 鄢庆枇 +2 位作者 纪荣兴 张俊杰 郭国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4-160,共7页
为了解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黏液的黏附特性,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了细菌浓度、孵育时间、孵育温度、pH值、阳离子、碳水化合物等因子对河流弧菌黏附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河流弧菌能很好地黏附于牙鲆表皮黏液,黏附量随... 为了解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黏液的黏附特性,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了细菌浓度、孵育时间、孵育温度、pH值、阳离子、碳水化合物等因子对河流弧菌黏附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河流弧菌能很好地黏附于牙鲆表皮黏液,黏附量随菌浓度升高而增大并符合饱和黏附动力学:y=417.891n(x)+691.57(R^2=0.986);在30℃下黏附量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80min趋于饱和;孵育温度在4~30℃范围内黏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多,30℃时黏附量最大;pH值酸性较碱性黏附作用明显,pH为5时最强;NaCl浓度在0.5%~4.5%范围内,细菌黏附作用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强,较纯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a^2+,Mg^2+能显著加强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但Ca^2+作用明显超过Mg^2+;葡萄糖等8种碳水化合物能显著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P〈0.05)。以上结果说明:河流弧菌对牙鲆表皮黏液的黏附量较大,这有利于进一步感染、致病;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受温度、pH值、阳离子、碳水化合物等多种环境因子的影响,较高的水温有利于河流弧菌的黏附,有利于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弧菌 牙鲆 表皮黏液 黏附作用
下载PDF
大鲵皮肤水溶性蛋白质成分分析及活性鉴定
14
作者 宋为嘉 杨辉 +6 位作者 王慧 陈永庆 耿硕 熊冬梅 杨菁 李忠虎 王立新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6-63,共8页
该试验旨在研究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皮肤水溶性蛋白成分及其活性,揭示大鲵皮肤黏液的蛋白组分,鉴定具有潜在功能活性的蛋白质。通过物理和化学刺激的方法收集大鲵皮肤黏液,制备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样品,并通过SDS-PAGE垂直电泳... 该试验旨在研究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皮肤水溶性蛋白成分及其活性,揭示大鲵皮肤黏液的蛋白组分,鉴定具有潜在功能活性的蛋白质。通过物理和化学刺激的方法收集大鲵皮肤黏液,制备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样品,并通过SDS-PAGE垂直电泳、细菌凝集试验、氧化物清除效率试验以及蛋白质谱Label-free分析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的成分以及活性。结果表明:大鲵皮肤黏液中含有多种水溶性蛋白,分子量介于10~300 kDa之间,其中50 kDa分子量以上蛋白条带较为丰富,在100 kDa分子量以上含有较多蛋白,14 kDa以下蛋白含量较少。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ST)2种自由基具有清除能力,说明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对大肠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2种细菌具有较强的凝集作用,暗示大鲵皮肤水溶性蛋白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蛋白质谱Label-free分析表明这些蛋白是由66种蛋白质组成;通过分子注释有20种蛋白与免疫抗病功能相关,2种蛋白与抗氧化活性相关。研究揭示大鲵皮肤黏液水溶性蛋白含有66种蛋白,分子量介于10~300 kDa,活性鉴定结果显示大鲵黏液水溶性蛋白具有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皮肤黏液 水溶性蛋白 活性鉴定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鳜浸泡嗜水气单胞菌全菌疫苗后皮肤黏液抗体的变化 被引量:18
15
作者 罗霞 潘厚军 +3 位作者 巩华 刘瑞明 石存斌 吴淑勤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23-828,共6页
应用间接ELISA方法,研究经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疫苗浸泡免疫后鳜(Siniperca chuatsi)皮肤黏液中抗体消长规律,以揭示鳜局部黏膜免疫在免疫保护中的作用及浸泡免疫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鳜皮肤黏液中抗体滴度在免疫后第7... 应用间接ELISA方法,研究经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疫苗浸泡免疫后鳜(Siniperca chuatsi)皮肤黏液中抗体消长规律,以揭示鳜局部黏膜免疫在免疫保护中的作用及浸泡免疫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鳜皮肤黏液中抗体滴度在免疫后第7天达到峰值211,抗体从开始形成到消失持续21 d;添加佐剂(IMS1312、葡聚糖、莨菪碱、食盐)可以提高鳜皮肤黏液及血清中抗体滴度和相对免疫保护率,其中添加IMS1312组免疫保护率最高,达77.8%,免疫保护与抗体滴度成正相关(R2=0.79,P<0.05);以溶菌酶为代表的非特异性免疫在免疫后1周内即抗体未形成时,对鱼体起主要保护作用。此外,通过比较鳜血清与皮肤黏液中的抗体消长规律,发现血清中抗体滴度峰值出现时间较迟(第14天),抗体持续时间较长(42 d),初步推断鳜皮肤黏膜中可能存在相对独立于全身免疫系统的局部黏膜免疫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疫苗 浸泡免疫 皮肤黏液抗体
下载PDF
大鲵体表黏液透明质酸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于海慧 李伟 佟长青 《农产品加工(下)》 2018年第5期18-21,共4页
为了开发利用子二代大鲵黏液,研究了酶解大鲵黏液提取透明质酸(HA)的工艺。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核磁碳谱分析了HA的分子量、所含基团,以及体外清除自由基和还原Fe^(3+)检测了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影响胰蛋白... 为了开发利用子二代大鲵黏液,研究了酶解大鲵黏液提取透明质酸(HA)的工艺。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核磁碳谱分析了HA的分子量、所含基团,以及体外清除自由基和还原Fe^(3+)检测了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影响胰蛋白酶提取大鲵HA的主要因素为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大鲵HA分子量为4.85×106 Da,具有体外清除DPPH·,·OH,ABTS^+·和还原Fe^(3+)能力。因此,大鲵黏液可作为透明质酸潜在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黏液 透明质酸 纯化 抗氧化
下载PDF
鳜皮肤黏液IgM样蛋白的纯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罗霞 潘厚军 +3 位作者 巩华 石存斌 刘瑞明 吴淑勤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6-730,共5页
对经嗜水气单胞菌全菌疫苗浸泡免疫后的鳜皮肤黏液中的免疫球蛋白采用盐析法、重组蛋白A(HiTrap rProteinA Sepharose)亲和层析法及鼠抗鳜血清IgM单克隆抗体偶联的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并通过SDS-PAGE及Western-blot技术对... 对经嗜水气单胞菌全菌疫苗浸泡免疫后的鳜皮肤黏液中的免疫球蛋白采用盐析法、重组蛋白A(HiTrap rProteinA Sepharose)亲和层析法及鼠抗鳜血清IgM单克隆抗体偶联的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并通过SDS-PAGE及Western-blot技术对纯化蛋白的部分特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50%硫酸铵溶液可以沉淀黏液中大部分蛋白,条带仍较多,约十几条,其中含有72 ku和29 ku的条带,因此仅可作为免疫球蛋白粗提的方法;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法所提取鳜黏液Ig经SDS-PAGE检测,只含有72 ku和29 ku 2个条带(初步认为鳜黏液Ig的重链和轻链),与鳜血清IgM的重、轻链分子量相同;rProteinA亲和层析法所提蛋白除具有上述重链(72 ku)和轻链(29 ku)外,还含有43 ku的蛋白带(可能为鳜黏液Ig另外一种形式的重链)。Western-blot显示,兔抗鳜Ig多克隆抗体可与72 ku及43 ku条带发生发应。两种亲和法所提蛋白纯度较高,但含量较低,条带较淡,仅可作为实验室小量提纯鳜黏液Ig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黏液免疫球蛋白 盐析 亲和层析
下载PDF
黄鳝皮肤黏液抗菌肽的分离纯化及其部分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联泰 安贤惠 +3 位作者 胡江 许宁 张晓磊 王静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3,共7页
以黄鳝皮肤黏液为材料,通过Sephadex G-50凝胶层析和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了具有抗菌和镇痛活性的多肽MAS-Ⅳ-4,用Tricine-SDS-PAGE测得其分子量为10.4kD,用显微熔点仪测得其熔点为208~211℃。用抑菌圈法测定... 以黄鳝皮肤黏液为材料,通过Sephadex G-50凝胶层析和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了具有抗菌和镇痛活性的多肽MAS-Ⅳ-4,用Tricine-SDS-PAGE测得其分子量为10.4kD,用显微熔点仪测得其熔点为208~211℃。用抑菌圈法测定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MAS-Ⅳ-4对嗜水气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此外,每只注射0.75ml以上的MAS-Ⅳ-4样品液能显著提高小白鼠的痛阈值。MAS-Ⅳ-4还具有微弱的溶血活性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皮肤黏液 抗菌肽 痛阈值 溶血活性
下载PDF
七彩神仙鱼催乳素基因的克隆、定位及表达分析
19
作者 成果 温彬 +1 位作者 高建忠 陈再忠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35-44,共10页
【目的】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us)具有特殊的亲代抚育行为,克隆并定位七彩神仙鱼催乳素基因,分析其在亲代抚育中的表达模式,为理解催乳素在七彩神仙鱼亲代抚育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BLASTP对七彩神仙鱼全基因... 【目的】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us)具有特殊的亲代抚育行为,克隆并定位七彩神仙鱼催乳素基因,分析其在亲代抚育中的表达模式,为理解催乳素在七彩神仙鱼亲代抚育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BLASTP对七彩神仙鱼全基因组进行分析,鉴定出1个催乳素基因,命名为dfprl。基于dfprl基因的CDS区,设计克隆和PCR引物,通过RACE技术克隆获得dfprl基因全长,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对dfprl基因进行结构分析,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理化性质和进化分析。对不同抚育阶段七彩神仙鱼的脑、性腺和皮肤进行转录组分析,探究dfprl基因在亲代抚育中的表达特征,并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dfprl基因在七彩神仙鱼皮肤中的表达进行定位。【结果】dfprl全长为1282 bp,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39 bp,共编码212个氨基酸,5'-UTR为309 bp,3'-UTR为334 bp。dfprl蛋白存在PRL家族的典型结构域Hormone_1,dfprl蛋白与慈鲷科其他鱼类PRL蛋白相似性较高,与尼加拉瓜湖始丽鱼(Archocentrus centrarchus)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6.70%。亲鱼进入抚育阶段后,dfprl在性腺和皮肤中的表达水平逐渐上升,抚育结束时表达水平下降。原位杂交结果显示,dfprl在皮肤粘液细胞中表达,且与七彩神仙鱼催乳素受体(dfprlr)表达位点重叠,在抚育早期阶段高表达。【结论】七彩神仙鱼dfprl基因高度保守,存在稳定的Hormone_1结构域。七彩神仙鱼dfprl基因在亲代抚育阶段的皮肤中高表达,且在亲代抚育阶段的皮肤粘液细胞中与dfprlr表达位点重合,表明dfprl可能通过作用于dfprlr进而促进七彩神仙鱼独特抚育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彩神仙鱼 催乳素 亲代抚育 皮肤粘液细胞 基因克隆
下载PDF
温度对牙鲆皮肤黏液抗体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许国晶 绳秀珍 战文斌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77-1383,共7页
在9℃、15℃、21℃和26℃4种不同水温下,用淋巴囊肿病毒(LCDV)灭活疫苗腹腔注射牙鲆,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研究了其皮肤黏液中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变化,以分析温度对牙鲆皮肤黏液抗体产生的影响。ELISA结果表明,9℃和15℃水温... 在9℃、15℃、21℃和26℃4种不同水温下,用淋巴囊肿病毒(LCDV)灭活疫苗腹腔注射牙鲆,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研究了其皮肤黏液中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变化,以分析温度对牙鲆皮肤黏液抗体产生的影响。ELISA结果表明,9℃和15℃水温下牙鲆黏液OD值分别在注射LCDV后第9周和第7周达到峰值(9℃:OD=0.179;15℃:OD=0.233);21℃水温下OD值上升最快,5周达到峰值(0.316);26℃水温下OD值较21℃无显著差异,也于5周达到峰值(0.295)。采用硫酸铵分步盐析等技术粗提不同温度下OD值最高时的牙鲆皮肤黏液中的免疫球蛋白(Ig),SDS-PAGE检测发现,各温度组黏液蛋白中均含有72 kD和26 kD蛋白条带。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抗牙鲆血清Ig重链的单克隆抗体只与黏液蛋白中72 kD条带发生反应,确定为牙鲆皮肤黏液Ig重链。综上结果表明,牙鲆在最适生活温度(21℃)下,抗体应答强度最大。牙鲆粗提黏液蛋白中Ig的初步确定,为探索牙鲆黏液免疫机制提供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皮肤黏液抗体 免疫球蛋白 温度 淋巴囊肿病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